Advances in Social Sciences
Vol. 12  No. 09 ( 2023 ), Article ID: 72903 , 6 pages
10.12677/ASS.2023.129730

海南海口地区“军坡节”民俗文化

符斌

广西外国语学院文学院,广西 南宁

收稿日期:2023年8月1日;录用日期:2023年9月14日;发布日期:2023年9月21日

摘要

“军坡节”是海南独特的传统民俗文化,民俗是一种中华民族历史的文化精髓,是一种地域文化和民族历史文明的传承与积淀。一个地区的传统民俗文化和民族文化精神在传播过程中,就积淀着地方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全部智慧、文明和精神。而海口地区每年一届的“军坡节”是海口人民为了缅怀民族英雄冼太夫人而举行的传统民俗奉祀仪式,同时也是人们在海口代代相传的传统乡情节日。

关键词

冼太夫人,民俗文化,乡村,军坡节

Folk Culture “Junpo Festival” in Hainan Haikou Area

Bin Fu

Faculty of Arts, Guangxi University of Foreign Languages, Nanning Guangxi

Received: Aug. 1st, 2023; accepted: Sep. 14th, 2023; published: Sep. 21st, 2023

ABSTRACT

“Junpo Festival” is a unique traditional folk culture in Hainan. Folk custom is the cultural essence of Chinese national history, as well as the inheritance and accumulation of regional culture and national historical civilization. In the process of spreading the traditional folk culture and national cultural spirit of a region, all the wisdom, civilization and spirit of the local people and the Chinese nation are accumulated. The annual “Junpo Festival” in Haikou area is a traditional folk ritual held by Haikou people in order to commemorate the national hero Lady Xian Tai, and it is also a traditional hometown festival passed down from generation to generation in Haikou.

Keywords:Lady Xian Tai, Folk Culture, Village, Junpo Festival

Copyright © 2023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4.0).

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4.0/

1. 海南“军坡节”的起源及价值

1.1. 海南“军坡节”的起源

关于“军坡节”(也称冼太夫人文化艺术节)的起源,学术界各执说辞。有的学者认为海口地区“军坡节”是海口人民为了缅怀南北朝代的一位南方女英雄——冼太夫人而设立的传统节日。关于军坡节的来历,传说海口刚刚归附冼太夫人之后,国内动乱不止,民不聊生。冼太夫人为了使海口百姓过上安宁日子,决定出军治乱。因为这次出军治乱,铲除了海口地区百姓多年的心患,使海口当地群众从此过上了太平的日子。后来,海口人民为了纪念冼太夫人这次出军治乱,每到冼太夫人当年出军治乱的日子(一般为农历二月左右),各个乡村都会纷纷举行纪念活动,模仿冼太夫人当年壮阔的山军程序和阅兵仪式,每家每户都会砍来青竹缚上红纸或小旗竖在家门口,并且世代相传。这就是海口地区独特的传统特色节日——“军坡节”。另外,也有学者认为军坡节起源于拜神,神为最大,信民称为“君”,“君坡”指君居之地,而“君”又与“军”同音,后期因为文化、历史、文明、精神的不断发展与改变。“君坡”也发展为“军坡” [1] 。

1.2. 海南“军坡节”的价值

1) 海南“军坡节”的社会、文化价值

中国人大多都习惯于在传统节日里融入各种民俗活动来加强乡村邻里合作和社会团结,因为绝大多数的民俗活动都需要多人协助合作才能完成,这就有利于加强乡村邻里之间的相互沟通,有利于加强乡村邻里之间的互助互利,有利于培养民众之间的精神文明,有利于加强社会团结和谐,实现地区的和谐发展,实现地区的整体协调 [2] 。而“军坡节”也因如此衍生出一系列的民俗活动,一般每年农历二月初六至十二举行,并且流行于海南省各个市县,以海口市琼山区新坡镇为盛 [1] 。

吃军坡是军坡节的重头戏,而吃军坡的时间也因为海南各个乡村举办军坡节的时间不同而变得不同。有一些乡村吃军坡是在午饭时间举行,也有的乡村是在晚饭时间举行,但大多数的乡村都将吃军坡的时间定在晚饭时间。在军坡节期间,亲戚朋友都会因为“吃军坡”而从远方赶回自己的家乡。不管是亲戚朋友还是陌生人,或者是乡村邻里,都会相邀到家中吃饭共同庆祝,觥筹交错,其乐融融,倍加亲切,远亲也变成近戚,陌客也变成熟人。天南地北,无所不谈。在“吃军坡”的席间会有许许多多的海南特产被端上餐桌,比如海南粉、烤乳猪、小黄牛、白斩鸡等等,如果赶上了水果的成熟期,还能品尝到新鲜无害的天然水果。吃军坡也因这丰盛的菜肴而落下了一条不成文的惯例:“如果饭菜过于寒酸,主人家会被看不起”,因此军坡的宴席一般都比春节还要丰盛。

上刀梯是军坡节必不可少的表演节目之一,场面大为震撼。关于“上刀梯”的来历,传说“上刀梯”源于当年冼太夫人大军的军事训练项目。战场上,沙砾、碎石、石片、树根、荆刺……无处不在。也因此冼太夫人开始将将士们的脚板训练成一双厚实的铁脚板,保证冲锋时快速突进,夺取胜利。刀梯状似的一架木梯:两株刚砍下来长10米以上的槟榔树或其他笔直的树木,其中一根留有梢叶,绑上横踏板成为18级的梯子。横踏板均是钢刀,50~60厘米一级,级级刀口向上,刃口锋利,寒光闪闪。今天的上刀梯,颇具当年将士们冲锋陷阵、英勇向前、“刀枪不入”的神奇,是通连天界,调集五方兵马的重要环节。在如今的表演过程中,表演人员一般会先到冼太夫人前进行一个祭拜仪式,而后拿起一条红色的丝带戴在头上,随后大吼一声脱下鞋子朝刀梯走去,一层一层地往上攀爬。

过火山即赤脚趟过通红炭火铺成的长7~8米、宽2~3米、厚约10厘米的“炭火毯”。传说过“火山”源于当年冼太夫人大军的军事训练项目。当时,大军穿的大都是草鞋,或者就不穿鞋。战斗中,有“火攻”或“火拒”等战术。当敌方以“火攻”或“火拒”时,己方穿草鞋不管用,穿布鞋也不济事。草鞋、布鞋遇火就烧,跟不穿鞋一个样。因此,要训练将士们不悚火、能蹈火前进的勇气和技术。经过“蹈火”训练,将士们个个英勇,战无不克。过火山这一军坡活动举办的时间也因各个乡村的习惯不同而分为晚上与下午这两个时间段,但大多数的乡村选择在晚上进行过火山这一仪式活动,只有小部分的乡村选择在下午进行。在过火山仪式开始前,负责举办仪式的负责人都会提前二至三个小时到达进行过火山仪式的场地。而过火山仪式的场地一般都会定在冼太夫人庙宇的门前,到达场地后,负责人会先搬来一些干燥的木头平等地铺在地板,随后浇上汽油开始燃烧木头,直到变成“炭火毯”为止。在燃烧快要结束的时候,庙宇前边就已经聚满了前来观看与尝试的人们。一直等到过火山的负责人在冼太夫人像前进行祭祀后,一声令下,跃跃欲试的人们脱下鞋子赤脚趟过通红炭火铺成的长7~8米、宽2~3米、厚约10厘米的“炭火毯”,场面像极了当年冼太夫人训练的场景。

“穿杖”祭祀活动是军坡活动中体现冼太夫人祖神力的一项重要内容。关于“穿杖”的来历,传说“穿杖”源于当年冼太夫人大军点将出征前的一次不经意的请战过程,即峒主为表示自己勇敢直前不怕死,拔箭刺脸以请战。后来,各地请战者纷纷仿效,衍生成一种“表忠心”、“诉勇敢”、“求认可”的习例,称“刺箭”。冼夫人辞世后,此例愈加深入人心,峒人有事就到冼夫人庙神躯前“刺箭”。后来,庙里制作状似“箭”的专用器物,称“杖”。“杖”用金属制成(过去用铁,现在多是不锈钢或银),长0.3米至9米不等,重0.2斤至20斤不等。柄部是镂空的团花状,直径0.1厘米至0.4厘米。有些杖条根部比人的拇指还粗,从根部逐渐向尾部细化,至尾梢为针尖状。自此,“刺箭”遂称为“穿杖”。

海南公仔戏是传统戏剧的瑰宝,融文学、美术、音乐和戏曲为一体,在海南流传数百年,深深地印烙在海南人的记忆里。据《海南岛志》记载,“戏剧之在海南,在元代出现手托木头班之演出。”从元代出现至今,海南公仔戏有六百多的历史,具有艺术鉴赏,娱乐和寓教于乐的社会价值。公仔戏是以海南方言来表演的一种木偶戏,木偶头部用木头雕刻而成,头戴帽子、发簪,身穿长袍,也是海南人的心目中的“艺术偶像”。海南公仔戏的演出舞台也很简单,用木板搭建一个一仗见方的戏台,用布幔围遮,台上挂着幕布,表演者一边操作着木偶在幕前表演,一边配合着音乐曲调在幕后唱戏。其唱调、音乐、表演和琼剧一样,是琼剧的艺术戏剧的缩影,每年的军坡节总少不了这一项深受广大群众所喜闻乐见的娱乐活动。

海南人民通过完成这一系列关于“军坡节”的民俗活动,在共同的仪式中潜移默化的加强了人们之间的交往,不仅有助于人们之间的感情交流,并且有助于海南社会结构的稳定,达到实现民众之间的整体协调的目的 [3] 。

军坡文化兼容并蓄多种信仰文化 [4] 。从南北朝以来,由于种种原因,军坡节不仅只是祭祀冼太夫人了。随着道教、佛教、儒家文化源源不断的浸透蔓延以及各种家族的迁徙,从中原各地带来的祭神,丰富了海南军坡节祭祀活动内容,如有“装军”、“穿杖”、“过火山”、“上刀梯”等表演。看似简单却内蕴丰富的民俗活动能够流传千年,其实就是中国道、佛、儒、占术等各种宗教文化相互渗透、相互结合下的文化产物。

2) 海南“军坡节”的经济价值

海南作为国际旅游岛,除了拥有独特的地理环境之外,海南特有的传统民俗文化作为旅游资源的一部分也是不可或缺的,而最能扩大海南本土文化影响力,并且能给海南带来较大的经济效益的传统民俗文化莫过于海南“军坡节”了,海南省政府非常重视“军坡节”在海南旅游资源中的重要性并且给予积极引导 [5] 。

加强“军坡节”文化村落群众对“军坡节”文化的参与感、获得感、认同感,以海南“军坡节”文化作为乡村的文化基础,打造具有“军坡节”特色的文化乡村,提高当地村落的文化内涵,实现乡村地区经济文化的可持续性发展,开展相关特色旅游产业,进一步发挥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推动产业振兴、乡村振兴,建设文化和旅游强区等方面的作用。

2. 海南“军坡节”的发展现状及困境

2.1. 海南“军坡节”的发展现状

海南“军坡节”是海南本土特有的传统民俗文化,据相传已有一千三百多年的历史。一千多年以来,海南人民将冼太夫人这个真实人物创造成为无所不能的神灵,热热腾腾地“闹”了一千多年,成为海南民间独特的民俗文化。军坡节是海南不可多得的传统文化精华、文脉所在,也因此于2005年入选海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而后,在2014年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保护遗产保护名录。

2016年,海南省人民政府发布了《关于将定安县文笔峰军坡节提升为海南省民俗文化节的建议》鼓励定安县人民群众积极弘扬军坡文化内涵;2022年,海南省人民政府印发《关于在城乡建设中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实施意见》的通知,明确要求海南各市县要积极构建具有海南特色的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明确以“军坡节”作为主导文化建设。从政策上看,海南省人民政府重视“军坡节”文化的发展与传承,并且明确规定信仰的行为有利于保护军坡节文化。

但海南“军坡节”也因为许许多多民俗活动的消失而失去原有的热闹,导致海南人民群众对军坡文化的兴趣也逐渐减少。

2.2. 海南“军坡节”的发展困境

1) 海南“军坡节”民俗活动传承人严重短缺,出现人才断层

军坡节据相传已有一千三百多年的历史,也因为这1300多年的历史发展与沉淀,军坡节也衍生出许许多多的祭祀活动内容,如祭祀、上刀梯、过火山、穿杖、吃军坡、海南木偶戏等等有特色的祭祀活动内容。而这些衍生出的民俗活动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其最鲜明的特征便是依托于人而传承,一旦传承人改行或学习者不愿继续发展,就会导致“艺在人身,艺随人走,人在艺在,人亡艺绝”的发展困境。例如海南木偶戏、琼剧、上刀梯、穿杖这一类民俗活动主要是通过师徒言传身教、口传身授的方式进行传承与发展。现如今,掌握这些本领的传承人因为时间的流逝而逐渐变老,身体行动不便,并且没有精力在去培养新的接班人 [6] 。在加上能够静下心来学习此类技艺的年轻人越来越少,如果不吸引更多新鲜血液加入到海南木偶戏、琼剧、上刀梯、穿杖这一类军坡节特有的民俗活动的学习和传承队伍中,海南木偶戏、琼剧、上刀梯、穿杖这一类军坡节特有的民俗活动将面临传承中断的现象。如果这一类传统技艺中断,海南军坡节也会失去该节日独有的韵味。

2) 海南群众传播民俗文化意识薄弱,缺乏民俗文化认同感

海南“军坡节”对于大部分地区只是将军坡节发展为以乡镇集市为主,简单地作为解决村民自我生计的集贸市场,而不是作为一种传统文化来进行传承的问题。并且大部分地区政府对于军坡节的传承意识渐渐淡弱,不愿在花费资金举办军坡节的民俗活动,例如:海南木偶戏、琼剧等。正是因为军坡节大部分民俗活动的停办,从而导致军坡节在群众的生活中渐渐消失,意识逐渐薄弱 [7] 。

3) 海南“军坡节”部分民俗活动保守,缺乏时代特色

海南木偶戏与琼剧是海南军坡节民俗活动最为重要的一部分,也是面临传承问题最大的一个民俗活动。其主要是因为海南木偶戏、琼剧的剧本,仍以流传的传统剧目为主,情节平缓,缺乏戏剧性的冲突和情节上的起伏,往往一悲到底或一欢到底,人物塑造上也较为平面,缺乏立体度,非黑即白。这种“保守”的现状,缺少时代特色,并且不符合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不利于海南木偶戏、琼剧的发展,从而也导致了海南木偶戏的观众不断流失。

4) 海南“军坡节”传播渠道单一、传播力度不足

在互联网不断发展的新时代下,逐渐诞生出许多新媒体平台,例如:抖音、快手、微博、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平台。依托新媒体的技术传播海南军坡节文化,将其与自媒体平台进行融合发展,从而丰富海南军坡节的传播渠道。然而当前,海南军坡节文化的传承人大多为老年人,并且他们的文化程度以及科技应用普及的程度相对较低,从而导致军坡节大多数民俗文化的传播方式缺乏创意且传播渠道单一,传播效果大打折扣。

3. 新时代背景下海南“军坡节”的传承与发展探究

3.1. 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助力海南“军坡节”民俗活动传承

大力构建县、镇、村三级培训体系,聘请一些老艺人以及军坡节民俗活动的专家对其进行严格的、常态的培训与指导 [6] ;制定传承人才培养计划,定期招收学员,组织授徒传艺,不断壮大青年传承队伍。并且鼓励中青年传承人重视并加强军坡节民俗活动文化的基本功锻炼,扎实掌握表演技巧,全面领会军坡节民俗活动文化特点,切实传承军坡节民俗活动精髓,从而达到适应现代市场演出需求。

3.2. 激活群众传播民俗文化意识,增强群众军坡节文化认同感

群众是传播民俗文化过程中的重要主体,而政府更是传播民俗文化的领头羊与领导者,所以在传播民俗文化时,海南基层政府更应该带好头,激发海南群众的传承意识,从而使海南群众形成文化认同感以及文化自觉 [8] 。海南政府应加大对于举办军坡节活动的资金投入,积极并引导各类民俗活动的传承人进行艺术演出,使其从艺术表演中激发海南群众的兴趣,从而让更多群众看到与了解这一民俗文化,达到增强群众传承意识的目的。

3.3. 搭乘“互联网+”时代快车,助力海南木偶戏、琼剧创新

1) 运用人工智能技术创新剧本

人工智能运算是当今社会互联网行业发展的重点领域,也为非遗领域带来了全新的活力。例如成都“AI新锦绣”,顾客在平台上输入关键字,AI程序就会根据这些关键字词生成专属于这位顾客的锦绣设计图,定稿后,绣娘便根据设计图进行刺绣。

而海南木偶戏、琼剧也可以与AI结合,根据关键字词生成新剧本,或根据原有剧本,加入新的关键字词,创造出更具新时代特色的海南木偶戏、琼剧剧目,以打破如今海南木偶戏、琼剧剧本保守平淡、没有新意的困境。

2) 运用新媒体技术进行海南木偶戏、琼剧文化宣传

运用微信公众号、抖音、快手等平台对海南木偶戏、琼剧进行文化宣传,吸引更多人关注海南木偶戏、琼剧文化,并且对其感兴趣加入其中,为传承发展海南木偶戏、琼剧文化融入新鲜血液。

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虽原始生存环境受到挤压,但也能够开拓出全新的生存领域。海南木偶戏、琼剧立足于新媒体,讲好自身故事,留固海南木偶戏、琼剧文化,打造自身品牌IP,以提高品牌效益;结合自身特色,增设“文创”产品,在电商平台上进行售卖,以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价值,扎根于文化消费市场,将品牌效益转化为经济效益,实现增收目的。

3.4. 构建网络传播网,实现多样传播

在互联网不断发展的新时代下,也逐渐诞生出许多新媒体平台,例如:抖音、快手、微博、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平台。而海南军坡节文化应该巧用新媒体平台,借助其新媒体跨区域传播的优势,并通过计算机网络,加入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多种多样的方式,使其构建形成网络传播网,最大化提升海南军坡节文化网络传播效果。从而实现海南军坡节文化的多样传播。

3.5. 将海南“军坡节”文化与海南发展结合

发展海南军坡文化可以与海南旅游业的开发进行搭配,这样不仅可以扩大产业链,而且可以提高当地经济发展水平。比如海南曾经举办过多次的军坡节、冼夫人文化节,有很大的社会影响力,在海南省周边地区及周边国家具有极高的口碑和关注度 [5] 。在这样的契机下,海南可以促使其军坡节成为推广海南文化和旅游品牌的手段。以军坡节民俗活动为拓展平台,带动当地产业经济发展提高,如文化交流、贸易、农产品推广等等。旅游开发的基础有诸多因素由民间信仰构成,比如说传统建筑、历史遗址和当地传统习俗以及特色美食。军坡节在海南拥有长久的历史、特色的民俗文化、庞大的群众支持以及贴合实际的追求。也因为在这些有利的条件下,造就了军坡节在海南省的知名口碑,是独具海南特色的重要节日和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时还是发展海南旅游业的主要因素之一,以此可以说军坡节是海南民族特色的旅游品牌 [9] 。

4. 结语

海南“军坡节”是一项集中华传统文化与地方特色文化于一体的文化节日,随着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海南军坡节文化逐渐被百姓认可。海南百姓通过海南军坡节文化中的精神内涵来满足自身的生活需求,间接提升了文化内涵。

不仅如此,海南军坡节也寄托了海南人民祈求年年风调雨顺、万世太平的精神愿望,是海南人们纪念民族英雄的民间奉祀活动,同时也是民俗文化与时代文化的一个碰撞,更是海南人民对于保护民俗文化与传承的一个明显体现。

文章引用

符 斌. 海南海口地区“军坡节”民俗文化
Folk Culture “Junpo Festival” in Hainan Haikou Area[J]. 社会科学前沿, 2023, 12(09): 5325-5330. https://doi.org/10.12677/ASS.2023.129730

参考文献

  1. 1. 庄长宽, 郭亚平, 张国栋. 军坡节——海南的古军旅文化[J]. 中华武术(研究), 2015, 4(3): 70-73.

  2. 2. 钟平艳, 阳立兵. 地方节庆传承传统文化的价值[J]. 鄂州大学学报, 2014, 21(9): 44-45.

  3. 3. 梁文豪, 艾世琦, 施明橄. 海南军坡文化发展研究[J]. 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 2020, 3(24): 179-181.

  4. 4. 陈丽云, 党春艳. 探析明清时期海南军坡节庆文化[J]. 兰台世界, 2014(36): 170-171. https://doi.org/10.16565/j.cnki.1006-7744.2014.36.052

  5. 5. 陈丽云. 军坡节——最具代表性的海南传统文化[J]. 开封教育学院报, 2014, 34(9): 246-247.

  6. 6. 钟浩然. 定南瑞狮民俗体育活动的现状与传承[J]. 西部皮革, 2019, 41(14): 138.

  7. 7. 张克兰, 魏明锐. 乡村振兴背景下民俗文化传播的价值、现状与改善[J]. 安顺学院学报, 2023, 25(3): 46-50.

  8. 8. 戴彩虹. 乡村旅游视野下海南军坡节发展探析[J]. 前沿, 2014(Z7): 193-195.

  9. 9. 文坛, 陈昱钰. 海南军坡节对海南旅游的功能研究[J]. 文学教育(下), 2012(10): 54-58.

期刊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