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vances in Psychology
Vol. 13  No. 11 ( 2023 ), Article ID: 75847 , 7 pages
10.12677/AP.2023.1311676

课程思政视域下教育心理学的改革路径探索

李秀

江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 镇江

收稿日期:2023年10月7日;录用日期:2023年11月14日;发布日期:2023年11月23日

摘要

十八大以来,总书记对高校课程的改革提出了新的任务和挑战,指出各种专业课程应与思政理论课同向同行,培养具有家国情怀的时代新人。教育心理学的课程目标与思政立德树人的最终目的高度统一。根据心理学课程的自身特点以及教育未来发展趋势,从课程思政视域探索教育心理学的课程教学,基于已有的现实教学实践,从教学内容编排、教学方法的选择和教学评价等角度出发,探索教学改革的路径。这是新时代高校适应社会变革和当代学生思想新特点的需要,在大思政格局下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挖掘各类课程蕴含的思政教育元素,促进知识传授能力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紧密结合,助力提高实际教学效果和人才培养质量,为实现课程优化提供有效路径。

关键词

课程思政,教育心理学,改革路径

Exploration of the Reform Path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under the Perspective of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Xiu Li

School of Marxism, Jiangsu University, Zhenjiang Jiangsu

Received: Oct. 7th, 2023; accepted: Nov. 14th, 2023; published: Nov. 23rd, 2023

ABSTRACT

Since the 18th National Congress of the Communist, General Secretary Xi has put forward new challenges that professional courses should be accompanied with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to the reform of college education curriculum and cultivate students with national feelings and pride. The curriculum go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is highly consistent with the ultimate goal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ccording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psychology curriculum and educational tendency, the paper explores the curriculum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aspects, based on the teaching practice, and explores the path of teaching reform from teaching contents, methods and evaluation. This adapts to the social change and contemporary students’ thought. It breaks main channel of classroom teaching under the ideological pattern, mining ideological education elements, which promote knowledge ability and socialist core values, and teaching effect and quality to provide effective path to realize course optimization.

Keywords: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Educational Psychology, Reform Path

Copyright © 2023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4.0).

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4.0/

1. 引言

总书记在召开的全国高校政治思想工作座谈会议上强调要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利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加强与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张烁,2016)。推动学科改革,使思想政治理念渗透到专业课教学中,已成为目前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路径。高校教师要深刻理解总书记对“课程思政”的指示精神,在教学工作中牢记将立德树人作为教育教学的核心内容,把思想政治贯穿于培养人的全过程,将高校的课堂教学作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

课程思政是一种新的教育教学方式,它将传统的思政教育与专业课程、课堂教学与师资对接,形成密集型与全方位并存、渗透型与一体化互进的全新教育模式(高德毅,宗爱东,2017a)。在课程思政的基础上,“教育心理学”课程需要探索出一条既符合思政要求又能促进课程本身且与学生共同实现更好发展的教学路径。在“三全育人”要求、协同效应理论和全人教育思想的指引下,要用有效的教学手段,引导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吴晶,胡浩,2016)。专业课教师则要整合中国传统的思政教育内容,以实现教学和思政课的同向同行,从而实现以文化教育人的课程思政工作的教学目的。在教育心理学课程中,教师应全面发掘学科中蕴藏的课程思政教学资源,在借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础上,突破以往的教学方法,创新教学理念,将理论知识传授与思政元素紧密结合。从不同课程特点,制定思政教育目标,在各教学环节渗透思政教育,在教学中潜移默化地渗透世界观的塑造和价值观取向,将教书育人的核心理念以课堂教学为载体,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教学改革,推进“三全育人”的教育工作。

2. 教育心理学与课程思政的意义和可能性

(一) 课程思政理念的提出

在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意见中提出:“要加强课堂教学的管理,发掘并利用各个学科的思政教育资源,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原则,把思想价值引领渗透教育教学全过程和各环节之中。”(中共中央、国务院,2017)。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文件中明确指出:推进基于“课程思政”目标下的课堂教学变革,分析每一门专业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和蕴含的教育价值观功能,将其融入每一个课堂教学环节,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知识体系教育的有机融合(张烁,2016)。长期以来,学校主要依赖思政课程对学生进行价值引领,而实践探索却发现,思政课程的育人效果不够理想,而后明确提出了“全课程、全员育人理念”(高德毅,宗爱东,2017b),即每一门课程都要在自己课程特点的基础上充分发挥课程的独有育人功能,思政教育不再是思政课程的独有功能,而是所有课程的育人功能的合力。

(二) 教育心理学与课程思政的意义与可能性

随着“课程思政”理念的贯彻,各学科都积极推动课程思政的建设。心理学作为一门研究个体的心理及规律的学科,与思政教育的研究对象相同,两者的主要研究内容都是个体的心理和行为(马东亚,2021)。课程思政作为一种崭新的教育理念,不但强调对学生品格的训练,更强调对品格和专业的协调和融合,使学生在学好专业的同时提高个人素质,并训练其综合能力。“课程思政”作为落实立德树人的关键工作,是推动课堂教学改革的主要手段,有效提升育人质量的重要途径。

教育心理学的核心是将其思想和研究成果广泛应用到课堂教学中,如课程、教学方式改进以及激发学习动力等,这些都有助于帮助学生应对各种挑战。这与课程思政立德树人的目标高度一致,也与国家构建大思政格局,实现“三全育人”的战略要求相一致,更好的建设培养出具有坚定、勇于担当、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因此,在教育心理学教学中利用专业课程来培养学生情感,激发学生思维方式使其与思政课程同行同向,是值得深究的问题(王涛,2020)。教育心理学老师要理解总书记对课程思政的要求,把专业课堂当成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主阵地。课程中深入发掘教学的思政内容,把思想教育工作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以促进教育专业课程和思政课程的相结合,并根据教育心理学等课题教学的实际,进一步完善教学内容、方法和考核体系,以发挥专业课教学的育人功效。

3. 教育心理学课程的教育现状

教育心理学是教师教育类专业的核心基础课程,主要研究教学中出现的心理现象、总结心理规律,为科学教学提供理论支持,培养师范生具备专业教师的能力。教育心理学通过分析教师的教学实践和学生的学习,深入了解教学和学习的内涵,为培养教师的教学技能奠定基础。根据学与教的心理学理论,通过学习教育心理学知识、形成教育心理学理念和塑造教育教学能力,能够科学地认识和分析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行为,并最终培养从教育心理学角度解决教学实际问题的能力,提供科学可行的教学问题应对方式。

当今,高校教育心理学课程教学长期以来存在课程目标不够明确、教学内容不够丰富,教学方式与评价机制单一等问题(丁晶,黄宝珍,2022)。教学内容仅仅局限在书本知识,未能与快速发展的时代相联系,从实例中讲解知识。教育方式注重单向灌输,传统教学形成的习惯让教师在教学中更注重知识的传授,对课程应该培养的能力认识模糊,片面追求理论知识,以教师为中心。教学评价方式多是采用书面考试的方式,评价方式重视终结性评价,期末书面考试所占比重偏大。教师仍主要是知识的传播者,学生在很大程度上仍处于被动学习状态。这种方式主要检验了学生对概念和原理的记忆和理解,很难考察学生的实践能力。

以上问题导致教育心理学课程教学效果不佳,不能达到我国高等教育的培养人才的目标。对于“教育心理学”课程而言,应以立德树人为责任,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教育观、教师观和学生观念。“课程思政”在解决教育心理学传统教学中的重知识轻能力、重讲授轻应用问题方面具有重要意义。而“课程思政”下重能力培养、品行养成的特点,以及润物无声的教学方式为解决教育心理学传统教学中存在的重知识轻能力、重讲授轻应用的问题。作为高师院校师范性的标志,高师教育的特色在于师范性。因此,“教育心理学”课程的质量直接关系到师范教育的质量和学生将来的教育教学能力,对其培养关系到未来教师质量,同时肩负着培养国家人才的重任。运用德育的科学思维方式,在不改变专业课程内容下,发挥课程的思政功能,将思政教育融入教育心理学课程,这就需要对“教育心理学”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教学评价进行探索与实践。

4. 教育心理学改革的途径

“课程思政”涉及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资源等多方面的思政化,内容是进行思政教育的载体,教学方式是思政教育的手段,教学资源是思政教育的基础(秦琳,周文德,2023)。所以要丰富课程资源,特别要重视隐性资源的挖掘,教学方式要行之有效,要在教学的过程中体现思政教育的原则,不能仅仅把课程思政看成一种课程观,它也是立德树人的有效途径。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一种个体受到的外部刺激与其内在反应之间的一种联结行为,是新知识与学习者内在知识之间的联结过程(张厚粲,2003)。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对于教育教学具有重要作用。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刺激与反应”概念应用在教学教育上,就是安排可能发生强化的事件以促进学习,进而获得习得。在教育心理学课程中融入课程思政就要挖掘课程中的思政元素,融合当地特色,不断强调,强化学生对于思政内容的入脑。在我们的实际教学中,除了促进学习的教学,还要注重教学效果后的即时性的反馈,要在学生对教学刺激作出反应后进行反馈和评价,肯定学生正确的学习行为以强化学习。教师的肯定评价与否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习效果。这就要求教师要在课堂上以学生为中心,给学生以正向的反馈,采用多元评价,采用线上线下的教学方式,加强知识的学习又提升学习效果。

20世纪60年代,美国兴起了新的心理学思潮,即人本主义心理学,马斯洛和罗杰斯是其代表人物,注重人的尊严和价值,并强调人的创造力和潜能发挥,主张从人的角度研究心理学。人本主义心理学中具有丰富的教育思想,反映在教育方面主要是自由学习观和学生中心的教学观。罗杰斯把学习分为两类:一类是无意义学习,指的是机械学习,对于知识只是停留在知道了解的层面。一类是意义学习,是指学生发挥学习的自主性,根据自身发展的需要选择那些对生活和实践有意义的学习材料。罗杰斯认为意义学习包括四个要素,一是学习过程涉及认知和情感。二是学生学习的根本驱动力来源于内部,即学习满足自身发展需要。三是通过学习能够改变学生的思想、行为和态度,塑造完整的人格。四是注重学生的自我评价(罗杰斯,弗雷伯格,2006)。

罗杰斯从人性本善和自我实现理论出发,提出了学生中心的教学观。人本主义反对填鸭式教学和权威教学,强调人的潜能发挥和自我实现。学生处于主体地位,人本主义倡导的从做中学,依靠学生自我教育,引导学生发展(罗杰斯,洪不熙,1984)。此外,还需要学生对学习效果进行比较客观的自我评价。人本主义心理学中蕴含的教育思想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着很多契合之处,主张教师把学生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的真实问题融入教学内容中,并引导学生展开意义学习,引导学生思考讨论热点问题,从而实现有效的学生自我教育。充分借鉴人本主义心理学的理论能够促进课程思政更好的融入教育心理学,也促进教育心理学课程教学内容、方式和教学评价的改革,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

(一) 课程思政下教学内容的改革路径

挖掘教育心理学课程中的思政元素。课程思政并非是简单的教学方法或手段,而是一个全面的教育思维方式。老师需要挖掘和剖析教学内容,为学生呈现真实的且具有代表性的例子,让思政元素自然地融合到课堂授课中,以达到有效的知识传授和价值引导。当对教学里的内容解读时,深层次理解其学术内涵和渊源,进而摘取教材中包含的社会责任、家国情怀、人文精神等转化成具有感染力的核心价值观教育。通过运用充满活力和生活气息的实际案例来丰富教学资源,充分发挥课堂讲课在培养人才过程中的主要角色,进而在润物细无声中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融合当地特色,丰富和优化教学内容。红色文化是一种丰富的教育教学素材,许多地区的红色文化有着深厚的历史背景。教师应该努力推动红色文化的融入到学生的课堂和学生的思维当中,并充分发挥其在专业课程中的教化作用。所以我们在构建课程思政的过程中应大量挖掘这些宝贵的红色资源,收集那些富有教育心理学特质且高质量的红色资料,并将它们有效地整合到我们的课程体系之中。通过这种方式让他们体验到革命者们的精神世界,从而更深入地理解革命领袖的历史贡献,从中学到的知识和精神力量可以提升他们的品德修养,增强他们对于社会责任感的认知。

丰富教师知识,讲好课堂内容。教师应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较高的专业素养,基于该课程的授课要求与教学计划以及丰富的授课经验开展探索。教师应学习关于中国本土的文化与事迹,帮助学生深化理论认识,剖析每一节课的专业知识,找寻与该节相一致的思政元素。课程思政在课堂上的展示与发挥,结合学生的真实认知与生活经验去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在深入探讨教育心理学的专业知识之后,可以选择与该课程相关的中国故事作为实例进行讲解,也能用来做课堂讨论的素材。同时,鼓励学生自我准备和本次课程有关的中国故事,充分发挥他们主观能动性,从而更好地掌握并传播中国的故事。

(二) 课程思政下教学方法的改革路径

以学生为主体,改变教学模式。改变传统教师灌输,学生被动接受的教育方式,强调启发式引导与教学策略,让学生主动地投入到在学习进程中。在授课的过程中,灵活运用各种教导手段,如组队研讨、实例剖析、最新研究资料的解读等等。不同的教学技巧都能从多个层面展示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实现我们的教育目的。而团体协作性的课程探讨则可以提升学生的学习热情与团结精神。让全班同学都参与进来,大家相互学习,发表看法,增强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通过分组研讨和个案剖析等多样化的教学方式,使得学生能够从各种角度参与课程学习,真实地达到了教育心理学课堂教学的理论性、实践性以及育人的有机结合。

利用信息技术,线上线下结合教育。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信息化数字化的教学方法已然成为了一种新的趋势,对于老师来说如何运用这些新颖的信息工具来提升他们的授课技巧变得日益重要。而一些常用的在线平台例如中国的大学生慕课、超星、知到、雨课堂等等,都是经常会用到的应用程序。这个背景下教师可以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平台以更好的实现教育教学目标:一方面可以让同学们听见老师的讲授也能在此期间表达自己的想法。现如今,网络教学步入教育领域,教师需借助其优势,与不同渠道的网络资源相结合,采用线上与线下教学相结合的模式,加强教育心理学课程思政建设。

教学结构合理,优化教学设计。教学设计要有科学依据,课堂教学设计是教师基于特定的理念,针对教材特性及学员的学习状况,构思并编排的一套体系化的计划。教育心理学教师应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情况,按时间序列划分为课的开始、课的核心和结尾这样三个部分。课程的初始环节,主要目的是向学生阐明课程内容、学习目的和学习需求,为知识学习做好充分的准备。可以以学习强国的故事或一定的时政材料加以开头进行思政教育。中间部分是一节课的核心,是整节课教学目标的完成、教学质量高低的关键,围绕课的中心来进行,在课的结束部分,应当确保学生能总结、提炼出所学的知识点,加强重要概念的理解和记忆。在此基础上,借助教育心理学和课程思政的整合,深入了解学生,利用热门社会事件激发他们的思维,激励他们积极参与学习,关爱每一个学生,用爱心滋养我们的教育工作,成为做学生成长道路上的引路人。

(三) 课程思政下教学评价的改革路径

完善课程考核体系。评估体系对于学生的发展有着关键性的指导意义,强调过程性评价来全方位地检测学业进展情况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课程评估应在包括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之外,平时成绩应由考勤记录、课堂表现、情感评价以及课后作业等因素组成。期末试题设计方面应着眼于提升其现实生活场景中的实用性和体现个人价值观念的内容上,例如大量采用实例解析型问题等等。这类题型要求深度领悟后方能解答出来,并非仅凭考前死记硬背便可轻易过关的问题类型,有助于激发学子们重视学习的进程感念从而塑造一种乐观向上的心态。同时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观察学生在学习态度、思想道德修养、人文精神等层面的状况,将这些方面的行为表现纳入测评之中。课后作业以实践性为主,强化未来的教育者所肩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的培育工作。

坚持多元评价,实现科学评价。对于“教育心理学”课程的课程思政评估时需采用什么样的准则进行测量与考察。在评价学生时,应该综合考虑量化和质化的因素。不仅要依赖于学生成绩,还要关注学生的道德品质、职业操守和学习态度等方面。此外,评价应该结合形成性和终结性评价,不仅要考虑学生的学期末成绩,还要注重他们在不同阶段的表现。最后,评价要坚持诊断性评价与发展性评价,也就是要在了解当前课堂状况的基础上鼓励和推动学生去实现更高的学习目标。

构建全面的评价体系。课程思政作为一种教育理念它要求所有人的共同努力和全面思考。教师们需根据他们所教授的内容来寻找最合适的策略,并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实施落实课程思政。“教育心理学”课程中教师和学生都是评价课堂教学效果的主体,不仅教师要对学生的表现打分评价,还包括了学生的反馈。对于“教育心理学”这一课程而言,其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评价应当是多元的,不仅要关注形成性评价还要关注总结性评价,所以,教师在讲授时,除了注重课堂上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还需要考虑到这种教育的影响力具有持续性和连贯性。此外也可以采用个体差异内评价,即通过对比学生过去的和现在的行为变化,或从不同角度去分析学生的情况,从而实现针对每个学生的个别差异的教学。最后学校也应对课程思政教学效果进行监督,将课程思政研究纳入教师绩效考评、教师考评等方面中,将课程的思政功能纳入课程评价体系中。

为了感应国家的号召推动三全育人教育工作的展开,更好的做好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协同前行,相得益彰,做好将立德树人贯彻到高校课堂教学全过程全方位。当前各地高校都开展了相关思想政治工作的专题会议,对课程思政提出了新的要求。如山东大学就开展了专题会议,明确了部署加快构建学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要求,开展了相关课程思政的公开课学习。特别是对“教育心理学”课程的课程思政进行了相关的示范,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通过在教育心理学的课堂中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社会热点新闻和时事政治作为教学内容的延申,激发学生的教师素养文化。引入中国本土文化与事迹,增强了学生的兴趣,也达到了课堂的育人价值。利用线上线下的教学方式,有利于学生更好的掌握核心知识点,形成系统性认知,使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评价方式上,开展过程性评价和情感态度评价,尊重学生想法,促进重新发现和认识自我,在教学中达到育人要求。将思政元素融入课堂,定位课程目标,做好课程思政的顶层设计,完善课程设计,探索课程思政实现路径,多元的课程评价,提升课程思政实施效果,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态度,成长为社会主义未来教育事业的接班人。

5. 结语

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是对高校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系列问题的回答和对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落实。课程思政不仅是思政教师的任务,也逐渐成为高校专业课程教师重要课堂环节之一。讲授教育心理学的教师要不断地挖掘书中思政的元素,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体系不断进行改革创新,提升课堂教学的针对性和思想性,深入推进教育心理学课程与思政元素的融合。推进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过程中,加强思想道德修养,提升政治觉悟,推进国家三全育人的教育工作的展开。

文章引用

李 秀. 课程思政视域下教育心理学的改革路径探索
Exploration of the Reform Path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under the Perspective of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J]. 心理学进展, 2023, 13(11): 5345-5351. https://doi.org/10.12677/AP.2023.1311676

参考文献

  1. 1. 丁晶, 黄宝珍(2022). 师范认证背景下的教育心理学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宁德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 92-100.

  2. 2. 高德毅, 宗爱东(2017a). 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 从战略高度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 中国高等教育, (1).

  3. 3. 高德毅, 宗爱东(2017b). 课程思政: 有效发挥课堂育人主渠道作用的必然选择. 思想理论导刊, (1), 31-34.

  4. 4. 罗杰斯, 弗雷伯格(2006). 自由学习(伍新春, 管琳, 贾容芳 译, p. 187). 北京师范人学出版社.

  5. 5. 罗杰斯, 洪不熙(1984). 关于教和学的若干个人想法. 外国教育资料, (2), 25-28.

  6. 6. 马东亚(2021). 心理学专业“课程思政”改革与实施探讨. 武汉冶金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31(2), 67-69.

  7. 7. 秦琳, 周文德(2023). 课程思政视域下教学改革路径探索——以“教育心理学”为例.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9), 136-138.

  8. 8. 王涛(2020). 《教育心理学》课程思政的探索与实践. 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37(2), 72-75.

  9. 9. 吴晶, 胡浩(2016). 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 中国高等教育, (24), 5-7.

  10. 10. 张厚粲(2003). 行为主义心理学(pp. 50-52). 浙江教育出版社.

  11. 11. 张烁(2016-12-09). 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 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 人民日报.

  12. 12. 中共中央、国务院(2017). 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 人民日报.

期刊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