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vances in Psychology
Vol. 13  No. 11 ( 2023 ), Article ID: 75849 , 10 pages
10.12677/AP.2023.1311677

女大学生婚恋态度探究

——来自单类内隐联想测验的证据

杨柳,郝冉冉,王雪茹,谢雨晴,杨敬云,乔洋,韩佩玉*

西南民族大学教育学与心理学院,四川 成都

收稿日期:2023年10月9日;录用日期:2023年11月14日;发布日期:2023年11月23日

摘要

婚恋态度是指一个人对婚恋带有价值判断和感情色彩的结果,包括个体对婚前恋爱、婚后生活以及性行为的主观看法三部分。本研究将问卷调查和单类内隐联想测验(SC-IAT)相结合,从婚前恋爱、婚后生活和性爱取向三方面入手,测量女大学生的外显和内隐婚恋态度,探究女大学生的婚恋态度现状,了解女大学生对婚恋的真实看法,并考察外显和内隐婚恋态度之间的关系。本研究通过对测量结果的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 女大学生外显恋爱态度和外显性态度积极,外显婚姻态度中立。(2) 女大学生内隐恋爱态度、内隐婚姻态度和内隐性态度均积极,平均内隐效应值D均大于0。(3) 女大学生外显婚恋态度和内隐婚恋态度不相关,二者属于不同的心理结构。

关键词

女大学生,婚恋态度,单类内隐联想测验,外显态度,内隐态度

An Exploration of Female University Students’ Attitudes towards Marriage and Love

—Evidence from Single Category Implicit Association Test

Liu Yang, Ranran Hao, Xueru Wang, Yuqing Xie, Jingyun Yang, Yang Qiao, Peiyu Han*

School of Education and Psychology, Southwest Minzu University, Chengdu Sichuan

Received: Oct. 9th, 2023; accepted: Nov. 14th, 2023; published: Nov. 23rd, 2023

ABSTRACT

Attitudes towards marriage and love are the results of one’s value judgments and feelings towards marriage and love relationships, and include three components of an individual’s subjective views on pre-marital love, post-marital life and sexual behaviour. This study combines questionnaire surveys and the Single Category Implicit Association Test (SC-IAT) to measure female university students’ explicit attitudes and implicit attitudes towards marriage and love, investigating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female university students’ attitudes towards marriage and love. This study understands their true perceptions of marriage and love by examin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xplicit and implicit attitudes towards marriage and love. The following conclusions were drawn from the analysis of the measurement results in this study: (1) Female university students’ explicit love attitudes and explicit sex attitudes are positive, and the marriage attitudes are neutral. (2) Female university students’ implicit love attitudes, implicit marriage attitudes and implicit sex attitudes are all positive, and the mean implicit effect value D is greater than 0. (3) Female university students’ explicit attitudes towards marriage and love and implicit attitudes towards marriage and love are not related, and they belong to different psychological structures.

Keywords:Female University Students, Attitudes towards Marriage and Love, Single Category Implicit Association Test, Explicit Attitude, Implicit Attitudes

Copyright © 2023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4.0).

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4.0/

1. 引言

态度(attitude)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社会心理现象。对于态度的定义,林崇德,杨治良,黄希庭(2003)在《心理学大辞典》中将其定义为“是个体基于过去经验对周围的人、事、物所持有的比较持久而一致的心理准备状态或人格化倾向。包括认知、情感和行为意向三个成分”。根据态度的定义可以进行推测,婚恋态度(attitude toward marriage and love)是指一个人对婚恋带有价值判断和感情色彩的结果。态度具有价值表现功能,在很多情况下,特有的态度常常可以表现个体的主要价值观(章志光,2008),所以婚恋态度也是对婚恋观(view of marriage and love)的表现与反映。

目前心理学界对婚恋态度的概念和构成尚未明确,但对婚恋观有一些理论研究。苏红和任永进(2008)认为婚恋观是指人们对婚前恋爱、婚姻生活以及婚恋过程中性爱取向的基本看法。陈静(2009)认为婚恋观就是男女双方对恋爱、婚姻和性的根本看法和态度,其中包含爱情本质、择友标准、恋爱道德、恋爱与婚姻关系、婚姻道德与责任等一系列问题。综合多位学者观点,婚恋观除了包括个体对于恋爱和婚姻的观点,还包括对于性行为以及处理婚恋关系中出现的各种状况的看法和态度。婚恋态度是对婚恋观的表现和反应,其概念和构成可以从中延伸。本研究将婚恋态度定义为一个人对婚恋带有价值判断和感情色彩的结果,进一步认为其由个人对婚前恋爱、婚后生活以及性的主观看法三部分所构成。

国内关于婚恋态度的研究成果与国家、社会的重视程度未成正比,成熟的研究少并且未整合为理论,在研究方法上也存在许多局限和不足。首先,目前心理学界对婚恋态度的概念与构成尚未明确,仅对婚恋观有一些理论研究。其次,婚恋态度的测量方法有待改进。现有研究大多仅采用问卷及量表进行测量,方法单一,且忽略了内隐态度,未能完整测量个体对于婚恋的态度。

近年来结婚登记人数持续下降,初婚的年龄越来越迟,婚恋问题得到了社会各人群的持续关注。按照Erikson的人格发展理论,个体在这时期的任务就是与他人建立稳定的亲密关系,例如恋爱关系与婚姻关系,来帮助个体摆脱孤独的情绪。但目前网络上日益增多的“懒恋”“恐婚”言论显示出新一代大学生对婚恋的态度逐渐消极,并且由于性教育的普及不充分,造成部分大学生未能了解系统、健康的性知识,形成了懒于恋爱、恐于结婚,无知于性的状态。

大学生的婚恋态度不仅是社会大众关注的热点话题,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关注的重点问题。由于男女生理差异和社会文化影响,女性在婚恋关系中承受了较多的生育、职场压力,关注女性的婚恋态度和心理健康至关重要,故本研究将重点放在测量女大学生的婚恋态度,采用问卷调查与单类内隐联想测验探究女大学生的婚恋态度现状,了解女大学生对婚恋的真实看法,并考察外显和内隐婚恋态度之间的关系。具体来说,本研究假设:① 女大学生外显恋爱态度积极,外显婚姻态度和外显性态度消极。② 女大学生内隐恋爱态度、内隐婚姻态度和内隐性态度均积极。③ 女大学生外显婚恋态度和内隐婚恋态度不相关,二者相互独立属于不同的心理建构。

2. 研究方法

2.1. 研究参与者

63名女大学生有偿参加实验。所有研究参与者视力正常,右利手,熟悉电脑的基本操作。

2.2. 研究工具

2.2.1. 婚恋外显态度相关测量工具

恋爱外显态度采用大学生恋爱态度问卷(周海涛,2010)进行测量,包含21个题项,可以归纳为4个因素,分别为增益性、道德性、浪漫性和自主性。该问卷采用5级评定法计分,从1 (完全不符合)到5 (完全符合),得分越高表示恋爱态度越积极。本研究中的Cronbach’s α系数为0.671,信度尚佳,可以接受。

婚姻外显态度采用婚姻态度量表(Braaten & Rosén, 1998)的修订版(庾泳等,2011)进行测量。该量表适用于已婚人群和未婚人群,包含20个题项,分为一般婚姻观念和自我婚姻评价或展望两个维度,从1 (完全同意)到4 (完全反对)进行四点计分,得分越高则表示婚姻态度越积极。本研究中的Cronbach’s α系数为0.847,信度理想。

外显性态度采用简易性态度量表(Hendrick et al., 2006)进行测量,共23道题,包括宽容性、生育控制性、交流性和功能性4个维度。该量表采用5点计分,从1 (非常不同意)到5 (非常同意),得分越高,表示性态度越开放。本研究中的Cronbach’s α系数为0.646,信度尚佳,可以接受。

2.2.2. 婚恋内隐态度相关测量工具

内隐态度测量使用单类内隐联想测验(Single Category Implicit Association Test, SC-IAT),专用于测量对单一态度客体的内隐态度。根据婚恋的三成分说,本研究从婚前恋爱、婚姻生活和性爱取向三方面对女大学生的婚恋内隐态度进行测量,即婚前恋爱SC-IAT、婚姻生活SC-IAT和性爱取向SC-IAT;三个独立的SC-IAT合并后形成总的婚恋态度SC-IAT。

2.2.3. 婚恋内隐态度SC-IAT的材料选取

三个独立SC-IATs的概念词和属性词皆不相同。婚前恋爱SC-IAT采用张溢(2012)的概念词和属性词,婚姻生活SC-IAT采用的是魏韬丽(2019)测量女研究生婚姻态度的概念词和属性词,这些词都经过评选,具有较好的代表性。性爱取向的概念词和属性词选取自段梅玲(2010)筛选的性词、正性词和负性词。对于单类内隐联想测验的数据,本研究利用Karpinski和Steinman (2006)提出的计分方法计算内隐效应值(D值)。

2.2.4. 婚恋内隐态度SC-IAT的程序模式

三个SC-IAT的程序模式相同(见表1),分为练习阶段和正式实验阶段,练习阶段的数据不进入结果分析。为防止反应偏差影响实验结果,相容任务中“婚恋词”“积极词”和“消极词”按照1:1:2的频率出现,使得左、右按键的比率各50%。不相容任务同理,“婚恋词”“消极词”和“积极词”按照1:1:2的频率出现,左、右按键的比率各50%。

Table 1. SC-IAT test procedure

表1. SC-IAT测验程序

具体实验程序如图1,研究参与者每次作出反应后,屏幕中央会出现正误的及时反馈,正确会出现绿色的“√”,错误会出现红色的“×”,均持续200 ms。若研究参与者没有及时作出反应,屏幕中央将出现“请尽快回答”的提醒,持续500 ms,使研究参与者产生紧迫感,减少其意识加工的可能(Karpinski & Steinman, 2006)。

Figure 1. SC-IAT specific experimental procedures

图1. SC-IAT具体实验程序

2.2.5. 研究程序

采用E-prime2.0软件编写实验程序。实验在安静无噪音的实验室中以个别方式进行。为平衡顺序效应,32名研究参与者先进行问卷调查,后进行SC-IAT测验,剩余反之。研究参与者在电脑上进行单类内隐联想测验时,32名先进行相容测验,后进行不相容测验,剩余反之。实验过程中要求研究参与者尽可能地高度集中注意力。

3. 结果

3.1. 女大学生恋爱态度测量结果

3.1.1. 女大学生外显恋爱态度及各维度特征

女大学生的外显恋爱态度在各维度的得分和总得分见表2。可见:女大学生在外显恋爱态度各维度上的恋爱得分依次为:增益性 > 浪漫性 > 道德性 > 自主性。

Table 2. Results of the overall test of female college students’ explicit love attitudes and each dimension

表2. 女大学生总体外显恋爱态度及各维度的总体测试结果

3.1.2. 女大学生内隐恋爱态度效应结果

在本研究中,相容反应即为将恋爱词汇与积极词汇联系在一起,不相容反应为将恋爱词汇与消极词汇联系在一起。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将研究参与者的相容任务反应时和不相容任务反应时进行比较,结果见表3。研究参与者相容任务反应时显著低于不相容任务反应时(p < 0.001),由此可知,相比于消极词汇,女大学生更倾向于将恋爱与积极词汇联系在一起。

Table 3. A comparison of response-time of female college students’ implicit attitudes towards love relationships

表3. 女大学生内隐恋爱态度的反应时比较

本研究对63名女大学生的内隐D值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示,63名(100%)女大学生的D值为“+”,即所有的女大学生研究参与者的恋爱态度是积极的。根据Karpinski的计算方法,D值等于0代表研究参与者即不积极也不消极的中立态度。本研究以0为标准进行单样本t检验分析,来探究女大学生恋爱态度的内隐效应是否显著。结果显示D值显著大于0 (p < 0.001),故女大学生恋爱态度的内隐效应显著,详细见表4

Table 4. An implicit effects difference test for female college students’ attitudes towards love relationships

表4. 女大学生恋爱态度的内隐效应差异检验

3.1.3. 女大学生外显恋爱态度与内隐恋爱态度的关系

本研究对女大学生外显恋爱态度及其四维度与内隐恋爱态度进行皮尔逊相关分析,分析结果如表5

Table 5. Correlation analysis of female university students’ exoteric love attitudes and implicit love attitudes

表5. 女大学生外显恋爱态度与内隐恋爱态度的相关分析

由上表可得,经过相关分析,大学生外显恋爱态度总分与增益性、道德性、浪漫性和自主性的相关均达到极为显著的水平,但内隐效应值D与外显恋爱态度总分、增益性、道德性、浪漫性、自主性均未达到显著性水平,表明外显态度测量和内隐态度测量之间存在良好的区分效度,意味着外显恋爱态度和内隐恋爱态度之间可能是相互独立的,属于两个不同的建构。

3.2. 女大学生婚姻态度测量结果

3.2.1. 女大学生外显婚姻态度及各维度特征

为了解女大学生的婚姻态度现状,对女大学生外显婚姻态度总分以及一般婚姻观念、自我婚姻评价或展望两个维度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详细结果见表6

Table 6. Results of the overall test of female college students’ explicit marriage attitudes and each dimension

表6. 女大学生总体外显婚姻态度及各维度的总体测试结果

3.2.2. 女大学生内隐婚姻态度效应结果

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结果见表7。研究参与者相容任务反应时显著低于不相容任务反应时(p < 0.001),由此可知,女大学生更倾向于将婚姻与积极词汇联系在一起。

Table 7. A comparison of response-time of female college students’ implicit attitudes towards marriage

表7. 女大学生内隐婚姻态度的反应时比较

本研究对63名女大学生婚姻态度的内隐D值进行分析,结果显示,有6名(9.52%)女的学生的D值为“−”;有57名(90.48%)女大学生的D值为“+”,即绝大部分的女大学生对于婚姻的态度是积极的。以0为标准进行单样本t检验来探究女大学生婚姻态度的内隐效应是否显著,结果发现D值显著大于0 (p < 0.001),由此可知女大学生婚姻态度的内隐效应显著,具体结果见表8

Table 8. An implicit effects difference test for female college students’ attitudes towards marriage

表8. 女大学生婚姻态度的内隐效应差异检验

3.2.3. 女大学生外显婚姻态度与内隐婚姻态度的关系

本研究对女大学生外显婚姻态度及其两维度与内隐婚姻态度进行皮尔逊相关分析,分析结果如表9。由表可得,经过相关分析,女大学生外显婚姻态度总分与一般婚姻观念、自我婚姻评价或展望的相关均达到极为显著的水平,但内隐效应值D与外显婚姻态度总分、一般婚姻观念、自我婚姻评价或展望均呈现相关不显著,意味着外显婚姻态度和内隐婚姻态度之间可能是相互独立的,属于两个不同的建构。

Table 9. Correlation analysis of female university students’ explicit marriage attitudes and implicit marriage attitudes

表9. 女大学生外显婚姻态度与内隐婚姻态度的相关分析

3.3. 女大学生性态度测量结果

3.3.1. 女大学生外显性态度及各维度特征

女大学生在总量表及各维度的总体测试结果见表10

Table 10. Results of the overall test of female college students’ explicit sex attitudes and each dimension

表10. 女大学生总体外显性态度及各维度的总体测试结果

3.3.2. 女大学生内隐性态度效应结果

本研究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将研究参与者的相容任务反应时和不相容任务反应时进行比较,结果见表11。研究参与者相容任务反应时显著低于不相容任务反应时(p < 0.01),由此可知,相比于消极词汇,女大学生更倾向于将性与积极词汇联系在一起。

Table 11. A comparison of response-time of female college students’ implicit attitudes towards sex

表11. 女大学生内隐性态度的反应时比较

本研究对63名女大学生的内隐D值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示,23名(36.51%)女大学生的D值为“−”,40名(63.49%)女大学生的D值为“+”,即大部分的女大学生研究参与者的性态度是积极的。本研究以0为标准进行单样本t检验分析,来探究女大学生性态度的内隐效应是否显著。结果显示D值显著大于0 (p < 0.01),由此可知女大学生性态度的内隐效应显著,详细见表12

Table 12. An implicit effects difference test for female college students’ attitudes towards sex

表12. 女大学生性态度的内隐效应差异检验

3.3.3. 女大学生外显性态度与内隐性态度的关系

本研究对女大学生外显性态度及其各维度与内隐性态度进行皮尔逊相关分析,分析结果如表13

Table 13. Correlation analysis of female university students’ explicit sex attitudes and implicit sex attitudes

表13. 女大学生外显性态度与内隐性态度的相关分析

由上表可得,经过相关分析,女大学生外显性态度总分与宽容性、交流性和功能性的相关均达到极为显著的水平,但内隐效应值D与外显性态度总分、宽容性、生育控制性、交流性、功能性均呈现相关不显著,意味着外显性态度和内隐性态度之间可能是相互独立的,属于两个不同的建构。

4. 讨论

4.1. 女大学生恋爱态度的总体情况

从总体上看,女大学生的外显恋爱态度和内隐恋爱态度均为积极,二者呈现出一致性。这可能是因为大学生的生理和心理都基本成熟,在此年龄阶段,会有强烈的“爱与被爱”的需要,并且丰富的大学生活和社会文化环境都在鼓励大家追寻爱情,爱一个人或者被人关爱,都会成为女大学生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袁立,2005)。大学生渴望恋爱,是当代大学生生理成熟的标志,也是大学生心理发展的结果。

在外显恋爱态度方面,有部分细节值得注意与思考。本研究的研究参与者在《大学生恋爱态度问卷》各维度上的恋爱态度得分从高到低依次是增益性、浪漫性、道德性和自主性。增益性的排序较前可能是因为随着经济和社会进步,女性的自我意识进一步觉醒,00后的女大学生更加看重个人发展和自我提升。自主性排于末位则可能是因为教育发展和社交媒体的普及,更多的例如“PUA”的恋爱骗局被揭露和曝光,所以00后的女大学生开始更加理智地面对爱情中发生的事情。浪漫和道德一直是恋爱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浪漫可以推进恋爱关系进程,道德则是可以维护恋爱关系的稳定,

在内隐恋爱态度方面,需要注意的是,63名研究参与者的恋爱态度内隐效应值D均大于0,这表明所有研究参与者的恋爱态度都是积极的。这可能是因为,在女大学生所处的年龄阶段,正对应于Erikson人格发展八阶段的第六阶段“亲密对孤独”,这一阶段的任务就是与他人建立稳定的亲密关系,例如恋爱关系与婚姻关系,来帮助个体摆脱孤独的情绪,所以女大学生的内隐恋爱态度是积极的也是情理之中了。

4.2. 女大学生婚姻态度的总体情况

在婚姻方面,女大学生的外显态度和内隐态度出现了分离的情况,具体显示为,女大学生的外显婚姻态度为中立,内隐婚姻态度呈现为积极。外显婚姻态度和内隐婚姻态度呈现的分离态势背后的原因值得深思。

在中国的社会背景下,婚姻不再是两个人的风花雪月,而是两个家庭的柴米油盐,所以比起恋爱,大家对待婚姻更加慎重。在当今时代,购房压力、教育压力和医疗压力三座大山压得大部分中国家庭喘不过气,使部分中国青年面对结婚望而却步。大部分女性还会面对职场和家庭的双重压力,一旦生育,女性就极其容易失去在职场中已获得的地位,但作为全职妈妈照顾家庭,又会令女性失去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人类具有趋利避害的本能,在这种现状下,00后女大学生的外显婚姻态度并不积极也是可以理解的。

女大学生的内隐婚姻态度呈现积极,这可能是因为,青年在此年龄阶段会有建立稳定亲密关系的需求和倾向,所以他们会对婚姻这种非常稳定的亲密关系有着本能的靠近和追求。

4.3. 女大学生性态度的总体情况

在性态度方面,女大学生的外显性态度和内隐性态度均为积极。女大学生的外显性态度积极,这可能是因为通过近年来国家的重视、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性教育的普及,帮助女大学生们能够更加科学更加理性地认识性。并且近年来我国主流文化对性的消极态度有所减弱,不再过分地“谈性色变”。女孩子们从小学、中学和大学各阶段均能接触到合适的性教育,能够更加理性地看待性。

虽然本研究中女大学生的内隐性态度呈现出非常积极的态势,但是由于本部分的效应量为小效应量,所得结果仅作参考,今后需要进一步的数据和研究资料佐证。

4.4. 女大学生外显婚恋态度和内隐婚恋态度的关系

在心理学研究中,外显态度和内隐态度的关系是通过二者之间的相关系数进行推断。国内外绝大多数采用内隐技术的研究都会报告它与外显测量之间的相关。目前国内缺少对于婚恋外显态度和内隐态度关系的研究,只能参考其他领域对于外显和内隐态度相关的研究。Greenwald and Farnham (2000)利用传统的自尊量表和内隐联想测验,揭示了内隐自尊和外显自尊之间的低的正相关。蔡华俭(2003)在利用结构方程建模后发现,内隐自尊与外显自尊是相对独立的两个不同的结构,二者之间仅存在低的正相关。在何安明等人(2013)在利用单类内隐测验对大学生内隐感恩和外显感恩的研究中,大学生内隐感恩与外显感恩之间相关不显著,是两个不同的建构;胡媛艳等研究者(2017)在研究大学生死亡态度时发现,大学生的内隐死亡态度为消极,外显死亡态度为中性,二者不一致,且相互独立。

在本研究中,内隐恋爱态度的内隐效应值与外显恋爱态度总分、增益性、道德性、浪漫性、自主性均呈现相关不显著,表现外显恋爱态度和内隐恋爱态度之间没有相关关系,二者相互分离。同样,婚姻内隐态度效应值与外显婚姻态度总分、一般婚姻观念、自我婚姻评价或展望的相关无统计学意义。性态度的内隐效应值与外显性态度总分及其各维度也呈现出同样的分离结果,与前人的结果一致。

蔡华俭(2003)认为,和传统的研究方法相比,内隐联想测验测量了个体的内部认知过程,可以有效地排除意识的干扰作用。与此相比,问卷、量表等外显测量会受到社会赞许效应和反应偏差等因素影响,这一差别使得内隐测量与外显测量二者的测量结果相关系数较低。

对婚恋外显态度和婚恋内隐态度的测量也是同样,婚恋态度SC-IAT测量了女大学生稳定的、静态的内隐态度。由于生理和心理的逐渐成熟,寻求稳定的亲密关系对于处于该阶段的女大学生有着近乎本能的吸引力,这几乎不受社会现状和社交媒体的影响。而研究参与者在使用外显态度测量工具时会考虑到结婚压力、性压抑和职场压力等社会因素以及受到反应偏差的影响,所以结果显示二者相关系数较低,进一步可以推论婚恋外显态度和婚恋内隐态度二者相互独立并属于不同的心理建构。

4.5. 研究局限与启示

首先,本研究样本数量及代表性不足。由于研究经费不足,本研究选取的研究参与者数量较少,且范围局限。后续研究应努力克服地域与经费的限制,增加研究参与者数量并扩大取样范围,丰富研究数据,从年龄、民族、情感状况等方面测量女大学生的婚恋态度。

并且需要注意的是,内隐性态度虽然统计量检验显著,但效应量为小效应量,所得结果仅作参考,需要进一步的数据和研究资料佐证,后续研究应进一步收集数据进行检验。

根据态度的三成分说,态度分为认知评价、情感反应和行为倾向三方面。后续研究可以从这一角度继续研究婚恋态度的深层结构。

5. 结论

通过对女大学生外显婚恋态度、内隐婚恋态度及其关系的研究,现有结果可以表明:

(1) 女大学生外显恋爱态度和外显性态度积极,外显婚姻态度中立。

(2) 女大学生内隐恋爱态度、内隐婚姻态度和内隐性态度均积极,平均内隐效应值D均大于0。

(3) 女大学生外显婚恋态度和内隐婚恋态度不相关,二者属于不同的心理结构。

文章引用

杨 柳,郝冉冉,王雪茹,谢雨晴,杨敬云,乔 洋,韩佩玉. 女大学生婚恋态度探究——来自单类内隐联想测验的证据
An Exploration of Female University Students’ Attitudes towards Marriage and Love—Evidence from Single Category Implicit Association Test[J]. 心理学进展, 2023, 13(11): 5352-5361. https://doi.org/10.12677/AP.2023.1311677

参考文献

  1. 1. 蔡华俭(2003a). Greenwald提出的内隐联想测验介绍. 心理科学进展, (3), 339-344.

  2. 2. 蔡华俭(2003b). 内隐自尊效应及内隐自尊与外显自尊的关系. 心理学报, (6), 796-801.

  3. 3. 陈静(2009). 关于大学生婚恋观教育的分析与思考. 教育与职业, (11), 188-190.

  4. 4. 段梅玲(2010). 大学生内隐-外显性态度的测量与关系. 硕士学位论文, 南昌: 江西师范大学.

  5. 5. 何安明, 刘华山, 惠秋平(2013). 大学生感恩内隐效应的实验研究. 心理发展与教育, 29(1), 23-30.

  6. 6. 胡媛艳, 李成霞, 谭东超, 张娟娟, 张珊珊(2017). 大学生内隐死亡态度与外显死亡态度的关系.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31(5), 389-394.

  7. 7. 林崇德, 杨治良, 黃希庭(2003). 心理学大辞典. 上海教育出版社.

  8. 8. 苏红, 任永进(2008). 国内外大学生婚恋观研究综述. 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职业教育版), (2), 81-83+107.

  9. 9. 魏韬丽(2019). 女研究生自尊与婚姻态度的关系. 硕士学位论文, 郑州: 河南大学.

  10. 10. 庾泳, 肖水源, 王希, 孙铮(2011). 婚姻态度量表中文版在未婚大学生及社区居民中的信度和效度.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5(1), 60-65.

  11. 11. 袁立(2005). 当代大学生恋爱态度调查与分析.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4), 278-280.

  12. 12. 张溢(2012). 初中生早恋的内隐态度和内隐刻板印象的研究. 硕士学位论文, 石家庄: 河北师范大学.

  13. 13. 章志光(2008). 社会心理学. 人民教育出版社.

  14. 14. 周海涛(2010). 大学生恋爱态度问卷的编制.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18(3), 363-366.

  15. 15. Braaten, E. B., & Rosén, L. A. (1998). Development and Validation of the Marital Attitude Scale. Journal of Divorce & Remarriage, 29, 83-91. https://doi.org/10.1300/J087v29n03_05

  16. 16. Greenwald, A. G., & Farnham, S. D. (2000). Using the Implicit Associa-tion Test to Measure Self-Esteem and Self-Concept.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79, 1022-1038. https://doi.org/10.1037/0022-3514.79.6.1022

  17. 17. Hendrick, S. S., Hendrick, C., & Reich, D. A. (2006). The Brief Sexual Attitude Scale. Journal of Sex Research, 43, 76-86. https://doi.org/10.1080/00224490609552301

  18. 18. Karpinski, A., & Steinman, R. B. (2006). The Single Category Im-plicit Association Test as a Measure of Implicit Social Cognition.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91, 16-32. https://doi.org/10.1037/0022-3514.91.1.16

  19. NOTES

    *通讯作者。

期刊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