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vances in Education
Vol.
12
No.
12
(
2022
), Article ID:
59288
,
5
pages
10.12677/AE.2022.1212844
安徽师范大学世界史学科团队现状与建设路径
韩家炳
安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安徽 芜湖
收稿日期:2022年11月17日;录用日期:2022年12月15日;发布日期:2022年12月21日

摘要
安徽师范大学世界史学科底蕴深厚。改革开放后,老一辈世界史学者为本学科发展作出了前驱性贡献。2011年,世界史学科调整为一级学科,由于种种原因,安徽师范大学世界史学科未能抓住这一战略发展机遇。十三五期间,在学校、学院领导的重视和学科团队自身努力的情况下,安徽师范大学世界史学科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在人才引进、科研攻关、课程体系改革、国际学术交流等方面还存在一定的不足,这也是安徽师范大学世界史学科团队努力改进的方向。
关键词
世界史团队,现状,建设路径

Current Situation and Construction Path of World History Discipline Team of Anhui Normal University
Jiabing Han
School of History, Anhui Normal University, Wuhu Anhui
Received: Nov. 17th, 2022; accepted: Dec. 15th, 2022; published: Dec. 21st, 2022

ABSTRACT
Anhui Normal University has a profound foundation in the discipline of world history. After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 the older generation of world history scholars made a pioneering contribution to the development of this discipline. In 2011, the world history discipline was adjusted to a first-class discipline. For various reasons, the world history discipline of
Keywords:World History Team, Current Situation, Construction Path

Copyright © 2022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4.0).
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4.0/
1. 引言
世界史学科是安徽师范大学传统优势学科之一。早期办学过程中,唐德刚、李则刚在此教授“西洋通史”“世界文化史”等课程。改革开放后,陈正飞、光仁洪等为中国世界史学科发展作出了前驱性贡献 [1]。参与组建中国世界近代史专业委员会和中国世界现代史专业委员会,还亲自担任中国二战史研究会或中国国际关系史研究会的负责人。20世纪90年代,管敬绪、汪宏玉等世界史学者继承传统,在世界史研究方面赢得了较高的学术声望,形成了自身特色。2011年,世界史升级为一级学科,历史学门类下由“历史学”一个一级学科变为“考古学”“中国史”“世界史”三个一级学科,必将对整个中国历史学发展产生巨大影响 [2]。但安徽师范大学世界史学科错失了获得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建设的契机。十三五期间,安徽师范大学世界史学科在人才引进、课题立项、科研公关以及社会服务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与同类师范院校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十四五期间,安徽师范大学世界史学科必须迎头赶上,在学科各方面建设上作出一定成就。
2. 安徽师范大学学科团队现状
团队师资情况。目前世界史教学团队成员共有22人,其中教授6人,副教授6人,讲师10人。博士生导师4人,硕士生导师10人。59~55岁3人,55~50岁3人,50~45岁3人,45~35岁5人,35岁以下8人。成员具有博士学位者21人,多毕业于全国知名高校如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南开大学、武汉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厦门大学世界史专业。外籍教师2人。其中1人为“安徽师范大学教学名师”。4人为全国性学术团体理事,其中1人为常务理事。从现有师资整体情况看,50岁以上教师所占比例将近30%,其中3位教师即将退休,而这3位教师都具有高级职称,教授2名,副教授1名。45以下中青年教师所占比例将近50%,其中具有讲师职称的占85%。由此可以看出,50~45岁的中青年学术骨干所占比例较低,这非常不利于学术的“传帮带”。另外,世界史师资没有省部级人才称号,且不说“安徽省学术技术带头人”“安徽省学术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等人才称号,遑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等称号了。这对安徽师范大学世界史学科接下来的博士点申报以及第六轮学科评估极其不利。
教学研究情况。世界史教学团队为安徽省省级教学团队,目前承担全校通识教育课程《西方文化要义》《西方古典文明》等课程的教学工作。世界史团队目前拥有《近代国际关系史》《现代国际关系史》《当代国际关系史》《世界近代史》《世界现代史》《西方文化史》《西方社会史》7门省级精品课程。解光云教授和曹升生教授主讲的《外国历史文选》《世界古代史》课程获省级教学示范课立项。解光云教授主编的《西方古典文明论稿》获批安徽省精品教材建设项目。近几年世界史教学团队已公开发表有关世界史教学论文近10余篇。
解光云教授获安徽师范大学“课堂教学优秀奖”。近年来,团队解光云、韩家炳、曹升生、奚庆庆、张士昌等老师指导的学生获安徽师范大学本科毕业论文培育计划立项近20余人;2人获全国科普研究计划资助;获国家级和省级创新创业计划资助近30余人。解光云、徐尚平指导的世界史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多次代表学院、学校参加全国师范生技能大赛,斩获一等奖、二等奖多项,解光云、徐尚平老师多次获得“优秀指导教师”光荣称号。虽然在教研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最大的缺憾就是世界史团队至今没有获得安徽省教学成果奖的立项,即使是三等奖也没有获得。
科学研究情况。第四轮学科评估时,世界史团队在科研方面表现差强人意。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立项仅有2项,1项为青年项目,另一项为一般项目,没有重点项目,总经费35万元;在CSSCI刊物上公开发表学术论文仅10篇,级别低,数量少,人均不到1篇;专著出版独著数量为零,仅有1部译著出版;省部级科研成果奖的数量为零。以上种种情况导致世界史学科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几乎“全面败北”。在吸取前面深刻教训和经验的基础上,世界史学科在人才引进,方向凝练以及科学研究方面采取一定措施,在第五轮学科评估时有了较大进步。世界史团队在国家社科基金立项方面突飞猛进。目前在研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共有9项(含重点1项),教育部、安徽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近10项,立项经费近230万余元。近年出版著作近10部,在全国重要期刊杂志上公开发表学术论文近40篇,其中CSSCI及以上论文近30篇。不过,世界史团队在省部级科研获奖方面还几乎是空白,只有奚庆庆老师参著的《钓鱼岛问题文献集》于2019年获得“郭沫若中国历史学奖”三等奖。
3. 安徽师范大学世界史学科团队建设路径
加大人才引进力度。遵循学校“三名工程人才”(“名师、名校、名作”)原则,通过“内培外引”建设高水平师资队伍。选派优秀青年教师到名校、名所、名中心从事博士后研究;鼓励青年教师申报国家留学基金委的各种项目。以世界史学科申报博士点为契机,成立学院“升博”工作领导小组,根据世界史学科现有人才队伍状况不足的状况,加紧、加快世界史学科领军人才、学科带头人、学术带头人、学术骨干等人才引进工作 [3],五年内引进具有副教授职称学者6人左右,教授职称学者3人左右,领军人才1名左右。到2026年,世界史学科人才队伍总数达30人左右,通过外引内联,其中教授人数达10~12人左右。以教授牵头,骨干教师组成教学核心队伍,世界史教学团队努力建设一个开放的、和谐的工作环境,特别是为青年教师在教学和科研等方面提供宽松的环境和广阔的发展空间。团队的带头人发扬“传、帮、带”的优良传统,无私地指导、帮助青年教师在教学与科研上迅速成长,营造出善于合作的学术氛围,形成了一支具有良好协作精神的教学团队。
加快专业特色凝练。安徽师范大学世界史学科底蕴深厚。改革开放后,以光仁洪、陈正飞诸先生为代表的老一辈学者在中国国际关系史研究、二战史研究等方面作出了前驱性贡献。如陈正飞教授组织筹建了中国二战史研究会并担任首届会长;光仁洪教授与南京大学等兄弟院校共同组建了中国国际关系史研究会(中国国际关系学会的前身),并与王绳祖教授分别担任首届正、副理事长 [4]。以管敬绪、汪宏玉先生为代表的第二代学人续写了世界史学科发展的辉煌,管敬绪先生主编高等院校文科教材《世界近代史》荣获中国世界近代史专业委员会优秀教材一等奖,汪宏玉先生主编《国际关系系列:近代、现代、当代国际关系》获安徽省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以施兴和、解光云、方国学等为代表的第三代学人接过了世界史学科发展的“接力棒”。其后以徐尚平、韩家炳、曹升生、奚庆庆等为代表的“新生代”砥砺前行,他们大多在世界史不同的研究会担任理事或常务理事。世界史专业已经形成了世界古典文明研究、区域化与一体化研究、国际关系史研究、地区与国别史研究四个特色鲜明的研究方向,出版与翻译了诸多在本领域内具有影响力的论著,获得了良好的学术声誉和社会反响。
注重世界史专业课程教学改革。世界史团队能够树立较先进的教学理念,注重教学改革,积极推进研究性教学和研究性学习。团队坚持“理论教学体系、实践教学体系、第二课堂素质教育体系”的统一结合 [5]。根据专业发展现状和趋势,加强课程建设。团队重视科研与教学之间的转化,以实际科研内容丰富教学内容。团队积极进行教研项目建设和教研论文的撰写。团队积极进行教材撰写工作。采用多媒体教学进行教学,以增大课堂知识容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创建省级精品课程。团队积极支持、鼓励年轻教师外出访学、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通过广泛的交流,借以提升团队教学、科研能力。世界史团队教学改革最大的亮点在于实施基础课程团队集体备课和授课制度。每门基础课程至少由2位或以上教师组成授课小组,且由1人担任本课程负责人,负责本课程教材的遴选,课程大纲的撰写,课程内容重难点的确定。同时不定期邀请学院和学校督导团走进课堂并提出宝贵意见。
加强世界史学科平台建设。采用“四高一大全覆盖”建设思路,即建立高水平学科平台(做大做强巴基斯坦研究院科研平台,成立古典文明研究中心、欧美研究中心)、举办高水平会议(中国世界古代史年会、中国世界现代史年会、全国世界史“前沿论坛”、美国早期政治史青年论坛等)、与高水平院校(美国佐治亚州立大学、丹尼尔学院、巴基斯坦白沙瓦大学)开展高水平(科研课题、人才培养,教师访问,学生访学)合作,产生大范围影响、覆盖全体专任教师和研究生等六个主要举措,加快人才培养推进速度,全面提高学院世界史学科影响力。
加大世界史学科资源投入建设。根据教学和科研的需求,团队积极申购教学和科研必需的资料。教学团队教师高度重视精品课程的建设,这对世界史课程设置和建设无疑会产生重大的推动作用 [6]。首先建立一批省级立项精品课程和资源共享课程,如《近代国际关系史》较早就获批为省级精品课程。近两年《世界近代史》和《世界现代史》又立项成为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其次购买一批外文资料。近几年,世界史团队在图书购置上“毫不吝啬”,每年投入约5万专项经费用于外文图书资料的购入。世界史专业图书资源不断丰富,对世界史教师教学改革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再次,世界史团队加强本科生必读书目资源库的建设。每一届新生开学之初,历史学专业尤其是世界史专业本科生都会拥有一本专业必读书目的小册子。其中必读书目由专业教师集体商量选定,每年根据专业出版更新速度实时更新,使学生较早进入读书“模式”并保持跟踪学术前沿的状态。
4. 思考与启示
中国大陆世界史学科发展的新特点有三:一是世界横向历史研究的加强。二是“整体史观”或“全球史观”的扩散。三是相邻学科的渗透(学科交叉)。根据上述特点,世界史教学团队将加强与本院(历史学院)的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专业以及本校外国语学院、国际交流学院、新闻传播学院、文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的联系与合作,加强世界史专业跨学科的教学方法尤其是社会学、文化学、语言学的方法论训练,拓宽世界史专业培养口径,循序渐进,在课程设置、学科教学、科学研究中逐步打造世界史专业特色教学团队,实现世界史教学团队的可持续发展。
基金项目
本文为安徽省高等学校省级质量工程项目“世界史专业教学团队”(项目编号:2019jxtd022)阶段性成果。
文章引用
韩家炳. 安徽师范大学世界史学科团队现状与建设路径
Current Situation and Construction Path of World History Discipline Team of Anhui Normal University[J]. 教育进展, 2022, 12(12): 5545-5549. https://doi.org/10.12677/AE.2022.1212844
参考文献
- 1. 韩家炳, 徐尚平. 世界历史本科专业发展规划的思考——以安徽师范大学为例[J]. 安徽警官职业学院学报, 2014(6): 122-125.
- 2. 刘潇潇. 世界史升级为一级学科开启历史学科发展新阶段[N]. 中国社会科学报, 2011-04-07(003).
- 3. 新华网. 三部门发文: 培养国家急需高层次人才[EB/OL].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42734089597824115&wfr=spider&for=pc, 2022-11-28.
- 4. 思彬. 全国国际关系史讨论会在穗举行[J]. 学术研究, 1981(1): 100.
- 5. 关鑫. 论高等教育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J]. 科技资讯, 2015(30): 155-156.
- 6. 鞠维伟, 张华. “世界史精品课程建设”研讨会综述[J]. 历史教学, 2010(4): 6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