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vances in Philosophy
Vol. 11  No. 06 ( 2022 ), Article ID: 59162 , 6 pages
10.12677/ACPP.2022.116322

马克思恩格斯共同富裕思想及其价值意蕴

邸允庆,蒋俊明

江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 镇江

收稿日期:2022年11月9日;录用日期:2022年11月29日;发布日期:2022年12月15日

摘要

共同富裕是马克思主义阐述的关于“未来社会”一般形态的具体特征,也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重要依托。在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中并没有直接论述“共同富裕”,但马克思恩格斯的共同富裕思想是贯穿于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的重要观点。马克思恩格斯站在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的方法论上,在对资本主义运行逻辑的批判反思中,构建起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形态的科学预设,回答了共同富裕的内涵特征、物质基础与物质保证等基本问题,进而从“现实的人”与公平正义的逻辑起点出发,论证了社会主义共同富裕中人的全面发展的价值旨归。

关键词

马克思,恩格斯,共同富裕,价值

Marx and Engels’ Thought of Common Prosperity and Its Value Implication

Yunqing Di, Junming Jiang

School of Marxsim, Jiangsu University, Zhenjiang Jiangsu

Received: Nov. 9th, 2022; accepted: Nov. 29th, 2022; published: Dec. 15th, 2022

ABSTRACT

Common prosperity is the specific feature of the general form of “future society” elaborated by Marxism, and it is also an important support for the free and all-round development of human beings. There is no direct discussion of “common prosperity” in the classic Marxist texts, but Marx and Engels’ thought of common prosperity is an important point of view running through the scientific system of Marxism. Standing on the methodology of dialectical materialism, Marx and Engels constructed the scientific presupposition of the basic form of scientific socialism in the critical reflection on the operating logic of capitalism, answered the basic questions of the connotation and characteristics of common prosperity, material basis and material guarantee, and then proceeded from the logical starting point of “realistic man” and fairness and justice. This paper demonstrates the value purport of the all-round development of human being in the common prosperity of socialism.

Keywords:Marx, Engels, Common Prosperity, Value

Copyright © 2022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4.0).

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4.0/

1. 引言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是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未来社会”的一般构想。社会主义视域下的共同富裕既不是平均主义,也不是空想社会主义,而是马克思恩格斯运用科学的研究方法对资本主义社会制度下资本的无序扩张和财富的两极分化进行批判性反思中形成的科学观点。马克思恩格斯共同富裕思想内涵丰富、覆盖全面、意蕴深远,系统总结其思想内核对于科学把握共同富裕的理论渊源、实践路径、扎实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现实价值。

2. 马克思恩格斯共同富裕思想的生成机理

2.1. 构建于科学的唯物主义历史观的方法论基础

唯物辩证法认为物质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的基础,是人类历史发展的重要前提。马克思恩格斯的共同富裕思想首先建构于物质生产之于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马克思恩格斯指出:“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 [1]。”因此,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物质生产活动总是人类获取一切生活资料的前提。马克思恩格斯从现实的物质前提出发,认为物质生产必须“以所有人的富裕为目的” [2],“扬弃”了一些学者以公平道德为基点的共同富裕论,指明了共同富裕的研究前提与研究方法。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性力量,其逻辑指向是资本主义的灭亡与共同富裕的实现。“人们所达到的生产力的总和决定着社会状况” [1],因此,共同富裕实现的现实基础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呈现出必然性与不变性的逻辑关系:建立在发达的生产力和极大丰富的物质财富基础之上的共产主义社会,必然昭示着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剥削制度的灭亡和以共享发展为目标的共同富裕社会的形成。

2.2. 生成于对资本主义运行逻辑的批判反思

资本主义运行逻辑是资本的无序扩张和财富差距的无限放大。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分析了资本主义制度,肯定了资本主义制度在推动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历史进步的积极作用;但资本家集团凭借其占有的生产资料,以资本主义工资为掩盖,无偿占有工人的剩余价值,财富迅速集中在极少数人手中,由此揭示了资本主义的固有属性和剥削笨猪:政治系统只代表少数资产阶级利益;经济发展陷入两极分化的鸿沟。因此,在资本主义社会里,经济地位决定政治系统,社会制度服务于资本积累,“劳动为富人生产了奇迹般的东西,但是为工人生产了赤贫” [1]。

社会历史发展表征为社会形态的更迭,资本主义制度也无法超越规律的束缚。马克思恩格斯深入分析了无产阶级贫困的根源,阐明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与社会分配两极分化的必然联系。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资本及其自行增殖,表现为生产的起点和终点,表现为生产的动机和目的:生产只是为资本而生产 [3]。”资产阶级根据资本利益最大化原则,操控者生产过程,而无产阶级的个人消费则从属于资本增值的需要,因此资本主义私有制是贫困的根源,而消灭资产阶级所有制则成为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前提条件。

2.3. 脱胎于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形态的科学构想

马克思恩格斯“扬弃”了空想社会主义关于未来社会的一般构想,指明了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实现路径。空想社会主义狭隘地批判了资本主义制度下财富分配鸿沟的原因,从公平正义等抽象的道德伦理原则的视角构想了共同富裕社会的一般特征,但对于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经济根源、制度保证及主体力量缺乏系统科学的认识。马克思恩格斯从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的理论基础出发,把社会主义的发展与共同富裕的实现建立在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的基础上,揭示了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利益对立的根源,指明了无产阶级推翻资本主义统治,建立共同富裕社会的历史使命。

马克思恩格斯意识到社会历史发展中人类的主体性与能动性,在对社会化生产的思考中,阐述了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共同富裕社会形态。马克思恩格斯认为,“通过社会化生产,不仅可能保证一切社会成员有富足的和一天比一天充裕的物质生活,而且还可能保证他们的体力和智力获得充分的自由的发展和运用 [4]。”在这种社会制度中,生产力的发展将以人民为中心取代以资本为中心,人类将从资本的剥削中解放出来,掌握先进生产技术和高尚的精神品质的人类,必然创造出更加发达的社会生产力和更加丰富的物质财富积累,劳动将脱去“异化”的外壳,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共同富裕社会创造条件。

3. 马克思恩格斯共同富裕思想的核心内容

3.1. 共同富裕的科学意涵

共同富裕以全体人民自由全面的发展为目的。在分析资本主义制度的剥削本质时,马克思恩格斯就强调,在私有制条件下,少数资产阶级群体无偿占有社会化大生产中的绝大部分财富,一方面遏制了劳动者主体能力的发挥,另一方面限制了劳动者个体需求的满足。正是对资本主义所有制的现实否定和阶级批判中,马克思恩格斯确立了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群众史观和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政治立场。他们认为,人民群众是社会财富的直接创造者,因此所有人应该“共同享受大家创造出来的福利” [5]。在此基础上,人民群众可以摆脱因生产力落后、生产关系狭隘、劳动分工独立的限制,超越资本家集团利用资本把人的关系掩盖为物的关系的异化,更多的自由时间为人的自由全面的发展提供了条件,使人民群众真正成为自然和历史的主人。

但是,共同富裕不是一蹴而就的历史阶段,具有阶段性的鲜明特征。马克思恩格斯认为,社会主义不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终极形态,共同富裕必然以共产主义社会为实现基础,因此共同富裕本身就是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在《哥达纲领批判》一文中,马克思恩格斯从唯物史观的视域把未来社会分为初级阶段和高级阶段,从发展程度的角度论述了不同阶段共同富裕实现的动态性问题。在初级阶段,生产资料属于全体人民,以按劳分配为原则,允许社会成员在收入上有所差异,但不存在两极分化,基本具备共同富裕社会的特征;在高级阶段,人民“各尽所能,按需分配”,劳动成为生活的第一需要,完全具备了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条件。因此,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共同富裕是一项不断发展的历史运动过程,是不变性与阶段性的统一。

3.2. 共同富裕的物质基础

共同富裕的实现必然要以高度发达的社会生产力为物质基础。马克思恩格斯强调,消除劳动的异化,实现共同富裕,必然“是以生产力的巨大增长和高度发展为前提的” [1]。随着生产力的提高,一方面,物质发展红利会逐渐膨胀,以不断满足社会发展所需要的生产、生活等物质需要以及政治、文化等精神需求,保证社会财富的充分供给;另一方面,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意味着社会生产所需要的劳动时间减少,人们将拥有更多的空余时间,为人自由全面的发展创造条件。此时的无产阶级与生产力发展构成了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关系:生产力是无产阶级自由解放的基础;无产阶级的自由发展推动生产力的继续进步。

但在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尚未冲突生产关系的束缚时,新的生产关系和分配制度就无法建立。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只要生产的规模还没有达到不仅可以满足所有人的需要,而且还有剩余产品去增加社会资本和进一步发展生产力,就总会有支配社会生产力的统治阶级和贫穷的被压迫阶级 [1]。”因此,生产力的发展不仅生产着人类生活所需要的物质需要,也生产着生产关系本身。生产力的发展制约着生产关系的变革,进而影响私有制的瓦解和公有制的确立。只有生产力高度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关系才能消除贫困,实现共同富裕。

3.3. 共同富裕的制度保障

生产资料公有制是消除社会财富两极分化的根本手段。纵观人类历史,无论哪一种社会形态,相较于上一阶段的发展形式,其生产力发展水平、人民的精神品质、政治体制的完善程度、社会的文明程度均有一定程度的提升,资本主义也不例外,大大推进了人类共同富裕进程。但是资本主义并不是“历史的终结”,而仍然是一种在“吸食”工人剩余价值中生存下来的反动腐朽的社会制度,这种“吸食”必然导致财富分配两极分化:一方面是掌握生产资料的富裕的资产阶级;另一方面是丧失话语地位的贫困的无产者。马克思恩格斯不仅剖析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反人类特性和生产资料私有制的剥削本质,还论证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源。因此,资本主义私有制严重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消灭私有制是解决资本操控下生产与分配混乱而导致的社会财富两极分化问题的关键。

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基础和前提。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当社会取代资本成为生产资料的统治者,商品与货币的矛盾将随着化解,生产力的发展与生产关系的变革不在受制于资本的扩张,社会生产将也以所有人的共同利益为准则有计划的进行,从而克服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无序扩张和财富分配严重失调的缺陷。在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中,全体成员各取所需,普遍富裕,人人得而自由全面的发展。

4. 马克思恩格斯共同富裕思想的价值意蕴

4.1. 价值起点:现实的人

在封建剥削的社会体系中,人们的认识只停留在历史的表面,个人的主体地位及其利益被等级的权力制度所埋没,历史发展中的主体选择能力无法正面呈现出来。中世纪基督教义宣扬的价值理念与人的现实处境形成鲜明的对比,因此,人的价值地位在文艺复兴时期得到升华,“造物主面前人人平等”,以此反思了门第社会的缺陷。随着社会历史的推进,启蒙思想家以天赋人权的价值理念构建出“人人生而平等”的追求,主张个人平等地拥有权利,以此批判了特权阶级和封建等级制度。虽然这些思想的出发点都是人,但是基督教义仍然无法超越宗教的枷锁,契约论仍然停留在形而上学的范畴。而马克思恩格斯却从现实出发,认为人是“在社会中进行生产的个人” [2],进而把人置于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这也成为马克思恩格斯分析现实社会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共同富裕的价值起点是置于一定历史发展过程中和一定社会生产条件下的人,体现出马克思主义的人民性的价值趋向。马克思恩格斯认为,虽然生产者以个人形式参与社会财富的创造,但其仍然是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的现实的存在,这种现实的存在超越了资本主义抽象的人的概念,体现了社会发展中人的社会性与能动性。马克思恩格斯正是在这一前提下思考社会历史的发展动力,构建了共同富裕社会的理想目标。

4.2. 价值导向:维护社会公平

马克思恩格斯在考察资本主义运行逻辑时,阐释了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对立的根源:财富只能属于资本家,而财富的直接创造者却不享有同样的权力和待遇。马克思恩格斯在《哥达纲领批判》中对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生产者个人进行了分析,他们认为,劳动所得与劳动量的关系是由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的,但这个过程中。劳动者个人的自身条件也同样影响劳动收入,但个体差异只是影响收入差距的次要因此,政治系统下的阶级差别才是社会公平的最大障碍。在资本主义制度下,权力使法权和劳动完全脱节:法权规定了资本家的再生产,却无法保障劳动者的劳动所得。阶级矛盾和社会不公由此产生并日益激化。

共同富裕的价值要义在于公平和平等,维护社会公平,推动权利平等也是马克思恩格斯共同富裕观的鲜明追求。共同富裕中,“富裕”表示生产力发展的程度,而“共同”蕴意着生产关系的状况和财富分配的方式,因此共同富裕不仅牵制于生产力的发展状况,还取决于生产关系的合法性程度。共同富裕不是只维护某一部分人的核心利益,而是公平地维护每一位社会成员的合法地位与合法权利。这是马克思恩格斯最求共同富裕的根本指向。

4.3. 价值旨归:人的全面发展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共同富裕社会实现时,人必将摆脱对人的束缚关系,也摆脱对物的依赖关系,实现“自由个性” [2] 的发展。这时,人的发展不仅表现在体力和智力的发展,还体现在社会交往和各个方面的发展;不仅是一部分人的发展,而是全体社会成员的共同发展;人与人之间构建出真正意义上的平等关系。这是马克思恩格斯站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基础上,剖析资本主义经济缺陷,对未来社会做出的一般性构想。

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马克思恩格斯所最求的最根本的目标。在《共产党宣言》中,他们指出,“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哪里,每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 [6]。”社会历史的进步内在地要求人的发展,这既是社会发展的目标,又是社会发展的具体呈现。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价值旨归,其根本目标是全体人民的幸福生活,这与共同富裕统一于共产主义的奋斗目标中。当生产力发展能够凸显出人的本质时,按需分配得以实现,真正的平等与自由必将带来共同富裕社会的实现,人人得而自由全面的发展。

5. 总结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马克思恩格斯坚持从现实的社会矛盾出发,以制度为突破口,在对历史发展必然性的考察中阐述了未来社会的一般形态。马克思恩格斯共同富裕思想内容丰富、体系完整、意涵深远,不仅谋划了共同富裕社会的一般形态,也科学地阐明建设共同富裕社会的道路和力量,更为马克思主义政党探索共同富裕实现路径提供了旗帜指引,对于新时代扎实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

基金项目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19BKS040);2022年江苏省研究生科研创新计划项目(KYCX22_3580);江苏大学第21批大学生科研课题立项资助项目(21C356)。

文章引用

邸允庆,蒋俊明. 马克思恩格斯共同富裕思想及其价值意蕴
Marx and Engels’ Thought of CommonProsperity and Its Value Implication[J]. 哲学进展, 2022, 11(06): 1887-1892. https://doi.org/10.12677/ACPP.2022.116322

参考文献

  1. 1.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9.

  2. 2.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9.

  3. 3.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7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9.

  4. 4.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9.

  5. 5.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5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58.

  6. 6.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9.

期刊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