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vances in Social Sciences
Vol. 12  No. 10 ( 2023 ), Article ID: 74452 , 8 pages
10.12677/ASS.2023.1210834

高校专业课教师课程思政能力培养提升策略 研究

忻艺珂

郑州西亚斯学院商学院,河南 新郑

收稿日期:2023年9月4日;录用日期:2023年10月19日;发布日期:2023年10月27日

摘要

课程思政能力是教师思政意识和思政水平的综合体现,也是教师控制课程思政的最有效体现,而在专业课课程思政的道路上,专业课教师本人的思政意识、思政水平乃至课程思政能力都会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研究发现:当前专业课教师课程思政能力提升过程中依然有着典型的困难,如无法深入广泛地挖掘课程中蕴含的思政教育元素、课程思政的课堂设计缺乏创新、很难将思政元素润物无声地融入课程教学中。为进一步提升专业课教师课程思政能力,可以开展更深入的差异化课程思政能力提升培训、鼓励教师扩展课程思政切入点、校内多主体合作助力课程思政教学创新等。

关键词

课程思政,专业课教师,课程思政能力

Research on Improving Teachers’ Ability to Do Ideological and Moral Education in Specialized Course

Yike Xin

Business School, Sias University, Xinzheng Henan

Received: Sep. 4th, 2023; accepted: Oct. 19th, 2023; published: Oct. 27th, 2023

ABSTRACT

Ability to do ideological and moral education in specialized course is a comprehensive manifestation of teachers’ ideological awareness and moral cognition, and also the most effective embodiment of teachers’ control of ideological and moral education. On the road to ideological and moral education in specialized course, teachers’ ideological awareness and moral cognition and even ability to do ideological and moral education will play an important role. The study found that there are still typical difficulties in the process of improving the ability of teachers to do ideological education in specialized course, such as the inability to explore the elements of moral or ideology in the course, the lack of innovation in the classroom design in the course, and the difficulty of integrating the elements of ideology or moral into the knowledge of the course. In order to further improve teachers’ ability to do ideological education in specialized course, more in-depth and differentiated training can be carried out, teachers can be encouraged to find the breakthrough of ideological and moral education, and multi-sectional cooperation within the university can help the innovation of it.

Keywords:Ideological and Moral Education, Teacher of Specialized Course, Ability to Do Ideological and Moral Education

Copyright © 2023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4.0).

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4.0/

1. 研究目的及背景

1.1. 研究背景

课程思政是一个内涵丰富又立意高远的课程创新,它是指发挥课程思想政治教育内涵,彰显课程育人功能的创新举措 [1] 。2018年,教育部印发的《教育部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中也明确了高校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三全育人”格局,要求“在每一门课程中有机融入思想政治元素” [2] 。

在高校的思政教育中,相较于“显性思政”——思想政治理论课而言,专业课的课程思政更偏向于“隐性思政”,通过将专业知识与思政内容的有机结合,专业课可以丰富自身内涵、挖掘课程的育人价值、拓展教学功能,而思政教育也可以借助专业课程平台增强其实用意义,更好地提高学生思政知识的实用水平,更深层次地理解课程思政的学习意义 [3] [4] [5] 。

对于学生而言,专业课才是贯穿高等教育学习生涯的主要课程,专业课教师也是学生们接触最为频繁的人群。在长时间的课堂学习中,学生们不仅能从专业课教师身上学到本专业的先进科技知识,也会从教师的言谈举止、字里行间受到教师本人品格和思想的影响。

以河南省为例,根据河南省统计年鉴,截止2021年,全省拥有普通高等学校156所,在校生268.64万人,在职从事高等教育的专任教师也达到14.25万人,这其中大部分的专任教师都在从事不同的专业课教学工作。如此大量的专业课教师群体,他们的课程思政水平能最为直接地对学生造成影响,且这些影响是长期的、可持续的。

而在专业课课程思政的道路上,专业课教师本人的思政意识、思政水平乃至课程思政能力都会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实际情况是,高校专业课教师绝大多数并不是思想政治相关专业毕业,党员比例也有限,在长期缺乏思想政治生活的情况下,即使认识到了重要性,自己的课程“怎么思政”、“思政什么”都是困扰专业课教师的难题,这些不明确性在实质上削弱了专业课课程思政的有效性,也无法真正体现出“隐性思政”的实际教学意义。

1.2. 研究价值及意义

高校专业课教师大多不曾接受系统的思政理论培训,高校在招收专业课教师时也并不会对此提出额外要求。这就导致很多专业课教师即使有了思政意识、想要重视思政教育,却也无从下手。毕竟专业课教师的日常教学科研工作忙碌,研究方向也基本不会和思政有大规模的交集,这就在事实上导致专业课教师,尤其是非党员的专业课教师,很少有机会和时间进一步提高自己的思政水平。

思政能力是教师思政意识和思政水平的综合体现,也是教师控制课程思政的最有效体现。相较于马克思主义学院主导的思政理论课,专业课的课程思政其实更为复杂,它需要将思政元素与课程设计、教材开发、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有机结合起来,通过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向学生进行思想灌输,这对专业课教师的思政教学能力其实有了更高的要求。不仅先要自己有较高的思政水平,还要去思考、去实践怎么把这些思政知识与本学科的专业知识对应、结合,而不是生搬硬套。

而只有专业课教师思政能力的提高,“隐性思政”才能有更大的实践意义,学生才能更多地从课程思政的政策中获益。

2. 研究设计

2.1. 问卷设计

为了解当前我校专业课教师对课程思政的认识水平及实际应用情况,并了解其中的问题与困惑,项目组主要使用调查问卷收集一手数据,对于问卷与预想不同的部分或比较突出的答案,采用访谈的形式进行补充,以探究部分集中选择背后的深层原因。针对教师的问卷主要从教师课程思政在课程中的应用情况、自我评价、个人基本信息几个方面,主要包括14道相关问题,相关问题参考王方(2022) [5] 、张舜(2023) [6] 在相关文章中的调查题目,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了相应修改。同时也对部分学生进行了简单访谈,以了解学生对课程思政实质上的理解程度和看法。综合以上,希望能从教学双方的角度更深入地挖掘当前课程思政应用中面临的问题,发掘更好的课程思政融入方式与教学方法。

2.2. 问卷分析

本次调查问卷的发放持续1周,共收取有效问卷216份。项目组准备了线上问卷,由项目组成员通过群聊等形式发给了本校专业课教师,其中主要以经济学、管理学专业相关教师为主(67%),其次为工科类专业,主要为计算机相关专业(12%)和文科类专业,如教育学、文学、法学专业(9%),其他专业占比12%。因问卷集中于本校进行,有效问卷的比例分布基本符合本校的各专业学生及教师比例,有较高的合理性。但也要承认,基于实际原因本问卷的调查结果对于理工类专业较多的高校参考意义有限。同时,定向发放保证了参与调查人员均为专业课教师,这里的专业课教师为主要教授各自相关专业类知识,而非思政课程的专门教师,且必须有教学经验。

学生方面,由教师与学生进行一对一访谈,为项目组教师任课课程的学生,以收集相应课程思政教学设计的学生角度接受程度和实际领会。

3. 研究设计及分析

3.1. 关于当前教师课程思政应用情况自我评价

3.1.1. 教师普遍认可课程思政的重要性且在教学中应用

根据调查结果,超过90%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加入了思政元素,33%的教师在实践教学环节加入了课程思政,在课后作业(20%)和成绩考核(9%)方面加入思政元素的教师比例相对较少。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是当前高校教学的核心环节,在这两项上的选择比例也显示了在学校各级教学管理部门的大力推动下,课程思政已经成为课堂不可或缺的一环,且教师在进行大纲编写、课程设计的时候已经全部进行课程思政融入,也就是教学流程的前端设计和执行部分已经基本完成了融入。但在课后作业、考核方式融入方面比例都相对较低,也就是目前对学生的评价方式上,思政的融入还有所欠缺,这其实也体现出目前的课程思政还没有融入教学全流程,而全流程融入也将是课程思政建设今后需要努力的方向。

3.1.2. 教师的课程思政应用自我评价普遍不高

但在本次调查中发现,教师们课程思政效果自我评价其实并不是很乐观。超过70%的老师都反映对自己的课程思政课堂效果有待继续提高,认为自己并不能完全或较大程度上对课程思政得心应手,仅有很少的教师认为自己能达到“润物细无声”的融入境界。

在接下来的问题中针对于自身在课程思政中效果有限或不好的原因中,我们发现这种自我评价的降低有其复杂原因,从主观能动性来看,对课程思政的重视度不够有一定影响,但随着大力推动,各级教师对课程思政的重视度都在不断提升,所以选择“这是思政老师的专利,与我无关”的比例非常小,也可见近几年课程思政不断推广的显著效果;在所有选项中,“自己对思政元素挖掘深度不够,流于表面”被最多的受调查者选择,“自己对思政元素挖掘广度不够,思政点范围有限”占据第二位。这两点总结来说,其实就是虽然当前很多专业教研室都组织教师进行课程思政集体备课,但高校课程与中小学课程不同,门类众多,很多课程甚至只有1位教师教授,完全靠个人能力进行课程思政要素发掘及深化确实面临诸多困难。这种现实情况也让很多专业课教师面临无人请教,只能自行摸索,而一旦难度过高势必会造成一系列“越找不到越不想找,越挖不深越不想挖”的恶性循环。

在专业课程中引入专业思政教师是一种可行的方式,但也要考虑到“隔行如隔山”,因为专业跨度过大、专门门类过多,专业课教师和思政课教师的合作难度也不容小觑。所以,在今后的课程思政发展中,如何培养提高专业课教师的思政要素挖掘能力,是针对专业课教师进行符合专业类目的专门培训,还是进行思政教师与专业课教师的配对教研,都需要进行探索。

3.2. 教学设计多依靠课堂,流程同质化较重

针对于教师在课程思政运用上的具体手段和方法,以及学生配合的相关度方面,教学方法上,多数的教师还是多使用课堂上的案例互动、辩论、主题汇报等容易在课堂上控制的方式,也有教师使用课后作业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引导 [7] [8] [9] 。而实地参观和考察类非常少,几乎没有,其原因是受地域限制及脱离实体教室之后的课堂控制难度过大。同样,结合第一题来看,当前实践教学中的课程思政融入还是远远低于课堂教学模式,但实践教学将是今后很长时间内,高校,尤其是应用型高校的重要课程组成模式,因此推进实践教学及课外实践模式下的课程思政探索也是新的趋势。

而在更细化的被问及课程思政教学设计的具体引入方法时,实例引入占绝对多数,也有其他老师采用悬念引入和类比引入,但相对比例较少。课程思政设计的具体方向从多到少则依次为“职业素养和社会责任”、“前途定位”、“时政话题、大政方针”。

而在教学设计的最后结尾部分,回应式结尾是主流方式,一般教师会进行总结性发言,对案例进行相对标准化的解读。延伸式结尾、迁移式结尾和推测式结尾相比而言使用较少,在后续访谈中甚至有老师表示不太了解其他结尾设计方式。

整体可见,课程思政环节设计中,教师的整体思路同类性非常重,大部分教师的选择都是在课堂上使用案例或新闻引入–学生进行讨论–给出相对标准化的结论,虽然这个流程逻辑明确、便于计划,但所有教师在所有课程、所有设计中都使用相同的套路,学生必然会产生疲劳。

3.3. 个人因素中政治面貌对课程思政发展有重要意义

3.3.1. 教龄对课程思政信心无明显影响

根据对相关文献的推断,教师的年龄、学历、专业(思政以外专业)并不对教师的课程思政设计和教学能力有太多影响,所以在本次调研中,我们仅对受调查者的政治面貌和教龄进行了简单调查,以探究这两项因素是否会对课程思政的应用有明显影响。

本次受调查者中教龄在3年以下的占38%,3年至10年的占45%,17%的教师在10年以上。对比他们的课程思政自我评价,研究发现,其实教龄的影响并不显著,每个教龄分类下对自身课程思政的信心没有明显差距。

3.3.2. 党员在课程思政了解程度及应用方面有明显优势

但政治面貌对课程思政信心有着较为明显的影响,不同政治面貌教师对课程思政的了解程度及信心有明显差距。在被调查者中,中共党员占65%,这些教师中超过80%都表示对课程思政的提出背景、意义、作用有较为良好的认识,对自己的课程思政能力信心较高;民主党派中表示“非常了解”的占77%,群众则为63%,而这两者的课程思政掌控信心明显低于前者。课程思政主要目的是在课程教授过程中将课程中涉及的思政元素挖掘出来,以达到德育目的,这就对教师本人政治素养有一定要求。共产党员有专门的政治理论学习和定期党组织活动,能有组织、有系统地对政治要素进行学习讨论,所以他们对课程思政相关发展有更多的学习机会,这也导致了共产党员相对其他人对课程思政了解程度更深,授课信心也更足。

3.4. 教师开展课程思政的进一步需求

3.4.1. 课程思政培训或指导需要进一步多样化和专门化

针对于课程思政相关培训及指导,每学期都接受相关培训学习的教师比例达到74%,可见相关培训的覆盖面和频率都较高。但在具体培训内容方面,经过访谈,我们发现很多教师反映当前培训过于注重普适性,跟自己的专业相关度不高,对自己的课程思政要素发掘及融入帮助极其有限。

非党员教师也反映政治素养相关培训其实非常欠缺,对于不需参加组织活动的非党员教师,思政元素及时事政治的相关学习大多只能依靠自觉,并没有相关培训渠道,这个问题在党员教师比例较低的院校会更加严重。

3.4.2. 课程思政支撑材料获取渠道需要进一步扩展

虽然案例和时政新闻是绝大多数教师的课堂设计首选引入方式,但实际应用中,很多教师也反映支撑思政要素的案例其实获取十分困难。为了寻找或编撰合适的案例,教师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对于小课头老师来说更是压力颇大。

同时,也有教师提到现在市面上大部分教材并不能很好地支撑课程思政,虽然近期出版的教材已经在相关方面有所增加,但更多的教材并没有完善的课程思政相关内容。

3.4.3. 课程思政在考试考核方面融入有待加强

当前虽然在教学环节中已经普遍要求专业课教师进行课程思政设计与实施,但在学生考核及评定方面很少有涉及。作为教学环节中最重要的一环,成绩评定实际上是学生最直观可以领会到课程重点的部分,课程思政在考核评定中的缺失一定程度上也会影响师生的重视程度。

3.5. 对学生的访谈

在对学生进行的一对一访谈中,项目组随机调研了7位学生,包括班委及普通学生,主要调查方向是“课程思政的课堂效果”及“从学生角度来看课程思政应该关注什么方面?”以及“更喜欢或更希望的课程思政教学形式”几个方面。

学生普遍反映根据任课教师的课程思政授课方式不同,同学们的配合程度及学习效果也会有所差异,但大多数情况下同学们都会予以配合。但学生也反映在有其他老师听课的情况下,有时候任课教师会忽然开始硬思政,与授课内容脱节,让学生不知应该怎么配合。而在“课程思政关注方向”上,学生最关注的还是专业知识与职业素养,其次是前途及定位,分析时政一般也愿意接受。而在“更喜欢的课程思政形式”上,当前还是主要集中于教师讲授或课堂活动,并没有其他更多形式。学生表示基本所有老师都是这样的形式,偶尔有老师要求辩论,但难度过高,组织的也并不顺畅,而但谈到希望有什么样的方式,学生们也没有给出明确的答案。

4. 结论与建议

4.1. 进一步加强专业课教师对课程思政的认识深度,提高教师自信心

虽然课程思政的主体是学生,但主力永远是教师 [10] 。且在专业众多的高校中,希望密切把专业知识和课程思政教学相融合以最大限度发挥课程思政的立德树人作用,提高教师开展课程思政的主观能动性可以说至关重要。但从调查结果来看,教师们通过长期的学习实践虽然大多已经认识到课程思政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但对自己的课程思政掌控能力其实并没有很大的信心,认为自己的课程思政能力有待提高,也提出了多种困惑。原因之一是课程思政做得“好”的标准实际并不统一,也并没有十分具有权威性的教材或者范例供大家系统学习,教学过程中的课程思政大多是教师根据知识要点结合新闻或实事自行摸索总结的,那么到底全面与否、有没有进一步的改进空间、改进方向其实都是模糊的。所以,在缺乏认识深度的情况下相关教师将很难有效提高自信心。

另一个原因更多是客观存在的,根据调查结果,绝大多数专业课教师并不是思政专业毕业,部分教师也并非党员。所以相对于自己从事教学科研多年的专业领域而言,老师们会自然而然觉得自己的思政方面“不够专业”,这是因为认识到自身局限性而产生的自我认知,但却也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教师进行课程思政的自信心的建立。而自信心的缺失会严重影响教师投入在课程思政方面的热情与积极性,也会影响课程思政的进一步发展。

高校是一个综合体,为了最大限度提升专业课教师的课程思政教学信心与积极性,可以由学校或学院主导,调动多部门参与课程思政相关工作,制定更为明确的课程思政教学指南及规范,通过学校间的交流探讨,更进一步地设置出相对完善可行的课程思政评价体系,尤其是在教学成果量化和教学评价环节,将课程思政执行情况纳入教师管理体系,作为评价的重要一环 [9] 。

4.2. 开展差异化、有针对性的课程思政能力提升培训

如在调查中显示,因为高校专业分类繁杂、课程数量众多,很多老师在课程思政的探索中都是孤军奋战、摸索前行。差异化、针对性的课程思政培训可以说刻不容缓。针对于不同学科领域教师面临的具体问题,可以按学科聚类、知识聚类的思路,寻找课程间的知识共通点,以此为基础寻找思政要素,相互提供课程思政教学参考。也可以寻求思政课教师的加入,以学科为基础共同构建课程思政能力培训。

同时,针对课程思政教学设计方法开展相关培训。从调研中可以看出,虽然课程思政在课堂中已经被大量运用,但相关教师的自我评价普遍不高,且教学设计的同质化非常严重,这一点从学生访谈中也可以看到。如此长期、同质化的课堂模式必然会给教师带来更多的疲惫感,学生也觉得老师们的套路都一样,而这势必会影响课堂教学效果。为了扩展课程思政教学设计的多样性,以提高效率,必须让教师接触到并学习、实践到更多的课程思政教学设计,因此针对于教学设计的相关培训必不可少。

再次,开展提高教师政治素养的相关培训。因为在研究中发现党员教师明显在课程思政设计和掌控上明显有更高的信心,而党员与非党员教师在政治学习中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党组织活动。当然,进一步扩大教师中的党员比例是有效的方法,但对于现有的非党员教师,也有必要开展一定量的专门政治素养提升培训。此类培训可以和党员组织活动相结合,也可以利用互联网资源进行培训,以帮助所有教师及时把握住时政动态。毕竟只有教师本人的政治素养提高、对思政元素的理解够透彻,才能更好地进行课程思政输出。

4.3. 鼓励教师扩展课程思政切入点,将地方文化融入课程思政设计

虽然有部分教师已经表示在实践教学中开始融入课程思政,但相较于课堂融入的90%来说还是远远落后。而实践融入比例低很大的问题就是教师们经常认为思政元素仅仅存在于新闻和案例当中,远离自己的生活。诚然,新闻和案例确实能够最大限度体现课程思政的要点与核心,但他们对于学生来说更多的是仅仅存在于书本上的文字和屏幕上的图片,很难有更切身实地的体会。因此,除了新闻和案例,教师更需要扩展本学科的课程思政切入点,尤其是从生活、从学生能确实体会到的身边入手,而这其中,深挖本地社会、文化中所蕴含的思政元素也就可以为这种困惑提供一个可行的解决方案。

同时,从学生访谈中可以看出,学生其实更为关注专业知识、职业素养和未来就业定位等方面的信息。从学生需求出发,我们也可以更多的从身边寻找课程思政的切入点,如与当地社会经济文化相融合。因为服务所在地经济社会发展同样也是高校重要的职责之一,课程思政发展其实也可从这个点出发,借助所在地独特的历史文化底蕴,挖掘当地历史资源、社会资源,将地方优秀文化融入专业课设计,把课程思政拉到学生们的身边,更容易拉近学生与思政的距离 [10] 。例如,可以带领学生参观拜访有名的本地企业或老字号,让学生切实体会到创业过程中遵纪守法、勤恳诚信的重要性;也可以邀请本校或本地著名的学者或从业人员,请他们讲讲自己的经历,学生也能从中直观地感受到老一辈学者严谨求实的工作精神。这能够帮助学生了解专业背后更多的故事,从而对本专业的知识有更多的认识,更容易产生共鸣,那么深挖本地社会、文化中所蕴含的思政元素也就可以为这种困惑提供一个可行的解决方案。

4.4. 校内多主体合作助力课程思政教学创新

在课程思政的发展中,教务、专业学院、任课教师和学生是公认的相关主体,普遍认为教务是牵头、学院是主导、教师是主力、学生是主体。这些相关主体应该进行紧密的合作才能有效推动课程思政的不断创新 [11] 。

在这之中,教务主管部门最应该有课程思政创新意识,只有教务和学校创新意识都强,才能从软硬件方面给予师生充分的支撑,在对教师的支持上,例如硬件上更新教学配套设施,引入大数据、AI等技术手段支持教学,在软件上积极进行课程思政的宣传、激励,引进优质课程资源帮助教师作为教学补充、制定合理合规的激励制度和政策等。对学生的要求上,尤其针对于在调查中所提出的“课程思政在考试考核方面融入有待加强”,教务主管部门要合理安排制定新的成绩考核比例分布,尽可能合理化地将思政融入课程考核成绩中,从而也让学生直观上感受到校方对德育教育的重视。

同时,要建立专业课教师和思政课教师的有效交流渠道 [12] [13] ,从学校整体层面对专业课程融入思政元素时遇到的困难进行及时研讨。对于较为重要的核心课程,甚至可以建立长期合作机制,邀请思政教师帮助进行系统的思政要点梳理、帮忙审核培养方案、课程教学大纲等,逐步提高专业课的思政融入水平,也帮助专业课教师逐步提高自身的课程思政能力。

作为专业课教师,要不断自觉提升自身的政治素养、学习实践课程思政方面优秀的教学方法,深挖所授课程的思政元素。同时,也可以通过各种方式,如微信、学习通等与学生进行交流,搭建畅通的交流渠道,解决学生遇到的种种困惑,也可以从中选取典型问题或案例进行挖掘,以更好地服务学生。也可以通过交流切实把握学生的细致需求,以在教学过程中做及时调整;根据学生情况,把课程思政融入课堂活动,而不是仅仅限于教师教授,如小组作业、分组讨论等其实就是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教师可以在后期点评时对此增加思政点,提出学生在与人合作中做的好或不好的点,也是思政的具体体现,也会更为生动。

除了这些常见主体,学生工作者,如辅导员也应该被引进课程思政的相关发展体系中 [14] 。辅导员作为和学生接触最多的老师,其实比专业课教师更容易了解学生的需求和想法。辅导员实际上可以作为学生与教师间交流的重要载体,比如收集学生对课堂体验的反馈等,及时反馈给任课教师,或从任课教师处了解到学生在课程思政活动或实践中的一些表现,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5. 结语

专业课是高校教学中最重要的部分,学生从专业课上学到的知识将是他们今后生活非常重要的基石。但专业课教学不仅要基于学术,有广度有深度,更要有温度,专业课教师不仅要传授丰富的专业知识,也应该尽可能增加课程的人文性、时代性,以给学生创造一个更有引领性、开放性的课程。在此过程中,专业课教师的课程思政能力极为重要。高校教师要坚定政治立场,在教学之外提高自身的政治素养,将地方文化融入自己的课堂,与各相关主体协同合作,进行课程思政教学模式的创新,推动课程思政更好地服务于学生的成长。

基金项目

郑州西亚斯学院2021年度教改基金资助项目2021JGYB40;郑州西亚斯学院2022学年重点课程建设项目《外贸英语函电》阶段性成果;河南省省级重点培育学科(国际贸易学)建设项目阶段性成果。

文章引用

忻艺珂. 高校专业课教师课程思政能力培养提升策略研究
Research on Improving Teachers’ Ability to Do Ideological and Moral Education in Specialized Course[J]. 社会科学前沿, 2023, 12(10): 6086-6093. https://doi.org/10.12677/ASS.2023.1210834

参考文献

  1. 1. 曾祥苹. 课程思政背景下高职院校专业课融入思政教育路径探析——以“PLC”课程为例[J]. 南方农机, 2021, 52(5): 146-147.

  2.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教育部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EB/OL]. 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s7056/201810/t20181017_351887.html, 2018-10-08.

  3. 3. 高德毅, 宗爱东. 课程思政: 有效发挥课堂育人主渠道作用的必然选择[J].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17(1): 31-34.

  4. 4. 张大良. 课程思政: 新时期立德树人的根本遵循[J]. 中国高教研究, 2021(1): 5-9.

  5. 5. 王方, 柴建, 王燕妮. 高校教师课程思政的难点、方法与对策[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23(1): 122-127.

  6. 6. 张舜. 地方本科国贸专业国际贸易课程思政建设效果调查分析[J]. 现代商贸工业, 2023, 44(3): 63-65.

  7. 7. 贾则琴, 运迪. 高校工科课程思政建设的困境、经验及优化路径——基于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院的调研分析[J]. 教育与教学研究, 2022, 36(8): 24-35.

  8. 8. 黄敏. 交互主体视域下思政课亲和力生成“四通”路径[J]. 高教学刊, 2021(8): 152-155.

  9. 9. 李辉, 王丹. 内生育德: 课程思政建设的基本遵循[J]. 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2, 43(2): 30-37+2. https://doi.org/10.14100/j.cnki.65-1039/g4.20210310.002

  10. 10. 刘鹤, 石瑛, 金祥雷. 课程思政建设的理性内涵与实施路径[J]. 中国大学教学, 2019(3): 59-62.

  11. 11. 方圆妹, 张辉. 课程思政下民办高校思政课与专业课实践教学的融合共建[J]. 广东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3, 21(1): 47-50.

  12. 12. 何红娟. “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发展的内在逻辑及建构策略[J].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17, 33(5): 60-64.

  13. 13. 刘鹤, 石瑛, 金祥雷. 课程思政建设的理性内涵与实施路径[J]. 中国大学教学, 2019(3): 59-62.

  14. 14. 陆道坤. 课程思政推行中若干核心问题及解决思路——基于专业课程思政的探讨[J]. 思想理论教育, 2018(3): 64-69.

期刊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