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ging Research
Vol. 10  No. 03 ( 2023 ), Article ID: 72976 , 7 pages
10.12677/AR.2023.103132

基于PEST模型的“抱团养老”发展环境分析

——以山东省滕州市为例

刘志扬,李红艳*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管理学院,上海

收稿日期:2023年8月6日;录用日期:2023年9月12日;发布日期:2023年9月22日

摘要

“抱团养老”作为一项自身有着极大优势的新兴事物,为解决我国三种养老模式(家庭、社区、机构)占比失衡的问题提供了新思路。本研究选取滕州市为例,使用PEST模型对“抱团养老”的推广环境进行了分析,以发现其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外部问题。结果表明,目前“抱团养老”在我国面临的政策与法律环境、经济环境、社会与文化环境以及技术环境皆尚不成熟,整体仍有很大的改进空间,应该从四类环境的优化入手,为“抱团养老”在我国的推广减少障碍。

关键词

抱团养老,发展环境,PEST模型

Analysis of the Development Environment of “Old Age Group-Pension” Based on PEST Model

—A Case Study of Tengzhou City, Shandong Province

Zhiyang Liu, Hongyan Li*

School of Management, Shanghai University of Engineering Science, Shanghai

Received: Aug. 6th, 2023; accepted: Sep. 12th, 2023; published: Sep. 22nd, 2023

ABSTRACT

“Old age group-pension” as an emerging phenomenon with inherent advantages, offers a new perspective to address the imbalance in the distribution of the three elderly care models (family, community, institution) in China. This study takes Tengzhou city as a case study and employs the PEST model to analyze the promotional environment of “old age group-pension” aiming to identify external issues in its developmental process. The findings indicate that the current policy and legal environment, economic environment, social and cultural environment, as well as technological environment for “old age group-pension” in China are not yet mature. There remains substantial room for improvement, highlighting the need to optimize these four categories of environments. This optimization approach is expected to alleviate barriers and facilitate the promotion of “old age group-pension” in China.

Keywords:Old Age Group-Pension, Development Environment, PEST Model

Copyright © 2023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4.0).

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4.0/

1. 引言

“抱团养老”即在城市中,由若干志同道合的老人自发组团,不靠子女,离开原来的家庭,搬到一起居住生活,这也是其区别于互助养老的地方。“抱团养老”源自丹麦,于2011年左右传入我国,近年来在国内屡有尝试但并未普及。当前我国三种养老模式(家庭、社区、机构)的占比分别为96%、1%和3% [1] ,养老模式比例失衡问题亟待解决,“抱团养老”作为一种新兴事物,或许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可行解。目前,国内学者主要聚焦于“抱团养老”的优势和局限性,关注点较少放在其推广面临的实际情况,也缺少对其没有普及的原因分析。本研究借助PEST模型,以山东省滕州市为例,综合分析政策、经济、社会和技术等因素对“抱团养老”发展的影响,进而评估“抱团养老”在我国发展面临的一般环境。研究结果将为“抱团养老”的改良和推广提供具有针对性的建议和决策支持,推动我国养老服务的优化与升级,更好地满足老年人的养老需求。

2. “抱团养老”的优势

“抱团养老”是部分老年人自我组织、一起生活,并进行互助式的养老方式。它要求参与者“少而精”、各方面相匹配,并且强调老年人的“自理”和“互助” [2] 。这种模式可以缓解很多独居老人的精神和照护压力,所以对老年人来说,他们之所以被吸引参与“抱团养老”,则是因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有效应对代际照料压力。人口老龄化给家庭带来的最直接冲击就是养老问题,加上抚养比的不断攀升给年轻人造成了很大的困扰。年轻人无法承担对家庭里老人的照护任务时,就需要社会化养老服务的参与,而“抱团养老”基于它的互济性,不仅能满足庞大的养老需求,还具有成本优势,所以其有很大的吸引力 [3] 。此外,“抱团养老”能够有效解决“急病无人管”的问题。对老年人来说是多了一项安全保障 [4] 。当前社会的少子化问题导致了家庭规模的缩小,家庭人口结构随之变化,老年人独居的现象越来越多,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无论是从身体的照护上,还是精神的慰藉上,功能都大大减弱,而“抱团养老”的出现恰恰弥补了这一功能短板。

第二,可以跳出养老机构的供需矛盾。养老机构供需矛盾也是人口老龄化造成的后果之一,直接表现为总需求大于总供给。家庭养老功能的减弱和对机构养老的需求增加,使得现有的养老机构以及服务供给无法满足巨大的需求,“抱团养老”能够很大程度上解决养老机构的供需矛盾问题,减少对紧缺养老资源的需求,同时也方便老人自己 [5] 。且实际上,由于入住人员的随机性,养老机构里共同生活的老人往往无法达到心灵上的“契合”,比如陌生人之间固有的隔阂、脾气不和、生活习惯不相容等问题,都会造成老年人之间的矛盾;而“抱团养老”因参与对象有着共同特征,是志同道合的人,所以老年人有机会获得更好的养老体验。

第三,符合老年人的偏好。受传统观念和人类的自然属性影响,老年人大多都有自己独特的偏好。现实生活中,“抱团养老”的这种宽松环境十分适合老年人的生活习惯,而且大多数的共同居住者都有相似或者相同的爱好,日常生活的一些事情上又能“求同存异”,其舒适感通常较高 [6] 。此外,有关调查显示,85%的老年人在选择养老方式时都会首先考虑费用的问题,在价格较低且可信度较高的公立机构无法满足庞大的需求时,“抱团养老”由于成本低,生活舒适,所以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这种未能满足的偏好 [7] 。

第四,能使老年人获得精神慰藉。“抱团养老”的最大功能体现在它的精神建设上,集体生活能够丰富老年人的文化活动形式,从而给老年人以精神慰藉。人随着年龄增长,生活范围会逐渐缩小,接触社会的能力也会变差,而“抱团”这一模式给了老人与他人保持密切交往的机会 [8] 。一般来讲,老年人与老年人本身没有太大的年龄差,这就避免了“代际间”的矛盾,因此生活起来交流顺畅,有利于其形成良好的心理状态,拥有健康积极的精神生活状态 [9] 。

3. 模型选择

PEST模型是一种用于环境分析和战略规划的管理工具,它在学术和商业研究中被广泛应用。PEST是对环境因素进行分类的缩写,指的是政策与法律(Politics)、经济(Economy)、社会与文化(Society)和技术(Technology)四个方面,这些因素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抱团养老”的运行和推广(如图1)。首先,政策与法律因素涵盖了政府行为和立法对“抱团养老”的影响,包括政府决策、养老政策、社会宣传以及社会保障法律法规等。其次,经济因素主要关注宏观经济环境对“抱团养老”的影响,包括国民生产总值、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养老保险发放额度等。再次,社会与文化因素考察了社会舆论和传统文化对“抱团养老”的影响,包括本土文化传承、社会道德观念以及不成文规定等。最后,技术因素关注人员素质和制度建设对“抱团养老”的影响,涵盖政府及相关组织的协调能力、宣传能力、实际操作水平以及法治建设水平等。PEST模型通过对这四个方面的综合分析,提供了一种结构化、系统性的分析方式,

Figure 1. PEST model overview

图1. PEST模型概括

能够明确“抱团养老”面临的潜在机会和威胁,从而判断其面临的一般环境。截至2020年底,中小城市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84.47% [10] ,处于主体地位,基于此并结合城市实际情况考虑,本研究选取中等城市山东省滕州市为例。截止2021年末,滕州市共有老年人口352,902人,其中养老机构入住人数共2811人,选择“机构养老”的比率仅为0.8%,三种养老模式严重失衡,具有充足的代表性 [11] 。

4. “抱团养老”发展的政策和经济环境分析

4.1. 政策与法律环境

政策与法律环境作为宏观环境的一个部分,是“抱团养老”得以发展的土壤。我国近些年来推行过很多养老政策,但没有一个政策涉及到“抱团养老”,即使提及“互助养老”的政策亦少之又少,且这些政策大多是宏观上的倡导和建议,并没有把“互助养老”单独进行解释和推广。本研究对2013~2023中央和地方涉及到“互助养老”文件进行了梳理,仅发现少数有代表性的文件:《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国发〔2013〕35号)中提到,要发展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养老服务体系,要让日间照料中心覆盖到所有城市社区,积极鼓励农村幸福院的建设;《民政部关于进一步扩大养老服务供给促进养老服务消费的实施意见》(民发〔2019〕88号)提到,在2022年之前日间照料中心要覆盖90%以上。广泛发展互助式养老服务,采取社会捐赠、老人自筹、村民互助等方式举办农村幸福院和养老大院,实现可持续发展。《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中发〔2021〕1号)中提到,要健全县乡村衔接的三级养老服务网络,推动村级幸福院、日间照料中心等养老服务设施建设。《山东省民政厅、财政厅关于规范农村幸福院建设和运行管理的指导意见》(鲁民函〔2019〕133号)中提到,要规范农村幸福院的建设,并给予各方面的大力支持。最后翻阅滕州市人民政府网站发现,滕州市政府并没有发布过相关政策文件,只有一些工作指示和公告,且倾向于将“互助养老”当做扶贫工具,利用农村“互助养老”助力村民脱贫,而鲜有提及城市。

4.2. 经济环境

据滕州市统计局披露,2022年全市生产总值为901.3亿元,同比增长4.2%,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为43,748元,略高于同期全国水平。全市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为102.9%,比上年提高1.2个百分点,其中服务项目价格指数为99.9%,消费品价格指数为101.9%。在养老保险的给付方面,由于养老保险在2020年实行省级统筹,所以市民待遇在不断提升。参与访谈的20位老年人中,13位享受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6位享受城镇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并且超过80岁的老年人每月可以领取30元的高龄津贴。但值得一提的是,基于滕州市的调研数据和背景,可以发现各城市在养老问题上面临着独特的挑战。尽管滕州市养老保险制度实行省级统筹,待遇在不断提升,但大部分受访老人表示其自身实际经济水平相对不高,消费观念趋于保守,且由于儿女迁居外地或购房带来的贷款压力存在代际间转移,导致自己的资金状况并不十分宽裕,在选择是否“抱团养老”时会更加慎重地考虑。

4.3. “抱团养老”发展面临的政策和经济困境

1) 政策框架尚未完全搭建成形。PEST模型分析结果显示,从中央到地方的一系列文件中并未提及新型“抱团养老”的概念,反而主要集中于传统范式的“互助养老”。这种情况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政策制定者对于在养老模式中引入新颖且前瞻性的“抱团养老”仍持保守态度,甚至不够了解其具体含义。因此,全国各地都面临一个共同的问题,即在“抱团养老”的推进过程中,缺少清晰的政策法律框架作为支撑。实际操作中由于相关政策法律缺位,养老服务提供者以及老年人本身在探索“抱团养老”时都可能步入迷茫状态,使得“抱团养老”在实际推进中遇阻。

2) 老年人自身经济能力受家庭制约。老年人的经济状况往往与其家庭结构、子女经济水平等因素紧密相关,从理论上看,老年人对自身养老模式的选择决策是一个兼顾个体利益和家庭整体状况的综合考虑过程。在现实生活中,许多老年人可能面临有限的经济资源,因此在选择养老方式时更偏好保守的选项,如依赖已有的储蓄和家庭支持,面对“抱团养老”的经济门槛,其参与的可能性将会进一步降低。

5. “抱团养老”发展的社会和技术环境分析

5.1. 社会与文化环境

滕州临近邹城、曲阜,受儒家文化影响较大,同时,作为墨子故里,发源于滕州本土的墨家思想,与前者融合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文化氛围。墨子主张的“兼爱”“尚同”与儒家所主张的社会秩序相互吸收,造就了滕州市民温和、团结、守礼、传承的特征。“三纲五常”的影子在这一地区并未完全消失,滕州居民注重“孝道”,居民普遍以父母为大。老年人大都会选择居家养老,由子女照顾或定期看望,亦或是夫妻相依为伴互相照顾,若子女将对父母的照护责任抛给其他主体,可能会被认为是不孝的表现,有些老年人无法接受别人的指点,进而也不会选择“抱团养老”。这种传统文化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滕州机构养老模式占比极低,故而子女从情感上并不会非常支持老人去参与这种互相帮助的养老,这也是大部分受访者所认为他们子女可能会有的态度。

5.2. 技术环境

在对滕州市某街道老龄委工作人员的访谈时,两位工作人员均表示自己没有听说过“抱团养老”这个名词,但是对“互助养老”有一定的了解,这从源头上影响了“抱团养老”在当地的推行,居民参与的意愿也就无从谈起了。所以“抱团养老”作为一个新生事物,从相关公职人员的业务技能上来讲,尚未引起滕州市各级政府的足够重视,其对于城市老年人“互助”的支持,目前也只停留在了对日间照料中心发展上的帮扶,而缺乏对“抱团养老”等新生事物实质上的宣传引导。在信息技术方面,部分受访者表示想要确定合适的共同居住人选并非易事。虽然现在网络很发达,但大部分受访老年人仍然以报纸、电视等传统媒介作为获取信息的渠道,尤其是70岁以上的老人,接受过系统教育的少之又少,电子产品的使用能力很弱。所以,老年人在寻找“抱团”伙伴时,往往并不能快速地找到志同道合、各方面都合适的人。此外,在证据采集方面,出于隐私保护的需要,在这种“抱团”居所里可能并不适合安装监控设备,故而当发生意外时,暂时没有合适的技术手段能够还原事件全貌,界定责任成为了一个挑战。

5.3. “抱团养老”发展面临的社会和技术困境

1) “抱团养老”理念与中国传统文化存在碰撞。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子女对父母的照料责任是不可推卸的,这使人们坚信由子女全面负责父母养老才是合理的做法,即使现代“抱团养老”的社区支持和同际互助理念拥有更大的优势,但其仍难以在国人心中取得立足之地。传统观念的影响在社会中产生了波及效应,并已深深嵌入人们的价值体系,无论是老年人还是子女,都会感受到传统价值对于自身角色的束缚,可能因为担心不满足家庭期望和社会普遍道德准则而感到内疚,这进一步加深了传统观念对社会整体的影响,促使“抱团养老”的理念和“孝道”文化产生碰撞,限制了“抱团养老”模式的推广。

2) 技术手段对“抱团养老”的支持力度有限。老年人寻找“抱团”对象困难的本质在于信息的不对称性,在不断尝试的过程中对新媒体技术运用能力较差的老年人仅靠自身摸索将很有可能逐渐失去耐心,直至最后放弃“抱团”的想法。同时,相关公共组织或媒体目前还未建立起相应的平台或数据库,各社区、居委会也没有法定职能去帮助老年人匹配“抱团”对象,所以“抱团养老”面临着较大的信息挑战。此外,相关公共部门的人员知识技能也有待提高,“抱团养老”仅作为缺少科学指导的自发行为则难以行至长远。

6. “抱团养老”推行的解困策略

通过一系列的调查和分析,本研究认为,“抱团养老”在我国面临的发展环境仍有很大的改进空间。以PEST模型分析结果来讲,政策与法律环境、社会与文化环境、技术环境尚不够成熟,经济环境对其影响较为模糊,因此针对推行“抱团养老”的解困策略,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

第一,在改善政策与法律环境方面,采用财政补贴、税收减免、用地优先等措施,明确支持和鼓励“抱团养老”模式的发展。政府可以在现有养老政策的基础上,特别提及“抱团养老”模式,为其提供特殊政策支持,如制定专门的《抱团养老政策指引》,成立“抱团养老”推进机构,负责政策落实、宣传推广和监管,在养老院和社区公示《抱团养老合作规约样本》,引导老年人了解合作细则和责任义务。此外,应设立专门的部门或机构负责推动和监管“抱团养老”,并制定明确的执行细则。

第二,在改善经济环境方面,针对老年人经济状况有限的问题,政府可以推出养老补贴计划,对于符合一定条件的老年人进行直接经济援助,降低其参与“抱团养老”的经济门槛,如设立“抱团养老”专项资金,用于资助“抱团养老”项目,包括设施建设和运营补贴,还可以推出老年人租房补贴政策,为参与“抱团养老”的老年人提供一定的租房补贴。同时,鼓励企业和社会组织参与“抱团养老”,提供相关金融和社会支持,激励金融机构开发“抱团养老”金融产品,提供养老贷款或保险服务,促进养老服务产业的发展。

第三,在改善社会与文化环境方面,要加强养老文化宣传和教育,引导老年人和家属正确理解“抱团养老”的意义和价值。开展宣传教育活动,利用电视、广播、社交媒体等渠道,宣传“抱团养老”的优势和成功案例,以推动传统观念的转变,让更多人认识到“抱团养老”是一种现代化、智慧化的养老方式,这有利于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同时,社区组织可以开展多样化的养老活动,举办“抱团养老”示范社区活动,邀请老年人参观学习,鼓励社区开设“抱团养老”主题讲座,邀请专家分享相关经验和知识,促进养老观念的转变,便捷老年人之间的交流和社会融入。

第四,在改善技术环境方面,要加强对“抱团养老”模式的宣传和普及,利用互联网和新媒体手段,建立养老服务信息平台,提供老年人互相匹配的服务,包括个人信息和兴趣爱好匹配功能,帮助老年人快速找到适合的“抱团”伙伴,提高老年人对于信息获取的便捷性。同时,政府和社区组织应建立养老服务数据库,支持社区举办“抱团养老”交流会,为老年人提供面对面交流和组建团队的机会,协助老年人进行伙伴匹配和信息交流,发放养老信息指南手册,包含养老设施、社区资源和政府政策等信息,方便老年人了解选择。

文章引用

刘志扬,李红艳. 基于PEST模型的“抱团养老”发展环境分析——以山东省滕州市为例
Analysis of the Development Environment of “Old Age Group-Pension” Based on PEST Model—A Case Study of Tengzhou City, Shandong Province[J]. 老龄化研究, 2023, 10(03): 1014-1020. https://doi.org/10.12677/AR.2023.103132

参考文献

  1. 1. 王一然, 赵廼龙. 万物互联时代居家适老化改造研究[J]. 设计, 2021, 34(13): 52-55.

  2. 2. 和燕, 孙学明, 吴群, 等. 我国当前主要养老模式及其改进浅析[J]. 就业与保障, 2020(15): 173-174.

  3. 3. 青连斌. “抱团养老”的利与弊[J]. 人民论坛, 2018(6): 69-71.

  4. 4. 沈殿示. 积极老龄化视角下“抱团养老”模式发展研究[J]. 智库时代, 2020(9): 27-28.

  5. 5. 严晓芳. “抱团养老”的可行性研究[J]. 各界, 2018(18): 171-172.

  6. 6. 胡扬名, 张媛媛. 城乡中老年人参与“抱团养老”的意愿及影响因素分析[J]. 社会福利(理论版), 2019(9): 13-17+29.

  7. 7. 陆丽敏. 新时代背景下建立抱团养老机制的实施探索[J]. 江苏教育研究, 2018(18): 54-57.

  8. 8. 刘景瑶. 关于“抱团养老”模式的探索与分析[J]. 管理观察, 2016(23): 68-70.

  9. 9. 张超康. 社会工作介入“抱团养老”之探究[J]. 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 38(8): 66-68.

  10. 10. 牛凤瑞, 吕伟华, 张央青, 等. 2022年度中国中小城市发展报告[M]. 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22: 2.

  11. 11. 滕州市人民政府. 2021年滕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EB/OL]. http://www.tengzhou.gov.cn/zzq/zfbm/tjj/sjfx/202204/t20220414_1416969.html, 2022-04-13.

  12. NOTES

    *通讯作者。

期刊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