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vances in Psychology
Vol. 14  No. 05 ( 2024 ), Article ID: 88445 , 5 pages
10.12677/ap.2024.145354

小组工作介入小学生应急安全教育的研究

葛豫临1,2

1浙江理工大学法政学院,浙江 杭州

2浙江理工大学史量才新闻与传播学院,浙江 杭州

收稿日期:2024年4月8日;录用日期:2024年5月21日;发布日期:2024年5月31日

摘要

在当今社会,突发事件频发,需要我们加强应急管理和危机处理能力。儿童的安全是一切发展的保障,因而儿童安全教育迫在眉睫。本文旨在探讨在小组工作中小学生应急安全教育的应用及其效果。通过实践研究,发现小组工作能够有效提高小学生的应急安全意识和自救自护能力。

关键词

小组工作,安全教育,应急心理

The Group Work Involved in the Study of Emergency Safety Education for Primary School Students

Yulin Ge1,2

1School of Law and Politics, Zhejiang Sci-Tech University, Hangzhou Zhejiang

2School of Journalism and Communication, Zhejiang Sci-Tech University, Hangzhou Zhejiang

Received: Apr. 8th, 2024; accepted: May 21st, 2024; published: May 31st, 2024

ABSTRACT

In today’s society, emergencies occur frequently, and we need to strengthen emergency management and crisis management capabilities. Children’s safety is the guarantee of all development, so child safety education is urgent. The purpose of this paper is to explore the application and effect of emergency safety education for primary school students in group work. Through practical research, it is found that group work can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emergency safety awareness and self-rescue and self-protection ability of primary school students.

Keywords:Group Work, Safety Education, Emergency Psychology

Copyright © 2024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4.0).

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4.0/

1. 研究背景

近年频繁发生的自然灾害,地震、山体滑坡、台风、暴雨等自然灾害,这些极端环境现象在向我们传达一个讯息:保护环境迫在眉睫,警示我们必须尽快找出降低这些自然灾害发生的有效途径,以及如何在灾害降临时保护好自己,尽量减少人身财产损失的方法。同时,少年儿童面对突发情况的自我安全意识和应对能力需要提升。

通过开展此类小组活动,让高年级学生切身认识到多类灾害的可怕,从而唤醒大家的安全、环保意识,通过力所能及的小事来减少其发生的可能性。普及各大灾害的预防知识和相关逃生技巧,尽量帮助减少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社工设计安全教育小组,从学校层面、学生层面、社会层面分析安全教育需求,以期通过帮助学生树立和强化安全意识、尊重和珍爱生命,掌握必要的安全知识和技能,从而培养孩子们的自救自护能力。

(一) 学校层面

目前大部分学校有宣传安全教育的知识,但没有相应的专业人员进行具体防灾减灾的讲授,只能偶尔请校外人员进行不够持续且不全面的安全教育。为展开专业性、全面性的防灾减灾授课,需要通过第三方组织进行防灾减灾安全教育小组工作。

(二) 学生层面

由于小学生年龄较小,所认知的安全知识比较少,安全意识也较为薄弱,再加上所接受到的安全教育不够全面,从而对自身所处环境中的安全隐患认识不足,安全防范的能力也不足。如何有效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和自我防护知识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三) 社会层面

自然灾害、火灾事件等一直是社会上危害少年安全的高发事件。大量的报道中,少年缺少必要的安全知识和自我保护意识,极易发生意外。为预防、避免此类事件的再次发生,展开防灾减灾安全教育小组活动是较为可靠的方式之一。

2. 研究计划

(一) 服务目标

1、总目标:通过开展防灾减灾安全教育小组,帮助小组组员学会基础的防灾安全知识,以点带面,让他们能够学会在紧急情况下如何自我防护和帮助他人,并让组员将所学知识传授给身边的同学、朋友、家人,用生命影响生命,真正实现自救、互救。

2、具体目标:

首先,帮助小组同学树立校园安全主人翁意识,培养正确的应急技能和应急心理;

其次,帮助小组同学学会如何应对地震、泥石流等地质灾害情况;

再者,帮助小组同学学会如何应对台风、暴雨、溺水等情况;

最后,帮助小组同学学会如何应对火灾、如何正确安全用电。

(二) 运用原理

1、活动理论

“活动”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本形式,是人类与周围客观事物交流与改造的过程,是人类完成对客观环境认识和需要的目的的过程。劳动是人类生存的基本行为,是人类创造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过程。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学习就是学习者的劳动,在学习过程中,学习者完成学习活动即是对认识需要的获得与对外界环境的改变。所以在活动理论中对于教学范畴而言,“活动”即教与学过程中行为总和,是学生对知识认知与技能发展的总和(王薇,2022)。

2、事故致因理论

事故致因理论是描述事故原因的定义,事故原因间、事故原因与事故间相互关系与作用过程的理论。事故致因理论在分析事故原因、掌握事故的发生发展规律、制定事故预防对策、规划安全学科发展等安全工作的各个方面中,都是最重要的基础理论支撑(刘保华等,2023)。

根据事故致因理论,要想预防事故,通过某种信息交流方式告知人们危险的存在或发生;其次则是要求人在感知到有关信息后,正确理解信息的意义,即何种危险发生或存在,该危险对人会有何种伤害,以及有无必要采取措施和应采取何种应对措施等。安全教育是事故预防的重要手段之一。

3、增权赋能理论

赋权增能概念由“empowerment”一词翻译而来,是社会工作的重要理论之一。美国《社会工作词典》中赋权增能的解释为:“帮助个人、家庭、团体和社区提高个人的、人际的、社会经济的和政治的能力,从而达到改善自己状况的目的的过程”(王英,谭琳,2011)。现今,赋权增能理论被广泛运用于社会工作实务当中。

赋权增能理论被广泛应用于社会工作组织的实务当中,本研究将其运用到应急教育相关服务的研究当中。赋权增能理论的应用主要包括个体层面、人际交往层面、社会参与层面三个层面的赋权。在个体层面,通过应急安全教育的提供、能力的提升,个体能够从活动的被动方转变为主动方,以此来获得真正地成长。

3. 服务过程

(一) 小组前期:第一节 首次学习 防震减灾

今天是首次展开小组活动,首先进行了“自我介绍”、“直呼其名”了解彼此。在自我介绍环节,先是由主持人介绍自己、此次活动的目的、主题和内容,再是组员之间相互认识,并通过游戏“直呼其名”让组员迅速熟悉起来。

在活动开始前社工分发防震减灾的宣传册,之后便开始了今天的活动。今天主要是进行地震、泥石流等多发性地质灾害的防灾减灾讲解。讲解员用PPT的形式图文并茂地给组员讲解地震、泥石流等多发性地质灾害的详细内容,并且为了课堂内容的生动性,还配有相应的视频。社工负责协助讲解员授课、拍照,并向组员演示、纠正地震时的自我保护手势。

在课程快结束的时候,红十字会的老师向组员们演示了一些基础伤情的简单包扎方法。社工和组员一同进行了这些包扎方法的练习,在练习的过程中也渐渐增进了彼此的距离。此次小组活动,对于小组队员们有了初步的了解。大家通过寓教于乐的方式既学到了内容,又拉近了彼此的距离。

(二) 小组中期:第二节 如何应对台风、暴雨等恶劣天气

开展校园防灾减灾安全教育小组的第二节活动。在授课之前讲解员和同学们回顾了上一节课地震、地质灾害防灾减灾的相关内容。之后,社工给学生分发了预防台风、暴雨等恶劣天气的宣传册,之后便开始了今天的课程。

今天主要和学生共同进行台风、暴雨、溺水等紧急情况的防灾减灾学习。讲解员用ppt的形式图文并茂地给组员讲解台风、暴雨、溺水等紧急情况防灾减灾的详细内容,并且为了课堂内容的生动性,还配有相应的视频。社工负责协助讲解员授课,并向组员演示了溺水时如何自救、救人。同时,活动的负责老师也和应急社工商讨如何建立一个具有特色的防溺水主题站,专业人员认为可以在防溺水体验站设有播放防溺水短片的显示器、救生衣、救生圈、救生绳、救生杆(并配有使用方法的讲解)等专业器材。

(三) 小组中期:第三节 预防火灾 用电安全

开展校园防灾减灾安全教育小组的第三节活动。在授课之前和同学们回顾了上一节课台风、暴雨、溺水防灾减灾的相关内容。

在活动开始前,社工给学生分发了预防火灾的宣传册,之后便开始了今天的课程。今天主要是和学生共同进行预防火灾、用电安全等特殊情况的应对学习。讲解员用PPT的形式图文并茂地给组员讲解预防火灾、用电安全等防灾减灾的详细内容,并且为了课堂内容的生动性,还配有相应的视频。学生们都很认真地学习相应的内容,并在活动结束前夕分享自己的所学所得。

(四) 小组后期:第四节 模拟演习 分发礼物

开展校园防灾减灾安全教育小组第四节活动,这也是此次活动的最后一节课。今天恰巧也是“防灾减灾日”,小组的主题与节日的主题也很契合。在演习之前回顾了预防地震、火灾等的相关内容。关于相关内容的提问,组员回答得快速又准确,可见他们对此次活动的用心。

今天的活动内容首先是复习、巩固此前学习的防灾减灾知识,然后兵分两路进行会议室地震演习、室外防火灾演习。两位社工、六名同学到室外进行防火灾演习。活动现场配有易燃的木头、铁桶、柴油和干粉灭火器等道具。讲解员首先向学生讲解了干粉灭火器的使用方法,并向学生们演示了灭火器的使用方法。同学们按照步骤依此完成了演习。

演习结束后,全员返回校内的会议室。社工们给参与小组活动的组员们发放了“校园小卫士”马甲和急救包,学生们都很开心能够收到这些礼物,并且表达了依依不舍之情,表示希望再有此类活动。学生通过模拟灾害情况实践更能身临其境,更能培养校园安全意识,这是具有价值和意义的小组活动。

4. 服务评估

(一) 过程评估

在小组的开展过程中,组内关系分为建立期、熟悉期、信任期及分离期四个阶段,社会工作者分别扮演不同的服务角色,从知识的分享者,到沟通协调者,与服务对象之间建立了稳定的服务关系。组员在小组开展过程中,通过破冰游戏和契约的确定,迅速从关系建立阶段逐步发展为信任期阶段。

社会工作者需要观察评估组员在整个小组过程中的投入程度和表现。小组组员们积极配合社会工作者进行的各项工作,积极性高,遵守小组规范和契约,踊跃回答小组中的问题,关于防震、防台风、防火灾等知识的问答都能快速且正确地回答出来。在小组知识学习中,组员们都积极认真地学习防灾减灾知识,并且共同认真对待模拟实践。在每次活动接近尾声的时候,小组组员都进行了所学知识的分享和自己的经验交流。四节小组活动下来,每节参与者有20人,小组初具影响力,并达成了一定的成效。

(二) 效果评估

本次小组活动共设计有4节,共有20位五年级在校生参与,服务展开共4次,获得参与组员的一致好评。通过4节小组活动,组员了解并巩固了自救、互救、预防安全隐患等知识;小组活动中,通过PPT、短视频等形式教学,增强了小组成员正确处理紧急事件的能力,提高了他们在灾害事件中自我保护和求助逃生的基本技能;小组组员的自我安全意识在小组互动过程中也得到了加强,能够理解安全教育的意义,树立正确的安全观念。

此外,通过服务后的访谈可知,组员对本小组活动较为满意,认为小组的活动有趣生动,又具有实用价值。活动选定的服务对象均为班级里学习能力较强的同学,可以再在学校–家庭–社区中发挥作用,促进更多层面防灾减灾意识的构建。

5. 研究反思

(一) 尊重个体意愿

社会工作当中的个别化原则体现对个人的尊重,把人看成是唯一的不同的实体,因此人们应该受到不同的对待。社会工作者应当尊重服务对象的个体差异,不应当使用一般或统一的服务方法回应他们的独特需要。在小组服务前期,社工需要充分尊重每个组员的意愿,了解他们喜欢什么样的防灾减灾授课形式,收集他们的意见反馈给讲解员。在今后的服务过程中,需要更加注重服务对象的个体意识、个体情绪,努力避免在教育小组活动中出现照本宣科、教条化的问题。

(二) 注重和老师的交流

在小组服务过程中,学校的老师也会参与其中。在活动间隙、活动结尾也会和老师交流,了解学校和学生的所需所求,并尽量提供相应的帮助。老师是学生在学校接触最多的人员,因此社会工作者需要把握每一次与老师交流的机会。只有老师们与社工们接触多了,他们才能更加真切地知道在学校里社会工作者能够如何配合他们、如何与他们合作开展好学生的工作。有关这次安全教育小组工作,还需更多了解校方、老师对于学生安全教育工作的诉求,并以合作者的身份共同促进小学生安全意识和防灾减灾能力的提升。

(三) 关注学校–家庭–社区联动

“学校–家庭–社区”联动模式即通过学校、家庭以及社会的协调配合,形成以学校为基础与依托,以家庭为核心,以社会为导向的三方合力。儿童是祖国的未来,是家庭的希望。一个孩子带动一个家庭,一个家庭影响一个社区。本次活动主旨是帮助在校学生了解日常生活中如何有效预防灾害、在灾害来临时如何最大限度保护自己,增强自己面对应急事件的信心,促进带动家庭、社区的全民安全宣传教育。

(四) 关注防灾减灾长效机制建设

宏观层面的防灾减灾救灾坚持“预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的方针,既要将防灾减灾意识纳入到建筑设计与城市规划中,最基础的安全疏散通道和应急避难场所的设计是必须具备的。整个应急体系的建设同时也需要社会工作的介入和助力,提高全民防灾减灾意识,共同应对突发情况。在防灾减灾的工作当中,社会工作者应积极地与各方联动,共同推动防灾减灾长效机制的建设。

文章引用

葛豫临. 小组工作介入小学生应急安全教育的研究
The Group Work Involved in the Study of Emergency Safety Education for Primary School Students[J]. 心理学进展, 2024, 14(05): 604-608. https://doi.org/10.12677/ap.2024.145354

参考文献

  1. 1. 刘保华, 周宏宇, 等(2023). 基于事故致因理论大众健身场所安全评价指标的构建. 天津体育学院学报, 38(3), 303-308.

  2. 2. 王薇(2022). 指向中小学生问题解决能力培养的学习活动设计研究. 基础教育课程, (13), 52-60.

  3. 3. 王英, 谭琳(2011). 赋权增能: 中国老年教育的发展与反思. 人口学刊, (1), 32-41.

期刊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