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vances in Social Sciences
Vol.
12
No.
06
(
2023
), Article ID:
67937
,
7
pages
10.12677/ASS.2023.126454
少数民族民俗的影像传播研究
陈文馨,文萍
广西民族大学传媒学院,广西 南宁
收稿日期:2023年4月26日;录用日期:2023年6月20日;发布日期:2023年6月29日

摘要
少数民族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民族历史文化和民族精神的外在表现,不仅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和研究意义,而且代表着少数民族文化的各种形象和意义,是弘扬少数民族文化的重要窗口。少数民族民俗的影像传播作为少数民族民俗文化传承与保护的重要方式之一,为民族民俗的传承与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同时它也是当今社会最具活力和生命力的传播方式,它具有直观、生动、真实的特点,在传播民族文化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影像与民俗的交汇也是对相隔千年的两种艺术形式的探索和碰撞。影像传播技术的不断发展,为少数民族民俗的保护与传承提供了新的路径。本文将从少数民族民俗影像的价值内涵出发,探讨了传播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以促进少数民族民俗影像更好地传播与发展。
关键词
民俗,影像,传播

A Study of the Visual Communication of Ethnic Folklore
Wenxin Chen, Ping Wen
College of Communication, Guangxi Minzu University, Nanning Guangxi
Received: Apr. 26th, 2023; accepted: Jun. 20th, 2023; published: Jun. 29th, 2023

ABSTRACT
As an important part of Chinese culture and an outward expression of ethnic history, culture and national spirit, ethnic minority culture not only has important cultural value and research significance, but also represents various images and meanings of ethnic minority culture, and is an important window for the promotion of ethnic minority culture. As one of the important ways to inherit and protect ethnic minority folk culture, the video transmission of ethnic folklore has made a great contribution to the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of ethnic folklore. It is also the most dynamic and vital means of communication in today’s society. It is intuitive, vivid and realistic, and plays an irreplaceable role in spreading ethnic culture, and the intersection of image and folklore is also an exploration and collision of two art forms separated by a thousand years. The intersection of image and folklore is also an exploration and collision of two art forms separated by a thousand years. The continuous development of image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has provided a new path for the preservation and transmission of ethnic minority folklore. This paper will discuss the problems in the process of dissemination from the connotation of the value of minority folklore images and propose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 to promote better dissemin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minority folklore images.
Keywords:Folklore, Image, Communication

Copyright © 2023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4.0).
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4.0/
1. 引言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大众传媒对人们的影响越来越大。在大众传媒的影响下,少数民族民俗影像也逐渐进入大众视野。在新媒体时代下,民俗影像为更好地传播民俗文化提供了有利条件,民俗的独特场景为影像传播提供了丰富而生动的视觉背景,影像的千变万化提升了民族民俗传播的质感与广度,同时影像作品也为少数民族民俗的传播与传承构建了良好的桥梁。但是,当前我国的少数民族民俗影像在内容、发展环境等方面还存在诸多问题。因此,本文将以影像传播为视角,对少数民族民俗影像进行研究,旨在促进我国少数民族民俗的传播与传承。
2. 少数民族民俗
2.1. 少数民族民俗的概念
中国少数民族民俗文化源远流长,它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一系列生活方式、行为方式以及精神风貌等,主要包括物质民俗和精神民俗两个方面。它是集大众智慧、为民而生、为民所用的文化活动集合体,在民间有着深刻的影响。同时,它又是一种地域文化的标志,承载着悠久的历史文化,既是对古代民俗文化的一种继承,又是对传统文化的一种肯定。
2.2. 少数民族民俗的社会功能
少数民族民俗作为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是少数民族群众在日常生活中用于祭祀祖先、庆祝节庆、展现民风的重要方式,也是让更多人认识少数民族历史文化、了解少数民族生存发展情况的珍贵证明,具有极高的研究与探索价值。少数民族民俗活动往往以传承民族文化、促进民族团结为己任,它不仅是民族文化的载体,更是民族精神的体现,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因此,对民族民俗进行保护、传承和普及,对于继承少数民族的优秀文化,丰富现代社会人们的精神生活起到了很大的影响,同时也是联系各种民族之间文化交流的一座重要桥梁。
3. 少数民族影像传播概述
3.1. 少数民族民俗的影像中对于民俗影响的界定
少数民族的民俗是中国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之一,由于历史、地理、人文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地方文化。然而,在现代化进程中,少数民族民俗的传承和保护面临着严重的挑战。对于少数民族民俗的影响界定,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考虑。
首先,少数民族民俗的影响是区域性的。由于历史、地理等因素的影响,不同地区的少数民族民俗之间存在着差异。比如,西南地区的彝族、苗族等少数民族在婚礼、葬礼等方面的习俗与东北的鄂伦春族、鄂温克族等少数民族有明显的不同,这些差异表现出了地域性的影响。其次,少数民族民俗的影响是人文性的。少数民族民俗是在特定的历史背景和人群环境中形成和传承的,它们反映了民俗学、社会学、人类学等学科的研究对象。不同人群在传承少数民族民俗的过程中,也会对其进行不同的诠释和传承,因此,人文性的影响使得少数民族民俗的表现具有了多变和多样性的特征。其三,少数民族民俗的影响是综合性的。少数民族民俗并不仅仅涉及到宗教、婚丧嫁娶等特定领域,它们还包括了文学、艺术、语言、饮食等多个方面。其中,语言、音乐、服饰等都是反映少数民族特色的重要手段,它们的影响也大大超出了传统意义上的民俗领域。最后,少数民族民俗的影响也是跨文化的。少数民族民俗过程中,和汉族、回族等其他民族的文化交流和融合也随之发生。这种影响体现在少数民族文化中,形成了许多与汉族相似的风俗习惯和文化符号,表明不同民族文化的交融,从而促进了民族间的沟通和理解。
在总体上,少数民族民俗是一种在少数民族地区形成且具有独特性的文化衍生物,它具有区域性、人文性、综合性和跨文化性等多个方面的影响。然而,少数民族民俗传承和保护的问题是务实的,需要通过政府、国家和个人共同努力,落实相关制度和政策,以保障不同民族文化遗产的传承。
3.2. 民族民俗影像传播的发展
在少数民族民俗的传播中,影像具有独特的优势,它可以将民族文化的内涵以直观、真实的方式呈现出来,为民俗文化的传播提供更好的途径和平台。同时,影像传播是我国当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有效手段 [1] 。随着影像设备的不断发展,影像技术在少数民族民俗传播中也得到了广泛应用。在影像拍摄过程中使用了大量的新兴数码技术,拍摄出了大量高质量、高水平的民俗影像作品,少数民族民俗影像传播也逐渐向多元化、现代化、数字化方向发展。
3.3. 少数民族民俗影像传播特色
少数民族民俗是我国各族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中创造的历史悠久、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传统文化,是少数民族人民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独特的文化资源和精神财富。在民族民俗生活中,特有的服饰,语言,物品,风俗等都是一个稳定的象征体系,它们共同组成了一个民族的民俗文化。如《最后的山神》中对最后的萨满祭祀山神的场景进行记录。这种“陌生化”的内容有别于主流文化,是民俗影像中独一无二的亮点。
少数民族民俗影像在以中华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为基础的同时,在精神内核上仍带有深厚的本土化色彩,含有民俗文化的深刻内涵,保留少数民族民俗的原生态景象,展现民族风情与特色文化。与此同时,少数民族民俗影像的传播也深化了人们对艺术的审美探究和文化的深入思考,使作品具有更多的独特文化内涵,并暗含着导演对于当下社会的思考。从宏观上来看,少数民族民俗影像在传播少数民族文化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通过影像传播,可以让更多人了解和认识少数民族民俗,这也是对我国各民族传统文化的一种保护和传承。从微观上来看,少数民族民俗影像具有重要的传播功能,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发展与进步。
3.4. 少数民族民俗的影像传播和艺术风格
影像是一种主观性的艺术创作产物,也是民俗传播的重要媒介手段,将影像技术与民俗活动相结合,将更具有感染力和亲和力,是当前推动民族民俗传承和传播的一种行之有效的途径。少数民族文化通过影像进行表达与传播,是少数民族文化传承发扬的表述范式 [2] 。
把民俗内容与各种新兴媒体平台结合起来,运用现代数字技术来传承和传播民俗,是当前信息时代的必由之路。而少数民族民俗影像传播作为一种新形式,其表现形式丰富多样,拍摄手法也具有较强的艺术风格。运用数字化时代的先进科技通过摄像机的镜头来表现具体画面、声音、内容和主题, 综合运用画面的表现元素和镜头的造型功能 [3] 。同时借助新媒体独特的传播优势,将这些故事传播到社会的每个角落,使这些故事在人们心中生根发芽,推动少数民族民俗的传播和传承。
3.5. 少数民族民俗的影像传播内涵与重要性
少数民族文化影像是指用数码设备拍摄下来的与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相关的影像资料,这些资料涉及很多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记录与传承 [4] 。少数民族民俗影像在传播少数民族民俗的过程中,不仅可以对民俗文化进行记录和保存,而且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少数民族民俗的发展。这些影像作品,在叙事结构、色彩展现等表现形式方面,都有一定的创新,并且不同的创作者针对不同的类型、题材影像所掌握的风格,可以将不同的思想情感表现得更加明显,充分发挥了影像表现的直观性,给观众带来启发,同时也能向观众传递出正确的价值观。在这些作品中,民俗影像始终是一种文化表现的载体,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民俗活动影像展现形式。因此民俗影像反映出了一个民族的生存轨迹、人文历史,其具有更深层的文化内涵与艺术价值。借助影像的传播,让观众领略到民族民俗文化的多姿多彩,弘扬民族精神,散发出无可取代的独特魅力。
4. 少数民族民俗文化影像传播现状
4.1. 民族民俗文化影像传播的基本情况
民族民俗文化影像传播是将少数民族民俗文化通过影像的形式向公众传递。我国自20世纪50年代开始,民族民俗文化影像传播就开始有了初步的探索。此后,国家对民俗文化影片的拍摄与传播给予了越来越多的重视和支持。目前,我国已有大量的少数民族民俗影像作品,有些是由专业影像机构拍摄,也有许多是由民间爱好者自发制作。这些影像作品涵盖了少数民族各种民俗活动和文化表现,包括宗教仪式、民间婚嫁、节庆活动、传统手工艺制作等。在影像制作方面,越来越多的文化单位和个人采用了数码技术和制作软件,其制作的作品质量和效果也越来越好。
在传播方面,少数民族民俗影像得到了社会各个层面的认可和推广。一方面,影像机构通过电视、网络等多种媒介,将影像作品传播到全国各地;另一方面,举办民族民俗影像展览和艺术节等活动,吸引了大量观众的欣赏和参与。在学术界,少数民族民俗影像也得到了广泛的研究和探讨,成为民族学、文化学、艺术学等领域的研究对象。同时,少数民族民俗影像的传播也对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为我们更好地了解和认识少数民族民俗文化提供了重要的途径。
4.2. 少数民族民俗文化影像传播的优势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不再局限于电视、报纸、杂志等传统媒体,而是转向了以互联网、手机为代表的新媒体,少数民族民俗传播迎来了新的机遇。其中以影像传播为代表的现代科技,为民族民俗的保护、传承与传播提供了新的途径。同时,影像技术以其高度可视化,易于保存等优点,更易于对民俗文化进行传承与传播。因此,相对于传统的传播方法,影像化技术有着无可比拟的优越性。将民俗影像化之后,能够将民俗活动的整个过程完整地记录下来,观众在观看影像时,不会花费太多的时间来解读文本,也不需要对活动的真实画面进行想象,并能够更快更直观地了解相关的活动流程,这也是相对于以前的文字传播方式而言,影像传播更具实用性的原因。
4.3. 少数民族民俗文化影像传播面临的挑战
少数民族民俗影像传播具有一定的优势,它能让观众直观地感受到少数民族地区的风土人情和历史文化。但是,在具体的传播过程中,也存在一定的问题。一方面,这是国内民俗影像创作所面临的一个普遍难题,另一方面,也是由民族民俗题材的影像本身所带来的困境。首先,少数民族民俗影像自身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大多数的民族民俗影像流于形式,而不会从一个真实现代人视角去观察他们的生活状态。同时,在摄制过程中,我们要以一种现代的眼光,客观地观察这个民族丰富多彩的民俗生活,而不仅仅是一种表层的记录,从而克服模式化的故事结构和人物形象刻画等缺陷。同时由于受到时间空间、语言文字等因素的限制,少数民族民俗影像不能完全地将民俗生活景象展现出来,不利于观众更好地了解少数民族民俗。再者,在发展过程中,由于表现内容和表达形式的单一,也导致了少数民族民俗影像发展遇到瓶颈。它的内容和形式都比较传统,虽然可以展现出少数民族的奇异风土人情,但是它却很难跟上时代的步伐,因此,观众几乎不能从它中获得少数民族人们的现代化生活的真实面貌,这就使得它看起来略显单调,对于现代观众而言没有强烈的吸引力。
其次,由于受到了多元化艺术潮流的冲击,民俗影像的市场发展空间很小,所以它逐渐出现了被边缘化的趋势。相对于观众来说,他们对少数民族民俗中复杂、特殊的文化符号和民族形象的接受度较低,同时由于文化差异的影响,也导致了民俗影像在走向大众市场方面的能力明显不足。与此同时,创意化人才的匮乏,专业技术岗位的匮乏,这些都显示出了专业人才的培养机制的欠缺,以及行业规范的不完善,这就导致了民俗影像的传播与制作存在着诸多缺陷。
目前,少数民族民俗文化影像传播的法律保障不健全。少数民族文化传播工作开展需要以完善的传播保护制度为基础 [5] 。但我国仍没有专门的少数民族民俗影像传播相关的保护法规,影视文化领域对于少数民族民俗保护的力度也不够。在新媒体时代下,少数民族民俗影像传播面临着巨大挑战,如何更好地对少数民族民俗文化进行保护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同时我国少数民族民俗影像传播仍然面临着发展困境。在新时代中,传统的影视文化已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目前我国影像作品中对于少数民族民俗文化的呈现主要集中在纪录片和影视剧中,在互联网普及的今天,大众传媒对于少数民族民俗文化的传播力度还不够,缺乏对少数民族民俗文化影像传播的支持,导致民族民俗影像传播发展缓慢。
5. 少数民族民俗影像传播的问题和建议
少数民族民俗影像传播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文化传承活动,能够向公众展示我国丰富多彩的少数民族文化。尽管这项传播活动在我国得到了很多的关注和支持,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影像呈现的质量不一。由于传统的拍摄技术受到限制,一些影像制作质量并不高,降低了观众的观赏体验和影像本身的价值。影像制作者应该加强技术水平的提升,通过更先进的拍摄技术和制作软件提高影像的制作质量。
其次,影像传播的受众面狭窄。很多影像只在民族地区展示过,其他地方的观众很难发现和了解。为了扩大影像的受众面,我们应该加强网络推广、跨平台传播、组织展览等宣传方式,提高观众的关注度。
第三,影像制作者的传播理念有待升级。一些影像制作者在传播影像时只追求热点,过度渲染影像的特点,失去了真实记录的价值。我们应该注重民俗文化的真实性、价值性和艺术性,用正确的传播理念和方法来记录和传播少数民族民俗文化。
最后,影像传播缺少有效的监管机制。一些影像的制作和传播缺乏有效的监管机制,在某些情况下可能侵犯少数民族文化的权益。为了防止非法内容的传播和涉及的负面影响,政府和文化单位应建立健全的监管机制。
为了促进少数民族民俗影像传播健康发展,我们需要通过提高制作质量、拓展受众、升级传播理念、建立监管机制等多方面的方法,全方位地促进少数民族民俗影像的传播,实现少数民族民俗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弘扬。
此外还需要注意的是,少数民族民俗影像的传播是对少数民族民俗的一种记录和再现,在对少数民族民俗影像进行传播时,应从其自身特点出发,注重对民族文化内涵的挖掘,保持民族民俗艺术形象,还本真,传情感,表精神,让影像内容与民俗文化相互融合,激发少数民族民俗影像的生命力和感染力。因此少数民族民俗影像的创作者们,更应该积极地担负起记录和传播民族精神和民俗文化的责任,使它们在影像中得到充分的表现,以满足人们不断增加的文化需要。与此同时,少数民族民俗影像的创作者应该紧紧跟随着少数民族人民生活的最新发展趋势,将技术创新与视听语言表现手段相结合,将重点放在多元化的表现内容上,精确而灵活地选取表现形式和风格,并与当今影像拍摄的特点相结合,以更丰富、更多元化的方式呈现出影像作品,为观众带来更具观赏性的视听享受和体验。
同时还要结合现代科技手段,将少数民族民俗影像与时代发展相结合,使其更加适应现代化社会发展的需要。此外还要重视对民俗影像进行科学规划的商业化运作,将艺术与市场化相结合,将重点放在对少数民族民俗影像的商业化宣传和营销等具体的商业经营操作细节上。使其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同时加强对民俗影像的传播力度,加强专业化的投入和指导,与影视制作机构合作,加强市场营销观念,积极扩大市场营销方式和渠道,运用多种形式、多种媒介进行传播。另外还可以充分利用网络、电视等平台进行传播,使受众更容易接收少数民族民俗影像信息,更好地促进少数民族民俗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充分发挥政府在发展少数民族民俗影像传播上的主导作用,为其提供人才培养和资金扶持、政策支持等优惠条件,使其不仅能为受众带来娱乐,还能担负起少数民族民俗文化建设的战略重任。同时,要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促进民族民俗影像的创作和传播。
6. 结语
从单纯的记录,到现代的多媒体时代多样化的表现形式,民族民俗影像始终肩负着重大的文化使命。利用影像媒介的传播途径,少数民族民俗内容可以发挥自己的优势和特色,既能给受众带来愉悦的文化体验,又能开阔大众的视野,提供新的文化知识。但是,随着网络数字技术的发展,在传播渠道日益多元化、表达方式日趋多样化的情况下,民俗影像传播也面临着许多新的挑战。而在新媒体时代下,影像传播也对少数民族民俗影像内容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促进少数民族民俗影像发展的同时,选择合适的表现形式与风格,注意将技术与视听语言表现手法相结合,用具有独立思考能力的观点表达民俗内容,引发人们的共鸣。通过影像来保护并传播少数民族民俗,对少数民族民俗影像的内容进行创新,对少数民族地区民俗的传承与发展有所帮助,也只有这样,才可以将少数民族影像在传播上的真正价值发挥出来。
基金项目
项目:2021年度广西高校中青年教师科研基础能力提升项目:新世纪少数民族题材电影跨文化传播研究;项目编号:2021KY0155。
文章引用
陈文馨,文 萍. 少数民族民俗的影像传播研究
A Study of the Visual Communication of Ethnic Folklore[J]. 社会科学前沿, 2023, 12(06): 3310-3316. https://doi.org/10.12677/ASS.2023.126454
参考文献
- 1. 姚禹伯. 少数民族民俗节文化的影像化传播与保护的研究[J]. 艺术品鉴, 2019(17): 196-197.
- 2. 林静, 刘进华. 鄂西土家族文化事象的影像表达与族群记忆建构[J]. 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2, 44(3): 88-92. https://doi.org/10.13393/j.cnki.1672-6219.2022.03.016
- 3. 王蕾, 黄竹兰. 论贵州少数民族文化影像传播的知识图谱研究方法[J]. 采写编, 2019(5): 145-148.
- 4. 惠恭健. 世博影像传播的种类与实现途径初探——传播视野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J]. 河南社会科学, 2010, 18(5): 62-66.
- 5. 常凌翀. 西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影像化传播路径[J]. 兰州学刊, 2010(12): 194-1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