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vances in Psychology
Vol. 12  No. 05 ( 2022 ), Article ID: 51228 , 8 pages
10.12677/AP.2022.125187

大学生语言模仿行为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 同伴亲密关系的中介作用

刘哲雨,陈端颖*,杨青,刘欢欢,孙梦

湖北医药学院,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湖北 十堰

收稿日期:2022年4月13日;录用日期:2022年5月6日;发布日期:2022年5月13日

摘要

本研究旨在探索大学生语言模仿行为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以及同伴亲密关系在其中的中介作用。采用同伴依恋问卷、大学生主观幸福感问卷和自编的大学生语言模仿行为问卷对406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发现:1) 语言模仿行为与主观幸福感呈显著正相关;2) 同伴亲密关系与主观幸福感呈显著正相关;3) 语言模仿行为与同伴亲密关系呈显著正相关;4) 同伴亲密关系在语言模仿行为和主观幸福感之间起中介作用,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13.9%。研究结果表明大学生语言模仿行为可以正向预测主观幸福感,人际之间更多的语言模仿有利于主观幸福感的提升。

关键词

大学生,语言模仿,主观幸福感,同伴亲密关系

The Effect of Language Imitation on Subjective Well-Being of College Students: The Mediating Role of Peer Intimacy

Zheyu Liu, Duanying Chen*, Qing Yang, Huanhuan Liu, Meng Sun

College of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Hubei University of Medicine, Shiyan Hubei

Received: Apr. 13th, 2022; accepted: May 6th, 2022; published: May 13th, 2022

ABSTRACT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ollege students’ language imitation and subjective well-being, and the mediating role of peer intimacy in it. A total of 406 college students were investigated with peer attachment questionnaire, subjective well-being questionnaire and self-designed language imitation behavior questionnaire.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1) language imitation was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subject well-being; 2) peer intimacy was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subjective well-being; 3) language imitation was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peer intimacy; 4) peer closeness played an intermediary role between language imitation and subjective well-being, accounting for 13.9% of the total effect. The results show that college students’ language imitation can positively predict subjective well-being, and more language imitation among people is beneficial to subjective well-being.

Keywords:College Students, Language Imitation, Subjective Well-Being, Peer Intimacy

Copyright © 2022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4.0).

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4.0/

1. 引言

进入大学后,因面临着生活环境、学习方式的改变以及人际关系的复杂化,大学生的生理和心理方面都面临挑战。如何应对挑战,维持身心健康,并拥有较高的主观幸福感,越来越成为大学生和教育工作者关注的焦点。

主观幸福感是指评估者根据自定的标准对其生活质量的整体性评估,它是衡量个人生活质量的综合性心理指标,反映了主体的社会功能和适应状态(陈姝娟,周爱保,2003)。有研究表明,大学生与其他社会人群在主观幸福感水平上存在显著差异,尤其是在积极情感和生活满意度这两个维度上大学生要显著高于其他社会人群,如医生、教师、服务行业人员(王琛,2019)。研究普遍认为城市学生主观幸福感显著高于农村学生,农村学生、经济状况差的学生主观幸福感较低(王琛,2019;李淑娜,2015)。应届学生主观幸福感得分显著高于往届学生得分,大四年级学生的生活满意度和积极情感最低,消极情感最高(李淑娜,2015)。

模仿行为是人类在社会交往中最普遍的一个社会现象,个体通过模仿得到群体的认同,获得归属感以适应环境(房林,2011)。模仿行为是一种积极的、具有创造性的学习过程,它对个体身心发展有着一定影响(王乙杰,2019)。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指出模仿行为是人们在交往过程中相互影响的一种重要方式。语言模仿是学习语言的重要途径,它建立在对该语言的实际体验和现场观察的基础之上(宗端华,2009)。王笑月(2014)认为,微博转发导致的话语复述可以看作模仿形成的雏形,与微博话语生产相伴随的内在对话性使这一生产过程不仅仅被看作一种待掌握的话语生产技艺,更同时潜在地培养了人们的语言组织和思考习惯:鼓励他们在自己生产的话语中接纳融入“他者”话语。

亲密关系是一种彼此在信任、深入、敞开、不设防的状态中所拥有的一种关系,它可以是与朋友、同学的关系(刘琰,2010)。以往研究认为,亲密关系满意度是指个体在对所属亲密关系感知的基础上产生的态度判断(马蓓蓓等,2019)。有研究提出,亲密关系是人类经验的核心所在,人们都需要一个亲密的伴侣,需要与他人建立并维持亲密的关系,以便在感情上亲近彼此,满足归属的需要(刘泽文等,2014)。大学生的人际交往问题一直备受关注,其中以大学生与同伴的交往最为密切,因此本研究把大学生的同伴亲密关系满意度界定为:大学生对自己同伴关系的感知、评价以及在亲密关系中体验到的关于幸福、满意和愉悦的主观感受。

Maister和Tsakiris (2016)的研究发现,焦虑的依恋模式与浪漫关系中的模仿有积极的关系,因为依恋的质量越焦虑,浪漫伴侣的模仿就越多;而在与异性朋友的关系中,对恋爱关系的渴望越强烈,焦虑的依恋模式对模仿的负面影响就越大。偶像崇拜是一种以人物为核心的社会学习和依恋,具有直接性模仿等特征,它与榜样学习相对应。在一定意义上,偶像崇拜具有社会认同与整合、规训和教化的社会功能以及寄托和抚慰的功能(何小忠,2005)。蒋琴(2018)的研究发现,当依恋–探索较低时,父亲高水平的支持与规划、日常照顾和管教约束能提高婴幼儿模仿或游戏能力,当依恋–探索较高时,父亲参与教养的支持与规划、日常照顾和管教约束的高低对婴幼儿模仿或游戏没有影响。

研究表明,个体的社会关系,如家庭关系、朋友关系、恋爱关系和室友关系等,会影响主观幸福感(严标宾等,2003)。有研究表明,与没有关系的同龄人相比,处于高质量关系中的人的幸福感得到了更好的预测,而相对低质量的关系与较差的幸福感有关(Hudson et al., 2020)。孙蕊(2016)认为,家庭亲密度与生活满意度维度、积极情绪维度、主观幸福感水平呈现显著正相关,而家庭亲密度与消极活动定向情绪、主观幸福感中的消极情绪维度呈现显著的负相关。家庭亲密度对主观幸福感水平具有直接的影响。陈章源和於鹏(2015)的研究表明,同伴关系和主观幸福感存在显著正相关。综上所述,目前研究已证明了模仿行为与亲密关系之间的关系以及亲密关系与主观幸福感之间的关系。本研究旨在通过构建中介模型,了解语言模仿行为是如何通过同伴亲密关系影响其主观幸福感,见图1

Figure 1. The mediating model of language imitative behavior, peer intimacy, subject well-being

图1. 语言模仿行为、同伴亲密关系、主观幸福感的中介模型

2. 方法

2.1. 研究对象

采用方便取样法向在校大学生发放网络问卷,共发放问卷406份,收回有效问卷365份,问卷有效回收率为89.9%。其中男145人,女220人,平均年龄19.33岁。

2.2. 研究工具

2.2.1. 父母同伴依恋问卷

采用宋海荣(2004)翻译修订中文版《父母同伴依恋问卷(IPPA)》测量大学生依恋关系量表中的同伴依恋关系量表,有25道题目,可分为3个维度,分别为信任、沟通、疏离。对同伴亲密中疏离这一因子做反向计分。量表采用Likert5点计分。本研究中该分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5。

2.2.2. 大学生主观幸福感问卷

采用吉楠,李幼穗(2006)编制的《大学生主观幸福感问卷》,共有41道题目,分为8个维度,分别是自我满意、消极情绪、生活满意、社会性行为、精力、积极情绪、人际关系、家庭满意,量表采用Likert5点计分。本研究中该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8。

2.2.3. 大学生语言模仿行为问卷

采用自编的大学生语言模仿行为问卷。基于文献检索和大学生访谈,确定12道题目组成初始问卷,采用Likert5点计分。通过方便抽样的方式获得388份问卷,对数据进行因子分析,根据特征根大于1的标准,提取两个因子,命名为日常模仿和消极模仿,根据因子载荷保留7道题目。研究中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3。

2.3. 统计分析

数据采用SPSS25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利用process3.0宏程序进行中介效应分析。

3. 结果

3.1. 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同伴亲密关系和语言模仿行为的差异分析

对于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同伴亲密关系和语言模仿行为的性别、户籍所在地和是否独生子女差异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表明,男生在疏离因子上的得分显著低于女生(t = −2.55, p < 0.01),在日常模仿上显著高于女生(t = 1.97, p ≤ .05);来自城市的学生主观幸福感显著高于来自农村的学生(t = 2.33, p < 0.05)。其他因子无显著性别和生源地差异。对于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同伴亲密关系和语言模仿的年级差异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年级的学生在沟通上有显著差异(F = 3.01, p < 0.05)。经事后检验发现,大三学生的沟通显著低于大二、大四的学生。其他因子无显著年级差异,见表1

Table 1. An analysis of differences in subjective well-being, peer intimacy and language imitation among college students

表1. 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同伴亲密关系和语言模仿行为的差异分析(X ± SD)

注:*p < 0.05,**p < 0.01,***p < 0.001。

3.2. 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同伴亲密关系和语言模仿行为的相关分析

相关分析表明,大学生主观幸福感与同伴亲密关系及日常模仿有显著相关,同伴亲密关系与日常模仿有显著相关,消极模仿与疏离有显著相关,见表2

Table 2. Correlation analysis of subjective well-being, peer intimacy and language imitation among college students (n = 365)

表2. 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同伴亲密关系满意度和语言模仿行为的相关分析(n = 365)

注:*p < 0.05,**p < 0.01,***p < 0.001。

3.3. 语言模仿行为、同伴亲密关系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回归分析

以模仿、同伴亲密为自变量,以主观幸福感为因变量,进行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沟通、疏离、日常模仿与消极模仿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有显著的预测作用。其回归方程式为:主观幸福感 = 0.344 * 同伴亲密关系 + 0.228 * 语言模仿行为(表3)。

Table 3. Regression analysis of subjective well-being, peer intimacy and language imitation among college students (n = 365)

表3. 语言模仿行为、同伴亲密关系与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回归分析(n = 365)

3.4. 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同伴亲密关系和语言模仿行为的中介效应分析

以语言模仿行为为自变量,同伴亲密关系为中介变量,主观幸福感为因变量,建立中介模型。结果如表4,使用Bootstrap方法对自我控制的中介效应的显著性进行分析,结果显示语言模仿行为可直接正向预测主观幸福感,同时语言模仿行为可通过同伴亲密关系这一中介变量预测主观幸福感,其相对中介效应为13.9% (图2)。

Figure 2. The mediating effects of subjective well-being, peer intimacy and language imitation among college students

图2. 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同伴亲密关系、语言模仿行为的中介效应

Table 4. The mediating effects of subjective well-being, peer intimacy and language imitation among college students

表4. 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同伴亲密关系满意度和语言模仿行为的中介效应检验(n = 365)

4. 讨论

4.1. 大学生语言模仿行为、同伴亲密关系与主观幸福感的人口统计学差异分析

本研究表明,女性在同伴亲密的疏离维度上比男性分数更高,在沟通维度上大三低于大二和大四;女性在语言模仿行为的日常模仿维度上比男性分数更低,这验证了以往研究(单志芳,2014);来自城市的大学生在主观幸福感的生活满意和家庭满意两维度上得分高于来自农村的大学生,这与以往研究相似(张军华,朱雪梅,2012)。女性的语言模仿行为较男性来说更少,同时女性在疏离上的得分更高,说明更多的语言模仿行为是可以促进同伴亲密关系的发展的,让大学生体验到更多的社会支持,获得更高质量的亲密关系。来自城市学生的生活条件要比来自农村的学生更好,能接触到更多的新异刺激和更多的休闲选择;而来自农村的学生,其父母大多外出打工,长期与父母分离,体验到的社会支持较城市学生更少,故来自城市的学生呈现的生活满意和家庭满意都要高(王琛,2019;李淑娜,2015)。

4.2. 大学生语言模仿行为、同伴亲密关系与主观幸福感的相关分析

本研究结表明,大学生语言模仿行为与同伴亲密关系满意度呈正相关,大学生语言模仿行为正向预测同伴亲密关系满意度。这验证了以往的研究(Maister & Tsakiris, 2016),模仿是大学生学习的重要途径,语言模仿行为频率高的大学生善于从模仿中学习交往的技巧,并将其运用到其他社会交往情境中,从而调整和修正自己的言语形式,强化自身言语技能,因此能够更加自如的应对与同伴交往过程中的出现的各种问题,减少摩擦,使同伴关系更加亲密。大学生语言模仿行为与主观幸福感呈显著的正相关,即大学生语言模仿行为正向预测个体其主观幸福感。通过模仿,个体可以将他人的经验内化到自己的图式之中。看见别人对自己言语技能的模仿,感受到他人对自己语言表达能力的认可,使个体对自己有了更高的自我评价,促使其进行更多的人际交往,知觉到的积极情绪也越多,对幸福感的主观体验也因此升高。同伴亲密关系满意度与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呈显著的正相关,即同伴亲密关系满意度正向预测个体主观幸福感。这验证了已有的研究结论(严标宾等,2003;Hudson et al., 2020),即同伴亲密关系较好的个体,在人际交往中有着良性的社会互动与更好的社会支持,体验到的消极情绪较少,能够以更积极、主动的态度面对焦虑事件,从而感受到更高的主观幸福感。

4.3. 同伴亲密关系在大学生语言模仿行为和主观幸福感之间的中介作用

本研究通过回归分析表明,同伴亲密关系满意度在大学生语言模仿行为与主观幸福感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这表明大学生语言模仿行为一方面直接作用于主观幸福感,另一方面通过同伴亲密关系满意度对主观幸福感起作用。

同伴关系是社会支持的一个重要因素,在青少年的成长阶段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大学生的友情会出现“小群体”现象,他们内部会自成一套规则,影响一个学生的价值取向与情感选择(郝慧媛,2016)。大学生由于远离父母,同伴的作用便显得更为突出,在他们需要做出决策时,会渴望获得身边的人的支持,拥有高质量同伴关系的个体,所获得的人际支持的力量越强,能够更加自信,拥有更大的心理能力,体验到更多的正性情绪,主观幸福感水平也随之上升。高质量的同伴关系也是需要一些生活事件来形成和维持的,语言模仿行为就是其中一种。在幼儿时期,我们会通过模仿来学习,以此提升自己的运动技能、言语技巧等,在此基础上,我们可以认为模仿代表着认同。大学生通过语言模仿行为来表达自己对对方的一种认可,从而促进同伴关系的建立,同时又在这种关系的基础上,以语言模仿的行为表达自己的赞同与支持,以维系这种亲密关系,形成良好循环,使关系双方都能体验到更多的积极情感与得到更多的社会支持,增进其主观幸福感。

综上所述,通过语言模仿可增强同伴间的认同感,从而形成更高质量的同伴亲密关系,高质量的关系让个体有更好的社会支持,能让个体体验到更多的积极情绪,从而增进其主观幸福感。

5. 结论

1) 来自城市的大学生主观幸福感显著高于来自农村的大学生。

2) 男性大学生在疏离维度上显著高于女性大学生。

3) 大三在沟通维度上显著低于大二和大四。

4) 男性大学生的模仿频率高于女性。

5) 大学生语言模仿行为、同伴亲密关系满意度、主观幸福感三者之间存在显著相关。

6) 同伴亲密关系满意度在大学生语言模仿行为与主观幸福感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

基金项目

2020年湖北医药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国家级立项(202010929017)。

文章引用

刘哲雨,陈端颖,杨 青,刘欢欢,孙 梦. 大学生语言模仿行为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同伴亲密关系的中介作用
The Effect of Language Imitation on Subjective Well-Being of College Students: The Mediating Role of Peer Intimacy[J]. 心理学进展, 2022, 12(05): 1565-1572. https://doi.org/10.12677/AP.2022.125187

参考文献

  1. 1. 陈姝娟, 周爱保(2003). 主观幸福感研究综述. 心理与行为研究, 1(3), 214-217.

  2. 2. 陈章源, 於鹏(2015). 体育锻炼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 同伴关系的中介效应. 首都体育学院院报, 27(2), 165-171.

  3. 3. 单志芳(2014). 大学生成人依恋、自我分化与亲密关系满意度的关系研究. 硕士学位论文, 长沙: 湖南师范大学.

  4. 4. 房林(2011). 吸引力对人模仿行为的影响研究. 硕士学位论文, 重庆: 西南大学.

  5. 5. 郝慧媛(2016). 职高生自我同一性、同伴关系与主观幸福感关系研究. 硕士学位论文, 保定: 河北大学.

  6. 6. 何小忠(2005). 青少年偶像崇拜与教育. 博士学位论文, 苏州: 苏州大学.

  7. 7. 吉楠, 李幼穗(2006). 《大学生主观幸福感量表》的编制. 心理与行为研究, 4(1), 49-54.

  8. 8. 蒋琴(2018). 父亲参与教养、父子依恋与婴幼儿社会情绪能力关系的研究. 硕士学位论文, 上海: 上海师范大学.

  9. 9. 李淑娜(2015). 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现状研究. 延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9(2), 38-41.

  10. 10. 刘琰(2010). 初中生同伴亲密关系满意感的研究. 硕士学位论文, 开封: 河南大学.

  11. 11. 刘泽文, 崔萌, 韩易静(2014). 青年恋人的成人依恋、冲突解决行为与亲密关系满意度.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8(8), 597-601.

  12. 12. 马蓓蓓, 代文杰, 李彩娜(2019). 流动青少年学校人际关系与主观幸福感:学业倦怠与学业投入的中介作用. 中国特殊教育, (12), 63-71.

  13. 13. 宋海荣(2004). 青少年依恋, 自尊及其二者关系的发展性研究. 硕士学位论文, 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

  14. 14. 孙蕊(2016). 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和家庭亲密度、学业情绪的关系. 硕士学位论文, 开封: 河南大学.

  15. 15. 王琛(2019). 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调查研究. 现代盐化工, 46(1), 120-122.

  16. 16. 王笑月(2014). 话语的从众. 硕士学位论文, 上海: 复旦大学.

  17. 17. 王乙杰(2019). 浅谈幼儿模仿错误行为的个例研究. 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 (15), 7.

  18. 18. 严标宾, 郑雪, 邱林(2003). 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因素研究.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 137-142.

  19. 19. 张军华, 朱雪梅(2012). 农村高中生主观幸福感与同伴关系的相关研究.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11), 1717-1719.

  20. 20. 宗端华(2009). 体验式英语视听说教学理论与实践研究. 教育与教学研究, 23(8), 85-88.

  21. 21. Hudson, N. W., Lucas, R. E., & Donnellan, M. B. (2020). The Highs and Lows of Love: Romantic Relationship Quality Moderates Whether Spending Time with One’s Partner Predicts Gains or Losses in Well-Being.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 46, 572-589. https://doi.org/10.1177/0146167219867960

  22. 22. Maister, L., & Tsakiris, M. (2016). Intimate Imitation: Automatic Motor Imitation in Romantic Relationships. Cognition, 152, 108-113. https://doi.org/10.1016/j.cognition.2016.03.018

  23. NOTES

    *通讯作者。

期刊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