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vances in Psychology
Vol. 13  No. 05 ( 2023 ), Article ID: 65174 , 9 pages
10.12677/AP.2023.135206

从宗教心理学角度对中国人女神信仰机制分析

侯倩倩

曲阜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山东 曲阜

收稿日期:2023年3月11日;录用日期:2023年5月5日;发布日期:2023年5月12日

摘要

女神信仰是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一种文化现象,也是中华文明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人的女神信仰具有悠久的历史,它是古代中国人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对自然神崇拜、祖先崇拜和宗教信仰等多种形式的综合。本文以中国人女神信仰为研究对象,从宗教心理学角度,分析女神信仰的心理机制,如女性的宗教意识、中国人女性人格结构以及女性特有的情感世界,指出了中国人女神信仰的心理机制是由传统文化中女性神崇拜和女性人格结构共同决定的。研究这些心理机制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认识女神信仰,并且运用心理学中人本主义心理学的理论与方法对女神信仰进行心理学分析和解释,以促进女神信仰在社会、生活中起到积极作用。

关键词

女神信仰,女神形象,女性崇拜,女性人格结构

An Analysis of Chinese Goddess Belief Mechanism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Religious Psychology

Qianqian Hou

School of Psychology, Qufu Normal University, Qufu Shandong

Received: Mar. 11th, 2023; accepted: May 5th, 2023; published: May 12th, 2023

ABSTRACT

Goddess belief is a universal cultural phenomenon in human society and an important part of Chinese civilization. Chinese goddess belief has a long history. It is the ancient Chinese in the course of historical development of nature god worship, ancestor worship and religious belief and other forms of synthesis. This paper takes Chinese goddess belief as the research object, analyzes the psychological mechanism of goddess belief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religious psychology, such as female religious consciousness, Chinese female personality structure and female unique emotional world, and points out that the psychological mechanism of goddess belief is determined by female god worship and female personality structure in traditional culture. The study of these psychological mechanisms can help us better understand and recognize goddess belief, and apply the theory and method of humanistic psychology to psychological analysis and explanation of goddess belief, so as to promote goddess belief to play a positive role in society and life.

Keywords:Goddess Belief, Goddess Image, Female Worship, Female Personality Structure

Copyright © 2023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4.0).

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4.0/

1. 引言

女神信仰在人类文化发展史上有着重要意义,女神是对自然神、祖先神或宗教神祇的人格化,是人们崇拜、供奉、祭祀的对象。在女神信仰的发展过程中,经历了女神崇拜到女神信仰的转变,女神崇拜对中国社会有着积极作用。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女性占据着主导地位,她们有着独特的角色定位,从而产生了诸多女性神崇拜现象(王芳,2010)。中国人女神信仰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它是原始宗教、祖先信仰、宗教崇拜等多种形式综合而成。

女神信仰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既是一种传统文化现象又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女性拥有很高的社会地位:“母仪天下”、“三从四德”等思想观念和行为准则都反映了中国人对女性角色定位的思考(刘明菊,2021)。此外,在传统社会中女性又是婚姻中最为重要的角色,如《诗经》中就有很多歌颂女性劳动及美丽的诗句。由于女性在家庭、社会以及个体发展中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被赋予了很多神圣角色。女神信仰作为女性角色定位的一种体现形式,她可以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和生活情趣。因为中国传统文化中赋予了女性许多神圣角色并对其进行了诠释和阐释。正如有学者所说:“在传统社会里,女人扮演着双重角色:既是丈夫的母亲,又是孩子的母亲。”(禹建湘,2006)这就不难看出中国人女神信仰在传统文化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和作用。

本文以中国人女神信仰为研究对象,从宗教心理学角度对女神信仰进行研究,探索中国人女神信仰内在心理机制即女性宗教意识、女性人格结构及女性特有的情感世界等心理因素对女神信仰形成及发展产生的重大影响,旨在促进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心理学之间进行深入融合与创新发展,利用女神信仰来促进文化的交流与传播,促进人们对女性地位和权利的关注,推动人类社会文明的发展和进步。

2. 中国人女神信仰的形成与发展

2.1. 女神信仰

女神信仰是一种古老而悠久的文化现象,在原始社会时期就已经出现了,它随着人类原始宗教的发展而诞生,随着社会文化的进步而发展。女神信仰具有鲜明的时代性特征,它在中国古代社会发展过程中占据着重要地位(黄陈芳,2009)。

女神崇拜作为中国原始宗教崇拜形式之一,是人们对自然神、祖先神或宗教神祇人格化的一种崇拜形式。女神信仰的形成经历了从女神崇拜到女神信仰的发展过程,在不同历史时期会出现不同类型的女神崇拜,如图腾崇拜、祖先崇拜和宗教崇拜等。

随着人类社会发展逐渐形成了原始宗教,从而产生了早期女神信仰。在原始时代,人们对自然神和祖先神认识不够,只对一些自然事物进行简单理解和认知,如太阳、月亮等自然现象以及人类祖先。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文明程度提高,人们在生产生活过程中更加注重对大自然的开发和利用,并且将自己的生活经验总结并传承下来,逐渐形成了女神信仰。在女神信仰形成过程中历经了女神崇拜到女神信仰两个阶段。

2.2. 女性宗教意识对女神信仰产生影响

中国女性具有宗教意识,这种意识在她们的家庭、婚姻生活和社会交往中均有体现。她们在家庭中有自己独特的角色定位,即“三从四德”(刘明菊,2021)。从古代社会到现代社会,女性一直以家庭主妇的身份生活,这种身份使她们具有了女性的角色特征。从原始宗教到祖先信仰、再到宗教崇拜,中国人女神信仰在不断演变和发展的过程中,都受到了女性宗教意识的影响。这一因素为女性神灵崇拜提供了基础和思想支持,并对女神崇拜产生了深远影响。因为从人类整体文化发展来看,人类历史经历了宗教时代、理性时代和科学时代三个阶段。在前两个阶段中,女性所占比例较大,而在后一个阶段女性比例急剧下降,但其地位却逐渐上升。所以说宗教意识不仅在女性意识中占据重要地位而且在女神信仰中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总之,宗教意识对女神信仰产生了重大影响,使女神崇拜从形式上变成了女性神灵崇拜。当然女神信仰的发展不是一帆风顺的,它也会受到社会各种因素的影响而发生变化。然而宗教意识对中国人女神信仰产生影响是不争的事实,其影响程度也是巨大的。

2.3. 女神信仰对女性人格结构的塑造

在中国古代神话故事中,女性角色十分丰富,她们既是美丽的女神,又是勇敢的女战神。此外,还有很多形象为智慧、善良、美丽的女神形象。女性角色的多样性为中国人女神信仰提供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深刻的精神内涵,使其成为一种有意义的文化现象。中国人女神信仰作为一种传统文化现象,具有一定的包容性、丰富性和开放性。

由于中国人对女性角色定位有很高标准,所以在传统社会中女性一直被赋予多重神圣角色。但无论什么样的角色,女性都希望能成为完美之人,而不是最差之人,她们希望自己是一个高尚、受人尊敬的人。这种道德约束性反映在人格结构上即中国古人所说:“妇女德者,柔也”(《中庸》),即妇女具有母性、爱心、善良、宽容等美好品德。这就为女性塑造完美人格奠定了基础。通过女神信仰中对女性道德规范与人格结构塑造的作用来看:女神信仰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对女性角色定位最为深刻的反映,也是女性人格结构塑造最重要一环。

2.4. 女性情感世界对女神信仰的作用

情感是人类最基本的心理现象之一,也是人类心理活动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人类一切心理活动的基础。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情感是女性所特有的心理现象和情感活动,它包括女性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对生命意义的追问。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女性角色定位很高,她们不仅仅是男性的妻子和母亲,还承担着生育、养育和教育下一代的重任。可以说,女性在传统社会中承担着多种角色和责任,如劳动、家庭、社会等。由于女性角色定位很高,其情感世界也发生了变化:从原始崇拜到女神信仰再到女神化。这是因为在女性角色定位不断提高的同时所承担压力也在不断增加。在传统社会中女性被要求必须“三从四德”、“三纲五常”等思想观念制约着行为方式;同时,由于女性承担着生育重任,又被要求“三从四德”等行为规范约束;在家庭中又被要求做到孝顺父母、尊敬公婆、相夫教子等。这种长期的压力使女性内心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因此女性需要从社会中得到情感慰藉和内心安慰,这种心理需求就使得中国传统文化中赋予了不少女神信仰特征。总之,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女性拥有很高社会地位和角色定位,其角色是多重的也是多样的。所以女神信仰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组成部分有着它独特的价值和作用。

3. 文献综述

女神信仰是一种古老的宗教信仰,其核心是对女神的崇拜和信仰。女神信仰早在古代就已经存在,中国古代文化中也有许多女神信仰的传说和故事,比如妈祖、观音、妙君、碧霞元君等等。女神信仰与宗教心理学有着密切的联系,因为它不仅是一种信仰,更是一种心理机制和文化符号。以下内容将从宗教心理学的角度来探讨中国女神信仰的内涵、作用和意义。

3.1. 女神信仰的内涵

女神信仰的内涵包括对女性形象的崇拜、对母性的理解和赞美、对神秘力量的追求以及对保护和治愈的需要。女神信仰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它源于人类对生命和自然的探索和崇敬。在人类的文化和宗教信仰中,女性形象一直是受到崇拜和赞美的对象。例如,在一些史料和志书的记载中,妈祖最开始被尊崇为神是因为她多次在海上救助渔民,换句话说,妈祖最开始是作为海神被崇拜的。在妈祖崇拜的不断发展中,妈祖崇拜本身又被人们赋予了更多的神职,比如战神、潮神、雨神、生育之神等,成为了一位集多重神职于一身的女神。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女神被视为各地域特有的神灵,如东海之母妈祖、蜀山之神妙君、泰山女神碧霞元君等等。泰山女神碧霞元君的最初原型是早期人类远古时期的对泰山的崇拜(王丹彤,2013)。人们认为,泰山是碧霞元君出没的场所,也是人和神可以相互联系的地方。山神可以护佑百姓,同时也可以呼风唤雨,使农民五谷丰稔。对山神人们的祭祀主要有趋吉避凶、祈晴祷雨、行军祈愿等(王晓莉,陈宏娜,2006)。山神在天旱时可以行云布雨,这是山神的职能。这些女神形象不仅代表着神秘的力量和智慧,还象征着生命的力量和母爱的养育。神话中的女神们往往是和中国古代男性英雄联系在一起,在现实中她们是母亲、妻子、女儿,她们有着不同的职责:“三从四德”要求女性应该遵循的标准;“三从四德”要求男性要以顺从的态度对待女性;“三从四德”还要求女性要以温柔的态度对待男性(黄海燕,李秀,2014)。当然,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区的女神们有着不同的形象。这些女神在神话中总是被描绘得很美,比如西王母,她是西王母道教神话中的道祖之一,也是“中国神话传说中的四大神仙之一”(《西游记》《封神演义》《山海经》和《搜神记》);女娲是中国最早的女神,“三皇之首”“五帝之尊”;伏羲是中国最早的天神之一。

女神信仰还反映了人类对母性的理解和赞美。母性是人类社会最为基础的一种关系,它是人类社会的重要基础和文化传承的根源。在母性崇拜中,最常见的是母神崇拜,即由一位或几位女神组成的一种神格体系,并按照这个体系来崇拜,其意义就是歌颂母亲的伟大。女神被崇拜和赞美是因为她们具有母性的特质,能够给人以安慰和支持。从根本上说,宗教的意义就是歌颂爱,歌颂母性。在中国母神崇拜中,女性是主要的崇拜对象,因为女性对于人类社会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力。中国人所说的“天”即“母亲”,就是由一个神或几个神组成的一个神格体系。母亲是生育之神,同时也是人类最重要、最神圣的女性。在中国文化中,女性在家庭中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在《诗经》和《礼记·礼运》中有大量关于女神的描述和赞颂。中国人对母性崇拜使人想到了女性在远古时期创造了人类社会。古代传说中母性崇拜起源于女娲造人、伏羲娶妻、夸父逐日等神话故事。从人类与自然界关系来讲,女女神和母神是远古时期最主要的原始宗教信仰和崇拜对象。中国人认为女人是大地母亲,具有生养万物、养育人类、繁衍后代等神圣职责,因此中国人在自然崇拜和社会图腾崇拜中都保留着母性崇拜。在远古时期人们对女性神崇拜也表现为女性崇拜、女性神灵信仰。母神文化还表现为对母性和母神的崇拜,而这种崇拜则源于远古时期对人类起源和演化过程中母亲地位的认识以及早期人类对“母亲”作用的认识。

女神信仰也反映了人类对神秘力量的追求。人类在面对自然力量和生命的奥秘时,总是希望通过崇拜神灵来获取超自然的力量和指引。女神信仰也可以被视为一种对生命和神秘力量的探索和理解。人在面对未知和不可预知的世界时,总会充满着恐惧和焦虑。当一个人进入到陌生环境和遇到巨大的压力时,就会需要神秘的力量来帮助自己摆脱困境。女神信仰的形成也是人类在面对压力时产生的一种自我保护机制。这一机制其实可以理解为人类在面对未知或不可预知的困难时,为了减少自己遭受伤害而产生的一种自我保护机制。例如:有的人在工作上遇到困难,就会请教自己的女神,希望得到她的帮助和指引。由于人自身对神秘力量的好奇和探索心理,才会产生这种需求。也有一些人会把女神信仰当成一种信仰,并将女神作为自己精神力量的来源,并通过对女神崇拜来获得心灵上的慰藉和满足。例如:在西藏人看来,女神是万能之神,是一切知识、财富和智慧之源。藏传佛教中也有很多关于“法界”和“虚空”这类与神秘力量有关的知识。藏传佛教中还有关于“无上密”、“显密密教”等许多关于超自然现象和神秘力量知识。藏族人民对女神崇拜还受到了很多藏族宗教传统信仰如:藏传佛教中有一种特殊崇拜形式叫“曼荼罗”,曼荼罗又称为“本尊”,它是以佛像为中心,向四周放射出无数条光芒、形成一个圆环形结构。“曼荼罗”的形象是从佛法中来,是释迦摩尼、佛陀和他所代表的教义思想而演变出来。其中最主要的是密教中所特有的曼荼罗。曼荼罗一般由四部分组成:佛身、报身和化身(或称末那)。佛身者:即佛本身;法身者:即佛所代表的教法、真理等;报身是佛对弟子或信徒所做事迹的记录;化身即佛所显现的形象(丁莉霞,2009)。

女神信仰还体现了人类对保护和治愈的需求。人类是弱小的,无法对抗自然界的各种危险,无法抵抗天灾人祸,在漫长的岁月中,人类需要一种力量,保护自己。同时人类也需要一些力量去治愈自己的伤痛,而女神信仰刚好满足了人类对这两个方面的需求(叶烨,侯杰,2010)。在古代中国和古希腊,都有一种崇拜女神的传统。女神的出现可能是由于人们对生命的脆弱产生了敬畏,也可能是由于人们对生存环境发生变化带来的恐惧、焦虑、抑郁等心理而产生出心灵需要得到安慰。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有很多关于女神形象的描述,如女娲造人、伏羲结绳记事等。这些女神形象都有着比较崇高的地位,她们被赋予了拯救人类、维护世界和平等神圣使命。女神被视为保护人们免受邪恶和疾病的侵害,给人们带来平安和健康(任颖垠,2021)。女神信仰也反映了人类对疾病和自然灾害的恐惧和对未知的不安。女神信仰给人们带来了心灵的安慰和希望,也是人们在困难时期寻求解决问题的一种途径。

3.2. 女神信仰的作用

女神信仰在人类的心理和文化中具有重要的作用。首先,女神信仰可以给人们带来心灵的安慰和支持。在社会生活中,人难免会面临一些身体或心理上的挫折和困难,而女神信仰则可以给人们带来一种信仰的支持和心理的慰藉,让人们在困境中感受到一份神秘的力量和温暖。其次,女神信仰也可以塑造人们的人格和性格。女神信仰强调的是母性和温柔的特质,这对于人类的心理和性格的形成具有积极的作用。女神信仰中的女性形象往往是充满爱和智慧的,这种形象可以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让人们在生活中更加有爱心和责任感。第三,女神信仰也可以增强人类的社会凝聚力。女神信仰中的女神形象往往具有地域性和民族性的特点,这可以促进人们对自己文化和传统的认同和归属感。女神信仰也可以促进人们的社交交往和合作,增强人类社会的凝聚力。第四,女神信仰还可以促进人类的身心健康。女神信仰中的女神形象往往被视为保护人们免受邪恶和疾病的侵害,给人们带来平安和健康。而且,女神信仰也可以帮助人们减轻压力和焦虑,从而促进身心健康的发展。

3.3. 女神信仰的意义

女神信仰对人类文化和心理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首先,女神信仰反映了人类对生命和自然的探索和理解。女神信仰中的女神形象代表了神秘的力量和智慧,这可以帮助人们更加深入地认识自然和生命的奥秘,增强人们对生命的敬畏和珍视。其次,女神信仰强调了母性和温柔的特质,这可以帮助人类建立一个更加和谐的社会。女神信仰中的女神形象往往是以母亲的形象出现,她们代表着温暖、关怀和爱,这可以让人们更加珍视和尊重生命,建立起一种人与人之间的关爱和信任。第三,女神信仰可以促进文化的多样性和交流。女神信仰在不同的文化中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但它们都代表着同样的价值观和信仰。这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尊重不同文化的差异和特点,促进文化之间的交流和融合。第四,女神信仰也可以推动女性权利的发展和提升。女神信仰中的女神形象代表了女性的力量和智慧,这可以帮助人们更加尊重和关注女性的地位和权利,推动女性的发展和提升。

3.4. 女神信仰的挑战和发展

女神信仰在人类文化和心理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但同时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发展的问题。首先,女神信仰需要与现代社会的价值观和科学理论相适应。女神信仰中的一些观念和理念与现代社会的价值观存在一定的冲突,这需要女神信仰进行调整和转化,以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和发展。其次,女神信仰需要与其他宗教和信仰形式进行对话和交流。女神信仰作为一种文化和信仰形式,需要与其他宗教和信仰形式进行对话和交流,以促进文化的交流和融合。最后,女神信仰需要进行深化和开放。女神信仰作为一种传统的文化和信仰形式,需要进行深化和开放,以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和发展。这需要女神信仰在自身的传承和发展中进行创新和开放,不断吸收和借鉴其他文化和信仰的优秀成果。

总之,女神信仰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和信仰形式,在人类的心理和文化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在未来的发展中,女神信仰需要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和发展,不断进行创新和开放,以推动人类文化和心理的发展和提升。

4. 研究方法

宗教心理学以人本主义心理学为基础,将宗教现象和人格结构相结合,研究人性中的人格和宗教意识。以女性的宗教意识为主要研究对象,将宗教心理学的相关理论与中国人女神信仰的研究相结合,分析其女性宗教意识的形成过程及相关影响因素。

根据中国传统文化中女性神崇拜的特点和表现形式,借鉴前人的相关研究成果,结合本文中中国人女神信仰的特点,我们在宗教性、民族性和文化性等方面对中国人女神信仰进行了界定。本文中的女神主要是指中国女性神灵形象。

1) 宗教性方面,中国人女神信仰在古代多以自然神崇拜为主,包括自然女神和神灵崇拜;在当代多以祖先神崇拜为主,包括祖先崇拜、自然神崇拜和宗教性崇拜。

2) 文化性方面,中国人女神信仰在不同历史时期呈现出不同特点,从先秦时期“三从四德”到明清时期的“三从四德”再到新时代提倡的女性独立等等;在当代以传统文化为主,包括对历史文化的继承及与现代相融合。

3) 在影响因素方面,区域文化和女性自身都是影响中国人女神信仰形成的因素。

4.1. 研究假设

关于中国人女神信仰的影响因素,以往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社会层面和心理层面,而将女性的宗教意识作为一种社会心理现象来研究却鲜有涉及。在以往关于中国人女神信仰的研究中,女性学者一般将其视为一种社会心理现象进行探讨。但本文从宗教心理学的角度出发,以中国人女神信仰为例,从女性的宗教意识这一角度对其进行分析研究。在研究过程中,首先采用问卷调查法,对中国人女神信仰进行数据收集,对其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然后采用访谈法,对女性自身和社会层面两方面进行分析。

本研究根据宗教心理学理论和中国人女神信仰的特点,将中国人女神信仰分为祖先神信仰、神灵崇拜和祖先崇拜三大类。其中神灵崇拜又分为自然女神崇拜、神灵崇拜和祖先神崇拜三种类型,分别是:自然女神、自然神和神灵。并以此为基础构建了中国人女神信仰的影响因素研究假设。

4.2. 研究方法

· 在访谈中,我们对中国人女神信仰的起源和发展进行了详细的记录,并对相关的问题进行了讨论。我们发现,中国女性神灵信仰主要由“三从四德”、“女子无才便是德”这三个阶段构成。这与宗教心理学中关于女性神崇拜的相关研究相一致。

· 为了了解中国人女神信仰在不同阶段的表现形式,我们对历史文献进行了整理。文献内容涉及古代女性神灵的定义、神格、崇拜、祭祀以及现实表现等方面,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人女神信仰的发展历程。

· 为了更加了解女性神崇拜中女性自身对中国人女神信仰产生的影响,我们在问卷中增加了“在你看来,中国人女神信仰形成过程中,你有什么自身的因素?为什么会有这种因素?”这一问题。调查结果显示:女性神灵崇拜中包含有部分女性自身的因素,同时也受到了传统文化和宗教心理等方面的影响。

· 为了更加了解中国人女神信仰的宗教心理,我们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进行了相应统计分析,以了解中国人女神信仰中女性自身宗教意识的形成机制。

4.3. 结果与分析

研究结果显示,中国人女神信仰的心理机制与西方女性信仰心理机制有一定的不同,表现为:

第一,中国女性信仰女神的心理机制是以女性的宗教意识为基础的。中国女性有着传统的神崇拜和祖先崇拜,对神和祖先有着一种原始、朴素、虔诚的心理。在这种心理驱使下,中国女性就会自发地产生对神或祖先的崇拜,并表现出一种强烈的保护欲。如她们会对神或祖先进行一些特殊的祭祀活动,表达对神性和祖先崇高性的敬仰。另外,她们也会自发地产生一种崇敬心理和崇拜行为,这种情感需要是她们在与其他同类交流时产生一种表达自己崇敬之情的一种本能要求。

另外,在与男性交往中她们也会表现出一种独立、自主、自尊和自立倾向。并在这种人格特征支配下,她们会自发地产生对神或祖先的崇拜,并表现出一种自我保护意识。如她们在与男性交往中不仅能产生一种自我保护欲,而且还能表现出对女神的崇拜行为。而这种自我保护欲和崇拜行为就是女性的一种心理需要。所以说中国人女神信仰的心理机制是以女性的宗教意识为基础的,而且是以女性的宗教心理需求为出发点和归宿的。

从研究结果可以看出,中国人女神信仰在宗教性方面相对稳定,不同历史时期女神形象存在差异性。在宗教性方面,古代女性多以神灵崇拜为主,当代则以祖先崇拜和自然神崇拜为主;在民族性方面,中国女性在历史上受儒家思想的影响较大(林祁,薛晨,2019),而在当代受现代思想的影响较大;在文化性方面,中国人女神信仰既有继承历史文化的传统文化,也有融合现代文化的新时代特色。由此可以看出中国人女神信仰经历了一个从早期神灵崇拜到近代自然神崇拜和当代祖先崇拜以及新时代女性独立精神相融合的过程。从影响因素来看,本文认为中国人女神信仰是在历史积淀中形成,受传统文化的影响较大,同时在当代与现代相融合。从研究结果中可以看出,中国女性对女神信仰的态度更多是从宗教文化角度出发,即传统文化是影响中国人女神信仰的因素。

5. 讨论

宗教心理学关注的是人类社会生活中的宗教现象和精神现象,强调以人为中心,人是宗教的主体。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女性神信仰,以及其中女性在整个社会结构中所呈现出的不同形式和特点,都是人类精神世界自我反思和自我认识的一个过程。中国人女神信仰与其女性自身有着密切关系,在中国历史上,女性地位一直是低下的,女性在社会结构中一直处于从属地位。这一点与西方不同。中国人女神信仰的发展过程是以女性为中心的,这种以女性为中心的发展历程与中国传统文化中女性地位低下有一定关系,这也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普遍存在的现象。但是在当代社会环境中,由于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产生碰撞时所导致的焦虑、抑郁、失眠等精神问题都会对女性自身产生影响。随着时代发展,新时代人们对于女性意识有了新的认识,如男女平等等观念。此外,现代社会对女权主义等观念也有了一定程度上的认可。这种新时代社会环境下产生的新变化和新观念对中国人女神信仰产生了一定影响。因此本文认为中国人女神信仰并不是单纯地停留在传统文化中去延续和发展下去,而是在不断地与现代社会相融合。

从以上对中国人女神信仰心理机制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在古代传统文化中,女性的宗教意识和人格结构是决定女神信仰心理机制的重要因素。女性的宗教意识就是女性对男性权威力量的认同,这种认同是男性统治及其在社会中形成秩序的重要原因。因此,在传统社会,女性在精神上依附于男性权威。而传统文化中对女性形象的塑造也深受其影响。中国人对女神信仰有一种强烈的崇拜心理。传统文化中神话传说中很多都与女神有关,如女娲造人、嫦娥奔月、盘古开天辟地、女娲补天等等,这些神话故事都与女性息息相关。而且神话传说中女神也多是以女性形象出现的,如中国古代神话中的女仙、女鬼和嫦娥等。此外,在神话传说中对于女神的描述也是非常细致和形象的,如女娲补天、女娲造人、女娲补天等。中国人对女神形象的描述可以使女神信仰有很强的代入感,能够对人产生一种心灵上的共鸣与亲切感,从而激发人对其崇拜和敬仰之情。

传统文化中女性人格结构是由社会性别所决定。男性在社会中占统治地位,其社会角色和责任都是通过男性来实现,而女性则作为家庭、集体以及个人社会角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存在着,因此传统文化中将女性视为柔弱、顺从和奉献者。中国人从远古到近代所崇拜的女神大都是具有神圣力量和能力的女性形象,如女娲补天、夸父逐日、精卫填海等。而女性在古代也起着重要作用,在封建社会中,女性地位相对较低,在经济上没有发言权且必须服从男性。因此女性只能以家庭为中心承担起家庭和社会责任来体现自己对男性权威的尊重。通过上述分析可知,在中国人心目中女神是具有神性和力量的象征形象,她能够为人类带来光明和希望。目前学术界关于女神信仰心理机制方面的研究还比较少。而本文从心理学角度分析中国人女神信仰心理机制并运用人本主义心理学理论和方法来研究中国人女神信仰心理机制具有重要意义,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认识女神信仰并使其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积极作用。

中国人的女神信仰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对社会的发展起着积极的作用。它为社会提供了一种可以依靠的精神力量,帮助人们从日常生活中解脱出来,获得内心的平静。当然,女神信仰作为一种文化现象也会给人带来负面影响。现代社会中女性对于社会和自身角色的认识更加全面与深入,但是因为传统文化对女性的定位,使女性在思想上承受着来自家庭、社会、外界的巨大压力,她们在家庭中的角色不够明确。其次是传统文化对女性人格结构的定位不够合理,导致了许多中国女性不能像其他国家和地区一样拥有自由、平等、独立等人格。第三是传统文化中女性神崇拜的理念有许多不合理之处,这使其对女性自身产生了一定程度上的束缚。

所以在未来工作中,我们要充分了解女性在家庭中、社会中所处的位置,重新审视女性与家庭、社会、男性之间的关系,使其具有平等意识,打破传统文化对中国女性角色定位产生的影响。我们也要发挥人本主义心理学中积极心理因素在女神信仰中的作用,使其在现代社会中更好地在稳定社会和促进身心健康发展方面带来积极作用。

基金项目

山东省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对富勒之问的心理学答复——母子依恋因素在中国女神崇拜中作用的探究”(项目编号:S202110446086)。

文章引用

侯倩倩. 从宗教心理学角度对中国人女神信仰机制分析
An Analysis of Chinese Goddess Belief Mechanism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Religious Psychology[J]. 心理学进展, 2023, 13(05): 1706-1714. https://doi.org/10.12677/AP.2023.135206

参考文献

  1. 1. 丁莉霞(2009). 藏传佛教中的女性主义文化内涵探析.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3), 38-45.

  2. 2. 黄陈芳(2009). 福建女神崇拜的社会性别思考. 硕士学位论文, 福州: 福建师范大学. https://kns.cnki.net/kcms2/article/abstract?v=Y7KVjSR9dMLFVW3vumyplOM7Ppxhu5AaGx-FWCh91fsY2-wxfhfBn0kRpUjsdBh5YcjzvV3J4nJMWoexaTrVBtoJtDz-i20XDagNLe6hrvR7ZpssZk3L7w==&uniplatform =NZKPT&language=CHS

  3. 3. 黄海燕, 李秀(2014). 男权社会中的女神崇拜——福建妈祖崇拜原因探析. 福建师大福清分校学报, (4), 8-12.

  4. 4. 林祁, 薛晨(2019). 从女神崇拜到男尊女卑——中日古代女神的比较研究. 中州大学学报, 36(5), 10-16. https://doi.org/10.13783/j.cnki.cn41-1275/g4.2019.05.002

  5. 5. 刘明菊(2021). 从妈祖崇拜看社会性别视角下的女神崇拜. 世界宗教文化, (1), 131-138.

  6. 6. 任颖垠(2021). 影响中国人女神偏好的心理原因研究. 硕士学位论文, 曲阜: 曲阜师范大学. https://kns.cnki.net/KCMS/detail/detail.aspx?dbname=CMFD202201&filename=1021076667.nh

  7. 7. 王丹彤(2013). 碧霞元君女神形象塑造和神性变迁的集体无意识分析. 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集刊, 292-309.

  8. 8. 王芳(2010). 近代中国传统女性崇拜研究. 硕士学位论文, 济南: 山东师范大学. https://kns.cnki.net/kcms2/article/abstract? v=Y7KVjSR9dMLvf-I_LK53MOjleOvcMY4VLZXqWu5PNnypzg MXYNOkGzlHkt QM17xHclVyZW8MmsFtccWaq83CCax60lAcYffuxH_OLYlibbx OdNmfNC0ubg==&uniplatform=NZKPT&language=CHS

  9. 9. 王晓莉, 陈宏娜(2006). 碧霞元君由来及演变. 辽宁科技学院学报, 8(2), 65-67.

  10. 10. 叶烨, 侯杰(2010). 论述妈祖信仰中的性别观念. 学理论, (26), 109-110.

  11. 11. 禹建湘(2006). 家庭与社会: 女性角色定位.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 (4), 75-78.

期刊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