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ocational Education
Vol.07 No.03(2018), Article ID:26072,5 pages
10.12677/VE.2018.73020

Problem-Solving-Oriente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of Basic Economics Course

Yun Wu

Huzhou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Huzhou Zhejiang

Received: Jun. 25th, 2018; accepted: Jul. 17th, 2018; published: Jul. 24th, 2018

ABSTRACT

Economics foundation is the foundational course of vocational trade profession, and aiming to teach basic knowledge of economics theory in curriculum implementation affected barely satisfied. In this article, through analyzing students’ learning needs, teaching content selection and organization activities, we put forward the enthusiasm of problem-solving-oriente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On the premise of respect for learning characters of higher vocational students, we propose selecting the teaching content student between students’ life experiences and economic theory connection, teaching organization contributing to the principle of population knowledge into individual skills, the learning process to promoting students’ thinking and learning to use.

Keywords:Economics Foundation, Curriculum Development, Problem-Solving-Oriented

问题解决导向的经济学基础课程开发

吴蕴

湖州职业技术学院,浙江 湖州

收稿日期:2018年6月25日;录用日期:2018年7月17日;发布日期:2018年7月24日

摘 要

经济学基础是高职高专经贸类专业普遍开设的专业基础课程,以传授经济学基础知识理论为目标的课程实施效果差强人意。本文通过对学生学情分析,教学内容选择和教学组织活动组织原则等问题探讨,提出以问题解决为导向的积极性基础课程开发。在尊重高职生源学习特点的前提下,以经济学理论联结学生生活经验进行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活动组织促成种群知识转化为个体技能的原则,经济学学习过程促进学生经济学思维养成,所学为所用。

关键词 :经济学基础,课程开发,问题解决导向

Copyright © 2018 by author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4.0/

1. 引言

经济学成为独立学科的标志是1776年英国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发表《国富论》 [1] ,发展至今流派林立,二级学科繁多,成果硕丰。经济学日益成为当代社会的显学,现代人不懂点经济学常识将在工作生活中寸步难行,既影响个体挣钱能力也影响花钱能力。经济学基础是普遍开设的经贸类专业基础课程,但是学习积极性与教学有效性有待商榷。在一个学期的有限课时里穷尽经济学知识是不可能的,因此经济学基础课程传统的以知识传递为教学目标需要与时俱进,作为高职高专的经贸类学生,培养最基本的经济学思维能力是毋庸置疑的教学目标。在大一新生的经济学基础课程36至48学时里,教什么和怎么教是保障经济学有效教学的关键。

2. 学情分析——定位我们的教学对象

高职高专的生源是高考入取分数线的末一批,曾经他们不是高等教育的对象。那么高校扩招多年以来,他们是否做好了准备来接受高等教育?高职高专的课程是否弹性开发启发激励他们适应高等教育?如果没有彼此主动适应,教学有效性会是严峻的挑战。

促进有效的深度学习发生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关键。苏霍姆林斯基 [2] 在观察孩子被迫死记那种并不理解、不能在意识中引起鲜明概念、形象和联想的知识的脑力活动时,曾经引用著名的德国数学家F.克莱因的愁人戏言:把中学生比作一门炮,十年中往里装知识,然后发射,发射后,炮膛里就空空荡荡,一无所有了。经历高考后的高职生,送别一本二本三本的同学后,将怎样开始适合他们的大学学习?如果继续用记忆替代思考,用背诵替代对现象本质的清晰理解和观察,将会使他们日渐丧失学习的愿望。在经济学的学习中,如何避免这种现象,促使有效的深度学习发生。

激发学生学习动力是关键瓶颈。如果教学不能打动人心,学生的思想、意识、情感就不能活跃,就不可能有深度学习。不能将知识与学生建立起有意义关联,就难以引起学生内在学习的愿望。学习通常必须以人的生理及心理做基础。感知觉、记忆、思维、意志、动机、兴趣、情绪情感等一直都是重要的研究内容,但“心灵”却很少成为研究的对象。教学经验角度而言,高职生的学习若不能触及内心,缺乏热爱与激情,依赖意志努力的学习事倍功半。学习自律能力弱是高职生的普遍特质。如果能够激活学生心灵伴随着感知觉以及其他客观的心理活动进入学习当中,学生才真正作为主体主动、积极地展开学习。

3. 教学内容选择——经济学理论联结学生生活经验

经济学领域发展二百多年,著作充栋,求全是非理性的,以有涯求无涯注定无法实现。在大约四十学时里,通过有限数量的经济学概念与原理学习来促进学生初步的经济学思维是更理性的课程教学目标。根据现有高职高专经济学基础教材使用分析,学生对经济学不感兴趣,觉得跟自己没有关系跟专业没有关系;教师也很为难,教材讲多了太理论唱独角戏,教材讲少了过意不去怕冷场。学习积极性是缺乏的。那么与其根据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框架来组织教学内容 [3] ,不如基于问题解决导向来筛选经济学内容组织教学,暂时用教学材料替代教材进行实践研究。

(一) 教学材料选取更具灵活性

经济学有效学习需要兼顾学习的个人化与社会性。学习是非常个人化的活动,与学生的个人经历、内心感受以及思想水平与想象力都有着密切的关联。如果脱离个体经验,只是从经济学教材出发,就难以真正触动心灵,引发对他个人有意义的学习。另一方面,学生的学习又是非常社会性的。学生关心什么、能够有怎样的心灵,与他所处的社会环境有关,与正在进行的沸腾的社会生活有关。即便是项目化教材,再努力更新却追赶不上。

教材内容往往不是学生能够直接操作的内容,而是较为抽象的、静态的、离学生较远的内容;教学材料缩短了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心理距离,更为具体,也更具操作性、活动性。相比于教材内容,教学材料具备有两个特点。

第一,含有教师的教学意图,所以不仅是客观的对象、知识的载体,更是思维方式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呈现,体现着教学目的、预设着特定的学习活动展开的方式;

第二,是按“序”展开的学生活动的操作对象,因而并不是静态的对象,而是伴随着学生主体活动展开的、动态变化的内容及其活动。

(二) 教学材料形式更丰富多样

教学材料选择可以是教材的节选但是不局限于教材。教学材料在形式上包括文字材料和非文字资料。文字材料除了教材,新闻报道,学术文章等纸媒,还可以是手机端互联网资讯等数媒,可以高效提供浓缩的经济学知识。在多媒体教学设备普及之下,互联网视频,相关主题电影和人物报道都是触手可及的教学材料,帮助学生把抽象的知识概念原理与生活故事联系在一起。更鲜活灵动的是具备经济学实战经验的企业家现场讲座,创业经历分享将课堂提升人气,以情动人。在倡导校企合作课程开发的大背景下,邀请企业家参与课程教学也是可行的,企业家本身经历也可以成为教学材料。在学生对企业家活用经济学知识技能的崇拜中,人格魅力的对促进学习动机的感染力是自然而然发生的。

(三) 教学材料呈现以问题解决为导向 [4]

对于高职生来讲,主动掌握知识积极训练思维的动力相对较弱,促进学生成为学习主体是课程内容筛选的重要指标。高职生学习愿望的源泉首先在于思想的情感色彩激励,其次在于心智理性的积极性体验。经济学是兼具具象和抽象的学科,其理论是对人类经济活动的高度浓缩与抽象概括,尊重高职生与经济学之间巨大的心理距离,考虑学生的学习感受,教学材料以问题解决替代学科中心来呈现,帮助学生去“亲身”经历知识的发现与建构过程。这样的“重新经历”不仅使学生获取和占有“可言说”“可分析”的知识,而且能够使学生透过此类知识的学习,“见到”“体验到”那些“不可分析”“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存在,培养思维能力与研究方法。把经济学理论浓缩人类经济活动的过程通过设置生活经验相关的问题再分析归纳回去,既化解学生的学习困难,使学生真正成为教学的主体,又从根本上保证经济学思维方法的意义与价值得以实现,保证教学有效性。教师自主的教学材料而非教材更有助于从学生已有经验、现实水平出发,帮助学生简约地经历人类发现知识、建构知识的关键环节,促使学生思考知识发现与建构的社会背景,体验人类实践探索的思想历程、价值追求,评价知识以及知识发现与建构过程。尽可能地让学生“好像”进入人类历史实践的进程中,跟上了历史进程的脉搏与节奏,与历史事件、当代经济问题在一个频道上共振,“亲身”“参与”到“真实的”事件中,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产生深度学习

4. 教学活动组织原则——促成知识转化技能

经济学思维方法替代经济学知识成为课程目标,教学目标是设计学习情境关联学生已有知识经验根据学习最近发展区原则组织教学材料,让学习活动有利于促进学生掌握经济学知识向知识应用形成心智技能转化。在“百度一下,你就知道”的时代,拥有知识不再是阶层特权;人类识记知识的能力比不上计算机对信息的存储提取效能;进入人工智能时代,芯片植入人体已经从科幻走向现实,有意义的深度学习倍显迫切,理应成为学校教育的基本目标。

(一) 彰显师生互动熏陶心智的独特课堂价值

在著名高校网络公开课程日益普及,慕课,翻转课堂逐渐习以为常的背景下,挖掘课堂面对面的师生互动价值尤为重要。传统上,通过教学掌握知识、技能,形成高级认知、高阶思维都毋庸置疑,是理所当然。如果教学的功能和目的仅限于此,互联网支撑下的人工智能完全可以替代,甚至胜出。那么不仅可以由人工智能来协助教师完成教学任务,甚至可以设想废除学校教学,直接由人工智能替代这样的教学所培养的人。事实上,美国企业人力资源部反馈表明,他们更倾向于招聘传统大学毕业生,不是因为专业知识能力差距而是人际互动及团队合作能力的显著差异。这个研究结果提醒我们思考什么是教师在课堂中的独特价值?是迭代进步的人工智能不可替代的功能,否则教师职业存在的合理性迟早将被质疑。学生成长的愿望、敏锐的感受力、理性的体验、思想的情感色彩以及为他人为社会勇于承担的责任感和历史感是不能被替代的,而这也正是教师教学不能被替代的理由。如何引起高职生的理智兴趣,使学习成为一件富有吸引力的事情,如何激发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有思想、有情感、有创造力的活动中,是人工智能做不到而教师不能被替代的部分。

(二) 平衡好学习内容难度与学生主动学习活动

习惯上经济学基础教学重视学科内容而忽视学生的主动活动,项目化课程容易强调学生的主动活动而忽视内容难度的意义。把内容与学生的活动割裂开来,把教学或学生的学习看作只是学生自己的事情,都是忽略了教师的角色与作用,要么使学生面对高难度内容时落入孤立无援的愁苦境地,要么让学生经历少有难度和挑战的任务,终究都不能使学生在短时间内获得有价值的提升和发展。有效的深度学习致力于在有难度、有挑战的学习任务面前,让学生感到自己是活动的主体,能够自主操作这些内容,发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活动。教师要确定学生现在知道什么,能做什么——对什么有兴趣,能够操作什么内容,能够以什么样的方式完成什么样的活动,等等,即知道学生“在哪里”。学生的现有水平是已经达到的、确定的,但教师得有本领探测得到。同时,还必须确定学生即将达到的未来水平。在学生现有水平与较高的未来水平之间,形成了一个区域,即“最近发展区”。这个区域就是学生学习有难度的内容、完成有挑战的任务的区域,是教师与学生交往、帮助学生发展的区域,也是学生以主体的方式从事学习活动、获得发展的区域。

(三) 生成与构建尽可能参与人类知识复演

经济学是对人类自身经济活动的总结与经济现象的诠释。经济学成为独立学科只有二百多年,人类经济活动则伴随人类发展史,以千以万年计量。学生的生活中也充满经济学问题,关键是如何启发培养学生的经济学思考。如果围绕学生感兴趣的经济问题展开学习活动,而不是围绕经济学学科教材组织教学,就有可能在教学组织之中,促成学生以探索主体的方式成为教学主体。学生成为主体的重要标志是能够自主操作特定的对象(客体),并能从中获得发展。教师的重要作用之一,就是为学生提供他能自主操作的对象,这是为什么用教学材料替代经济学教材。比如经济学基本问题是如何解决无限的需求与有限的资源的矛盾,很难让结束高考不久毫无社会经验的高职生去关心社会资源如何分配的问题,但是同样的原理联系到自身职业梦想,生活费的安排,购物需求的最大化满足等真实生活问题上,深度学习就会发生,知识有机会转变为技能,经济学思维方式有可能养成。关于机会成本,投入产出比,消费理性与营销策略,博弈论-不完全信息下的决策,去投行为什么热门–金融危机还会再来么,这些主题也可能展开探究讨论学习,在学习过程里习得有效沟通与团队合作技能。对于宏观的综合性的问题,请企业家进课堂结合自身创业经验和经济学应用经历来复演知识技能的学习也会激发学生内在学习热情,互动中成为学习主体。

经济学基础课程开发之课程内容选取衔接学生生活经验,有利于学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克服对经济学理论的畏惧感,课程内容组织围绕真实的生活问题,以问题解决为目标展开研究性学习有利于促进知识向能力的转化。在课程教学实施中,通过教学材料的多样化和学习设计立体化,实现体现学生中心兼顾教师主体课堂。

文章引用

吴 蕴. 问题解决导向的经济学基础课程开发
Problem-Solving-Oriente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of Basic Economics Course[J]. 职业教育, 2018, 07(03): 115-119. https://doi.org/10.12677/VE.2018.73020

参考文献

  1. 1. Smith, A. (2003) The Wealth of Nations. Bantam Dell, New York.

  2. 2. 前苏联•苏霍姆林斯基. 苏霍姆林斯基选集(五卷本•第5卷). 北京: 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1: 34.

  3. 3. 保罗•萨缪尔森, 威廉•诺德豪斯. 经济学(19版) [M]. 北京: 商务出版社, 2014: 2.

  4. 4. Tan Oon Seng. Essence of PBL [Z]. 北京: “未来世界 未来学习”第二届清华大学未来教育论坛. 2018-5-12.

期刊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