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vances in Social Sciences
Vol. 11  No. 12 ( 2022 ), Article ID: 58931 , 12 pages
10.12677/ASS.2022.1112690

增强文化自信与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

——文旅融合实践与研究进展

邢博,谢丁丁,李诗韩,王庆生

天津商业大学管理学院,天津

收稿日期:2022年10月26日;录用日期:2022年12月1日;发布日期:2022年12月9日

摘要

该研究系统回顾了2012年以来中国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阶段与成就,解析了文旅融合发展的精神价值、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并采用VOSviewer对近十年的学术研究成果进行文献计量分析,从研究演进脉络、研究热点与主题两方面展现文旅融合研究的进展。从2012年到2022年10月,学术界对文化与旅游的研究历经了从相对独立研究到融合研究的转变,研究主题也逐渐从文化旅游和文化遗产旅游过渡到对文旅产业融合、乡村旅游与振兴和文旅融合创新的研究中,研究的跨学科、跨行业和综合性特点将更加突出。

关键词

文化自信,高质量发展,文旅融合,文化产业,旅游产业

Enhancing Culture Confidence and Promoting Tourism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Practice and Research Progress of Cultural and Tourism Integration

Bo Xing, Dingding Xie, Shihan Li, Qingsheng Wang

School of Management, Tianjin University of Commerce, Tianjin

Received: Oct. 26th, 2022; accepted: Dec. 1st, 2022; published: Dec. 9th, 2022

ABSTRACT

The study systematically reviewed the stages and achievements of the integrated development of Chinese culture and tourism industry since 2012, expounded the spiritual value, social value and economic value of the integrated development of culture and tourism, and conducted a bibliometric analysis of academic studies from two aspects of research evolution, and research hotspots and themes by using VOSviewer. From 2012 to October 2022, academic research on culture and tourism has undergone a transformation from relatively independent research to integrated research, and the research theme has gradually shifted from cultural tourism and cultural heritage tourism to the research on cultural and tourism integration, rural tourism and revitalization, and cultural and tourism integration innovation. The interdisciplinary, cross-industry and comprehensiv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research will become more prominent in future.

Keywords:Cultural Confidenc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Cultural and Tourism Integration, Cultural Industry, Tourism Industry

Copyright © 2022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4.0).

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4.0/

1. 引言

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简称二十大)指出,要“增强文化自信,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 [1]。

改革开放以来,作为国家重点扶持且相互独立的产业,中国的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在各自的轨道上蓬勃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而双方在产业精神、内容和价值上的耦合性又促使其经历了从尝试融合,到部分与浅层融合,再到全方位深层次融合发展的阶段,并且作为中国旅游业逻辑的、历史的新起点,成为现代服务业中的支柱产业和国民经济的优势与先导产业。党的十八大以来,在文旅融合互相赋能的过程中,中华民族悠久优秀的传统文化、风姿多彩的民族文化、波澜壮阔的革命文化、砥砺奋进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得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文化与旅游的融合发展逐渐成为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中国文化软实力提升、塑造国民文化自信、提升中国文化“走出去”和大国外交的重要渠道 [2],同时也为旅游产业供给侧改革、推进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不竭的内生动力。

2. 中国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阶段与成就

2.1. 文旅快速融合阶段(2012年~2017年)

2012年11月,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简称十八大)提出要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自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新一届领导人将社会主义文化发展提升到前所未有的新高度。在这一时期,文化产业和文化旅游产业迅猛发展,产业增速高于第三产业和整体经济的平均增长速度,并以其强大的产业影响力、辐射力和带动力,逐步成为中国第三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的优势产业与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国内部分地区逐渐形成以文旅产业为先导产业或支柱产业的新型产业结构。

在这一时期,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相互赋能,在广度和深度上进一步融合,无论是观光旅游、休闲度假旅游、乡村旅游等传统业态,还是借助科技创新产生的各种新兴旅游业态,都在不同程度上广泛嵌入了各种类型的文化元素,文旅融合的方式更加丰富和多元。以旅游为载体,以中国传统优秀文化和社会主义现代文化为精神、底蕴和内涵,逐步形成了文化旅游产业的“内容经济”,具有代表性的文化旅游品牌不断涌现,品牌内涵不断丰富,形成了一批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文化旅游IP。以大数据和云计算为代表的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形成了“互联网 + 文化”、“互联网 + 旅游”等新型产业发展模式,文化旅游产业借助科技创新极大的提高了产品创新的速度和文化旅游服务的水平,更好的满足了国内外旅游消费需求。中国成为全球第四大旅游目的地国家,文化和旅游产业已经成为中国文化“走出去,请进来”和国际文化交流的重要依托性产业。

2.2. 文旅全面融合阶段(2017年~2022年)

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沉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3]。习总书记高度认可文化发展对提升文化软实力和增强文化自信的重要性,强调文化与相关产业的融合发展是未来中国优秀文化发展的重要方向,创新与优化中国优秀文化的传播方式也是提升文化软实力的重要途经。

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满足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加快构建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体制机制……要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创建生产经营机制,完善文化经济政策,培育新型文化业态……” [4]。转年,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发布《旅游与文化协同作用》的最新报告指出,文化与旅游的融合发展对保护与传承地方文化、增强文化理解力、促进旅游产业与社会经济增长等方面具有积极推动作用 [5]。据中国旅游研究院发布的数据显示,新冠疫情发生前的2019年,中国入出境旅游总人数3.0亿人次,同比增长3.1%;入境旅游人数1.45亿人次,同比增长2.9%;中国公民出境旅游人数1.55亿人次,同比增长3.3%。随着出入境旅游规模的持续扩大,中国文化正以旅游为媒介对“请进来”的国际友人产生巨大吸引力,同时也乘着旅游的东风吹向世界各地。遍布全球的中国文化日活动以及一系列旅游年活动让文化与旅游融合的更加紧密,对内极大的增强了国人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软实力;对外极大的提高了中国文化的国际传播力和影响力,并且在大国外交、“一带一路”和“人类命运共同体”创建等方面成为了“神助攻”。

2018年初,原国家文化部和旅游部合并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开启“诗与远方”全方位、深层次的融合新局面。2019年,被视为开创新时代文化和旅游工作新局面的全国文化和旅游厅局长会议在北京召开,提出了“宜融则融、能融尽融”的文旅融合总思路,指出要“找准文化和旅游工作的最大公约数、最佳连接点,推动文化和旅游工作各领域、多方位、全链条深度融合,着力推进理念融合、职能融合、产业融合、市场融合、服务融合及对外和对港澳台交流融合等六个着力点,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协同并进” [6]。

2019年7月,文化和旅游部制定并发布《文化和旅游规划管理办法》,从总则、立项和编制、衔接和论证、报批和发布、实施和责任等方面对文化和旅游规划体系进行统一,标志着文化与旅游这两个相互独立又颇具渊源的产业终于实现了顶层设计上的融合,文化与旅游全面融合的繁荣时代即将到来。同年,北京市出台首个全国省级层面的文旅融合总揽性和规范性文件《关于推进北京市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意见》,提出了解决文化旅游“融什么、为谁融、怎么融”等问题的7个方面共26条工作举措。

2021年6月,国家文化和旅游部正式发布《“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明确提出加快建设新时代现代文化产业体系、现代旅游业体系、现代文化和旅游市场体系、对外和对港澳台文化交流和旅游推广体系,提高文化和旅游发展的科技支撑水平,优化文化和旅游发展布局。随后,全国各省市文化和旅游“十四五”规划纷纷出台,其中以《山西省“十四五”文化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规划》《天津市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十四五”规划》等为代表的部分省市更是直接将“融合”二字体现在规划标题之中,从发展目标、空间布局、重点任务等方面对提出了“十四五”期间促进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宏伟蓝图。

截止2022年,在政府引导和市场驱动的双重作用下,中国文化与旅游融合基本形成了文化景观、文艺演出、文化节庆、博物馆旅游、主题公园、特色小镇、乡村旅游、文创综合IP开发等八种主要模式,研学旅游、红色旅游等文旅融合创新模式也得到了蓬勃发展。

3. 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的价值解析

3.1. 文化与旅游具有价值耦合性

文化与旅游虽然具有不同的产业形态,但二者之间却具有天然的耦合性,文化是旅游产业的历史和逻辑出发点 [7]。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现代旅游产业,必须以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明和多元文化体系为基础;中华民族文化的价值决定了旅游产业的产业价值;文化的内涵决定了旅游产业的产业和产品内涵;文化的走势决定了旅游产业发展的总体趋势 [2]。将中国的传统文化、民族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现代文化融入旅游产业,通过多种形式的旅游创新使旅游产品更加可观、可感、可参与、可体验,进而延长旅游消费链条,增加旅游附加值,并且更好的满足游客的精神需求。旅游之于文化,能够为相对静止的文化产业提供更加动态化的发展载体、更加立体化的传播渠道、更加广阔性的客源市场,以及创造更加多样化的经济价值。而借助旅游产业发展的载体,中国的优秀文化也能得到进一步的弘扬和发展。

文化与旅游的融合,是中华文化数千年传承与市场经济近百年发展相结合的产物,是人类社会精神价值、社会价值与经济价值的融合。用文化产业的精神和智慧资源丰富旅游产业的内涵和价值,用旅游产业的市场化价值创造思维保护与开发文化产业,从而通过二者的协同创新实现文化与旅游产业的共同升级。

3.2. 文旅融合的精神价值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丰富人民精神世界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之一 [8]。要增强文化自信……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要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不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 [1]。

就精神价值而言,文化对于旅游的吸引力、感染力、竞争力具有加持作用,是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资源。国内大部分旅游景点往往凝聚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和特色鲜明的民族民俗文化。旅游的过程本质上就是游客感受文化、享受文化、增长见识的文化体验过程。在旅游活动中融入和增强文化元素,一方面能够增加旅游过程的体验感,提升旅游产品的吸引力,提升目的地旅游品牌的质感和品牌价值,使旅游本身具有更加丰富的文化感和不可替代的特色性,塑造目的地的核心竞争力。另一方面也能充分发挥旅游作为文化传播重要载体的作用,通过旅游推动文化之“魂”的落地与传播,使其在旅游之中陶冶情操、开拓眼界,在提升文化修养的同时增强文化自信,在文化之旅中得到获得感和幸福感。

3.3. 文旅融合的社会价值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 [8]。要坚持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增强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和可靠性,提升国际循环质量和水平,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着力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着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着力推进城乡融合和区域协调发展,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9]。

就社会价值而言,文旅融合一来可以促进文化的深度发展,在以供给侧刺激需求的同时,反哺供给质量的提升;二来可以促进基础公共设施建设,更好的彰显文化和旅游资源和资金在基层服务方面的效能;三来可以通过推动城乡资源和市场互补消弭城乡差距,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10]。据2021年文化和旅游发展统计公报显示,截至2021年末,纳入统计范围的全国各类文化和旅游单位32.46万个,从业人员484.41万人;全年国内旅游总人次32.46亿,同比增长12.8%。文物机构1.05万个,全年接待观众8.46亿人次,比上年增长37.3%。全国共有艺术表演团体1.84万个,从业人员45.33万人,比上年末增加1.63万人;全年全国艺术表演团体共演出232.53万场,比上年增长4.2%;国内观众9.28亿人次,增长4.4%;全国共有群众文化机构4.35万个,公共图书馆3215个,从业人员5.93万人,增加1321人。全国文化和旅游事业费1132.88亿元,比上年增加44.62亿元,增长4.1%;全国人均文化和旅游事业费80.20元,比上年增加3.12元,增长4.0% [11]。文旅融合在传播先进文化、提升供给质量、解决社会就业等方面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3.4. 文旅融合的经济价值

文旅融合有助于形成更加丰富多元且具有客源市场基础的文创产品和旅游产品,一方面通过具象且市场化的产品使抽象文化可观、可感,推动了文化的落地和传播,另一方面也给予文化产业更加多元化的收益结构,从而为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创造了产业内生的经济基础。

从经济价值创造方面看,作为产业发展的新动能,文化加持能够为旅游产业的发展带来四重价值:首先,文旅融合产生的新业态、新模式、新产品、新技术、新媒体、新IP能够延伸和丰富文化与旅游各自的产业链条,形成政府驱动、产业驱动和企业驱动下的多产业、多行业、多企业协同发展。其次,旅游产业带动的食、住、行、游、购、娱、商、养、学、闲、情、奇等多行业聚集,能够增加旅游目的地的就业岗位,并且提供大量低成本的创新创业平台,从而有效缓解目的地就业压力。第三,在旅游过程中融入文化元素,能够延长和拓展旅游消费链条,聚集人气,并通过丰富多元的旅游与文化衍生品提升旅游企业的盈利能力,推动企业良性发展。第四,文化与旅游的融合发展能够增加目的地的经济总量,提升社会经济的整体发展水平 [12]。

根据国家统计局统计,2021年国内旅游收入2.92万亿元,同比增长31.0%;全国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企业数量从2019年的5.8万家增至6.5万家,实现营业收入119,064亿元,同比增长16%;全年全国艺术表演团体演出收入112.99亿元,增长30.4%,彰显出我国文化和旅游产业融合的较强韧性 [13]。

4. 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的研究进展

4.1.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十年,文旅融合实践的蓬勃发展推动了学术研究的百家争鸣。从2012年到2022年10月,仅收录于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中的以“文旅融合”或“文化旅游”为主题的高水平文献(CSSCI)就有2408篇之多,剔除一些会议综述、书评、报告类等无实际分析意义的文献,最终获得可供分析的有效文献2134篇。本研究借助知识图谱可视化软件VOSviewer对这十年间的学术研究成果进行文献计量分析,从研究演进脉络、研究热点与主题两方面展现文旅融合研究的进展。

4.2. 文旅融合演进脉络分析

对文旅融合研究演进脉络的分析可以结合文献的年度分析进行。文献的年度分布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辅助划分理论研究阶段,结合文献关键词共现叠加可视化分析,更能直观清晰的划分主要研究阶段及每一阶段的研究热点问题。本研究借助Excel分析软件绘制文献年份分布图(见图1),运用VOSviewer绘制关键词共现叠加可视化标签视图(见图2),进而将近十年的文旅融合研究划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4.2.1. 文化与旅游相对独立研究阶段(2012~2017年)

党的十八大周期内,文化和旅游快速融合,在实践中虽然涌现出诸多文旅融合的经典案例,但“文旅融合”的概念尚未被正式提出和大规模采用。在学术研究中,文旅融合发展的思想主要体现在对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相互赋能的交叉研究中,研究视角多立足于相对独立的单一文化产业发展或旅游产业发

Figure 1. Year distribution map of literature on cultural and tourism integration in 2021~2022

图1. 2012~2022年文旅融合研究文献年份分布图

Figure 2. Evolution and trend chart of cultural and tourism integration research from 2012 to 2022

图2. 2012~2022年文旅融合研究演进脉络趋势图

展,并将文化和旅游视为彼此促进的策略或发展路径之一。如在文化研究领域中,非物质文化遗产、民族文化、文化资源、文化生态等关键词是这一阶段的研究热点;而在旅游研究领域中,旅游资源、旅游开发、开发模式、旅游经济等关键词则是这一阶段的研究热点。随着文旅融合概念的提出,文化与旅游的独立研究逐渐减少。

4.2.2. 文化与旅游融合研究阶段(2018~2020年)

2018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促进全域旅游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要推进融合发展,创新产品供给,走全域旅游发展的新路子,推动旅游研究从传统的聚焦于单一吸引物的研究转变为聚焦旅游目的地持续统筹发展的全域旅游研究中,极大地推动了地方旅游资源与文化资源的融合研究。同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成立,正式提出“文旅融合”的概念。在这一阶段,文化和旅游研究开始以“融合”为基础视角,探索“融什么、怎么融”等问题,并以在实践中相对成熟的“文化旅游”为主要切入点,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文化和旅游融合特征鲜明的产业融合和文化消费上。在这一阶段,对文化旅游的研究不再只局限于典型的文化遗产旅游上,保护和传承农业农事文化的乡村旅游、弘扬革命精神的红色旅游、体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文化空间和博物馆旅游、以及展现社会主义现代文化辉煌成就的城市旅游等都成为新的研究热点。

4.2.3. 文旅融合专题研究阶段(2021~2022年)

作为领衔“十四五”时期文旅融合发展的顶层规划性文件,《“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的出台迅速提升了理论界对“文旅融合新业态”的研究热度,“文旅融合”作为关键词广泛出现于研究文献之中,2021年也成为近十年来文旅融合研究成果最为丰硕的一年。乡村振兴、红色旅游、研学旅行、创新路径、高质量发展等成为这一阶段的研究热点;数字文旅、智慧旅游、文化创意、IP形象等问题受到了学者们的高度关注,充分体现了文旅融合在融入国家重大战略、助推以文塑旅、以旅彰文过程中的重要作用,研究阶段迈进文旅融合专题性研究的新发展阶段。

4.3. 研究热点与主题分析

通过对2134篇文献数据的关键词共现知识图谱分析,本研究共获取7462个关键词,以7为词频统计最低阈值,筛选得到232个关键词(见图3),其中频次超过100次的前5位关键词分别为文旅融合(439),

Figure 3. High frequency keyword knowledge graph for cultural and travel fusion research

图3. 文旅融合研究高频关键词知识图谱

Figure 4. Keywords co-occurrence clustering diagram of cultural travel fusion research

图4. 文旅融合研究关键词共现聚类图

文化旅游(188),文化产业(129),非物质文化遗产(115)和旅游(102)。通过VOSviewer软件进行共现词聚类分析(见图4),识别出文旅融合研究的5大主题:文化旅游、文化遗产旅游、乡村旅游与振兴、文旅产业融合和文旅融合创新。

4.3.1. 研究主题聚类一:文化旅游

该研究主题的关键词主要包括旅游资源、旅游产品、文化价值、发展策略、旅游纪念品、旅游演艺等。文化旅游是学者最早关注的话题,多聚焦于某一类文化旅游资源或旅游产品的开发,如节庆旅游。黄永林(2019)指出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和旅游产业体系,需坚持民族性构建地域特色、坚持时代性创造新时代文化旅游形式 [14];施爱芹等(2021)提出了开发特色节庆旅游文创产品形式和打造特色节庆旅游IP形象的设计思路 [15]。总体来看,学者对文化旅游资源、产品的开发以及文化价值的挖掘关注较早,研究成果丰富,为文旅融合的研究奠定了丰富的理论基础。随着文旅融合进入全面融合时期,以文化旅游为主题的研究逐渐过渡到对文旅融合的研究上。

4.3.2. 研究主题聚类二:文化遗产旅游

该研究主题的关键词主要包括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民族村寨、文化遗产、原真性等。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已融入国家重大战略,对文化遗产旅游的研究对保护与传承文化遗产、推动文化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理论意义,文化遗产旅游的形象感知、产品开发以及与工业、农业等融合发展问题受到学界的广泛关注。这一主题的研究多以文化旅游的一种特殊形态来展开,研究重点多为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的关系和平衡上,致力于通过旅游的手段实现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如任赟娟(2019)以文化遗产大省甘肃的彩陶为例,探讨了文旅融合下历史文化遗产的活化路径和智慧开发路径 [16];张魏(2020)依据遗产保护程度和遗产旅游开发价值高低程度的组合,提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的良性互动模式 [17];王芳等(2021)通过构建传统技艺文化遗产旅游活化的管理概念模型促进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可持续发展 [18]。党的二十大再次强调了文化遗产的重要作用,对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问题的研究仍将是今后研究的重要主题。

4.3.3. 研究主题聚类三:乡村旅游与振兴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为重要内驱力和主要抓手的乡村旅游成为学术研究的热点话题。该研究主题的关键词主要包括乡村振兴、乡村文化、乡村旅游、农业文化遗产等,是近年来文旅融合研究的热点与重点问题,研究内容涉及农学、社会学、历史学、管理学、经济学等领域,体现出鲜明的交叉学科特色。在乡村振兴与文旅融合的关系上,蔡新良和虞洪(2019)从提供就业岗位、增加居民收入、改善人居环境、提升公民素质和构建和谐社会五方面阐述了传统文化资源在少数民族地区乡村振兴中的重要作用,指出要提取鲜明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元素发展全域旅游 [19]。在乡村文旅融合的方式和路径上,刘治彦(2019)指出要充分挖掘乡村文化价值,结合旅游业进行系统开发,以乡村旅游带动乡村文化的保护和发展 [20]。潘颖等(2021)指出要在保护乡村传统文化资源、重视传统技艺传承人培育、加强文化设施设计、丰富文化活动形式等多方面进行统筹规划,推进乡村文化与旅游的深度融合 [21]。陈波等(2022)基于场景理论提出通过强化价值感知、推动乡村文化价值增值以实现乡村文旅融合的价值表达 [22]。在乡村文旅融合的保障上,作为助力乡村文旅融合创新发展的关键要素,数字化有效推进了乡村文旅产业业态和模式的创新,网络传播使乡村文旅的传播渠道更加多元化、传播效果更加实时化,推动了乡村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助力乡村全面振兴 [23] [24]。

党的二十大指出要继续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表明未来对乡村旅游和乡村振兴的研究将更加深入,乡村节庆、乡村民宿、乡村休闲等体现乡村文化与旅游融合的领域都将是未来的研究热点问题。

4.3.4. 研究主题聚类四:文旅产业融合

在近十年的研究文献中,聚焦于文旅产业融合的研究文献数量最多,且呈现逐年增长的态势。该研究主题的关键词主要包括文旅融合、产业融合、文旅融合发展、评价与测度等,研究方法多以案例分析、问卷调查等实证方法为主。

在这一主题中,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的趋势和价值已经获得学者的广泛认同。文旅融合发展的机理可以归纳为“中国经验”和“中国价值”,对文化价值发展和产业价值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2]。文旅融合被认为是打破景区同质化竞争僵局、推动旅游高质量发展、满足人们高品质生活追求、促进民族地区区域经济发展、推动城市创新型建设、实现中华文化高效能传播、构建旅游者国家认同等的必然要求 [25] - [30]。

在文旅融合建设研究方面,学者主要从文旅融合的理念、层次、模式、路径、动力机制等方面展开探索。文化与旅游相生共荣,理念融合是基础,职能融合是保障,产业融合是核心,科技融合是助推器 [31]。文旅融合在功能维度上是价值和精神的契合,在资源维度上是内容和形式的结合,在市场维度上是产业和行业的共生,在行政维度上是保护和利用的共赢,在人才维度上是供给与需求的匹配 [32]。通过产品融合、业态生成和要素集聚,文化和旅游在共同市场中实现价值耦合,再经由产品融合、业态融合、要素融合、市场融合和价值融合这五个由表及里且高度关联的维度,共同构筑文旅融合金字塔 [33]。

李先跃(2019)将文旅产业融合模式概括为旅游新产品模式、新型旅游营销模式和文化产业景点化模式 [34]。张朝枝和朱敏敏(2020)提出了践行文旅融合的三个层次路径:通过建构集体记忆与身份认同增强文化的旅游吸引力,通过集体记忆的可参观性生产加强文化的展示性和可参观性,以及通过面向游客的文化展示产业化延长文化旅游体验的产业价值链 [35]。研究表明,在不同的动力机制驱动下,文旅融合会形成不同的模式和路径,如在数字经济时代,城市文旅融合呈现出供给侧改革驱动下的产业链重组模式,文化需求导向下的产业链价值共创模式和数字技术推动下的产业链延伸模式 [28]。此外,文旅融合消费体验新需求和由此带来的融合效益也会促使文化和旅游产业的组织融合与市场融合 [36]。在文旅融合的过程中,构建一个健康的文旅融合生态系统,建设和培育具有竞争力的市场主体尤为关键 [37]。

文旅融合的保障机制问题是学者探索的另一项重要内容,主要体现在对制度保障、智力保障、营销保障、技术保障和公共服务保障的研究中。在制度保障方面,促进文旅融合,要由管理部门做好政策引导,编制文旅融合发展的科学规划,建立政府服务平台和二元文化服务体系,推进文化旅游部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协调并完善文化和旅游产业的协作机制 [29] [38]。在智力保障方面,树立行业人才培养的“全球观”“科技观”和“体系观”是破解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需求与行业人才队伍建设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基础途径 [39],要综合依托高校教育资源、科研机构、培训机构、产业和薪酬吸引力等培养文旅融合人才 [29]。在营销保障方面,数字文旅将为文旅融合带来新机遇,旅游目的地在注入文化的同时应运用互联网思维提升产品及营销创新,利用游客消费需求构建旅游目的地营销新机制 [40]。在技术保障方面,5G技术、VR、AR等虚拟技术、知识图谱和GIS技术等全面推进了智慧文旅的建设 [41] [42]。在公共服务保障方面,要建设主客共享的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可以在公共文化服务建设转型中融入旅游要素,也可以在旅游集散中心、旅游交通服务、旅游标识系统、智慧旅游等方面进行文化赋能,提升旅游设施的文化性 [43] [44]。

在这一阶段,已经有学者开始对文旅融合的评价与测度问题展开研究。石燕和詹国辉(2021)以江苏省为例构建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指标体系 [45];唐睿(2022)基于空间杜宾模型和门槛回归的实证分析发现,政府能够通过优化公共资源再配置和激发市场潜力促进文旅产业融合效率的提升 [46]。一些学者从机构改革的视角、文旅产业融合的“双循环”动力机制以及文旅融合的事前、事中和事后等角度对文旅融合的效果及作用进行了评价 [47] [48] [49]。

《“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的发布将把文旅融合的研究推向更加深入和细分化的领域,“文旅+”、文旅融合创新等将成为未来研究的重要问题。

4.3.5. 研究主题聚类五:文旅融合创新

“创新”一词本就具有鲜明的时间性和动态性,对文旅融合创新的研究伴随着文旅融合的研究展开,未来也将持续下去,但创新的内容却有所不同。现有的关于文旅融合创新的研究主要聚焦于传统文化业态与旅游的融合发展上,如博物馆旅游、研学旅行、红色旅游,研究内容主要以文旅融合的模式、制度和政策创新为主,如傅才武等(2019)总结了创新文化与旅游管理体制与政策模式的创新经验 [50]。文化与旅游融合需要探索政、产、资、学、研、用一体化的创新模式,开发出符合政策法规、受到市场认可并能创造良好经营收益的文旅产品 [25]。在文旅融合的业态创新方面,钱兆悦(2018)探讨了文旅融合背景下博物馆公众服务的新思路和新方法 [51];鄢莹(2019)以研学旅游、网红图书馆和民宿图书馆三种文旅融合的典型实践为例,探讨了公共图书馆文旅融合的发展问题 [52];陈建明(2021)从创新主题、资源要素、市场需求、运营模式四个协同角度挖掘图书馆与旅游融合发展的实践途径 [53];刘思得(2022)基于动态能力理论系统分析了基于知识创造的红色文旅资源服务动态能力的作用机制 [54];柴寿升和孔令宇等(2022)基于共生理论提出了台儿庄古城红色文旅融合的提升路径和突破模式 [55]。在文旅融合的保障创新方面,多位学者突破传统文旅的思维模式,从数字沉浸、影视互动等方面进行了探究 [56] [57]。研究发现数字视域下的文旅融合能推动智慧旅游的路径创新,利用数字技术等资源发展旅游市场,促进旅游文化和景点革新,实现旅游的高质量发展 [56]。

党的二十大提出要守正创新,未来文旅融合创新研究的范畴将更加广泛,对创新内容的研究也将逐渐从关注行业融合的宏观视角过渡到关注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的中观和微观视角上,研究的跨学科、跨行业和综合性特点也会更加突出。

5. 结语

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十年,是文化和旅游产业实践从快速融合到全面融合的十年,也是文化和旅游研究从独立研究到融合研究的十年。这十年的实践发展与理论研究证明,文化与旅游的融合发展,是保护与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不断增强文化自信的重要手段,也是为旅游业发展注入生命力,全面提升旅游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实现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内生动力。

基金项目

天津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基于供需耦合的京津冀旅游市场服务企业区域协同创新路径与保障策略研究”(项目编号:TJGLQN18-012)。

文章引用

邢 博,谢丁丁,李诗韩,王庆生. 增强文化自信与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 ——文旅融合实践与研究进展
Enhancing Culture Confidence and Promoting Tourism High-Quality Development—Practice and Research Progress of Cultural and Tourism Integration[J]. 社会科学前沿, 2022, 11(12): 5056-5067. https://doi.org/10.12677/ASS.2022.1112690

参考文献

  1. 1. 习近平: 推进文化自信自强, 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EB/OL]. http://www.gov.cn/xinwen/2022-10/16/content_5718819.htm, 2022-10-16.

  2. 2. 把多勋. 改革开放40年: 中国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价值与趋势[J]. 甘肃社会科学, 2018(5): 10-20.

  3. 3. 习近平在中国文联十大, 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讲话(2016年11月30日) [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16: 6.

  4. 4. 习近平: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17.

  5. 5. 张力. 城市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开启新局面[N]. 中国文化报, 2019-04-20(007).

  6. 6. 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总的思路是坚持“宜融则融, 能融尽融” [N]. 中国文化报, 2019-01-08(02).

  7. 7. 把多勋, 彭睿娟, 程容. 文脉视角下的区域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研究[J].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 35(1): 119-125.

  8. 8. 习近平: 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EB/OL]. http://www.gov.cn/xinwen/2022-10/16/content_5718810.htm, 2022-10-16.

  9. 9. 习近平: 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 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EB/OL]. http://www.gov.cn/xinwen/2022-10/16/content_5718812.htm, 2022-10-16.

  10. 10. 吴理财, 郭璐. 文旅融合的三重耦合性: 价值, 效能与路径[J]. 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 48(1): 62-71.

  11. 11.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2021年文化和旅游发展统计公报[EB/OL]. https://zwgk.mct.gov.cn/zfxxgkml/tjxx/202206/t20220629_934328.html, 2022-06-29.

  12. 12. 林峰. 从产业价值提升看文旅融合[N]. 中国文化报, 2018-12-08(007).

  13. 13. 国家统计局. 2021年全国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企业营业收入增长16.0%, 两年平均增长8.9% [EB/OL]. http://www.stats.gov.cn/tjsj/zxfb/202201/t20220130_1827162.html, 2022-01-30.

  14. 14. 黄永林. 文旅融合发展的文化阐释与旅游实践[J]. 人民论坛•学术前沿, 2019(11): 16-23.

  15. 15. 施爱芹, 程成, 刘嘉欣, 蓝辉. 基于地域特色的节庆旅游文创开发策略[J]. 社会科学家, 2021(11): 55-60.

  16. 16. 任赟娟. 文旅融合下历史文化遗产的多重凝视及其智慧开发——以甘肃彩陶为例[J]. 社科纵横, 2019, 34(1): 40-45.

  17. 17. 张魏. 云南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的良性互动模式研究[J]. 广西民族研究, 2020(5): 127-133.

  18. 18. 王芳, 黄远水, 吴必虎. 传统技艺文化遗产旅游活化路径的模型构建研究[J]. 旅游学刊, 2021, 36(2): 92-103.

  19. 19. 蔡新良, 虞洪. 乡村振兴视角下民族传统文化资源的旅游创新转化研究[J]. 农村经济, 2019(5): 137-144.

  20. 20. 刘治彦. 文旅融合发展: 理论, 实践与未来方向[J]. 人民论坛•学术前沿, 2019(16): 92-97.

  21. 21. 潘颖, 孙红蕾, 郑建明. 文旅融合视域下乡村公共文化服务差异化模式及实现路径[J]. 图书馆建设, 2021(5): 125-132.

  22. 22. 陈波, 刘彤瑶. 场景理论下乡村文旅融合的价值表达及其强化路径[J]. 南京社会科学, 2022(8): 161-168.

  23. 23. 邵瑞. 网络传播与乡村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研究[J]. 传媒, 2021(13): 79-81.

  24. 24. 芦人静, 余日季. 数字化助力乡村文旅产业融合创新发展的价值意蕴与实践路径[J]. 南京社会科学, 2022(5): 152-158.

  25. 25. 王衍用. 文旅融合, 要探索政, 产, 资, 学, 研, 用一体模式[N]. 中国文化报, 2019-03-09(008).

  26. 26. 杨志纯. 推动文旅融合发展从理念走向行动[J]. 艺术百家, 2019, 35(1): 1-4.

  27. 27. 赵嫚, 王如忠. 文旅产业融合对民族地区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基于2000-2019年数据的计量分析[J]. 青海民族研究, 2022, 33(2): 211-219.

  28. 28. 周锦, 王廷信. 数字经济下城市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模式和路径研究[J]. 江苏社会科学, 2021(5): 70-77.

  29. 29. 宁岩鹏, 贾周圣. 推动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思考[J]. 文化学刊, 2019(2): 91-93.

  30. 30. 徐翠蓉, 赵玉宗. 文旅融合: 建构旅游者国家认同的新路径[J]. 旅游学刊, 2020, 35(11): 11-12.

  31. 31. 范周. 文旅融合, 城市发展新动能[N]. 中国文化报, 2019-01-21(003).

  32. 32. 崔凤军, 陈旭峰. 机构改革背景下的文旅融合何以可能——基于五个维度的理论与现实分析[J]. 浙江学刊, 2020(1): 48-54.

  33. 33. 王秀伟. 从交互到共生: 文旅融合的结构维度, 演进逻辑和发展趋势[J].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1, 42(5): 29-36.

  34. 34. 李先跃. 中国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研究进展及趋势——基于Citespace计量分析[J]. 经济地理, 2019, 39(12): 212-220+229.

  35. 35. 张朝枝, 朱敏敏. 文化和旅游融合: 多层次关系内涵, 挑战与践行路径[J]. 旅游学刊, 2020, 35(3): 62-71.

  36. 36. 孙丽君. 文化资本理论视域中的文旅产业融合动因及路径[J].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2, 39(3): 44-51.

  37. 37. 冯学钢, 梁茹. 文旅融合市场主体建设: 概念体系与逻辑分析框架[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2, 54(2): 130-141+177.

  38. 38. 崔凤军, 徐鹏, 陈旭峰. 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研究——基于机构改革视角的分析[J]. 治理研究, 2020, 36(6): 98-104.

  39. 39. 白长虹. 文旅融合背景下的行业人才培养——实践需求与理论议题[J]. 人民论坛•学术前沿, 2019(11): 36-42.

  40. 40. 田志奇. 文旅融合下旅游目的地互联网思维的产品营销及创新[J]. 旅游学刊, 2019, 34(8): 8-10.

  41. 41. 冯继强, 徐勇敏. 5G+智慧文旅: 图书馆文旅融合发展的新模式[J]. 图书与情报, 2020(4): 79-83.

  42. 42. 朱蓓琳. “数字人文+”智慧文旅应用产品的功能展望[J]. 图书情报工作, 2021, 65(24): 35-43.

  43. 43. 宋瑞. 公共服务体系如何满足文旅融合新需求[N]. 中国文化报, 2019-01-12(007).

  44. 44. 金武刚, 赵娜, 张雨晴, 汪岩丹. 促进文旅融合发展的公共服务建设途径[J]. 图书与情报, 2019(4): 53-58.

  45. 45. 石燕, 詹国辉. 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的指数建构, 影响因素与提升策略——以江苏为例[J]. 南京社会科学, 2021(7): 165-172

  46. 46. 唐睿. 我国文旅产业融合效率评价及动因研究——基于空间杜宾模型和门槛回归的实证分析[J]. 南京财经大学学报, 2022(2): 23-33.

  47. 47. 崔凤军, 张英杰. 机构改革促进文旅融合效果评估及提升路径——以浙江省为例[J]. 地域研究与开发, 2021, 40(5): 101-106.

  48. 48. 赵嫚, 王如忠. 中国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动力机制与发展评价[J]. 生态经济, 2022, 38(2): 121-129.

  49. 49. 崔凤军, 徐宁宁, 陈旭峰. 县域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评价指数的实证研究[J]. 治理研究, 2022, 38(5): 93-101+127.

  50. 50. 傅才武, 申念衢. 新时代文化和旅游融合的内涵建构与模式创新——以甘肃河西走廊为中心的考察[J].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9(8): 28-39.

  51. 51. 钱兆悦. 文旅融合下的博物馆公众服务: 新理念, 新方法[J]. 东南文化, 2018, 263(3): 96-100.

  52. 52. 鄢莹. 公共图书馆文旅融合的典型实践与分析[J]. 图书与情报, 2019(1): 111-114.

  53. 53. 陈建明. 文旅融合视域下图书馆与旅游业协同创新路径探索[J]. 图书馆, 2021(3): 51-57.

  54. 54. 刘思得. 基于知识创造的红色文旅资源服务动态能力研究[J]. 图书馆学研究, 2022(1): 58-65.

  55. 55. 柴寿升, 孔令宇, 单军. 共生理论视角下红色文旅融合发展机理与实证研究——以台儿庄古城为例[J]. 东岳论丛, 2022, 43(4): 121-130.

  56. 56. 邬江. 数字化视域下文旅融合推动智慧旅游创新研究[J]. 经济问题, 2022(5): 75-81.

  57. 57. 李锐. 激活影视动能促进文旅融合发展[J]. 人民论坛, 2021(27): 105-107.

期刊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