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ans Journal of Civil Engineering
Vol.05 No.03(2016), Article ID:17642,10 pages
10.12677/HJCE.2016.53014

An Analysis about Function Continuation and Adaptability of Ancient Buildings Existing in Shenyang

Xinyi Ma, Qi Yao, Yushun Piao

College of Architecture and Planning, Shenyang Jianzhu University, Shenyang Liaoning

Received: May 6th, 2016; accepted: May 23rd, 2016; published: May 26th, 2016

Copyright © 2016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4.0/

ABSTRACT

Ancient buildings existing in Shenyang now are of point distribution mostly and still remaining the typical pattern formed in Qing Dynasty. The integrity of these buildings are preserved very well, each of which is clearly scoped and specifically associated with people today. These ancient buildings are function-related, featured consistently with the ancient and the modern era, adapting themselves to diversified ways, which brings together the human wisdom today with the ancient. Four Towers and Four Temples in Shenyang (Yongguang Temple, Yanshou Temple, Guangji Temple, Falun Temple), Shisheng Temple, Chang’an Temple, the Center Temple are discussed in this paper, making a preliminary discussion about the adaptability and continuity, thus exploring the new mode of utilization and protection in regard to ancient buildings.

Keywords:Building Protection, Function Continuation, Adaptability, Regional Architecture

沈阳现存古建筑功能延续与适应性保护探析

马欣怡,姚琦,朴玉顺

沈阳建筑大学建筑与规划学院,辽宁 沈阳

收稿日期:2016年5月6日;录用日期:2016年5月23日;发布日期:2016年5月26日

摘 要

现存于沈阳市区的古代建筑多以点式分布,依然保持着清代形成的格局。每处建筑的整体性都得到很好地保护,且多保护范围明确,并为今人所沿用。其建筑或功能与古代一致、或与当今时代的使用功能相关,都以适应自身的模式得到多样化利用。这些汇聚了当今人类智慧的处理手法使这些古代建筑得以留存,并在今天仍旧发挥着光芒。本文以沈阳的四塔四寺(东塔永光寺、西塔延寿寺、南塔广慈寺、北塔法轮寺)、实胜寺、长安寺、中心庙7处建筑群为例,对古建筑使用功能延续及适应性作初步讨论,以探寻古建筑利用性保护的新模式。

关键词 :建筑保护,功能延续,适应性,地域性建筑

1. 城市中古建筑功能延续的相关问题

中国人自古以来就重视对城池的沿用,无论是改朝换代带来的战争,还是由于饥荒导致的百姓迁徙,虽有众多荒废之城,但更多的城池被重新利用 [1] 。城池中建筑文化的积淀可谓深厚,当代人依然得益于古人成功的城池选址与这些城池中的建筑文化,无论是为了认知还是博古,人们都会去博大精深的传统建筑中寻踪溯源。

但是,这些沿用下来的古代城池经过近代化历程之后,古城范围被不断突破,城池向现代城市演化,无数古代珍宝建筑就散落在了现代都市之中,现代人只能在缝隙中寻到中国古建筑的痕迹。令人担忧的是,这仅有的中国精彩木构建筑在现代都市中几乎被摧残殆尽。由土地开发带来的巨大经济利益令保护都市中的古建筑变得异常艰难,原汁原味的保护这些珍宝,使这些人类智慧的结晶不受现代都市“污染”近乎不可能 [2] 。在此背景之下,加大对都市中古建筑单体或建筑群保护力度的要求极为迫切。

沈阳就是深受近代化影响的城市之一,在沈阳老城——“方城”的内部,遗留的地上古建筑屈指可数(见图1~7),取而代之的是一个个大型商业综合体以及成片的住宅区,古城原有范围不断被弱化,城中旧有肌理被严重破坏,很多城市中的古建筑文化符号几近完全消失。传统古建筑注重建筑平面的展开与延伸,而现代建筑更重视垂直视线上的拓展,二者之间对比悬殊,却又多畸形的出现在了同一片区。当代人应勇于面对这些问题而不是回避,将这些散落在现代城市中的瑰宝按合理的方法归类,并提出其与现代城市相容之道才是解决此问题的最好方式。

2. 沈阳现存古建筑的沿用

本文讨论的7处小型建筑群多为清代翻修或重建,保持着清代皇家建筑与寺庙建筑的独特风格。建筑群内主轴线的核心建筑经过现代整修,但仍旧保留着旧时的布局与装饰——青石砖、黄琉璃绿剪边瓦以及具有满蒙风情的独特木构装饰与结构等,这些都印证着沈阳这一城市的深厚历史,其存在的价值不应被商业利益的驱使而被忽略,表1汇总了这7处建筑群的历史与现在的利用情况。

实胜寺作为清代的皇家寺院,其地位最高,香火也得到了延续,与其周边的锡伯族家庙和北市场形成了完整的风情区(见图6)。这片风情区体现了清代统治者对于藏族、锡伯族等北方少数民族的政治态度,是当今人们追忆沈阳历史的重要去处之一。将这一区域内的民俗聚集于此是沈阳北市区域最成功的一点。

图1. 沈阳东塔

Figure 1. Shenyang east tower

图2. 沈阳西塔

Figure 2. Shenyang west tower

图3. 沈阳南塔

Figure 3. Shenyang south tower

图4. 沈阳北塔

Figure 4. Shenyang north tower

图5. 沈阳中心庙

Figure 5. The center temple of Shenyang

图6. 沈阳实胜寺(清代皇家寺庙)

Figure 6. Shenyang Shisheng temple (The royal temple in the Qing dynasty)

图7. 沈阳长安寺

Figure 7. Shenyang Chang’an temple

Table 1. Background and present utilization of the seven building groups

表1. 7处建筑群的背景及现在的利用情况

通过对业态的优化,实现了建筑保护与商业风情的协调和统一。

长安寺位于方城中心,但由于现代商业建筑的遮挡,不了解这一地区历史的人很少会注意这处建筑,而长安寺恰恰是沈阳市最古老的建筑群(见图7)。这就是现代大空间商业综合体带来的严重弊端,对城市机理造成严重破坏。沈阳老城的中心庙(见图5)坐落于中街兴隆大家庭南侧,见证了沈阳老城的发迹,然而同长安寺一样,被淹没在了现代大型商业综合体之间。虽然其仍未重要的旅游点,但与周围建筑悬殊的尺度对比也只能让其作为一个节点,新老建筑之间的对话荡然无存。

现沈阳东塔和南塔区域已经开发为公园(见图1图3)。但东塔周边以工厂为主,仅仅以简单的植被分隔,利用并不成功。加上周围东塔机场的影响,使东塔的地位被严重弱化。与现代厂房如何良好过度,使核心区与外围保护区得到强化是面临的最重要问题。南塔则与周边的沈阳市图书馆、科技馆和三好街形成了配合极佳的文化区和科技区,既能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了周边建筑高度,又能为周边提供充足的绿地与休闲区。

西塔商业街与北塔的研究机构成为融合较为优秀的实例(见图2图4)。西塔虽被弱化为了朝鲜族风情街的一点,但历史印记刻画在了地名之上,使西塔成为四塔四寺中最广为人知的。而北塔一是延续了历史的宗教功能,二是在周围进行局部加建,进驻了研究机构,成为了文物活用与保护的典型例子。

3. 类型与适应性保护

尽管中国古代建筑类型繁多,但很难满足人们今天对建筑空间与功能的需求。如何因地制宜利用并保护这些极为珍贵的建筑遗产成为城市中最为棘手的问题。既要在古代与近代、现代建筑之间产生文脉的延续,又不能过多牺牲过多核心地块的商业利益。因此,对规模不同、位置不同、使用功能不同的古建筑要采取与之相适应的保护手法。

3.1. 单体古建筑与小型古建筑群

单体古建筑,在现代都市中存活十分艰难。由于其体量小且周围没有退让的空间,因此虽历史悠久、地位重要,但在视觉上较难处理。尤其在现代土地开发之中,这类建筑或是被毁,或是被迁移保护,旧有的文化属性被破坏严重。这种“夹缝中”生存的建筑可采用以点带面的方式保护。

例如,位于沈阳市的中共满洲省委旧址陈列馆(图8图9),将两栋作为旧址的平房建筑和老巷门保留了下来,它们与新建部分在总体空间布局和建筑体量上形成一体,又在设计手法上采用了完全不同的建筑形式——老建筑成为新群体中的视觉主题和中心展品,新老建筑相互协调,成为了适应性保护的优秀案例 [6] 。这虽属于近代甚至现代建筑的时间范畴,但手法依然适用于古代建筑。

小型古建筑群为城市中数量最多的一类,建筑多为2至3个院落进深的小型建筑群,遗留下了部分建筑或是构筑物已在今人修复下得到重生。这些建筑群中的单体建筑极为珍贵,而周围院落则多为后建,这就为保护与沿用提供了最为有利的条件,可以协调更多的元素和空间与既有建筑相适应。注重垂直空间的处理,可利用地下空间进行空间的拓展,并采用抽象手法,加入新的功能,让延续与保护共存。

由于这些小型建筑群在城市中存活难能可贵,多得到政府或保护单位的重视,但依旧存在很多问题:

1) 与周围建筑风格不符,建筑群中人的视线多受到周围现代建筑干扰,置身其中不能得到古代合院建筑中应有的宁静感。这在现代城市中几乎不可避免——动辄百米的高楼出现在历史建筑的视线范围内。由于没有更多的退让空间,只能通过强制性的控制周围建筑高度、控制周边建筑形式等手段进行视觉处

图8. 中共满洲省委旧址陈列馆鸟瞰图

Figure 8. Aerial view of provincial party committee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图9. 中共满洲省委旧址陈列馆入口

Figure 9. Entrance of provincial party committee of the communist party gallery

理,这只能算作缓兵之计。

如沈阳中街中心庙(图10),作为老城的正中心标志,地位可谓极其重要,但其本身都已经变为了现代商圈的一部分,只能借助紧邻其南侧的沈阳故宫来维持其历史氛围,旁边的兴隆大家庭则在顶部进行对景式的仿古处理,现代商业与传统建筑保护的博弈在此展开 [7] 。

2) 建筑群的文物建筑多老化严重,没有严格而又具有针对性的办法对建筑的生存状态进行掌控;经过维修的建筑多用现代材料简单处理,在建筑构造的维修上已经丧失了对古代优秀工艺的传承,造型虽是古代的,但是构造做法与材料在暗换。从小型古代建筑群的保护方法来说,将其和公园等室外公共娱乐活动合建得到了很好的效果,既保护了既有城市建筑文脉,也从空间范围同现代建筑疏离开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现代人类生活对文物建筑的污染。

3.2. 大型建筑群与核心区域的古建筑

城市中的大型建筑群,由于其占地面积相对较大,保存建筑群自身氛围较为容易,但与城市的关系更难处理,习惯了以庭院为灵魂布置建筑的人们更容易在城市的繁复现代建筑中迷失。仅以保存最为完整的宫殿建筑群中的北京故宫与沈阳故宫来说,其周边虽划分了层层保护范围,但是从建筑由内向外的视觉空间已经受到很大的破坏。

位于沈阳方城内的长安寺紧邻沈阳商业城停车场,与其北侧的商业街区对比来看极为冷清。(图11)虽然沈阳的长安寺得以在方城中完整保留,但其为当代人带来的文化力量并没有突显出来,人们的视觉中心从来不会在长安寺上,注意力都转向了长安寺前面的大型商业综合体——沈阳商业城。即便作为旅游线路上的一点,长安寺的力量也显得微不足道。在这种情况下,新、老建筑失去了联系,并且由停车场割裂开来,亟待通过更好的手法解决这一问题,使长安寺与中街的关系更好地适应。

与长安寺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沈阳太清宫及北市的皇寺(图12图13),由于两者外围保护区的建筑和景观高度得到了控制,同时与广场共同布置,视觉氛围与历史氛围都得到了明显提升。

图10. 中心庙与周边建筑的关系

Figure 10. Relations between the Center temple and surrounding buildings

图11. 长安寺与周边建筑的关系

Figure 11. Relations between Chang’an temple and surrounding buildings

4. 古代建筑与当代城市建筑的协调

4.1. 文物建筑与现代建筑间的新问题

城市中地上古代建筑与现代建筑的关系已然复杂,但随着近年来土地的垂直开发与利用,城市的地下空间被不断突破,而古代遗留下的地下建筑宝库逐渐展现在了人们面前,是去是留?这就造成了城市开发过程中的新问题。

例如,上海豫园集团在沈阳中街恒隆广场北侧施工过程中发掘出了清代罕王宫遗址,(图14)这一极具商业价值的地块居然出现了影响商业开发的因素。这虽是考古人员和历史学者等文物保护工作者梦寐以求的,却是开发商不愿看到的。经过多轮历史建筑与现代商业建筑的博弈,开发商与专家学者们达成

图12. 实胜寺与周边建筑的关系

Figure 12. Relations between Shisheng temple and surrounding buildings

图13. 太清宫与周边建筑的关系

Figure 13. Relations between Taiqing temple and surrounding buildings

了共识,采取了在商场地下部分单独开辟出一片区域作为保护展览罕王宫使用。这使文物古迹第一次呈现在了现代商业建筑之中,也成为了当下绝无仅有的商业开发新模式。

4.2. 适应于地域性的建筑

沈阳四塔的使命为保护沈阳城的太平和富足,它们最初的功能、样式完全一致。但是,随着年代变迁,城市范围不断扩张,四塔所在的区域发展成为了功能各不相同的区域。作为沈阳老城中心的中心庙也在沈阳商业核心区成为了重要的景点,皇寺和太清宫则继续着宗教的传承。

现代城市的核心商业区域,很多时候也恰为古代社会文化层最为丰富的位置,随着人类认识世界的能力增强,对历史更深层次的认知也会引导人们对历史真相的好奇。古代遗产的丢弃是现代人的损失,既然现代人无法完全解读古人留下的遗产,为什么不将遗产留给未来的人呢?如何平衡古代与现代断层的关系变得更为复杂。

图14. 沈阳方城内罕王宫遗址保护方案

Figure 14. Protection scheme of Hanwang temple site in Shenyang

5. 结论

通过以上论述可看出,城市中的古建筑不但传承了城市的历史,延续了城市的文脉,更承载着人们对地域的认同感。将现代建筑功能注入传统建筑是活化古建筑的重要手段:

1) 对于建筑保存完整的古代建筑群或古建筑,可利用城市中既有古建筑群的地理优势,在其周边引入科研机构进驻,形成当代文明与城市文脉对接的场所。这样不但有利于历史建筑的看管,更能通过对人流量的控制达到保护古建筑的目的(如沈阳北塔法轮寺)。

2) 建筑群周边合理退让,形成历史风貌区,象征性地复原周边景观,融合新的商业业态,完成区域优化,活化历史中心(如现沈阳北市与西塔风情区)。

3) 景观的再现与植被形态的塑造可成为城市中古建筑周边氛围塑造的重要手法。城市中的古建筑多为省保单位乃至国家文物,其周边不允许新建建筑,因此,平面的塑造更为重要。绿地与街道的机理关系处理成为了这一手法的核心。

这些功能极为专一的古代建筑在现代人的改造下成为了延续文脉,提升当代城市气质的重要元素,其存在意义是永恒的,而随着社会发展,适应该区域的建筑功能与形式自然会与其对应的地域特色融合。呈现在人们面前的错综复杂的建筑现象都是人们对地域性建筑认识的偏差所为。满足了现代人心理需求后,以适应特定地域类型处理手法尽可能小的改变其历史形成的氛围,这才是保护古建筑的出路之一。

文章引用

马欣怡,姚 琦,朴玉顺. 沈阳现存古建筑功能延续与适应性保护探析
An Analysis about Function Continuation and Adaptability of Ancient Buildings Existing in Shenyang[J]. 土木工程, 2016, 05(03): 97-106. http://dx.doi.org/10.12677/HJCE.2016.53014

参考文献 (References)

  1. 1. 王茂生. 清代沈阳城市发展与空间形态研究[D]: [博士学位论文]. 广州: 华南理工大学, 2010.

  2. 2. 吴良镛. 建筑文化与地区建筑学[J]. 中外建筑, 1999.

  3. 3. 李凤民. 沈阳实胜寺创建年代考[J]. 满族研究, 2013.

  4. 4. 陈伯超. 沈阳都市中的历史建筑汇录[M]. 南京: 东南大学出版社, 2010.

  5. 5. 李声能. 北塔法轮寺今昔[J]. 理论与实践, 2000.

  6. 6. 陈伯超. 慎谈“异地保护” [J]. 建筑学报, 2009.

  7. 7. 赵慧珠. 沈阳城市旅游形象设计与传播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吉林: 东北师范大学, 2008.

期刊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