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pen Journal of Historical Studies
Vol. 11  No. 01 ( 2023 ), Article ID: 60282 , 6 pages
10.12677/OJHS.2023.111008

论晚清西北边疆危机与清廷处理对策

田占营

云南民族大学民族学与历史学学院,云南 昆明

收稿日期:2022年11月23日;录用日期:2022年12月5日;发布日期:2023年1月13日

摘要

边疆问题一直是世界各国统治者重视的主要问题。边疆地区的安宁有利于国家的稳定与社会经济的繁荣进步。但是如果边疆一旦出现危机,其国家的整体统治权威将会受到质疑。比如最为典型的就是中国晚清西北边疆问题。在古代中国历朝历代统治者非常重视边疆问题的处理。因为当时统治者非常清楚边疆的稳定对于他们的统治有着多么重要的作用。从秦朝到清朝前期,统治者们一直防御的都是中国北方地区少数民族。然而到了19世纪中后期随着西方殖民者的入侵,中国的边疆问题出现了巨大的危机。西北、华南、西南等地区均遭到西方殖民者的侵略。而这个阶段尤其是西北问题最为棘手。此时清政府摒弃一切,采用左宗棠的“海陆并重”的政策,坚决果断地处理了西北问题,使得后来晚清将近70余年统治时间里西北地区再也未能离开中央政府。基于此种情况或许也清初中央政府实行的民族大一统理念以及各族人民的民族与国家认同感有着莫大的联系。

关键词

西北边疆危机,晚清,举措

On the Northwest Frontier Crisis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 and the Qing Government’s Countermeasures

Zhanying Tian

School of Ethnology and History, Yunnan Minzu University, Kunming Yunnan

Received: Nov. 23rd, 2022; accepted: Dec. 5th, 2022; published: Jan. 13th, 2023

ABSTRACT

The frontier problem has always been the main problem that the rulers of all countries pay attention to. Tranquility in border areas is conducive to national stability and social and economic prosperity and progress. But if there is a crisis in the frontier, the whole governing authority of the country will be questioned. For example, the most typical case is the northwest frontier problem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 In ancient China, the rulers attached great importance to the settlement of border problems. Because the rulers knew very well how important the stability of the frontier was to their rule. From the Qin Dynasty to the early Qing Dynasty, the rulers defended the ethnic minorities in northern China. However, in the middle and late 19th century, with the invasion of Western colonists, China’s border problems appeared a huge crisis. The northwest, South China, southwest and other regions were invaded by Western colonists. And this stage especially the northwest problem is the most difficult. At this time, the Qing government abandoned everything and adopted Zuo Zongtang’s policy of “attaching equal importance to the land and the sea” to deal with the northwest problem resolutely, which made the northwest region never leave the central government during the 70-year reign of the late Qing Dynasty. Based on this situation, the concept of great national unity implemented by the central government in the early Qing Dynasty and the national identity of all ethnic groups were closely related.

Keywords:Northwest Frontier Crisis, Late Qing Dynasty, Measure

Copyright © 2023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4.0).

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4.0/

1. 引言

边疆问题一直是中原历代王朝演进过程中,中央政府面临的巨大挑战。中国自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为抵御北方匈奴人的骚扰而大兴土木,动用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将原先六国修建的长城连接起来铸造成了举世闻名的建筑–万里长城。从而有效的缓和了边疆危机。使得即“华夏族聚居于长城之内,少数民族环居于外”的民族格局状态。也就是后世史学家所讲的“内诸夏而外夷狄”者。这种格局自此也成为后世王朝处理汉族与少数民族关系一直恪守的道德规范与准则。所以说,边疆问题其本质上来讲就是民族问题。晚清时期,由于西方殖民者的入侵,边疆问题日益严重,为了维护自己在西北地区的统治地位,清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来解决西北边疆问题。西北边疆问题的解决也在一定程度上防止了其疆域外向扩散的分裂局面,再一次捍卫了西北地区的完整与稳定。所以我们来讲西北边疆问题的解决在当时不但是清朝统治权威的问题,更是国家民族大一统政治理念的核心问题。

2. 清朝时期西北边疆问题的历史回忆

中国是一个幅员辽阔的国家,它有着富饶的土地以及丰厚的资源,在历朝历代统治者的细心经营下,当时的中国在亚洲乃至全世界都有一定的地位。中国版图的扩大,为了巩固国防,维护自己的统治地位,历朝历代的统治者都对自己控制的区域进行一系列的管理,使得边疆稳定。而当时作为西北边疆历来是中国的西部重要门户,被尊称为祖国的“西大门”。1644年,清朝入主中原,在随后的统一战争中逐渐站稳脚跟。西北地区大致包括了青海、新疆、甘肃、宁夏、内蒙古西部一部分地区。这个地区少数民族众多,文化复杂。这些因素的形成也使得西北边疆治理问题尤为重要。从明末1583年努尔哈赤起兵反抗明朝统治到1644年清朝入主中原逐渐建立起大一统的封建王朝,这前后60多年里清政府首先解决了东北问题。使得东北地区逐步稳定下来。清朝入关后,忙于中原统一战争,无暇处理西北以及西南等少数民族地区,只能委派一些前明投降大臣或者是地方少数民族首领暂时代理这些地区。因此可以说此时的西北边疆形势是较为稳定的。到了康熙时期,西北边疆与清廷之间的关系出现重大转折。此时的西北地区出现了实力较为强悍的地方政权,其中实力最为强大的是准噶尔部,其首领噶尔丹统一西北地区并将势力逐渐渗入到清廷腹地,康熙皇帝虽然三征并打败了准噶尔部,但其残余势力始终骚扰着西北边疆地区。而到了雍正时期,继续同西北地区的准部分裂残余势力作斗争 [1]。雍正元年(1723年)和硕特蒙古首领罗卜藏丹津在青海起兵发动叛乱,后清廷派岳钟琪、年羹尧等大将平定青海叛乱,恢复了清廷在青海地区的绝对统治地位。到了乾隆时期,西北地区的边疆问题再次凸出,噶尔丹的侄子在噶尔丹败亡后逃到新疆继续与清廷作对,于是乾隆皇帝力排众议,彻底解决了准噶尔问题。准格尔问题解决以后在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新疆天山地区的回族兄弟大小和卓再次发动叛乱,清政府派兵镇压,终于在1759年平定叛乱。叛乱平息后清廷为了笼络地方少数民族地区,任命当地的少数民族首领为伯克,并允许其世袭与清廷设立的伊犁将军共同管理新疆地区。自此西北地区在清代前期基本解决。天山南北再次复归统一,此局面一直在清朝维持了100多年。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最终形成,清代社会经济、政治、文化也得到了高度的发展,开创了盛极一时的“康乾盛世”。

3. 晚清西北边疆危机历史问题的由来

清代后期由于国力衰弱,民族危机日益加剧。1840年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通过坚船利炮打开了中国古老的大门–史称“鸦片战争”。鸦片战争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纷纷来到中国,对中国进行各种方式的侵略。由此,边疆问题成为当时清政府最为关心的问题。随着西方殖民国家对亚洲其他地区的侵略,中国边疆尤其是中国西北地区成为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侵略的焦点。特别是在19世纪70、80年代,西北边疆问题尤为严重。比如地方民族分裂分子对当地社会秩序的破坏以及西方国家对西北地区战略位置的垂涎,清廷为维护在西北地区的绝对控制,坚决采取军事打击手段来解决西北问题。但是,由于西方殖民者以及朝中顽固势力的阻挠,一直未能实现此战略目标,因此,西北边疆问题也越来越严重 [2]。

19世纪上半叶,沙俄为占领中亚地区于是拼命向东扩张。而西北地区就顺利成章地成为沙俄侵吞中亚地区的战略中转站。而英国则以印度为跳板向北进攻,企图占领中国新疆,进而控制整个西北地区,来实现他的殖民统治目标。因此可见,西北地区位置的重要性,正是因为其地理位置的特殊性遂成为英国与俄国争夺中亚地区的关键。利益的争夺使得当时西北地区成为当时两个国家争夺的焦点。

1851年,太平天国运动爆发,其浪潮很快席卷整个江南地区。太平天国运动的影响力也大大影响了西北地区 [3]。随后,就相继爆发了陕甘回民起义以及其他大大小小起义数次,清政府在新疆尤其是在西北地区的统治是岌岌可危。在这些叛乱势力中尤其对清政府影响最大的就是阿古柏的入侵。阿古柏本为中亚浩罕国的军官,当时他趁西北地区动乱,在金相印等人的邀请下于同治四年(1865年)入侵南疆,他通过联合当地的民族分裂势力以及外部英国俄国的军事支持相继击败了西北地区的地方势力,并逐步占领了整个新疆,在一定角度上威胁西北边疆地区的安全。而在他统治新疆期间,为了巩固自己在新疆的地位,他大肆拉拢地方民族分裂分子,并且始终与英俄等国家靠拢,并残酷镇压地方民众的反抗。使得新疆乃至整个西北地区处于一种动乱的状态。而阿古柏在占领新疆后企图向内地渗透,因此解决新疆问题成为当时清朝所要考虑的核心问题 [4]。

夺取中亚一直是沙俄政府的既定国策。而西北地区又是通往中亚地区的重要门户。为了尽快实现这一计划,在1865年~1866年沙俄相继占领了中亚地区的浩罕国以及其他中亚重镇。而沙俄在中亚地区的大肆扩张使得阿古柏对沙俄的战略企图有所忧虑。于是为了维护自己的地位,阿古柏不得不又投入英国政府的怀抱。企图利用英国的力量来制衡沙俄政府,然而这种做法无疑是自欺欺人的。他的政权无非就是沙俄英国争夺殖民地的“邮政局”而已。在此之前,英国政府为了更好的利用好这个“邮政局”,企图引诱清廷政府承认其在新疆地区的合法性,但是这一举措遭到了清廷的严厉拒绝。“正如恭亲王奕訢对英国驻华公使威妥玛所讲的‘新疆不同于朝鲜、安南,它是中国的一部分’,同时奕訢还指出在平定陕西与甘肃叛党后,中国政府将继续镇压新疆叛乱。”沙俄政府在看到清政府的强硬态度后,害怕自己的利益被英国政府抢夺,于是在1871年出兵新疆伊犁地区,以此为基地对甘肃、青海地区进行大规模军事行动。而沙俄政府确是无视清政府交涉伊犁问题的建议。谈判外交的失败,使得清政府在新疆问题上当时也是犹豫不决,此时西北边疆危机是日益严重,为了保住清王朝在西北的政治地位,请王朝必须做出一定的态度来处理问题。但是由于当时清王朝内外忧患十分严重,一时无暇处理此事 [5]。因此,当时的西北边疆问题成为清政府急需解决而且必须重视的重要问题。

4. 清政府为解决西北边疆危机而采取的措施

为了彻底解决西北边疆问题,清政府迅速做出反应,积极出兵西北平定西北回民以及地方民族分裂分子的叛乱与阴谋,维护西北边疆的安宁。在此之前,清政府还为此进行了一次辩论,而主题就是围绕“海防与塞防”问题展开激烈讨论,在朝中形成了以李鸿章为首的海防派,他们认为应该放弃新疆,巩固海防,究其原因是因为1871年日本入侵琉球群岛,侵略台湾,使其更加坚信海防的重要性。而以左宗棠为首的塞防派指出塞防的重要性 [6]。其中塞防派代表王文韶他认为“海疆之患,不能无因而至,其视成败以为动静者,则惟西陲军务。”他认为海防与塞防都非常重要。因此当务之急应该是迅速解决新疆问题,彻底解决西北边疆危机。此建议随后也到了地方督抚势力的支持与赞同。比如塞防代表左宗棠得到此建议后是大力支持。他随后表明自己的态度“东则海防,西则塞防,二者并重”。并且他利用新疆在西北地区的战略位置以及历史作用批判了李鸿章的海防论。左宗棠认为:“欲绝俄人阴谋,必先平定回部;欲收复伊犁,必先克乌鲁木齐。如果不得乌鲁木齐,不仅危及陕甘,而且燕晋蒙古亦将无晏眠之日。”因此收复新疆是战略问题而且必须迅速解决。经过争论,清政府权衡利弊果断采取了左宗棠的“海塞并重”的提议,于是清王朝集中力量处理以新疆为核心的西北边疆问题,为此采取了以下措施:

首先,对陕甘回民起义以及地方民族分裂分子予以坚决打击。在左宗棠的指挥下对地方叛乱势力予以歼灭,为清政府收复新疆扫除障碍。

其次利用外交手段解决西北地区问题以防止沙俄势力的侵扰。1878年清政府派崇厚为出使俄国大臣,商谈归还伊犁问题。在后来沙俄政府的愚弄下崇厚与之签订了屈辱的《里瓦几亚条约》以丧失中国的领土主权为代价收回了九座空城,此条约传到国内,群情愤然,最后清政府迫于国内压力,惩办了办事不利的崇厚。随后公开宣布不承认此条约,随后另派曾纪泽前往沙俄圣彼得堡重新谈判,经过长期协商最终签订了《中俄伊犁条约》,虽然此条约的内容还是有些不公平,但是清政府也收回了一些合法的权益,在新签订的条约中,清政府收回了特克里斯河流域大约2万多公里的土地。同时从另一方面来说此条约的签订同时对当时沙俄在西北地区的侵略势力得到一定的遏制。但是此时清政府为防止情况有变,除了外交谈判,在此基础上清政府在与沙俄缔结条约后其存在的一些障碍也基本扫除,随后清廷积极派左宗棠统兵备战,为可能爆发的战争主动做好一切准备。

再次在西北地区建立有效的行政机构统一管理地方。清朝初期由于清朝统治者根基未稳,为了笼络西北西南少数民族政权允许他们的首领拥有一定的自治权。比如札萨克、伯克等地方制度。此制度的实行在前期对清政府在西北以及西南等少数民族地区的稳定起着一定的作用,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以及少数民族文化与中原文化之间的差异,一些少数民族分裂分子开始蠢蠢欲动,危害当地社会稳定。到了清代晚期,清廷派左宗棠对西北地区用兵后,成功收回新疆地区后,为了保持对新疆等地的绝对控制,废除地方伯克等世袭制度,设立行省,1884年任命刘锦棠为新疆第一任巡抚 [7]。新疆行省的设立标志着西北地区重新纳入中央政府的管辖之内。使得新疆地区与内地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便利了中原文化与边疆少数民族文化的交流与传播,在一定程度上使新疆地区成为中国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领土。

最后积极开发西北边疆地区,迅速发展社会经济。西北地区作为特殊的地理位置因为它是中华民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因此在历朝担任西北大门的重要角色。因此历朝历代统治者都会比较看重这一点。在清代西北地区历来是统治者非常看重的地方。而到了晚清时期,随着清朝鸦片战争的失利,以及清王朝对西北边疆地区控制力的影响削弱 [8]。西北边疆内部一些分裂分子开始蠢蠢欲动以及外部英俄等殖民国家的垂涎,使得西北边疆地区的安全岌岌可危。为此清政府为了保住西北大片土地,开始对西北边疆地区进行大规模用兵,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西北边疆稳定后,社会经济以及秩序由于战争的破坏,一片的萧条。为此清政府又采取一系列的措施恢复西北地区的社会经济。早在左宗棠进军新疆途中,为了更有效的补充自己的给养,于是带领军队与当地人民共同开垦土地,灌溉水田发展农业经济,禁止当地群众种植罂粟,鼓励种植桑麻。同时允许商人与外国商人进行自由贸易,推动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在军事方面设立兰州机器制造局,教育方面创办学校,扩大教育在当地的传播与交流。通过一系列的改革使得西北地区的近代化进程又快进了一步,西北地区贫穷落后的局面得到大幅度改善,使得西北社会经济发展得到繁荣与稳固。西北社会的稳定也为后来新疆地区的收复提供了一定的坚实基础 [9]。

5. 民族“大一统”政治理念的形成

《公羊传·隐公元年》曾在里面率先提出了“大一统”的政治理念。它的原文是这样讲的:“何言乎王正月?大一统也。’《汉王·王吉传》:‘《春秋》’所以大一统者,六合同风,九州共贯也。”而虽然文章并未明确讲到大一统的字眼,但是其核心思想却是不言而喻。但是大一统却又于大统一的概念有着本质的差别。它重在凸出国家政治的统一,经济与思想文化的高度集中。这种思想在中国古代历代王朝的国家统治理念中是一直对其进行忠实的履行与实践,这也对中国王朝社会的稳定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话锋转回,在中原历代王朝统治思想中都是秉持“汉夷之分”的统治理念,一直对少数民族心存提防之意。秦始皇的万里长城、明太祖明成祖的多次军事打击北方游牧民族,这种情况一直在王朝历史中重复上演。直到满清入关,清朝统治者开始摒弃“汉夷之辨”,提出了“满汉一家”的政治口号。清圣祖顺治皇帝曾说:“天下一统,满汉无别,满汉官民,具为一家。”这种情况的出现或许与清朝的民族特性有着一定的联系。而到了康熙皇帝统治时期继续对这一理念加以补充与完善。他在位期间,为了巩固与完善清朝大一统的局面,首先灭三藩,平定西南叛乱巩固西南边防,加强西南地区与中原王朝的紧密联系,随后又平定蒙古准噶尔军事叛乱,维护西北边防的安全与稳固,同时也剿灭了察哈尔部的军事叛乱,收复台湾稳固东南海防。康熙皇帝曾说:“可见守国之道,惟在修德安民,民心悦,则邦本得而边境自固,所谓众志成城者也。”同时康熙皇帝在平定准噶尔叛乱后,他曾计划废除长城边防。企图建立一道思想、心理的万里长城。他是中国历代封建王朝里首个打破“华、夷”之分的帝王。他的思想在当时对于多民族国家大一统局面的形成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清雍正皇帝即位时期,他曾创新性的提出;“中外一家”的理论体系” [10]。他在位期间平定了西北回民的叛乱,在新疆地区设立伊犁将军。以及伯克制度,对西北地区实行地方民族自治的统治制度,使得西北乃至清朝的统治得以稳定。这也可以看出他对“大一统”政治理念的概括与总结是十分精辟的。随后清代乾隆皇帝在位期间,他力排汉族地主的“夷汉”观念,他指出:‘以百年内属蒙古而目之为夷,不但其名不顺,蒙古亦心不甘。”他统治期间继续实行多民族大一统的政治理念。平定各部少数民族的叛乱,使得多民族国家的政治理念得以完善与发展。他在位期间清王朝的版图达到极点,从而也为现在中国的版图奠定基础。这种多民族统一的国家政治理念同时也在乾隆一朝奠定下来。

归总起来,“大一统”的国家民族理念也是在国家的统一基础上形成的,而这种“大一统”的国家政治理念不会轻易产生外向扩散的离心倾向,也就是我们所讲的不会出现外部势力与内部分裂势力相互勾结的情况。西北边疆问题也会得到妥善解决,即使有当时英国与俄国的干涉与侵略。但是在固有的“大一统”理念的影响下也是很难对其造成威胁的。因此,在晚清后来的将近70年里,西北地区也从未离开祖国的怀抱。事实证明任何人以及任何外部势力企图分裂国家的阴谋用历史表明它是绝对不会成功的。

6. 总结

西北边疆地区的稳定始终在晚清乃至中国近代史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在致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历史研究所成立的贺信中提到:历史是一面镜子,历史研究是一切社会科学的基础。总结中国近代历史可以发现,边疆地区的安全始终是国家大一统政治理念的核心纽带,它的稳定是一个国家安全与统一的标志,是主权国家的权威性象征。回顾中国的5000年历史,国家大一统的理念始终是中国人恪守的信仰与道德准则。纵观历史全局,西北地区的收复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在传统中国纳入近代国际关系过程中,清朝在面临外敌入侵,边疆危机的事实面前,根据当时的国际形势而做出的理智决定,对中国边疆管理体制做出重要的贡献。而对于这种体制,其本质还是要凸出国家一统的政治理念,因此它不仅在古代同时在今天我们也应该一直坚定不移地在谨遵这个政治理念。基于此状也为祖国的繁荣富强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这也是我中华儿女应该做也必须做的。

文章引用

田占营. 论晚清西北边疆危机与清廷处理对策
On the Northwest Frontier Crisis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 and the Qing Government’s Countermeasures[J]. 历史学研究, 2023, 11(01): 55-60. https://doi.org/10.12677/OJHS.2023.111008

参考文献

  1. 1. 贾建飞. 清代西北史地学研究[M]. 乌鲁木齐: 新疆人民出版社, 2010: 123.

  2. 2. 任念文. 左宗棠西征军费与晚清西北边疆治理实力[J]. 军事经济研究, 2007(7): 78-80.

  3. 3. (清)巴岱, 图海, 等, 奉敕撰. 清世祖实录[M]. 北京: 中华书局, 1985.

  4. 4. (清)张廷玉. 清世宗实录[M]. 北京: 中华书局, 1985.

  5. 5. 李治亭. 论边疆问题与历代王朝的盛衰[J]. 东北史地, 2009(6): 61-64.

  6. 6. 王树森. 晚清民国西北行记的近现代边疆认知[J].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 40(2): 100-107.

  7. 7. 马鹤天. 甘青藏边区考察记[M]. 上海: 国民印书局, 1936.

  8. 8. 克劳塞维茨. 战争论(第3卷) [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82: 869.

  9. 9. 慕文艺. 改革开放以来有关两次鸦片战争后清代西北边疆史地研究流变的述评[J]. 历史学研究, 2022, 10(2): 43-48.

  10. 10. 刘锦增, 武进升. 晚清经略西北中的海关协饷调拨-以闽海关为例[J]. 历史档案, 2022(2): 105-113.

期刊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