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vances in Physical Sciences
Vol. 10  No. 03 ( 2022 ), Article ID: 55311 , 5 pages
10.12677/APS.2022.103047

论民族传统体育融入高校体育教育的作用与 价值

王武年,朱彪

江苏大学体育部,江苏 镇江

收稿日期:2022年7月23日;录用日期:2022年8月23日;发布日期:2022年8月30日

摘要

在高校开展民族传统体育教学,是传承和发展少数民族优秀文化和丰富校园体育课程内容和校园精神文化的有效途径。本研究从高校开展民族传统体育的价值出发,探讨民族传统体育进高校对促进民族团结、促进民族“交流交往交融”发展、促进民族命运共同体构建的现实意义等问题,以期更好的促进新时代民族传统体育在高校的开展。

关键词

传统体育,高校,作用,价值

On the Function and Value of Integrating National Traditional Sports into Phys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Wunian Wang, Biao Zhu

Sports Department, Jiangsu University, Zhenjiang Jiangsu

Received: Jul. 23rd, 2022; accepted: Aug. 23rd, 2022; published: Aug. 30th, 2022

ABSTRACT

Carrying out national traditional sports teaching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s an effective way to inherit and develop the excellent culture of ethnic minorities and enrich the content of campus sports courses and campus spiritual culture. Starting from the value of developing national traditional sport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is study discusses the practical significance of entering national traditional sports into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o promote national unity,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national “communication and integration”, and promote the construction of a community of national destiny, in order to better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National Traditional Sport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the new era.

Keywords:National Traditional Sports,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Function, Value

Copyright © 2022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4.0).

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4.0/

1. 引言

我国56个民族是在长期历史演进中形成的命运共同体。《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指出:课程内容要弘扬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汲取世界优秀体育文化,体现时代性、发展性、民族性和中国特色。我国普通高校不仅是优秀文化的传承地和加工地,也是开展民族传统体育教育的重要阵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也是国家体育事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发展民族传统体育是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一项重要工作,也是《全民健身条例》、《关于进一步加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工作的指导意见》等系列文件的一项具体部署。新时代民族传统体育进高校不仅是学校体育工作的拓展和需要,而且已经成为学校体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2. 民族传统体育在我国普通高校开展情况

我国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众多,据1987年开展的历时3年的全国民族传统体育挖掘整理统计,共计977项 [1]。李政、徐剑波在对普通高校体育课开展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教学研究时,对全国93所高校调查结果显示,篮球、排球、足球、乒乓球、田径、羽毛球、游泳仍是高校体育课程教学主要内容。野外生存、定向越野、攀岩等极限性运动项目,体育舞蹈、街舞轮滑等娱乐类项目,跆拳道、空手道、柔道拳击等对抗性项目也颇受学生欢迎,大有后来居上的趋势 [2]。开发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本着“以人为本,健康发展”的新教育理念,将民族传统体育融入校园体育课堂,丰富高校体育课堂资源,是高校体育改革课程的重要举措。

黑龙江省是我国最北部的多民族聚居地,在黑龙江高校,舞龙舞狮、毽球、武术等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被列为体育师范类专业课程,然而近些年这几种民族传统项目的选课人数正逐渐减少,对于一些高校开展的空竹、太极拳、珍珠球等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受到场地及学生观念等的制约,选课人数也逐年减少。云南省也是我国民族种类较多的省份,在云南高校公共体育课程中,对于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虽有所涉及,但并没有广泛地开展。山东省普通高校开展民族体育项目的比例并不高,课程设置主要以武术为主,大多高校只有1、2个项目进行教学。也有个别高校开展毽球、跳绳等项目,但内容较单一,没有创新和突破。甘肃省普通高校民族传统体育课程项目开设有武术套路、太极拳、散打、民族舞蹈锅庄舞,课程设置主要以表演性强的项目为主,竞技性强的散打、民族摔跤等项目开展较少。在湖南、湖北、重庆、贵州等省市地区,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资源丰富,可开发项目众多,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开展较为普遍,一些高校将民族体育列为体育教育专业的必修课或主干课程,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成果 [3]。湖南吉首大学在1994年就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作为体育教育专业必修课程,在2003年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大规模的引入公共体育课堂教学中。

近年来,民族传统体育虽然在我国普通高校的开展有了较大的进展,涌现一些民族传统体育特色院校,在课程内容上以武术为代表的民族传统体育内容也有了较大的拓展和延伸,但这些开展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发展不平衡,总体上呈现出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总量少、内容欠丰富、地方特色不鲜明性等特点。

3. 新时代民族传统体育进高校的作用与价值

我国普通高校主要是指各种全日制大学、学院、高等职业院校、高等专科学校等。高校教育是整个学校教育的后期阶段,是大学生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随着知识经验的积累,认识水平不断提高,大多数学生对于体育的社会功能以及体育与自身关系的认识更加深刻。普通高校不仅是文化的发源地、传承地和加工地,更是一块开展民族传统体育教育的重要阵地。民族传统体育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国家体育事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它具有一般体育活动所不具备的文化价值。积极地推动民族传统体育进校园,不仅仅是民族工作的拓展和创新,也是落实教育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中课程内容要“弘扬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汲取世界优秀体育文化,体现时代性、发展性、民族性和中国特色”的基本要求。2018年国家体育总局、国家民委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工作的意见》指出:“鼓励和支持学校在开展现代体育教学活动的同时,开展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教学和活动,培养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人才。整合高等院校教学和科研的资源优势、广泛开展学术研讨、文化交流和创新研发等活动。加强民族传统体育学科建设,为学科的发展和人才的培养夯实基础。”因此,在高校开展民族传统体育活动,不仅增强普通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而且对促进民族团结、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构建民族命运共同体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也可以进一步推动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3.1. 新时代民族传统体育进高校对促进民族团结的作用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国人口8.41%,民族自治地区国土面积占全国国土面积的64%。党始终高度重视搞好民族关系,高度重视维护民族团结。对高校而言,“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这一新的理念为新时期高校促进民族团结教育、民族文化交流、民族体育发展等工作指明了方向,明确了要求,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新思路 [4]。民族传统体育进高校,不仅给高校体育增添了新鲜元素,还有利于增进民族团结。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进入高校体育课堂教学,让学生学习了解中华优秀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以及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领域的影响,通过身体练习的参与,正确认识不同民族的文化精髓,激发各族学生的爱国热情,达到增进民族团结的作用。体育运动不仅是联合各族人民的纽带,同时也是促进民族一体化的有效手段。体育运动中的集体项目最讲究的是团结,体育竞赛能加强运动员的凝聚力,促进队伍团结。民族传统体育比赛在高校的开展,让不同民族学生参与进来,这一定程度上的激发了各族学生的集体荣誉感,有利于培养各族学生的集体主义。各族学生尽管语言不通、习惯各异,但为了组织好训练和比赛,为了共同的目标和荣誉,大家必然会像兄弟一样,团结一致、认识一致、互帮互助、凝心聚力去拼搏,大家像石榴籽一样凝聚在一起,深刻诠释了“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共同目标理念,促进民族大团结。

3.2. 新时代民族传统体育进高校对促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的作用

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是在党的领导下,以各民族群众为主体,通过巩固和加强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综合举措,促进各民族交流交往交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创造性推动我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实践进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做好民族工作,最关键的是搞好民族团结,最管用的是争取人心。”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江苏省民宗委在持续推动各地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紧密结合创建“六进”工作,进机关、进企业、进社区、进乡镇、进学校、进宗教场所。将民族传统体育运动项目融入高校体育,通过各民族学生共同练习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不仅对民族历史传统文化有更多的了解,还促进各族学生之间的交流交往交融,使得学校在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不仅仅局限于思想政治的理论课。做好民族传统体育进高校工作促进民族团结,不仅要抓好课堂上民族传统体育教学,还要抓住民族传统体育交流竞赛活动的积极效应和辐射作用,多角度、多层面地开展民族团结工作。此外,要将民族体育活动范围逐渐扩大到社会广大各族群众,在全省、市营造浓厚的民族团结进步的和谐氛围。如南京理工大学承办江苏省第十九届运动会群众比赛珍珠球项目比赛,吸引了全省九支代表队参赛,营造出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民族团结进步氛围,深化了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推动了民族团结创建工作在江苏大地的可持续开展。

3.3. 新时代民族传统体育进高校对促进“三交”即交流交往交融发展的作用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是民族关系发展的主流现象。江苏是一个少数民族散杂居的省份,目前全省共有在校少数民族大学生4.1万余人在一起学习、生活。首先民族传统体育的教学活动,实际上也是一种民族文化的交融过程。其次,高校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在教学过程中,无论是体育课,还是课外社团活动,以体育为手段,通过身体练习方式或比赛的方法来进行教学,高校少数民族学生大都积极参与其中,同时增加了各民族学生之间的直接交流与接触。学生为了共同完成民族体育项目的学习任务和参加体育比赛活,他们彼此相互熟悉各自民族文化,相互加深友谊,相互增进协作,朝着共同的目标努力。高校民族传统体育的开展为各民族学生交流交往交融搭建了纽带和桥梁,促进民族之间相互交流交往交融,提升了各族学生对“三个离不开”(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四共”(共居、共学、共事、共乐)、“五个认同”(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和“六个相互”(相互了解、相互尊重、相互包容、相互欣赏、相互学习、相互帮助)更深层次的认识 [5]。近年来,江苏省认定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训练基地在高校挂牌落驻,通过对这些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学习和训练,增强了学生对民族体育文化的认同感,促进大学生个性发展的同时,也促使不同民族学生之间更加和谐相处。

3.4. 新时代民族传统体育进高校对促进构建民族命运共同体作用

新中国成立初期,毛泽东主席就提出:“人民的团结,国内各民族的团结,是我们的事业必定要胜利的基本保证”。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同志指出,我国现阶段的民族关系是各族劳动人民之间的关系。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民族工作领域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路新战略,形成了系统完善的思想理论体系。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中华民族是一个命运共同体,多次强调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重大论断成为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在1840年鸦片战争后,我国各族人民在血与火的共同抗战中,深刻认识到“中华民族是一个命运共同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中华民族”成为各民族普遍认同的概念和归属,这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初步形成的标志。在党的十九大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写入党章,成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实现中国梦新征程上的共同意志和根本遵循。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来自于本民族,承载着本民族的风俗习惯,还含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凝聚着浓厚的民族意识和价值。“化名成俗,其必由学”,通过文化教育活动和体育运动的展示,不仅感知教化学生,同时也展示出独特的民族风趣。在高校体育课程教学引入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让民族文化得以传播,使更多的人了解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引导广大师生对民族传统文化精髓形成认同,激发民族情感,培养爱国主义意识,从而增加民族团结和民族文化的认同,促进民族命运共同体的构建。

4. 小结

新时代民族传统体育进校园具有重要意义,在高校开展民族传统体育活动,不仅增强普通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而且增强学生对民族大团结的认同感,激发各族学生的爱国热情,增进民族团结。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促进民族之间相互交流交往交融,从而增加民族认同的作用,有利于促进民族民运共同体构建和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和发展。现阶段我国高校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文化氛围尚未形成,民族传统体育运动注重竞技性,弱化了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普及与传承,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师资力量相对薄弱,课程教学相对单一。要充分发挥我国高校体育资源优势,进一步推进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训练、科研基地建设,积极加强民族传统体育课程建设,培养、储备民族体育专业人才,实现民族传统体育和高校教育联动发展。

文章引用

王武年,朱 彪. 论民族传统体育融入高校体育教育的作用与价值
On the Function and Value of Integrating National Traditional Sports into Phys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J]. 体育科学进展, 2022, 10(03): 331-335. https://doi.org/10.12677/APS.2022.103047

参考文献

  1. 1. 买佳. 民族传统体育在我国学校体育教育中的发展与经验启示[D]: [硕士学位论文]. 武汉: 华中师范大学, 2014.

  2. 2. 李政, 徐剑波. 普通高校体育课开展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教学研究[J]. 河北体育学院学报, 2010, 24(1): 36-38.

  3. 3. 刘少英, 徐建波. 边区地方高校民族民间传统体育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以湘、鄂、渝、黔4省(市)边区为例[J]. 鞍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1, 13(6): 76-79.

  4. 4. 焦敏. 高校民族团结教育应加强“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认同意识教育[J]. 民族教育研究, 2017(5): 12-16.

  5. 5. 杨圣祥, 陈英. 开创高校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新模式[N]. 中国民族报, 2019-02-15(005).

期刊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