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ging Research
Vol. 11  No. 02 ( 2024 ), Article ID: 83976 , 6 pages
10.12677/ar.2024.112039

马克思主义人口理论对我国应对 人口老龄化的启示

孙祥森

南京林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 南京

收稿日期:2023年10月31日;录用日期:2024年3月26日;发布日期:2024年4月7日

摘要

当前我国人口老龄化形势较为严峻。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既是党和国家的战略任务,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求。马克思主义人口理论是马克思、恩格斯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础上创立,后被列宁以及中国共产党人在实践中不断创新发展,从而形成的用以研究人口现象、探索人口规律、剖析人口实质的科学理论,对我国应对人口老龄化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基于马克思主义人口理论,我们可从完善生育配套政策、着力提高人口素质和大力发展老龄产业等方面探寻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具体对策。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人口理论,人口老龄化,人口均衡

The Enlightenment of Marxist Population Theory on China’s Response to Population Aging

Xiangsen Sun

School of Marxism, Nanjing Forestry University, Nanjing Jiangsu

Received: Oct. 31st, 2023; accepted: Mar. 26th, 2024; published: Apr. 7th, 2024

ABSTRACT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aging population in China is relatively severe. Actively addressing the aging population is not only a strategic task of the Party and the country, but also a practical need for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Marxist population theory was founded by Marx and Engels on the basis of dialectical materialism and historical materialism, and later innovated and developed by Lenin and the CPC in practice. The scientific theory formed to study population phenomena, explore population laws, and analyze the essence of population has an important enlightenment on China’s response to population aging. Based on Marxist population theory, we can explore specific strategies to address population aging by improving supporting policies for childbirth, focusing on improving population quality, and vigorously developing the aging industry.

Keywords:Marxist Population Theory, Population Aging, Population Balance

Copyright © 2024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4.0).

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4.0/

1. 引言

马克思主义人口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制定人口政策、进行人口研究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因此,在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的当前社会,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人口理论并结合我国老龄化现状去寻找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人口发展道路,显得十分必要。

2. 我国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必要性

当前我国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但同时人口老龄化问题也是快速发展过程中的社会现实问题,是人们所关注的重点问题。因此必须认清并加以分析现状,才能够更好的为老龄化问题施策,为解决问题提供基础保障。

2.1. 人口老龄化形势严峻

当前,我国人口老龄化呈现出显著特征。一方面是基数大,增长快。《中华人民共和国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截至2023年底,全国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29,697万人,占总人口的21.1% [1] 。按照这样的发展趋势,有学者预测2035年我国60岁以上老龄人口占总人口数的比例将接近三成。另一方面是分布不均,差异明显。从整体上看,我国东部地区人口老龄化程度要比西部地区更严重。北京、浙江、山东等地区60岁及以上人口占比均接近或超过二十个百分点,辽宁、吉林和黑龙江三省这一数据分都已经超过二十三个百分点,而西部地区仅有重庆和四川两地区的60岁及以上人口比例超过二十个百分点,西藏这一数值不足九个百分点 [2] 。

2.2. 人口老龄化原因多重

我国老龄化形成的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其一,多方面因素致使年轻人生育意愿不强。当前社会,随着生育观念逐渐开放、养育子女成本不断提高、受教育时间慢慢增长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年轻人的生育观念越来越不强烈。2022年中国出生人口规模为956万人,总和生育率仅为1.09,从2021年以来连续跌破1.5的“低生育率陷阱”警戒线,基本进入极低生育率范围 [3] 。其二,计划生育使得中年人“独一无二”。计划生育的有效实施是降低我国人口出生率最主要的因素,推动我国新生儿比重快速减少,促成我国实现从高出生率向低出生率的重要转变,国内人口结构从此发生重大变化。1990年代后期我国的总和生育率为1.7~1.8 [4] ,此后我国总和生育率基本围绕1.8浮动,但是从2020年开始总和生育率一直处于1.5之下,已经处于较低水平 [5] 。尽管国家根据我国人口现实情况,后来相继推行“双独二孩”政策和“单独二孩”政策,以及2016年正式执行的“全面二孩”政策,再到2021年提出的“三孩”政策,但对提升我国生育率所起到的作用并不十分明显。

2.3. 人口老龄化影响广泛深刻

第一,人口老龄化会对我国消费结构产生影响。在经济收入方面,老龄人口因其体力精力等下降,经济收入会明显低于青壮年时期;在消费需求方面,老龄人口因其身体机能的变化会在衣着、饮食和生活方式等方面追求单一缓和,消费需求发生变化;在消费观念方面,老龄人口不再会进行超前消费,控制消费欲望,节省支出以应对个人养老问题。第二,人口老龄化对我国劳动供给产生影响。在老龄化不断加深的现实问题面前,势必会造成我国劳动人口的整体年龄的增大,一方面来说会对我国劳动总供给形成制约,另一方面来说会对我国的劳动生产率造成深深的影响 [6] 。第三,人口老龄化对我国社会保障体系产生影响。老龄人口的不断增长势必会加大我国的养老服务支出,这对我国现有的社会保障体系带来了了更加严峻的挑战。这就要求社会不断提高公共服务能力,保证社会保障体系覆盖全面,正常运行。

3. 马克思主义人口理论的主要内容

3.1. “两种生产”理论

“两种生产”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人口理论的核心和基础。“两种生产”理论有马克思率先提出,并经由恩格斯阐释完善,对其进行了完整性定义补充。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从历史的最初时期起,从第一批人出现以来” [7] ,两种生产就同时存在。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指出:“生产本身又有两种。一方面是生活资料即食物、衣服、住房以及为此所必需的工具的生产;另一方面是人自身的生产,即种的繁衍。” [8] 在马克思、恩格斯理论体系中,“生产”本身就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生产仅仅指物质资料生产,但广义的生产还包含了人类自身生产,社会生产正是这二者的辩证统一。

3.2. 人口规律理论

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多部著作中都有着关于人口规律的思想,这是马克思主义人口理论中的重要内容,他们认为人口规律存在三个特性。首先是客观性。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人口规律作为人口运动和发展过程中与其发生必然的、本质的联系的各种内在和外在因素之间的关系,就具有一种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性质,与周围的诸多方面存在联系。其次是社会性。人是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总和,会像动物一样繁衍生息,经历生命周期。但是人比动物高级的地方在于能够为了生存去团结众人征服自然,从而进行物质资料的生产。人口在生产过程中的生产观念和生产能力会受到社会因素影响。因此,不仅人的社会性更能反映人的本质,人口规律也同样具有社会性,是一个社会过程和社会现象。最后是历史性。马克思认为:“每一历史的社会生产方式都有它特有的人口规律,这一规律只适用于它,同它一起存亡,因此只具有历史意义” [9] 。人口规律会随着历史的更替发展而进行变化,不同的社会生产方式会有不同的历史规律,存在着不同的表现形式。

3.3. 人口再生产理论

在《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德意志意识形态》《资本论》等著作中,马克思和恩格斯对人口再生产的含义、类型以及制约因素进行了研究。人口再生产即老一代人死亡,新一代人出生,一代更替一代,循环往复、周而复始的过程,这是人类存在的必然条件,“像任何活的个体一样,依靠繁殖使自己永远延续下去” [10] 。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人口再生产分为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受到自然和社会因素的制约。在原始社会,因其生产力低下,人们进行的是原有规模上的后代繁殖,即简单生产。而在进入资本主义社会后,人口的再生产不再仅仅是简单的数量增长,而是为了提供能够进行物质资料生产的劳动力,即扩大再生产。马克思和恩格斯在阐释再生产理论的过程中,也对制约人口再生产的因素进行了分析。他们认为经济因素在社会因素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人口生产是由物质资料生产所决定的。就像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条件下,“资本会根据自己的剥削需要来调节劳动力本身的这种生产,即受资本剥削的人群的生产” [11] 。

3.4. 人口质量理论

马克思认为,任何客观事物的发展是事物的量变与质变对立统一的运动过程。同样的在研究人口问题时,马克思和恩格斯也注重质、量的结合,对人口质量进行了大量有意义的研究。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人口质量主要包括人的身体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这三个方面。身体素质主要包括健康状况和预期寿命,身体素质是保证人口质量的物质基础。马克思曾指出:“有健全的身体,才有健全的精神。” [12] 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人的身体素质影响因素有先天和后天两种,先天是有基因所决定的,而后天则会与人们的生活环境密切相关。文化素质主要包括文化科学水平和劳动技能,马克思在分析机器和大工业时就指出:“工艺学校和农业学校是这种变革过程在大工业基础上自然发展起来的一个要素;职业学校是另一个要素,在这种学校里,工人的子女受到一些有关工艺和各种生产工具的实际操作的教育。” [13] 随着大工业时代的到来,慢慢地出现了机器代替劳动者的趋势,因此马克思意识到只有提高劳动者的科学文化素质,才能够保证劳动者得以进行正常的劳动,社会得以接续发展。劳动者真正发挥自己的作用。思想素质主要包括政治思想和道德品质,思想道德素质是人口素质的灵魂支柱,人的思想道德素质是衡量人口质量高低的重要尺度。马克思在《反杜林论》这部著作中指出:“如果就绝对的终极来说,哪一种也不是,但是现在代表着现状的变革,代表着未来的那种道德,即无产阶级的道德,肯定拥有最多的能够长久保持的因素。” [14] 人口质量的三个方面紧密联系,相互影响。

3.5. 人是生产者和消费者的统一理论

马克思主义人口理论认为,人在经济属性层面来说具有二重性,即人既是生产者,又是消费者。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人作为生产者是有条件的,人只有到达一定年龄之后,能够使用生产工具来进行生产,摆脱单纯的自然人时,才能够真正的成为劳动力,生产出物质财富。同时马克思也指出人从诞生起每时每刻都在消费,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消费也开始变得更加多样化,人的消费能力也在不断提升。因此,人作为消费者也是社会发展所必需的,正如马克思说:“一个社会不能停止消费,同样,它也不能停止生产” [10] 。人作为消费者同样要掌握相应的消费技能,具备消费能力。从辩证唯物主义视角来看,人是生产者和消费者的统一,我们不能割裂两者的关系,应当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有计划地调节人口增长,从而更好地发挥人的生产力和消费力的作用。

马克思的人口理论对于现实社会具有重大的时代价值。第一,马克思的人口理论揭示了社会经济制度对人口变动的决定作用。他认为资本主义制度下的过剩人口问题是由资本主义制度本身决定的。改革开放伊始,我国正处于人口膨胀期,这种状况与建国初期我们对人口增长的放任、鼓励有直接关系。因此,要解决人口问题,必须从制度层面进行深化改革。第二,马克思的人口理论突出了教育在人口质量提高中的核心地位。他主张通过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和技能来间接控制人口增长,这对于当前推动我国人口素质提高具有指导意义。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人口红利已经逐渐消失,如何提高人口质量和数量,提升全社会劳动效率已成为关键。第三,马克思的人口理论反对简单的数量控制,而主张从改变社会经济结构开始解决人口问题。在实践中,我们不能仅仅关注人口数量的增减,而要根据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科学调整人口政策,以适应社会经济发展。

4. 马克思主义人口理论对我国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启示

马克思主义人口理论内容十分丰富,以清晰的视角阐释了人口发展过程中的规律和本质,彰显了其科学性、理论性和实践性的鲜明特征。因此面对当前的老龄化问题,必须要从马克思主义人口理论出发,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和现状制定相应的对策,才能够从根本上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

4.1. 通过完善生育配套政策促进人口均衡发展

人口均衡是我国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核心要素。马克思主义人口理论认为,物质生产与人口生产通过相互作用制约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且人口生产是产生社会生产力的前提,物质生产是满足社会消费力的基础,只有当物质生产与人口生产相互协调时,才能推动人口生产力与人口消费力实现均衡状态。当前只有通过实施更加开放的生育政策,不断加强生育配套设施的建设,才能够保持社会物质生产的稳定性,满足日益增强的人口消费,进一步释放我国生育潜能,从生育源头减缓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

首先是降低家庭生育负担。真正落实“双减”政策,减轻家庭教育成本;完善基本保障,加强对住房保障体系的宏观调控,减轻年轻人购房压力和负担。其次是创造良好的生育环境。完善婚产假制度,减轻生育心理压力。最后是倡导积极生育观念。拓宽宣传渠道,利用好网络平台和自媒体平台,加大对生育政策的宣传,形成积极的生育氛围;强化教育引导,在课堂上将积极的观念传递给青年学生,让青年学生形成健康积极向上的生育观念。

4.2. 通过着力提高人口素质增加劳动有效供给

人口质量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人口理论的重要内容,其认为人口质量高低直接关系着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要实现生产力彻底解放和无产阶级的自由解放,必须在理论上研究人口质量,并在实践中提高人口质量。人口质量决定着劳动的有效供给能力,不断提高我国人口质量,对我国提高劳动有效供给,保持经济增长和技术创新具有重要的作用。

首先是提高人口身体素质。坚持优生优育政策,抓好新生儿这一基础,并加强对青少年的身体评估和综合考核;进一步加大对于社会保障系统的投入,尤其是健全社会公共卫生保障体系;持续增强全民健康意识,积极坚持健康有效的生活方式。其次是提高人口思想素质。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以传统文化为基石,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人们的生活中,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不断提高公民道德素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用法律与制度维护正确的价值观念。最后是提升人口文化素质。不断完善基础教育,继续推进教育公平,缩小城乡教育差距,保证乡村人民不断获得高质量的教育机会;不断加强教育人员队伍,提高教师待遇,为教育质量和水平提供基础保障。

4.3. 通过大力发展老龄产业挖掘老龄人口消费潜力

人是生产者与消费者的统一,且具有消费能力的个体组合在一起就形成了社会消费力。社会消费力与社会生产力是辩证统一的关系,消费力对生产力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因为消费不仅是生产的目的,也是生产的动力,能够产生新的生产需求。因此,社会消费力是否旺盛,会直接关系生产力的发展。老龄人口相比较年轻人来说具有更低的消费需求和消费欲望,但是老龄人口的集聚消费仍然能够产生巨大能量。因此,通过大力发展老龄产业来带动老年人口的消费能力,从而带动生产,是我国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重要举措。

一方面是协调市场的需求和供给。要从老龄人口的生理、心理和物质等方面找到突破口,加强调研,找到老龄人口的市场潜力,构建更加精准的产销集成平台,协调老龄产品的有效供给,保证更加“多姿多彩”的老龄产品上市。另一方面要拓宽开放范围和层次。要保持开放包容的态度,在精准把握国内产品的同时能够吸取外来经验,引进更加优秀的理念、外资、产品和技术来拓宽老龄人口消费市场的广度;鼓励国内产业与国际竞争与合作,进一步研发出更加有竞争力的产品,更好的形成国内国际双循环的良好格局。

5. 结语

新的时代背景下,老龄化问题不断加深,这是摆在社会面前的现实问题。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人口理论,就是要将马克思主义人口理论与当前我国老龄化现状结合起来,用辩证的观点去分析和解决问题,并进一步研究马克思主义人口理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理论价值与实践价值。

文章引用

孙祥森. 马克思主义人口理论对我国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启示
The Enlightenment of Marxist Population Theory on China’s Response to Population Aging[J]. 老龄化研究, 2024, 11(02): 272-277. https://doi.org/10.12677/ar.2024.112039

参考文献

  1. 1. 国家统计局. 中华人民共和国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EB/OL]. https://www.stats.gov.cn, 2024-02-01.

  2. 2. 国家统计局、国务院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第五号)》——人口年龄构成情况[EB/OL]. https://www.stats.gov.cn, 2024-02-01.

  3. 3. 王军, 张露. 中国低生育水平下的人口形势、长期发展战略与治理策略[J]. 治理研究, 2021(4): 62.

  4. 4. 翟振武, 陈卫. 1990年代中国生育水平研究[J]. 人口研究, 2007(1): 19-32.

  5. 5. 李月, 张许颖. 婚姻推迟、婚内生育率对中国生育水平的影响——基于对总和生育率分解的研究[J]. 人口学刊, 2021(4): 1.

  6. 6. 乔晓春. 全国及各省份老年健康预期寿命变化及差异比较[J]. 人口与经济, 2023(5): 1-20.

  7. 7. 马克思, 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 [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5: 2.

  8. 8. 马克思, 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9卷) [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82: 238.

  9. 9. 马克思, 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8卷) [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19: 147.

  10. 10. 马克思, 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 [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9: 653.

  11. 11. 马克思. 资本论(第1卷) [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18.

  12. 12. 马克思, 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5卷) [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71: 48.

  13. 13. 马克思, 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 [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16: 535.

  14. 14. 马克思, 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 [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9: 98.

期刊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