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vances in Education
Vol. 14  No. 03 ( 2024 ), Article ID: 83221 , 9 pages
10.12677/ae.2024.143399

高校资助育人实施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校隽,董秀娜

江苏大学教师教育学院,江苏 镇江

收稿日期:2024年2月16日;录用日期:2024年3月18日;发布日期:2024年3月26日

摘要

近年来高校资助育人工作开展总体值得肯定,但各项工作尚有不同程度的提升空间。本文采用问卷调查法,对高校资助育人实施现状进行了调研,发现存在资助过程重“资助”,轻“育人”现象、资助对象的确定不够精准、资助形式不够丰富等问题。进一步提升高校资助育人质量,需从保障高校资助工作制度化、规范化,提高学生对发展型资助育人的正确认识;完善高校资助育人认定机制,提高资助育人精准度;加大投入,扩大资助项目覆盖率,实现资助类型多样化等方面重点着力。

关键词

高校资助育人,调查分析,资助效果,育人效果

Analysis of the Implementation Status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of University Funding and Education

Jun Xiao, Xiuna Dong

Teacher Education College, Jiangsu University, Zhenjiang Jiangsu

Received: Feb. 16th, 2024; accepted: Mar. 18th, 2024; published: Mar. 26th, 2024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the work of funding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s generally worthy of recognition, but there is still room for improvement in various degrees. This paper uses the questionnaire survey to investigate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implementation associated to university funding education, finding that there are some problems in the funding process, for example, the phenomenon of emphasizing “funding” and ignoring “education”, the identification of funding objects is not accurate enough, and the funding forms are not rich enough. To further improve the quality of university funding education, it is necessary to ensure the institutionalization and standardization of funding and correct students’ understanding of developmental funding education; contribute to the identification mechanism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for the accuracy of education; increase investment, expand the coverage of funded projects, and diversify the types of funding.

Keywords:University Funding Education, Survey Analysis, Funding Effectiveness, Educational Effectiveness

Copyright © 2024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4.0).

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4.0/

1. 引言

发展型资助育人是指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为核心,在保障经费和物质资助基础上,有计划开展的资助育人工作,并重点针对面临身心发展、学业修习、素养提升、入学就业等困境的学生,由相关业务部门联合提供的更加精准有效的教育服务。2023年7月,江苏省教育厅等十四部门印发《关于加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发展型资助育人工作指导意见》,明确将资助育人作为“十大”育人体系重要内容,实施发展型资助育人行动计划,构建物质帮助、道德浸润、能力拓展、精神激励有效融合的资助育人长效机制。统筹建立教育系统全员参与、各部门配合、教育教学各环节协调联动的资助育人机制,成为当前高校资助育人工作加强改进的重点。本文针对高校资助育人实施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开展问卷调查,搜集了反映高校资助工作开展及其育人成效的数据,可为分析研判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的建设实态、探索提升高校资助育人工作质量的创新路径提供数据支撑。

2. 调研概况

(一) 问卷设计

2023年8月~9月,采用自编问卷对高校资助育人实施状况进行了调查。调研对象为在校贫困大学生,共计发放问卷416份,收回416份,回收率为100%,有效率为100%。

调研中有关高校资助育人的考察维度,主要包括“资助效果”“育人效果”“学生对资助育人的认识”“学生在资助育人方面的需求”等。

(二) 信效度检验

该问卷采用克朗巴哈α系数来检验问卷的可靠性和稳定性,经检验问卷内部一致性信度达到统计学要求,问卷KMO值为0.914,结构效度较好,问卷能够准确反映调查对象的现实状况。数据采用SPSS22.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数据真实、有代表性,可信度和实效性较强,能较全面真实反映资助育人的实施情况。

3. 数据分析

调查显示,近年来高校资助育人工作开展状况整体较好,育人成效明显提升。数据显示,大学生对资助育人工作的开展状况总体持肯定性评价;与此同时,调研也反映出一些值得关注的现象与问题。

1) 资助效果

党和政府历来重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2007~2016年期间,我国学生资助政策体系逐步健全完善,经费投入迅猛增加,学生资助规模不断扩大,资助力度逐年提高。见图1,超过95%的学生认为高校非常重视资助工作,并落实于具体环节之中。

Figure 1. The degree to which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ttach importance to funding and educating people

图1. 高校对资助育人的重视程度

在参与调研的416位贫困学生中,虽然有86%获得国家助学金,但获得国家助学贷款的学生仅占42%,未超过贫困学生总量的一半;获得学费减免、新生入学资助项目、社会奖学金、国家奖学金、勤工助学补助的占比依次为16%、14%、16%、12%、21%。可见高校在扩大资助项目覆盖率和资助类型多样化方面仍需加大力度。

通过调查结果分析发现,在“您是否了解什么是发展型资助?”这一题中,一半以上学生选择“否”这一选项,但高校开展的资助育人活动相对较为丰富。说明大部分学校虽然开展了各类资助育人活动,但资助育人的覆盖面和影响面还不够大,宣传力度还需要进一步加大,学生对资助育人的正确认识还需要进一步提高。

2) 育人效果

教育部党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要求建立发展型资助体系,构建物质帮助、道德浸润、能力拓展、精神激励有效融合的资助育人长效机制。问卷结果分析发现,几乎全体贫困生都赞成资助育人应该在为大学生提供基础的经济保障的基础上,既充分发挥资助工作的育人功能,又注重培养和提升家庭经济困难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通过深入挖掘和开展育人活动,让困难生作为主体参与其中,促进困难生的全面发展。

资助育人作用不断加强,育人成效显著。高校资助工作得到大学生广泛认可。大部分学生能正确认识自己,正确看待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这一“称谓”,见图2。大部分学生接受资助后能将其作为激励,朝正向发展,见图3,说明该校贫困学生整体素质良好。

Figure 2. How do college students view the title of financially disadvantaged students?

图2. 高校学生如何看待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这个称号?

Figure 3. What to do after receiving national funding?

图3. 接受国家资助后怎么做?

为更加细致地分析高校资助工作的育人成效,调查了贫困大学生的日常花销来源,通过相关分析发现,贫困学生的日常花销94%来自家庭供给,见图4,说明学校资助投入并不能成为学生花销的主要来源。

而90%的学生除学费以外,月均花费在1500~2000以内,学校资助在一定程度上能帮助学生解决吃饭问题。也说明大部分学生都有相对科学的消费意识,能够将月消费维持在可控范围内。

Figure 4. What are the sources of your daily expenses?

图4. 您的日常花销来源有哪些?

通过调查发现,资助过程存在一些不良行为,除图5所示的问题以外,有学生备注写道“资助方弄虚作假,未真实资助提供帮助”“托关系”“领贫困补助的用着一万多的电脑,大几千的手机,周周下馆子,还有的天天旅游”等。说明资助对象的确定还需要进一步精准化,被资助的学生的消费意识和观念还需要进一步引导。

Figure 5. Which of the following behaviors do you think may have occurred during the funding process?

图5. 您认为下列哪些不良行为,可能在资助过程中出现过?

3) 学生在资助育人方面的需求

在深入了解学校资助育人现状的基础上,为了确定资助优化的方向,设置了学生需求维度的题项。

在勤工助学岗位设置方面,通过调查发现,超过一半的同学认为所在院校勤工助学岗位的设置数量太少,而不利于提升专业技能、岗位种类单一、偏劳动型各占比37%、26%、23%。在偏好选择上,约41%的同学更倾向知识型的勤工助学岗位,约27%的同学倾向于技术性岗位。

在希望得到何种类型的高校资助选择中,80%的占比来自经济方面,学业、就业、专业技能占比也较大。学生认为高校资助在缓解经济压力方面的价值最大,占比高达95%。

为直接了解学生对资助育人的期待,设置了“明确政策标准,加强资金管理,提高资助资金使用效益”;“发动社会力量,争取更多勤工俭学岗位和就业机会”;“增加心理援助,向高校大学生提供心理帮扶”;“提供就业培训,帮助学生进行职业发展规划”;“提升自助能力,增强大学生的自我发展意识”;“培育诚信意识,提升学生的责任感勇于担当”六个题项,占比分别为75%、76%、59%、70%、68%、56%。可以看出学生比较关注就业、勤工俭学、资金资助几个方面的问题,渴望得到更多这方面的帮助指导。

4) 高校资助育人的影响因素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构建优质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的意见》,教育部党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的实施,江苏省教育厅等十四部门印发《关于加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发展型资助育人工作指导意见》为高校资助育人工作提供指导。学生资助管理工作,是落实学生资助政策、促进教育公平的基础性工作。第一,顶层设计的完善能够从根本上保障资助到位,提升育人成效。学校根据政策统筹规划,全面部署工作规划,加强组织领导。第二,高校资助育人离不开思政教育者的引导。第三,高校资助育人是否落实到位需要精准全面了解被资助者的基本情况。需要进一步完善和明确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标准和工作程序,提高认定精准度。

基于以上的理论分析,并借鉴相关文献的研究成果,最后通过对教师、学生的深度访谈形成高校资助育人影响因素的衡量指标。对每个指标赋值(5, 4, 3, 2, 1)以表示每个指标的重要程度(很重要、重要、一般、不重要、很不重要)。

调查分析后得出的10项指标均为能影响高校资助育人的重要因子,见表1。其中,(X2, X3, X4, X5, X9)的贡献率最高,说明“高校对资助育人的组织、管理、监督、保障力度”“高校资助育人的队伍配备”“高校资助育人的投入力度”“高校资助育人的精准度”“高校学生对资助育人的科学认识”这五项指标是影响高校资助育人实施的重要因素。下文将根据问卷调查结果,结合重要影响因素重点分析高校资助育人所存在的问题以及改进建议。

Table 1. Measurement indicators of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of university funding education

表1. 高校资助育人影响因素的衡量指标

4. 高校资助育人困境

(一) 资助工作中重“资助”轻“育人”现象依然存在

资助育人工作最终目标是在帮助学生顺利完成学业的前提下,对学生进行良好的教育引导,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高校在资助困难学生过程中,注重物质上的资助,缺乏对学生学习、素质发展的资助,给予性的资助只是满足困难学生在生活上与物质上的需求,无法满足其精神上、成长上的需求。调查显示目前高校资助育人工作普遍将重心放在过程评定以及相关证明材料的收集审核上,认为材料齐全即“万事大吉”,忽视了贯穿其中的育人工作,有些头重脚轻。此外,一些贫困生对资助育人工作缺乏准确而清晰的认识,简单地认为资助就是获得金钱方面的帮助,没有意识到自己获取帮助以后应做出的努力和改变,自我成长和发展的意识不强,感恩回报意识还不够,服务社会服务他人的行动还欠缺。

(二) 资助对象的确定不够精准

在高校人才培养和教育中,有效落实资助育人工作是对学校的一项具体要求。精准认定学生是资助工作的前提和基础。由于高校学生来自全国各地,各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不一致,仅凭村委会等部门开具的贫困证明无法客观判断家庭经济困难程度,而且有部分贫困生由于自尊心强,不想让班级其他同学知道自己的家庭情况,不愿意主动提交认定材料,这就可能会导致一部分真正贫困的学生没有得到及时认定。此外对于家庭经济确实困难但自身又存在不良嗜好的学生,如何进行经济困难学生资格认定存在争议。在高校中确实存在此类现象,有的学生确实来自低收入家庭,经济不宽裕,但未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存在抽烟、喝酒、沉迷网络等问题,上课出勤及学习成绩不尽如人意。对于这样日常表现“后进”的经济困难学生,如果不认定其受助资格而不予以资助,受经济困难叠加学习困难的影响,可能造成恶性循环,严重的会导致学生出现退学、意外事件等情况,这与国家对助的初衷、与学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精准资助育人工作原则不相符合。

(三) 资助形式不够丰富

当前高校贫困学生不仅仅面临经济困难,更面临由于经济困难所引发的其他隐性贫困问题,如过度自卑、敏感等心理、校园人际交往能力较弱、个人综合素质不高导致就业能力偏弱……因此,当前贫困生的多样化需求如何满足就成为高校资助工作的重点。

从高校困难学生的角度来看,其缺少的不仅仅是生活上的资助,还缺少优质的学习资源、教育资源,并且此类学生寄希望于通过接受高等教育,实现自身更好的发展,就业后获取更多的收入,以改变自身与家庭的贫困现状。

因此,学校可以通过发动社会力量,设立各类社会奖助学金,扩大资助项目的覆盖率,努力实现资助类型多样化。同时,针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制订合适的帮扶方案,增加勤工俭学岗位数量,为学生争取更多勤工俭学岗位和就业机会;举办校外兼职能力培训,提升其工作能力。定期地组织贫困学生参加兼职培训,为之提供有效的兼职信息,既保证了招聘信息的真实有效,也最大程度保证了学生的校外兼职安全。学院依托校外勤工助学实践基地和校内勤工助学岗位,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提供兼职岗位,多设立受学生喜爱的知识型岗位和技术型岗位,强化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自立自助能力,培养其人际交往能力、组织协调能力,有效提升其综合素质,使学生在资助过程中真正的获得成长,实现全面综合的发展,让资助的育人目的真正得以实现。

5. 对策建议

(一) 保障高校资助工作制度化、规范化,提高学生对发展型资助育人的正确认识

《指导意见》提出,要全面统筹办学治校各领域、教育教学各环节、人才培养各方面的育人资源和育人力量,探索和完善发展型资助育人机制 [1] 。《指导意见》通过建立五项工作机制来推动发展型资助育人工作,其中常规工作机制要求在学校设立学生发展支持中心,各业务部门协同,将发展型资助育人最大程度融入日常教育教学活动、融入普通学生群体、融入精准资助全过程;实施育人导师制度,为重点帮扶对象配备具有相应专长的经验丰富教师作为导师。

客观评价自身家庭条件以及现实情况,这是资助育人工作开展的基础条件。高校管理部门要严格落实资助管理的具体方案,实现资助育人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统筹建立教育系统全员参与、各部门配合、教育教学各环节协调联动的资助育人机制。

鉴于很多大学生对于高校资助政策的了解不是特别清晰,辅导员需在班级内以多种形式开展资助育人工作的宣传教育,着重加强学生的政策认知度和自我认知。要从思想上引导学生,让学生明确自身生存发展的需要,从而正视社会和学校对他们的资助。由于部分贫困生在进行职业规划的过程中限于经济和家庭等问题而不能客观认识自己和现实情况,有时候不得不委曲求全,缺乏对人生发展的科学规划。为此,教师必须要采用合理的心理引导手段和心理研究策略,让高校贫困生能够在学习生活中找到自身的价值 [2] 。

开展形式多样的“资助育人”学风建设活动,深入开展各类“资助育人+”主题活动,在充分了解资助育人的基础上,让学生懂得资助育人的本质、内涵和真正意义,因而营造文明校园的浓郁氛围,以推动资助育人形成“解困–育人–成才–回馈”的良性循环。让高校资助育人充分切实发挥保障作用。

(二) 完善高校资助育人认定机制,提高资助育人精准度

首先,要健全认定经济困难学生工作机构。明确资助育人工作的途径载体、职责分工、经费保障等,对相关老师进行政策文件培训,以便准确把握政策实质。学生资助工作要在学校党委的统一领导下,以学生资助管理中心为运行主体,不仅要协同学校财务、教务、信息化工作室、后勤、就业指导中心、心理咨询服务中心等部门为精准资助和资助育人做好条件保障和服务工作,还要协同校友、爱心人士、企业和慈善机构争取更多资金、实践平台、就业见习等方面的支持。

其次,指导资助队伍科学开展工作。各院(系)制定工作细则,并对照细则全程透明开展工作。领导小组进行指导监督,并不直接引导评议结果,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的民主监督作用,才能保证公开、公正、公平 [3] 。一方面,成立院级学生资助工作协作小组,指定专职辅导员负责资助工作,配备2~3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担任资助事务助理;在班级成立班级评定小组,具体组织各项奖励资助的评议、初审和推荐,形成个人、班级、学院、学校四级评审的资助工作格局,确保各项资助政策落实到位。另一方面,成立由主管校领导任组长,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校级“奖助学金评定领导小组”,同时设立“学生奖助学金评定工作委员会”,建立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三级认定评定机构,构建“动态可调整”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档案数据库,做到信息准确、档案齐全、标准统一、操作透明、程序规范、评定公开,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组织保障 [4] 。

最后,强化精准认定工作的监督环节。在新生入学之初,就通过专题讲座、新生入学教育等多种方式,进一步普及精准资助政策知识,加强学生诚信教育,让真正有经济困难的同学获得资助。同时,客观全面地了解每位申请资助学生在学习、生活各方面的真实表现,尤其是对于有争议的学生,要进行重点核查,最终作出综合认定。对于认定结果的公示,要畅通学生反映意见的渠道,并对学生反映的问题及时开展核查并反馈结果。对发展型一般服务资助对象和重点帮扶对象进行精准验证。同时,每年开展学生资助工作专项检查工作和审计工作,规范学生资助资金管理使用,确保每一笔资助资金安全。资助资金是落实经济资助工作的保障。高校应积极争取校内外资源,统筹各方资助力量形成多元化、全过程的混合式资助体系。在这个体系中,各类奖助学金和助学贷款作为主体,勤工助学、伙食补贴、重大疾病补助、特殊补助和学费减免等作为辅助,社会捐助作为补充,共同支撑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不同地区的学校应定期分析和评估经济困难家庭学生的成长情况,发现危机迹象并尽早关注。要及时组织家庭和社会各方面力量,调整财力物力,实施有效干预措施,帮助经济困难家庭学生尽快克服危机,从而进一步提高资助育人工作的有效性。

(三) 加大投入,扩大资助项目覆盖率,实现资助类型多样化

保障性资助育人体系注重的是解决学生的经济困难,发展型资助育人体系则要从经济、心理、能力、就业等方面着手关心关爱贫困生,满足贫困生的多种需求,从而更精准地落实国家资助育人政策,发挥资助育人效果,促进学生全面可持续发展。

完善资助育人工作的经费投入保障。高校资助对象为立志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中贡献青春力量的时代新人。高校应明确政策标准,加强资金管理,提高资助资金使用效益。根据预算管理的有关规定和学校实际发展需要,协调组织年度预算中的财务工作经费。鼓励并积极筹集社会资金,支持不同类型教育项目的发展。比如为就业困难的贫困学生有针对性的增加就业培训,帮助学生进行职业发展规划,增强其自我发展意识。让特别困难学生无需家庭支出也可以顺利完成学业。

一方面,资助育人需要丰富形式。首先,学校可以适当提升奖学金比例,激励受助学生通过学习上的努力缓解经济上的困境。为了加强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为社会发展培养高素质人才,学校可以在最大程度上整合自身与社会的助困资源和教育资源,为其发展创造良好的物质条件,搭建广阔的发展平台 [5] 。比如,提倡校企结合,产教融合,为学生提供专项创新创业工作室、综合性项目研发工作室,鼓励各个专业的学生积极参与到创新创业训练中,并帮助其实现成果转化。这种方式可极大地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为学生将来的创业打下坚实的基础。学生毕业后可供选择的就业机会更多,才有可能真正摆脱经济上的困扰。其次,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而言,学校还可以为其提供勤工助学以及社会上的兼职工作。多设一些知识型和技能型的岗位,推动学生资助由保障型向发展型转变。整合全校资源,积极搭建受助学生的成长成才平台,帮助受助学生增强自信心,提高综合实力,实现受助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

另一方面,资助育人最好分阶段进行。新生入学阶段,即在新生入学后,要对受助学生进行精准调查,详细了解学生的家庭经济状况。对于确定为资助对象的学生,为其建立资助档案,此阶段是开展资助育人的关键环节,为了确保经济困难学生被纳入资助范围,不仅要对学生家庭所在地的经济发展水平进行客观分析,还要将所有学生的家庭经济状况进行横向对比,确保认定标准的公平性,让真正困难的学生可以得到资助。对受助学生做好资助政策的宣讲,让学生明确自己可能获得哪些方面的帮助,卸下心理上的负担。中期阶段,学校要为受助学生创造各种提升技能的条件,比如通过“工作室”“训练营”“创新创业孵化中心”等形式,让学生将理论与实践更好地结合起来。毕业阶段,学校主要做好就业指导与育人结合。处于毕业阶段的学生,会对未来产生迷茫和困惑,尤其对于受助学生而言,还可能存在自卑和畏惧。因此,心理教师和就业指导教师要加强对这部分学生的关注,可以在简历制作、模拟面试、沟通技巧、就业信息和机会推荐等方面给学生提供帮助,让学生能够理性地对待将来要从事的工作,更加明确自己适合的工作。在提供就业指导的过程中,还要开展奉献、感恩、敬业、诚信等育人工作,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启发他们在得到帮助后懂得回馈社会。

6. 结语

综上所述,在高校资助育人工作中,需要进一步解决资助过程重“资助”、轻“育人”的问题,并完善认定机制、丰富资助形式。为了更好地服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成长和发展,高校应该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和引导,注重精神层面的关注和关怀;完善资助育人认定机制,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开展多样化的资助项目,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并加强对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的监督和管理,确保工作有效开展。通过实施上述对策,以期有效提升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的质量和效果,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成长提供更好的保障和支持。

基金项目

1) 江苏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课题《“三全育人”理念下高校发展型资助育人模式研究》(课题号:X-b/2021/03);

2) 江苏省高等教育学会辅导员工作研究委员会专项课题(重点)《“三全育人”背景下高校辅导员的育人定位与实现路径研究》(项目号:21FYHZD011);

3) 江苏大学高等教育教改研究课题立项建设项目《“三全育人”理念下高校辅导员职能定位与践行路径研究》(项目号:2021JGZD019)。

文章引用

校 隽,董秀娜. 高校资助育人实施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Analysis of the Implementation Status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of University Funding and Education[J]. 教育进展, 2024, 14(03): 469-477. https://doi.org/10.12677/ae.2024.143399

参考文献

  1. 1. 胡艳丽. 高校资助育人长效机制构建——评《高校资助育人的探索与实践》[J]. 中国教育学刊, 2023(3): 130.

  2. 2. 任颖. 高校资助育人工作与思政教育的深度融合[J]. 中学政治教学参考, 2022(29): 93.

  3. 3. 张海华.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资助育人的关联与互动[J]. 中学政治教学参考, 2021(48): 97.

  4. 4. 周赛君. 新时代研究生资助工作特点、问题及对策[J]. 现代教育管理, 2021(12): 118-123.

  5. 5. 唐志文. 论新发展阶段推进高校资助育人的高质量发展[J]. 思想理论教育, 2021(11): 105-111.

期刊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