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vances in Social Sciences
Vol. 12  No. 09 ( 2023 ), Article ID: 72959 , 6 pages
10.12677/ASS.2023.129741

新时代劳动教育思想的理论渊源、价值指向与实践路径

邱一敏1,2

1西安建筑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陕西 西安

2商洛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陕西 商洛

收稿日期:2023年7月7日;录用日期:2023年9月15日;发布日期:2023年9月22日

摘要

劳动本身就具有教育功能,在劳动中人们拥有完整的人格、坚强的意志、踏实的态度、感恩的心灵等诸多高尚品格。劳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新时代劳动教育的方向是把劳动教育纳入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总体要求之中,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劳动教育的实施应从2个方面入手:把握新时代劳动教育的特征,理解劳动教育的价值;激发家庭学校社会协同共育的内生动力系统:建立学校为主导,家庭为抓手,社会为支撑三位一体协同共育内生动力系统,推进劳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时代新人。

关键词

新时代,劳动教育,价值指向,内生动力

The Theoretical Sources, Value Direction, and Practical Path of Labor Education Thought in the New Era

Yimin Qiu1,2

1College of Marxism, Xi’an University of Architecture and Technology, Xi’an Shaanxi

2School of Marxism, Shangluo University, Shangluo Shaanxi

Received: Jul. 7th, 2023; accepted: Sep. 15th, 2023; published: Sep. 22nd, 2023

ABSTRACT

Labor itself has educational functions, and in labor, people possess many noble qualities such as a complete personality, a strong will, a down-to-earth attitude, and a grateful heart. The implementation of labor education should start from two aspects: grasping the characteristics of labor education in the new era and understanding the value of labor education; stimulating the internal driving force system of family school social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Establishing a trinity of school as the leading force, family as the starting point, and society as the support, promoting labor education, promoting the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of students, and cultivating new talents of the times.

Keywords:New Era, Labor Education, Value Orientation, Endogenous Motivation

Copyright © 2023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4.0).

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4.0/

1. 引言

“劳动创造了人本身”,劳动是人类的本质活动。实现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马克思的自由全面发展理论的基本内涵,也是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必须坚持的一项基本方针。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党和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全局的高度,围绕劳动教育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新时代劳动教育的价值功能得到不断丰富和发展 [1] 。劳动教育具有育人的重要作用。新时代劳动教育观一方面充分重视劳动教育对人成长的作用,另一方面科学回答了“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本质问题,为新时代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赋予了劳动教育更为丰富和具有时代气息的新内涵。

2. 新时代劳动教育的理论渊源

劳动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一个起始范畴和核心范畴,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是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成果 [1] 。马克思和恩格斯以劳动为出发点和主线,指出劳动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的基本条件,强调“有目的、有意识的生产劳动”才使人与动物得以区别开来。马克思主义劳动观认为“劳动”满足了人类最基本的生存需要,直接创造和积累社会物质财富和文化财富,最终促进人的自由解放和全面发展。在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劳动必然需要与当时的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相协调,从而呈现出鲜明的历史烙印与社会特性。马克思通过分析无产阶段的劳动现状,深入揭示资本主义制度下劳动异化现象,强调通过科学的劳动教育使广大无产阶级深刻理解劳动的本质,帮助他们学会运用劳动这一武器来反抗资产阶级的残酷剥削统治。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始终坚持实现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进而成就人的全面发展,并且是帮助“无产阶级及其儿童”保持阶级属性的重要法宝,提倡从小培养儿童的劳动观念和劳动技能,引导“无产阶级及其儿童”明白“劳动创造价值、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劳动观。

伴随着马克思主义理论向实践的成功转化,列宁立足苏联生产劳动的实践经验,在吸收借鉴马克思恩格斯的劳动理念的基础上,提出许多创造性的劳动教育观点。在《在全俄各省国民教育局社会教育处处长第三次会议上的讲话中》中,列宁对资本主义教育弊端进行了批判,明确指出“教育必须和生产劳动相结合”,应积极开展劳动教育以培养更多合格的无产阶级劳动者,才可以更好的发展社会生产力。在列宁的倡导下,1917年颁布的《统一劳动学校宣言》明确提出要在苏维埃学校实施“免费的综合技术教育”,帮助青少年学习和掌握劳动基础知识和技能。同时,列宁在《共青团的任务》中强调必须将劳动教育列为培养进步青年的必然要求,明确指出共产义青年团只有通过和“工农共同劳动”才能顺利成长为“真正的共产主义者”。此外,列宁积极鼓励各地开展“星期六义务劳动”,这一光荣传统至今仍在俄罗斯、白俄罗斯、亚美尼亚等独联体国家保持着。

中国共产党自诞生起,便十分重视青年学生的劳动教育问题,将马克思主义劳动教育观和中国革命与建设的伟大实践经验相结合,提出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劳动教育理念。早在湖南第一师范求学时期,毛泽东便认为传统教育存在不重视劳动的“缺陷”,强调应将理论学习与劳动学习相结合,以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劳动意识和深厚的劳动情感。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毛泽东提出“根据地文化教育”应将“教育与劳动联系起来”,以便使广大中国民众均可以享受到文明幸福。伴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西方教育思潮开始涌入,对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劳动教育产生较大的冲击和弱化。针对这一现象,邓小平旗帜鲜明地提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劳动教育仍然是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途径,各级各类学校应坚持贯彻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充分调动学生的劳动积极性。习近平总书记历来十分重视劳动,其紧密围绕新时代劳动教育工作提出一系列重要论述,成为新时代高校开展劳动教育的行动指南。

3. 新时代劳动教育思想的价值指向

3.1. 通过劳动教育使人们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

习近平总书记对青少年劳动价值观的培养高度重视,多次提出要培养青少年尊崇劳动、辛勤劳动、诚实劳动的观念,在劳动中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2] 。作为新时代的新青年,要在劳动中实现人生价值,在劳动中铸就生命辉煌。在劳动中人们不仅可以实现作为人的本质价值还可以创造出更多的价值,以此丰富自己的人生价值,追求有高度、有境界、有品位的人生。在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人们的价值观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受一些网络信息的负面影响,消费主义和享乐主义被社会上部分人推崇,搭便车的现象随处可见,这些现象很大程度上阻碍着人生价值的正确实现。例如社会上的“啃老族”,他们认为父母创造的财富理所当然是自己的,不劳而获,及时享乐已经习以为常。还有的女生认为将自己的人生托付给经济富裕的他人便是幸福,得过且过,却不知道人生的真正价值、幸福与快乐都来自于自身脚踏实地的劳动。要实现真正的人生价值的唯一途径就是劳动,在劳动中才能体会到精神的愉悦。劳动教育首先要培养学生的劳动价值观,知道劳动的意义和价值所在,尊重劳动主体即劳动者包括体力劳动者和脑力劳动者,以积极的态度对待劳动,享受劳动过程,尊重劳动果实。因此,学校更需加大劳动教育力度,将劳动教育落实到实处,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理解劳动创造现实物质世界和人类历史的重大作用,从思想层面深刻的认识劳动的价值,从而敬畏劳动、尊崇劳动、热爱劳动者。对于育人育才来说,劳动教育不仅是一种简单的体力锻炼,更是积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3.2. 通过劳动教育使人们形成高尚的劳动品德

“生活靠劳动创造,人生也靠劳动创造,真正的劳动教育是人的劳动品质的培养,即辛勤劳动、诚恳劳动、创造性劳动的品质。品德修养不是靠几句言语来培养,需要我们躬行实践,要求我们无论是在学习中还是在工作中,要勇于担当责任,能够认认真真脚踏实地的完成学习工作的任务,遇到挫折困难时能够勇往直前,敢于突破,想方设法战胜困难,最终取得胜利。在劳动中体验生活的艰辛,体验父母和老师的辛苦,体验大自然的唯美之处,感受劳动创造的乐趣。学生可以通过实习,在不断探索尝试中体会劳动的意义,劳动的确有时候会很辛苦,劳动具有创造的意义和自我实现的意义,劳动原本是一种愉悦的生命体验活动。在劳动中人们能够体会到创造的快乐和发现生命诸多可能性的快乐,认识自身的价值,进而激励学生练就大学生精业和敬业、自信、务实、执着、感恩和奉献的劳动品质,成为德才兼备之人。

3.3. 通过劳动教育使人们学会感受和欣赏劳动的美好

劳动可以育美,习近平总书记的劳动教育思想旨在培养学生的审美人格,美就是作为主体的人的自由自觉的特性在生产实践、精神创作和文化表达上的感性表现 [3] 。我们在社会实践、生产实践以及自我服务过程中体现出来的不断突破自我,顽强不屈,悠然自得的精神以及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统一是美的重要内涵。而当前社会,人们往往将美外在化,对外在美过于注重,而对美的内涵缺乏审美能力。这种病态的价值观在某种程度上阻碍了人的全面发展,而要治疗这种弊病的良药就是劳动。在对象化的劳动实践活动中,人们不仅能够深深地感受到那种人的类特性中自由自觉的类本质的伟大美妙之处以及人类文明的动人珍贵之处,还能深刻的感受到我们在人类伟大成就面前只是沧海一粟。因此,习近平的劳动教育思想必然倡导在劳动中培育现代审美人格,让学生在劳动中发现美、欣赏美和创造美。

4. 新时代劳动教育的实践路径

4.1. 树立正确的劳动教育观

劳动教育是促进人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新时代劳动教育肩负着促进青少年全面发展和培育时代新人的重任。明确其重要性,树立正确的劳动教育观,促进学生养成劳动习惯,提升劳动技能,为未来适应社会发展、参加祖国建设打下基础,有助于在全社会形成良好的劳动氛围。家庭、学校、社会应重视劳动教育,充分认识到劳动教育具有的重要作用。为此,一方面要开展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并通过自己的努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拼搏奋斗;另一方面,要加强大学生党史学习教育,通过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的奋斗历程以及取得的伟大成就,激励大学生为实现美好生活而积极进取。在家庭层面,家长应以身作则,积极作为,主动带领学生参与家务活动,在这一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到劳动创造美好生活的满足感与获得感,从而激发学生热爱劳动、尊重劳动以及珍惜劳动成果的情感 [4] 。

4.2. 加快构建劳动教育专职师资队伍

新时代开展劳动教育需要一支专业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在劳动教育理论方面有深入研究,在劳动教育实践方面有丰富经验的专职师资队伍。首先,开展劳动教育成果比较突出、成效比较明显,展现出独特育人价值的高校,以及师范教育底蕴比较深厚,在劳动教育方面有所研究的高校,可申报开设“劳动教育”专业,实现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教师培养并行的方式,培育专门且专业的劳动教育专职师资。其次,高校可通过相对优越的待遇,在校内遴选劳动教育理论研究与实践教学能力较强的教师转岗至劳动教育师资岗位,或者邀请合作企业德艺双馨的专业技术人才担任劳动教育实践指导老师。再次,通过校外学术交流和邀请劳动模范、行业领军人物来校内对劳动教育的专兼职教师进行培训,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劳动教育师资不足的问题 [5] 。

4.3. 建立健全劳动教育机制保障体系

作为大学生劳动教育的关键主体,高校应持续完善大学生劳动教育机制保障体系 [6] 。第一,充分发挥学校、家庭、社会及政府的协同育人合力,构建各方面的劳动教育资源协同共建机制。家长要做到言传身教,主动做好热爱劳动、尊重劳动成果的示范者,学校要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式,以职业体验中心、劳动实践基地等作为载体,切实做好学生劳动技术、劳动能力提升的引路人,社会、企业可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在确保大学生生命财产安全的基础上,引导大学生养成自我劳动品质与劳动技能提升的意识。与此同时,还要合理增加大学生劳动教育层面的政策支持与资金扶持力度,为大学生劳动教育的开展提供必要的支撑。第二,进一步完善劳动教育的评价机制,更加注重实践考核与过程性评价。劳动的特征是实践性,因此更应注重考核学生的实践过程,更有利于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效果的实现。第三,确保劳动教育经费得到持续性保障,形成以政府支持为主,社会捐赠、校友基金会赞助等多渠道筹措资金的方式,对劳动教育形成进一步的保障。

4.4. 创建家庭学校社会劳动教育协同育人机制

落实学校劳动教育既要注重发挥学校的主导作用,又要关注家庭基础作用和社会的支持作用。建立学校为主导,家庭为抓手,社会为支撑三位一体协同共育内生动力系统。在全社会形成劳动育人的良好氛围,形成促进劳动教育的落地生根的内生动力。

学校以其专业性在家庭学校社会共育中占据主导地位。学校应以专业的眼光制定既符合教育教学规律又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劳动教育目标,加强与家庭、社会的联系,了解家庭、社会对学生劳动教育培养目标的要求,吸取家庭和社会在劳动教育中具有价值的劳动教育目标,促进劳动教育异质互补、同质共进、平等互融。搭建家庭学校社会共育的劳动环境,如设置正式的劳动教育节日,邀请家长和社会人士参与;开展主题班会,在学生中宣传周边的学生、家长、学校、社会的劳动榜样的先进事迹;协助家长和社会安排孩子的劳动教育任务;学校与多方社会力量一道为孩子搭建不同类型的劳动实践平台,吸引更多的家庭、社会力量参与到劳动教育中。

家庭发挥劳动教育的基础作用。家庭将学校的教育内容继续在家庭中进行巩固,有效达成劳动教育目标,形成教育合力。具体来说,家庭可以与学校一道设定孩子的家庭劳动活动,家长鼓励孩子自己动手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劳动,如洗衣、做饭,掌握一些基本生活技能。以学校劳动教育目标为指导,利用传统民俗节日,如植树节植树、端午节包粽子、春节包饺子,与学校一道培养孩子日常生活技能的同时为未来融入社会劳动环境打下坚实的基础。

社会发挥劳动教育的支持作用。社会各公共媒体和企事业单位积极响应学校劳动教育培养,为学生提供多种形式的实践平台,拓展学校和家庭劳动教育实施场所。如社会公共媒体注重挖掘生活中的劳模事迹并以此展开一系列的竞赛和实践活动,为孩子提供展示平台。社会为学校劳动教育提供实践场所,为学生参与社会劳动提供支持,让学生在社会劳动中培养和形成良好的劳动习惯,营造全社会关注劳动教育的氛围。建立学校为主导,家庭为基础,社会为支撑的耦合联动、多元协调的劳动教育实践方式,在全社会形成劳动育人的氛围,形成学校、家庭、社会三方协作的立体化劳动教育实施渠道。新时代推动劳动教育具有弘扬热爱劳动的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培养时代新人的双重作用,推进劳动教育是新时代教育工作的重大使命。要从根本上改变对劳动教育的看法,从制度上建立相对完善的保障劳动教育运行的体制机制,创建劳动教育的内生动力系统,才能促进劳动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7] 。

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是契合现代化人才培育要求的必然选择,也是提升大学生综合素养的必经之路。应当以高校为主导、家庭为抓手、社会为支撑顺应时代潮流,勇担历史使命,建立健全劳动教育机制体制,培塑大学生正向的劳动观与价值观,逐步成长为促进新时代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 [8] 作为新时代的参与者和见证者,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逐梦征途中,更需要广大劳动者具有坚定的理想信念,鲜明的立场站位,既要有艰苦奋斗、乐于奉献的坚毅品格,还要有开拓创新、锐意进取的开拓精神,既要做孺子牛,也要做拓荒牛,还要做老黄牛,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断凝聚中国力量。

文章引用

邱一敏. 新时代劳动教育思想的理论渊源、价值指向与实践路径
The Theoretical Sources, Value Direction, and Practical Path of Labor Education Thought in the New Era[J]. 社会科学前沿, 2023, 12(09): 5404-5409. https://doi.org/10.12677/ASS.2023.129741

参考文献

  1. 1. 四位一体协同推进劳动教育[N]. 中国教育报, 2022-09-01(007).

  2. 2. 白艳香. 新时代劳动教育思想的价值指向[J]. 现代农业研究, 2022, 28(5): 142-144.

  3. 3. 何鹏飞, 杨薇. 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的价值意蕴、价值取向与实践路径[J]. 兰州工业学院学报, 2022, 29(2): 134-140.

  4. 4. 曲铁华, 张妍. 中国共产党劳动教育课程政策百年: 历程、特点和展望[J]. 中国教育科学(中英文), 2021, 4(5): 39-48.

  5. 5. 李雨. 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的育人价值与育人导向[J]. 河南科技学院学报, 2020(6): 58-62.

  6. 6. 刘嘉圣. 新时代推进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三重维度[J].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 2021(2): 157-163.

  7. 7. 王逸凡. 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的实践路径研究[J]. 沧州师范学院学报, 2020(4): 125-128.

  8. 8. 汤静, 王彧. 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的价值意蕴、现实困境和实践路径[J]. 科教导刊, 2023(10): 90-92.

期刊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