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vances in Psychology
Vol. 13  No. 12 ( 2023 ), Article ID: 77810 , 7 pages
10.12677/AP.2023.1312782

心理健康教育应用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 路径研究

陈慧慧

江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 镇江

收稿日期:2023年11月2日;录用日期:2023年12月11日;发布日期:2023年12月22日

摘要

将心理健康教育应用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仅是新时期高校人才培养工作提出的新要求,更是促进高校大学生身心全面健康发展的具体措施。本文在简要研究两种教育概念基础上,分析了心理健康教育应用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提出了现阶段两种教育融合发展存在的现实问题,具体表现在教师队伍能力不足、教学方法缺乏创新,校园文化氛围淡薄等方面,并根据实际问题为心理健康教育更好地应用于思想政治教育,实现两者的融合发展提出了可行的路径建议。

关键词

心理健康教育,思想政治教育,高校大学生,路径研究

Research on the Path of Applying Psychological Health Education to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Universities

Huihui Chen

School of Marxism, Jiangsu University, Zhenjiang Jiangsu

Received: Nov. 2nd, 2023; accepted: Dec. 11th, 2023; published: Dec. 22nd, 2023

ABSTRACT

Applying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to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universities is not only a new requirement for talent cultivation in the new era, but also a specific measure to promote the comprehensive physical and mental development of university students. Based on a brief study of the concepts of two disciplines, this article analyzes the necessity of applying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to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universities. The practical problems in the integr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two types of disciplines at the current stage were proposed, specifically manifested in the insufficient level of the teaching staff, lack of innovation in teaching methods, and weak campus cultural atmosphere. Based on practical problems, feasible path suggestions were proposed for better application of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i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nd for the integr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two.

Keywords:Psychological Health Educatio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College Students, Path Studies

Copyright © 2023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4.0).

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4.0/

1. 引言

思想政治教育始终是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目的在于使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随着时代的快速变化以及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大学生的心理、精神健康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因此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在高校中被逐步引起重视。为增强高校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各个高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发展,发挥两者协同育人的作用。然而,现阶段,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发展还存在许多不足之处,为有效发挥两种教育优势,必须提出有效的解决路径,以应对现存的问题。

2. 问题的提出

2.1. 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

心理健康教育是当代学校教育的一种新发展,国家高度重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自2012年修订并颁布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以来,先后颁布了《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教育部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等相关文件,明确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武洪波,2022)。就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来看,虽然大部分高校都已具备了相对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但多数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只是在“形式”上大放异彩,并没有产生实质性的教育效果。部分学校在新生入学时便会开展全面的心理测试,但测试结果难以在后续的教育、管理工作中得到贯彻落实,部分教师只着眼于学生是否存在例如“焦虑症”、“抑郁症”等心理疾病,对于学生日常情绪、心理问题的关注度不够,致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流于形式。

2.2. 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重要性

思想政治教育以马克思主义为根基,反映着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使命和精神,有着不可忽略的现实重要性。首先,大学生进入高校以后,其身心发展还处于不成熟的阶段,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帮助他们在学习和生活中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保持高尚健康的人格。其次,思想政治教育是提高国民素质,实现中国梦的必要工作。在西方功利主义以及各种社会思潮的影响下,人们的思想和综合素质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迫切要求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作用即政治思想教育,进一步强化人们对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与坚持,不断加强个人修养、提高个人综合素质,以确保人们在日常的生活往来中秉持正确的理想信念,为社会的和谐稳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增添力量。再次,思想政治教育有助于为社会发展培养所需要的高质量人才。当前西方某些敌对势力,以意识形态渗透为手段,试图通过虚假的金钱、名利诱惑我国高素质、高技术人才为西方资本主义服务。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则有助于高质量人才在日常生活中自觉传承革命先辈的红色精神,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2.3. 心理健康教育应用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

随着社会经济及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和思想认知情况受到了各种各样的因素影响,为确保大学生在正确的思想价值观念下具有健康的心理状态,十分有必要将心理健康教育应用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挥两门学科的协同育人作用。长期以来,许多人片面地将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分割开来,认为两者是属性不同的两种教育。实际上,《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提出,既“要在服务引导中加强思想教育”,又要“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促进大学生身心和人格健康发展”1。可见,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之间存在着深刻的、相互渗透的逻辑关系,二者相辅相成,相互补充。

首先,思想政治教育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心理健康教育属于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部分,心理健康教育根据大学生心理状态,帮助同学排解或消除阻碍其健康发展的障碍,提升学生心理素质水平,健全其人格发展,将心理健康教育应用于高校思政教育,有助于在增强大学生抗压能力的同时帮助大学生建立健全的自信心,使大学生在接受思政教育的过程中能够拥有稳定的精神环境,有利于促进大学生对教学知识的正向吸收。其次,以人本主义心理学理论和认知行为主义心理学理论为基础的心理健康教育,更多关注个体(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心理、精神、思想等方面的变化,也包括情绪、情感、思维、认知等(朱晓坤,2022)。在高校教学中,思想政治教育对学生的主体性关注不足,一般通过教学来引导学生拥有正确的行为从而提升社会的思想道德水平,强调学生要实现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的统一,以自身的改变来适应社会的发展。心理健康教育则更强调人的个体性功能,使思想政治教育更加重视人的价值、尊重人的独特性和生命(汪涛,丛宁,2022)。再次,就现阶段来看,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极大地影响着其思想及创新能力的发展,将具备人文关怀精神的心理健康教育应用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教师从心理健康教育角度入手,了解学生的个体差异和性格特点,给予学生更多的自主学习空间,帮助大学生更好地将思政教学内容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促进高校思政教育教学内容的落实。

3. 心理健康教育应用于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

3.1. 教师综合教学能力有待提升

高校思政教育重在提升学生的思想政治理论水平,培育学生正确的思想价值观,而心理健康教育重在提升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培养其心理素质(唐玮,2021)。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往往采取灌输式的教育方法,通过课堂上的教师讲解,书本学习来达到教学知识的传送,此种单一的教学模式并不能适用于心理健康教育。即使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在教育目的上有一些相似之处,但两者的教育方式并不能随意对等。思想政治教育已经在高校内开展多年,形成了成熟规范的教学模式,许多教师对于思想政治的教学有了充足的经验,心理健康教育由于长期没有被定义为正式课程,且许多学校没有对教师队伍进行两类教育课程专业化的培训,因此许多教师对此类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充足。高校要进一步推进心理健康教育应用于思想政治教育,首先应该提高的就是高校内教师队伍的专业化水平。目前来看,尽管许多高校的思政教育课中已经渗透了一些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但课堂主线仍然是围绕着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内容开展的,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并不能得到实质性的发挥。

3.2. 教育方法创新力度不足,心理健康教育应用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不佳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大多数采用集体教学的方式,教师对应负责整个班集体内的学生,不能及时全面地了解到每位学生的心理状态和学习习惯,且在集体教学方式下,学生在课堂上对知识进行单向吸收,这并不能保证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有准确的理解与认同。反之,高校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时,更多地关注学生个体的心理活动,多采用学生表达、教育者倾听的方式开展个人教育,采用团体活动、实践活动等方式开展集体教育,在教育过程中更多地关注学生主体的活动和状态,在学生表达的基础上达到教育目标(朱韩兵,2020)。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在课程开展方式上的区别,致使心理健康教育并不能很好地应用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就现阶段来看,许多高校对两种教育的融合开展仍未进行有效地创新。长此以往地延续旧的教育模式,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则会出现“分层”的状况。心理健康教育应用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就必须使两者进行有效的融合,达到双向互动、双向促进的效果。如此才能使高校学生在正确价值观引导下具备健康、积极的心理状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3.3. 文化建设氛围淡薄,组织机制不够完善

思政工作是学校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观和行为规范产生着深远影响。校园文化建设作为思政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更是承载着学校育人使命的重要任务(苏留明,2017)。当前,大部分高校的思政教育文化建设工作相对完善,但对于心理健康教育应用于思政教育重要性的宣传普及力度还不够。

一方面,高校管理层并没有为两种教育的融合发展制定成熟可行的模式和制度,由此实行的具体实践活动更是效果不尽人意。高校内文化载体的形式多种多样,校园媒体、宣传墙、广播站等都是传承文化的优秀载体,学生可以在多元的交流活动中感受文化的魅力,接受文化的熏陶,体会文化育人的氛围,但由于心理健康教育还未与校园文化深度融合,学生无法从校园实践活动中切实感受到心理健康教育的力量,因此利用校园文化落实心理健康教育应用于思政教育的效果必然受到阻碍。另一方面,高校大学生相比于高中阶段,有了更多接触互联网及其他思想的自由,父母对于学生的教育也会因为距离、时间等原因鞭长莫及,在此情况下,高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和思想意识必须高度重视,就目前来看,许多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只是在学生大一期间作为选修课程展开,学校管理者并未对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思想意识的长期发展情况制定合理的调查访问机制,所以高校组织机制的不健全也是阻碍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政教育融合发展的原因之一。

4. 心理健康教育应用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路径

4.1. 运用协同育人理念,提高教师队伍水平

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都以学生主体的健康成长成才为主要目标,双方在教育目标、教育内容等层面具有一定的统一性,能在协同育人中推动高校完成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帮助学生主体实现个人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王运彩,2021)。这为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发展、协同育人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高校思政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在教育目标、教育理念等层面存在一定差距,要积极推进双方协同育人,需管理者深入探究两种教育的内涵及要求,发现双方存在的交叉点及契合点,并在教育指导中融入协同育人理念,帮助教育者充分了解并认同协同育人理念,在此基础上为双方发挥协同育人作用创设良好的管理模式,在正确理念的引领下推动双方协同育人的有效落实(刘维婷,2022)。高校将心理健康教育应用于思想政治教育就是要发挥两者协同育人的作用。首先,高校管理者应培育此两类教育者的育人理念,将尊重学生主体地位、深挖育人资源、协同育人等融入其中,在引领教育者深入了解教育内涵和协同育人要求的同时,帮助教育者认同协同育人观的基础上,树立正确的育人理念,并以此引领教育活动的开展,进而确保两种教育协同育人的正确发展方向(刘洋,2019)。教师作为高校“软实力”的代表,承担着教书育人的主要职责,在协同育人理念的影响下,教师首先要提高把握两种教育内容的水平,将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两种教育的重要元素采取合适的方法融合在一起。

高校思政教育由于其课程性质的特殊,可以实现一位老师带动多人课堂的效果,而心理健康教育则与之不同,由于高校内的师资力量有限,心理健康教师队伍不能对每位学生都展开一对一式具体的心理调查与辅导,这便会导致心理健康教育的被疏忽。首先,高校应根据大学生心理特点,综合考虑两种教育的需求和优势,根据高校内部思政教师队伍和心理健康教师队伍的师资构成情况,在招录、面试等环节,着重从思想道德素质、心理健康状态、教书育人水平、谈话疏导能力等方面进行重点考察,这样就可以从基础部分优化调整教师队伍结构。其次,为避免两种教育的“分层”状况,高校应加强对教师队伍专业化的培养,具体来说,可以组织教师队伍集中学习两种教育内容,通过交流互鉴,补上自己短板的同时发挥自身的长处,在互相学习的过程中,加深两种教育教师队伍的联系,从而实现思政教师队伍和心理健康教师队伍的协助育人。再次,高校教师要提高自主学习意识,思想政治教师要主动加强自身对心理健康教育相关内容的认同和理解,确保在思政授课过程中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的落实,心理健康教师队伍除了要树立正确的思想价值观念,还要主动学习政治热点、政治时事,积极探索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政教育融合育人的最佳途径。

4.2. 创新教学方法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相融合能够帮助新一代大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这也是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使命和重要目标(李嫚嫚,2022)。思想政治教育一般采用公开、集体授课的方式开展,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明显的大众化特征。心理健康教育则不同,教师在疏导大学生心理问题时,不可避免地会出现涉及学生隐私的情况,大多数学生不愿意在集体面前公开谈论个人问题,因此心理健康教育不可完全采取思政教育的授课方式。所以结合两种教育的特点,创新教育方法尤为重要。首先,教师可通过线上公开问卷或线下调查的方法,收集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一般化、普遍化问题,在进行思政教育的同时,将此类问题融入课堂,在集体授课的方式下解决影响学生身心发展的普遍化问题,这样在保护学生个人隐私的同时也有利于大学生通过课堂讨论的方式直面自己的问题。

其次,教师作为大学生的直接沟通者,在为学生进行心理疏导时,应采用适当的方法进行。理论来源于实践,实践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心理学理论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基础,为高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重要的理论指导,而心理咨询作为心理学的关键分支,它能有效地解决心理问题,缓解大学生的压力,其中,建议和倾听这样的心理辅导技巧在心理健康教育种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师生互动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翻转课堂、情景教学等方式,试着站在学生角度,倾听学生心声。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地为学生解决个人心理问题,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提升个人素质。例如,清华大学社科院积极心理学指导师在无锡科技职业学院举办的《课程思政视角下进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课堂实践》培训活动中,设计了《大唐穿越记》的情景活动,引导大家思考,并进行讨论。通过情景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通过自我探索理解自己的行为表现,接纳和完善自我2。再次,当代心理学研究表明,个体对外部世界的探索(包括学习和模仿),具有很强选择性,而具体的行为则是在情感参与下来完成的。人的情绪以自身的认知为基础,且情绪的稳定性与认知水平之间呈现正相关的关系,情绪作为个人行为表现的重要驱动力,时刻影响着学生的行为走向。因此教育者在实施教育过程中,要充分重视情绪的作用,可利用新媒体、互联网等现代技术,结合具体案例,尝试将学生情绪带入其中,使其产生“共情”,在与学生交流过程中,发现不同学生的价值取向,再有针对性地对其进行思政教育和心理辅导,发挥两种学科的协同育人作用。

4.3.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完善高校组织机制

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运用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性,除了要强化教师队伍的专业化水平、创新教学方法外,还应该注重校园文化的建设。根据马克思主义理论,环境是由人创造的,同时环境也可以反过来创造人。校园文化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和心理状态,良好的校园文化对学生的思想意识和精神环境发挥着积极的导向作用,因此有必要将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政教育的协同发展融入高校文化建设中去。具体来说,高校应有意识地扩大校园文化中思政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影响范围,通过教师与学生工作者之间的交流协作,举办相关的专题讲座、知识竞赛、辩论赛等多样化活动,使大学生在现实校园文化活动中感受到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政教育融合发展的作用。此外,网络文化已完全渗透到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干净正向的网络文化环境对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高校文化工作者可主动探寻网络文化与心理健康教育、思政教育的契合点,充分发挥现代媒体的积极作用,例如在校园公众号、高校网站首页引入心理健康教育、思政教育融合发展的相关元素,使大学生在浏览校园网络文化的同时也能够接受到两种学科融合育人的影响。

其次,高校管理者应注重凝聚多方力量,完善高校内部组织机构。各高校应建立起多部门联动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小组或指导委员会,共同商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的整体规划。设立以心理学类专业人员为主体、相关专业人员共同参与的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李尉清,2021)。在高校统一领导下,构建学生、教师、家长多方沟通平台,定期开展相关问卷调查,确保大学生思想价值观念的正确走向以及心理、精神状况的长期健康发展。

5. 结论

总之,心理健康教育应用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现阶段,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发展还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影响着两种教育协同育人的有效性。高校需要高度重视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发展,着眼于大学生的实际需求和成长情况,将两种教育的优势结合在一起,提出心理健康教育应用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路径,制定出较为完善的教育融合方式,发挥两类教学协同育人的作用。

文章引用

陈慧慧. 心理健康教育应用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研究
Research on the Path of Applying Psychological Health Education to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Universities[J]. 心理学进展, 2023, 13(12): 6147-6153. https://doi.org/10.12677/AP.2023.1312782

参考文献

  1. 1. 李嫚嫚(2022). 新形势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研究. 大众文艺, (24), 196-198.

  2. 2. 李尉清(2021). 协同育人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互嵌逻辑. 张家口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34(4), 36-38.

  3. 3. 刘维婷(2022).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协同育人的阻碍与突破. 渭南师范学院学报, 37(11), 66-71.

  4. 4. 刘洋(2019). 思想政治教育视阈下心理疏导存在的误区及途径探析.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7), 127-131.

  5. 5. 苏留明(2017). 网络与民办高职院校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 明日风尚, (6), 175.

  6. 6. 唐玮(2021). 心理健康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差异及融合. 中学政治教学参考, (14), 83.

  7. 7. 汪涛, 丛宁(2022). 浅谈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 卫生职业教育, 40(19), 27-29.

  8. 8. 王运彩(2021). 心理危机干预与健康引导对思政教育的积极影响. 中学政治教学参考, (33), 96-97.

  9. 9. 武洪波(2022). 全面发展教育观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现状及实施路径反思. 襄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1(3), 129-132.

  10. 10. 朱韩兵(2020).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协同教学: 理念、问题与对策. 江苏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36(6), 76-80.

  11. 11. 朱晓坤(2022). 新形势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研究. 产业与科技论坛, 21(8), 180-181.

  12. NOTES

    1新华社. 中共中央 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EB/OL]. https://www.gov.cn/xinwen/2017-02/27/content_5182502.htm?eqid=d7e3175400035dc80000000664560dfe, 2017-02-27.

    2无锡科技职业学院学生工作处. 课程思政视角下进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课堂实践[EB/OL]. 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I4NDMwMDk5Nw==&mid=2247494421&idx=1&sn=b9e986aa41e8bfde5880b5ca231bad93&chksm=ebff28bfdc88a1a98fc974b3574ca2f6dadc2db05ccda2534e4c8038a95a3d8b212043dcd91a&scene=27, 2023-06-01.

期刊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