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vances in Education
Vol. 11  No. 06 ( 2021 ), Article ID: 46790 , 5 pages
10.12677/AE.2021.116375

以历史中的“人”为中心的育德策略初探

——以统编历史教材《辛亥革命》一课为例

苏 魏

上海理工大学附属中学,上海

收稿日期:2021年10月24日;录用日期:2021年11月22日;发布日期:2021年11月29日

摘要

历史学科具备着学科德育的显性内容,如何在教学中把培育历史素养和立德树人有效结合是双新背景下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基于历史情境、群体情感、唯物史观三个维度,对历史中的“人”本身具备的情感、实践与理想等要素进行探究,构建《辛亥革命》课堂教学的育德框架。

关键词

育德策略,以人为中心,辛亥革命

Preliminary Exploration of Moral Education Strategies Centered on “People” in History

—Taking “The Revolution of 1911” in the Unified History Textbooks as an Example

Wei Su

High School Affiliated To USST, Shanghai

Received: Oct. 24th, 2021; accepted: Nov. 22nd, 2021; published: Nov. 29th, 2021

ABSTRACT

History subject has the explicit content of subject Moral Education. How to effectively combine Historical Literacy with Moral Education in teaching is an urgent problem to be solved under the double new background. Based on the three dimensions of historical situation, group emotion and historical materialism,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emotion, practice and ideal of “people” in history, and constructs the Moral Education framework of classroom teaching of “the Revolution of 1911”.

Keywords:Moral Education Strategies, People-Centered, The Revolution of 1911

Copyright © 2021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4.0).

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4.0/

1. 引言

2017年颁发的《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中明确提出了高中学段的德育目标,“教育和引导学生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拥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弘扬民族精神,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增强公民意识、社会责任感和民主法治观念,学习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和方法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学会正确选择人生发展道路的相关知识,具备自主、自立、自强的态度和能力,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1]。把该目标与学科核心素养“唯物史观、时空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相结合,可以看出历史学科要实现立德树人的任务,需要引导学生通过“历史课程的学习逐步形成具有历史学科特征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 [2]。在具体实施中,教师要引领学生在学科大概念和基本原理等认知因素的基础上建构结构性知识、培育思维方式、涵养理性情感。鉴于历史本身就是“人”的历史,因此教学中需要透过历史中“人”的情感与实践活动,在潜移默化中实现德的迁移,把国家前途命运与个人价值实现联系起来,从而真正理解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下面把统编教材《辛亥革命》一课作为案例,谈谈以历史中的“人”为中心进行育德的策略。

辛亥革命由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他们为什么进行这次革命?这次革命实现了革命派的目的吗?从这两个问题出发,本课的核心主题确定为“变局中,人的选择”,延续上一单元中晚清时期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的危局、变局下不同阶级的道路选择。2017版新课标中提出学业水平考试命题的主要原则要以“新情境下的问题解决为重心”,并指出了新情境的几种类型:“学习情境、生活情境、社会情境、学术情境” [3],故本课教学策略采用了创设情境——问题探究的方式。以林觉民的《与妻书》这封绝笔信作为学习情境,从时代背景、革命实践、未来理想的角度设问,深入分析并理解深处变局、危局中的林觉民在家书中所体现出的家国之爱、未来之爱。

2. 在历史情境中体悟人的情感

情境的创设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情绪,刺激学生主动学习、主动发展,使得学生在实际的感受中逐步认识世界,而在情境中去感受历史人物的情感,这也是对学生情感教育的一个方面。因为情感教育至今并没有一个统一的模式可以遵循,需要教师根据不同学科不同年级段以及每一教学内容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基于此,本课第一环节以“由爱一人延展爱天下人的情深”为主题,在学生整体阅读《与妻书》的前提下,围绕其中选段材料进行设问,引导学生感知林觉民由夫妻之爱延展至家国大爱并理解20世纪初的社会背景。

环节一:

吾至爱汝,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

——林觉民《与妻书》

设问1:这句话体现了林觉民怎样的感情?

吾诚愿与汝相守以死,第以今日事势观之,天灾可以死,盗贼可以死,瓜分之日可以死,奸官污吏虐民可以死,吾辈处今日之中国,国中无地无时不可以死。

——林觉民《与妻书》

设问2:结合材料,联系上一单元学习内容,谈谈你对“爱汝”却“勇于就死”原因的理解?

吾充吾爱汝之心,助天下人爱其所爱,所以敢先汝而死,不顾汝也。汝体吾此心,于啼泣之余,亦以天下人为念,当亦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为天下人谋永福也。

——林觉民《与妻书》

设问3:根据材料,林觉民面对当时的环境,他的选择是什么?结合教材中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一目,思考他为何会如此选择?

以《与妻书》的三则片段材料为切入点,通过设问1感知林觉民等革命者的爱国精神、牺牲精神导入本课学习。设问2是本环节学习的重点,需要学生在跨单元学习的基础上去理解当时中国社会的环境以及各阶级救亡探索的失败,从而能够明确林觉民等选择革命道路的必然性。而在设问3的解决中,希望学生能够认识林觉民参加黄花岗起义之前孙中山领导下的革命活动,尤其是中国同盟会的成立以及三民主义的影响,从而过渡到下一环节的学习。

马克思说:“正是人,现实的、活生生的人在创造这一切,拥有这一切并且进行战斗 [4]。”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确是人们的行为、实践造就的,而实践背后人的情感和动机又受到了社会存在或者时代环境的支配。在了解林觉民、融入那个时代之后,学生更能够体会到他把家庭的幸福和国家前途、人民命运联系在一起,把对妻子、亲人的爱和对国家人民的爱连为一体,体会到这封绝笔信饱含着革命志士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英雄气概和对处于水深火热中的祖国深沉的家国大爱。

3. 在群体情感中理解人的实践

进入21世纪,心理学家发展出了群体情感理论(Intergroup Emotion Theory, IET),该理论研究的中心议题是群体情感和集体行动之间的关系。在近年来的研究中,他们认为“群体愤怒的水平、怨恨强度与群体认同水平存在着正相关关系,这些群体情绪还会引其群体成员对外群体的攻击和敌对行动” [5]。基于此理论,在本环节设计中,以由“个体觉醒”到“群体认同”的革命实践为主题,从林觉民《与妻书》中所体现的个人情感到探究革命者群体情感,以及清末“立宪骗局”引发的立宪派、大商人等其他群体的不满转而支持革命来解读辛亥革命前后一系列现象。

环节二:

然遍地腥云,满街狼犬,称心快意,几家能彀?

——林觉民《与妻书》

设问1:结合教材中“预备立宪”、《钦定宪法大纲》、“皇族内阁”、“保路运动”等历史事件,谈谈你对“称心快意,几家能彀?”的理解。

吾今死无余憾,国事成不成自有同志者在。

——林觉民《与妻书》

然是役也,碧血横飞,浩气四塞,草木为之含悲,风云因而变色,全国久蛰之心,乃大兴奋,怨愤所积,如怒涛排壑,不可遏抑,不半载而武昌之大革命以成,则斯役之价值,直可惊天地,泣鬼神,与武昌革命之役并寿。

——出自孙中山1921年12月为《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事略》一书写的序言

设问2:根据材料,林觉民把希望寄托于革命同志身上,那么他牺牲后“革命同志”又是怎样做的?这次事件产生了什么影响?

在本环节“由‘个体觉醒’到‘群体认同’的革命实践”的问题设计上,设问1中试图引导学生一方面认识教材中涉及到的这些历史事件背后所隐含的信息,即面对着亡国危机,不光是革命者,清政府本身也在自救,只是如托克维尔在《旧制度与大革命》中所言,“对于一个坏政府而言,最危险的时刻通常就是它开始改革的时刻”,自救没有成功,反而加速了灭亡。另一方面认识到,清政府所颁布的《钦定宪法大纲》、组织的“皇族内阁”、实行的“铁路国有”政策,最终暴露了以“立宪”之名行“专制”之实,本来积极响应、推进立宪运动的立宪派及大商人,随着对清政府作为的失望和专制腐败的认识,转而支持革命,聚集到了反对满清帝制的战线上,终于在多方势力的合力下,革命运动演化为燎原之势。在设问2中,主要目的是引出武昌起义的爆发和产生的影响,并从成立中华民国、结束清王朝统治等当时各政治势力之间的博弈结果出发,引导学生思考民国初年社会群对专制的反对以及对民主的企盼和认同。

“群体情绪所指向的对象是有明确性的,特别是怒气、怨气、怨恨等诸如此类的强烈情绪极其容易激发集体行动,而这样的集体行动目标在于消除或减小不公所造成的群际被剥夺感” [6]。这些因民族危机和清政府的腐败统治而产生的群体怒气、怨恨等情感积累到一定的量,因着革命思想的广泛传播而引领受到挑动,终于形成了在一定时间内的群体认同,从而使得革命渐成燎原之势。

4. 以唯物史观为指导看待人的理想

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包括人类社会形态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辩证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相互作用、人民群众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等。从这些观点、立场出发,才能全面地分析历史事件、认识历史人物。在本课学习中,唯物史观是贯穿始终的,尤其在环节三“由‘今日中国’到‘未来中国’的期盼”主题的设计中,更是强调了要从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和立场视角才能正确看待并评价辛亥革命。

环节三:

吾爱汝至,所以为汝谋者惟恐未尽。汝幸而偶我,又何不幸而生今日中国!吾幸而得汝,又何不幸而生今日之中国!

——林觉民《与妻书》

时余方以讨贼督师桂林。环顾国内,贼氛方炽,杌靰之象,视清季有加,而余三十年前所主唱之三民主义、五权宪法,为诸先烈所不惜牺牲生命以争之者,其不获实行也如故。

——出自孙中山1921年12月为《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事略》一书写的序言

设问1:林觉民“不幸生今日之中国”,那么辛亥革命之后,民国政府的建立实现了他对未来的期盼吗?结合教材《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内容,以及补充的剪发辫、新式婚礼等照片材料,谈谈你对辛亥革命之后中国社会的认识?

“只要革除暴政,建立共和,能使国家安强,则死也瞑目”。

——1911年,林觉民被俘受审时的慷慨陈词

设问2:结合近百年来中国社会发展的现实,从“道路的选择”视角思考林觉民对未来“国家安强”的期盼是如何实现的?

在本环节,教学的重点放在设问1谈谈你对辛亥革命后中国社会的认识部分。林觉民对生活在20世纪初的中国的感觉是“不幸”,但是从他“率性就死不顾汝”的行为,“为天下人谋永福”的理想中又看出他对中国深深的感情,因此他的行为是充满着对未来中国深深的期盼。而辛亥革命是否实现了他“革除暴政、建立共和、国家安强”的理想?这既需要对辛亥革命颁布的第一部资产阶级临时约法以及民国时期内外政局进行分析,也需要对民国时期国家的经济、人民的社会生活状况进行探究,这样才能够辩证地、在国际视野下去看待辛亥革命,认识到“由于历史进程和社会条件的制约,由于没有找到解决中国前途命运问题的正确道路和领导力量,辛亥革命没有改变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和中国人民的悲惨境遇,没有完成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 [7]。基于设问1以及对第五单元所学习的农民阶级、地主阶级的救亡图存道路的探索,才能理解设问2未来中国的“安强”依靠的只能是代表生产力发展要求、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中国共产党所选择的社会主义道路。因为在110年后的今天,我们可以告慰先烈,“这盛世如你所愿!”

综上,本课在解读主体史料《与妻书》一文的过程中,以身处变局中的“人”——革命者林觉民为中心,从其所代表的革命团体的“情感”“实践”“理想”出发,以“由爱一人延展爱天下人的情深”——“由‘个体觉醒’到‘群体认同’的革命实践”——“由‘今日中国’到‘未来中国’的期盼”作为教学的主要环节,引领学生全文阅读《与妻书》后创设教学情境进入“遍地腥云、满街狼犬”的清末,通过驱动问题的解决来建构对晚清至民国探索救亡图存实践的结构性知识;基于群体情感理论解读辛亥革命爆发前夕的革命者、清政府、立宪派和大商人的行为,涵养学生的理性情感;以唯物史观为指导理解辛亥革命的意义、认识社会主义道路的选择,培育历史学科思维。由此,在情境的浸润与感化中,在行为实践的选择与认同中,在思维方式的拓展和优化中涵养学生的德性、德行,形成由个体–群体–本体的育德框架体系。

统编教材,内容丰富,知识庞杂,决不能“目中无人”。教材中“人”的资源丰富,可以是对历史发展产生重要作用的伟大人物,也可以是普通的民众;可以是记载历史的人,也可以是解读历史的人;可以去寻找遗迹、神话传说、文献、影视剧、照片、漫画等各种史料中的人;也可以去探讨自然、科技、宗教、社会与人的关系。以历史中的“人”为中心,从“人”的曲折经历、多变思想、各种复杂关系中去理解人与人、人与时代、人与社会之间的互动,才能全面、客观地认识国家前途命运与个人价值实现之间的关系,从而在潜移默化中涵养学生的家国情怀,落实立德树人的要求。

基金项目

本文是上海市师资培训中心、上海市教师发展协作联盟和上海市杨浦区教育局三方合作项目“促进教师育德意识和能力提升的区域培训课程建设”研究成果。

文章引用

苏 魏. 以历史中的“人”为中心的育德策略初探——以统编历史教材《辛亥革命》一课为例
Preliminary Exploration of Moral Education Strategies Centered on “People” in History—Taking “The Revolution of 1911” in the Unified History Textbooks as an Example[J]. 教育进展, 2021, 11(06): 2412-2416. https://doi.org/10.12677/AE.2021.116375

参考文献

  1. 1.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 《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实施手册》[M]. 北京: 教育科学出版社, 2017: 3.

  2.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版2020年修订) [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20: 2.

  3. 3.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版2020年修订) [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20: 59.

  4. 4.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M]. 第1卷.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9: 295.

  5. 5. 刘中起, 孙时进. 情感与效能: 集体行动中群体认同的理论与实践视阈[J].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2016(8): 185.

  6. 6. 刘中起, 孙时进. 情感与效能: 集体行动中群体认同的理论与实践视阈[J].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2016(8): 186.

  7. 7. 习近平. 在纪念辛亥革命11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EB/OL]. http://www.gov.cn/xinwen/2021-10/09/content_5641633.htm, 2021-10-09.

期刊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