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期刊导航 网站地图
  • 首页
  • 期刊
    • 数学与物理
    • 地球与环境
    • 信息通讯
    • 经济与管理
    • 生命科学
    • 工程技术
    • 医药卫生
    • 人文社科
    • 化学与材料
  • 会议
  • 合作
  • 新闻
  • 我们
  • 招聘
  • 千人智库
  • 我要投搞
  • 办刊

期刊菜单

  • ●领域
  • ●编委
  • ●投稿须知
  • ●最新文章
  • ●检索
  • ●投稿

文章导航

  • ●Abstract
  • ●Full-Text PDF
  • ●Full-Text HTML
  • ●Full-Text ePUB
  • ●Linked References
  • ●How to Cite this Article
Advances in Psychology 心理学进展, 2012, 2, 121-126
http://dx.doi.org/10.12677/ap.2012.23020 Published Online July 2012 (http://www.hanspub.org/journal/ap)
Attachment to the Opposite-Gender Parent and the
Worship to the Opposite-Gender Celebrity of
the Middle School Students
Beirong Li, Xiuzhen Luo*
School of Education Science, South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Guangzhou
Email: *luoxiuzhen007@126.com
Received: Apr. 11th, 2 01 2; re vi se d : Apr. 26th, 2012; accepted: May 9nd, 2012
Abstract: This study revised the Celebrity Attitude Scale (CAS) to develop a Chinese version with good qual-
ity. It also investigat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ttachment to the opposite-gender parent and the worship to
the opposite-gender celebrity of the middle school students. By convenient sampling, 589 middle school stu-
dents completed the Inventory of Parent and Peer Attachment (IPPA) and CAS of Chinese version. The results
indicate: 1) The CAS of Chinese version with 31 items has good reliability and construct validity. 2) The cor-
relation analysis indicates there were significant negative correlations between attachment to the opposite-
gender parent and the worship to the opposite-gender celebrity. And the alienation to the o pposite-gender par-
ent positively related to the three dimensions of the worship to the opposite-gender celebrity especially. 3) The
path analysis showed that the trust to the opposite-gender parent negatively relates to the worship to the oppo-
site-gender celebrity. But communication with the opposite-gender parent can’t predict the worship to the op-
posite-gender celebrity. For the middle school students, their attachment to the opposite-gender parent can ex-
ert influence their worship to the opposite-gender celebrity to some extent.
Keywords: Celebrity Worship; Attachment; Transference; Psychoanalysis; Middle School Students
中学生异性偶像崇拜与其异性亲子
依恋的关系
李北容,罗秀针*
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广州
Email: *luoxiuzhen007@126.com
收稿日期:2012 年4月11 日;修回日期:2012 年4月26 日;录用日期:2012 年5月9日
摘 要:本文修订英文版偶像崇拜态度量表(Celebrity Attitude Scale, CAS),形成了信效度理想的中文
版CAS,并以 589 名中学生为被试研究异性偶像崇拜与异性亲子依恋的关系。结果发现:1) 中文版
CAS 保留 31 题,模型拟合、信效度良好。2) 总体来看,异性亲子依恋与异性偶像崇拜呈显著负相关,
异性亲子疏离因素尤其显著影响异性偶像崇拜及其三维度。3) 异性亲子信任显著负向影响病理边缘;
但异性亲子沟通不影响异性偶像崇拜的任何维度。研究显示,青少年异性亲子依恋对其异性偶像崇拜
具有一定的预测力。
关键词:偶像崇拜;依恋;移情;精神分析;中学生
*通讯作者。
Copyright © 2012 Hanspub 121
中学生异性偶像崇拜与其异性亲子依恋的关系
Copyright © 2012 Hanspub
122
1. 引言
偶像崇拜是一种反常的拟社会关系(parasocial
relationship),由卷入和成瘾(absorption and addictive
elements)的机制所驱使和推动,身份认同和薄弱的心
理边界结构促进了个体对偶像的心理卷入,以试图建
立一种身份感、充实感和满足感,而该动机反过来又
强化了卷入过程而成瘾,导致更加极端的行为来保持
这种拟社会关系,会导致明显的临床心理症状(Maltby,
Houran, & McCutcheon, 2003)。调查发现,偶像崇拜
可分为浪漫式依恋和认同式依恋两种行为模式,女生
尤其倾向于前者(Adams-Price & Greene, 1990)。青少
年的偶像崇拜可导致对偶像的过分认同和依恋,也可
使青少年产生一种遥亲感,以补偿脱离对父母的依赖
而产生的情感真空(岳晓东,1999)。
以上对偶像崇拜心理的定义与理解强调了这样
一些心理事实,即青少年偶像崇拜是对偶像人物产生
的某种认同感和依恋感,而这些虚拟的社会关系以及
难以自控的卷入与成瘾模式,可能与青少年此时对父
母亲情感依恋的转移有关,亦即个体在依恋情感的真
空时期所发生的虚拟依恋心理。于是,青少年与父母
的情感依恋与其偶像崇拜之间的关系是值得探索的
一个问题。
确有研究表明,青春期孩子对父母双亲的依恋都
有所下降,表现为亲密性下降,冲突增多,情感疏远,
青春期早期和中期,青少年对父母的负性情感增加,
女儿对母亲尤其如此;青少年对同性别父母的依恋在
青春期呈直线下降,而对异性别父母的依恋呈曲线下
降;并且,青少年—母亲和青少年—父亲两种关系存
在显著的差异,同性别依恋和异性别依恋之间也存在
显著的差异(宋海荣,2004)。
也有研究表明,偶像崇拜与亲子依恋之间存在某
种关系。如Giles & Maltby(2004)发现,偶像崇拜兴趣
程度与低父母依恋呈正相关。也就是说,青少年与父
母亲情感依恋越低,则越加可能预测较高的偶像崇拜。
综上所述可知,首先,青少年对父母双亲的依恋
均下降;其次,青少年与其父母之间的同性别依恋和
异性别依恋存在显著差异;第三,青少年对父母双亲
的依恋越低,则越可能预测其较高的偶像崇拜心理。
于是,青少年偶像崇拜心理可能是其补偿亲子依
恋下降或缺失的表现,那么,是否可能存在这样一种
补偿呢?亦即,女孩儿对父亲的依恋下降或缺失,便
倾向于选择男性偶像作为新的认同和依恋对象;而男
孩儿对母亲的依恋下降或缺失,便倾向于选择女性偶
像作为新的认同和依恋对象呢?中学生对其异性双
亲的依恋与其异性偶像崇拜之间是否存在一定的相
关关系,此问题正是本研究兴趣所在。
2. 研究方法
2.1. 研究工具
2.1.1. 偶像崇拜态度量表(CAS)
偶像崇拜态度量表(CAS)是用于测量偶像崇拜者
对其所喜爱偶像的态度。由 McCutcheon, Lange, &
Houran(2002)于美国编制。Maltby, Day, McCutcheon,
Houran, & Ashe(2006)对该量表做了修订,CAS 共有
34 个题目,采用 5点计分,1表示“非常不同意”,5
表示“非常同意”,已有研究显示CAS 的内部一致性
系数为 0.86。量表从“专注–上瘾”的角度,把偶像
崇拜分为娱乐社交水平 (entertainment-social)(低度卷
入)、强烈个人感觉水平(intense-personal)(中度卷入)
和病理边缘水平(borderline-pathological)(高度卷入)依
次从低到高的维度,以测量个体对偶像的迷恋程度(彭
文波,邱晓婷,刘电芝,王平,2010)。
2.1.2. 青少年与父母和同伴依恋问卷(IPPA)
青少年与父母和同伴依恋问卷(inventory of par-
ent and peer attachment, IPPA)是一个包括信任、沟通
和疏离三个维度的自陈式量表,其中文版由王争艳等
(2008)翻译修订。父亲和母亲量表的题项均为 21个。
父亲依恋量表各维度的内部一致性系数分别为 0.89、
0.87、0.74,母亲依恋量表各维度的内部一致性系数
分别为 0.88、0.87、0.72,表明其信度良好。本研究
旨在探索青少年与其异性父母亲的依恋情况,因此只
选用 IPPA 中父母依恋问卷分量表,不选用同伴依恋
分量表,并且,与中文版CAS 结合后,男生、女生
分别填写的问卷是中文版CAS 和母子依恋量表、中
文版 CAS 和父女依恋量表,而不涉及与该生同性别
父母亲的依恋状况调查。
2.2. 研究程序
2.2.1. 形成中文版 CAS
首先由本文作者对英文版CAS 进行翻译,再请
中学生异性偶像崇拜与其异性亲子依恋的关系
心理学专业两位硕士生进行回译。经反复修改成文。
再随机抽取 116 名中学生进行预测,以考察中文版 CAS
的表述准确性等问题,最后确定中文版CAS。
2.2.2. 正式施测与数据收集
中文版 CAS 修订完毕,将其与 IPPA编辑好,共
52 题。在广州和曲阜共 4所中学随机选取男生 350名,
女生 350 名,共发问卷 700 份,其中报告有所崇拜异
性偶像的有效问卷 589份,男生 275 名,女生 314 名,
年龄均在14~17 岁之间。
告知被试该调查属学术研究,无记名,答案不分
对错,请如实填写。当场发放和收回问卷。运用
SPSS11.5和LISREL8.72 对有效数据进行分析。
3. 研究结果
3.1. 中文版 CAS 信度、效度分析
本研究通过预测所得数据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
和验证性因素分析。而在进行因素分析之前先进行
Bartett 球形检验和 KMO 检验,结果表明,样本数据
矩阵 KMO = 0.919,Bartlett 球形检验显著(χ² =
9680.01, df = 465, p < 0.000) ,说明这些项目适合进行
因素分析。其中,由于因素负荷过低或双因素负荷等
原因,删除第8、9、27 三个题项。其余 31 个题项的
共同度在 0.489~0.780 之间,各因素的因素累积贡献
率为 56.29%,均予以保留。
一般而言,模型的

²/df值介于2~5 之间表示模型
可以接受,越接近 2表示模型拟合越好;NFI
、
NNFI
、
CFI 等指数大于0.90 可以视为拟合度理想,超过0.95
则表示模型拟合优异;RMSEA 指数在 0.08 以下的模
型可接受,越小则越好(吴明隆,2009)。从表 1可见,
中文版 CAS 的模型拟合度较为理想。
娱乐社交、个人感觉、病理边缘三个维度两两之
间相关在 0.566~0.831 之间,且都显著相关。娱乐社
交、个人感觉、病理边缘与名人崇拜的相关在
0.831~0.952之间,且都相关显著。
对中文版 CAS 进行信度检验,结果显示,内部
Table 1. The fitting index of Chinese version CAS model
表1. 中文版 CAS模型拟合指数

² df

²/df RMSEA NFI NNFI CFI
1321.12 431 3.07 0.084 0.94 0.96 0.96
一致性系数为 0.94,三个分量表的 α系数分别为
0.89(娱乐社交),0.91(强烈个人感觉),0.84(病理边缘),
表明其信度良好。再对中文版CAS 进行效度检验,
采用效标关联效度指标。
偶像崇拜被定义为一种拟社会关系,拟社会关系
这一概念是由Horton & Whole (Sheridan, Maltby, &
Gillett, 2006)提出,指荧屏人物或偶像名人与那些关注
他们的观众之间产生的单向交往关系。现代传播媒介
的发展使中介性接触产生现场情景下的某些亲密性,
从而形成了一种特殊情境下的人际交流。受众将媒介
人物当作真实人物做出情感和认知的反应,便产生幻
觉,感觉自己好像与媒介人物有面对面的交往,有一
定的亲密感,偶像与受众之间构成了一种拟社会互动
(parasocial interaction)。
与这种虚拟的社会关系相对应,交往焦虑感量表
所测量的则是现实中人们实际社会交往的状态。而如
上文所述,青少年偶像崇拜心理是一种补偿性的依恋
感,那么,当他们倾向于拟社会关系并沉浸其中时,
是否在补偿其现实人际交往的焦虑或缺失呢?抑或,
当他们强烈寻找偶像依恋感时,是否会影响其实际的
人际交往,并因此而产生交往焦虑呢?鉴于偶像崇拜
这种拟社会关系与现实交往焦虑可能存在的如此关
系,本研究以交往焦虑感量表(interaction anxiousness
scale;汪向东等,1999)作为中文版 CAS 的效标关联
效标。经效度检验,结果如表 2所示,偶像崇拜及其
三维度与交往焦虑均呈显著正相关,表明中文版 CAS
效度较好,亦可间接证明,青少年偶像崇拜程度与其
现实人际交往焦虑状况之间可能存在一定的补偿关
系。
3.2. 异性偶像崇拜与异性亲子依恋的相关分析
如表 3所示,偶像崇拜与亲子依恋呈极为显著负
相关,说明亲子依恋越差,偶像崇拜越严重。从各维
度分别来看,亲子疏离与偶像崇拜及其各维度均呈极
其显著正相关,说明亲子疏离程度越高,则偶像崇拜
Table 2. The inspection of Chine se version CAS criterion-rela ted
validity
表2. 中文版 CAS校标关联效度检验
娱乐社交 强烈个人感觉 病理边缘 偶像崇拜
交往焦虑感 0.11** 0.10* 0.10* 0.11**
注:*p < 0.05,**p < 0.01,下同。
Copyright © 2012 Hanspub 123
中学生异性偶像崇拜与其异性亲子依恋的关系
Copyright © 2012 Hanspub
124
Table 3.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worship to the opposit e-gender
celebrity and attachment to the opposite-gender parent 3.3. 异性偶像崇拜与异性亲子依恋的路径分析
表3. 异性偶像崇拜与异性亲子依恋的相关
对青少年异性亲子依恋与其异性偶像崇拜总体
状况进行路径分析发现(见图1),WLS 卡方值为 4.45(p
= 0.49),df = 5,NNFI
、
CFI
、
GFI 均达 0.95的标准,
近似误差均方根误系数RMSEA = 0.054,说明模型趋
近于完美拟合,亲子依恋显著负向影响偶像崇拜。其
中,亲子疏离程度越高,则偶像崇拜的娱乐社交、强
烈个人感觉、病理边缘的水平越高;亲子信任对病理
边缘有显著负向影响,但对娱乐社交和强烈个人感觉
没有显著影响;而亲子沟通对偶像崇拜所有三因素则
未显示显著影响。这与上述相关研究结果一致。
娱乐社交 强烈个人感觉 病理边缘 偶像崇拜
亲子信任 –0.05 –0.10* –0.14** –0.11**
亲子沟通 –0.03 –0.07 –0.08* –0.07
亲子疏离 0.13** 0.17** 0.17** 0.18**
亲子依恋 –0.07 –0.12** –0.14** –0.12**
也越高。此外,亲子信任与偶像崇拜的强烈个人感觉
和病理边缘均呈负相关,分别达到显著和极其显著水
平(r = –0.10,p < 0.05;r = – 0.14 ,p < 0.01),而亲子
沟通仅对病理边缘构成显著负向影响(r = –0.14,p <
0.01)。
再从男生、女生性别差异角度,分别对亲子依恋
偶像崇拜状态进行路径分析(如图2和图3)。 与
娱乐社交
个人感觉
病理边缘
疏离
沟通
信任
0.13**
0.13**
0.17**
–0.06*
1.0
1.0
1.0
0.97
0.98
0.97
0.55
–0.62
0.68
–0.64
0.65
0.80
Figure 1. The path analysis of att achment to the opposite-gender parent and worship to the opposite-gender celebrity
图1. 异性亲子依恋与其异性偶像崇拜的路径分析
娱乐社交
个人感觉
病理边缘
疏离
沟通
信任
0.17*
0.09
0.16*
–0.04
1.0
1.0
1.0
0.99
0.97
0.96
0.58
–0.54
0.62
–0.58
0.72
0.80
Figure 2. The path analysis of attachment to the opposite-gender parent and worship to the opposite-gender celebrity of the boys
图2. 男生的异性亲子依恋与其异性偶像崇拜的路径分析
娱乐社交
个人感觉
病理边缘
疏离
沟通
信任
0.10
0.17**
0.18**
–0.07*
1.0
1.0
1.0
0.97
0.97
0.98
0.58
–0.66
0.71
–0.66
0.65
0.81
Figure 3. The path analysis of attachment to the opposite-gender parent and worship to the opposite-gender celebrity of the girls
图3. 女生的异性亲子依恋与其异性偶像崇拜的路径分析
中学生异性偶像崇拜与其异性亲子依恋的关系
由图 2可知,WLS卡方值为2.29(p = 0.81),df = 5,
NNFI
、
CFI
、
GFI 均达 0.95的标准,近似误差均方根
误系数 RMSEA 接近于 0,说明模型趋近于完美拟合。
亲子疏离正向预测病理边缘和强烈个人感觉,达显著
水平;亲子信任对病理边缘具有负向影响趋势,但未
达显著水平;亲子沟通未显出对偶像崇拜各因子的显
著影响。
由图 3可知,WLS卡方值为5.83(p = 0.32),df = 5,
NNFI
、
CFI
、
GFI 均达 0.95的标准,近似误差均方根
误系数 RMSEA 接近于 0,说明模型趋近于完美拟合。
亲子疏离正向预测娱乐社交和强烈个人感觉,达极其
显著水平;亲子信任对病理边缘有显著负向影响;而
亲子沟通未显出对偶像崇拜各因子的显著影响。图 3
与图 2比较,可显示,对于男生、女生而言,影响其
异性偶像崇拜程度的异性亲子依恋的因子维度并不
完全一致,对于女生,亲子信任显著负向影响病理边
缘,而对于男生,则是存在一定的趋势,但未达显著
水平;对于男生,亲子疏离显著正向预测病理边缘,
而对于女生,则是存在一定的趋势,但未达显著水平。
但综合图1、2、3比较可知,无论分开男、女生来看,
还是以青少年总体来看,其趋势基本一致,可表明,
青少年异性亲子依恋可能预测其异性偶像崇拜,一定
程度上证明了本研究的假设。
4. 分析与讨论
4.1. 异性偶像崇拜与异性亲子依恋的相关分析
研究结果显示了一定的倾向性,即男生(女生)对
其母亲(父亲)的依恋关系越差,则该生对女性(男性)
明星的崇拜或依恋可能越强,说明异性亲子依恋对异
性偶像崇拜具有一定程度的预测作用,这与以往的偶
像崇拜与依恋类型的相关研究结果具有一定程度的
一致性(Giles & Maltby, 2004; Cohen, 2004; Roberts,
2007)。
该结果从某种程度上验证了精神分析理论对依
恋与崇拜心理的理解。依照弗洛伊德(2005)的理论,
偶像崇拜是青少年性心理发展的正常表现,是缓和内
心增强的性欲望与社会规范之间冲突的合理化反应。
儿童早期,小男孩儿有着恋母情结,小女孩儿有着恋
父情结,是性心理所表现出的对异性父母的爱慕与依
恋。而当小孩儿成长到青春期时,这种性心理发展动
力和依恋的情感就转移到父母之外的他人身上,往往
指向一个遥远的人物或形象,这种现象被弗洛伊德称
为“二次依恋(secondary attachment)”。
青春期孩子的生理和心理都经历加速发展,但加
强的性本能却越发被压抑,因为无法直接指向现实中
近距离的客体,这时,就需要安全地将其转移到更加
遥远的人物身上,而那些魅力十足的明星、偶像便很
容易成为目标。这种移情可能是为了补偿偏差,如本
研究结果所示,中学生对偶像的强烈崇拜和依恋可能
正是对父母双亲依恋感缺失或不满的补偿。
Adams-Pric e & Greene(1990)调查发现,中学生对
异性名人的崇拜可视为浪漫式依恋类型,这是崇拜者
对偶像的一种近乎爱情的、异性之间的情感依恋。中
学生正处于生理和心理发展的高潮期,性生理特征明
显,性心理欲望萌发,这些重大的变化及其带来的冲
击力都使中学生对异性产生冲动,产生对异性的爱慕
和依恋心理,无论对遥远的名人、明星,还是对身边
的心仪异性。但由于社会、教育等因素,他们对异性
的情感无法在现实中实现,因而压抑。于是,对异性
偶像产生爱慕与依恋就成为权宜之计,因而产生对异
性偶像的浪漫式依恋。
4.2. 异性偶像崇拜与异性亲子依恋的路径分析
分析显示,无论对于男生还是女生,亲子疏离因
素均较为显著地影响偶像崇拜心理,即如果男生(女生)
感觉到与其母亲(父亲)之间情感分离、孤立,缺乏情
感交流,那么,该生就可能倾向于崇拜女性(男性)明
星。该结果进一步显示出中学生性心理发展的某种欲
求压力。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对异性明星的崇拜可能
是运用较为合理化的方式表达和宣泄内心压抑的欲
望和情感,这也可能是女孩儿的恋父情结和男孩儿的
恋母情结在青春发育期的又一次强烈反应。
该结果也提示,父母及教育者要想对中学生崇拜
明星的心理和行为进行指导,就必须改善亲子关系。
并且,对于男生偶像崇拜者,该生母亲应该与孩子加
强情感沟通,减轻情感疏离,提高母子交流有效性,
帮助孩子从父母依恋过渡到现实中的同伴依恋,增强
现实感,降低虚拟社会关系对现实感的过度补偿。并
且,这种干预需要母亲对儿子更多的理解、接纳和包
容,提供自由与保护的空间作为交流背景。相反,如
Copyright © 2012 Hanspub 125
中学生异性偶像崇拜与其异性亲子依恋的关系
果母亲对儿子偶像崇拜的态度是责备和打击,那么,
沟通必难进行,疏离也必有加剧,完全不利于改善亲
子关系和引导崇拜心理。同理,父亲对其女儿的情感
疏离也是影响女生异性偶像崇拜的因素,同时也便成
为干预其偶像崇拜的关键因素。因此,应该缓解父女
间情感疏离,提升父女间情感信任与依恋,借以缓解
偶像崇拜的过度卷入,以增强现实依恋感。路径分析
也显示,亲子疏离是一个较为重要的负性影响因素,
所以,父母与孩子之间建立良好的情感联结将使子女
教育事半功倍。
病理边缘是偶像崇拜卷入度最高、影响最严重的
水平,病理边缘因素受到亲子信任显著的负向影响,
可见,亲子信任关系如果建立不良,则孩子越发倾向
于深度投入到偶像崇拜的心理补偿,若信任感受到威
胁和毁坏,那么,亲子沟通和情感交流也便无从谈起。
亲子沟通没有显示出对偶像崇拜各因素的显著
影响,这说明沟通本身并不独立影响偶像崇拜,可能
是由于,沟通作为一种联系过程,并不意味着情感的
真正联系,而情感疏离则是沟通过程的结果,信任则
是沟通的前提,三者相互作用才能产生积极的亲子依
恋和亲子教育效果。因此,异性偶像崇拜心理不同程
度地受到亲子沟通、亲子信任与亲子疏离三者的影
响。
5. 结论
本研究对英文版偶像崇拜态度量表进行修订,形
成了中文适用版 CAS,有31 个题目,信效度理想。
并运用该量表,以 589名中学生为研究对象,探讨中
学生异性偶像崇拜与其异性亲子依恋的关系,结果发
现:1) 中文版 CAS 保留31 题,模型拟合、信效度良
好。2) 总体来看,异性亲子依恋与异性偶像崇拜呈显
著负相关,异性亲子疏离因素尤其显著影响异性偶像
崇拜及其三维度。3) 异性亲子信任显著负向影响病理
边缘;但异性亲子沟通不影响异性偶像崇拜的任何维
度。研究显示,青少年异性亲子依恋对其异性偶像崇
拜具有一定的预测力。
参考文献 (References)
弗洛伊德, 林克明译(2005). 性学三论. 西安: 太白文艺出版社.
彭文波, 邱晓婷, 刘电芝, 王平(2010). 偶像崇拜量表的修订及其
理论模型的验证. 心理发展与教育, 5期, 543-548.
宋海荣(2004). 青少年依恋、自尊及其二者关系的发展性研究. 华
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 上海.
汪向东等(1999). 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 北京: 中国心理卫生杂
志社.
王争艳, 赵冬艳, 雷雳, 侯静(2008). 北京市部分高中生性状况初
步调查及其与亲子依恋的关系.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1期, 17-19.
吴明隆(2009). 结构方程模型-AMOS 的操作与应用. 重庆: 重庆大
学出版社.
岳晓东(1999). 青少年偶像崇拜与榜样学 习的 异同 分析. 青年研究,
7期, 1-9.
Adams-Price, C., & Greene, A. L. (1990). Secondary attachments and
adolescent self concept. Sex Roles, 3, 187-198.
Cohen, J. (2004). Parasocial break-up from favorite television charac-
ters: The role of attachment styles and relationship intensity. Journal
of Social and Personal Relationships, 2, 187-202.
Giles, D. C., & Maltby, J. (2004). The role of media figures in adoles-
cent development: Relations between autonomy, attachment, and in-
terest in celebrities. 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4, 813-
822.
Maltby, J., Day, L., McCutcheon, L. E., Houran, J., & Ashe, D. (2006).
Extreme celebrity worship, fantasy proneness and dissociation: De-
veloping the measurement and understanding of celebrity worship
within a clinical personality context. 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
ferences, 2, 273-283.
Maltby, J., Houran, J., & McCutcheon, L. E. (2003). A clinical inter-
pretation of attitudes and behaviors associated with celebrity wor-
ship. Journal of Nervous and Mental Disease, 1, 25-29.
McCutcheon, L. E., Lange, R., & Houran, J. (2002). Conceptualization
and measurement of celebrity worship. British Journal of Psychol-
ogy, 93, 67-87.
Roberts, K. A. (2007). Relationship attachment and the behaviour of
fans toward celebrities. Applied Psychology in Criminal Justice, 1,
54-74.
Sheridan, L., Maltby, J., & Gillett, R. (2006). Pathological public fig-
ure preoccupation: Its relationship with dissociation and absorption.
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3, 525-535.
Copyright © 2012 Hanspub
126

版权所有:汉斯出版社 (Hans Publishers) Copyright © 2012 Hans Publishers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