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vances in Education
Vol. 13  No. 09 ( 2023 ), Article ID: 72299 , 5 pages
10.12677/AE.2023.1391051

产业振兴视域下民族地区高校“双创”路径 研究

吕洁

百色学院,广西 百色

收稿日期:2023年8月6日;录用日期:2023年9月5日;发布日期:2023年9月13日

摘要

民族地区高校在创新创业教育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该文在产业振兴视域下展开研究,通过分析民族地区高校“双创”面向产业振兴的必要性及可行性,结合民族地区资源优势,提出民族地区高校“双创”服务产业振兴、助力乡村振兴的有效路径。

关键词

产业振兴,民族地区高校,创新创业,路径创新

Research on the “Double Innovation” Path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Ethnic Minority Area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ndustrial Revitalization

Jie Lyu

Baise University, Baise Guangxi

Received: Aug. 6th, 2023; accepted: Sep. 5th, 2023; published: Sep. 13th, 2023

ABSTRACT

Universities in ethnic minority areas have unique advantages in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This paper conducts research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ndustrial revitalization, analyzes the necessity and feasibility of “double innovation” in universities in ethnic minority areas for industrial revitalization, and combines the resource advantages of ethnic minority areas to put forward an effective path for the revitalization of the “double innovation” service industry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ethnic areas and to help rural revitalization.

Keywords:Industrial Revitalization, Universities in Ethnic Minority Areas,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Path Innovation

Copyright © 2023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4.0).

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4.0/

1. 引言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首次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使得农村获得更多的社会支持和政策支持。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基础,产业振兴主要有五个主体:农产品加工、乡村休闲旅游业、乡村新型服务业、乡村创新创业、产业发展模式等 [1] 。同时,随着“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理念的不断深入,就业创业市场由城市向农村延伸,为大学生创新创业(简称“双创”)提供了更多的机会。民族地区高校“双创”教育既顺应乡村振兴的发展要求,也要发挥地方资源优势,积极创新“双创”的方式方法,提高教育效果,促进地方发展。因此,需要对产业振兴视域下,民族地区高校“双创”路径进行探讨与分析。

2. 民族地区高校“双创”面向产业振兴的必要性

第一,产业振兴的需要。乡村振兴关键在于产业振兴,产业振兴关键在于人才振兴 [2] 。随着广大农村各种产业的蓬勃发展,需要更多的各级各类建设人才,同时也催生了许多创业机会,为双创提供了大有可为的广阔舞台。高校作为培养“双创”人才的重要基地,需要加大“双创”力度,积极培育与社会发展、乡村建设需要相吻合的“双创”人才,主动承担起新时代“双创”人才输出,助力产业振兴和乡村发展。

第二,“双创”理念更新的需要。民族地区高校应把“双创”与专业教育、服务社会进行“双结合”。首先,“双创”要与相关专业的课程设置、教学方式、实习实践结合起来,在丰富知识、加强锻炼的基础上,有效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双创”能力,使之成为复合型、应用型、创新型人才。其次,“双创”要与国家发展形势、乡村建设情况结合起来,引导学生主动面向基层、面向农村,扎根乡村沃土,大胆地开展“双创”实践,自觉将个人理想、智慧、价值贡献于服务国家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的伟大事业中,做新时代发展的领头雁。

3. 民族地区高校“双创”面向产业振兴的可行性

第一,政策的大力支持。“乡村振兴”“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当前国家和社会的重要政策,创新型国家建设需要大量具有创新思维、创业意识、创新创业能力和家国情怀的高素质人才参与 [3] 。国家、地方政府相继推出多项政策引导大学生参与乡村创新创业,构建了“大学生 + 农业 + 创新创业”全面融合的新格局。通过发挥大学生在智力、科技等各方面的独特优势,盘活农村闲置资源,创造新的农业产业形态和发展项目,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提升农业产业的科技含量和经济效益,为实现乡村振兴提供新“引擎”。目前,各民族地区积极围绕农村电商、“互联网 + 农业”等领域出台了相关支持政策,给予资金扶持,提供场地条件,全面激发大学生参与“双创”的积极性。

第二,民族地区资源的优势。民族自信、文化自信是民族地区学生“双创”的源动力,民族文化、民族传统是民族地区特有的“双创”资源。民族地区高校通过“双创”与民族资源的融合、转化,学习和推进本土民族文化研究,传播传承民族文化 [4] ,塑造民族产业和民族品牌,推动民族文化产业的发展。如百色学院的《少数民族传统手工艺品产业化发展对策研究——以广西壮族“麽乜”为例》《壮族传统织绣手工产品助力乡村振兴路径研究》《苗族蜡染工艺的传承与保护——以融水县苗族染蜡为例》等项目,都是将民族文化的传承和现代产业发展相结合,也是民族地区学生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的体现。因此,高校要意识到民族文化对“双创”的重要性,开发更多富有民族特色的文化产业项目,这也是民族地区高校“双创”不断取得突破的关键之一。

第三,“双创”的实践基础。目前,民族地区高校都积极实施“双创”政策,加强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整合众创空间、大学科技园以及大学生创业园等平台,已逐步积累比较丰富的“双创”实践基础。比如:通过实践平台建设,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共享共用,为学生“双创”提供条件;推进实践教学改革,调整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比例,完善“双创”实践课程体系;推进“校企合作”,校企共建校内外“双创”孵化基地;创办“双创”学院,采取“2 + 1”模式,面向毕业班进行招生,在“双创”学院继续进行一年“双创”实践锻炼;举办“双创”大赛,师生组建团队、研发项目、参加各层次大赛竞技,促进成果转化。所有这些,都为“双创”人才培养、“双创”促进产业振兴奠定了坚实基础。

4. 产业振兴视域下民族地区高校“双创”的策略性

民族地区高校要结合当地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实践,围绕产业振兴这个目标,着力探索“双创”人才培养与服务乡村振兴的有效路径。

4.1. 完善“双创”人才培养体系

第一,“双创”意识的培养。民族地区高校通过改变学生的观念,提升学生参与创新创业教育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5] 。民族地区高校不仅要注重对学生创业精神、创新意识的培养,而且还要培养他们热爱农村、建设乡村的感情和思想,进而增强服务社会、实现自我价值的自觉意识和荣誉感。为此,要充分利用各类媒体积极宣传大学生“双创”的相关动态,加强对农业领域创新创业人物及事迹的宣传,激励大学生的农村创业热情,稳固自我创新创业的信心。同时,向学生客观介绍目前农村发展的双创机遇,让学生真实了解乡村的发展状况,提高学生对民族的认同感和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视,加深对乡村的热爱,进而主动为乡村服务。

第二,“双创”能力的提升。民族地区高校应整合创业、专业、产业资源,充分挖掘民族地区高校和民族地区资源优势,紧密围绕民族地区产业结构转型需求,实现专业群与产业链和创新链的高度契合,构建具有民族特色的“双创”能力培养体系。通过创新创业大赛、学科竞赛、学生科研、科技社团活动、技能培训、社会实践、创业训练、创业孵化等途径,分层次分区位培养人才,提升双创能力。如“挑战杯”中国大学生课外科技作品竞赛和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在竞赛中容易锻炼和提高观察力、思维力、想象力和动手操作能力等双创能力。

4.2. 构建“双创”实践平台

民族地区高校应搭建并充分利用各类创新创业基地和合作平台,打造多维空间,加强彼此的协同联动,让学校带动学、企业带动练、市场检验结果,为“双创”打下坚实的实践基础。

第一,构建5+助力实践平台。民族地区高校结合地方民族资源优势,主动构建“校政合作、校企合作、校社合作、家校合作、校校合作”的5+助力实践平台,加强高校与政府、企业、社区、家庭、其他学校之间的有效链接,实现资源整合,充分发挥高校科技高地、人才智库的优势,为“双创”实践提供更多实践平台 [6] 。

第二,加强实训基地建设。民族地区高校可以结合地方和专业优势,建设一批有特色的实训基地。通过成立高校乡村振兴服务中心、农特产品研究室、大学生创新创业孵化等基地,探索与地方政府、行业企业联合建设乡村振兴产业学院,深化和具体化产教融合与校企合作,推动乡村相关产业发展 [7] 。依托实训基地开展双创园建设,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与创新创业实践紧密结合;推动高校示范基地和企业示范基地深度合作,建立创业导师共享机制;支持区域示范基地与高校、企业共建面向特色产业的实训场景,加快培养满足社会需求的实用型技能人才。

第三,组建“双创”型社团。民族地区高校组建“1 + 1创业协会”“创客俱乐部”“电商协会”“助农服务协会”等“双创”型社团,为有想法和有能力的大学生提供创业平台、启动资金、场地及专业培训;对于处在对创业感兴趣但目前没有好想法的学生,通过模拟训练来激发思维,增加对创业的认识。通过将社团实践转化成创业机会,将社团成员转变成创业团队,将社团资源转移成创业资源,提升社团的技术含量,把社团项目有效转化为科研成果,以此形成“社团培育双创项目–项目成果转化–助推产业发展”的“双创”社团实践模式,提高“双创”型社团助力产业振兴、服务乡村建设的作用。

4.3. 开展社会实践调研

第一,民族地区高校应依托社会实践、“双创”型社团、科研课题组等载体,组建社会实践团队。社会实践这是大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最好阵营,更是大学生服务社会的良好窗口。通过开展科技兴农、科技推广等工作,增强大学生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培养劳动观念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观念,促使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服务社会、锻炼成才。

第二,民族地区高校应组织师生到乡村开展实地调研,了解乡村振兴尤其是产业振兴的成效、问题、困难等,以便“回来”之后采取更有针对性的双创人才培养措施,发挥理学、工学、农学的技术优势,帮助乡村产业完成升级换代,为乡村产业振兴献策献力,实现“技术帮扶” [8] 。如电商专业学生,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帮助当地果农建立淘宝、京东等网络店铺,同时手把手教授村民抖音网络直播技术,帮助农民转变销售思维和建立新的营销模式,引领当地农民创新驱动发展。

4.4. 促进“双创”成果转化

民族地区高校应结合地区地方资源和专业特色,通过国家级众创空间、乡村振兴产业学院、农特产品研究室、创新人才培养基地、创新创业孵化基地等平台,依托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互联网+项目等,进行有针对性的创新创业实践,孵化创新项目,并将“双创”成果转化为产业振兴发展的技术和产品,健全创新创业教育知识产权与科技成果收益分享机制建设 [9] 。其中,一是鼓励学生自主成立工作室或公司,实现自主创业。如绘画类学生成立民族艺术创作工作室,传媒类学生开设民族文化传媒公司,服装设计专业学生自主创立民族服装品牌等等。二是鼓励学生将创新成果与有关公司进行合作——联合创业。如农学专业学生利用掌握的芒果酒酿制技术与本地酒类生产企业进行合作,通过技术入股方式获得应用报酬。

5. 结束语

民族地区高校重视创新创业教育,积极响应乡村振兴战略,通过完善人才培养体系、构建实践平台、开展实践调研、促进成果转化,形成具有民族地区特色的“双创”路径体系,从而提升民族地区高校的培养能力和水平,获得发展机遇、形成办学特色以及缓解严峻的就业形势,帮助民族地区学生实现人生价值,服务产业振兴,助推乡村发展。

课题

广西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2年度专项课题(项目名称:民族地区应用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五新”路径研究,项目编号:2022ZJY2817);百色学院本科教学改革工程项目(项目名称:高校PBL教学模式下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路径研究,项目编号:2021JG71)。

文章引用

吕 洁. 产业振兴视域下民族地区高校“双创”路径研究
Research on the “Double Innovation” Path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Ethnic Minority Area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ndustrial Revitalization[J]. 教育进展, 2023, 13(09): 6758-6762. https://doi.org/10.12677/AE.2023.1391051

参考文献

  1. 1. 蒋辉, 吴永清. 乡村产业振兴研究[M]. 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21.

  2. 2. 以人才振兴推动产业振兴[N]. 光明日报, 2020-10-27(06).

  3. 3. 李飞, 黄少波, 张爱. “以文化人”视域下西南民族地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探讨[J]. 黑龙江民族丛刊, 2019(5): 153-157.

  4. 4. 张倩湄. 民族地区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提升路径研究[J]. 教育教学论坛, 2021(18): 30-33.

  5. 5. 邓万里, 李明, 卢光云, 卞志国. 民族地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质量提升对策研究——基于广西高校问卷和访谈的文本资料[J]. 社会科学前沿, 2022, 11(8): 3217-3222. https://doi.org/10.12677/ass.2022.118440

  6. 6. 商兆奎. 民族地区地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内卷化困境及其治理[J]. 现代教育科学, 2020(6): 69-73+84.

  7. 7. 曾升科, 曹毅, 韩春燕. 乡村振兴产业学院: 制度设计、困境与形成路径[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21(22): 76-80.

  8. 8. 王一, 赵啟沣.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与乡村产业振兴融合策略——以公益创业为视角[J]. 甘肃教育, 2023(2): 31-34.

  9. 9. 钟学思, 徐宁宁. 民族地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体系发展研究[J]. 梧州学院学报, 2020, 30(3): 79-85.

期刊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