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vances in Education
Vol. 14  No. 04 ( 2024 ), Article ID: 84820 , 5 pages
10.12677/ae.2024.144557

互联网视域下碎片信息对大学生的隐性束缚 及破解

秦晓杰

江苏食品药品职业技术学院药学院,江苏 淮安

收稿日期:2024年3月12日;录用日期:2024年4月11日;发布日期:2024年4月18日

摘要

网络技术的发展促使进全民进入自媒体时代,信息快餐式的传播导致知识碎片化愈演愈烈,大学生被网络所束缚,沉浸于碎片化知识与信息当中,仅仅接收知识或信息的某个模块,不能或不愿意获取知识或信息的完整结构。真正的知识应该是全面的、有结构的,知识碎片化吸收,使得大学生认知不够深入、思维浅薄,逻辑混乱、推理简单,干扰了对知识的整体把握和宏观认知,对大学生的思维形成隐性的束缚,丧失了自我能动性和深度思考。

关键词

互联网,碎片化信息,大学生

The Hidden Restraint and Solution of Fragmented Information on College Student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nternet

Xiaojie Qin

School of Pharmacy, Jiangsu Food & Pharmaceutical Science College, Huai’an Jiangsu

Received: Mar. 12th, 2024; accepted: Apr. 11th, 2024; published: Apr. 18th, 2024

ABSTRACT

The development of network technology prompts the whole people to enter the era of “we media”, and the dissemination of information fast food leads to increasingly fragmented knowledge. College students are bound by the network, immersed in fragmented knowledge and information, and only receive a certain module of knowledge or information, unable or unwilling to acquire the complete structure of knowledge or information. Real knowledge should be comprehensive and structured. Fragmented knowledge absorption leads to insufficient cognition, shallow thinking, confused logic and simple reasoning of college students, which interferes with the overall grasp and macro cognition of knowledge, forms a recessive constraint on college students’ thinking, and loses their self-initiative and deep thinking.

Keywords:Internet, Fragmented Information, College Students

Copyright © 2024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4.0).

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4.0/

1. 引言

当前,网络技术已经渗入到大学生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全民自媒体时代已经到来。信息与知识的碎片化传播也随处可见,是社会发展到“互联网+”时代的必然产物,已然成为“互联网+”时代不可逆转的趋势。然而,大学生长期沉浸在网络环境当中,对网络信息、碎片化知识乃至网络本身已经有了严重的依赖,给大学生群体的深度学习带来诸多挑战。就当前现象而言,大学生依赖的是网络信息、网络碎片化知识及网络本身,然而,就本质而言是大学生缺乏自控能力,内在精神被网络所束缚。很大程度上,这种束缚是对意识的隐性的控制,如何帮助大学生打破这种隐性束缚,是迫在眉睫的问题。

2. 网络碎片化信息的束缚之境

2.1. 碎片化知识内容缺失的隐性束缚

内容缺失导致知识信息客观性不足。通常,我们认为我们所处的“现实世界”由物质世界和意识世界构成,物质世界指客观存在的物体或物体状态。意识世界指意识或精神状态,它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其一,人的主观经验、心理状态、精神状态等主观内容;其二,思想所反映的客观知识,即是客观概念中所反映的客体世界内容。信息与知识就是人类思想所反映的客观世界内容,他们是基于物质世界与现实社会的产物,但仍会受到主观意识形态的影响,无法完全规避主观性。经过主观意识形态加工,会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信息、知识的失真。例如,为了满足自身利益和特定的需求,一些国家的政府与政客在对外发布信息时会进行加工与处理,使其更符合自己的利益诉求,如,特朗普政府应对疫情过程中表现出的反智主义和民粹主义观点,有悖于自由民主制度和科学、多元融合的价值体系 [1] 。在这种信息的引导下,人们认知就会产生偏差。当大学生仅仅依赖该类信息认知现实世界时,在做出判断时必然会出现偏离或者错误。另一方面,在商业宣传中,也往往利用碎片化知识和信息达到其促进销售的目的。例如,商业广告对碎片化科学知识的运用,夸大产品的正面效果。以补钙产品为例,广告大肆宣传,在其引导下,好像人人缺钙。但就事实而言,即便对缺钙人群来说,原因、类型都不同,怎样补,补多少都需要经过系统的、科学的诊断来确定。但广告不会告诉大众人群之间的区别,只仅仅夸大补钙的作用。但补钙应因人而异、对症补钙,并非多多益善 [2] 。如果任由这种数量逻辑、“大众认可”、碎片化知识在隐性控制我们的思维,那么我们对真理的理解与认知必然是扭曲的。碎片化的信息,专业权威信息相对较少,高校学生难以获取完整的信息,知识系统不够完善,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效率和逻辑思维的发展 [3] 。因此,在网络世界中,大学生表面上能获得更多、更及时的信息与知识,实际上却被困在碎片化信息与知识的漩涡中,被牢牢掌控和束缚。

2.2. 从众心理诱导下的隐性束缚

盲目从众容易引发错误化、片面化认同。通常而言,网络空间包含更多的自由因素,创建了更为平等、民主的社交环境。在这种“自由”环境中,个体受到较少的制约与束缚,能够更加自由地选择想要获取的知识信息。但事实并非如此,网络让个体拥有更多“自由”,但是并不代表没有“中心”和“主导”的存在。在网络社会中,存在“大众主导”、“大众心理”,这种主导是由社会网民共同塑造的。网络社会中很容易就某一特定事件形成一些力量强大的意见,左右着人们的思考与行为 [4] 。这种“大众中心”、“大众主导”的存在,经常性发挥诱导作用,影响个体的判断。造成大学生在网络中跟随“大众主导”,被无形的束缚,原因有二。其一,大学生长期性简化观念,杜绝深度的思考。这导致大学生群体经常“随大流”,将某一事件、观念进行简单化、标签化,看待问题二元对立、非黑即白,而不进行深入的了解和探究。其二,先入为主,话语围攻,迫使跟随。在大众主导下的主流观点形成之后,虽然并未明确表明让大学群体认可该观点,但是部分大学生会选择主动跟随。如果有个体提出相反观点时会受到语言攻击和讽刺等,例如,上述案例中,有个体为轿车女司机辩护时,会遭到群体讽刺,这种情况下,个体可能会觉得自己观点错误而听从“主流意见”,放弃自己的想法,服从“主流意见”。在“大众主导”影响下,个体也难以或无法进行思考、判断,被“隐性力量”束缚。网络社会中,很多网民在激烈的言辞与态度中,容易形成一种非理性的舆论氛围,造成人多势众,给偏激者一种力量感,这些非理性舆论容易在网络群体中形成一种“优势意见”,通过其感染性而影响整体的认同倾向 [5] ,此类认同倾向有时是一种非理性甚至错误的认同,大学生可能这样的氛围中受到控制,不自觉地进入隐性束缚中。

2.3. 网络大数据技术塑造的隐性束缚

海德格尔认为,技术是具体社会环境的产物 [6] ,因此技术有一定的社会性,它虽然是被人们利用的工具,但并不完全受制于人。就现代网络而言不完全是一种技术手段,而且是对世界认知的一种方式,因此,网络技术运用不仅是人的主观性活动,并且是推动人行为的客观力量,这种无形的驱动已经成为大学生潜意识思维的重要部分,通过作用于人们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影响着个体的日常行为。

具体到网络碎片化知识、信息而言,它借助网络技术为载体,不断塑造和影响个体,进而对个体产生隐形的束缚。网络大数据技术通过追踪个体在浏览网页、阅读公号所使用的关键词、文本等对个体兴趣进行锁定,由此推算个体的思维方式,兴趣领域、碎片化信息特征等,经过大数据技术处理不断给大学生推送碎片化知识、信息,久而久之,大学生个体思维也会呈现出碎片化的特征,无法理解与接收系统性、整合性、逻辑性的知识体系。个体的思维模式由于受到网络技术的影响,而变得机械化,当我们依赖网络作为理解世界的手段,我们自身的智力将被摊平成为人造电脑 [7] 。个体在网络技术的深刻影响下,已经为网络这一技术所控制,吞噬了我们所有的注意力,只留下一副空空的躯壳 [8] 。长时间处于这种环境下,大学生会失去独立思考的能力,思想会逐渐涣散、注意力持续时间也会下降,逃离我们内在的自我,依附在网络上,源源不断接收碎片化信息,陷入恶性循环之中。

3. 破解网络碎片化信息隐性束缚之道

3.1. 培养掌控碎片化信息的能力

大学生作为成年人本身应当具有辨别是非的能力,同时,教师在施教过程中也应有意识引导学生,让他们认识碎片化知识、信息对个体潜意识的影响过程及影响方式。为打网络碎片化知识信息造成的隐性束缚,首先,大学生应当提高警惕意识,形成科学、完整的知识系统,培养独立思考的习惯和能力。警惕意识即大学生应充分认识到网络碎片化信息知识的不完整性、伪科学性以及其存在对个体意识的负面影响,并要对负面影响做出回应,不会因网络碎片化信息的负面影响而做出错误的判断和行为。其次,大学生还应了解碎片化信息影响个体思维的方式,即碎片化信息是通过那种策略、手段、方式等影响个体思维的。其中,最为明显的表现是从网络获取到的碎片化知识信息相对简单,缺乏逻辑,使大学生的学习变得肤浅,只注重广度而忽视深度,不利于大学生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的培养,对学习者系统化的学习会造成一定的影响 [9] ,长期被这种状况束缚,使得大学失去独立思考的意识和能力。

3.2. 掌握信息影响个体的基本策略

高等学校教育者要引导大学生了解事物的本质及其对个体形成影响的运行策略。一般而言事物对个体造成影响的方式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通过显性的、直接的、强硬的方式影响个体;另一种则与之不同,它并不一定与个体发生直接联系,但仍然具有影响作用,它往往运用较为隐性的、间接的、渗透的方式引导并影响个体。前者可以称之为“直接影响”的话,后者可以称之为“间接影响”。可以说,间接影响是网络环境中最主要的影响方式。在高等教育活动中,教师要着重引导大学生剖析网络群体的互动是间接影响个体行为的本质,在剖析的过程中感知间接影响的存在,把握间接影响的运作方式及其运行策略。网络碎片化信息,往往带有浓厚的“断章取义”式的色彩,来获得大学生的关注与讨论。从这个角度出发,引导大学生认识到在讨论热点新闻,热门事件、形成舆论、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形成全方位的思考,避免无形束缚。

社会心理学者、心理学家斯塔夫·勒庞认为,群体中的个体存在“自觉的个性”,它是个体的重要心理特征之一,“自觉的个性”容易受到群体的影响而加强或消失,斯塔夫·勒庞将其概括为:个体因自身经历、所在环境、外界交互等所形成的对自我的判断、认知、选择等,它包括个人意志、个人能力、个人意识等 [10] 。“自觉的个性”对个体在群体中的作用非常重要,它能够帮助个体实现“自由”生活,人类社会关系极其复杂,作为个体我们一直处于群体当中,在这种境遇中,“自觉的个性”在很大程度上能帮助个体受到群体意识的影响,拥有独立的思考,使个体能够理性、自如地参与群体活动,并在群体中较为健康地生活。因此,在当前的高等教育教学中,应充分培养大学生的自我意识、独立精神等,为促进大学生更好地应对网络碎片化信息对个体的消极影响,高校思想教育要仅仅把握大学生“自觉的个性”这一措施,对大学生进行引导。在教学过程中向大学生展示网络碎片化信息中群体错误性行为对个体的负面影响,使得大学生意识到“独立思考”、“独立意识”、“独立个性”的意义,不断提升自我判断的能力。

3.3. 培养大学生结构化深度学习能力

“结构”是指事物内部各个构成之间的组建方式。“结构化思维”则是以事物内部结构为对象而展开的探寻过程,从而把握事物内部各个构成之间的关系 [11] 。高校教学应引导大学生培养结构化思维,培养大学生综合使用、辨别信息的能力,个体在认识、处理某一事件时,要形成一个多方获取、灵活处理的完整过程。在教育过程中,教育者可以通过讲解系统性、整体性的内容,引导大学生从联系的角度看待问题,对信息本身的关联进行动态建构,让原本零散的信息碎片建立连接,提高大学生信息搜索、识别、整理、分析的能力。深度学习是每一个碎片化学习者应该具备的一种能力、一种习惯和一种品质 [12] 。然而,就目前而言,网络所提供的环境无法满足深度学习的需要,众多大学而生在利用网络碎片化信息学习知识时,均会有同样的感受即:时间飞快、资源丰富但凌乱,浏览了众多知识点但并不能深入理解,这是最为明显的表层学习现象,时碎片化学习的典型特征,这种碎片性、肤浅性和零散性的学习并未取得实际的学习效果,大学生群体很难整体、系统地学习、领会、掌握这些知识信息。要打破大学生的这种学习现状,需要引导大学生进行深度学习,构建系统的、完整的、全面的知识体系,形成思维导图式的知识脉络与图谱,从整体上、深度上关注知识,学习知识,而不能仅仅沉浸于网络碎片化信息的囿于之中。

4. 结语

个体所接触的网络碎片化信息,是网络大数据运算技术根据个体用户浏览、使用习惯而生成的,极有可能导致个体固守在一个稳定的环境中而不自知,并且理所当然地“回避”了其他的多种可能 [13] 。网络技术的出现及应用,使得信息流通更加便捷与迅速,很大程度上摆脱了信息、知识滞后的困境,给大学生的学习带来极大便捷,但任何技术的运用都具有两面性,在便利生成的同时,弊端也在同时生成。碎片化信息在加速信息传播的同时,也构架了新的“束缚”框架,削弱了大学生群体的思考能力,使其陷入“伪学习”的状态之中。网络碎片化信息的传播以及碎片化式学习范式是网络大数据时代所造就的产物,碎片化学习也逐渐演变为网络时代获取知识、信息的一种重要的、便捷的途径。但是,高校需用辩证的思维方式看待大数据时代的学习变革,引导大学生群体科学利用新一代网络技术提高学习的效率,而不能被技术所“驾驭”,在面对网络流转信息的新形势下,增强大学生群体的自我意识、独立思考意识依然十分重要。

文章引用

秦晓杰. 互联网视域下碎片信息对大学生的隐性束缚及破解
The Hidden Restraint and Solution of Fragmented Information on College Student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nternet[J]. 教育进展, 2024, 14(04): 578-582. https://doi.org/10.12677/ae.2024.144557

参考文献

  1. 1. 冉冉. 反智、民粹: 特朗普领导下的美国疫情治理[J]. 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20(3): 53-60.

  2. 2. 王殿华. 商业广告对科学传播的贡献与误导[J]. 科技传播, 2010(22): 1-2.

  3. 3. 李煜, 王波. 网络时代信息碎片化对高校学生的影响研究[J]. 科技资讯, 2020, 18(12): 21-22.

  4. 4. 洪亮. “后真相时代”舆情反转现象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昆明: 云南财经大学, 2020.

  5. 5. 陶蕴芳. 网络社会中群体政治认同机制的发生与引导[J]. 中州学刊, 2012(1): 207-210.

  6. 6. 波兹曼·尼尔, 著. 技术垄断: 文化向技术投降[M]. 何道宽, 译.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7: 111.

  7. 7. 许知远. 最愚蠢的一代[M]. 南京: 凤凰出版社, 2009: 55.

  8. 8. 施尔玛赫·弗兰克, 著. 网络至死[M]. 邱袁炜, 译. 北京: 龙门书局, 2011: 5.

  9. 9. 谢紫娟, 胡林辰. “互联网 ”时代碎片化学习的利与弊[J]. 科教导刊(上旬刊), 2020(13): 21-22.

  10. 10. 勒庞·古斯塔夫, 著. 乌合之众[M]. 冯克利, 译. 北京: 中央编译出版社, 2005: 3.

  11. 11. 乔丽. 引导“结构性”学习, 培养“结构化思维” [J]. 数学教学通讯, 2020(16): 54 62.

  12. 12. 陈琳, 李凡, 王矗, 等. 促进深层学习的网络学习资源建设研究[J]. 电化教育研究, 2011(12): 69-75.

  13. 13. 孔祥渊. 网络对青少年的隐性束缚及其破解[J]. 中国教育学刊, 2020(7): 56-60.

期刊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