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vances in Philosophy
Vol. 11  No. 06 ( 2022 ), Article ID: 59206 , 5 pages
10.12677/ACPP.2022.116337

论马克思劳动伦理思想及其当代社会价值

朱君,肖建国

江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 镇江

收稿日期:2022年11月12日;录用日期:2022年12月2日;发布日期:2022年12月16日

摘要

为保障劳动者正当权益,马克思通过论述劳动关系揭露资产阶级剥削压迫无产阶级劳动者的本质,并在批判继承前人劳动思想的基础上形成了劳动伦理思想。本文将从马克思劳动伦理思想的理论来源出发,通过对马克思劳动伦理思想中自由平等的劳动关系伦理、公平正义的劳动分配伦理、和谐愉悦的劳动幸福伦理等内涵进行阐述,揭示其当代价值,为中国新时代劳动教育的发展、和谐劳动关系的构建和公民道德素质的建设提供行动指南。

关键词

马克思,劳动伦理,当代社会价值

On Marx’s Labor Ethics and Its Contemporary Social Value

Jun Zhu, Jianguo Xiao

College of Marxism, Jiangsu University, Zhenjiang Jiangsu

Received: Nov. 12th, 2022; accepted: Dec. 2nd, 2022; published: Dec. 16th, 2022

ABSTRACT

In order to protect the basic rights and interests of workers, Marx exposed the essence of bourgeois exploitation and oppression of proletarian workers by expounding labor relations, and formed labor ethics on the basis of critically inheriting previous labor thoughts. This article will start from the theoretical source of Marx’s labor ethics thought, and reveal its contemporary value by elaborating the free and equal labor relations ethics, fair and just labor distribution ethics, harmonious and happy labor ethics and other connotations of Marx’s labor ethics thought, so as to provide an action guid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labor education in the new era of China, the construction of harmonious labor relations,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citizens’ moral quality.

Keywords:Marx, Labor Ethics, Contemporary Social Value

Copyright © 2022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4.0).

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4.0/

1. 理论来源

马克思劳动伦理思想是以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空想社会主义为主要理论来源,通过对不同时期前人思想的总结归纳,批判继承,并结合其所处的资本主义社会背景和劳动者在当下生产关系中的集体压迫地位而提出为维护劳动者在生产、交换、分配、消费环节当中的正当权益的劳动伦理思想。通过对马克思的劳动伦理思想发展进程分析可知,康德、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等德国古典哲学家对马克思劳动伦理思想的形成和发展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康德提出并论证了“善良意志”和“绝对命令”,使得劳动主体伦理逐渐浮出水面,这对西方的伦理研究产生了重要的导向作用,使学者们开始重视主体的伦理研究,对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的主体研究也产生了重要的积极影响,黑格尔对马克思劳动伦理思想产生较大影响,主要表现在其辩证法思想为马克思的异化劳动提供了理论来源,费尔巴哈的劳动伦理思想主要存在于其人本主义思想之中,其“宗教异化”思想对马克思“劳动异化”理论产生重要影响 [1]。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在发展过程中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等人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分析和劳动价值论的提出,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立起着重要的奠基作用,也为马克思揭露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中工人阶级和劳动者受资产阶级剥削压榨的现实提供了理论基础,更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核心内容剩余价值学说的创立提供直接理论基础 [1]。空想社会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圣西门认为,在当时极不公平极不合理的制度下,人人都要劳动,游手好闲是万恶之源。他的措施是宣传“劳动是一切美德的源泉”的思想,在他看来,穷人和富人的差别就是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差别,这些思想都为马克思劳动伦理思想发展提供了理论来源。

2. 思想内涵

2.1. 自由平等的劳动关系伦理

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强调:“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2] 然而,在人类社会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中,劳动是一种基本的、必要的社会实践活动,这就决定了劳动关系是这个社会上最基本且最重要的社会关系。马克思也指出劳动是人的本质,他从自由的角度出发认为劳动应当是出于理性目的的自由劳动,而非人为了生存从而被迫的异化劳动。劳动本身应该成为人们追求的目的,一种出于自我意识和自愿的活动,一种出于人的本质需要的活动,而不是异化的强迫劳动,也就是说,人们可以在不违背伤害所有社会成员的意志和利益的情况下自由的、自主的、自愿的选择自己想要的劳动职业,开展劳动活动。但随着生产力水平的不断进步,生产关系也随之改变,在不同的社会形态下,劳动者所处的社会地位和扮演的社会角色也发生了变化。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工人阶级劳动者长期受到资产阶级的压迫和剥削,社会地位低下,一方面表现在劳动者无法自由主动的选择自己的劳动活动,另一方面表现在劳动者的劳动自由不受合理保障,因此出现了许多违背伦理道德和人本主义的问题,而这也正是马克思所一直批判的。

同样,马克思指出劳动伦理的核心是要在人类劳动自由的基础上建立平等的劳动关系,这里的平等关系主要表现在:首先,劳动者作为劳动主体在劳动力市场上的社会地位和就业机会平等,不能因为其他原因而受到歧视;其次,劳动者作为劳动主体应当获得与之辛勤劳动所付出的相对等的劳动报酬和待遇 [3];最后,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应当获得与其他人一样的劳动保障。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提到了剩余价值这一概念,就是指在剥削制度下,被统治阶级剥削的,劳动者所生产的新价值中,劳动创造的价值和劳动报酬之间的差额,即“由劳动者创造的被资产阶级无偿占有的劳动”。因此,在资本主义社会,无产阶级付出了巨大的劳动,创造了巨大的剩余价值,但并没有获得与之付出相对等的回报,而资产阶级在到处宣扬自由平等主义,举着平等雇佣关系旗帜的同时却恶意霸占劳动者所创造的剩余价值,这与平等二字背道而驰,侧面反映的却是资本主义社会资产阶级压迫剥削劳动者的实质。因此马克思、恩格斯提出要创立共产主义高级社会,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情况下,剥削和压迫将不复存在,劳动者能够在实现自由、自主、自愿劳动的同时也能拥有平等的劳动机会、劳动地位和劳动报酬,这也是马克思所期待的劳动关系伦理。

2.2. 公平正义的劳动分配伦理

在社会生产过程中,主要有四个环节: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我们通常所说的劳动分配,是指劳动产品分配的最终结果,具体是指可用于个人消费的那部分产品分配。在不同的社会中,由于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生产方式的不同,形成了一种适合于每个阶段的分配方式,即生产决定分配。马克思通过论述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的分配制度侧面反映不同制度下的主要生产方式和劳动者的社会地位。首先在资本主义社会,其核心制度主要包括生产资料私有制、劳动产品交换的自由市场制度和利润、工资和地租为主的劳动财富分配制度。而马克思认为正因资本主义社会私有制的存在,才导致劳动者从根本上受到了资产阶级的压迫,相较于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虽然社会生产力有了很大的提升,劳动者可以生产出更多的劳动产品和剩余价值,但生产出来的总价值中利润主要分配给了资本家、地租分配给了土地所有者、只有固定不变的微薄工资分配给了付出巨大劳动力的劳动者,且其生产的劳动产品最终归资本家所有。在长期压迫中,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只会越来越低并对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产生反作用,最终必然导致资本主义社会灭亡。

马克思提出的“按劳分配”制度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分配方式,是对一切剥削制度的否定,即“以一种形式给予社会的劳动量,又以另一种形式全部领回来”的分配方式 [4]。社会主义社会是资本主义社会向共产主义社会过度的社会阶段,在这一时期,无论在经济、道德还是精神方面都遗留着上个社会的痕迹,劳动者在各个方面都具有一定的差异,所以在分配方式上遵循着按劳分配的原则。但马克思认为这种分配方式并没有在根本上解决社会中存在的贫富差距的问题,社会不公仍然存在,要想实现完全公平的分配方式,需要在大力发展生产力的同时通过扩大劳动生产为劳动者增加就业机会、提高其劳动能力,从根本上消除社会中的阶级斗争,使社会各项设施配套完善,在共产主义社会,劳动者劳动不再是为了解决其温饱生存问题。马克思的“按需分配”方式不仅能够使劳动者在物质上达到满足,更使劳动者达到更深层次的精神境界,社会内部更加团结稳定。所以,马克思的“按劳分配”和“按需分配”是在遵循劳动者劳动和顺应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的基础上提出的既适应当下社会生产方式,又符合劳动者个体物质需求的分配方式,只有通过这样的分配方式,人类社会才能彻底消除阶级,消除压迫,社会更加公平正义。

2.3. 和谐愉悦的劳动幸福伦理

马克思始终强调人在和谐的劳动过程中能够充分感受到幸福,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也是马克思劳动伦理思想的价值宗旨所在。但从人类社会发展现实来看,多数劳动者认为劳动是不幸福的。在奴隶社会当中,奴隶没有人身自由,他隶属于奴隶主的私有财产,一切劳动都是为奴隶主所劳动,在劳动过程中处于完全被剥削的状态,劳动毫无幸福可言。在封建社会中,劳动者拥有了一定的人身自由,但农民必须依附地主生活,土地归地主所有,农民与地主在关系上处于对立面,二者是一种租赁关系。在这种关系下地主变成了雇主,农民是其雇员,地主向农民收取的不菲地租数额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农民的劳动生产积极性。因此,这种看似和谐并维持了几千年的劳动关系背后,实际上同样隐藏着地主阶级剥削压迫的本质。随着生产力的迅速发展,劳动工具和生产方式快速变革,劳动者手工生产被资本主义社会的大机器生产所取代,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对立是社会基本现状,劳动者的劳动活动出现了异化,无产阶级在劳动过程中被资产阶级疯狂压榨其剩余价值,靠出卖廉价劳动力来获取维系其自身生存的生活资料。人们在被迫地强制劳动中身心疲惫,往往无法体会到劳动的幸福感。

马克思认为人类真正的幸福是劳动的幸福,劳动和幸福并不是必然的矛盾对立,二者之间存在内在统一性。劳动是幸福的基础和源泉,只有通过劳动才能获得最根本的幸福,而幸福也是劳动者通过劳动获取的辛劳果实。在劳动活动中,劳动者享受着劳动过程并获得劳动成果,这不仅是其生理上的愉悦,更是心理上的慰藉,劳动者可以通过劳动感受到人生存在的意义。在共产主义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达到一个新的高度,所生产出的产品已完全符合劳动者生活的需要,劳动产品可以公平合理的获得,劳动者可以自由劳动,其劳动不再只是为了生存需要,更是为了从中获得幸福感以满足精神需要,这也是马克思一直追求的劳动幸福伦理。

3. 当代社会价值

3.1. 推动新时代劳动教育发展

马克思通过对阶级社会中劳动者的劳动深入研究,揭露了在资产阶级的剥削压迫下工人阶级劳动异化的普遍现状,发现人是劳动的本质,进而指出在劳动过程中,人的体力和脑力等各方面都能得到全面发展。因此,马克思指出要将劳动与教育融合起来,以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为主线开展无产阶级教育。习近平总书记立足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明确指出:“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 [5] 他立足于马克思劳动思想,指出了新时代劳动教育的重要性。马克思劳动思想蕴含着科学内涵,它阐明了劳动是提高社会生产力,促进社会发展的主要途径。在新时代闪耀着更加璀璨夺目的真理光芒,为推动新时代劳动教育发展提供了根本的理论遵循。新时代劳动教育也要继续坚持以马克思劳动教育思想为指导,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丰富当前教育的主要形式,让劳动教育拥有思想引领、理论应用、能力提升等多种内涵,可以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健康、全面、多样化的发展充分展现马克思劳动教育思想的当代价值,极大地推动新时代劳动教育发展。

3.2. 构建新时代和谐劳动关系

劳动关系是最基本、最重要的社会关系之一,关系着社会的稳定发展。马克思劳动伦理思想指出自由、平等、和谐的劳动关系有利于营造良好的社会风气和劳动氛围,增强劳动者劳动幸福感,调动劳动者的劳动积极性,进一步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社会变革。与马克思时代的资本主义社会相比,当今世界资本主义国家劳动方式及工具都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但其根本劳动雇佣制度并未发展质的改变,劳动者仍然处于被资产阶级压迫剥削的地位。反观当代中国,与资本主义国家相比,我国政府时刻关注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的劳动状况和其内在需求,时刻关注着劳动者与企业主双方的社会利益,避免其产生冲突。但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发展,劳动者的合理权益偶尔不能得到及时保障,劳动者与企业主之间的劳动关系并没有完全平等,还需要在法律法规的制约下共同维护彼此和谐的状态。因此,要想在根本上形成和谐的劳动关系,不仅要依托法律法规和政府的监督,更要协调好劳动者和企业以及社会的关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弘扬爱岗敬业、甘于奉献的劳动精神,使整个社会形成良好的劳动氛围,劳动者们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进一步促进新时代和谐社会的构建。

3.3. 加强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步入新时代,我国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为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而努力奋斗。劳动者作为“活的劳动”其主体地位更加突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现都离不开劳动者的辛勤劳动。因此在缩小地区间贫富差距,维护劳动者平等权利,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同时,更需要注重劳动者道德素质的培养建设,增强其在劳动中的幸福感和获得感。在国家颁布的《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提出要以“爱劳动”为基本要求,要在群众中形成“劳动最光荣”的社会风气,在社会中大力弘扬“劳动精神”,倡导“劳动创造幸福”的奋斗观,使公民树立正确的劳动理念。在新时代的发展下,以马克思劳动伦理思想为本,结合中国具体实际,鼓励劳动者树立正确的劳动理念,有助于培养其热爱劳动的美德,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提供道德基础,更有助于公民在劳动中实现人生价值,为通往成功实现理想提供道路支持。将马克思劳动伦理思想与公民道德建设结合起来,更可以磨炼劳动者的意志,实现其自由而全面发展。

4. 结论

马克思劳动伦理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类重要的理论来源,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价值。劳动是人类的本质活动,它使人类与其他动物从根本上区别开来,劳动也是推动社会进步的根本力量,是人类发展的必经之路。马克思认为劳动者的劳动是推动社会发展变革的根本力量,劳动者只有在劳动过程中才能领会幸福的真谛。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社会劳动伦理问题仍然存在并亟需解决,需要对马克思劳动伦理思想加以研究并汲取启示以期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向共产主义的飞跃。

基金项目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健全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长效机制研究”(20BKS140)、2022年度江苏大学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研究课题“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创新机制研究”(2022SZZD006)的阶段性成果。

文章引用

朱 君,肖建国. 论马克思劳动伦理思想及其当代社会价值
On Marx’s Labor Ethics and ItsContemporary Social Value[J]. 哲学进展, 2022, 11(06): 1976-1980. https://doi.org/10.12677/ACPP.2022.116337

参考文献

  1. 1. 马克思, 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 [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12.

  2. 2. 马克思, 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 [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9: 501.

  3. 3. 李磊. 劳动伦理的基本内涵及其当代形态[J]. 思想教育研究, 2019(12): 31-35.

  4. 4. 马克思, 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 [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9: 304.

  5. 5. 张烁.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N]. 人民日报, 2018-09-11(001).

期刊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