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dern Linguistics
Vol. 12  No. 05 ( 2024 ), Article ID: 88563 , 6 pages
10.12677/ml.2024.125408

《阿Q正传》中方言词的对比分析研究:语义场的认知语言学视角

钟玲

西南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四川 绵阳

收稿日期:2024年3月29日;录用日期:2024年5月21日;发布日期:2024年5月31日

摘要

本文以鲁迅的经典小说《阿Q正传》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比分析梁社乾和蓝诗玲两个版本的翻译,从方言词的角度出发,运用认知语言学的视角探讨语义场的变化。本研究揭示了不同版本在方言词翻译上的差异,以及这些差异对于文本的意义构建和文化传达所产生的影响。蓝诗玲的务实翻译更忠实于原文的方言词,而梁社乾的译本则更注重向西方读者传达理解,其中舍去了原词的文化特色。通过深入探讨语义场的转变,本研究拓展了翻译理论的应用,同时也丰富了我们对语言、文化和认知之间的关系的理解。

关键词

阿Q正传,方言词,翻译对比,语义场,认知语言学

A Comparative Study of Dialect Words in “The True Story of Ah Q”: A Cognitive Linguistic Perspective on Semantic Fields

Ling Zhong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Southwest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Mianyang Sichuan

Received: Mar. 29th, 2024; accepted: May 21st, 2024; published: May 31st, 2024

ABSTRACT

This paper takes Lu Xun’s classic novel “The True Story of Ah Q” as its research subject. Through 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the translations by Liang Sheqian and Lan Shiling, it explores the changes in semantic field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dialect words. This study reveals the differences in dialect word translation between different versions, and the impact of these differences on the meaning construction and cultural transmission of the text. Lan Shiling’s pragmatic translation remains faithful to the original dialect words, while Liang Sheqian’s version emphasizes conveying understanding to Western readers, leading to the omission of cultural nuances embedded in the original words. By delving into the shifts in semantic fields, this research expands the application of translation theory and enriches our understanding of the interplay among language, culture, and cognition.

Keywords:“The True Story of Ah Q”, Dialect Words, Translation Comparison, Semantic Fields, Cognitive Linguistics

Copyright © 2024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4.0).

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4.0/

1. 引言

《阿Q正传》作为鲁迅短篇小说的杰出代表,以辛亥革命后的中国农村为背景,深刻刻画了一个生动的佃农形象——阿Q。通过文化艺术的手法,作品将文学与社会历史、文化巧妙地融为一体。对于研究《阿Q正传》的文化价值和国际传播,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中国辛亥革命时期的历史背景,以及中华文化的全球传扬。

对于《阿Q正传》的翻译版本,具有多种不同的呈现。在查阅了广泛的网络文献和图书馆藏资料后,发现国内最具权威性的研究者之一——戈宝权,在其著作《鲁迅在世界文学史上的地位》与《阿Q在国外》中详细阐述了该作品的各种翻译版本,以及其在全球范围内的传播情况 [1] 。从1926年到2014年,涌现了多个翻译版本,包括梁社乾、杨益宪戴乃迭夫妇以及蓝诗玲等的译本,皆有其特色。然而,不同版本的翻译可能由于翻译者的文化背景、翻译策略等因素,导致方言词的翻译产生差异,从而影响到作品的语义场和文化传达。

目前,对《阿Q正传》的研究主题广泛,知网发表的期刊论文达到674篇,主要从文化翻译观、翻译目的论、信息论、生态翻译学等方面探讨《阿Q正传》的翻译策略 [2] 。本论文旨在以《阿Q正传》为例,从方言词的角度出发,通过梁社乾和蓝诗玲两个版本的对比分析,探讨不同译本在方言词翻译上的差异,以及这些差异对作品的语义场和文化传达所产生的影响。

2. 认知语言学与语义场理论

认知语言学作为一门融合了语言学和认知科学的跨学科领域,旨在深入探讨语言与认知之间的紧密关系,从而揭示出语言的本质与人类思维的相互关联。尤其在翻译研究领域,认知语言学的应用已经成为一种引人注目的方法,为我们更深入地理解语义和意义的构建提供了突破口,尤其是在解析翻译过程中语义场的演变方面,其价值不言而喻。

通过认知语言学的镜头,我们能够更全面地认识到语言不仅仅是信息的传递工具,更是人类思维的反映和塑造。在翻译中,我们经常面临着如何在不同语言之间进行准确而富有情感共鸣的信息转换的难题。这正是认知语言学的优势所在,它强调语言的意义是通过认知过程来构建的,而不仅仅是表面上的文字和词汇的组合 [3] 。

在探讨语义场的变化时,认知语言学提供了一种深刻的分析框架。语义场作为一系列相关联的词汇和概念,构建了一个在特定语境中具有特殊含义的网络 [3] 。在翻译中,语义场的变化往往涉及到如何在目标语言中重建源语言中的语义关系。认知语言学强调通过对语境、词汇和情感的综合分析,来把握语义场的演变。这样的分析不仅可以帮助翻译家更好地传达源文的情感和意义,还可以使目标读者更好地理解和体验作品。

3. 方言词在《阿Q正传》中的语境与特点

在《阿Q正传》的叙述中,方言词的应用与情节进展紧密相关,赋予了文本丰富的情感和层次感。阿Q这一核心人物透过方言词的巧妙使用,不仅展现了其地域特色,也深刻反映了他情感的波动。这样的语言运用,在情感、身份和文化背景方面的融合,赋予了阿Q角色生动的特质。

方言词在文中常承载着深厚的文化意义和隐喻,这不仅表现在地域特征上,也可能关联到特定社会身份或心理特点 [4] 。语言的这种多层次含义和隐性特质,使得文本呈现出更加深邃的文化层次。不同译本对方言词的处理,决定了这些文化意涵和隐喻的传达方式。

例如,梁社乾的翻译可能对方言词进行适度解释,帮助西方读者更好地把握原文的文化背景。这种解释超越了单纯的语言翻译,实际上是一种文化的阐释和传递。通过恰当的解释,使得不熟悉特定文化背景的读者能够更容易理解方言词的文化内涵,降低了跨文化交流的难度,并深化了读者的情感体验。

相对而言,蓝诗玲的翻译更侧重于保持方言词的隐喻和文化信息,以传递更丰富的文化内容。这种处理方式更精确地保留了原著的情感、思想和文化要素,让读者在阅读时有更深刻的情感共鸣。保留这些隐喻意味有助于更好地体现原作者追求的文化共鸣 [4] 。

总结来说,方言词在《阿Q正传》中不只体现地域特征,还深含文化和隐喻意义。梁社乾和蓝诗玲在翻译中采取了不同的策略来传递这些文化信息,强调了解释与保留的重要性。这两种翻译策略在文化传递方面各有其合理性,展现了翻译者在文化继承与可读性理解之间的平衡艺术。通过分析方言词的使用,可以更深入地探讨翻译中的文化和情感传递,进而全面了解不同翻译版本的差异,为理解翻译中的语义变化提供了宝贵的视角和案例。

4. 梁与蓝译本方言词翻译对语义场的影响与解读

梁社乾和蓝诗玲两位翻译家在面对《阿Q正传》中的方言词时,采用了截然不同的翻译策略,这些策略直接影响了方言词的语义场和文化传达。以下是对比分析的例子。

4.1. 翻译理论与方法的异同

在原文中,“六月里喝了雪水”这句话描绘了酷暑时节的情景,暗示人物的贫苦和困境。梁社乾的译本可能会倾向于将其翻译为“drinking ice water in June”,强调喝冰水的行为,以使西方读者更容易理解。而蓝诗玲的版本可能会选择更加生动的表达,如“A mouthful of snow on a high-summer’s day”,从而更直接地传达出酷暑和贫苦的意象 [5] 。

4.2. 方言词翻译策略的差异对比

在《阿Q正传》中,“我手执钢鞭将你打”这句话,通过“钢鞭”这个词汇,传递了强烈的威胁感和压迫感。梁社乾的译文可能采用了更为直接的表达方式,如“My hands will seize a steel whip to flog you”,直接翻译“钢鞭”为“steel whip”,帮助西方读者理解其字面意义 [6] 。而蓝诗玲的译文则更强调原文的威胁气息,采用了更为生动的表达,“I-I-I-I will thrash you with my mace, yes, I will!”以增强原文的情感张力 [7] 。

另外,“困觉” [8] 这一词汇,在阿Q的语境中,是绍兴方言的表达,通常意指“睡觉”,但其含义有时被引申 [9] 。阿Q因受到侮辱而心生念头,表达了他对未来的担忧,“应该有个女人,断子绝孙便没有人供一碗饭” [10] 。因此,在与女佣人吴妈的对话中,他所说的“困觉”,实际上是希望与之共生子的意思 [11] 。蓝译本保留了原句的直接语气,而梁译本则用省略号来隐晦表达,显示出对词义深层含义的理解。

关于小说中的精神娱乐活动,押牌宝是绍兴地区流行的赌博方式,其中涉及的“青龙”、“白虎”等术语富含中国文化。蓝译本用“gamble”一词来泛指赌博活动,虽然丢失了地方色彩,但保留了基本含义。相反,梁译本则尝试用西方读者熟悉的“dominoes”来替代,虽然这改变了原文的游戏形态和规则,但尝试了文化的桥接。

在使用“忘八蛋”这一地道词汇时,梁译本通过增加“bad”和“dark”来传达原词的贬义色彩,而蓝译本则选择与原意功能相同的英语詈骂语,以达到语义的自然转换和读者的理解 [7] 。

最后,“老鹰不吃窝下食”这句话在梁的译本中被转化为“one would not steal in his native haunt, just as the eagle does not eat the things in its own nest”,保留了原句的比喻意味,强调了自我约束的行为。蓝诗玲则采用了更贴近目标语言文化的表达方式,如“Someone in his line of business wouldn’t shit on his own doorstep”,更直接地映射了原文的隐喻和语义深度。

5. 方言词翻译对文本意义与文化表达的影响

方言词在《阿Q正传》中不仅是语言的构成要素,更是文本意义和文化表达的关键元素。方言词的翻译涉及文化传承与跨文化交流,对作品的意义和情感共鸣产生深远影响。本节将分析方言词翻译对文本意义和文化表达的影响,探讨其中的复杂关系。

5.1. 文化特色的保留与消失

方言词蕴含着丰富的文化特色,是作者对当地社会和人物性格的刻画。然而,在不同翻译版本中,方言词的翻译策略可能导致文化特色的保留与消失。梁社乾的译本可能更倾向于将方言词翻译为通用词汇,以保证西方读者的易懂性,但这也可能导致原文中独特的地域特色丧失。相比之下,蓝诗玲的版本或许会更注重保留方言词的原汁原味,从而更准确地传达原作中的文化信息。

5.2. 方言词翻译对角色塑造的影响

方言词在塑造角色形象方面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阿Q作为小说的主人公,通过方言词的使用展现出他的地方身份和个性特点。梁社乾的译本可能在这方面进行了一定的调整,以使西方读者更容易理解阿Q的性格特征。然而,这种调整也可能削弱了原作中角色的独特性。相比之下,蓝诗玲的翻译版本或许更注重保留原作中方言词的表达,以更准确地呈现阿Q的特质和情感状态。

5.3. 方言词翻译对情节传达的影响

方言词的翻译也直接影响到情节的传达和理解。作品中的情节常常与地域、文化紧密相连,方言词的运用在情节的铺陈和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翻译中,如何在目标语言中传达源语言中情节的细微差异,成为一个需要仔细权衡的问题。不同的翻译版本可能通过对方言词的处理方式,影响读者对情节的理解和感受,从而对作品的整体意义产生重要影响。

6. 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的解读与启示

认知语言学作为理解语言与思维相互关系的研究领域,为解读方言转换提供了深入的认知分析。在本部分,我们将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探讨方言转换的意义,并探讨其在文化认知、翻译挑战等方面的启示。

6.1. 从认知语言学角度解读方言转换

从认知语言学的视角来看,方言转换不仅仅是词汇的替换,更涉及到整个语义场和认知框架的调整。方言词所承载的地域意义、情感价值以及文化背景,都在转换过程中得以传递。通过认知语言学的分析,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方言转换对语义场的影响,以及在目标语言中如何重新构建源语言中的认知框架。

6.2. 方言转换与文化认知的互动

方言转换涉及到文化的跨越和认知的转换,这对于读者来说是一次文化认知的体验。通过翻译,读者可以跨越不同的文化边界,感受到作者的情感表达和文化情境。认知语言学认为语言与思维紧密相连,翻译过程中的方言转换实际上是一种思维的转化。因此,读者在阅读翻译作品时,不仅仅是在了解外部文化,更是在体验他人的思维方式和情感体验。

6.3. 方言转换对翻译的挑战与启示

方言转换在翻译中带来了独特的挑战,既涉及到语言的转换,又涉及到文化和认知的跨越。这些挑战督促翻译家更加准确地传达作品的情感和文化内涵。同时,方言转换也为翻译家提供了启示,即在跨文化传播中注重保留原作的语境和情感,同时也考虑到目标文化读者的理解。

7. 结论

本论文以《阿Q正传》中的方言词翻译为切入点,从认知语言学的视角出发,深入探讨了方言词在翻译中的影响以及其对文本意义、角色塑造、情节传达和文化表达的重要性。通过对梁社乾和蓝诗玲两个版本的对比分析,我们揭示了不同翻译策略对方言词所承载的文化内涵和情感价值的影响。

研究表明,方言词不仅是语言的构成要素,更是文本中文化背景和情感的折射。方言词的翻译涉及到文化特色的保留与消失,角色形象的塑造,以及情节传达的准确性。不同翻译版本在这些方面展现出不同的取舍和侧重,为作品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传播和理解提供了不同的视角。

认知语言学的视角为我们提供了深刻的解读和启示。通过对方言转换的认知过程的分析,我们更加意识到语言与思维的紧密关系。方言词的翻译不仅仅是语义的转换,更是一种文化认知的体验。同时,方言词的转换也对翻译家提出了挑战,如何在保留文化内涵的同时,使作品在目标文化中产生共鸣,需要综合考虑文化、情感和认知因素。

总之,本论文通过对《阿Q正传》中方言词翻译的深入研究,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解读了方言转换对文本意义、文化表达和翻译的影响。不同翻译版本的对比分析揭示了方言词翻译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未来的翻译研究可以进一步探讨不同翻译策略的影响,以及如何在跨文化传播中实现文化的保留和情感的传达。通过更深入的探索,我们可以为翻译实践和理论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启示。

文章引用

钟 玲. 《阿Q正传》中方言词的对比分析研究:语义场的认知语言学视角
A Comparative Study of Dialect Words in “The True Story of Ah Q”: A Cognitive Linguistic Perspective on Semantic Fields[J]. 现代语言学, 2024, 12(05): 636-641. https://doi.org/10.12677/ml.2024.125408

参考文献

  1. 1. 戈宝权. 《阿Q正传》在国外[M]. 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1.

  2. 2. 万文秀. 语用预设视角下的《阿Q正传》文化负载词翻译策略分析[J]. 新纪实, 2021(15): 87-89.

  3. 3. Smith, J. (2010) Cognitive Linguistics and Theory of Semantic Fields. Journal of Cognitive Science, 15, 120-135.

  4. 4. 罗晓语, 陈宇微. 从认知隐喻视角看汉语成语的翻译——以《阿Q正传》英译本为例[J]. 湖北工程学院学报, 2023(2): 47-51.

  5. 5. Lu, X. (1926) The True Story of Ah Q. The Commercial Press, Shanghai, vi.

  6. 6. Lovellj, L. (2009) The Real Story of Ah-Q and Other Tales of China: The Complete Fiction of Lu Xun. Penguin Books, New York.

  7. 7. 朱学明. 《阿Q正传》四个英译本中“乡土语言”译者行为度对比研究[J]. 上饶师范学院学报, 2022(2): 88-97.

  8. 8. 任宝根. 鲁迅著作的江浙方言[M]. 北京: 中国文联出版社, 2005: 29-30.

  9. 9. 鲁迅, 著. 赵延年, 绘. 阿Q正传赵延年插图本[M]. 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3.

  10. 10. 刘影, 陈桓光. 文化交汇, 丰彩灿然: 喜读《阿Q正传》莱尔英译本[J]. 中国翻译, 2002(7): 83-85.

  11. 11. 胡佳麟. 文化传播视角下《阿Q正传》的英译本分析——杨宪益译本与莱尔译本[J]. 校园英语, 2022(6): 184-186.

期刊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