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Vol. 11  No. 04 ( 2023 ), Article ID: 76781 , 7 pages
10.12677/CnC.2023.114065

浅析河北永清秸秆扎刻的现状与保护

赵伯略

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上海

收稿日期:2023年10月13日;录用日期:2023年12月1日;发布日期:2023年12月8日

摘要

扎刻技艺源远流长,自从它出现开始就被誉为“东方构成学典范”,同时它也是廊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性项目之一,具有较高的科学研究价值和艺术价值。本文以永清秸秆扎刻为研究对象,对永清秸秆扎刻的历史渊源以及名称由来、制作程序以及主要技法做一个简单的介绍,再利用文献分析法,归类分析法等方法剖析秸秆扎刻的价值以及它现在所面临的困境,最后在国家立法、国家和地方的财政、非物质文化遗产进入课堂、适度的市场化和宣传推广方面对永清秸秆扎刻提出一些行之有效的保护方法和保护措施。与其他民间乡艺一样,随着时代变迁,永清扎刻正陷入无人传承的尴尬境地。正因如此,本文通过对永清扎刻的渊源、价值以及它所面临困境进行研究,为永清扎刻的保护提出一些可行的措施。

关键词

永清扎刻,技法,价值,传承

Analyzing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Protection Measures of Yongqing Carving in Hebei Province

Bolue Zhao

School of Humanities, Shanghai Normal University, Shanghai

Received: Oct. 13th, 2023; accepted: Dec. 1st, 2023; published: Dec. 8th, 2023

ABSTRACT

The art of engraving has a long history. Since its appearance, it has been hailed as the “model of oriental constructivism”. At the same time, it is also one of the representative projects of th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of Langfang, with high scientific research value and artistic value. This paper takes Yongqing carving as the research object. It gives a brief introduction to its historical origin, name origin, production process and main techniques. Then, it analyzes the value of straw cutting and the difficulties it is facing by using literature analysis, classification analysis and other methods. Finally, some effective protection methods and measures are proposed for Yongqing straw carving in terms of national legislation, national and local financ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nto the classroom, moderate marketization and publicity and promotion. Like other folk arts, with the changes of the times, Yongqing carving is falling into the embarrassment of no inheritance. For this reason, this paper studies the origin, value and difficulties of Yongqing carving, and puts forward some feasible measures for the protection of Yongqing carving.

Keywords:Yongqing Carving, Method, Value, Inherit

Copyright © 2023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4.0).

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4.0/

1. 永清扎刻的简介

(一) 历史渊源及名称由来

(1) 历史渊源

扎刻技法的历史要追溯到明朝。明朝时朱棣决定迁都北京,因此需要大规模修建宫殿,并且下令在紫禁城的四角各建一个角楼。这种角楼的结构非常有特点,从古至今还没有人建造过这种建筑。“朱棣亲自规定,角楼必须由九根梁、十八根柱子、七十二条脊组成,而九根梁十八根柱子、七十二条脊的楼阁的创作灵感则产生于一个细秫秸棍插的多层蝈蝈笼子,现在还存在的故宫角楼,就是受到这个蝈蝈笼子的启发,匠人先在图纸上设计出角楼的造型,再做出角楼的模型,最后建造出来的。”( [1] p. 120)

“蝈蝈笼”是“扎刻”技艺的代表作品。从清朝开始,蝈蝈清脆的叫声风靡皇宫内外,大多数的官宦人家在冬季,三三两两聚集在一起,拿出各自的蝈蝈,边赏雪,边聆听蝈蝈悦耳的叫声。这种娱乐方式从清朝延至今日,如今也已经成为冬日里人民群众娱乐方式之一。存放蝈蝈的笼子是相当讲究的,有瓷的;红木的;竹子编成的;在中国北方,尤其是在廊坊永清,霸州一带蝈蝈笼,农村的手艺人用高粱秸秆编成的蝈蝈笼,大小如同一个鹅卵石。蝈蝈笼内放置蝈蝈,这样可以随时聆听蝈蝈清脆的叫声,这种笼最大的优点就是价格低廉又牢固。而另一种的笼做法精细也更结实,呈扁圆形。最后一种就是扎刻的前身,这种笼被做成长方形,以纤细的高粱秸秆为原材料,其中有采用卯榫结构的笼内部还可分为几个小室笼。

(2) “永清扎刻”的名称由来

在北方特别是永清县附近,伴随着经济的发展,愈来愈少有人继承利用高粱秸秆编制蝈蝈笼的技艺。而徐艳丰不光继承了编制蝈蝈笼的技艺,还对蝈蝈笼的技艺进行了大量深入的研究,将各种扎蝈蝈笼的技艺都完全掌握,并有所发展,堪称研究这项技艺的第一人。徐艳丰以扎蝈蝈笼技法中的“锁扣”“仿制”“斗拱”和“底座”等技法,制作完成了仿制古建筑模型并且全部采用高粱秆结构。这一神奇结构的出现,更是被西方学者誉为“东方构成学的典范”。

“1982年,这一新的民间工艺被河北省群艺馆王宇文先生看到了之后,经过研究,确定了‘扎刻’成为这一靠手工完成的工艺正式名称,并在正式场合进行公布,同时也确定了徐艳丰先生作为扎刻的创始人和主要传承人。”( [1] p. 120)“永清扎刻”就此问世,并成为至今为止国内时间最短的非遗项目。

(二) 制作程序及主要技法

“各色铅笔、游标卡尺、不同型号的剪刀、各种刀具、锥子、树脂胶、尺子、酒精灯、各种型号的砂纸等几十种不同的工具是进行永清扎刻的主要工具,靠手工攒装、扎刻而成。” [2] 如图1

Figure 1. Tools used

图1. 所用工具

永清扎刻的制作程序大概分为:

(1) 高粱的培育、选择等:

永清扎刻所用的主要材料是“铁杆高粱”,这种高粱有着韧性好等诸多优点,适合作为永清扎刻的主要材料,以这种高粱的第一节作为原材料是最好的。具体做法是在高粱即将成熟时,取高粱的第一节切下,再利用卡尺进行划分和筛选,最后将同一类型的捆扎在一起晾晒风干,完成准备工作。

(2) 秸秆的收割、分类、贮藏、成品制作等:

经过准备工作之后就是进行模型的制作,“古建筑模型是整个制作过程的核心,首先开槽过程分为四边形的垂直开槽、正六边形的开槽、正八边形的开槽等三种不同的工艺,永清扎刻的所有制作过程中最重要的步骤是组装锁榫过程,具体是按照从内到外、从下到上的组装顺序,借鉴传统中国古代建筑结构中的榫卯技艺,遵循六节稳固的结构特征来进行制作。” [3] 其成品不用任何金属材料,每一扇门每一扇窗户都可自由开合,完全且充分展现出中国古代建筑的精细和优美。

2. 永清扎刻的主要价值

(一) 学术方面

永清扎刻具有一个在全世界范围内独一无二的特点,那就是从各方面看,永清扎刻的制作技法大量借鉴了中国传统建筑建造的方式方法,所以被西方学者誉为“东方构成学典范”并不意外。永清扎刻的制作过程中借鉴了很多中国古代建筑建造的基本技法,制作的方式方法也十分严格,在一个比较闭塞的环境下留存下来。永清扎刻具有诸多特点,是研究中国传统建筑演变已经内部构造演变的重要参考资料,具有很强的参考价值和学术价值。永清扎刻具有充分的民俗信息,包涵着丰富的民俗内容,这是永清扎刻能够在民间生存、传承的根本。永清扎刻不仅是村里的绝技,更是对永清,廊坊以至于河北都具有宝贵的价值。对研究民俗和中国传统建筑文化非常具有借鉴价值。

利用永清扎刻可以了解中国古建筑中的许多构造,例如:

(1) 构造方面

包涵中国传统建筑中的各种规制,梁与房间;梁与房脊;梁与房柱的规定。复制出民间广为流传的故宫角楼九根梁、十八根柱子、七十二条脊的事迹。再现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建设故宫角楼建筑的历程,为研究中国古建筑特别是古建构成学的研究提供了大量的参考资料,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

(2) 架制原则

这包括了许多建筑以立柱和纵横梁组合成各种形式的梁架,使建筑物上部荷载经由梁架、立柱传递至基础,墙壁只起围护、分隔的作用、不承受荷载。

(3) 单体建筑的规制

中国古代成规模的建筑群,大多数都是由一个个单体建筑组合而成的,而每个单体建筑都有自己特有的标准。而大多数单体建筑的“屋顶有庆殿顶、歇山顶、卷棚顶、悬山顶、硬山顶、攒尖顶等形式,每种形式又有单檐、重檐之分,进而又可组合成更多的形式。” [4] 我国古代的建筑无论大小,均是由阶基、屋身、屋顶三个部分组成,而永清扎刻可以完美复刻古代建筑。

(二) 艺术方面

民间艺术文化的实质和主题是代代相传而积淀下来的民族的大众的文化理念、思想精髓,而这种民族的大众的文化理念和思想精髓是在长期的生活和生产实践活动中沉淀而成的,是属于有着上下五千年历史的中华民族的。所以,在如今世界一体化的各种困难和机遇之下,每个民族都有着一个必须面对的任务,那就是如何把特属本民族的艺术精神特质和文化基因的特点保存下来。永清扎刻作为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肩负着为中华文化保存和传播的重要责任,中国古建筑中所包涵的艺术信息和文化特点可以借助永清扎刻恰当地、精确地传递给各个国家和地区,从而为中华文化的推广和宣传做出不可替代的贡献。永清扎刻在这一层面有着不可衡量的价值。

永清扎刻作为一种工艺品,它的特点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而且制作出一件成品至少需要几个月,多则十几个月,可见永清扎刻的加工制作难度之大,有着较高的艺术价值。各大美术馆和一些个人收藏家在成品加工制作出来后,都纷纷进行收藏,甚至一些简单的扎刻作品也十分抢手。由于各种原因,近几年永清扎刻的创始人徐艳丰老先生已无力亲自制作成品,现存的几件作品就更加宝贵。永清扎刻是非常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它作为一种传统的民间工艺,发源于民间并在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下保存下来,非遗承载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乃至于中华文明,若要使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并永远自立于世界艺术文化之林,需要以永清扎刻这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为基础。

前往永清旅游不可错过的景点之一是永清扎刻。永清扎刻还积极走出海外,日本、西班牙举行民间文化艺术交流活动时,都有永清扎刻的身影。世界上很多国家和地区的收藏家均收藏了多件永清扎刻的作品。高级工艺品行列中也有永清扎刻的一席之地,仿古建筑模型《天安门》就是最典型的代表,该作品后被日本长野县收藏;中国美术馆也收藏了《佛香阁》和《故宫角楼》扎刻作品;作品《黄鹤楼》更是在1987年赴加拿大进行参展并获奖。徐艳丰在1996年获得了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的民间工艺美术家称号,后又获得了省委、省政府的特别大奖和中国文联、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的金奖。

“1991年永清县利用陆路交通便利等优势,以永清扎刻为主打,建立了一个包含休闲、赏古、农业观光为一体的农家游项目,扎刻作品中精细的作品一个大约4~5万人民币,就是结构简单的作品也要数千元。”( [1] p. 121)因此永清扎刻具有一定的经济开发的前景。

3. 永清扎刻的现状

(一) 技法传承的后继人才匮乏

在2003年,永清扎刻的传承人徐艳丰老先生就不幸患上尿毒症,到目前为止已经历了两次换肾手术,在政府的帮助下,徐老虽然度过难关,但已经无法亲手进行扎刻艺术的制作,而且永清扎刻制作工艺复杂、周期长、经济效益低,收人并不稳定。传承状态令人担忧,这也是大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普遍存在的困境。

老一辈的传承人凭借对手工技艺的热爱,即使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困难,仍然会坚持做下去,但是对与新一代的年轻人就不同了。由于永清扎刻的制作工艺复杂、学习难度大、周期长,对精确性和稳定性的要求很高,要具有非常高的耐力,导致大多数的学艺之人往往半途而废甚至望而却步。永清扎刻所用的高粱是由徐艳丰亲自培育的铁杆高粱,栽培之后经过筛选要一年之后才能使用。同时一件作品要由很多小零件组合而成,最小的甚至只有几毫米,还要挖出凹槽,这需要极高地集中注意力,对制作人的工艺要求很高,一件作品往往需要几个月甚至几年才能完成。此外,永清扎刻的虽然拥有一定的经济价值,但是市场的需求量不是很大,市场规模化的难度很大,收入并不稳定,能够坚持学习下来的人非常少。现在为了将扎刻技艺传承下去,徐艳丰不得已让自己的一双儿女辍学来跟他学习,后继人才匮乏是其面对的最大挑战。

(二) 家族传承脆弱、师徒传承受到冲击

类似永清扎刻的民间工艺美术往往作为家族的机密轻易不传给他人,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一旦下一代不接受,传承的过程就非常容易被中断。正是由于现代经济社会和外来文化极大冲击了传统的师徒传承,造成了不是徒弟找不到学艺的师傅,而是师傅苦于找不到愿意学习技艺的徒弟。“而曾经推动中国的工艺美术前进的重要载体——工艺美术学校,前后评授出的300多位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中,有70%或者从工艺美术院校毕业,亦或者在这些学校进修过。”( [1] p. 121)如今仅有几所学校还注重对民间工艺美术的教学,主要原因就是随着社会以及经济的发展,市场不再大量需求传统工艺美术的从业人员。导致现在的从业人员对传统的技艺了解不够,又对现代艺术的一知半解,显得不伦不类。学艺却不从事的现象日益严重,这也加剧了对高端人才的极大需求。传统的民间手工技艺通过“社会”传承的这个方式,愈加困难。

(三) 产业化开发难度大

虽然对非遗项目进行产业化是促进其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但是由于永清扎刻具有其特性,技术复杂、制作周期长等等,甚至有的成品要制作几个月甚至几年,很难进行规模化生产,难以达到买家需求数量,另一方面是由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大多醉心于技艺,没有精力更没有经验从事产业化开发经营,这就需要寻找合作伙伴,而市场又缺乏秩序与行业规范,这就导致了很多非遗项目产业化尝试以失败告终。比如“1991年廊坊人刘佐曾聘请徐艳丰为工艺指导,制作有关圆明园四十景的秸秆扎刻作品,刘佐向镇农村信用社多次借贷,又经过三年多的艰辛努力制作出《扎刻圆明园四十景微缩景观》,《扎刻圆明园四十景微缩景观》包括各种建筑四千余件,总面积3500平方米。” [5] 并在1996年通过了专家的鉴定。但是由于对市场的需求判断失误,盲目进行投资,最终失败,投资人带走了作品,徐艳丰的三年努力付诸东流,这在很大程度上打击了徐艳丰老先生进行产业化开发的积极性。即便能够有经费进行产业化生产和商业化经营,仍然存在着例如能否保持作品的质量和传统技艺的传承不丢失等问题,因此,永清扎刻进行产业化开发还是存在着很多困难。

4. 永清扎刻的保护

(一) 通过国家法律方式

我国于2011年2月25日通过颁布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当年6月1日开始施行,而河北省则在2014年3月21日通过了《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这些法条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这些法律并没有关注到非遗传承人或团队的权利,特别是非遗传承人或团体被侵权时应该如何处理,没有详细的规定,获取相关法律可以在此方面进行完善,此外,“非遗与知识产权法的保护对象在权利主体、权利客体、权利期限、保护条件等方面都存在不同点,同时在权利内容等方面又有很大相似性,” [6] 因此通过知识产权法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合理且行之有效的做法。

(二) 保证经费的落实

有了法律保护的前提之下,接下来最为重要的就是政府能够出台财政扶持的政策,保证非遗的补助和专项经费能够定期足额发放的传承人的手中。目前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人的相关补贴已经专款专拨,保证补贴能够发放到每一个传承人手中,但是用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经费却由于种种原因不断减少。为此,可以对非遗存在的种种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具体分析,再进行财政上的扶持。比如,对于一些现在发展势头良好的非遗项目,应进行保护和支持;对处于类似永清扎刻一样境地的非遗项目,则要进行抢救性和整体性的保护,在国家和地方财政方面大力支持,加强管理,保证用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经费能够落实到具体项目和传承人的手中;同时还可以对传承人的产品进行税收减免等优惠。

(三) 扎刻技艺进课堂

非物质文化遗产来自于我们生活的土地上,产生于我们的身边,具有很强的地域性,在进行保护过程中,要从实际出发,利用其具有很强地域性的特点,立足当地,对非遗进行合理的保护和开发。同时要以当地的经济发展为导向,紧跟经济发展潮流转变思想,充分展现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民族性和地域性,推动当地的经济建设发展。

具体做法应与本地主管教育部门携手,将永清扎刻融入日常教学活动,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走入课堂,当地高校可以开设相关的选修课程,供学生选修,对于职业院校来说,可以把非物质文化遗存纳入教学范畴,有组织地培养相关学徒,高校还可以开设普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课程,利用寒暑假深入实地体验非物质文化遗产。例如2013年,河北省的河北科技大学就将永清扎刻技术利用在《房屋建筑学》专业课中,并聘请传承人徐老先生作为老师,另外还在校内成立非遗保护相关社团;在中小学中,也可以开设课程,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另一方面还可以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例如北京的一些学校聘请徐老先生的女儿徐晶晶赴校上课。

其次,在各级各类学校建立工艺美术实践基地也是行之有效的措施。目前各类学校的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都比较欠缺,建立工艺美术实践基地可以推动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的发展,还可以培育学生对工艺美术的学习兴趣,建立工艺美术实践基地还能够推动社会对工艺美术的关注度。主要做法是从基础的地域上着手。各级各类学校内部的工艺美术实践基地和社会的工艺美术实践基地同时建设,实行学校和社会的积极联动效果,进一步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

最后,可以组织有关专家、教授与诸多非遗传承人如徐艳丰开展讲座和学术交流研讨会,使学生提高对有关非遗的认识,引导学生提高对非遗的兴趣。接下来需要着手增强广大市民和学生对非遗的关注,具体做法可以在各地建设“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中心”,允许市民学生免费参观。

(四) 以市场为导向

目前受限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市场,进行创业很难获得投资,由于产品的特点,多是手工打造,导致成本过高,若想产业化非常困难,但仍可以探索一条合适的产业化道路,第一点,由于永清扎刻属于手工类,他的一小部分零部件可以实现流水线式生产,可以推出益智类的产品,针对2~5周岁的儿童,销售形式可以主打网上销售兼线下的实体店销售,网店中可以配套永清扎刻的制作视频,以此为突破点,兼顾儿童与成人,一方面可以获得年轻人对永清扎刻的兴趣;另一方面可以开发儿童的智力。第二点,是可以和旅游产业相结合,二十一世纪以来我国旅游产业发展迅速,若是可以将非物质文化遗存纳入旅游业的产业链,一方面可以增加旅游地的底蕴,另一方面可以向大众宣传非遗知识,徐老先生曾在旅游区演示永清扎刻的过程,起到了良好效果,最后可以开发文创产品,将非遗产品与文创产品相结合来打入中高端领域,虽然非遗产品产业化可以提高非遗的知名度和传承人的收入,但是产业化不能损害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核心价值和技术,“而不是以牺牲其技艺的本真性、完整性和固有的文化蕴涵为代价。” [7]

(五) 传统媒体与电子媒体相结合

传统媒体作为社会的主流传播媒介,毫无疑问起着重要作用。但是如今传统纸质媒体(报纸、期刊杂志等)影响力逐渐下降,在这种情况下更应充分发挥电子媒体的作用。

首先,建立关于非物质文化遗存的相关网站,更应该重视微信公众号和微博等渠道,大力宣传类似手工技艺,将相关咨询及时更新,促进非遗项目发展,其次,利用录音录像等方式将永清扎刻等非遗项目的制作方式等完整记录,通过网络呈现在公众面前;最后,通过传统媒体与相关政府部分相合作,在一些重要的时间节点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交流会,调动公众关注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5. 结论

永清扎刻以高粱秸秆为原材料,将中国传统建筑的优美和精妙完全展现出来,承载着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和中华民族精神内涵,是中国非遗重要的一部分。若要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提高文化自信,增强文化软实力,加强对非遗的保护是不可或缺的一环,同时还能够推动地方经济的发展,能够更好展现地方文化品位和文化内涵。永清扎刻为本文的主要研究对象,通过对其历史渊源、名称由来、制作技法和主要价值进行了简单的总结和归纳,并以此为基础提出保护永清扎刻的几项措施,如通过知识产权法进行保护;保证经费的落实;扎刻技艺进课堂;以市场为导向的产业化开发;传统媒体与电子媒体相结合的宣传。

文章引用

赵伯略. 浅析河北永清秸秆扎刻的现状与保护
Analyzing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Protection Measures of Yongqing Carving in Hebei Province[J]. 国学, 2023, 11(04): 412-418. https://doi.org/10.12677/CnC.2023.114065

参考文献

  1. 1. 郭谦. 永清民间扎刻技法研究与传承[J]. 装饰, 2010(5): 120-121.

  2. 2. 崔瀚月. 秸秆扎刻——“扎刻冀艺” [J]. 企业文化(下旬刊), 2017(7): 281.

  3. 3. 罗缘如. 试论永清秸秆扎刻技艺的传承与发展[J]. 散文百家(下), 2015(6): 123-123.

  4. 4. 何洪文. 楚雄“彝人古镇”建筑特点[J]. 中华民居, 2011(4): 20-22.

  5. 5. 刘娜, 张海强, 周胤彤. 廊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研究——以永清秸秆扎刻为例[J]. 廊坊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 33(3): 86-89+96.

  6. 6. 任学婧, 朱勇. 论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律保护的完善[J]. 河北法学, 2013, 31(3): 86-92.

  7. 7. 刘锡诚. “非遗”产业化: 一个备受争议的问题[J]. 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 2010(4): 1-7.

期刊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