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vances in Psychology
Vol.08 No.07(2018), Article ID:25959,13 pages
10.12677/AP.2018.87113

Development of Art Therapy Program for the Treatment of School Violence Victims and Adaptation to School Life

Eun Jung Park1, Longfei Zhao2

1Art College of Zhejiang Normal University, Jinhua Zhejiang

2Department of Education, Sangmyung University, Seoul, South Korea

Received: Jun. 26th, 2018; accepted: Jul. 11th, 2018; published: Jul. 18th, 2018

ABSTRACT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develop art programs for reducing and preventing school violence. In the study, previous studies and programs related to school violence were analyzed for program development. Based on the researchers’ previous research and experience in art therapy consultation, art therapy programs were developed to reduce and prevent school violence. The art therapy program consisted of 20 sessions. The basic framework of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was presented as stage, theme, form, goal, session flow, time, number of participants (individual, group), material, and preparation. The art therapy program consists of four stages. The first step is to build trust, the second step is to bring positive emotion through past experience, the third step is to establish positive self image, and the fourth step is to strengthen positive emotion of the future to be. The art therapy programs developed through the research can be used by teachers, counselors and art therapists to support the student’s character education policy. In addition, the developed art therapy program will provide a therapeutic opportunity for the victims of school violence. In addition, this study is expected to prevent and reduce future school violence.

Keywords:School Violence, Victims, Adaptation to School Life, Art Therapy Programs

对韩国校园暴力受害学生的治疗以及学校生活适应艺术治疗方案开发研究

朴恩廷1,赵龙飞2

1浙江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浙江 金华

2韩国祥明大学教育系,韩国 首尔

收稿日期:2018年6月26日;录用日期:2018年7月11日;发布日期:2018年7月18日

摘 要

这项研究旨在制定以减少和预防校园暴力为目标的艺术课程。该研究分析了与校园暴力有关的以往研究项目,以便进行方案开发。根据研究人员之前在艺术治疗咨询方面的研究经验,制定了艺术治疗方案,以减少和防止韩国校园暴力。艺术治疗方案包括20场次。发展过程的基本框架以阶段、主题、形式、目标、场次流程、时间、参与者人数(个人、团体)、材料和准备等形式呈现。艺术治疗方案由四个阶段构成。第一步是建立信任;第二步是通过过去的经验带来积极的情绪;第三步是建立积极的自我形象;第四步是加强对未来的积极情绪。通过研究开发的艺术治疗项目可以被教师、辅导员和艺术治疗师用于支持学生的品格教育政策。此外,开发的艺术治疗方案将为校园暴力的受害者提供治疗机会。并且,这项研究有望预防和减少未来韩国的校园暴力。

关键词 :校园暴力,受害者,适应学校生活,艺术治疗方案

Copyright © 2018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4.0/

1. 引言

如今,校园暴力表现为一种为了乐趣而没有任何内疚感的行为,并且由于情绪因素会导致自控力或情感的缺失,因此校园暴力长时间存在。然而,遭受校园暴力的青少年所承受的痛苦和伤害可能会贯穿他们的整个人生,因此,这个问题不应该完全依靠组织或机构来处理,而应该由家庭、学校和社会通过有机合作和对问题提起重视来解决校园暴力问题。特别是校园暴力事件被高度认为会对受害者和施行者造成长期的负面影响(Park, 2017; Smith, 2004; Malchiodi, 2003; Olweus, 1993)。

根据教科文组织2017年的报告中针对11~13岁儿童入学率的调查显示,三分之二的青少年曾经遭受过校园暴力。并且遭受校园暴力的原因各有不同(见图1)。在韩国,截至当年11月份全国检察官办公室接收了1881起校园暴力案件。去年,受到校园暴力指控的未成年人达到2337人(Aju Economy, 2017)。然而,虽然以学校为中心的包括欺凌在内的暴力行为已经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但针对预防措施和支援受害者适应学校生活的支持却非常有限。

2017年,韩国被控犯有校园暴力罪行的未成年人人数为2337人(亚洲经济,2017年)。然而,虽然以学校为中心的包括欺凌在内的暴力行为已经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但针对预防措施和支援受害者适应学校生活的支持非常有限。特别是,由于抑郁、拒绝上学和企图自杀等因素,遭受校园暴力的青少年可能会遇到诸多困难(Devries et al., 2014; NamKung et al., 2014)。此外,校园暴力的受害者可能成为暴力罪犯或由此放弃学业(Drew, 2010; Beane, 2009; Olweus, 1997)。这些受害者即使在成年后也会经历各种心灵和心理问题。在对大学生进行的一项研究中,在学校期间遭受校园暴力的大学生表现出了非常明显的消极心理症状,如强迫症和抑郁症(Cappadocia, Craig, & Pepler, 2013)。鉴于此,校园暴力践踏人的尊严和价

Figure 1. Causes of School Violence, UNESCO Report (2016)

图1. 教科文组织报告(2016)中的校园暴力原因

值,无视生命的宝贵,根除校园暴力是我们社会面临的一项紧迫任务。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制定了针对校园暴力受害者的各种治疗方案。其中,艺术治疗方案是防止校园暴力的一种方法,可应用于学校课程当中(Park, 2017; Beane, 2009; Drew, 2010)。艺术活动对于儿童而言是一种动态的综合性活动(Lowenfeld & Brittain, 2006),可以表达侵略、抑郁、愤怒的感觉。通过这个过程,青少年遭遇的问题得到了解决(Park, 2011; Rubin, 2006)。

艺术疗法可以对行为畏怯的儿童起到积极的治疗效果(Malchiodi, 2003)。这些儿童可以通过绘画表达抑郁、焦虑和挫折,而且这种表达悲伤情绪的方法对精神健康起着重要的作用。鉴于此,本研究致力于艺术治疗方案的开发研究,以使校园受害者更加健康地适应学校生活并恢复自尊。该研究得出的结论有助于减少韩国的校园暴力问题并帮助受害学生从创伤中走出来,恢复正常的校园生活。

2. 文献综述

2.1. 校园暴力的概念和类型

校园暴力的概念包括空间、主体和行为等方面的要素,人们据此方法对校园暴力进行了各种定义(UNESCO, 2017; Hawker & Boulton, 2000)。早期的校园暴力研究人员Olweus (1993)将校园暴力定义为持续不断地暴露于各种负面行为,如欺凌、暴力以及一名或多名学生散播的谣言。他认为,校园暴力有三个重要特征:第一,侵略性和故意的欺凌行为;第二,具有反复性和持续性;第三,由于体格差异呈现出力量的不均衡。暴力有时也被称为同伴虐待,这种行为没有明显的原由(Farrell, Valois, Meyer, & Tidwell, 2003; Olweus, 1997)。

根据美国校园暴力的大数据得出的分析结果,最常见的校园暴力类型是起绰号或无理辱骂。据调查,直接的身体攻击、伤害、金钱勒索、谣言和欺凌也占很大一部分(The United States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2014)。此外,联合国(2016)调查了在过去15年中埃塞俄比亚、印度、秘鲁和越南国内12~15岁的青少年遭受欺凌的经历,报告结果显示,包括侮辱和社交排斥在内的间接欺凌都是常见的校园暴力类型。此外,虽然口头暴力是调查中一种常见的校园暴力类型,但身体欺凌也是经常发生的校园暴力。表1显示了基

Table 1. Types of school violence

表1. 校园暴力的类型

于以往研究得出的校园暴力类型。

根据表1中列举的关于校园暴力文献研究可以发现不同的学者对校园暴力的分类方式也不同(Horne, Bartolomucci & Newman-Carson, 2003; Rigby, 1996)。Rigby (1996)将校园暴力分为身体和心理两种类型,Horne,Bartolomucci和Newman-Carson (2003)将其分为身体暴力、口头暴力和关系暴力(欺凌)几个类型。

2.2. 适应学校生活

适应学校生活指在学校生活中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各种特征及其学习环境之间的适应性(Russell, Hart, Robinson, & Olson, 2003)。Allport & Ross (1967)还将适应学校生活定义为针对环境的自愿和创造性行动。作为先决条件,行动的结果给予个人安全感,并符合社会的价值观、规范和秩序。

Baker (1984)认为,适应学校生活指的是学生能够成功地应对学校环境中的学术、社交、情感和行为需求。Corbin & Lindsey (1994)将其定义为,学生为了适应学校生活而有效地应对学术需求和挑战的能力与意愿。Enright & Fizgibbons (2000)将其解释为一系列应对压力的努力,为的是平衡个人需求与环境需求。换句话说,它是学生根据现实情况在条件限制下对可行行为和不可行行为的成功或失败尝试。Amstrong et al. (2009)也发现,青少年与教师和同伴之间的关系对其成长和发展的影响要大于其与父母的关系作用。Baker et al. (2009)和Baker, Lang & O’Reilly (2009)发现,具有较强适应能力的青少年会表现出较高的学术成就,而学校生活不良的青少年具有较高的反社会行为和吸毒成瘾的风险。学校是年轻人在不断变化的社交环境中通过顺畅互动来充分发挥潜力的地方。此外,变化环境中的系统教育可以促进学生以协调的方式适应社会环境(Bambara & Kern, 2005; Russell et al., 2003)。青春期的大部分时间都在学校度过,这是一个快速发育并且会在身体上、认知上和情绪上经历变化的时期,如果学校生活出现问题,就可能会导致教育机会的丧失。因此,青少年对学校生活的适应能力不仅在学业成就和适应方面起到重要作用,而且对其健康成长和成年期的生活也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2.3. 艺术治疗方案的理论基础

艺术疗法是心理治疗的新领域,它结合了艺术和心理疗法,旨在通过艺术活动来诊断和评估个体的心灵和身体状况,从而使症状得到改善和治疗(AATA, 2013)。艺术疗法以心理治疗理论为基础,运用艺术活动,通过自我表达、自我接受、升华和洞察力来控制个体冲突,解决心理问题并促进自我成长。换句话说,通过艺术活动进行心理治疗是可能的,因为艺术活动使人的形象具体化,而人的形象是通过在体验中形成的。因此,我们可以在学生的艺术活动中看到个体的内在,因为学生无意中表露出难以用文字表达的体验、思想、情感、个性、欲望和愿望(Law, 2008; Liebmann, 2007; Malchiodi, 2003)。此外,无意识心灵很难通过语言来解释,而将其形象化后就能够去除障碍,更容易地发现无意识的防御状态、心理扭曲和负面情绪,并进行认知重建。

Liebmann (2007)建议每个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程度参加艺术治疗。艺术是交流和表达的另一个重要途径,艺术推动创造力,使喜悦可以在群体中分享,艺术品则是特定的有形物体,其作用可后续探讨。据此而言,艺术疗法能够引发一种兴趣,那就是像艺术家一样通过图片或雕塑来表达内心的世界。这提供了一个在小组成员间进行分享的途径,从而通过艺术疗法或小组任务将个人体验与小组体验结合起来。因此,研究人员将根据长期的经验和以往针对校园暴力受害者开展艺术治疗活动的研究成果,研究艺术治疗方案的开发,以缓解韩国青少年遭受的校园暴力伤害及其在适应学校生活过程中遇到的困难。

2.4. 先例研究分析

关于艺术疗法的研究是海内外长期关注并予以认可的一个方向。作为艺术疗法研究人员之一,Malchiodi (2003)表示,艺术疗法的创建有助于掌握个体在内心世界实现过程中的冲突化心理状态和情绪状态。他还表示自己在缓解个人心理冲突和重构病理心理结构方面发挥了作用。Naumberg (1966)认为,利用艺术媒介进行的艺术心理疗法对于促进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和控制抑郁和愤怒情绪非常有效。Law (2008)也认为,将艺术活动作为治疗手段可以起到宣泄或扩大感官体验的作用。此外,经历挫折的年轻人通过在艺术活动过程中表达内心的冲突,可以有效地克服挫折感并增强自我力量。Moules (2008)认为,艺术疗法是以艺术形式为媒介使儿童和青少年获得解决生活问题所必需的态度和自我管理技能,培养他们的创造力、自信心,并且可以改善态度。

特别是通过小组艺术疗法,青少年可以在艺术治疗过程中有效地表达他们的思想和情感,并且在此过程中认识自我,强化自我概念。此外,艺术疗法旨在通过创作过程来获得希望和成就感,并通过相互交流来促进信任和提升社交能力,从而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Kim (2010)发现,小组艺术疗法可以通过小组成员提供支持,有助于青少年健康地成长并缓解他们的心理问题,从而更好地适应学校生活以及外部环境。

根据以往的研究(Park, 2017; Kim, 2010; Munley, M., 2002; Malchiodi, 2003; Gantt & Tabone, 1998),团体艺术治疗项目可以促进团队成员之间的互动,从而提升满意度,并通过共同联合观察获得发现的快感、共情和接受的喜悦,从而增强了人际关系。这种方法的效果搜索可见的,因此我们有必要在学校生活中推行团体艺术治疗方案,以改善校园暴力受害者的心理健康程度。在这项研究中,团体艺术治疗项目旨在研究如何愈合校园暴力受害者的心灵和心理问题,从而使他们更好地适应学校生活。

3. 艺术治疗方案的开发

3.1. 艺术治疗方案的开发原则

本研究的目的是在艺术疗法中应用积极心理学来推进艺术治疗方案,从而提升心理健康状态和对学校生活的适应能力。积极心理学是一种积极的治疗方法,可以系统地提升能力,发现优势,并且积极心理学的关注点不是校园暴力受害者经历的否定的情绪认知,而是关注其积极的认知情绪(Seligman, 2011)。积极心理学利用各种媒介对自我进行回顾,并积极表达在这一过程中发现的自我优势,在此过程中,校园暴力的受害者可以发现自己新的一面,从而培养积极的情绪,并促成积极的变化。积极情绪、投入、人际关系、意义和成就(英文缩写为“PERMA”)是积极心理学强调的幸福五元素,这五元素可以帮助参与者通过自我了解和团体成长回到快乐、健康的学校生活中。首先,积极情绪是指积极的情感因素,这是存在于主观标准中的理论目标。其次,通过参与投入其中也是源于现有的幸福理论,并由主观感受进行衡量。第三,积极的人际关系能够使生活产生巨大的差异。第四,生活的意义。有意义的生活被定义为通过更宽泛的体验来获得自我实现和心理幸福。第五,成就。人们在追求和取得成就时通常充满喜悦。

积极的心理因素与艺术治疗活动相结合,可以有效地提升积极的态度,增强自尊,形成积极的自我形象(Malchiodim, 2003)。另一方面,艺术疗法具有通过艺术媒介将校园暴力受害者的内部压力刺激表现出来的独特作用,可以使他们通过艺术表达来体验宣泄感,从而让受害者通过激发和放松情绪的生理反应来缓解恐惧或情绪压力(Baer, Fischer, & Huss, 2005)。

作为结果,校园暴力的受害者通过艺术活动反复寻找自己的优势和资源,变得自信起来,并高度肯定自己的价值,而且小组合作过程中的资源也可以扩展成为自己的资源。从这个角度看,艺术作品可以让观者积极地看待自己的问题,并从创意的角度重新诠释这些问题。此外,参与者在团体中安全地表达自己不舒服的感受,从而得到心理的释放,并获得团体成员的积极反馈,为他们提供自我成长的机会。因此,研究人员基于积极的心理学理论开发了一种艺术治疗方案,并希望通过艺术疗法来表达遭遇校园暴力后的愤怒感受与压力。此外,校园暴力受害者每次通过艺术疗法完成的作品都可以表达出他们的内心意识和无意识的情绪,这将成为受害者理解和接受自己的过程。在此过程中,这些受害者可以获得适应学校生活的积极能量。

3.2. 开发艺术治疗方案的程序

本项研究的目的是开发一个基于积极心理学的艺术治疗方案,用以治疗由校园暴力造成的心灵和心理问题,并健康地适应学校生活。程序开发过程分为四个阶段,具体如图2所示。

1) 第一步:确定方案目标

-通过文献综述来分析校园暴力的现状和问题;

-确定校园暴力的概念和类型(利用文献、互联网);

-分析校园暴力的预防以及预防方案。

2) 第二步:基于积极心理学构建艺术治疗方案的活动计划

-针对校园暴力受害者的艺术治疗方案的案例研究;

-分析使用艺术疗法治疗校园暴力受害者的案例及其有效性;

-回顾文献和程序案例,根据研究人员在艺术治疗方案上的开发经验和研究成果拟定初步方案。

3) 第三步:验证艺术治疗方案内容的有效性

-基于积极心理学的艺术治疗活动分析;

-通过访问三名校园暴力咨询专家和七名现场指导经验专家来验证内容的有效性。

4) 第四步:制定治疗校园暴力受害者并帮助他们适应学校生活的艺术方案

-现场教师咨询反馈、方案可行性清单和方案完成情况;

-将艺术教师咨询团队方案进行现场应用的可能性;

-与艺术教师咨询团队进行深入访谈并进行可行性研究后,完成艺术治疗方案。

3.3. 艺术治疗方案的组成内容

艺术治疗方案的发展目标是加强年轻人在学校生活中所需的积极情绪,并愈合校园暴力造成的伤害。此外,此方案可以帮助年轻人顺利地适应学校生活并恢复积极的人际关系。鉴于此,我们的目标是让参与者自己追求幸福生活的意义,并最终提高适应对学校生活和心理健康的积极影响。本次研究由阶段1 (1~2次)、阶段2 (3~6次)、阶段3 (7~10次)、阶段4 (11~12次)组成。12场次,每场60分钟,详情见表2

4. 艺术治疗方案的效果

4.1. 参与研究的人员

本研究选取S市某中学一、二、三年级中遭遇过校园暴力并对适应学校生活(学校生活的秩序、规则和交友)感到困难的学生作为研究对象。根据中学老师的推荐,最初被选中的学生有30人。在这些学生中,有10名学生因为校园生活适应量表的分数很高,而被认为可以很好地适应校园生活,因此最终排除这10名学生,然后选取剩余的20名学生按照实验组和对照组进行分组并参加艺术治疗的项目。艺术治

Figure 2. Art therapy program development

图2. 艺术治疗方案开发程序

Table 2. Art therapy program based on positive psychology

表2. 基于积极心理学的艺术治疗方案

Table 3. Characteristics of research participants

表3. 研究参与者的特征

疗方案于2017年10月17日至11月23日间在咨询室开展,每周两次,每次60分钟,共12场。选择的参与者通过无线分配的方法被分到实验组和对照组,研究对象的一般特征见表3

4.2. 测量工具

在这项研究中,使用Ku et al. (2016)开发的韩国学校青少年适应量表(K-SASA)来分析受害者对其学校生活的适应性。韩国学校青少年适应量表(K-SASA)是通过对韩国学生和以往研究中使用的测量工具进行深入访谈而制定的。总共有6个维度36个问项构成。为了验证K-SASA的信度和效度,研究人员于2017年10月至2018年1月对韩国首尔的青年进行了一项预备调查,结果显示Cronbach Alpha = 0.94,因此可得出,这个问卷项目是测定韩国学校青少年适应性的最有代表性的可靠方法。Nunnally (1978)认为,探索性研究领域的Cronbach Alpha值为0.6或更高,基本领域为0.80,需要进行关键决策的应用研究领域为0.90。另外,Van de Ven & Ferry (1980)还发现,如果在组织单位层面的分析中,通常所需的Cronbach Alpha值为0.60或更高,那么测量工具的信度就不成问题。在K-SASA的信度分析的所有领域中发现Cronbach’s Alpha值为0.6或更高。本研究设置了学术适应、同伴关系和教师关系的子领域量表来衡量学校对青少年的适应。问卷以5分制衡量,分数越高,对学校生活的适应性越高。

4.3. 分析方法

本研究收集的数据使用SPSS 20.0 for Windows进行分析,具体分析方法如下。首先进行频率分析和描述性统计,以确定研究对象的一般特征。其次,计算Cronbach’s α来验证测量工具的可靠性。第三,我们进行了同质性检验和t检验,以确定艺术治疗方案对校园暴力受害者适应学校生活的影响。通过这项研究,分析了实施该计划前后的受试者之间的得分差异是否有意义。

4.4. 分析结果

4.4.1. 同质性检查

在分析艺术治疗方案的有效性之前,验证了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同质性。这是因为通过验证学校生活适应性的同质性,可以证明实施艺术治疗方案后实验组的变化是方案干预的结果。为此,进行同质性测试以确定在艺术治疗方案预处理之前实验组和对照组之间的学校适应性是否有差异。课堂适应性、同伴关系和教师关系没有显着差异,并验证了两组的同质性。表4显示了本研究中学校适应性的同质性测试。课堂适应性t = 0.298, p > 0.05)、同伴关系(t = 0.891, p > 0.05)和教师关系(t = 0.335, p> 0.05)没有显着差异,验证了两组的同质性。表4显示了本研究中学校适应性的同质性测试。

4.4.2. 艺术治疗方案对学校生活适应性的影响

1) 对总体学校生活适应性的影响

通过分析艺术治疗方案对学校总体生活适应程度的影响,实验组青少年得分为4.01分,对照组学生得分为3.47分(p < 0.05)。从不同年级来看,一年级学生在实验组(4.02)和对照组(3.30)中得分较高(p < 0.05)。在二年级实验组中,接受艺术疗法后的测试分数为4.10,对照组为3.63 (p < 0.05)。在三年级组别中,实

验组的治疗后测试分数为3.83,对照组为3.33。实验组较高(p < 0.05)。结果如表5所示,艺术治疗方案有改善学校生活适应性的效果,并且对每个年级都同样具有效果。

2) 对学习适应性的影响

通过分析艺术治疗方案对学习适应性的影响,实验组学生得分为4.01分,对照组青少年得分为3.47分(p < 0.05)。从不同年级来看,一年级学生在实验组(4.02)和对照组(3.30)中得分较高(p < 0.05)。在二年级学生实验组中,接受艺术疗法后的测试分数为4.10,对照组为3.63(p < 0.05)。在三年级组中,实验组接受艺术疗法后的测分数为3.83,对照组为3.33。实验组较高(p < 0.05)。结果如表6所示,艺术治疗方案有改善学习适应性的效果,并且对每个年级都同样具有效果。

Table 4. Homogeneity test of adaptation to school life

表4. 学校生活适应性的同质性测试

Table 5. Effects on overall school adaptation

表5. 对学校总体生活适应性的影响

*p < 0.05。

3) 对同伴关系的影响

通过分析艺术治疗方案对同伴关系的影响,实验组学生的同伴关系得分(4.06)高于对照组(3.61) (P < 0.05)。从不同年级来看,一年级实验组(4.01)比对照组(3.36)得分高(p < 0.05)。二年级实验组在接受艺术疗法后的测试分数为4.15,对照组为3.880(p < 0.05)。三年级实验组后来的测试得分为3.94,对照组为3.32,实验组较高(p < 0.05)。通过这项研究发现,艺术治疗方案具有加强同伴关系的作用,并且对每个年级都同样具有效果(见表7)。

4) 对教师关系的影响

通过分析艺术治疗方案对教师关系的影响,实验组学生和对照组学生分别为4.16和3.62 (p < 0.05)。从不同年级来看,一年级实验组为4.18分,对照组为3.77分(p < 0.05)。二年级学生在接受艺术疗法后的测试分数为4.25,对照组为3.79 (p < 0.05)。三年级实验组后来的测试得分为3.97,对照组为3.19,实验组较高(p < 0.05)。通过这项研究,发现艺术治疗方案有增强教师关系的作用,并且对每个年级都同样具有效果(见表8)。

Table 6. Effects on academic adjustment

表6. 对学习适应性的影响

*p < 0.05。

Table 7. Effects on peer relationship

表7. 对同伴关系的影响

*p < 0.05。

Table 8. Effects on teacher-student relationship

表8. 对教师关系的影响

*p < 0.05。

5. 结论

本研究的目的是验证积极心理学应用于艺术治疗方案后对校园暴力受害者的学校生活适应性产生的影响。通过研究,得出以下几点启发。

首先,本项研究涵盖若干艺术治疗方案,如基于积极心理学建立信任;通过过去的经验回忆积极的情绪;建立积极的自我形象;以及增强未来的积极情绪。研究人员利用这一方案,观察了遭受过校园暴力影响的青少年在治疗过程中的积极变化。换句话说,在艺术治疗项目的早期阶段,由于校园暴力而不愿意表达自己情绪的年轻人,在积极参与该项目艺术活动的过程中逐渐学会表达自己的感受并发现自己的势。尤其是,在应用积极心理学的团体艺术治疗初始,青少年普遍缺乏自信、怀疑自我,所以他们对所有人际关系和学校生活都抱持消极态度。根据艺术疗法的结果来看,遭受校园暴力的青少年在项目过程中发现了自己的优势并获得了积极的力量,从而适应了学校生活中的人际关系。积极的情绪、积极的关系和意义都是艺术治疗项目中引入的积极心理学原理,它们对学校生活适应性具有积极的影响。这也证实了艺术治疗方案可以利用积极心理学来帮助遭受校园暴力的学生重拾健康的学校生活。

其次,基于积极心理学的团体艺术治疗能够有效地帮助校园暴力受害者适应学校生活。事实证明,实验组和对照组在后期测试中的学校适应性的整体平均分数具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学校适应性、学习适应性、同伴关系和教师关系的分量表存在显著差异。该项研究结果与之前的研究结果相一致(Kim, 2015; Beaver et al., 2009; Huh, 2012)。根据报告,采用积极心理学的团体艺术疗法可以有效地帮助青少年适应学校生活。因此,研究表明,应用积极心理学的团体艺术疗法对青少年的朋友问题和教师关系有着积极的影响,是改善总体学校生活适应性的有效方法。

由于本研究存在一些局限性,故提出以下建议。首先,该研究仅选择了10个实验组和10个对照组,仅此将研究结果推广到全部青少年尚有不足。因此,应继续研究应用积极心理学的艺术治疗方案对青少年适应学校生活的影响,并克服局限性,进行后续研究并扩大研究的规模。其次,在验证艺术治疗方案的有效性时进行的是短期研究,在未来的研究中,有必要通过长期研究来掌握艺术治疗方案的有效性。特别是,艺术治疗课程在正规学校课程中应用的可行性。因此,有必要通过启动可以持续参与的艺术治疗方案来防止校园暴力,解决学生遇到的问题,而不是只在短期内帮助青少年获得的健康学校生活。

文章引用

朴恩廷,赵龙飞. 对韩国校园暴力受害学生的治疗以及学校生活适应艺术治疗方案开发研究
Development of Art Therapy Program for the Treatment of School Violence Victims and Adaptation to School Life[J]. 心理学进展, 2018, 08(07): 942-954. https://doi.org/10.12677/AP.2018.87113

参考文献

  1. 1. AATA (2013). What Is Art Therapy. http://www.arttherapy.org/upload/whatisarttherapy.pdf

  2. 2. Aju Economy (2017). Chinese Horrible School Violence Incident, 2017, 2, 21.

  3. 3. Allport, G. W., & Ross, J. M. (1967). Personal Religious Orientation and Prejudice.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5, 432-443. https://doi.org/10.1037/h0021212

  4. 4. Amstrong, K., Missall, K. N., Shaffer, E., & Hojnoski, R. L. (2009). Promoting Positive Adaptation during the Early Childhood Years. In R. Gilman, S. Huebner, & M. Furlong (Eds.), Handbook of Positive Psychology (pp. 339-351).

  5. 5. Baer, R. A., Fischer, S., & Huss, D. B. (2005). Mindfulness-Based Cognitive Therapy Applied to Bing Eating: A Case Study. Cognitive and Behavioral Practice, 12, 351-358. https://doi.org/10.1016/S1077-7229(05)80057-4

  6. 6. Baker, J., Clark, T., Crowl, A. L., & Carlson, J. (2009). The Influence of Authoritative Teaching on Children’s School Adjustment: Are Children with Behavioral Problems Differentially Affected? School Psychology International, 30, 374-382. https://doi.org/10.1177/0143034309106945

  7. 7. Baker, R. W. (1984). Measuring Adjustment to College. Journal of Counseling psychology, 31, 179-189. https://doi.org/10.1037/0022-0167.31.2.179

  8. 8. Baker, S., Lang, R., & O’Reilly, M. (2009). Review of Video Modeling with Students with Emotional and Behavioral Disorders. Education and Treatment of Children, 33, 403-420. https://doi.org/10.1353/etc.0.0065

  9. 9. Bambara, L. M., & Kern, L. (2005). Individualized Supports for Students with Problem Behaviors: Designing Positive Behavior Plans. New York: The Guilford Press.

  10. 10. Beane, A. L. (2009). Bullying Prevention for Schools. San Francisco, CA: Jossey-Bass.

  11. 11. Beaver, K. M., DeLisi, M., Mears, D. P., & Stewart, E. (1992). Low Self-Control and Contact with the Criminal Justice System in a Nationally Representative Sample of Males. Justice Quarterly, 26, 695-715. https://doi.org/10.1080/07418820802593352

  12. 12. Cappadocia, M. C., Craig, W. M., & Pepler, D.(2013) Cyber Bullying Prevalence, Stability, and Risk Factors During Adolescence. Canadian Journal of School Psychology, 28, 171-192. https://doi.org/10.1177/0829573513491212

  13. 13. Corbin, C. B., & Lindsey, R. (1994). Concepts of Physical Fitness. Dubuque, LA: Win C. Brown Communications.

  14. 14. Devries, K. M. et al. (2014). Violence against Primary School Children with Disabilities in Uganda: A Cross-Sectional Study. BMC Public Health, 14, 1017. https://doi.org/10.1186/1471-2458-14-1017

  15. 15. Drew, N. (2010). No Kidding Bullying. Minneapolis, MN: Free Sprit Pub.

  16. 16. Enright, R. D., & Fizgibbons, R. P. (2000). Helping Clients Forgive: An Empirical Guide for Resolving Anger and Restoring Hope. Washington, DC: APA. https://doi.org/10.1037/10381-000

  17. 17. Farrell, A. D., Valois, R. E., Meyer, A. L., & Tidwell, R.(2003) Impact of the RIPP Violence Prevention Program on rural Middle School Studies: A Between-School Study. Journal of Primary Prevention, 44, 143-167. https://doi.org/10.1023/A:1025992328395

  18. 18. Gantt, L., & Tabone, C. (1998). The Formal Elements Art Therapy Scale: The Rating Manual. Morgantown, WV: Gargoyle Press.

  19. 19. Hawker, D. S., & Boulton, M. J. (2000). Twenty Years Research on Peer Victimization and Psychosocial Maladjustment: a Meta Analytic Review of Cross Sectional Studies. Journal of Child Psychology and Psychiatry, 41, 441-455. https://doi.org/10.1111/1469-7610.00629

  20. 20. Horne, A. M., Bartolomucci, C. L., & Newman-Carson, D. (2003). Bully Busters: A Teacher’s Manual for Helping Bullies, Victims and Bystanders (Grades K-5). Champaign, IL: Research Press.

  21. 21. Huh, J.-S. (2012). Effects of Positive Psychology based Group Art Therapy on School Maladjusted Adolescents’ Self Resilience and School Life Adjustment. Master’s Thesis, Seoul: Konkuk University.

  22. 22. Kim, G.-H. (2015). The Effects of Positive Psychological Center Group Art Therapy on High School Students’ Ego Resilience and School Life Adaptation: School Maladjusted Adolescents. Master’s Thesis, Daegu: Daegu Cyber University.

  23. 23. Kim, S. H. (2010). Anger and Art Therapy: Benefits of the Art Therapy Intervention in Dealing with Anger. The Journal of the Korean Association of Psychotherapy, 2, 97-105.

  24. 24. Ku, E.-M., Bang, Y.-S., & Choe, S.-M. (2016). The Trust Validity Analysis Research on the Competencies Required for the Adaptation of Youth’s School Life. Korean Journal of Youth Studies, 23, 199-218. https://doi.org/10.21509/KJYS.2016.04.23.4.199

  25. 25. Law, S. (2008). Art Therapy with Cognitive Behavioural Therapy in Adult Mental Health. In M. Liebmann (Ed.), Art Therapy and Anger (pp. 166-179). London: Jessi-ca.

  26. 26. Liebmann, M. (Ed). (2007). Art Therapy and Anger. London: Jessica Kingsley.

  27. 27. Lowenfeld, V., & Brittain, W. L. (2006). Art Education for Human Beings. Seoul: Mijinsa.

  28. 28. Malchiodi, C. A. (2003).. New York, NY: The Guilford Press.

  29. 29. Malchiodim, C. A. (2003). Hand Book of Art Therapy. New York: The Guilford Press.

  30. 30. Moules, L. (2008). Anger Management with Children and Young People: Creative Tools to Mend Broken Tempers. In M. Liebmann (Ed.), Art Therapy and Anger (pp. 42-58). London: Jessica Kinsley Publishers.

  31. 31. Munley, M. (2002). Comparing the PPAT Drawings of Boys with AD/HD and Age-Matched Controls Using Formal Elements Art Therapy Scale. Art Therapy, 19, 69-76. https://doi.org/10.1080/07421656.2002.10129340

  32. 32. NamKung, J. Y., Kim, Y. B., Park, K. H., & Hee, J. P. (2014). Analysis of School Education Status and Level (IV): Middle School Studies. Korean Educational Development Institute, RR 2014-23.

  33. 33. Naumberg, M. (1966). Art Therapy; Its Scope and Function in the Clinical Application of Projective Drawing by E.F. Hammer Sprinfield. IL: Charles C. Thomas.

  34. 34. Nunnally, J. C. (1978). Psychometric Theory (2nd ed.). New York: McGraw-Hill.

  35. 35. Olweus, D. (1993). Bullying at School: What We Know and What We Can Do. Oxford: Blackwell.

  36. 36. Olweus, D. (1997). Bullying at School: Basic Facts and Effects of a School Based Program. Journal of Child Psychiatry, 35, 1171-1190. https://doi.org/10.1111/j.1469-7610.1994.tb01229.x

  37. 37. Park, E. J. (2011). The Effect of Cognitive Behavioral Counseling Program on Self-Identity and Depression of Adolescents Affected by School Violence. Education for the Handicapped Journal, 12, 23-47.

  38. 38. Park, E. J. (2017). Self-Identity and Mental Health of High School Students Who Experienced School Violence: Basis for an Intervention Program. Doctoral Thesis of Pacific International College.

  39. 39. Rigby, K. (1996). Bullying in the Schools and What to Do about it. Victoria, Australia: Australian Council for Educational Research.

  40. 40. Rubin, J. A. (2006). Child Art Therapy. Hoboken, NJ: Wiley.

  41. 41. Russell, A., Hart, C. H., Robinson, C. C., & Olson, S. F. (2003). Children’s Sociable and Aggressive Behavior with Peers, 363-387.

  42. 42. Seligman, M. E. P. (2012). Flourish: A Visionary New Understanding of Happiness and Well-Being. Sydney: William Heinamann.

  43. 43. Smith, P. K. (2004). Bullying: Recent Developments. Child and Adolescent Mental Health, 9, 98-103. https://doi.org/10.1111/j.1475-3588.2004.00089.x

  44. 44. UNESCO (2017). School Violence and Bullying: Global Status Report. The United Nations Educational, Scientific and Cultural Organization.

  45. 45. Van de Ven, A. H., & Ferry, D. L. (1980). Measuring and Assessing Organizations. New York: Wiley.

期刊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