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vances in Psychology
Vol. 08  No. 09 ( 2018 ), Article ID: 26877 , 8 pages
10.12677/AP.2018.89153

Dose Watching Korean Dramas Raise the Mate Selection Criteria of Female College Students?

Chunmei Zhang, Tong Zhang, Yifu Peng

School of Philosophy, Wuhan University, Wuhan Hubei

Received: Sep. 1st, 2018; accepted: Sep. 12th, 2018; published: Sep. 19th, 2018

ABSTRACT

The aim of the study was to explore whether and why watching Korean dramas would enhance female college students’ mate selection criteria, and the effect of the self-perceived mate value i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degree of liking Korean dramas and mate selection criteria, and the effect of inference of man’s mate preference i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degree of liking Korean dramas and self-perceived mate value. A total of 340 female college students completed a set of questionnaires about female college students’ engagement in Korean dramas, college students mate selection criteria, inference of man’s mate preference and the self-perceived mate value.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self-perceived mate value had a complete mediating effect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degree of liking Korean dramas and mate selection criteria; and inference of man’s mate preference partly mediat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degree of liking Korean dramas and self-perceived mate value. This study made a psychological explanation on how Korean dramas influenced women’s self-perceived mate value and then enhanced mate selection criteria.

Keywords:Korean Drama, Mate Selection Criteria, Female College Students, Self-Perceived Mate Value, Inference of Man’s Mate Preference

喜爱看韩剧提高了女大学生择偶标准?

张春妹,张彤,彭轶夫

武汉大学哲学学院心理学系,湖北 武汉

收稿日期:2018年9月1日;录用日期:2018年9月12日;发布日期:2018年9月19日

摘 要

为了揭示看韩剧是否以及为何会提高女大学生的择偶标准,研究考察自感配偶价值在韩剧投入程度和择偶标准关系中的中介效应,以及女大学生对男性择偶标准推断在韩剧投入程度和自感配偶价值关系中的中介效应。采用韩剧投入程度问卷、大学生择偶标准问卷、对男性择偶标准推断问卷以及自感配偶价值量表,对340名女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表明:自感配偶价值在女大学生韩剧喜爱程度和择偶标准中起完全中介效应;推断男性择偶标准对性格品质的看重程度在韩剧喜爱程度和自感配偶价值中起部分中介效应。研究对韩剧如何影响女性择偶标准作出了心理学解释。

关键词 :韩剧,择偶标准,女大学生,自感配偶价值,对男性择偶标准的推断

Copyright © 2018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4.0/

1. 引言

韩剧在国内拥有广泛的女性受众,并且女性大学生偏多。艺恩咨询《2013-2014年中国电视剧市场研究报告》显示,韩剧的受众群中女性占76%,年龄集中分布在29岁以下,学历则集中在本科、大专以及高中。但是,研究发现,韩剧迷的择偶标准体现出“王子化”,要求过于严苛,而且更加看重异性的物质和外形条件(刘建凤,2015;郭瑾,2017)。所以网络上有戏言称“看韩剧、嫁不出去”。

涵化理论指出,电视所传递出的价值观会对受众行为产生潜移默化的涵化作用(于博,2016)。韩剧的典型特点是“唯美温情”的爱情故事,很容易成为渴望感情的女性的爱情载体;而日常生活的视角又构筑了拟态生活空间,使得童话故事具有现实基础,更易于产生情感认同(郭瑾,2017)。择偶复制理论也指出,个体在择偶时偏好“已婚或正在恋爱”的异性,将其作为靶目标,而且女性更易产生择偶复制(庄锦英,徐璟,张森,余菲,2012;张新慧,赵怀阳,孟乐,李朝旭,2015)。据此,经常看韩剧的女性更容易受韩剧爱情故事的影响,并倾向于将剧中男主角作为靶目标在现实生活中以其为标准参照进行配偶选择。由于韩剧男主王子化的特点,其显然高于现实生活中一般男性条件,因此,可以推测H1:越喜爱看韩剧,女大学生越容易倾向以韩剧男主角为择偶目标,从而提高了择偶标准。

关于择偶标准的研究发现,女性更注重男性的内在品质和人格特征(钱铭怡,王易平,章晓运,朱晓松,2003),以及经济条件或者地位资源(Fletcher, Tither, O’Loughlin, Friesen, & Overall, 2004)。而在中国女性身上则发现,其特别关注性格、责任心(李春秋,曹慧,张建新,史占彪,2007;刘永芳,苏丽娜,王怀勇,2011)。研究将进一步探讨,女性在将韩剧男主角作为择偶靶目标时,她们所提高的标准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是倾向于看重韩剧男主所具备的所有三个条件,即外表、经济地位、性格,还是更关注中国女性本身特别关注的性格特点?

自感配偶价值(self-perceived mate value)是影响个体择偶标准的关键因素之一,是个体对自己在择偶的过程中能够吸引和留住配偶的能力和价值的自我感知、判断和评估(Buss & Shackelford, 2008)。每个人都希望能找到一个优秀的、合乎理想的配偶,所以高质量的男性更喜欢选择高质量的女性作为自己配偶,而成功的女性也更倾向于选择成功的男性(张妍,张丽丽,2016;Pillsworth & Haselton, 2006)。但是研究表明,择偶价值感与择偶标准显著正相关,也就是说,自感配偶价值高的人也会有较高的择偶标准,反之亦然(Kavanagh, Fletcher, & Ellis, 2014;张林,刘燊,李玥,阮鲁军,2016)。

个体的自感配偶价值是会变化的。按照社会计量器理论,自感配偶价值容易受个体社交经验或社交反馈的影响(阮鲁君,2013)。Kirkpatrick和Ellis (2001)指出,个体在社会交往的过程中受到他人的接纳或拒绝,会对个体在这个领域内的特定的自尊产生影响,从而使其形成新的社交期望和行为(Kavanagh, Robins, & Ellis, 2010)。当被试得到异性对他们作为配偶这一角色的积极反馈时,会提高被试的自感配偶价值(Surbey & Brice, 2007)。而对以往遭受到异性拒绝的被试来说,这可能会降低其自感配偶价值,进而影响其择偶标准和择偶行为(阮鲁君,2013;张林,刘燊,李玥,阮鲁君,2016)。同时,按照准交往理论(阴军莉,赵会春,2013),观众看电视时会与电视角色产生准交往,即想象中如同自己在与剧中角色交往。那么韩剧中各方面都很优秀、吸引力很高的男主选择了不那么优秀的女主,就会对年轻女性自身作为配偶角色也产生积极反馈,让与女主相似或更优秀的女性提高自尊水平,从而提高了女性观众的自感配偶价值水平。由此,研究假设H2:喜爱韩剧提高了女大学生的择偶标准,是因为提升了自感配偶价值。

由于自感配偶价值是个体对自己在择偶市场中的竞争力的评估,而一方的择偶标准其实也是另一方的优势资源所在, 因而个体在评估自我配偶价值时势必会考虑到另一半的择偶时所看重的特质,并在此基础上对自己的各种特质条件进行合理的评估。对我国女研究生的问卷研究发现,女性认为男性择偶时最看重外表吸引力,其次是持家有方、感情基础、温柔体贴等(翟倩,2013)。但是由于韩剧中女主角在外貌、持家方面并不是很突出,温柔善良的性格特点是其突出亮点,因此,基于涵化理论和准交往理论,可以推测:H3韩剧应该会使得女大学生对男性的择偶标准推断为男性更看重女性的性格特点,并且,H4,这种异性择偶标准推断也提高了其自感配偶价值。

已有的关于电视剧对择偶标准的影响的研究,大都关注于二者的关系以及不同类型的电视剧对择偶观的影响,缺乏对内在原因的研究。并且关注于看与不看电视据的区分,而忽略对电视投入程度的细致考察,研究认为电视喜爱程度比看电视时长对受众影响更大。所以,研究考察韩剧的喜爱程度对女大学生的择偶标准的影响,以及自感配偶价值和对男性择偶标准的推断在其中起到的中介作用,从而帮助女性正视韩剧对自身择偶标准的影响,促进其形成正确的择偶观和择偶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研究对象

研究的被试主要为女大学生,根据回答时间、性别等条件删除不符合要求的问卷,有效问卷为340份,有效回收率为95.5%。最终被试总数为340,即N = 340;被试年龄范围为17~28岁(m = 22.89, s = 2.50),81.2%的被试是大学一年级至研究生三年级的学生。

2.2. 研究工具

1) 韩剧投入程度。采用主观和客观两个指标:① 对观看韩剧的喜爱程度,从“基本不看”到“非常喜欢”5点计分,② 观看韩剧的时长,6个选项,从0到“每天8小时及以上”,平均以2个小时为一个区间。同时,也询问被试在10个不同类型的韩剧中,比较喜欢的类型有哪些?分别为爱情、搞笑、悬疑、古装、犯罪、战争、动作、恐怖、科幻、剧情等。

2) 大学生择偶标准问卷。采用尹瑞(2015)改编的问卷,共22个题项,包括4个维度:经济地位、外形气质、性格品质以及持家能力,7点计分。研究中,该问卷的CFA拟合参数为 χ 2 = 562.219,df = 203, χ 2 /df = 2.77,GFI = .87,AGFI = .84,NFI = .80,CFI = .86,IFI = .86,RMSEA = .07。总问卷的Cronbach α系数为.89,各维度的Cronbach α系数介于.70~.86之间。

3) 对男性择偶标准的推断问卷。问卷仍然采用尹瑞(2015)编制的关于择偶标准的问卷,但是要求被试对问卷中的特质按照其理解的对男性择偶的重要程度进行打分,5点计分。研究中,该问卷的CFA拟合参数为 χ 2 = 829.114,df = 203, χ 2 /df = 4.084,GFI = .81,AGFI = .77,NFI = .79,CFI = .83,IFI = .83,RMSEA = .09。总问卷的Cronbach α系数为.88,各维度的Cronbach α系数介于.68~.88之间。

4) 自感配偶价值量表(SPMW)。该量表是由Lalumiere和Quinsey (1996)整合编制而成的,总共包括10个题项(如“我觉得我喜欢的异性通常也喜欢我”),7点计分。研究中该量表的Cronbach α系数为.896。

2.3. 共同方法偏差的控制

采用Harman单因素检验方法来检验共同方法偏差(周浩,龙立荣,2004),对韩剧观看时长、韩剧喜爱程度、自感配偶价值、择偶标准、女大学生对男性择偶标准的推断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结果表明,特征值大于1的因素共有3个(韩剧时长、韩剧喜爱程度和自感配偶价值),且第一个因素解释的变异量为38.35%,小于40%的临界标准,说明共同方法偏差不明显。

3. 结果分析

3.1. 描述分析与初步相关分析

通过对观众喜爱的韩剧类型进行统计后发现,最受女大学生欢迎的韩剧类型前三分别为爱情类(75.56%)、剧情类(33.15%)以及搞笑类(31.74%)。

对人口统计变量、韩剧投入程度、自感配偶价值、择偶标准及各维度、女性对男性择偶标准的推断等进行描述性统计和各变量间Pearson相关分析,如表1

女大学生观看韩剧时长与对韩剧喜爱程度相关很高,达到.70,但是看韩剧时长与择偶标准、对男性择偶标准推断的相关均不显著,而韩剧喜爱程度与两者相关均显著。因此,后面进一步的分析将采用韩剧喜爱程度而不是观看时长。年龄与韩剧观看时长之间呈显著负相关,与择偶标准、对男性择偶标准的推断呈显著负相关;韩剧喜爱程度和女大学生择偶标准、自感配偶价值、女大学生对男性择偶标准的推断之间呈显著正相关;自感配偶价值与择偶标准、男性择偶标准推断呈显著正相关。

对韩剧喜爱程度和择偶标准各维度的进一步进行相关分析,结果发现,喜爱程度与择偶标准的经济地位、外形气质、性格品质三个维度均显著相关(r = .14, p < .01; r = .17, p < .01; r = .12, p < .05),而与持家能力没有显著相关。

Table 1. Descriptive statistics and correlations between variables

表1. 描述性统计和各变量间相关关系

注:*在.05水平(双侧)上显著相关,**在.01水平(双侧)上显著相关。

女大学生对男性择偶标准推断的各维度与其他变量进一步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女大学生对男性择偶标准的推断总分、对性格品质推断得分与韩剧喜爱度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r = .13, p < .05; r = .21, p < .01);自感配偶价值与择偶标准推断总分、性格品质及外形气质推断得分之间呈显著正相关(r = .14, p < .05; r = .15, p < .01; r = .11, p < .05)。

3.2. 自感配偶价值在韩剧喜爱程度与择偶标准的关系中的中介作用检验

由于人口统计变量年龄与择偶标准间有显著相关关系,所以在中介效应检验中将年龄作为控制变量予以控制。根据中介效应检验的步骤(温忠麟,侯杰泰,张雷,2005),采用分层回归法,结果发现,韩剧喜爱程度对女性择偶标准具有显著正向预测作用(β = .13, p < .05),解释率为2.2% (表2),即对韩剧的喜爱程度越高,女性择偶标准越高,证明了假设H1。中介变量进入回归方程之后,韩剧喜爱程度对女性择偶标准预测c’变得不显著(c’ = .08, p = 1.50;表2),说明为完全中介效应,支持假设H2。

3.3. 女大学生对男性择偶标准的总体推断或对子维度的推断在韩剧喜爱程度和自感配偶价值的中介效应分析

根据中介效应检验的步骤,进一步考察女大学生对男性择偶标准的推断在韩剧喜爱程度和自感配偶价值之间的中介作用,结果见表3

结果发现:① 女大学生对男性择偶标准的总体推断在韩剧喜爱程度与自感配偶价值的关系中的有部分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13%。② 对性格品质的推断在韩剧喜爱程度与自感配偶价值的关系中有部分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21%,支持假设H3和假设H4。③ 对经济地位的推断、对外形气质的推断以及对持家能力的推断均在韩剧喜爱程度与自感配偶价值的关系中的中介效应不显著。

4. 讨论

研究以女大学生为研究对象,考察韩剧投入程度如何影响择偶标准。结果发现,韩剧喜爱程度对择偶标准有显著正向预测关系,且自感配偶价值在韩剧喜爱程度和女大学生择偶标准间呈完全中介效应。

Table 2. The mediate effect of the self-perceived mate value i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degree of liking Korean dramas and mate selection criteria

表2. 自感配偶价值在韩剧喜爱程度与择偶标准之间的中介作用检验

注:*P < .05;**P < .01;***P < .001。

Table 3. The mediate effect of female college’s inference on the man’s mate preference i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degree of liking Korean dramas and the self-perceived mate value

表3. 女大学生对男性择偶标准总体及各维度的推断在韩剧喜爱程度与自感配偶价值之间的中介效应检验

注:表中括号外数据为标准化回归系数,括号内数据为对应的标准误。

另外,关于择偶标准,我国女性尤其关注性格,其次是经济地位,外貌则排在第三位(刘永芳,苏丽娜,王怀勇,2011;李俊丽,2012)。在研究中则发现,除持家能力外,韩剧喜爱程度与择偶标准的其他三个维度均显著相关,并且与外貌的相关最高,与性格的相关相对最低。这与一般认为的女性相对不重视男性的外貌,更为重视性格特点的现象相反。韩剧男主角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帅气(郭瑾,2017),因此女性越喜爱韩剧,就越重视男性的外貌。

看韩剧提高女性择偶标准的原因,我们认为是韩剧中女主角作为榜样人物,其对男主角的选择使得韩剧观众产生了择偶复制现象。已有研究发现,我国女性存在择偶复制现象,榜样人物的人品吸引力对择偶复制具有显著影响,并且当榜样人物的人品吸引力高时,女性对目标男性的吸引力评分更高(李亚萌,2013)。韩剧中女主角的显著特点就是人品(性格)好,因此,喜欢看韩剧的女大学生会更倾向于将女主角作为榜样,并更喜欢将剧中女主角的男友作为自己的理想目标。但是韩剧中男主角的标准在现实生活中是很难达到的,其高于一般择偶标准,因此提高了女性的择偶标准。同时,只有自我评价吸引力高的女性才会有择偶复制效应,自我评价吸引力比较低的女性不会有择偶复制效应(邓艳,2015)。看韩剧的女性正是在观看韩剧中存在与剧中男主角的“准交往”,得到自己作为配偶的积极反馈,提高了自感配偶价值,认为自己具有吸引力,从而才会有择偶复制现象。这种自感配偶价值在韩剧喜爱程度与择偶标准之间具有完全中介作用。

从进化的角度来看,女性认为男性择偶时看重的首先是外表吸引力,其后依次是持家有方、感情基础、以及温柔体贴等性格特点(翟倩,2013)。研究却发现,韩剧使得女大学生认为男性在择偶时更看重女性的性格品质,明显反映了韩剧对女性择偶的影响。韩剧中女主相貌一般但性格好,具有较高吸引力的男主对女主角的青睐,使得韩剧观众通过与男主角的准交往,推断一般男性都会看重性格好的女性作为伴侣,而性格相对于外貌、经济条件、家务能力等条件更为主观,更容易自我评价偏高,从而提升自感配偶价值。

研究从理论上较深入揭示了韩剧影响女大学生择偶标准的心理机制,即越喜欢看韩剧的女大学生越容易受到韩剧剧情的虚拟情景影响,觉得实际生活中高吸引力的男性都会更看重女性性格,而相对不看重外貌、能力、经济等,从而提升自感配偶价值,认为自己是有吸引力的;并在择偶上向韩剧男主角看齐,对男性外貌、经济、性格等标准都有很高要求。另外,研究还部分证实了涵化理论,即电视受众有关社会现实的认知更趋近于电视所呈现的“媒体现实”。研究的结果指出这些虚构的爱情故事会影响到个体的择偶标准及其内在的心理机制,能够有助于女大学生警醒择偶标准虚高的现象,并在择偶过程中对自己的择偶标准进行有效的调节,最终达到成功择偶的目的。

但是这种影响并不是由观看时长而是喜爱程度决定的,研究发现,观看时长虽然也提高了自感配偶价值,但是不会进一步提高择偶标准。这可能是因为,女大学生在主观上对韩剧的喜爱程度比起客观上观看韩剧的时长对择偶标准的影响更大。相比较于客观的观看时长,主观上的喜爱程度更能反应女大学生对韩剧的剧情特点、其所体现的爱情观的认可程度。并且,观众在观看影视剧的过程中自身也会对剧情有评判作用,仅仅是观看的时长并不能在主观上影响女大学生对韩剧的认可程度以及评判。

研究也存在不足。首先,在外在效度上,看韩剧对择偶标准的影响是否具有跨文化一致性有待研究。大学生观看韩剧和对韩国文化的认同有显著相关关系(张璐,徐芸,2007),中国和韩国的文化一致性程度较高,所以韩剧传达的价值观能够为中国大学生所接受。但是其他国家尤其是欧美国家文化与东亚文化差异较大,韩剧对受众择偶标准的影响是否有涵化效果就很难说。其次,研究的潜在假设是韩剧的“灰姑娘”式爱情故事影响了自感配偶价值和对男性择偶标准的推断,但事实是否如此,还需要对韩剧剧情因素对择偶标准的影响进行深入具体的实验研究。然后,使用的研究方法无法得到因果关系。根据传播学的“使用与满足理论”,受众的媒介接触活动是基于其特定的需求动机,并使需求得到满足。因此,有可能是择偶标准高的女性在现实生活中找不到相应的异性,从而观看有高配偶价值男主的韩剧。另外,人们事前陈述的择偶偏好不能预测其随后真实的择偶行为(Todd, Penke, Fasolo, & Lenton, 2007)。问卷法与直接测量择偶标准的实验法具有部分一致性(刘永芳,苏丽娜,王怀勇,2011),在一些不容易被社会文化所赞赏的择偶标准上表现出含蓄性,内隐性,因而更适合采用其他更巧妙的办法直接探测当事人内心深处的想法。

5. 研究结论

自感配偶价值在韩剧喜爱程度和择偶标准间有完全中介作用,而女大学生对男性择偶标准的总体推断及对性格品质的推断在韩剧喜爱程度和自感配偶价值间有部分中介效应。

文章引用

张春妹,张 彤,彭轶夫. 喜爱看韩剧提高了女大学生择偶标准?
Dose Watching Korean Dramas Raise the Mate Selection Criteria of Female College Students?[J]. 心理学进展, 2018, 08(09): 1306-1313. https://doi.org/10.12677/AP.2018.89153

参考文献

  1. 1. 邓艳(2015). 女性的择偶复制: 吸引力的间接推断与择偶意向的直接测量. 硕士论文, 西南大学, 重庆.

  2. 2. 郭瑾(2017). 韩剧的女性叙事及其对中国大学生婚恋观的涵化影响——基于全国12所高校调查数据的分析.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7(2), 17-28.

  3. 3. 李春秋,曹慧,张建新,史占彪(2007). 大学生择偶偏爱性别差异及其与一般社会信念的关系.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15(3), 270-272.

  4. 4. 李俊丽(2012). 在读女硕士生择偶价值取向研究. 硕士论文, 吉林农业大学, 吉林.

  5. 5. 李亚萌(2013). 榜样吸引力对女大学生择偶复制的影响. 硕士论文, 河北师范大学, 河北.

  6. 6. 刘建凤(2015). 韩剧对当代女青年婚恋价值取向的影响. 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6, 5-7.

  7. 7. 刘永芳,苏丽娜,王怀勇(2011). 女性择偶决策的线索偏好及信息加工方式. 心理学报, 43(1), 21-29.

  8. 8. 钱铭怡, 王易平, 章晓云, 朱松(2003). 十五年来中国女性择偶标准的变化. 北京大学学报, 40, 121-128.

  9. 9. 阮鲁君. (2013). 异性拒绝对择偶行为的影响: 基于社会计量器理论. 硕士论文, 宁波大学, 浙江.

  10. 10. 温忠麟, 侯杰泰, 张雷(2005). 调节效应与中介效应的比较和应用. 心理学报, 37(2), 268-274.

  11. 11. 阴军莉,赵会春(2013). 受众与媒介任务准社会关系形成的心理过程探析. 文化与传播, 2(5), 10-13.

  12. 12. 尹瑞(2015). 大学生主观社会地位对其择偶标准的影响. 硕士论文, 西南大学, 重庆.

  13. 13. 于博(2016). 新媒体时代涵化理论的新发展. 新闻研究导刊, 7(24), 119.

  14. 14. 翟倩(2013). 女研究生对男性择偶标准的推断研究. 硕士论文, 华东师范大学, 上海.

  15. 15. 张林, 刘燊, 李玥, 阮鲁军(2016). 异性拒绝对大学生择偶行为的长期影响: 基于社会计量器理论的探讨. 心理科学, 39(1), 131-136.

  16. 16. 张璐, 徐芸(2007). 大学生收看韩剧与文化认同的关系研究.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15(12), 1057-1058.

  17. 17. 张新慧, 赵怀阳, 孟乐, 李朝旭(2015). 择偶复制研究综述. 心理研究, 8(2), 3-9.

  18. 18. 张妍, 张丽丽(2016). 择偶偏好的生物学、心理与行为及社会性影响因素综述. 中国青年研究, 8, 97-102.

  19. 19. 周浩, 龙立荣(2004). 共同方法偏差的统计检验与控制方法. 心理科学进展, 12(6), 942-950.

  20. 20. 庄锦英, 徐璟, 张森, 余菲(2012). 择偶复制: 一种适应性的性选择策略. 心理科学进展, 20(10), 1672-1678.

  21. 21. Buss, D. M., & Shackelford, T. K. (2008). Attractive Women Want It All: Good Genes, Economic Investment, Parenting Proclivities, and Emotional Commitment. Evolutionary Psychology, 6, 134-146. https://doi.org/10.1177/147470490800600116

  22. 22. Fletcher, G. J. O., Tither, J. M., O’Loughlin, C., Friesen, M., & Overall, N. (2004). Warm and Homely or Cold and Beautiful? Sex Differences in Trading off Traits in Mate Selection.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 30, 659-672. https://doi.org/10.1177/0146167203262847

  23. 23. Kavanagh, P. S., Fletcher, G. J., & Ellis, B. J. (2014). The Mating Sociometer and Attractive Others: A Double-Edged Sword in Romantic Relationships. The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 154, 126-141. https://doi.org/10.1080/00224545.2013.872594

  24. 24. Kavanagh, P. S., Robins, S. C., & Ellis, B. J. (2010). The Mating Sociometer: A Regulatory Mechanism for Mating Aspiration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99, 120-132. https://doi.org/10.1037/a0018188

  25. 25. Kirkpatrick, L. A., & Ellis, B. J. (2001). An Evolutio-nary-Psychological Approach to Self-Esteem: Multiple Domains and Multiple Functions. In G. Fletcher, & M. Clark (Eds.), The Blackwell Handbook of Social Psychology: Vol. 2: Interpersonal Processes (pp. 411-436). Oxford: Blackwell.

  26. 26. Lalumiere, M. L., & Quinsey, V. L. (1996). Sexual Deviance, Anti-Sociality, Mating Effort, and the Use of Sexually Coercive Behaviours. 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21, 33-48. https://doi.org/10.1016/0191-8869(96)00059-1

  27. 27. Pillsworth, E. G., & Haselton, M. G. (2006). Male Sexual Attractiveness Predicts Differential Ovulatory Shifts in Female Extra-Pair Attraction and Male Mate Retention. Evolution and Human Behavior, 27, 247-258. https://doi.org/10.1016/j.evolhumbehav.2005.10.002

  28. 28. Surbey, M. K., & Brice, G. R. (2007). Enhancement of Self-Perceived Mate Value Precedes a Shift in Men’s Preferred Mating Strategy. Acta Psychologica Sinica, 39, 513-522.

  29. 29. Todd, P. M., Penke, L., Fasolo, B., & Lenton, A. P. (2007). Different Cognitive Processes Underlie Human Mate Choices and Mate Preferences.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 104, 15011-15016. https://doi.org/10.1073/pnas.0705290104

期刊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