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vances in Psychology
Vol. 09  No. 12 ( 2019 ), Article ID: 33496 , 10 pages
10.12677/AP.2019.912240

The Influence of Psychological Distance and Body Shape on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Choice of Friends

Yanhua Su*, Xianying Huang

Centre for Mental Health Research, School of Management, Zunyi Medical University, Zunyi Guizhou

Received: Nov. 21st, 2019; accepted: Dec. 10th, 2019; published: Dec. 17th, 2019

ABSTRACT

Objective: To understand the criteria for selecting friends in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and to further explore the influence of different psychological distances and body types on the criteria for selection of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Methods: Referring to the predecessors’ research, the self-made selection criteria questionnaire consisted of four dimensions: internal score, subsidiary score, external score, and advantage score. It was distributed in a middle school in Zunyi City, and a total of 454 were issued. The valid questionnaire was 386 copies. 84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were selected as experimental subjects. The 30-second operation of the most intimate friends was used to guide the subjects into experimental and control groups. The task of the subjects was to watch 32 pictures of a different dating object. After the image is presented, the subject needs to answer questions about the degree of intimacy, integration, and willingness to make friends. Results: There was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gender between the total score, the affiliate score and the advantage score of the selection criteria. There was a nega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age and internal score and external score. The total score, affiliate score and advantage score were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in the mother’s occupational nature. In the experiment, there was an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group and the body type, and further comparison after the event found that on the dimension of whether to make friends with the people in the picture, people are more willing to make friends with thin individuals than fat ones. Conclusion: The research shows that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have certain dating standards in the process of making friends, mainly based on the intrinsic quality and external performance of the friends. The others in turn are advantages (good learning, good EQ, etc.), auxiliary projects (superior family background, authority, etc.). The different professional nature of male and female students and mothers has an impact on the selection of friends for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At the junior high school level, the emphasis on the intrinsic quality and external performance of dating objects will decrease with age. The fat and thin body of the dating object will affect the selection of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and the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will have a higher willingness to make friends with the lean body.

Keywords:Psychological Distance, Bodytype, Mate Choice

心理距离与体型对初中生择友的影响

苏艳华*,黄贤颖

遵义医科大学,管理学院,心理健康研究中心,贵州 遵义

收稿日期:2019年11月21日;录用日期:2019年12月10日;发布日期:2019年12月17日

摘 要

目的:旨在了解初中生的择友标准,并进一步探讨不同的心理距离与体型对初中生择友标准的影响。方法:首先,参考前人研究自编择友标准问卷,问卷包括四个维度:内在分、附属分、外在表现分、优势分,在遵义市某中学进行发放,共发放了454份,有效问卷为386份。其次,抽取遵义市某中学84名初中生为实验被试,通过指导语进行想象最亲密的朋友30秒的操作将被试分为实验组和控制组,被试的任务是观看32张不同交友对象的图片,图片呈现后需回答关于亲切度、融入度和交友意愿程度的问题。结果:择友标准的总分、附属分和优势分在性别上存在显著差异,年龄与内在分和外在表现分存在负相关,总分、附属分和优势分在母亲职业性质上存在显著差异;实验中,组别与体型存在交互作用,进一步事后比较发现,在是否愿意和图片中的人交友这一维度上,相对于胖体型,人们更愿意和瘦体型的个体交朋友。结论:研究表明,初中生在交友过程中存在一定的交友标准,以交友对象的内在品质和外在表现为主,其他依次为优势(学习好、情商好等)、附属项目(家境优越、有权威等)。男女生和母亲不同职业性质对初中生择友存在影响。处于初中生阶段,随着年龄增长对于交友对象的内在品质和外在表现的重视程度会减少。交友对象体型的胖瘦会影响初中生择友的选择,初中生对体型痩的交友对象的交友意愿更高。

关键词 :心理距离,体型,择友

Copyright © 2019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4.0/

1. 前言

刚刚进入青春期的初中生,正处于心身发展的第二个飞跃期,是发展人际交往的重要时期。人际交往进一步发展出来的同伴是人生发展中重要的部分,它影响人的方方面面。例如在学习上,最新对同伴影响的研究中,同伴互助对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是有影响(张春莉,吴加奇,&姜国伶,2019);在行为上,同伴关系对青少年攻击行为是有调节作用(王冰,鲁文艳,袁竞驰等,2018)。

心理距离是人对某事物接近或远离参照点时,产生的一种主观经验(祝帼豪,张积家,&陈俊,2011),主要强调以自我为中心。心理距离有四个维度:时间距离以事件发生时间远近为距离;社会距离以自身为参考点,对他人与自身的相似性不同程度为距离(Trope, Liberman, & Wakslak, 2007);空间距离以个体感知客体在空间的远近为距离;假设性以个体评估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或与现实差距为距离。研究人员发现,心理距离影响人们看问题的角度。个体与其他个体的相似度(经历、性格等)不高,两者之间的心理距离越远,在判断他人行为时,从属特征和次要特征的权重会随着相似性的增加而增加。在人际中心理距离是个体对他人产生的一种距离自己远近的主观体验(陈洁宇,2015),以亲密程度和接纳认同程度作为基础(黄元娜,2015),对个体的情感态度和决策产生一定的影响,并且心理距离的远近会反过来指导、预测和评估行为。

前有大量研究对初中生择友标准进行探讨。如李辉贤、李尚孝和李恒荣(1988)对初中生友谊心理的研究发现,初中生择友时更倾向选择的是情感融洽和心理相似或相近的他人(如兴趣、想法等)。董小苹(1993)对中、日、美三个国家的青少年选择友谊进行研究发现,中国的青少年选择最重要和最受欢迎者的特点是:可信任的、可靠的和正直的。吴宏志(2002)对中学生择友标准的研究表明,中学生把兴趣相投作为主要的择友标准。人际交往是从选择交友对象开始,现在初中生绝大多数住宿在校,与室友或者同班同学的交往会更多一些(高颢源,2012),初中生在选择交友对象时存在着一定标准,男女生之间存在差异,女生更乐意与大方的他人做朋友,而男生选择比较多的是选择直言不讳的他人(兰连丹,2010)。在情感、心理和兴趣上相似,会产生一种共鸣心理,进而提高个体对客体的熟悉度。当个体对一个人或事物的熟悉度提升,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提升个体与这个客体的亲密度和吸引力(Moreland & Beach, 1992)。而心理距离主要的影响因素是亲密度,又是作为心理距离的主要特性。在此之前,初中生的择友标准主要以个体内在具有的特征来进行选择。另外,张葳,刘永芳,孙庆洲等(2014)等人操控心理距离的远近为他人做交友决策任务发现,个体为心理距离远的他人所做出的决策更为冒险。当操纵个体自身处于心理距离远近的交友任务中,其择友呈现的特征是什么。

在人际交往中,个体给他人留下的第一印象绝大多数是从外表而来,外表又在人际交往中起着重要作用(张晓军&舒细玲,2014)。而在虚拟世界交友中,初中生更愿意和外表优越的他人交朋友(李惠,2011)。当今初中生是否还以内在特征作为择友的主要标准,还尚不清楚,需要验证。人际交往中,他人对个体的认知从身体特征方面开始,包括体型在内。进入青春期的初中生,开始关注自身外在形象,有小部分同学对自身外貌不满意主要是因为体型(陈文凤&田秀红,2013)。在对体型和青少年健康的研究中发现,肥胖对伙伴关系存在显著的影响(徐轶群,季成叶,马军等,2008)。Rowlinson M (2011)对肥胖儿童的研究中,选择友谊时肥胖儿童更容易被拒绝。体型对初中生在人际交往中会产生影响,在选择友谊时是否也同样产生影响,还需要进行验证。因此本研究假设:初中生对于胖瘦体型的交往对象图片的选择是存在差异的,选择瘦体型的交往对象的可能性高于胖体型的交往对象;初中生对于不同的心理距离交往对象图片的选择是存在差异的,近的心理距离的交往对象高于远的心理距离的交往对象;胖瘦体型和不同距离对初中生择友存在交互作用。

本研究探讨了初中生不同心理距离、体型和择友三者之间的关系,深化了对心理距离、体型与择友研究,可为今后相关研究提供理论依据。进一步了解当今初中生的择友标准,可为今后对初中生的择友教育与干预提供参考依据。

2. 研究方法

2.1. 问卷法

初中生择友标准问卷:除初中生的基本情况,包括年龄、性别等人口学信息外,根据中学实际调查,结合李辉贤、李尚孝和李恒荣(1988)对初中生友谊心理发展的研究报告,此报告编制了友谊调查问卷,问卷包括友谊的亲密度、友谊的选择性和友谊的稳定性三个维度,友谊选择维度通过选择在交友过程中重视的标准和厌恶同学的因素进行调查。参考李辉贤等利用自编问卷对择友标准研究,编制由16个条目组成,分成附属(5, 6, 8, 12)、优势(4, 11, 13, 15)、内在(1, 7, 9, 14)和外在表现(2, 3, 10, 16)四个维度。分成附属如长得好看的、家境好的;优势如情商高的、学习成绩好的;内在表现如有责任感的、乐于助人的;外在表现如开朗的、认真的、内向沉稳的。被试直接报告这些描述是否符合自己,“很不重要”记1分、“不重要”记2分、“中等”记3分、“重要”记4分、“很重要”记5分,本研究中Cronbach α系数为0.805。

IOS量表(The inclusion of other in the self scale,陈洁宇,2015):测量不同他人与自我之间的心理距离的有效工具。IOS量表包括7个图形,每个图形由两个圆组成,两圆重叠的面积大小代表自我与他人的心理距离的远近,从几乎不重叠到几乎完全重叠,被试从中挑选一张,来代表个体认为自我与个体之间的心理距离。被试完成实验后,进行IOS量表的施测。

2.2. 实验法

2.2.1. 被试

实验遵循自愿原则,方便取样抽取遵义市某中学学生84名,无色盲、色弱,视力正常或矫正正常,之前从未参加过此类实验,男女生各42人。将被试分实验组(男生22人,女生21人)、控制组(男生20人,女生21人)。根据已有文献,本实验通过想象的方法拉近被试与图片中朋友的心理距离(张葳,刘永芳,孙庆洲等,2014),实验组在实验前进行想象自己最亲密的朋友30秒,控制组则无需这一步骤。性别之间不存在显著差异,避免选取到提供实验材料的学生或同班同学。

2.2.2. 实验材料

在遵义市某中学召集自愿作为实验材料的学生,进行拍照截取实验所需要的图片。图片标准:统一校服,摘除红领巾和眼镜,截取肩部以上,类似证件照标准,中性表情,脸上无明显的胎记。共收取了100张,男生42张,女生58张。再根据所提供的身高和体重,算出BMI (body mass index = kg/m2)值。实验材料选取男女生BMI值较低的前8张和BMI值较高的前8张,共32张照片,分别为男胖、男瘦、女胖和女瘦图片各8张。图片采用Photoshop软件进行处理,然后使用E-Prime编制程序。刺激示例如图1

Figure 1. One example of face image

图1. 面孔刺激示例

2.2.3. 实验设计

实验为2 × 2两因素四水平混合实验设计,自变量为:心理距离(实验组、控制组)、图片体型(胖、瘦)。因变量为被试对不同图片类型的亲切度、融入度和交友意愿的评估。

2.2.4. 实验程序

实验统一在计算机室进行,所有实验程序均在相同规格电脑上完成,使用E-Prime编程软件编写程序。背景为黑色,每个被试单独施测。系统自动记录被试按鍵情况,所得数据用于最终结果分析。

每次实验开始时,首选呈现一个指导语:“接下来会呈现一张人的面孔图片,是你最亲密朋友所熟悉了解的人,然后回答问题。请闭上眼睛,在你脑海里想象一位你最亲密的朋友,(计时提醒) 30秒后睁开,接下来按下任意键进入实验”。接下来呈现一个“+”在屏幕中央作为注视点,随后注视点消失在屏幕中间呈现一个人上半身的照片(呈现时间为3000 ms)。照片消失后呈现三个问题(亲密度/融入度/交友意愿),要求被试尽快做出答案。刺激流程见图2

Figure 2. A trail of experimental procedure

图2. 实验流程示意图

2.3. 数据统计与处理

本研究使用SPSS 20.0 (Statistical Product and Service Solutions 20.0)对问卷数据和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处理。问卷含有人口学变量,使用独立样本t检验、方差分析和Pearson相关分析进行统计分析;被试间因素为心理距离(实验组、控制组),被试内的因素为图片类型(图片胖、图片瘦),使用两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对不同组别和图片类型进行统计分析,数据分析过程中,如果交互作用显著,则进行事后检验。

3. 结果

3.1. 问卷结果

共发放454份问卷,有效问卷386份,有效率为85%。其中男生199人,女生187人,平均年龄为12.71岁,平均BMI值为18.48,其他基本情况如表1。问卷得分:附属分7.64 ± 3.13分,优势分10.96 ± 3.56分,内在分17.52 ± 2.48分,外在表现分15.51 ± 2.87分。

使用独立样本t检验考察择友标准问卷得分在性别上的差异,结果发现性别与附属分、优势分和总分存在显著差异,结果如表2

使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考察择友标准问卷的得分在母亲职业性质上的差异,结果发现不同母亲职业性质在附属分、优势分和总分存在差异,结果如表3

Table 1. Demographic information description

表1. 调查对象基本信息情况

Table 2. Gender differences in the scores of the standard questionnaire for choosing friends

表2. 择友标准问卷得分在性别上的差异

*P < 0.05; **P < 0.01; ***P < 0.001.

Table 3. The difference of the scores of the standard questionnaire of choosing friends in the nature of mother’s occupation

表3. 择友标准问卷的得分在母亲职业性质上的差异

使用Pearson相关分析考察年龄和BMI与择友问卷各个维度和总分的关系,结果发现年龄与附属分和内在分存在正相关,与外在表现分存在负相关,结果如表4

Table 4.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age/BMI and criteria for choosing friends

表4. 年龄和BMI值与择友标准问卷上的相关性

*P < 0.05; **P < 0.01; ***P < 0.001.

使用独立样本t检验考察实验组与控制组在心理距离问卷上得分的差异,结果发现两组得分不存在显著差异,结果如表5

Table 5. The difference of psychological distance between experimental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表5. 实验组与控制组在心理距离问卷上得分差异

3.2. 实验结果

心理距离远近实验组、控制组方差分析结果,结果如表6

Table 6. Comparison of three dimensions (intimacy, integration and willingness to make friends) between experimental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表6. 实验组、控制组(心理距离远近)三个维度(亲密度、融入度、交友意愿)差异比较

对2 (实验组别) × 2 (图片胖瘦)两因素在三个问题中方差分析表明,在亲密度中,图片胖瘦的主效应显著,F = 51.138,P < 0.05,η2 = 0.381。在融入度中,图片胖瘦的主效应显著,F = 45.876,P < 0.05,η2 = 0.356。在交友意愿中,图片胖瘦的主效应显著,F = 32.719,P < 0.05,η2 = 0.283;组别与图片胖瘦之间交互作用显著,F = 4.080,P < 0.05,η2 = 0.047。进一步分析简单效应表明:实验组在图片瘦比图片胖的交友意愿上更高,p = 0.011;控制组在图片瘦比图片胖的交友意愿上更高,F = 30.311,P = 0.000 (参见图3)。其余效应均不显著(all F < 1,all P > 0.05,all η2 < 0.05)。

Figure 3. Interaction between group and body shape in the dimension of making friends

图3. 在交友意愿维度组别与体型的交互作用

4. 讨论

本研究通过结合前人研究自编初中生择友标准问卷调查,了解当今初中生的择友标准,通过实验探讨不同心理距离和体型对初中生择友的影响,为今后能更好的对初中生进行交友提供参考。

首先,从问卷结果来看,性别与择友标准问卷的总分、附属分和优势分存在着显著差异。研究结果与王英春,邹泓,张秋凌(2006)的研究一致,男女生在交友的选择上存在差异。处于青春期的学生出现“成人感”与“幼稚感”的矛盾,一方面是想自身不依赖父母去解决问题,一方面是由于自身能力可能在有些方面还无法独立去解决问题,所以在人际交往中,尤其是女生的表现更加积极,并且女生比男生更注重在交往过程中的情感体验。而男生同伴之间的相处不仅仅是相处,还可能会出现比较或者竞争的情况,男生对友谊的满意比女生低,男生更容易体验到较高水平的社交焦虑。另外,本研究发现,年龄与择友标准的内在分和外在表现分存在负相关,研究结果与李辉贤等人的研究不一致。青春期的男女生希望自身能够像个大人,有事情更多的时候通过自身进行解决,不会去依靠父母。随着年龄的增长,越不会看中交友对象的内在分和外在的表现,此时同伴关系的建立能够给他们提供帮助。随着年龄增长,青春期成长的男、女生选择交友对象是能够帮助自己人。母亲职业性质与优势分、附属分和总分存在相关。父母的职业不但给家庭带来生活经济,也会给孩子一种潜在的社会地位,对孩子自信心和自尊心存在一定影响(张敏,2003),父母从事一般的职业的中学生会比父母从事高级职业的中学生受欺负行为上多(张华,2012)。父母从事的职业会影响父母的一些思想和行为,尤其是与母亲的相处,在与孩子相处时不仅潜移默化的在影响着孩子,也会有孩子去模仿学习,从而影响孩子在人际交往中的表现。

其次,实验结果表明,实验组和控制组对图片在亲密度、融入度和交友意愿上均不显著,本实验结果与唐甜甜和胡培(2018)以及本研究的假设1不一致,却与图片胖瘦产生了交互作用。本实验采用想象亲密朋友来操控心理距离的远近,并且在现实生活中去收集实验材料,实验结果更具有生态效度,更贴合初中生交友过程的现状。实验结果中,无论是实验组还是控制组,瘦体型远比胖体型的交友意愿高。心理距离的远近没并没有拉近被试与交友对象的距离,没有引起被试在亲密程度和融入程度上的选择变化。个体在人际过程中对同伴的选择,主要是以个人主观来进行挑选(杨钋&朱琼,2013),同伴的影响可能作为参考或影响并不明显。而在实验中,心理距离的远近可能是唤起被试想要交友的欲望,并非拉近了两者之间的关系。在人际交往选择中,漂亮的面孔比不漂亮的面孔存在更高的吸引力(王雨晴,姚鹏飞,&周国梅,2015),尤其是初中生在对异性朋友的选择上,男生会更加看重外表(吴莹,2015)。

最后,不管在心理距离的远近,在亲切、融入和交友意愿的程度的评定上所有学生都更愿意选择瘦的个体。进入青春期男女生开始产生接近异性的心理倾向,男生在女生面前展示自己的能力和才华,也会展现出逞强好胜赢得女生的好感和赞许。女生则开始注重自身的穿着打扮,展示出自己是出彩的一面,来赢得男生的注意和喜欢。更注重自身所具有的特征。肥胖者表现出的人际关系敏感性会高于一般体型者,并且女生较为明显,并且肥胖者更容易生气、神经质,交往缺乏主动性等(陈紫健,2008),容易在他人眼中形成一种刻板印象,影响之间的正常交往。当今大众媒体宣传以痩为美,在多种渠道上影响着初中生。在公众人物上,初中生喜欢的偶像体型是痩的或者是偶像所提出的体重标准不符合自身时,初中生会向偶像的标准而对自身进行改变。同时有很多网友会去统计当今最受欢迎或受人喜欢的男女生身高体重,初中生正处于容易受到客观世界的影响时期,在这个过程中也可能会影响到自身和去选择朋友的标准。

本研究也存在一些局限。首先,本研究主要探讨心理距离与体型对初中生择友的影响,但是也借鉴其他研究并通过自编问卷的方式了解初中生的择友标准,所以问卷和实验之间的衔接不够紧密;其次,对自编的问卷虽然分析了信度等问题,但是对于项目没有进行因素分析,后续研究需要继续对问卷进行定性和定量的研究。

5. 结论

本研究表明,初中生在交友过程中存在一定的交友标准,以交友对象的内在品质和外在表现为主,其他依次为优势(学习好、情商好等)、附属项目(家境优越、有权威等)。男女生和母亲不同职业性质对初中生择友存在影响。处于初中生阶段,随着年龄增长,对于交友对象的内在品质和外在表现的重视程度会减少。交友对象体型的胖瘦会影响初中生择友的选择,初中生对体型痩的交友对象的交友意愿更高。

文章引用

苏艳华,黄贤颖. 心理距离与体型对初中生择友的影响
The Influence of Psychological Distance and Body Shape on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Choice of Friends[J]. 心理学进展, 2019, 09(12): 2001-2010. https://doi.org/10.12677/AP.2019.912240

参考文献

  1. 1. 陈洁宇(2015). 人际心理距离的 IAT 研究. 硕士论文, 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

  2. 2. 陈文凤, 田秀红(2013). 初中生性审美及异性交往现状调查及教育对策. 中国性科学, 22(1), 59-63.

  3. 3. 陈紫健(2008). 肥胖与正常体重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比较研究. 硕士论文, 济南: 山东大学.

  4. 4. 董小苹(1993). 寻找朋友、选择友谊与青少年的社会化(上)——兼论中、日、美三国中学生的择友取向. 当代青年研究, (5), 27-30.

  5. 5. 高颢源(2012). 人际心理距离的研究综述. 现代企业教育, (17), 140.

  6. 6. 黄元娜(2015). 人际关系中的心理距离研究.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12), 114-116.

  7. 7. 兰连丹(2010). 初中生交友的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湖南中学物理. 教育前沿, (1), 17-18.

  8. 8. 李辉贤, 李尚孝, 李恒荣(1988). 初中生友谊心理发展特点的研究报告. 教育研究, (8), 41-45.

  9. 9. 李惠(2011). 角色扮演类网络游戏与初中生交友观关系研究. 硕士论文, 西安: 陕西师范大学.

  10. 10. 唐甜甜, 胡培(2018). 社交距离, 时间距离对消费者在线购买决策行为影响的统计解释. 统计与决策, 34(15), 53-56.

  11. 11. 王冰, 鲁文艳, 袁竞驰, 田录梅(2018). 自尊对青少年攻击行为的影响:同伴关系的调节作用.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33(4), 107-112.

  12. 12. 王英春, 邹泓, 张秋凌(2006). 初中生友谊的发展特点. 心理发展与教育, 22(2), 52-56.

  13. 13. 王雨晴, 姚鹏飞, 周国梅(2015). 面孔吸引力、人格标签对于男女择偶偏好的影响. 心理学报, 47(1), 108-118.

  14. 14. 吴宏志(2002). 未成年人的人际交往——中学生的择友标准. 南方青少年研究, (4), 28.

  15. 15. 吴莹(2015). 中学生异性交往现状研究. 博士论文, 济南: 山东师范大学.

  16. 16. 徐轶群, 季成叶, 马军, 李月芳, 李勇, 何忠虎(2008). 超重肥胖对青少年健康相关生活质量的影响. 中国学校卫生, 29(3), 211-212.

  17. 17. 杨钋, 朱琼(2013). 初中生同伴关系的影响因素分析.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11(3), 99-117.

  18. 18. 张春莉, 吴加奇, 姜国伶(2019). 同伴互助配对方式对解决数学问题能力的影响. 教育学报, 15(1), 74-81.

  19. 19. 张华(2012). 个体特征与学校因素对中学生受欺负行为影响的多层分析. 博士论文, 金华: 浙江师范大学.

  20. 20. 张敏(2003). 儿童欺负行为与父母教养方式, 个性特征和人际关系因素的关系研究. 硕士论文, 西安: 陕西师范大学.

  21. 21. 张葳, 刘永芳, 孙庆洲, 胡启旭, 刘毅(2014). 异性交友决策任务上为不同心理距离他人决策的风险偏好. 心理学报, 46(10), 1580-1590.

  22. 22. 张晓军, 舒细玲. 论外表美的讲究[J]. 青年作家, 2014(18): 41.

  23. 23. 祝帼豪, 张积家, 陈俊(2011). 解释水平理论视角下的心理距离. 增强心理学服务社会的意识和功能——中国心理学会成立90周年纪念大会暨第十四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

  24. 24. Moreland, R. L., & Beach, S. R. (1992). Exposure Effects in the Classroom: The Development of Affinity among Students.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 28(3), 255-276. https://doi.org/10.1016/0022-1031(92)90055-O

  25. 25. Rowlinson, M. (2011). Obesity Stigma in Young Children. Leeds: University of Leeds.

  26. 26. Trope, Y., Liberman, N., & Wakslak, C. (2007). Construal Levels and Psychological Distance: Effects on Representation, Prediction, Evaluation, and Behavior. Journal of Consumer Psychology, 17, 83-95.

  27. NOTES

    *通讯作者。

期刊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