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vances in Psychology
Vol. 13  No. 07 ( 2023 ), Article ID: 68904 , 12 pages
10.12677/AP.2023.137331

听障人群社会适应研究三十年(1993~2022)进展

洪明1,2

1广东省特殊儿童发展与教育重点实验室,广东 湛江

2岭南师范学院心理学系暨特殊儿童心理评估与康复重点实验室,广东 湛江

收稿日期:2023年5月30日;录用日期:2023年7月11日;发布日期:2023年7月18日

摘要

梳理相关文献后发现,听力障碍人群社会适应研究三十年来取得较大进展,从多个侧面较全面地揭示了听障人群社会适应的现状、影响因素等。但是,已有研究还存在一些问题:学者们对“社会适应”这一术语的理解存在较大分歧,对社会适应影响机制的研究不够,综合干预的效果不明确。未来研究应重点考察在不同文化背景下多方法综合干预的效果。

关键词

社会适应,成就,问题,研究方向,听力障碍人群

Progress in Social Adaptation of Hearing Impaired People in the Past 30 Years (1993~2022)

Ming Hong1,2

1Guangdong Provincial Key Laboratory of Development and Education for Special Needs Children, Zhanjiang Guangdong

2Department of Psychology of Lingnan Normal University & Key Laboratory of Psychological Assessment and Rehabilitation for Exceptional Children, Zhanjiang Guangdong

Received: May 30th, 2023; accepted: Jul. 11th, 2023; published: Jul. 18th, 2023

ABSTRACT

After reviewing the relevant literature, it is found that the research on social adaptation of hearing impaired people has made great progress in the past three decades, revealing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of social adaptation of hearing impaired people from multiple aspects. However, there are still some problems in the existing research: scholars’ understanding of the term “social adaptation” is quite different, the research on the impact mechanism of social adaptation is not enough, the intervention methods developed are too few, and the effect of comprehensive intervention is not clear. Future research should focus on the effect of multi-method comprehensive intervention in different cultural backgrounds.

Keywords:Social Adaptation, Achievements, Problems, Research Direction, People with Hearing Impairment

Copyright © 2023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4.0).

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4.0/

1. 引言

由于自身残障的存在以及社会发展特定阶段的偏见,残疾人群往往在社会适应能力方面存在不足。听障人士是我国残疾人的主要群体,其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是当前特殊教育面临的重要课题。社会适应是个体在与社会环境相互作用过程中达到与社会环境保持和谐平衡的状态(邹泓,余益兵,周晖等,2012),是个体融入社会生活、提高社会地位、实现人生价值的重要途径(何玲,姚虹,2017)。听力障碍是指由于各种原因导致双耳听力丧失及听力减退,包括聋和重听两类。听障群体在语言沟通和交流方面存在困难,在生理、心理和行为表现方面的独特性,以及社会生活环境的特殊性对其社会适应产生了不良的影响(肖阳梅,2000)。听力障碍人群社会适应研究历史比较悠久,成果丰硕,但存在的问题也不少。迄今为止,国内外还没有学者对这一领域的研究进行系统总结。本研究拟在这方面作一尝试,以期对未来相关研究提供启示,指明方向。

2. 资料与方法

2.1. 文献检索策略

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库、维普网、Web of Science、百链云(MedaLink)等国内外数据库中关于听力障碍人群社会适应的研究文献。检索时限均为1993年1月至2022年12月。中文检索词包括:听力障碍、听障、听力残疾、听力受损、社会适应。英文检索词包括:hearing loss、hearing impaired、hearing impairment、hearing disability、deaf、social adjustment、social adaptation。检索词根据研究需要进行组合。

2.2. 文献纳入和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1) 研究对象为听力障碍者,包括听力受损者和聋人;(2) 研究内容为社会适应;(3)公开发表的学术期刊论文。排除标准:(1) 无法获取全文的文献;(2) 重复发表或雷同的文献。(3) 综述性文献。

2.3. 文献筛选和资料提取

文献筛选和资料提取均由本文唯一作者独立进行。首先通过阅读论文题目和摘要初步筛选文献,然后通过阅读全文进行二次筛选,最终决定哪些文献纳入本研究。资料提取的内容主要包括作者、研究方法、测量工具(仅限于调查研究)、研究对象和重要结果。

依据检索策略,初步检索出中外文文献79篇,剔除重复文献5篇后获得74篇。通过阅读文题和摘要,排除非“听障群体社会适应”研究文献22篇,初步纳入52篇。剔除未能下载全文的文献8篇,最终纳入44项研究。其中中文文献26篇,外文文献18篇;理论思辨性文章15篇,质性研究3篇,调查研究14篇,干预研究11篇,量表编制1篇;近五年(2018~2022)发表的文献8篇。调查研究样本量从32到395不等,干预研究样本量从7到114不等。详情见表1

Table 1. Overview of the literature included in this study

表1. 本研究纳入的文献概况(不含理论思辨性文章)

注:“研究方法及工具”一栏,括号里的数字为项目数。

3. 结果

3.1. 社会适应的内涵与内容

3.1.1. 社会适应的内涵

国内对“社会适应”这一术语的界定有几种代表性的观点:其一,社会适应能力是指人为了在社会中更好地生存而进行的心理上、生理上以及行为上的各种适应性的改变,从而与社会达到和谐状态的一种执行适应能力(陈海林,许昆仑,2012;葛明丽,2013;蒋苏建,2014)。这一观点强调人与社会的和谐,人在心理、生理、行为方面的适应性改变,以及突出“适应”是一种动态变化的过程。其二,社会适应是指个体逐步接受现存社会的生活方式、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的过程(牛玉柏,2004;王紫嫣,黄丽娇,2022);社会适应是指个体的观念、行为方式随社会环境发生变化而改变,以适应所处社会环境的过程(姜琨,田鸽,王凯,2017)。这一类界定更强调了社会适应的内容与方式。

国外对“社会适应”一词的界定相对更为多元化:比如,有学者认为,社会适应是指与环境的和谐关系,包括满足一个人的大部分需求和满足身体和社会的大部分需求的能力(Nadir, Akhtar, & Ali,2006);也有学者认为,心理社会适应是一种持续的动态过程,是个体通过改变自己的行为来实现自己与周围环境之间的适应,从而达到心理和社会适应的稳定状态(Aldahri, 2008)。Raju和Rahamtulla (2007)则认为,社会适应涉及这个人如何应对他们的社会问题,以及他们如何适应或解决他们个人感兴趣的其他问题。上述界定凸显了“社会适应”的动态性、和谐性,这与国内学者的观点比较一致。但是,国外学者更多强调了“社会适应”通过适应或解决问题以满足个体需求这一侧面。

3.1.2. 社会适应的内容

听障群体社会适应的内容从大的方面来讲主要有:个人生活自理能力、基本劳动能力、选择并从事某种职业的能力、社会交往能力、用道德规范约束自己的能力(蒋苏建,2014);学习适应、人际适应、情绪适应、生涯适应、生活满意度(姜琨,田鸽,王凯,2017)以及心理适应能力(王晓兰,2016)。心理适应能力包括社会认知、社会动机、社会态度、社会情感、社会能力(肖阳梅,2000)。显然,上面列举的社会适应的内容领域存在交叉、重叠,其核心领域主要是学习适应、人际适应、情绪适应、生涯适应、生活适应。

3.2. 社会适应的测量

听障群体社会适应的测量工具主要包括:小学–初中聋校学生社会适应行为量表、中学聋生社会适应量表、社会能力评定量表(RSSA)、青少年社会适应量表、少年儿童社会适应量表、儿童社会生活适应量表、Adaptive Social Behavior Inventory、Social Adjustment Scale (Self developed)、Social Emotional Assessment Inventory (SEAI)、Social Behavior Ratings、Psychosocial Social Adjustment Questionnaire、Life Difficulties section of the 16PF-APQ、Social Activity Scale。本研究纳入的调查研究文献14篇,它们所采用的问卷或者量表共13种,每一调查研究所使用的测量工具基本上都不相同。测量工具的项目数从12项到77项不等,维度数从2项到13项不等,测量所涵盖的内容领域的侧重点更是各不相同。

3.3. 听障人群社会适应的现状

研究发现,走上社会的聋人/聋人大学毕业生总体上社会适应不良,在对社会职业、现实社会生活、心理及心态的社会适应方面都不同程度地存在问题(陈海林,许昆仑,2012;王晓兰,2016)。蒋苏建(2014)认为,聋人在学习适应、生活适应、人际关系和就业发展等方面均受到了很大的限制。毛小波,兰继军(2015)的研究表明,聋生在生活自我服务与管理能力、入学适应、学习适应、人际交往、人格等方面存在不同程度的社会适应不良问题。

以听障小学生、儿童为对象的调查研究和个案研究发现,儿童的社会适应水平适中且不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Dhingra, Manhas, & Sethi, 2007; Dilshad, Noreen, & Tanvir, 2016);听障学生与健听同龄人没有特别好的社会融合,他们在友谊团体中的地位很低(Ridsdale & Thompson, 2002)。使用Facebook与不使用Facebook的聋高中生的心理社会适应水平不存在显著的统计学差异(Awad, 2013),正在过渡到大学的聋哑学生在社会情绪适应方面的得分显著低于健听大学生(Lukomski, 2007)。

3.4. 听障人群社会适应不良的影响因素

国内研究发现,导致听障人群社会适应不良的主要因素包括:特殊教育学校培养目标偏失、教材与社会生活脱节、社会适应研究不力(陈海林,许昆仑,2012),聋人听力损失所造成的社会交往、特别是语言交流上的困难,健听人对聋人的态度(如偏见与歧视)、支持和期望,以及现实社会环境条件的制约(肖阳梅,2000)。

国外研究发现,以下因素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听障人群的社会适应:首先,重要他人的关注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特殊需要儿童的社会适应:那些受到父母和老师适当关注的聋哑儿童社会适应良好,反之,则会产生社会适应不良问题(Nadir, Akhtar, & Ali, 2006)。其次,接受教育的背景和方式也会影响聋生的社会适应:整体而言,无论聋生接受特殊教育还是融合教育都有助于他们的社会适应(Musselman, Mootilal, & MacKay, 1996)。但是,在不同教育背景下,影响聋生社会适应的主因不同。具体而言,对于主流教育背景或者特殊教育环境中的聋生来说,退缩行为、亲社会行为分别是他们同伴地位的最重要的负向预测因素和正向预测因素(Wolters, Knoors, Cillessen, & Verhoeven, 2014)。

3.5. 听障人群社会适应不良的教育干预途径

国内研究表明,提升听障人群社会适应能力的主要途径有:

首先,要通过多媒体技术来调动聋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习兴趣(凌洁,2018),在课堂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在第二课堂教育活动中充分发挥新媒体的功能,帮助听障学生更好地适应学习环境,提升学习能力(姜琨,田鸽,王凯,2017)。

其次,要加强基础教育培训,促进校本课程开发,优化学校的教育教学方式,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完善社会支持系统,接纳认同聋文化的存在(陈海林,许昆仑,2012;蒋苏建,2014;牛玉柏,2004;王紫嫣,黄丽娇,2022)。还应该从构建人文的适应性成长环境,开展丰富的综合实践活动、深化聋童的社会体验、增加聋童的社会信息量,发展聋童对情感词汇的理解与表达、培养聋童社会交往的能力等几个方面提升聋童的社会适应能力(蒋苏建,2014;牛玉柏,2004)。

具体而言,在综合社会实践活动中培养聋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可以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在日常教育活动中、学科教学中开展与渗透交往心理和行为教育;以实践活动为载体,提高聋生学会学习的能力;提供与正常的同龄伙伴、成人、社会大众交往的机会(张茂江,2014)。

国外的研究表明,有针对性地干预对于提升听障人群的社会适应能力有较好的效果:团体音乐疗法/心理剧的使用以及对儿童的父母提供专家建议和支持对于提高听力障碍儿童和聋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有积极作用(Dhingra, Manhas, & Sethi, 2007; Faramarzi, Moradi, & Motamedi, 2015; Sung, Cheong, & Choi, 2012);在建立共同注意力方面成功的母子互动对家庭中聋儿的社会情绪适应产生了积极影响(Nowakowski, Tasker, & Schmidt, 2009);同伴辅导教学策略显著提高了语言听力障碍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Ubah, Egbe, Ugwuanyi, Uzoamaka, Dike, & Nnamani, 2022)。

4. 讨论

4.1. 对“社会适应”的界定存在较大分歧,对其内容的认可度较高

国内外学者对“社会适应”这一术语的界定虽然存在一些共同点,但分歧是明显的,主要表现在:国内学者更强调人与社会环境的相互依存性,倾向于从他人、群体与社会的视角谈“适应”;国外学者则更多强调个人对环境的影响、改造,倾向于从个体的视角谈“适应”,强调环境对个体需求的满足。之所以存在这种分歧,文化背景不同是一个主要原因。中国是典型的集体主义文化,更加强调集体和国家的重要性,注重合作和集体的力量(马琴,2019)。而西方国家则是典型的个体主义文化,更强调个人的幸福和需要,正是由于个人对自身利益和幸福享乐的追求才极大促进了社会发展。

国内学者对“社会适应”的内容领域的认定一致性较高,均认为其核心领域主要包括生活适应、学习适应、人际适应、情绪适应、生涯适应等五大方面。这种认定的高一致性是符合中国国情的,也是符合中国听障群体生存发展现状的。2016年,教育部正式颁布的《聋校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规定,聋校基础性课程和综合性课程均以“生活性”作为主要性质,要求学习内容要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相关,以培养和提高聋生的社会适应能力。生活适应(例如,生活能够自理)是听障人群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学习适应是基于生活适应的进一步发展,也是促进听障人群人际适应、情绪适应、生涯适应的重要一环,生涯适应则是听障人群生活质量的重要保证。

4.2. 缺少统一的听障群体社会适应的测量工具

如上所述,听障群体社会适应的测量工具从问卷/量表名称、维度数、项目数、具体内容等诸多方面都存在较大差异。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可能包括:对“社会适应”缺乏统一的理解和界定;文化背景的差异。

对“社会适应”这一术语内涵理解的差异无疑导致测量工具所涵盖内容的差异。问卷/量表最重要的两个心理测量学指标就是信度和效度。效度一般指测量工具确能测出其所要测量特质的程度。显然,效度与学者对某一术语的理解和界定存在密切的关联。中西方文化背景的巨大差异导致学者们对“社会适应”理解和界定的差异,从而造成他们所编制的问卷或量表所涉内容的差异,主要反映在维度和条目方面。

4.3. 听障人群社会适应现状堪忧,影响因素多样

国内外研究均表明,与健听群体相比,听障人群社会适应总体上不良,在学习适应、人际适应、情绪适应、生涯适应、生活适应等方面都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影响听障人群社会适应不良的因素多样,比如,特殊教育学校育人方面存在的问题,听障人群听力损失所造成的问题,重要他人(教师、父母等)对听障人群的关注不够,听障人群教育背景的差异等。

理论上讲,影响听障人群社会适应不良的因素多样,提升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各相关人员和部门的通力合作,密切配合。现实而言,由于这样或者那样的原因,各相关人员和部门的配合存在不少问题,比如,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对各特殊教育学校分配过多的、与教育教学无关或关系不大的任务,特殊教育教师对学校制订的某些规章制度非常反感,一味抵制,缺少沟通,等等。加之听障人群听力损失所造成的诸多问题(肖阳梅,2000),导致他们社会适应总体上不良,现状堪忧的局面。

4.4. 教育干预途径多样,效果显著

帮助听障人群提高社会适应能力的教育干预方法多样,效果显著。教育思路涉及这样几个大的方面:特殊教育学校的教育教学、适应性成长环境的构建、综合性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社会保障社会支持体系的完善。干预的具体方法包括临床干预、团辅干预、团体音乐疗法、心理剧、同伴辅导教学策略,干预效果比较显著。

虽然与健听人群和社会期望相比,听障人群社会适应总体上不良,还存在很大的提升空间。但是,经过各方面的长期努力,听障人群的社会适应能力还是提高了不少(何玲,姚虹,2017)。已有的教育干预方法(团体音乐疗法、心理剧、同伴辅导教学策略等)对听障人群社会适应能力的提升效果也比较显著。这就说明提升听障人群的社会适应能力有必要性也有可能性:其一,必要性。听障人群社会适应总体上不良,在不同社会领域还不同程度的存在问题。这就需要我们全社会给予听障人群更多的关心和关注,共同努力,进一步提升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其二,可能性。已有研究结果表明,综合的、立体的、系统的教育帮扶结合具体的干预措施能够不断提高听障群体的社会适应能力。

5. 研究成果、局限与未来研究方向

听障群体社会适应能力的相关研究取得了较丰硕的成果,具体表现在:① 研究方法多样(问卷法、访谈法、个案法、实验法),能从多个侧面揭示听障人群社会适应的现状、影响因素等;② 研究对象涉及面广,包括存在听力障碍的小学生、初中生、高中生、大学生和社会人士,有利于全面了解听障人群的社会适应状况。

已有研究的不足及未来研究方向:① 学者们对听障人群“社会适应”的理解和界定的差异较大,导致测量工具不统一。未来应加大对听障人群“社会适应”内涵的研究,尽可能让学者们就此成共识。在此基础上,编制出具有文化适应性的公认的社会适应测量工具。② 对听障人群社会适应影响机制的研究不够。学者们对听障人群社会适应的影响因素的研究较多,对其影响机制的研究偏少。对影响机制的把握是提高干预有效性的重要保证。未来研究要进一步加强影响听障人群社会适应路径的探索。③综合干预的效果有待检验。国内外学者采用临床干预、团辅干预、团体音乐疗法、心理剧、同伴辅导教学策略对听障人群的社会适应进行了干预研究,在一定程度上验证了其有效性。但是,这些都是单一方法干预研究,没有学者考察多种方法综合干预的效果,也没有研究探讨同样的干预方法在不同文化背景下效果的差异。未来研究有必要重点关注在不同文化背景下多方法干预的综合效果。

6. 结论

已有研究从多个侧面较全面地揭示了听障人群社会适应的现状、影响因素等。但是,还存在一些问题:① 学者们对“社会适应”的理解和界定存在较大差异,没有统一的测量工具。② 对听障人群社会适应影响机制的研究不够,综合干预的效果有待检验。未来研究应在达成共识的基础上,重点考察不同文化背景下多方法综合干预的效果。

基金项目

受广东省哲社2020年度项目“听障中学生社会支持、自我认同对其社会适应的影响”(GD20XXL02)资助。

文章引用

洪 明. 听障人群社会适应研究三十年(1993~2022)进展
Progress in Social Adaptation of Hearing Impaired People in the Past 30 Years (1993~2022)[J]. 心理学进展, 2023, 13(07): 2680-2691. https://doi.org/10.12677/AP.2023.137331

参考文献

  1. 1. 陈海林, 许昆仑(2012). 关于聋人社会适应与校本课程开发的探索. 毕节学院学报, 30(12), 63-65, 97.

  2. 2. 葛明丽(2013). 此岸花开, 彼岸飘香——从“解决问题的策略”衍伸至听障生社会适应. 现代特殊教育, (10), 53-55.

  3. 3. 何玲, 姚虹(2017). 听障青少年社会支持与社会适应关系研究——基于抗逆力的中介作用. 残疾人研究, (1), 75-80.

  4. 4. 姜琨, 田鸽, 王凯(2017). 信息技术提升听障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新探索. 中国轻工教育, (2), 21-23.

  5. 5. 蒋苏建(2014). 浅析聋人社会适应能力培养. 绥化学院学报, 34(4), 87-90.

  6. 6. 凌洁(2018). 试析如何提升农村听障儿童社会适应能力. 山西农经, (8), 130.

  7. 7. 马琴(2019). 从词汇看中西方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文化差异——基于“self”和“自我”的词汇差异对比研究. 文化与艺术, (6), 273, 275.

  8. 8. 毛小波, 兰继军(2015). 提高聋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对策. 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中旬刊), (5), 196-197.

  9. 9. 牛玉柏(2004). 聋童的社会适应及教育. 现代特殊教育, (12), 11-12.

  10. 10. 王晓兰(2016). 聋人大学毕业生社会适应研究. 黑龙江科学, 7(13), 92-93.

  11. 11. 王紫嫣, 黄丽娇(2022). 社会生态视角下探讨聋人的社会适应问题. 绥化学院学报, 42(1), 18-21.

  12. 12. 肖阳梅(2000). 试论聋校学生的社会化——以社会适应心理的发展为线索. 中国特殊教育, (3), 9-12.

  13. 13. 张茂江(2014). 浅析在实践活动中培养聋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科学咨询(教育科研), (2), 38.

  14. 14. 邹泓, 余益兵, 周晖, 刘艳(2012). 中学生社会适应状况评估的理论模型建构与验证.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 65-72.

  15. 15. Aldahri, S. H. (2008). The Basics of Psychological Adjustment and Behavioral and Emotional Disorders. Serenity Publishing and Distribution.

  16. 16. Awad, A. (2013). Facebook Impact on Psychological and Social Adjustment on Deaf High School Students in Jordan. Journal of Education and Practice, 4, 57-69.

  17. 17. Dhingra, R., Manhas, S., & Sethi, N. (2007). A Study of Certain Selected Variables (Family Environment and Social Adjustment) Related to Hearing Impaired Children. Journal of Human Ecology, 22, 83-87. https://doi.org/10.1080/09709274.2007.11906004

  18. 18. Dilshad, M., Noreen, Z., & Tanvir, N. (2016). Measuring Social Emotional Adjustment of Hearing Impaired Children. Pakistan Journal of Social Sciences, 36, 519-530.

  19. 19. Faramarzi, S., Moradi, M. R., & Motamedi, B. (2015). Effectiveness of Psychodrama with Pantomime on the Social Adjustment of Deaf Female Students. Auditory and Vestibular Research, 23, 85-91.

  20. 20. Lukomski, J. (2007). Deaf College Students’ Perceptions of Their Social-Emotional Adjustment. Journal of Deaf Studies and Deaf Education, 12, 486-494. https://doi.org/10.1093/deafed/enm008

  21. 21. Musselman, C., Mootilal, A., & MacKay, S. (1996). The Social Adjustment of Deaf Adolescents in Segregated, Parially Integrated, and Mainstreamed Settings. The Journal of Deaf Studies and Deaf Education, 1, 52-63. https://doi.org/10.1093/oxfordjournals.deafed.a014281

  22. 22. Nadir, S., Akhtar, S., & Ali, M. (2006). Need Satisfaction and Social Adjustment of Deaf and Dumb Children in Faisalabad. Journal of Animal and Plant Sciences, 16, 104-107.

  23. 23. Nowakowski, M. E., Tasker, S. L., & Schmidt, L. A. (2009). Establishment of Joint Attention in Dyads Involving Hearing Mothers of Deaf and Hearing Children, and Its Relation to Adaptive Social Behavior. American Annals of the Deaf, 154, 15-29. https://doi.org/10.1353/aad.0.0071

  24. 24. Raju, M. V. R., & Rahamtulla, T. K. (2007). Adjustment Problems among School Students. Journal of the Indian Academy of Applied Psychology, 33, 73-79.

  25. 25. Ridsdale, J., & Thompson, D. (2002). Perceptions of Social Adjustment of Hearing-Impaired Pupils in an Integrated Secondary School Unit. Educational Psychology in Practice, 18, 21-34. https://doi.org/10.1080/02667360120122796

  26. 26. Sung, M.-K., Cheong, K.-J., & Choi, A.-N. (2012). The Effect of Group Music Therapy Using the Traditional Drum on the Social-Adjustment, Self-Conception and Emotional-Adjustment of Children with Hearing Impairment. Journal of Korean Home Management Association, 30, 85-101. https://doi.org/10.7466/JKHMA.2012.30.6.085

  27. 27. Ubah, J. C., Egbe, C. I., Ugwuanyi, L. T., Uzoamaka, A. J., Dike, A. A., Nnamani, O. et al. (2022). Effect of Peer Tutoring on Social Adjustment among English Learners with Hearing Impairments in Special Primary Schools. Medicine, 101, e28907. https://doi.org/10.1097/MD.0000000000028907

  28. 28. Wolters, N., Knoors, H., Cillessen, A. H. N., & Verhoeven, L. (2014). Social Adjustment of Deaf Early Adolescents at the Start of Secondary School: The Divergent Role of Withdrawn Behavior in Peer Status. Exceptional Children, 80, 438-453. https://doi.org/10.1177/0014402914527242

期刊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