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vances in Psychology
Vol. 14  No. 01 ( 2024 ), Article ID: 78945 , 5 pages
10.12677/AP.2024.141009

农村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的 现实矛盾与优化策略

华月,石宏伟

江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 镇江

收稿日期:2023年11月17日;录用日期:2024年1月3日;发布日期:2024年1月10日

摘要

社会心理服务体系是运用心理学、社会学规律解决社会群众心理问题、减少和化解社会矛盾、创新社会治理方式的关键切入口。农村是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的薄弱环节和重要场域,是社会心理服务体系扎根基层的重要抓手。当前,农村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仍然面临建设主体缺失与现有心理教师资源浪费的发展矛盾、村民在实践中思想与行动脱节的发展困境。要加大对人才的引进和重视力度、采取“接地气”的工作方式,提高社会心理服务体系与传统农村社会的契合度,以理性平和、积极良好的社会心态助力农村社会的现代化转型与发展。

关键词

农村社会,社会心理服务体系,现实矛盾,体系建设

The Realistic Contradiction and Optimization Strategy of the Construction of Rural Social Psychological Service System

Yue Hua, Hongwei Shi

School of Marxism, Jiangsu University, Zhenjiang Jiangsu

Received: Nov. 17th, 2023; accepted: Jan. 3rd, 2024; published: Jan. 10th, 2024

ABSTRACT

The social psychological service system is a key entry point for solving the psychological problems of the social masses, reducing and resolving social contradictions, and innovating social governance methods by using the laws of psychology and sociology. Rural areas are the weak link and important field of the construction of social psychological service system, and it is an important starting point for the social psychological service system to take root at the grassroots level. At present, the construction of rural social psychological service system still faces the development contradiction between the lack of construction subject and the waste of existing psychological teacher resources, and the development dilemma of villagers’ disconnection between thought and action in practice. It is necessary to increase the introduction and attention of talents, adopt a “down-to-earth” working method, improve the fit between the social psychological service system and the traditional rural society, and help the modern trans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rural society with a rational and peaceful, positive and good social mentality.

Keywords:Rural Society, Social Psychological Service System, Realistic Contradiction, System Construction

Copyright © 2024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4.0).

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4.0/

1. 引言

随着现代社会的飞速发展,社会竞争日益激烈、社会浮躁风气盛行,民众焦虑情绪普遍、心理健康问题频发,不良社会心态蔓延引起的各种社会问题困扰着和谐社会的构建,给社会治理带来巨大挑战,以健全的社会心理服务体系来解决群众心理问题、化解社会治理难题是当前的重中之重。

关于社会心理服务体系的内涵,学术界已经形成了社会心理服务体系隶属于社会治理范畴的统一共识,现存争议主要围绕社会心理服务体系与心理健康服务体系的关系展开,认为二者为“包含关系”、“完全等同”“大相径庭”的三种说法相持不下。2018年国家卫生健康委、中央政法委等10部门联合印发的《全国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工作方案的通知》明确指出,“将心理健康服务融入社会治理体系”。此外,在党和政府近年来颁布的其他关于社会心理服务体系的相关文件中,“社会心理服务体系”与“心理健康服务”也时常同框出现。由此可得出结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包含心理健康服务体系,是当前中国社会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即社会心理服务体系是一种运用心理学、社会学规律来解决个体、群体及社会层面心理问题,解决社会治理中实际问题的,兼具“服务功能”与“治理功能”的社会治理工具。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的目标所指,就是要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潘赛,2021),以此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农村作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的薄弱环节和重要场域,是社会心理服务体系扎根基层的重要抓手(廖晓明,顾宇娇,李鲲,2023)。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推进,使得农村在经济发展、生态保护上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快速城镇化、现代化进程不免也催生出农村社会日益复杂的社会心态,在一定程度上掣肘农村基层治理的效能。农村社会的和谐是中国社会稳定的基础,农民是全面建设现代化国家的核心参与者,农民心态直接影响农村的现代化转型与发展。农村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并非是在物质生活富足之后的“高需求”,而应与农村社会的经济、文化建设等同步发展。

2. 农村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意义

农村社会心理服务体系有其社会存在的客观基础,当前农村社会利己式、原子式文化盛行、村民心理问题频发的实然状况迫切要求建立健全农村社会心理服务体系。人是社会的主体,个体心理无形中会影响和支配人的行为选择,同时会构成特定历史阶段群体的社会心理共识,进而影响社会发展。农村社会的文明进步、安定和谐需要农民充满活力且具秩序的社会心态。

2.1. 农村社会心理服务体系是提升农村居民身心素质的必然选择

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本质是人的现代化,要求农民具备较好的包括心理素质在内的综合素质。近年来,乡风文明建设的深入推进使得农民文化水平显著提高,但农民心理健康问题却随着农村社会的急剧转型而日趋严重。农村留守老人、孤寡老人生活质量受损,精神孤独问题突出,负面情绪较强;农村留守儿童、托管儿童自小缺乏亲情关爱和有效监护,沉迷手机现象严重,心理成长发生偏差;农村单身男子婚恋失意,价值观出现偏颇,抑郁风险偏高;新生代农民工常年背井离乡,工作社交压力大,心理负担日趋加重。同时,长期的城乡发展不平衡导致城乡居民存在较大认知偏差,村民在村居住幸福感弱、自我发展信心不足。亟需加强农村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为村民积极提供专业的心理咨询、心理疏导服务,减少其身心问题、维护其身心健康、提高其身心素质,提升其自我发展的信心,为村民“振智”又“振志”。

2.2. 农村社会心理服务体系是实现农村社会幸福和谐的重要途径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赋予了农民生产和分配的自主性,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基于利益追求的个人主义价值观在农村社会的蔓延,每家每户都专注于自身的“一亩三分地”,村民之间交往“过疏化”、联系“沙漠化”,使得基层社会稳定和谐发展受到冲击。同时,在农村社会快速城镇化变迁的背景之下,大多数青年农民乡土情结淡化、土地情怀弱化、更趋城市化,对农业生产积极性不高,使得农村生产力发展受阻。个体心理不仅会影响和支配人的行为选择,还是特定历史阶段群体社会心理形成的基础。村民个体对社会生活冷漠的情感态度、价值取向构成了“利己”这一群体社会心理共识,进而会导致传统农村熟人社会的逐渐衰落,村落共同体逐渐解体。亟需加强农村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在向村民开展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同时,为村民提供专业的心理咨询、心理疏导服务,找到“农村熟人社会陌生化”背后的“心根”,从而依循村民的心理规律进行柔性治理,对村民的价值观念、动机情感、行为习惯等进行引导和调整,强化村民的群体认同感和凝聚力,调动村民治理村庄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维护社会稳定、提升社会文明、促进社会和谐,达到“由心而治”。

3. 农村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的现实矛盾

自2018年启动全国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工作以来,各地陆续涌现出不少极具自身特色的模式,如西平县“信访 + 社会心理服务”模式、驻马店市“综治中心 + 网格化 + 信息化”模式、砀山县法院“1 + 3 + N”多元纠纷化解模式等。但由于社会心理服务体系的研究尚处在起步发展阶段,加之农村在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方面仍然任务重、压力大,农村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在建设过程中不免存在一些矛盾。

3.1. 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主体缺失与农村现有心理教师资源浪费的矛盾

农村中学和小学的心理教师、心理学相近学科教师、心理咨询师等是农村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的人才资源(齐永琴,张海钟,2023)。进入新时代以来,国家加大了对农村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的重视程度,在一系列政策文件的推动下,如今大部分的农村学校都配备了心理教师,设置了心理咨询辅导室,但心理教师被“边缘化”“忽视化”、心理咨询室“空屋子”“空牌子”现象却很严重。心理教师并不能专心在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辅导岗位上工作,并没有机会开展心理教育活动,而是要兼任其他学科教学、其他行政事务处理(秦振芳,2022)。同时,心理学教师、心理学相近学科教师、心理咨询师等还并未被纳入到乡镇社会心理教育和咨询辅导的服务资源中。而反观目前农村社会心理服务人才队伍建设,却面临结构不合理,专职人员紧缺的现状,开展工作的往往是缺乏足够心理学、社会学专业知识与技能的、身兼数职的兼职人员,他们对社会心理服务体系的认识简单化、定位局限化,将服务内容仅仅圈定在心理健康服务范围内,将服务对象局限为残疾人、贫困户、留守老人、托管儿童等弱势群体;开展工作时单一化、形式化,只是频繁举办心理健康知识宣讲活动,却丝毫不关心宣讲主题之间是否具有连贯性,宣讲方式是否过于学术化、宣讲内容是否贴近村民生活、是否具有操作性;引用现代心理技术时缺乏考虑,只注重完成软件注册人数的考核任务,却丝毫不考虑村民对现代技术的适应程度,不关心村民是否能接受、是否能使用、是否会利用。村民的社会心理服务需要受专职人员人力资源的限制,而农村学校心理教师资源却不受重视、被极大浪费,二者形成了极为反差的矛盾。

3.2. 村民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的实践中思想与行动脱节

近年来,各类社会道德案件频发,衍射出人们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基层工作者除了需要关注村庄留守儿童成长问题、留守老人老年孤独及养老问题、隔代教育等普遍存在的社会心理问题外,还需要观察如就业困难、经济收入低、拥有资源少、家庭不和谐、遭遇特殊变故及本就性格孤僻等可能存在心理问题的重点人群,仅靠村干部和扶贫帮扶小组等通过走访调查,不仅很难完成强度如此大的工作,还可能出现事倍功半的效果,亟需引进新的信息工具和数字技术来提升公共管理与服务的效能,通过心理测评软件来辅助了解村民整体的心理状态,这就需要村民在实践时真实有效地填写信息。而反观农村现状,虽然在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紧密部署下,村民心理健康意识逐渐觉醒,对自身的身心健康日益重视,但真正面对心理问题时,行动却与思想脱节,主动咨询、寻求援助的人却很少。由于社会心理服务体系是近年才出现的新生事物,人们对社会心理服务体系的认识还不充分,在人们的传统观念里,会自觉将“心理”与“精神病”“招摇撞骗”等联系起来,将社会心理服务与“治病救人”等同起来。同时,受传统社会秩序的束缚,村庄中一个人如果被贴上心理排查预警的标签,很容易被其他人另眼看待(伍麟,杨旸,2020),所以村民对“心理学”、“心理问题”等词语会存在“心理距离”,在接受心理相关问题排查时会被“家丑不可外扬”等观念左右而拒绝反映自身真实情况,基层工作者很难了解到村民真实有效的心理想法,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在农村社会面临着“水土不服”的现状。

4. 农村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的优化策略

当前,农村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研究重心应从“如何建设”逐步转变到“如何有效建设”(伍麟,刘天元,2019)上。要提高村民对社会心理服务体系的认可度、接纳度,就要建立健全与农村的生活文化、特殊乡风相契合,与村民的生活习惯、民俗风俗相适应的社会心理服务体系,从加强人才建设、优化工作方式入手,化解其发展过程中的矛盾。

4.1. 在人才储备上内培外引,充实社会服务体系建设主体队伍

人才是建设社会心理服务体系的血肉支撑,农村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需要大量拥有心理学、社会学专业知识与实践经验的人才(李丹阳,2020)。一是要以规范化的保障措施吸引专业人才入驻。在激励政策上,为其提供生活补贴、规范培训等,畅通其梯次晋升晋级渠道,促使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到自身工作中(张彦君,2023);在工作督导上,对工作人员实施全方位的绩效考核、监督、评估等,调动其工作积极性,促使他们主动创新工作方式,努力提升工作成效。二是要注重对乡村医生、村干部、新乡贤、学校其他学科教师等内生性“种子人才”的培养,集中给他们进行心理学、社会学知识和技能的培训,不仅可以提升他们在倾听、共情、赋能、劝说等方面的工作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弥补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人员不足的缺陷,还能缓解他们在繁重工作中的压力和职业倦怠,提高其工作积极度和成效性。三是给予农村学校心理教师应有的重视。心理教师不该成为任务轻、事务杂的任课老师,心理咨询辅导室也不该沦为堆放器具的杂物间,要将学校的心理教师、心理咨询师等资源纳入乡镇社会心理教育和咨询辅导的服务资源中,以此为平台枢纽,在保证心理教师能完成自身授课任务、做好学校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基础上,安排心理教师出校进村,协助开展村民心理辅导、情绪安抚、利益协调活动,利用学校心理咨询辅导室为村民提供服务,充分发挥心理教师资源的价值。

4.2. 在工作方式上灵活变通,将社会心理服务体系“下沉”到农民生活

当前,农村居民的文化水平虽然有所提高,但心理学属于专业学科,若未经系统学习,很难理解其繁多的“专业术语”,接受其复杂的“大道理”。基层工作者开展工作时要充分考虑到农村的传统生活、乡土人情、文化习俗等,在举办活动时,要采取农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尽量选择传统节日、农民丰收节等节点开展活动,以乡村剧、短视频、小礼物等为载体,提高村民的参与度,在潜移默化中提高村民对社会心理服务体系的认可度和接受度,促进村民思想与行动的同步发展;在进行心理健康宣传教育时,要避免空洞的“口号式宣讲”,尽量以“心理学常见词语普及”等具体实用的内容为宣讲主题,提高宣讲的成效性;在引进心理技术时,要对软件进行仔细筛选,在确保隐私性的基础上,优先选择那些程序简洁、操作方便的软件,同时,组织回村发展的退休干部、退休教师、退休医生等建设本地心理服务志愿者队伍(马宁,2020),对村民进行技术帮扶;在使用心理技术时,要考虑到个人生活场域对个人心理问题的调节和疏导作用,重视心理技术的柔性使用,对于那些可以依靠乡规民约等村庄内生力量解决的部分日常生活矛盾,要优先使用传统农村社会这个“天然咨询室”,合理确定技术手段在农村社会运用的边界,避免生硬地“学院式”干预,避免“唯技术化”。

农村社会心理服务体系不仅包括个体层面的心理健康服务,更需要从宏观社会心理层面服务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治理能力现代化,实现“事心双解”。要实现农村社会心理服务体系“治理功能”与“服务功能”的复合导向,需要以全体村民为服务对象,做到专业人才“愿下沉”、工作方式“接地气”、技术工具“贴生活”,提高社会心理服务体系与传统农村社会的嵌入程度,以健全的社会心理服务体系促进村民身心健康发展,保障农村社会和谐稳定发展。

基金项目

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江苏农村基层社会治理机制创新研究”(项目编号:21ZZA002);江苏大学第22批大学生科研课题立项资助项目“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深远意蕴及建设理路研究”(项目编号:22C355)。

文章引用

华 月,石宏伟. 农村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的现实矛盾与优化策略
The Realistic Contradiction and Optimiza-tion Strategy of the Construction of Rural So-cial Psychological Service System[J]. 心理学进展, 2024, 14(01): 56-60. https://doi.org/10.12677/AP.2024.141009

参考文献

  1. 1. 李丹阳(2020). 社会治理视阈下我国社会心理服务体系的建设与运行研究. 硕士学位论文. 青岛: 青岛大学.

  2. 2. 廖晓明, 顾宇娇, 李鲲(2023). 从悬浮到下沉: 农村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基于江西省三个试点县的案例分析.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3(3), 101-108.

  3. 3. 马宁(2022). 从心理健康服务角度谈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 首都公共卫生, 16(2), 65-68.

  4. 4. 潘赛(2021). 市域治理中社会心理服务体系运行逻辑与整合路径研究. 沈阳干部学刊, 23(2), 43-46.

  5. 5. 齐永琴, 张海钟(2023). 农村社会心理服务体系与小学心理教师资源配置研究. 甘肃教育研究, (4), 99-101.

  6. 6. 秦振芳(2022). Z市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研究. 硕士学位论文, 杨凌: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7. 7. 伍麟, 刘天元(2019). 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的实践路径与现实困境——基于河南W县的经验分析. 北京行政学院学报, (6), 86-93.

  8. 8. 伍麟, 杨旸(2020). 农村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中的技术应用. 中州学刊, (4), 76-81.

  9. 9. 张彦君(2023). 社会心理服务体系研究与展望. 河南社会科学, 31(7), 94-101.

期刊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