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vances in Education
Vol. 08  No. 06 ( 2018 ), Article ID: 27663 , 6 pages
10.12677/AE.2018.86104

Components and Training Strategies of Courage for Pupils

Cuiping Cheng

Chongqing University of Education, Chongqing

Received: Nov. 5th, 2018; accepted: Nov. 15th, 2018; published: Nov. 22nd, 2018

ABSTRACT

Courage quotient is used for measuring the strength to act in adverse situations, which has certain characteristics in age, gender and evaluation criteria. Breakthrough, persistence, and responsibility are main components of courage quotient. For this reason, we can cultivate courage quotient of pupils through setting up positive self-view, adopting democratic parental rearing, implementing moderate positive reinforcement, and building the right value mass media.

Keywords:Courage Quotient, Courage, Pupils, Components, Training Strategies

小学儿童勇商的结构指标和培养策略

程翠萍

重庆第二师范学院,重庆

收稿日期:2018年11月5日;录用日期:2018年11月15日;发布日期:2018年11月22日

摘 要

勇商是衡量不利情境中敢于行动的力量的大小,其在年龄、性别和评判标准方面具有独特性。勇商包含突破进取、坚毅不屈、主动担当三个结构指标。为此,可以通过树立积极的自我观、采用民主型父母教养方式、实施适度的正强化、打造价值正确的大众传媒等培养小学儿童的勇商。

关键词 :勇商,勇气,小学儿童,结构指标,培养策略

Copyright © 2018 by author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4.0/

1. 引言

小学阶段既是儿童身体素质发展的高速期,也是健全人格养成的关键期。勇气,作为儿童健全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儿童成长过程中适应各种复杂外界环境的产物,为儿童获得学业成功和幸福人生提供了人格保障。俯瞰中国文化/历史/社会发展的千年脉络,勇气一直是支撑国家延续和个人发展的重要精神力量。在国家层面,史家总结出“夫战,勇气也”(《左传•曹刿论战》)、“勇,文之帅也”(《国语•周语》)。在个人层面,儒家将勇与仁、智一起列为君子“三达德”(《礼记•中庸》),墨家视勇为“志之所以敢也”(《墨子•卷十》)。正是这种精神动力促进整个中华民族即使处于如履薄冰的惊险状态下,也坚持到底;身临危如累卵的紧张局势中,也毫不退缩;面对骑虎难下的危急情境,也背水列阵、拼死作战。进入到高速发展的现代社会,中华民族的勇气精神被继续发扬,同时也获得了崭新的生命力。勇往直前、大胆创新、临危不惧、见义勇为的精神遍布现代中国社会的各个角落。大到关乎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指导思想和执政理念,如习近平主席在党的十八大提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激发了全国人民奋发有为的勇敢进取精神,正如顾炎武在《日知录•正始》中写道:“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种充满大义之勇的强烈精神氛围,引导小学儿童坚定自己的理想信念和学业信心。小到日常生活中也能见到不少见义勇为的新闻,如公交车上夺刀救人的高三考生柳艳兵,用自己身体挡住车轮碾压学生的年轻教师张丽莉、夫子庙平江桥上跳河救人的南非男子帕纳约提斯•斯泰斯等。

近年来,教育心理学研究者在勇气的内涵概念、理论模型、测量工具、影响因素、主要功能等方面取得了许多有益的成果 [1] 。其中值得注意的是,Biswas-Diener使用勇商(Courage Quotient)这一量化指标来描述儿童的勇气水平,基于实证研究视角开创了勇气心理品质在儿童教育领域的具体应用 [2] 。他主张勇气品格贯穿儿童成长的整个过程,并尝试设计某些能够克服恐惧、保持毅力、激发责任感的拓展训练课程,帮助不同年龄的儿童培养自己的勇气。总而言之,儿童勇商的测量与教育方面的研究尚处于初期探索阶段,关于如何科学地认识这个衡量儿童健全人格发展的重要指标,迫切需要更加深入的探讨。因此,本研究拟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分析小学儿童的勇商是什么、有哪些重要的测量指标、哪些方法策略利于培养该群体的勇商,以期为小学儿童未来的学业和职业选择提供参考信息,对小学教师进一步开展儿童健全人格的养成教育实践工作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2. 小学儿童勇商的内涵和特点

2.1. 小学儿童勇商的基本内涵

勇气在《辞海》(1989)中指“敢想敢干毫不畏惧的气概”。《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2004)中,勇气是指一种做危险的事情或面对痛苦和反对时不表现出恐惧的能力。可见,人们关于勇气内涵的词汇学解释莫衷一是,但都涉及面对困难、痛苦、反对、危险、压力等不利因素,并在主动、积极克服这些不利因素过程中展现出来。同时,勇气被看成个体内心的一种气魄或气概,也得到了普遍性认同。

勇气的心理学界定大致可分为特质和行为过程两种取向。特质取向的勇气界定包含美德说、意志品质说、能力说三个子类 [3] ,这些定义均强调勇气跨时间的连续性、跨情境的一致性。相反,坚持行为过程取向的界定注重勇气的行为表现和动态过程,忽视其相对稳定性 [4] 。然而单一取向的勇气界定,都只涵盖了勇气的一部分特征表现,故需要整合双重属性来描述勇气的内涵。本研究立足整合特质和过程取向的思路,将小学儿童的勇气定义为,存在不利因素的情境中表现出来的以坚毅、突破、责任为主要成分的一种行动力量。小学儿童的勇商,可以用来衡量这种行动力量的大小,并以儿童在勇气量表上的得分来反映。

2.2. 小学儿童勇商的主要特点

年龄特征,小学低年级儿童偏好武力之勇、不惧之勇,高年级儿童逐渐推崇坚毅之勇、担当之勇。Szagun通过对5~6岁、8~9岁、11~12岁的儿童进行了横断研究,较早发现了年龄对儿童勇气的影响 [5] 。其研究结果表明,处于不同年龄段的儿童对勇气有不同的理解,5~6岁年幼儿童认为勇气常常表现为身体方面的,11~12岁的年长儿童似乎越来越倾向于认为勇气是心理层面的。性别特征,小学儿童中男生比女生更加勇敢。在社会角色的期望和父母教养方式的双重影响下,男生面对陌生的校园学习生活环境,表现得更为大胆和热情,女生显露出害羞和含蓄 [6] 。评判标准特征,小学儿童更注重勇敢行为的结果,而较少注意勇敢行为出现的原因或意图。这一特点与皮亚杰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相契合,用对偶故事法研究5~13岁儿童如何对行为责任进行判断,年幼的儿童注重行为的客观责任,而年长儿童才会根据行为者的意向判断行为的主观责任 [7] 。

3. 小学儿童勇商的结构指标

判断小学儿童是否有勇气,应系统分析构成勇气的突破进取、坚毅不屈、主动担当3个指标系统。也就是说,儿童的行为是否勇敢不只是看行为结果的突破性价值,还需要关注做出勇敢行为的出发点是否有责任感、正义感,以及行为过程中是否付出努力、坚定不移。

3.1. 突破进取

指标之一突破进取,是指人们不拘泥于生理、心理、外部等各种因素的限制,对自己向往的目标不断积极进取。突破进取主要涉及个体突破自我、敢为人先、挑战极限、打破常规、尝试革新、追求理想等内容。这一指标可以被看做勇气的行为结果,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可寻踪迹。古代先哲的不少论著中提到敢于尝试创造、突破内心恐惧亦是一种勇气,如“勇于惟新”(《陆九渊集•与廖幼卿》)、“临大难而不惧者,圣人之勇也”(《庄子•秋水》)。现代社会中突破进取也是勇气精神的主要成分之一,全国都在弘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习近平主席号召人民敢于追寻中国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荣梦想。即使是处于小学阶段的儿童,能够突破自己心里的恐惧、能力的限制,敢于为自己的理想而奋斗,亦是高水平勇商的应有之义。

3.2. 坚毅不屈

另一个指标坚毅不屈的意思是人们面对各种困难能够永不放弃、奋战到底、坚决不动摇的气概,可以被视为勇气行为过程中所需的意志成分。这一成分同样继承了古人对勇气的一些看法,如“勇,果决也”(《玉篇•力部》)、“折而不挠,勇也”(《荀子•法行》)、“不疑之谓勇”(《韩非子•解老》)。而今小学儿童在面临学业困难、生活难题、游戏诱惑时,正需要这种坚持不懈、迎难而上、正直不邪的勇气。

3.3. 主动担当

第三个指标主动担当指人们遇到危险、打击、压力等逆境时,出于善意果断采取行动,并对自己的行为后果主动担当,其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勇气的行为意图。也就是说,如果某种行为是出于冲动、莽撞或被迫做出的,并不能将该行为定义为勇气。主动担当所蕴含的文化内涵,与古人所说“知死不辟,勇也”(《左传•昭公》)、“番番矫矫,勇也”(《尔雅•释训》)、“知耻近乎勇”(《礼记•中庸》)相吻合。这份责任担当不仅关乎个人取向的“修身”,还体现为社会取向的担当“齐家、治国、平天下”。小学儿童的担当主要表现为主动承认自己所犯下的错误,自愿帮助弱小群体等。

4. 小学儿童勇商的培养策略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高度融合是培养儿童健全人格发展的必要条件 [8] ,这三大支柱都需要通过儿童个体的自我发展起作用。换言之,教育外部因素和自我内部因素可以看作一种双向互动的交流活动,共同制约着儿童的人格全面健康发展。勇气作为健全人格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位于优秀的心理品质这一层 [9] ,也深受上述内部和外部因素的影响。因此,本研究认为可从以下4个方面着手来培养小学儿童的勇商。

4.1. 树立积极的自我观

自我处于人格的核心地位,调控着个体的认知、情绪、意志和行为,拥有积极自我观的个体常常能够学业有成、事业成功、人格健全、心理和谐 [10] 。自立、自信、自强、自尊、自省、自爱作为自我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人格系统中优秀的心理品质存在密切的联系。例如,一项调查研究结果发现大学生的自我价值感与其勇气显著正相关,高水平的自我价值感有助于勇气的激发 [11] 。后续研究发现青年学生的自信、自立与其勇气显著相关,越是自立自信的学生往往拥有更高水平的勇气 [12] 。因此,塑造积极的自我观可能是一种培养个体勇气的途径。学习、工作、生活中难免遇到压力、挫折、困难甚至危险,体验到各种各样的负面情绪,个体需要爱护、接纳、尊重自己,积极主动掌握自己的命运,对自己充满信心,给予自己积极的评价,努力向上、追求卓越,犯下错误及时地反思,从而锤炼自己坚定笃志、临危不惧、敢做敢当的勇气。

4.2. 采用民主型父母教养方式

家庭是个体生活最基本的场所,被视为儿童人格养成的工厂。这个系统主要涉及教养方式、家庭结构、家庭氛围、亲子关系、社会经济地位等众多因素协同运作。一项深度访谈结果显示,父母的教养方式可能对孩子勇气品格的养成起着很大作用 [13] 。父母的教养方式通常是比较稳定的,大致可分为放任型、溺爱型、民主型和专制型4类 [14] ,不同类型的教养方式对勇气品格形成与发展的影响迥异。其一,专制型教养方式压制个体的独立性、自主性、创造性,阻碍积极自我概念的形成,常出现服从权威、过分从众、学业倦怠、畏缩怯懦等消极的行为 [15] ,容易丧失果敢决断、迎接挑战、大胆突破的勇气。其二,放任型教养方式给予个体绝对的自由、不加任何约束,导致行为处事冲动、极端,缺乏道德意识 [16] ,也不利于勇气品格的锻造。其三,溺爱型教养方式的父母过分满足儿童的需要,此环境下成长的个体大多以自我中心,欠缺对他人、社会的责任感 [17] ,同样不利于勇气品格的形成。相反,民主型教养方式尊重个体的自主意愿和理想,给予个体独立判断、行为自制和主动进取的机会,导致个体在面对挫折时往往持乐观的态度,表现出坚韧的意志品质 [18] ,这种教养环境更利于培养出个体的勇气品格。因而,本研究提倡采用民主型的教养方式,培养个体独立自主、果敢决断、突破创新、富于担当的勇气品格。

4.3. 实施适度的正强化

学校是个体接受正规教育的基本场所,教师在培育学生优秀品格的过程中发挥重要功能。教师不仅发挥了知识传授和智能开发的功能,而且扮演了培育学生健全人格与心理和谐的角色,其创造性的教育理念直接影响学生勇气的形成 [19] 。教师正面的激励有助于勇气品格的培养,所以从教师的角度,以下几个激励学生勇气的策略可以尝试。第一,将勇气品格的养成教育纳入各科的具体教学内容。班主任、辅导员以及思想政治课程老师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可以设专门的培养“勇商”课程,并渗透到日常其他学科的教学中。第二,组织丰富有趣的勇气训练活动。活动的形式多样,如素质拓展、主题班会、参观访问、辩论演讲、角色扮演、故事分享等。教师通过解析和评鉴这些集趣味性、思想性于一体的实践活动,促使学生能够反复感受勇敢行为带来的主观体验。第三,对学生的勇敢行为给予正向激励。当学生的勇敢行为能起到带头示范作用时,教师应及时进行积极反馈和正强化,如言语赞扬、操行积分奖励、通报嘉奖等。教师如此实施适度的正强化,有利于培养小学儿童突破进取、折而不挠、主动担当的勇气品质。

4.4. 打造价值正确的大众传媒

信息社会中互联网络进入千家万户,调查显示大众传媒对个体的观念、情感、心理特征和行为倾向的影响超过以往任何一个时代 [20] 。大众传媒是由文本、图像、音频、视频等信息载体组成的面向大众的公共话语体系,具有传承道德文化、塑造人格品质、引领主流价值的教育功能。同样,利用大众传媒也是培养勇气品格的一种重要途径。利于个体勇气品质形成与发展的媒体环境,应该是在正确价值观的指导下,把追求真理、坚持正义、宣传优美作为首要的价值立场。一方面,大众传媒致力于报道那些喜闻乐见、广泛认同的典范勇敢行为,可以培养广大人民群众对百折不挠、坚毅不屈、临危不惧、大胆突破、敢于担当、舍生取义等勇气品格的美好向往和积极追求。另一方面,大众媒体客观揭露一些因怯懦、胆小、恐惧、缺乏责任感导致亲友伤亡、失去家园、贪污腐败、环境污染的事实,也能引发大众反思勇气品格的重要性及其缺失的恶果。由此,通过打造激发儿童勇气的大众传媒,促进儿童见义勇为、开放自我、坚持理想的勇气品格养成。

致谢

本文获得黄希庭教授的悉心指导,感谢“6~12岁儿童发展协同创新中心”的支持。

基金项目

重庆市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小学儿童勇商的测评与教育研究》(编号:2016BS110)。

文章引用

程翠萍. 小学儿童勇商的结构指标和培养策略
Components and Training Strategies of Courage for Pupils[J]. 教育进展, 2018, 08(06): 643-648. https://doi.org/10.12677/AE.2018.86104

参考文献

  1. 1. 程翠萍, 黄希庭. 勇气: 理论、测量及影响因素[J]. 心理科学进展, 2014, 22(7): 1170-1177.

  2. 2. Biswas-Diener, R. (2012) The Courage Quotient: How Science Can Make You Braver. John Wiley & Sons, San Francisco, 24-32.

  3. 3. Woodard, C.R. (2004) Har-diness and the Concept of Courage. Consulting Psychology Journal: Practice and Research, 56, 173-185. https://doi.org/10.1037/1065-9293.56.3.173

  4. 4. Gruber, C.W. (2011) The Psychology of Courage: Modern Research on an Ancient Virtue. Integrative Psychologic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 45, 272-279. https://doi.org/10.1007/s12124-011-9155-x

  5. 5. Szagun, G. (1992) Age-Related Changes in Children’s Understanding of Cour-age. Journal of Genetic Psychology, 153, 405-420. https://doi.org/10.1080/00221325.1992.10753736

  6. 6. 陈会昌, 王莉. 1-10岁儿童父母的教育观念[J]. 心理发展与教育, 1997, 13(1): 40-43.

  7. 7. 程学超, 王美芳. 儿童亲社会道德推理的发展研究[J]. 心理科学, 1992(3): 13-17.

  8. 8. 苏霍姆林斯基. 给教师的建议[M]. 北京: 教育科学出版社, 1984: 12-19.

  9. 9. 黄希庭. 人格研究中国化之我见[J]. 心理科学, 2017, 40(6): 1518-1523.

  10. 10. 黄希庭. 健全人格与心理和谐[M]. 重庆: 重庆出版社, 2010: 6-13.

  11. 11. 程翠萍, 黄希庭. 大学生勇气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 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模型[J].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16, 32(4): 478-485.

  12. 12. 程翠萍. 青年学生勇气与自信、自立的关系调查研究[J]. 心理学进展, 2018, 8(9): 1350-1356.

  13. 13. Cheng, C.P. and Huang, X.T. (2017) An Exploration of Courage in Chinese Individuals. The Journal of Positive Psychology, 12, 141-150. https://doi.org/10.1080/17439760.2016.1163406

  14. 14. Masud, H., Thurasamy, R. and Ahmad, M.S. (2015) Parenting Styles and Academic Achievement of Young Adolescents: A Systematic Literature Review. Quality & Quantity, 49, 2411-2433. https://doi.org/10.1007/s11135-014-0120-x

  15. 15. 罗云, 陈爱红, 王振宏. 父母教养方式与中学生学业倦怠的关系: 自我概念的中介作用[J].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16, 32(1): 65-72.

  16. 16. 王丽, 傅金芝. 国内父母教养方式与儿童发展研究[J]. 心理科学进展, 2005, 13(3): 298-304.

  17. 17. 刘闯, 杨丽珠. 父母教养方式对3-6岁幼儿责任心发展的影响[J]. 学前教育研究, 2007 (1): 56-59.

  18. 18. Antonopoulou, K., Alexopoulos, D.A. and Maridaki-Kassotaki, K. (2012) Perceptions of Father Parenting Style, Empathy, and Self-Esteem among Greek Preadolescents. Marriage & Family Review, 48, 293-309. https://doi.org/10.1080/01494929.2012.665016

  19. 19. 王云彪. 教师教育中创新勇气的激发与培养[J]. 高等教育研究, 2014, 35(8): 77-81.

  20. 20. 王俊华, 葛茂林, 郭素珍, 边晓娜. 大众传媒价值取向对青少年的影响研究[J].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 30(3): 130-137.

期刊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