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vances in Education
Vol. 13  No. 01 ( 2023 ), Article ID: 60123 , 8 pages
10.12677/AE.2023.131009

围绕“立德树人”,加强“四史”教育

欧融

右江民族医学院,广西 百色

收稿日期:2022年12月7日;录用日期:2022年1月3日;发布日期:2023年1月10日

摘要

在学校加强“四史”教育,是党赋予学校的政治任务,是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的现实要求,是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在青少年群体中开展“四史”教育活动,通过抓好三支代言人队伍,做好四个学的工作,打造五个课堂,注重六个结合,引导青少年深刻认识中国人民的理论史、革命史、奋斗史,做到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培养青少年担当精神、奋进精神、拼搏精神、斗争精神,最终成为国家建设的中坚力量和不负人民的坚强臂膀。

关键词

立德树人,四史,思想政治教育,路径

Centering on “Cultivating Virtues and Cultivating People”, the Education of “Four Histories” Should Be Strengthened

Rong Ou

Youjiang Medical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 Baise Guangxi

Received: Dec. 7th, 2022; accepted: Jan. 3rd, 2022; published: Jan. 10th, 2023

ABSTRACT

Strengthening the education of “Four Histories” in schools is a political task entrusted by the Party to schools, a realistic requirement to strengthen the Party’s overall leadership in education, and an important measure to carry out the fundamental task of cultivating virtues and educating people. To carry out “Four Histories” education activities among young people, guide young people to have a deep understanding of the theoretical history, revolutionary history and struggle history of the Chinese people by focusing on three spokesman teams, doing a good job in the work of four studies, creating five classrooms and focusing on the combination of six, so as to make the history of learning clear and rational, the history of learning to increase credibility, the history of learning to Chongde, the history of learning to practice. We will foster the spirit of responsibility, endeavor, struggle and struggle among our young people so that they will eventually become the backbone of national development and the strong arm of the people.

Keywords:Cultivate People by Virtue, Four History,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Path

Copyright © 2023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4.0).

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4.0/

1. 引言

历史是一面镜子,是最好的教科书,是学校素质教育重要题材。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向历史学习,向实践学习,善于从历史的经验教训中,汲取智慧,获得前行的力量。在学校中加强历史教育,特别是中国共产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以下简称“四史”)的学习,是党赋予学校的政治任务,是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的现实要求,是学校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青少年是党和国家未来事业的建设者和继承者,在青少年群体中开展“四史”教育,增强青少年的“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捍卫“两个确立”,引导青少年做到知史爱党、知史爱国、知史理解改革开放、知史坚信社会主义道路,明确责任,坚定信念,勇担使命,为实现民族伟大复兴学好本领、奋发而为具有重要意义。

2. 加强“四史”教育价值意蕴

1、加强“四史”教育,以史明理

学史明理,明的是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真理。知所从来,方明所往。一百年前,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自身的使命,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始终坚守初心使命,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建立新中国、建设新中国,实行改革开放,坚定走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实现国家独立、人民当家作主、安康富裕,实现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正意气风发的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迈进。这些都是我们当代青少年看到的历史事实,是现阶段社会发展的历史本源。加强“四史”教育,就是要溯本追源,引导青少年从中国共产百年奋斗历程中深刻认识“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的真理,把握历史发展的趋势和规律,从而更加坚定对国家政治制度和社会制度的政治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

学史明理,明的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共产党发展壮大的一百年是党的发展史,是筚路蓝缕的革命史,是中国共产党一百年来不断坚持马克思主义,不断总结历史经验、教训和实践探索,不断开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发展史。加强“四史”教育,就是要讲清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理论体系,创立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以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之间的历史逻辑、理论源泉及发展脉络。总结在发展和革命的过程中获得的宝贵经验,修正产生的错误,引导青少年学懂弄通中国共产党“能的本质、行的力量、好的表现”的基本道理,深刻理解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基本理论,强化对理论理解的素养,提高自身修养。

2、加强“四史”教育,以史增信

学史增信,增的是马克思主义信仰。“信,国之宝也,民之所庇也”。一百年前,无数仁人志士抛头颅、洒热血,为拯救国家于苦难、危难之中;一百年后,初心如磐,中国共产党继续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砥砺前行,共创盛世。是什么支撑他们前仆后继、死而后已、披荆斩棘、不畏艰险,走到了今天,并奋勇前进,继续走向明天?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共产主义信念。信仰的力量是强大的、无限的,心有所信,方能行远。加强“四史”教育,就是要教育和引导青年学生深切认识到国家的富强和民族独立来之不易,人民民主和幸福生活来之不易,通过点滴的历史事件、历史故事、历史人物、历史成就,让学生感受到信仰的力量,感受先辈们的榜样精神、奋斗精神、斗争精神,转化为自身的精神力量、前行动力。加强“四史”教育,就是要引导青年学生树立坚定的共产主义信仰,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为实现伟大梦想而不懈奋斗。

学史增信,增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自信。“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加强“四史”教育,就是要讲清楚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实现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创造了具有中国鲜明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并不断的继承和发展,不断的弘扬中国五千多年优秀的传统文化,走出了一条被历史证明正确的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逻辑。要引导青少年深刻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科学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以及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厚重性,增强青少年赓续红色血脉的底气,勇担时代重任的骨气,不畏艰险、奋勇前行的勇气。

3、加强“四史”教育,以史崇德

学史崇德,崇的是革命先辈崇高的品德。成大道者,以德为先。一百年来,涌现出的一大批如李大钊、方志敏、夏明翰等舍生取义的革命志士、一大批如李四光、钱学森、邓稼先等自强不息的英雄人物、一大批焦裕禄、孔繁森、沈浩等无私奉献的先进模范,以及数不胜数、默默无闻的无名英烈、英雄,正是我辈需要学习的榜样。加强“四史”教育,就是要引导青少年学习共产党人的“对党忠诚”的大德,“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公德,“严于律己”的私德,锤炼品德,启智润心,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努力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合建设者和接班人。

学史崇德,崇的是“守正去邪”的道德。当前,国际形势依然严峻,国内社会思潮多元化,而青少年容易受到去中心化、碎片化、良莠不齐、真假混淆的信息影响,容易导致价值观嬗变、扭曲,甚至道德沦丧,并做出损害国家利益、民族利益、人民利益的行为。心不正则剑邪。加强“四史”教育,有利于帮助大学生正视思想困惑,用清楚的历史事实回击历史虚无主义的错误观点,用马克思主义观点揭批历史虚无主义的错误立场,帮助学生释疑解惑 [1]。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加强“四史”教育,引导青少年信念坚定,思想端正,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价值观,提升青少年批判思维能力,是非判断能力,正确看待事物、分析历史,去伪存真、看清本质。

4、用好党史,知行合一

学史就是用好史,就是要身体力行。“绝知此事要躬行”。力行是明理、增信、崇德的归宿和落脚点,是对青少年加强“四史”教育的本质要求。学史力行,力行的是目的。一百年前,为捍卫国家主权的一群青年自发组织走上街头,声嘶力竭的喊出了“外争国权”、“还我青岛”的口号,这是人民在国家处于存亡之际的悲壮呐喊。而在建党100周年的纪念大会现场,1000多名学生代表了全国青少年对党的庄严承诺:“请党放心,强国有我!”的响亮口号。这是人民在国家发展之际的党对他们使命传承的殷殷期望。越来越多的青年人用行动向党和国家证明:他们早已握紧“振兴中华”的接力棒,用青春书写人生华章。在脱贫攻坚战中,无数青年成为驻村第一书记,服务乡村圆满的完成了乡村脱贫任务,在抗击新冠疫情中,80后、90后的青年披上白衣战甲,为疫情防控做出应有的贡献。加强“四史”教育,就是要引导学生认知、认同党的初心使命,传承红色基因,时刻牢记“我是谁,为了谁,如何做”的历史使命,将个人梦与国家命运相结合起来,达到知行的有机统一。

学史力行,力行的是实现伟大民族复兴。把“四史”教育与品德道德教育结合起来,锤炼青少年的意志品质,坚定的理想信念,拥护党的领导,热爱伟大祖国,服务人民正确的道德观念;把“四史”教育和智育教育结合起来,增强学生的才干本领,培育学生求真务实的品质,终身学习的能力;把“四史”教育和体育教育结合起来,使学生掌握基本运动技能,增强健康体魄,达到身心健康的统一;把“四史”教育和美育教育结合起来,引导学生认识自然美、历史美、社会美,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宽厚、仁爱的性格;把“四史”教育和劳动教育结合起来,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志愿服务活动,养成学生热爱劳动的良好习惯,培养学生艰苦奋斗、奋发向上、顽强拼搏的意志品质。

3. 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加强“四史”教育的创新路径

1、抓好三支代言人队伍

要打造一支信仰坚定、理论扎实的思想政治教师队伍。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中强调:“思政课教师只有自己信仰坚定,对所讲内容高度认同,做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的典范,才能讲得有底气,讲深讲透,才能有效引导学生真学、真懂、真信、真用 [2] ”。思政教师自身要做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坚决拥护者,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才能把纯粹的理论知识揉于情感之中讲出铿锵有力,才能把党史、党情揉于历史之中讲出真情实意,才能从讲史到讲理继而上升到铸魂育人的目的讲出坚定不移,成为“四史”教育最忠诚的代言人。

要建设一支专业化、职业化的学工、团委队伍。学工、团委队伍是是青少年健康成长成才的引路人,是“四史”教育实践活动的指导者和实施者,是另一支强有力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学工、团委队伍距离青少年思想、学习、工作、生活最近的教育工作者,要充分运用这一特性,在全体学生群体里面,尤其是学生骨干中,在日常教育,党、团教育,理想信念教育,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社团活动、现场教学活动中融入“四史”教育,通过团队和个人潜移默化的影响力,成为“四史”教育最亲民的代言人。

要建设一支党性强、业务扎实的基层党支部书记队伍。在“四史”学习教育中,党支部书记要发挥头雁作用,带头深入学习“四史”,带头上党课,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同时,基层党支部书记属于“关键少数”人群,作为一名党员干部,要铭记“在为谁执政、为谁用权、为谁谋利这个根本问题上,我们的头脑要特别清醒、立场要特别坚定”。“全党同志都要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清清白白做人、干干净净做事,做到克己奉公、以俭修身,永葆清正廉洁的政治本色 [3] ”。成为“四史”教育最模范的代言人。

思想政治教师队伍面对的是全体学生,“四史”教育的侧重点是理论知识教育,在于引导学生认识国家发展规律,历史大势,树立崇高理想,自觉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仰者、忠实践行者;学工、团委队伍面对的是全体团员青年,学生骨干、社团等群体,“四史”教育的侧重点是素质教育,在于树立正确的观念,增长知识和才干,培育担当精神,奋斗精神及终身学习的能力。党支部书记面对的是入党积极分子,学生党员的群体,“四史”教育的侧重点是信仰教育,在于从党的百年辉煌历史中汲取智慧,加强党性修养,对党忠诚,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三支代言人队伍梦幻联动,相辅相成,共同发挥“四史”教育的最大作用,形成最大的“四史”教育同心圆。

2、做好四个学的工作

做好个人自主学。要学懂弄通“四史”之间的历史逻辑,历史脉络,自主性是前提。在规定时间范围内对党史学习教育活动指定书目如:《中国共产党简史》《中华人民共和国简史》《改革开放简史》《社会主义发展简史》四本书进行阅读。泛读,充分利用休暇时间、周末以及碎片化的空余时间进行学习。精读,对于感兴趣的内容可以通过查阅资料和文献继续深入学习。通过自学,初步掌握基本理论,形成个人见解。个人自学优点在于注重原滋原味,原原本本,注重细节,缺点在于容易一叶蔽目,以偏概全,不容易总结规律、前后联系,凝练观点。

做好集体学。集中学习体现集体的智慧。邀请宣讲团、党校教师等专业研究历史的教师按不同层次人群,按历史四个专题、分重大事件进行授课,重点讲解历史事件的发生前因后果,讲解历史发展规律,总结凝练历史经验。把集体学习到的知识融会贯通于个人学的知识上,更好的掌握知识点。

做好交流学。通过举办读书会、分享会、讨论交流会等方式,线下线上联动,围绕当前社会热点问题、历史事件、历史困惑问题进行交流和探讨,通过相互启发,思想碰撞,你提问题我来答疑的方式,透过现象看本质,正面纠正错误观点和不良思潮,培养学生辩证思维的能力,辨别是非的能力。

做好现场学。现场教学方式是较为创新的教学方式、相比书本知识和课堂讲授的学习方式,直观的、视觉、感觉上的讲授方式更容易打动人心。充分发挥情境教育的优势,利用当地的红色资源,寓情于景,通过鲜活讲解、互动体验等现场教学方式,使学生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从理性认识到精神扎根、发芽,在感想、感悟中升华。

3、打造五个课堂

打造第一课堂——理论课堂。理论学习是“四史”教育的基石。基石打得稳,“四史”教育这栋大楼才能建的好。建议在学校层面全面梳理教材、课程内容,对教材、课程进行顶层设计,进一步整合青马班培训课程、团校培训课程、党校课程资源,合理规划设计讲授“四史”内容,避免内容重复、课程重复,节约教育成本与资源。其次,要创新设计讲授“四史”内容及灵活运用授课技巧。“四史”是由时间、地点、人物、事件串联起来的故事集。要把“四史”内容赋于故事之中,通过讲好每一个有事实依据的“四史”故事,让同学们在学习历史的时候调动积极性,感受历史的韵味、趣味,切实提高教育效果。第三,讲授的起点是立德树人,重点是突出主题,要点是答疑解惑,正本清源,终点是践行使命。四个专题的历史各有侧重点不同,讲授时要突出主题,抓住重点,不能无的放矢,主次不分。开展“四史”教育,对一些问题要注意。在讲授过程中,要按照历史文献和正规出版的书籍原原本本的讲,不能为了增加故事的趣味性而对历史随意添油加醋,不能神化或者虚化历史,对于同学们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疑惑要正面解答,解释清楚。同时要关注时事、热点问题,对于网络中出现的错误言论,错误观点,对于未经证实的信息,野史,要依据事实进行批判指正。要引导青少年认识到学习的目的就是要总结经验和教训,引导青少年认识到国家现在走的是什么路,为什么要走这条路的问题,让青少年更加坚定信念,明确今后走的是哪条路,怎么走路的问题。

打造第二课堂——校园文化课堂。大力发挥校园文化作用,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在学校层面对校园设施进行总体规划:设计校园雕塑,伟岸的历史人物雕塑具有纪念意义,传递着厚重的历史沉淀,民族精神,简约的校园雕塑展现学校的优良传统,人才培养特色,体现出一所学校的精神;设计校园墙壁文化建设,在学校建筑外墙、教室走廊、办公室、食堂等公共场所张贴领袖语录、名人名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英雄榜样人物事迹展板等。在学院层面,建设图文并茂的文化长廊,党风廉政文化展,历史墙等。通过视觉直观感受,长期潜移默化的历史、文化、精神的渗透,切实提高教育效果。

打造第三课堂——实践课堂。以奋斗100周年,青春100周年,报国100周年等主题在青年节期间、建党节、国庆节前后开展主题团日活动。以“我为群众办实事”为导向,秉承着“奉献与互助”的精神,在校园、街道社区、公园等地指导学生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充分运用所学专业施展才干,积极为社会做贡献。结合“四史”教育内容,通过红色筑梦之旅,参观革命遗址、红色文化纪念馆、烈士纪念碑等场所,传承红色基因开展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参观党风廉政教育基地,进行警示教育,筑牢廉政思想防线。

打造第四课堂——网络、影视课堂。信息化时代加速发展,使学生可以不受地域、时间、空间的限制,通过网络学习到全国各地专家学者讲授的“四史”课程,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不同题材深刻领悟、学习贯彻相关知识。同时,用好青年圈、学习强国、汇贤学堂、人民网、共产党员网等网络学习平台。网络是意识形态的主阵地,是一把双刃剑。要充分发挥互联网+时代的优势,用好网络平台,传递正能量,切实提高教育的传播力,同时“应筑牢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地位,发挥马克思主义引领社会思潮的功能,正确处理‘立’与‘破’的关系,旗帜鲜明地引导大学生倡导什么、批判什么 [4] ”。红色影视资源是“四史”教育的生动教材。从新中国成立到目前为止,涌现出许多优秀的红色文化影视作品,如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影视作品:《开天辟地》《湘江战役》《百色起义》《觉醒年代》等;党史军史题材影视作品:《地道游击队》《地道战》《大转折》《红色传奇》等;英模题材作品:《上甘岭》《黄继光》《孔繁森》《第一书记》等;党史记录片:《共产党人》《旗帜》《复兴之路》等;反腐警示教育片等,通过组织学生观看系列红色影片,尤其是地方的历史,重温党的峥嵘岁月,了解党的光辉历史,进一步凝聚力量,增强对党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打造第五课堂——家庭课堂。青少年人生的起点是家庭。迈开的第一步在家里,说的第一句话在家里,家庭教育对整个青少年人生影响至深,良好的家庭教育是青少年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重要启蒙。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以“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优秀传统文化为准则,形成团结、和善、友爱的家庭美德,形成互爱互敬,相亲相爱的家庭关系,父慈子孝,亲友弟恭的家庭氛围,培育青少年担当、诚信、友善、正直、勤劳的优良品质。

4、注重六个结合

“四史”教育要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结合起来。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各民族的团结工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对民族团结理论的进一步凝练和延伸,是“四史”教育中重要的学习内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让各族人民像石榴籽一样紧密团结在党的周围,凝聚共识,团结友爱,就像歌谣中唱的那样:“五十六族兄弟姐妹是一家。五十六种语言汇成一句话,爱我中华爱我中华爱我中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意义重大。“只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构建起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坚固思想长城,各民族共同维护好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才能有效抵御各种极端、分裂思想的渗透颠覆,才能不断实现各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才能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各民族根本利益 [5] ”。要以史感人,通过查阅历史有关文献和当地的走访调研,收集汉族和少数民族团结一致,共同作战,共同奋斗的历史,并把这些历史故事融入“四史”教育中;要以史动人,可以举办丰富多样的传统民俗文化活动,如运动会、知识竞赛,民歌晚会,以活动促进各民族学生进行文化、思想交流,促进感情;要引导各民族青少年树立正确的民族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

“四史”教育要与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结合起来。结合“四史”学习,要从党的百年历史中总结成功的经验,吸取失败的教训,汲取奋进力量。结合“四史”学习,就是要坚持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国家进入新发展阶段以后,更要以加强“四史”教育为先锋,在教育工作中要全面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要在全体教师员工当中深入学习“四史”教育,并以此为契机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完善全环境育人体系,不断提升教师教书育人本领,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有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

“四史”教育要与践行青年人的当代使命结合起来。实现民族的伟大复兴这一伟大历史使命并不能通过一个人或者一群人完成,需要通过全体人民一代接着一代的完成,通过“四史”教育,要以历史教育为引线,把使命教育、责任教育贯穿于历史教育中,引导青少年坚定理想信念,自觉把历史使命转变为自身使命,把个人理想融入国家梦想中,把责任放在心里,扛在肩上,付诸实践。

“四史”教育要与学习党的伟大精神结合起来。《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指出:“一百年来,党坚持性质宗旨,坚持理想信念,坚守初心使命,勇于自我革命,在生死斗争和艰苦奋斗中经受住各种风险考验、付出巨大牺牲,锤炼出鲜明政治品格,形成了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精神谱系 [6] ”。每一个伟大精神的背后都有一系列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为代表,集合了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勤劳勇敢、不屈不挠的精神品质,是人民宝贵的精神资源,体现了中国上下五千年的优良传统,建议选取适合每个学段的学生学习、继承、发扬的伟大精神去宣传和教育,要引导青少年认识其中的科学内涵和时代价值,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

“四史”教育要与重要时间节点教育结合起来。以重要时间节点为契机开展相应活动,是开展“四史”教育活动的重要途径。一是国家重大节日,举国欢庆的日子如五月四日国际青年节,七月一日建党节,十月一日国庆节,举国哀悼的日子如清明节,九月十八日九一八事变纪念日,九月三十日烈士纪念日,十二月十三日国家公祭日,不同的节日应结合节日意义开展不同形式的学习或者主题活动。二是学校的常规活动,如开学第一课,开学升国旗仪式,毕业典礼等活动,应在活动中创新设计,有机融入“四史”内容,做大做强,形成品牌系列活动。三是根据国家或省市级召开的重要会议进行贯彻落实学习,如全国抗击新冠疫情表彰大会,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十九届系列全会、党的二十大会议精神。四是本地区发生的重大事件节点,如学习“时代模范”的先进事迹——广西百色市乐业县百坭村第一书记黄文秀,2022年春季广西百色突发新冠疫情情况等等。这些重要的时间节点,都是我们重要的工作坐标,要站在这些节点上,结合“四史”进行深度挖掘典型人物、典型人物以及事件的重要意义,做好学习教育工作。

“四史”教育要与从严管党、治党结合起来。奋斗是共产党永恒的主题,清廉是共产党人不朽的政治底色。要永久的保持政治底色,就要不断的加强教育,总结历史经验,守住初心,不断的加强党性修养,就要从严管党、治党,防微杜渐,反腐倡廉永远在路上。通过“四史”教育中的警示教育,反腐的历史学习,从思想上要牢记初心和使命,时常端正思想,常常自省,坚决从思想源头遏制住这股歪风,在行动上敢于担当,遵纪守法,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实实在在为人民群众办实事,继续完善相应监督制度,对腐败行为采取零容忍的态度,形成不能腐、不敢腐、不想腐的风清气正的良好氛围,把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第二,要增强斗争精神。今日之中国良好局面正是因为全国各族人民通过不懈奋斗、顽强斗争而取得的。斗争精神是中国人民的优良传统和鲜明品格。青年人要承担起振兴中华的时代使命,就要有敢于斗争的精神与勇气。要在干事创业中发挥斗争精神,要引导青年主动到艰苦卓绝地区,老区、边远地区进行实践锻炼,斗争磨炼,淬炼心性,主动到国家和群众最需要的地方攻坚克难,奉献力量,努力成为社会主义建设的合格人才。要敢于与意识形态领域的错误思潮作坚决斗争,对于出现的否定党的领导,否定社会主义制度,诋毁国家领导人和党,调侃、污蔑、革命烈士和抹黑、歪曲烈士事迹的言论和人群,要坚决抵制,检举揭发,要敢于与党内腐败现象作斗争,时刻警惕钱与权诱惑,守住本心,严于律己,做好人民的好干部。

4. 结语

“四史”教育是一场旷古烁今、持之以恒的伟大教育,是中国共产党对中国教育提出的政治要求,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学校是“四史”教育的主阵地,要明确“四史”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通过抓好三支代言人队伍,做好四个学的工作,打造五个课堂,注重六个结合,扎实在青少年中推进“四史”教育,讲清楚中国、中华民族、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之间的理论史、革命史、奋斗史,引导青少年学史爱党,学史爱国,学史立志,学史明理,在历史中收获“以实现民族的伟大复兴为己任”的志气,在历史中收获“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骨气,在历史中收获“请党放心,强国有我”的底气,培养青少年担当精神、奋进精神、拼搏精神、斗争精神,最终成为国家建设的中坚力量和不负人民的坚强臂膀。

基金项目

广西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2年度专项课题《民族地区医学专业大学生“慢就业”现象的成因与治理策略》(2022ZJY1643),广西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2年度专项课题《基于定点帮扶村的医学生创新创业实践研究》(2022ZJY3011),2022年广西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课题(2022SZ050),右江民族医学院2021年党风廉政建设立项研究课题(DFLZ2021C13),右江民族医学院2022年校级辅导员专项课题(Fdy2022B09),右江民族医学院2022年度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改革及实践研究课题(YYCXCY202225Y)的研究成果。

文章引用

欧 融. 围绕“立德树人”,加强“四史”教育
Centering on “Cultivating Virtues and Cultivating People”, the Education of “Four Histories” Should Be Strengthened[J]. 教育进展, 2023, 13(01): 59-66. https://doi.org/10.12677/AE.2023.131009

参考文献

  1. 1. 王君松. 高校辅导员在大学生“四史”教育中的责任担当[J]. 高校辅导员, 2021(4): 8-12.

  2. 2. 习近平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强调 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 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王沪宁出席[J]. 党建, 2019(4): 4-5.

  3. 3. 习近平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 继续把党史总结学习教育宣传引向深入 更好把握和运用党的百年奋斗历史经验[J]. 中国应急管理, 2022(1): 4-6.

  4. 4. 陈永刚. “四史”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 重要意义•现实困境•创新路径[J]. 中学政治教学参考, 2021(40): 60-62.

  5. 5. 习近平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强调 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 推动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J]. 中国民族, 2021(8): 4-7.

  6. 6. 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N]. 人民日报, 2021-11-17(001).

期刊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