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vances in Philosophy
Vol. 12  No. 10 ( 2023 ), Article ID: 73866 , 5 pages
10.12677/ACPP.2023.1210326

基于《德意志意识形态》的世界历史理论解读

祝玉萍

吉首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南 吉首

收稿日期:2023年9月16日;录用日期:2023年10月7日;发布日期:2023年10月18日

摘要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首次继承和扬弃了维柯、康德、黑格尔的世界历史理论,较为系统地构建了内容丰富而严整的世界历史理论,阐述了该理论的前提是“现实的人”;动力因素是生产、交往和分工,其中生产起决定作用;形成的标志是世界市场的形成;本质要求是以无产阶级以及全人类的解放;未来趋势是无产阶级领导的共产主义革命,社会的最终形态是共产主义社会。形成了一个科学的理论体系。在新时代,研究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对中国持续扩大对外开放,建构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具有重要的价值意蕴。

关键词

马克思,德意志意识形态,世界历史理论

Interpretation of World History Theory Based on The German Ideology

Yuping Zhu

School of Marxism, Jishou University, Jishou Hunan

Received: Sep. 16th, 2023; accepted: Oct. 7th, 2023; published: Oct. 18th, 2023

ABSTRACT

In The German Ideology, Marx and Engels, for the first time, inherited and discarded the world history theories of philosophers such as Vico, Kant and Hegel. They systematically constructed a rich and rigorous theory of world history, which elaborates that the premise of the theory is “real human beings”, and its motivating factors are production, communication and division of labour, with production playing a decisive role. The formation of a world market is seen as a significant marker. The essential requirement is the liberation of the proletariat and all of humanity. The future trend is a communist revolution led by the proletariat, leading to the ultimate form of the society—a communist society. This theoretical system formed a scientific framework. In the new era, the study of Marx’s theory of world history holds important value and significance for China’s continuous opening-up, the construction of a community with a shared future for mankind, and the creation of new forms of human civilization.

Keywords:Marx, German Ideology, World History Theory

Copyright © 2023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4.0).

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4.0/

1. 引言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第一次对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则做了较为完整的论述,并以此作为哲学基础,第一次提出各民族的历史正在走向统一的世界历史,实现了对以往世界历史思想的超越,并在时代变迁中不断完善自身的理论逻辑。当下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世界范围呈现出影响人类历史进程和趋势的重大态势,牢牢把握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基本内容和基本方法,既是全面扩大改革开放的政治要求,亦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历史要求、更是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时代要求。

2. 《德意志意识形态》中世界历史思想的理论渊源

新航路的开通,打破了地球上与世隔绝的局面,让人类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加速度”阶段。资产阶级们打破了地域局限性,在全球范围内与各国建立了各种经济联系。当各个国家间的相互交流逐渐形成后,人们的理论视域逐渐扩大,并试图对“世界历史”和它的运行规律进行阐释。

2.1. 维柯的世界历史思想

维柯认为世界历史发展是可以被人类认识的,世界历史发展的动力是人的创造性实践活动,研究世界历史就是研究人类的意图,而这些意图则呈现在人类创造的社会世界中。除此之外,他认为世界历史发展具有规律性,是从低级向高级的进化过程,经历三个阶段:神祇时代(本能),英雄的时代(意志),人的时代(知识)。同样,各个民族的发展也是合规律和合目的的统一。维柯在《新科学》一书中认为,世界各民族具有共同性,即一切民族都将经历兴起、发展、鼎盛、衰亡的循环复归过程,这是一条“永恒的规律” ‎[1] 。但维柯的历史观始终没有突破唯心主义的僵硬外壳。马克思、恩格斯以维柯的世界史观为依据,对世界历史的演变进行了客观、规律性地分析,并对人类的创造行为进行了分析,把实践的观点引入社会历史领域,真正找到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2.2. 康德的世界历史思想

18世纪欧洲的不少思想家都把理性视为历史前进的动力,康德没有否认这一点,但康德的独到之处是他着重强调了“非理性”在历史演进中的关键作用,把“非理性”因素看成推动历史前进的决定性动力。康德并不因为人性存在恶,就把人类历史看着一个不逐渐恶化的过程,他认为历史是“由恶变善”的过程,主张通过理性唤醒人们的善良意志以驱除恶。而他认为人类的历史同样是在由邪恶,自大,野心,贪婪,这些非理性的因素与理性的因素所构成的冲突和对抗中不断发展的。同样,康德还指出,历史的发展具有客观规律性,历史的行动,即人的意志的体现,从表面上看,似乎是一片混乱,其实,它是受普遍规律的控制,按照一种预先设定好的、预先设定好的计划来运作的。历史的发展和演化是合乎规律和合乎目的的统一。康德的世界历史观的局限性是他认为这些规律是由一种超历史的力量——天意,来支配的,这种世界历史观明显属于唯心领域的范畴。马克思、恩格斯对此进行了批判,并在其《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对康德的世界史理论进行了发展,提出了世界史的动因问题。

2.3. 黑格尔的世界历史思想

黑格尔主张,世界历史的动因是“绝对精神”。历史的发展过程不完全是偶然的,而是一个理性的过程。“黑格尔在《历史哲学》中认为,世界历史不过是‘自由概念’的发展。他把人类社会的发展说成是一种‘绝对精神’的外化过程,而‘世界历史’的出发点就是只有帝王才能享有自由的东方中国;‘世界历史’在古希腊和古罗马中飘荡,只有奴隶主和贵族才享有自由;‘世界历史’最后落脚到欧洲的日耳曼民族,在那里追求普遍的自由” ‎[1] 。黑格尔的世界历史观是一种唯心的世界史,他把世界史的发展看作是绝对精神发展的一段历程。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对黑格尔世界历史观进行批判,并与历史唯物主义相结合,把人类的实践活动看作是世界历史发展的动因和根据,从而使其世界历史理论具有唯物性的根据。

3. 《德意志意识形态》中世界历史思想的建构逻辑

3.1. 世界历史形成的前提是现实的人

马克思认为“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 ‎[2] (p. 164),“现实的个人”是世界历史形成的前提条件。马克思说,“真正的个人”既不是独立于现实生活之外的纯粹精神世界,也不是盲目服从自然规律的物质存在。首先,“现实的个人”具有实践性。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只能从社会实践的角度来认识,因为人的本质是一种社会关系的总称,而这种总称只能在人的实践过程所形成的。其次,“现实的个人”具有社会性,无论是自己的生产活动还是他人的生产活动,都具有自然性和社会性这两种双重属性。没有这种社会关系,生产就无法进行。对现实的人的这种把握,不仅改变了马克思对人的本质的理解,而且使这种对人的本质的理解成为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的起点。

3.2. 世界市场的完成是世界历史的形成的标志

为了适应资本的再生产,各民族各国家都卷入了资本主义的浪潮,世界上的国家和个人都被卷入到共同的历史过程中,因此,世界市场的形成也就成为世界历史的开端。世界市场的形成,就是指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世界各地建立起来,生产的各个环节都可以在各个国家进行,这表示资本家可以用最小的成本得到最大的收益,也表明在就业竞争激烈、工资微薄的情况下,无产阶级不能只靠出卖劳动来维持生计,所有人都面对着物质资料的控制和压迫剥削。世界市场的现实让无产阶级在世界各个国家都有了普遍的存在,这让各个国家的无产阶级都认识到,要解决生存问题,只有通过革命才能实现,只有通过革命,才能将不平等的生产关系解放出来。因此,在对生产关系进行变革的过程中,共产主义也就逐渐成了社会关系变革中的一种共识。所以,世界市场的形成是世界历史进程中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标志,它预示着人类已经超越了地域和文化的局限,推动历史走向世界历史。

3.3. 世界历史理论世界历史的动力因素

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指出:“各个相互影响的活动范围在这个发展进程中越是扩大,各民族的原始封闭状态由于日益完善的生产方式、交往以及因交往而自然形成的不同民族之间的分工消灭得越是彻底,历史也就越是成为世界历史。例如,如果在英国发明了一种机器,它夺走了印度和中国的无数劳动者的饭碗并引起这些国家的整个生存形式的改变,那么,这个发明便成为一个世界历史性的事实” ‎[2] (p. 168)。这说明马克思历史理论认为世界历史是伴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以及随之而来的分工的细化和物质性的交往活动的扩大而产生的。在18世纪上半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西欧主要国家已经确立了统治地位,18世纪后半叶,西欧各国进行了工业革命,用大机器取代了工场和手工业,这次工业革命使社会生产能力迅速发展,同时极大地提高了生产的社会化程度,也导致了分工的细化和生产的专业化,生产活动由个体活动转变为社会活动,使产品生产成为许多人共同的活动。人们之间的交往范围由个体之间进一步发展成为地区内部,地区之间,民族之间,国家之间的交往。交往越来越成为一种普遍性的跨区域性的活动,民族历史逐渐向世界历史而转变。同时,各个地区民族,国家之间的普遍交往和不断细化的分工导致的世界市场的形成,这又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力的这种发展(随着这种发展,人们的世界历史性地而不是地域性的存在同时已经是经验的存在了)” ‎[2] (p. 166)。

3.4. 世界历史理论的本质要求

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马克思提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2] (p. 151)。这说明马克思是从客观的物质实践出发去理解人的本质,社会关系即是在一定历史时期由生产决定的人们之间的生产和交往关系。而同时马克思认为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单个人随着自己的活动扩大为世界历史性的活动,越来越受到对他们来说是异己的力量的支配(他们把这种压迫想象为所谓宇宙精神等等的圈套),受到日益扩大的、归根结底表现为世界市场的力量的支配,这种情况在迄今为止的历史中当然也是经验事实” ‎[3] (p. 234)。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解释了资本主义国家是一种“虚幻的共同体”,因为这种“虚幻的共同体”实则代表并且维护资产阶级的整体利益,并不会如同声称的那样代表整个社会,代表广大人民的普遍利益。在资本主义制度下,个体的发展都是不充分的,被限制的。而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认为只有废除“虚幻的共同体”,废除私有制和分工,才能使作为世界历史主体的人得到充分的发展。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出发点和本质都是在探索通过何种途径和方法能够,让人能够真正地获得解放,让人摆脱对物的依赖性,让人更加全面而自由地发展。

3.5. 世界历史理论的未来趋势

人们要获得解放就是要“改变环境” ‎[3] (p. 234),“就是革命的实践,就是共产主义” ‎[4] (p. 54)“共产主义和所有过去的运动不同的地方在于:它推翻一切旧的生产关系和交往关系的基础,并且第一次自觉地把一切自发形成的前提看作是前人的创造,消除这些前提的自发性,使它们受联合起来的个人支配” ‎[2] (p. 202)。这表明人们要实现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就需要进行实践着的共产主义运动。这是由于资本主义世界历史的内在矛盾决定的。不可否认,资本主义的确促进了人类生产力的迅速发展,但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生产力的发展与资本主义私有制之间的矛盾,以及资产阶级对无产阶级的剥削和压迫,一直都是存在的。虽然资产阶级开创了世界历史,但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决定了世界历史的发展必须与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相统一。无产阶级只有通过推翻资本主义社会,打破资本主义市场的束缚,消灭私有制和分工,无产阶级才可能实现解放,全人类才可能实现解放。

4. 《德意志意识形态》中世界历史思想的价值意蕴

4.1. 彰显为全面扩大改革开放的实践

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趋势,即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资本的出现,人类历史由各区域性的民族历史转变为统一的世界历史。在这个过程中,中国是由于资本主义国家的侵略被动地加入资本主义的生产体系。1978年,中国实行了对外开放政策之后,才开始积极地参与到了世界历史进程中。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所取得的长足发展,是马克思关于世界历史理论的最好例证。改革开放以来,21世纪初,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国际环境日益复杂,经济全球化在发展的过程中面临严峻的挑战。一方面,随着贸易保护主义的抬头和经济霸权主义的蔓延,国际政治经济秩序受到了严重冲击。另一方面,随着科技革命的不断推进,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的深度融合发展,以及经济全球化对全球资源配置和配置效率提出了新要求,多边主义和多边贸易在新形势下面临着严峻挑战。面对经济环境的深刻变化,中国向世界承诺:“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而是越开越大” ‎[5] (p. 34),中国将毫不犹豫地将社会主义的发展与世界的历史潮流相结合,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推进开放型世界经济的发展。与此同时,中国还积极承担起大国的责任,在国际社会中不断提出新的理念和新的战略,为促进国际社会的和平、安全、稳定和互利共赢做出了自己的努力。

4.2. 表达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

在马克思看来,世界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是国家与国家之间、民族与民族之间的互动越来越多,世界作为一个整体逐渐转变。而在当下,世界在信息技术和全球化方面发展迅速,人类社会整体上处于全球一体化的进程中。同时当今世界面临多种风险,世界财富分配的两极分化、不同民族文化与价值的冲突、生态环境的破坏和现代性生存的困境问题、逆全球化浪潮等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审时度势,提出了人类共同体的理念。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在经济和物质层面强调各国沟通合作,互利共赢,共同承担责任;在文化方面,我们强调文化没有优劣之分,尊重世界上不同民族的文化发展,倡导各民族间加强交流、对话,让不同民族、不同国家之间的文化在相互尊重的基础上相互学习,相互借鉴;人类命运共同体在生态建设方面,坚持世界各国合作应对气候变化,构筑尊崇自然、绿色发展的生态体系,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理念不仅为解决当前国际社会所面对的全球问题提出了“中国”的解决方案,同时也是当代马克思主义对“世界历史”这一理念的继承与发展。

4.3. 引申为人类文明新形态思想

从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视域来看,自世界市场形成以来,资本主义虚幻共同体通过资本主义压迫、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宣传,在世界各地开疆拓土。在任何时代,具有逐利、霸权、扩张等必然特点的资本主义文化,在资本逻辑的决定性作用下,依然只是一种幻觉。它表现为:工人阶层被资本家排挤,劳工沦为重复性操作的工具,阶级对立加剧,贫富悬殊。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具有社会主义性质的人类文明新形态,它通过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和生态文明五大文明的并存,克服了资本主义文明的单调性,支持文化多元化的平等,尊重各个民族的思想和根本利益,完全改变了人类文明的模式。新型的社会主义的人类文明形态的根本立场是人民立场,根本目的是追求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为核心的。从这个角度来说讲,人类文明新形态它牢牢地把握了马克思主义的核心立场,同时也是对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一种创造性的发展。

文章引用

祝玉萍. 基于《德意志意识形态》的世界历史理论解读
Interpretation of World History Theory Based on The German Ideology[J]. 哲学进展, 2023, 12(10): 1975-1979. https://doi.org/10.12677/ACPP.2023.1210326

参考文献

  1. 1. 周康林. 马克思“世界历史”思想的伟大变革[EB/OL]. 中国社会科学网. https://www.cssn.cn/skgz/bwyc/202208/t20220803_5454298_1.shtml, 2019-08-29.

  2. 2.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 [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12: 151+164+166+168+169+202.

  3. 3.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 [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5: 234.

  4. 4. 梁树发. 从源头上理解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读《德意志意识形态》[J]. 浙江学刊, 2003(1): 54.

  5. 5. 习近平.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J]. 前线, 2017(11): 4-28.

期刊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