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pen Journal of Historical Studies
Vol.
11
No.
01
(
2023
), Article ID:
60533
,
6
pages
10.12677/OJHS.2023.111009
边界与边疆:近30年来中俄边界问题研究述评与展望
和乐乐
云南师范大学历史与行政学院,云南 昆明
收稿日期:2022年12月11日;录用日期:2022年12月22日;发布日期:2023年1月19日

摘要
中俄边界问题是两国极为关切地问题,也是两国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近代以来相较于与其他国家的边界问题来说,中俄边界问题表现出既特殊又复杂的一面,无论从边界的争端与解决还是边界问题的发展历程来看,中俄边界均展现出复杂与特殊的历史面相。在两国交往的300多年里,在边界问题上与其说是双方在互动中沟通与交流,不如说是综合国力博弈地过程。一直以来中俄边界问题是学界关注的焦点,学术成果可谓硕果累累,但在研究过程中存在的研究方法陈旧,同质化现象严重、资料利用单一等问题制约了以边界与边疆为主题的中俄边界以及相关问题的进一步深化。
关键词
中俄边界,边界管理,边疆安全,界务,边界贸易

Borders and Borders: A Review and Prospect of the Studies on Sino Russian Border Issues in Recent 30 Years
Lele He
School of History and Administration of Yunnan Normal University, Kunming Yunnan
Received: Dec. 11th, 2022; accepted: Dec. 22nd, 2022; published: Jan. 19th, 2023

ABSTRACT
The border issue between China and Russia is an issue of great concern to both countries and an important part of bilateral relations. In modern times, compared with the border problems of other countries, the border problems between China and Russia have shown a special and complex side. Whether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border disputes and settlement or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of border problems, the border between China and Russia has shown a complex and special historical face. In the more than 300 years of bilateral exchanges, the border issue is not so much a process of communication and exchange between the two sides in interaction as a process of comprehensive national strength game. The border issue between China and Russia has always been the focus of academic attention, and academic achievements can be described as fruitful. However, the outdated research methods, serious homogenization, single use of data and other problems in the research process have restricted the further deepening of the Sino Russian border and related issues with the theme of border and frontier.
Keywords:Sino Russian Border, Border Management, Border Security, Border Affairs, Border Trade

Copyright © 2023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4.0).
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4.0/
1. 引言
边界是一国与毗邻另一国领土或水域隔开的界线。边界自古以来便是国家直接政治力量对比的结果,同时边界问题亦是国家与国家之间存在争端地矛盾所在,往往在内陆边疆上表现的尤为突出。历史上中国曾与朝鲜、俄国、印度、缅甸、越南、老挝等国家存在过边界问题的纠纷,通过历代政府妥善的解决方案,边界问题基本上得到解决。中俄边界无论从边界的争端与解决还是边界问题的发展历程来看均展现出复杂与特殊的历史面相。本文拟对以近年来中俄边界问题研究为核心,从中俄边界沿革、中俄边界制度、中俄边界界务、中俄边界贸易、中俄边界与边疆问题五个方面总结评析相关研究成果。
2. 中俄边界沿革研究
中俄边界问题从条约角度来看源于雅克萨战争后签订的《尼布楚条约》,从中俄签订的20多个条约来看,这是建立在双方平等地位上签订的边界条约。中俄边界多是通过条约或者勘界确定的,近代主要以东、中、西三段边界为主要争端所在。其中东段边界是学者关注的焦点。关于中俄边界沿革的研究,主要存在于双方签订的边界条约以及对边界的勘定中。吕一燃对中国边界史作了宏观而详实的论述,从中国东北边界谈起,以丰富的史料对中国历史上与邻国存在的边界形成与变迁问题展开了详实的论证,其中对中俄边界东、中、西三段边界的历史沿革问题作出了整体性的探讨 [1]。吕曼指出清政府在收回黑顶子的过程中,俄国一直采取拖延手段,直到1885年俄国照会勘界大臣与中国会办此事,中俄勘界官才于1886年重勘吉林段中俄界址,此次会堪虽解决部分中俄边界问题,但结果仍未超出1860《北京续增条约》的范围,甚至在此基础上又丧失部分领土 [2]。韩狄在书中重点阐述了1911年前后中俄有关在呼伦贝尔地区水路边界谈判始末,在维护国家利益方面,我国会谈代表,寸土必争,取得了水路边界的部分权利 [3]。黄定天以丰富史料论证了中俄东、中、西三段边界的形成与变迁,但主要以叙事的方式展开,对其中所涉条约分析与比较相对来说不够全面 [4]。张宗海在详实资料的基础上对近代中俄边界沿革史进行了论述与总结,指出了当下研究的困境,认为当前对韭菜通岛的研究还是空白,以此可以进一步完善中俄近代边界问题的研究 [5]。张宗海以《中俄珲春东界约》签约始末为主线,因吴大澄未能前往履堪,致使产生很多后续问题,其中最主要者当属黑瞎子岛问题。在与俄国人对待边界问题多多益善、寸土必争相比,吴大澄的思维定式,仍然以传统的天朝上国对外藩施德施恩的层面上 [6]。
刘家磊突破单一资料的研究现状,文中大量采用中国档案与苏联相关史料的相互印证,其中在乌苏里江至图们江之间中俄边界的问题始末及中俄边界的界碑进行了论证,勾勒了更为清晰的中俄东段边界 [7]。与以往单一研究中俄边界某一段不同王燕对中俄东、西两段边界进行了探究,对中俄边界问题的解决进行了重点探究,并结合研究总结了解决中俄边界的几点启示 [8]。宿丰林认为2004年《中俄国界东段补充协定》的签订,使历史上遗留的中俄划界终于得到了符合双方利益的解决,至此两国边界全线划定,这无疑给中俄两国边民带来了福音,为本地区乃至世界和平与稳定做出了很大贡献,中方在此次谈判中做出了很大的让步,表现出了极大的谈判诚意。但是部分俄罗斯学者曲解、歪曲自1689《尼布楚条约》以来的中俄东段边界的历史,煽动对划界的不满情绪,既不符合中俄两国人民的根本利益,也与历史事实相悖 [9]。彭传勇通过探究认为黑龙江沿岸合法的中俄贸易始于1858年《瑷珲条约》的签订,从1858至1911,晚清黑龙江沿岸的中俄贸易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即萌芽时期(1858至19世纪80年代中后期)、快速发展期(19世纪80年代中后期至1903)、继续发展期(1903~1911),总结了晚清黑龙江沿岸中俄贸易的发展特点,俄国始终处于入超地位、双方贸易始终是发展的、双方都是获利的,但俄方获利颇多 [10]。除此之外,臧静敏 [11]、孟文柱,孟月贤 [12]、分别从不同时期不同视角全面而系统的分析论证了中俄贸易,尤其是重要贸易点的发展概况,对于了解黑龙江社会与经济生活各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张宗海 [13] 介绍了旅侨(商人、劳工)在远东经商、工作以及生活的状况,不难看出中国对远东的贡献,也能看出俄国人对中国人的偏见。
近年来有关中俄边界沿革问题的探究不乏优秀成果,但大部分研究成果一直徘徊在历史叙事的层面,缺乏对此问题的深层次研究。当下以新方法、新史料深化中俄边界沿革的探究,尤其是要关注边界变迁对国际关系的影响以及边界沿革与边疆治理的问题。
3. 中俄边界管理制度研究
边界管理制度一般涉及军事制度与政治制度两个方面。军事制度事关国家边疆与国家主权的安全一直为近代以来历届政府所重视。东北地区是清政府起源之地,对东北边疆的管理极为严格,在东北地区施行的以卡伦制度为主的东北边疆管理措施。马长泉以宏观的视角对卡伦制度进行了深入研究,其中主要包括,卡伦的发展史、卡伦类型、管理系统、职能以及卡伦制度在边界防御与边疆管理方面的历史作用 [14]。宝音朝克图根据《科布多政务总册》等文献的记载分别解释“卡伦弁兵的巡逻”、“巡查卡伦”、“察边”制度的基础上,同时亦对这三种巡视制度之间的本质性区别及其相互之间的内在联系做了较为全面的探究 [15]。宝音朝克图以卡伦制度中官兵坐卡来探究清代的防御设置,清政府从各种防御目的出发,制定了有关卡伦官兵坐卡的专项条款,要求坐卡官兵在职期间必须严格履行各项规定,为了强化管理采取相应的奖惩措施,最终使其成为一套完善的带有军事与政治双重色彩的防务管理制度 [16]。马大正以详实的资料对中国历代边疆政策与管理制度进行了探究 [17]。马玉华探究了清至民国边疆治理政策的发展,其研究边疆治理的思路与视角对研究边疆管理具有一定的借鉴性意义 [18]。任师栋认为1858年之前清政府边界意识淡薄,对边界认识不够,于是以1858至1931为期,因此研究东北中俄边界管理以边界管理制度为主,通过探究各制度之间的联系,以此形成边界管理的系统措施,总结边界管理的经验教训,探究制度间的联系、治边措施、治边经验。以此更好的维护国家安全 [19]。
4. 中俄边界界务研究
关于中俄边界的界务研究并未引起学界的足够重视,究其原因主要有三点:边界研究有禁忌、多种因素使边界形成复杂化,研究难度大、资料的分化制约着研究的深化,因此相关研究成果相对较少。邹代钧作为中国近代地图学的倡导者奠基者,是中国由古代沿革地理向近现代,地理科学过程中的重要人物,其《中俄界记》作为《西征纪程》之一,对经纬度概念的运用,是本书一大显著特点,以地理学的视角,着重对有关中俄边界线走向、地势;对中俄外交进行了较为详实的动态分析。尤其对边界各重要方位的勘测作了精确地考证 [20]。由国家图书馆编写的《清代边疆史料抄稿本汇编》在整理边疆原始资料的基础上,对东北地区的界务问题有所涉及,有关中俄边界交涉进行了较为详实的呈现 [21]。蝠池书院编写的《近现代中国边疆界务资料(第八册)》是一本专门研究界务的专著,对边疆界务问题以详实的资料进行了论证与说明,对西南、西北、东北界务问题进行了系统的整理,其中对俄界务进行了详陈。可以说在界务问题的研究方面无论从史料实证、研究的详实度来说均可称为经典著作 [22]。
5. 中俄边界贸易研究
边界贸易是影响两国关系重要因素之一,边境贸易亦是两国文化、经济交流的重要窗口。关于中俄边界贸易的相关问题学界从不同视角对其进行了探究。汤洪庆从中俄边境贸易史的角度,介绍了在边境军事哨所以及巡边过程中进行的持续时间较长的、小型、零星的贸易形势,对卡伦贸易进行了初步探讨,对中俄边境贸易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3]。张念之以东北整体性贸易出发,主要论述了东北贸易的沿革与特质,沦陷前后的东北贸易,其中对中苏之间的边界贸易进行了长时段的对比研究,窥探了不同时期中俄之间贸易的实质以及在边界贸易中的复杂关系 [24]。王晓菊从俄国的角度透视了1861~1917年俄国东部移民开发问题,深度分析了俄国东部移民开发的特点,同时与中国东北边疆的开发进行了对比。张凤鸣主要对17世纪中叶至1949年期间中国东北与俄国经济关系史进行研究,根据双方贸易的动态变化,进行分期考察和研究 [25]。辛培林运用大量的历史资料,既阐述了黑龙江地区开发的历史概况和沿革,又深刻分析了在不同时段的开发的社会状况、经济结构、方针政策、资源利用、人口变化、民族关系、行政设置、城镇发展等在黑龙江发展史上的重大问题。并且进一步指出了上述问题在边疆地区开发过程中的必要性、重要性以及在发展过程中的规律和特点 [26]。
可以看出针对边界贸易的研究,主要散落在论述东北经济发展中的相关问题中,很少发现有直接关于东北边界贸易的直接研究。主要是由于边境相对于内地来说经济欠发达,仅仅是贸易频繁的少数通商口岸为主。由于边境地区恶劣的自然地理条件。加之经济落后以及戍边军民的生活物资未能得到及时的解决,无疑增加了守边的艰难程度。由于边境地区经济与文化的边缘性,留存的史料与相关纪实资料相对较少,增加了研究的困难性。
6. 中俄边界与边疆安全研究
边疆所具有的独特的地缘战略地位,使得边疆地区向来成为国际社会大国势力相互争夺和渗透的场所。边疆安全是国家整体安全架构不可分割的必要组成要素,对边疆关系与边疆安全的探究不是单一、孤立的,而是要放在一个整体的国际关系和国家安全的范畴中来分析。可以说边疆安全即国家安全。由于东北边疆所具有的特殊性与复杂性东北边疆安全成为学界关注的焦点。余潇枫、徐黎丽对边安学的建构进行了历史回顾、现实语境与理论逻辑进行了详细的阐释 [27]。毛振发在整体视角下对边防问题进行了系统的阐述 [28]。张立国以清末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造成陆地边疆被占,海疆被侵犯与边疆出现分裂主义的历史背景。分析了清王朝面临未有之变局在边疆观、边疆安全观和边疆安全模式所做出的反应。相对于清政府传统的边疆安全模式,西方国家在国家观念、边界制度、行政体系、军事水平和国族认同等方面展现出巨大优势。表现出了中国国家形态的滞后性成为边疆危机的主要根源。面对边疆危局,清王朝被迫开始从价值取向、制度机制和军事力量等层面更新边疆安全架构,这种探索虽然未能遏制边疆危机的持续加剧,但却在客观上推动了我国边疆形态的领土化 [29]。马富英主要沿着历史回顾、形式分析、战略思考。以历史为经和以现实为纬,主要探究了造成近代中国出现边疆危机内外部因素、边界事务与国家关系之间的影响与作用、中苏珍宝岛事件的背景,对两国关系及世格局的影响及历史意义、从军防与民防两个方面进行探究,积极构筑坚固的边疆安全防御 [30]。
7. 总结与展望
通过对近年来中俄边界相关问题的梳理不难看出,中俄边界与边疆的相关问题研究取得了显著进步。从内容上看,从多角度探讨中俄边界的沿革、边界界务、边界管理、边界贸易与及边界与边疆安全。尤其从经济与政治的互动的双重属性出发将中俄边界史与边疆治理研究整体推向新的阶段,突出表现在从军、民、中外不同角色与立场分析中俄在边界问题上的认识,在中俄界务研究方面取得显著突破。从研究资料上看,学界在利用档案资料、报刊等资料进行研究的同时,更加注重对勘纪与相关纪实资料的应用,且加大对珍稀边境相关档案与外文文献的整理与发掘,在时间与空间维度上为继续深入探究中俄边界史相关问题的发展成为可能。
学界在中俄边界与边疆问题的研究取得显著突破的同时,笔者认为相关问题依然存在有待探究的空间。首先目前的主要集中在治边措施、政策以及边疆与内地的经济文化交流方面,但以边界的多重属性动态发展与边疆治理相对来说不够全面。其次,在探究边界贸易时,更多的是主要从国家层面上来探究中俄边界的贸易走向与贸易发展,突出的更多的是政治属性,贸易的本质应该说更多的倾向于经济的属性,突出两国边界民间之间的贸易更能反应两国之间真实的贸易动态。再次,关于中俄之间的界务研究,虽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突破,但只是散落在边界的相关问题研究中,缺乏系统性、完整性的的研究,并且在研究界务问题时务必要综合向两国史料的综合印证,并重多角度进行问题的切入,以免出现方法单一性缺乏说服力。
笔者认为,学界在今后中俄边界相关问题的研究中,应在充分利用档案资料、勘纪、报刊资料,应加强对纪实报告、日记、尤其是参加勘纪人物的自传史料等国外资料的应用。在具体问题的研究中对各种资料的使用中要做到相互印证、融汇贯通。在推进宏观研究的同时,继续挖掘资料将具有代表性的个案研究深入分析,结合中观与微观的研究路径深化对中俄边界以边疆问题整体上的认知。在探究边境贸易与边民交流的探究中,要避免同质化的趋向,力求研究的精细化,各分界线存在一定的差异性,打破单一视角,进行综合对比研究,努力探索各边界区之间互动,汲取边界与边疆治理的成功经验。总之,以边界与边疆为主体的中俄边界史及相关问题的研究应当在整体视野下寻求新的突破点,必将在未来取得开拓性的学术成果。
文章引用
和乐乐. 边界与边疆:近30年来中俄边界问题研究述评与展望
Borders and Borders: A Review and Prospect of the Studies on Sino Russian Bor-der Issues in Recent 30 Years[J]. 历史学研究, 2023, 11(01): 61-66. https://doi.org/10.12677/OJHS.2023.111009
参考文献
- 1. 吕一燃. 中国近代边界史上[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13.
- 2. 吕漫. 1886年中俄珲春勘界再探——论吴大澂的“进”与“退”[J]. 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 2021(11): 150-159.
- 3. 韩狄. 呼伦贝尔边界界务交涉始末[J]. 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 2001, 22(4): 67-68.
- 4. 黄定天. 中俄关系通史[M]. 哈尔滨: 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2007.
- 5. 张宗海. 中俄边界沿革史研究[J]. 中国边疆史地研究, 2001, 11(4): 26-31.
- 6. 张宗海, 张临北. 吴大澂与《中俄珲春东界约》[J]. 俄罗斯学刊, 2013, 3(6): 72-80.
- 7. 刘家磊. 东北地区东段中俄边界沿革及其界牌研究二编东北边疆卷[M]. 哈尔滨: 黑龙江教育出版社, 2014.
- 8. 王燕. 中俄边界问题的由来、解决及启迪[J]. 中学历史教学研究, 2014(1): 35-42.
- 9. 宿丰林. 关于中俄东段边界形成史问题的再探讨——兼评俄罗斯学者的“新观点”[J]. 俄罗斯学刊, 2011, 1(3): 58-65.
- 10. 彭传勇. 论晚清黑龙江沿岸的中俄贸易[J]. 边疆经济与文化, 2009(1): 114-118.
- 11. 臧静敏. 二十世纪初期黑河与布拉戈维申斯克市的中俄边境贸易[J]. 黑河学刊, 2004(3): 27-29.
- 12. 孟文柱, 孟月贤. 晚清时期黑河边境贸易简况[J]. 黑河学刊, 2007(2): 79+84.
- 13. 张宗海, 杨昕沫. 俄国割占黑龙江、乌苏里江地区后当地华人商业的形成和发展[J]. 西伯利亚研究, 2008, 35(4): 32-36.
- 14. 马长泉. 清代卡伦制度研究[M]. 哈尔滨: 哈尔滨出版社, 2005.
- 15. 宝音朝克图. 清朝边防中的三种巡视制度解析——“卡兵巡查”、“巡查卡伦”、“察边”之区别与联系[J]. 清史研究, 2003(4): 67-73.
- 16. 宝音朝克图. 清代卡伦官兵的坐卡制度解析[J]. 内蒙古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4, 36(3): 56-59.
- 17. 马大正. 中国边疆经略史[M]. 郑州: 中州古籍出版社, 2000.
- 18. 马玉华. 治边政策: 从清代到民国的梳理[J]. 南京晓庄学院学报, 2012, 28(1): 109-113.
- 19. 任师栋. 近代东北中俄边界管理研究(1858-1931) [D]: [硕士学位论文]. 沈阳: 辽宁大学, 2017.
- 20. (清)邹代钧. 西征纪程中俄界记[M]. 长沙: 岳麓书社, 2010.
- 21. 国家图书馆. 清代边疆史料抄稿本汇编22[M]. 北京: 线装书局, 2003.
- 22. 本书编委会. 近现代中国边疆界务资料三编[M]. 北京: 蝠池书院, 2010.
- 23. 汤洪庆. 清代黑龙江地区卡伦贸易考述[J]. 中国边疆史地研究, 1995(1): 43-49.
- 24. 东方经济研究所, 张念之. 东北的贸易[M]. 上海: 东方书店, 1948.
- 25. 张凤鸣. 中国东北与俄国苏联经济关系史[M]. 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3.
- 26. 辛培林, 张凤鸣, 高晓燕. 黑龙江开发史[M]. 哈尔滨: 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1999.
- 27. 余潇枫, 徐黎丽. “边安学”刍议[J].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9, 39(5): 5-18.
- 28. 毛振发. 边防论[M]. 北京: 军事科学出版社, 1996.
- 29. 张立国. 国家形态冲突与清末的边疆安全架构转型[J]. 青海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 43(5): 54-62.
- 30. 马富英. 中俄关系中的边疆安全研究[D]: [博士学位论文]. 北京: 中央民族大学, 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