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reative Education Studies
Vol. 09  No. 05 ( 2021 ), Article ID: 45757 , 5 pages
10.12677/CES.2021.95200

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高师院校大学生环境教育普及策略探究

肖 雪1,张运春2,刘守江1,张桥英1

1西华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四川 南充

2西华师范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四川 南充

收稿日期:2021年7月1日;录用日期:2021年10月7日;发布日期:2021年10月14日

摘要

作为中国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美丽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备受关注,建设美丽中国已成为社会发展必然。高师院校大学生既是未来社会的建设者又是未来中小学领域的教育工作者,对他们普及环境教育,有利于环境意识的广泛传播与全民环境素养的培养,对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美丽中国梦”的实现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建议通过构建环境教育课程体系、创新课堂教学模式、开拓实用有效的课外实践等方式,在高师院校大学生中加强环境教育的普及。

关键词

生态文明建设,环境教育,高师院校

Popularization Strategies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for Normal University Student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Xue Xiao1, Yunchun Zhang2, Shoujiang Liu1, Qiaoying Zhang1

1Schoo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China West Normal University, Nanchong Sichuan

2College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 and Engineering, China West Normal University, Nanchong Sichuan

Received: Jul. 1st, 2021; accepted: Oct. 7th, 2021; published: Oct. 14th, 2021

ABSTRACT

A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Chinese dream, the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of “Beautiful China” has attracted much attention,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Beautiful China” has become an inevitable social development. Undergraduates in norm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re not only future builders of China but also future educators in the field of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To popularize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for them is conducive to the wide spread of environmental awareness and the cultivation of environmental literacy of the whole nation. I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society and the realization of the “Beautiful China Dream”. This paper suggested that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should be popularized in normal universities by constructing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curriculum system, innovating classroom teaching mode, and exploring practical and effective practices out of the campus.

Keywords: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Norm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Copyright © 2021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4.0).

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4.0/

1. 引言

自18世纪60年代,工业文明兴起且不断发展与完善,不仅引起了全球经济的飞速增长,甚至对自然环境造成了极大破坏。继《寂静的春天》唤醒人类的环境意识以来,全球对环境问题和环境教育的关注历久弥新。作为中国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美丽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目标在党的十八大第一次被写进了政治报告,而十九大报告对生态文明建设具有理论和实践创新。大学生是未来生态环境建设的生力军,必须拥有环境保护意识和相应技能。经过40多年的发展,我国环境教育工作在实践与理论研究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与其他学科或国外的研究进展相比,我国对环境教育的重视程度及参与环境教育的研究学者还稍显不足 [1]。加强高师院校非环境专业学生的环境教育是非常重要的环节,在建设人地协调发展社会的过程中,就高师学生环境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将是推动环境教育和普及环境保护意识的关键措施之一。

2. 高师院校大学生环境教育的内涵

环境教育是一种全面的终生教育 [2],增强人类的环境素养、树立正确的环境价值观、掌握环境基本技能是环境教育最大的功能体现 [3]。只有环境保护基础知识、环境法律法规以及正确的环境伦理观深入人心 [4],才有利于更好更快地实现资源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学校环境教育是环境教育的关键,它联结着社会环境教育与家庭环境教育 [5]。新时代背景下,大学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前进的推动力量,在其整体加强环境教育,对推动经济社会与环境协调发展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另一方面,高师学生是小学和中学教育的主体,高师学生的环境教育工作将为基础教育培养具有较高环境素养的教育工作者,让环境教育从小抓起,从而使环保意识在全社会开花结果,为生态文明目标——“美丽中国”的完成奠定坚实的基础。目前,我国大部分高等师范院校创建了环境工程学院,开设了环境专业课程,为环境保护事业输送了大量专业性人才 [6]。但所开设的环境类全校通选基础课程很少甚至没有,对其他高师学生来说,其获取环境基础知识的途径有限,不能满足培养环境素质与环境道德的需要。

3. 高师院校大学生环境教育的必要性

3.1. 时代发展的要求

新时期,我国提出了建立“生态文明”社会,以可持续发展为引导,并将其上升为治国理政的新理念、新战略 [7]。具备全面且高素质的人才越来越被社会发展所需要,受过高等教育的大学生作为社会前进的主力军,应具备基础的环境保护知识、养成基本的环境素养,以适应可持续发展之路。我国在转变过去追求经济发展,忽略资源与环境相互关系的发展过程中,取得了不少战略性的成就,如:黄河的治理、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等。目前我国生态环境局势依然严峻,环境治理与保护是一个漫长而艰巨的过程,它的解决不仅需要科学技术与法律手段,更需要社会环境教育,环境教育对改善环境问题有着重要意义,在生态文明建设中起着启蒙、开发、引领的作用 [8]。高师院校大学生不仅是社会建设的希望,更是基础教育工作者,只有高师院校大学生的环境教育得到加强,使其具有基本的环境意识与道德,并做到知行合一,生态文明才能更好更快的完成。

3.2. 高师学生环境理念欠缺

虽然不断提升生态文明建设的高度,高师学生环境教育也引发了各界的关注,但环境教育在各高师院校、社会、高师学生方面仍存在着许多问题。首先,高师院校在人才培养目标、环境教育背景的师资力量、课程设置等方面有待完善与提高。从部分高师院校官网查询发现,其人才培养一般包括专业培养目标,关于基本素质培养目标尤其是环境素质方面严重不足。高师学生的环境教育,除了由学科老师结合自身专业教授环境基础知识外,还应配备专职的环境教育老师 [9]。但部分高师院校拥有的环境教育师资力量无法满足全体师范学生,这个问题在普通高师院校尤为明显。故而在课程设置方面,只有环境专业或相关专业会开设环境类必修课或选修课,且主要以课堂讲授、讲座报告等方式为主,无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缺乏适宜的实践活动,学习兴趣不高,教学效果不佳。其次,用人单位在招聘人才时,并未对环境意识与道德作出要求,导致高师学生本身对环境相关课程的选修意识不强。最后,相关调查问卷数据表明,高校学生都较关心环境,并且具备一定的环境知识,但环保行为却较为淡薄 [10],说明环境态度与环境行为存在严重脱节。

3.3. 未来职业性质的要求

很多高师院校在环境教育师资人才培养方面投入不足,大多没有开设专门的环境教育方向专业,专业设置在环境教育方向形成洼地,导致具备专业环境教育知识的老师无法满足基础教育阶段对环境教育专职教师的需求 [11]。而高师学生又是未来从事教师职业的教育者。基础教育阶段的环境教育要求:教育者能够根据国家关于环境教育的相关规定,对受教育者传授环境保护基础知识、环境法律法规以及施加好的环境素养,将其培养成为能够将所学环境基础知识和环境素养应用在日常生活中的人的过程。只有教育者本身受到了良好的环境教育,具备一定环境基础知识和环境素质与道德,才能自发地将环境教育渗透到各个学科教学中去,对受教育者施加环境影响,以补充专业环境教育师资的不足,才有利于全民环境素质的养成。

4. 高师学生环境教育策略分析

4.1. 构建环境教育课程体系

通过整合高师院校环境学院和非环境学院相关课程的教学资源,构建面向非环境专业学生的环境教育课程体系,包括必修和选修课程:除已开设的环境类必修课之外,还需要对现有环境类通识选修课程进行整合,建立起适合非环境专业学生环境教育的开放式立体化课程群,根据专业特点,可选择开设《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环境科学基础》、《资源与环境》等课程,结合生态学、法律伦理、环境健康等不同主题开设拓展课程。各课程的教学内容除了相应教材的理论体系外,还需要及时跟踪国内外最新环境实事和热点问题,以国际化的视野审视国际和国内环境问题,并教育和劝导学生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关注生活中与环境相关的话题与问题。同时,在相关学科课程中采用渗透课程模式,即多学科模式,将适当的环境内容(包括概念、态度、技能等)渗透到各门学科当中,通过各学科课程的实施,实现非环境专业学生的环境教育 [12]。除此之外,可开发地方课程,根据当地存在的环境问题,创设相应主题的环境教育课程,带领高师学生实地考察,发现环境问题,分小组制定环境问题解决措施,拉近非环境专业学生与课堂环境教学的距离,避免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发生。

4.2. 创新课堂教学模式

课堂教学环节仍然是高校环境教育的主体,但是需要对课堂教学模式进行创新。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实例的引入与剖析,引导学生独立思索和自我分析 [13]。科学而巧妙地设计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通过播报热点新闻、朗读经典著作、讨论发言、小辩论、小主题讲座等形式让学生充分参与教学过程,从而构建一个开放的、研讨式的课程环境,使学生充分融入课堂,更好的激发其学习的积极性 [14],增强学生的学习主体意识,真正做课堂的主人,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性和团队协作精神,让学生的综合能力不断得到加强。除此之外,教师在环境教育教学过程中,可更多的将环境知识富集地告知学生,并将学习目标、学习任务安排给学生,最后以规定的方式将学习成果展现出来 [15]。在教学内容上,紧密结合日常生活行为,使授课内容与学生身边的现实相联系,提高学生的行为输出水平 [16]。在教学方法上,采取课堂讨论法、启发法、探究法等教学方法,建立师生间“互动的、双向的”关系,使教学过程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关系中完成,以期产生多层次的效果。在课程考核方面,改变“以分数论英雄”的做法,注重开展研究型学习,加强对学习过程的监督和管理,增大平时表现及实践活动所占的比例,以考察高师学生综合能力和问题分析与解决能力。

4.3. 开拓实用有效的课外实践

高师院校教授的环境保护基础知识,大概只有10%转化成环境意识,而环境意识对环境友好行为之间也只有10%的转化率 [17]。因此,除了课堂互动外,还需要给学生提供足够的课外实践活动,做到知行统一,让高师学生能身体力行地参与到相关环境问题的认识和解决过程中。结合我国和各地区社会经济发展与环境相互协调的实例,进行实例和现场教学,加深高师学生对环境与发展相互协调的认识,组织学生参加社区、企事业单位、政府部门的环境保护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参与环境保护的意识与能力 [12]。充分挖掘校内外资源,依托教师的科研项目以及相关社团的活动,开展课题研究、环保公益讲座等形式多样的环境教育实践活动,并在世界环境日、地球日等节日让高师学生到附近中小学或社区开展主题活动,带动更多的人关注环境和环境问题。通过实践活动,增强高师学生对环境问题的认识和理解,还可以增进高师学生之间和师生之间的交流与信任,帮助高师学生形成正确的环境价值观,锻炼沟通交流和相互协作的能力,也为全社会形成良好的环境意识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5. 结语

在建设“美丽中国”的背景下,高师学生作为未来社会的建设者和基础教育的从业者,加强其环境教育,对提高全民环境素质、协调环境与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在现实生活中,理论与实践存在较大脱节,高师学生的环境教育普及尚未引起足够重视。通过构建环境教育课程体系、创新课堂教学模式、开拓实用有效的课外实践等多种方式,能够有效促进在高师院校非环境类专业学生环境教育的普及。

基金项目

本研究获得西华师范大学质量工程及教学研究项目资助(项目号jgxmyb18170)。

文章引用

肖 雪,张运春,刘守江,张桥英. 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高师院校大学生环境教育普及策略探究
Popularization Strategies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for Normal University Student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J]. 创新教育研究, 2021, 09(05): 1221-1225. https://doi.org/10.12677/CES.2021.95200

参考文献

  1. 1. 朱珠. 新时代大学生环境教育路径探析——以上海市部分高校为例[D]: [硕士学位论文]. 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 2019.

  2. 2. 郭向云. 浅论在高职院校开展环境教育的意义及对策[J]. 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10, 27(10): 19-20+22.

  3. 3. 曾丹燕, 陈为旭. 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大学生环境教育探究[J]. 绿色科技, 2020(21): 243-246.

  4. 4. 马燕, 李志萍. 论加强大学生环境教育与生态环保意识培养[J]. 教育教学论坛, 2012(21): 82-83.

  5. 5. 刘建伟, 郭桂平. 高校大学生环境教育刍议[J]. 高等教育研究学报, 2010, 33(3): 21-23.

  6. 6. 连进承. 教育发展观视域下大学生环境教育及其生态意识的提升——评《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及其历史发展研究》[J]. 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9, 39(21): 2.

  7. 7. 张宝林. 生态文明视角下高校环境通识教育课_省略_古师范大学通识教育[J]. 中国现代教育装备, 2020(1): 58-60.

  8. 8. 刘晓红. 生态文明视域下的大学生环境道德教育[D]: [硕士学位论文]. 石家庄: 河北师范大学, 2014.

  9. 9. 肖力华. 高师环境教育: 提高全民环境素质的基础[J]. 韩山师范学院学报, 2001, 22(3): 106-110.

  10. 10. 王建旭. 大学生环境意识调查与高校环境教育新模式的构建[J]. 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1, 10(1): 105-107.

  11. 11. 任洪涛, 王飞. 我国环境课程教育的偏失与矫正路径[J]. 创新, 2019, 13(6): 111-118.

  12. 12. 徐春霞, 罗胡英, 吴宾凤, 刘喜梅. 非环境类专业大学生环境教育问题研究[J]. 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 2007, 9(3): 8-10+14.

  13. 13. 刘倩, 高俊亮, 张代雨, 金凤, 汪宏.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背景下海洋工程环境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J]. 教育教学论坛, 2020(10): 158-159.

  14. 14. 曾昆. 人与环境课程的研讨式教学探索与实践[J]. 教育教学论坛, 2016(13): 140-141.

  15. 15. 钟顺清, 李红伟, 申秀英, 郑文武. 互联网环境下大学生环境教育中自主学习探讨[J]. 衡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7, 38(3): 90-93.

  16. 16. 贾铁飞, 银山. 高师资源环境素质教育课程特色建设初探[J]. 内蒙古师大学报(自然科学汉文版), 1999(S1): 85-88.

  17. 17. 马桂新. 欧洲环境教育的特点和发展趋势[J]. 环境教育, 2001(6): 26-30.

期刊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