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reative Education Studies
Vol. 11  No. 06 ( 2023 ), Article ID: 66899 , 6 pages
10.12677/CES.2023.116203

宁波大学经济学专业政产学研协同育人机制 创新与实践

余璇

宁波大学商学院,浙江 宁波

收稿日期:2023年4月19日;录用日期:2023年6月1日;发布日期:2023年6月12日

摘要

在新经济时代、新文科建设的背景下,如何创新政产学研协同育人机制,适应国家一流专业人才培养需求,是未来经济学专业建设的重点方向之一。文章首先从学科内容单一化、市场需求与教学内容脱节、缺乏国际视野和教学模式不灵活分析了经济学专业传统育人机制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结合宁波大学经济学专业的现实情况,设计了经济学专业政产学研协同育人机制的方案。最后,从政策支持、资源共享、绩效评估和提供培训四个方面提出了宁波大学经济学专业政产学研协同育人机制的保障举措。

关键词

人才培养,协同机制,机制构建,经济学

Innovation and Practice of the Education Mechanism of Industry-University-Research Cooperation for Economics Major in Ningbo University

Xuan Yu

Business School, Ningbo University, Ningbo Zhejiang

Received: Apr. 19th, 2023; accepted: Jun. 1st, 2023; published: Jun. 12th, 2023

ABSTRACT

In the context of the new economy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new liberal arts subjects, innovating the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mechanism among government, industry, academia, and research institutions, and adapting to the needs of cultivating top-notch talents in the country, is one of the key directions for the future development of economics as a major. This article analyzes the problems of traditional education mechanisms for economics majors, including the homogenization of subject content, the disconnect between market demand and teaching content, lack of 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 and inflexible teaching modes. Based on this analysis and in combination with the actual situation of the economics major in Ningbo University, a program for the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mechanism among government, industry, academia, and research institutions for economics majors is designed. Finally, safeguards for the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mechanism among government, industry, academia, and research institutions for the economics major in Ningbo University are proposed from four aspects: policy support, resource sharing, performance evaluation, and training provision.

Keywords:Talent Cultivation, Synergy Mechanism, Mechanism Construction, Economics

Copyright © 2023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4.0).

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4.0/

1. 引言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并进一步提出要“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培养造就大批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早在2018年,教育部就发布《教育部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教高〔2018〕2号),明确要求制定实施“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 [1] 。2019年教育部、科技部等13个部门正式联合启动“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开始全面推行“新文科”建设,倡导多维度交叉创新型人才培养理念,提升中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质量与竞争力 [2] 。构建人文社科类专业跨界人才培养新模式正是这一计划的根本目的之一 [3] 。

作为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浙江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和宁波市重点专业,宁波大学经济学专业一直秉持“强化基础、重视交叉、突出创新、立足中国”理念,培养了一大批具有国际视野、熟悉国情、掌握经济学研究范式和工具的创新型高质量人才。在新经济时代、新文科建设的背景下,如何创新政产学研协同育人机制,适应国家一流专业人才培养需求,是未来经济学专业建设的重点方向之一。通过研究,对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备扎实的经济学专业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掌握现代经济学的研究范式和数量分析方法,熟悉中国经济运行与改革实践,具有国际视野和创新创业能力,具有认知社会、理解社会、建设社会的能力,能够适应经济全球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发展目标建设的高素质复合性创新型经济人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 文献梳理

高等教育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是人才培养的重要根据地。在过去十年间,政产学研合作、协同育人一直是高校经久不衰的话题 [4] 。主要体现在政产学研协同育人的概念内涵、优势发挥和机制构建三方面。

在政产学研协同育人的概念内涵上,王香兰等(2022)指出“政产学研”人才培养模式是包括政府、企业、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等在内的多元主体协同育人的模式 [5] 。孟庆瑜和李汶卓(2022)也认为,作为新文科建设的重要形态之一,政产学研协同育人是多元主体在具有共同的目标和价值观基础上的合作模式,是推动传统文科迭代升级,从专业分割转向交叉融合的关键载体 [6] 。在政产学研协同育人的优势发挥上,吴洁等(2019)指出政产学研协同创新是实施创新驱动,推动国家和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 [7] 。Liew等(2012)研究发现在协同创新的过程中,企业和高校需要不断调整自己的研究目标,才能促进政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成功 [8] 。李文静和孔丹丹(2020)认为,在充分发挥各方优势、促进各方形成互利共赢关系的情况下,政产学研协同育人能促进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及我国企业的发展和经济转型 [9] 。在政产学研协同育人的机制构建上,黄志刚和钟春玲(2016)以福州大学为例,阐述了地方院校在实施政产学研协同育人方面的积极探索及取得的成效,并提出要实现一流本科教学改革与创新,应坚持以生为本的育人理念、坚持人才培养特色、坚持面向区域社会需求 [10] 。Hu (2014)基于高校在协同创新中存在的问题,建立了政产学研协同创新路径博弈模型,为高校的协同创新路径选择提供了依据 [11] 。黄可权和郑国诜(2022)以龙岩学院为例,构建了面向数字经济的具有激励相容和内在驱动力的政产学研协同育人聚合机制和“共建、共管、共享”人才培养体系 [12] 。

3. 经济学专业传统育人机制存在问题分析

经济学专业主要研究经济系统中人们如何制定和实施决策来分配有限的资源。它涉及到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财富的过程和机制,并强调市场力量、政府干预和社会福利的角色。在人才培养上,经济学专业着眼于新经济时代新文科国家一流专业人才培养需求,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秉持“强化基础、重视交叉、突出创新、立足中国”理念,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备扎实的经济学专业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掌握现代经济学的研究范式和数量分析方法,熟悉中国经济运行与改革实践,具有国际视野和创新创业能力,具有认知社会、理解社会、建设社会的能力,能够适应经济全球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发展目标建设的高素质复合性创新型经济人才。在传统的育人机制过程中,经济学专业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3.1. 学科内容单一化

传统经济学教育注重宏观经济和微观经济学理论,忽视了其他实践经验和能力的培养,如社会调查、数据分析、沟通协商等能力。这可能导致毕业生在职场上缺乏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实际经济活动非常复杂,除传统的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外,还需要培养学生完善的数理计算、数据分析、沟通协调能力等实践技能,以应对更广泛的经济领域和变化莫测的市场需求。因此,传统经济学教育需要在学科体系、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上进行创新和改革,以提高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

3.2. 市场需求与教学内容脱节

传统经济学育人机制中可能存在与市场需求脱节的问题,即学生所学知识和职场需求不匹配,导致他们在就业市场上竞争力不强。例如,当前社会中诸如数据科学、计算机编程等技能已经成为了许多岗位的基础要求,在某些领域,甚至超过了纯经济学背景的要求。此外,市场对于应用型人才和跨学科背景的需求也逐渐增加。因此,传统经济学教育需要对教育模式和课程设置进行更新,以更好地适应市场对于人才的需求。高校可以与企业建立联系,了解其所需的技能和背景,并相应地调整经济学专业的课程设置,以向学生提供更实用、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技能和知识。同时还需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性课程、实习和项目等活动,以更好地增强其实践能力和市场竞争力。

3.3. 缺乏国际视野

许多传统经济学教育仅涵盖国内市场和国家政策,没有强化国际视野的培养,无法对全球经济环境有深入了解和更好的竞争力。由于全球化的发展,许多企业和组织都要求其员工具有良好的国际经验和能力,从事国际贸易、金融和投资等领域。因此,经济学教育需要更加注重国际化视野的培养。这包括增加海外留学机会,开设涉外课程、参加国际竞赛和国际实习等活动。同时,高校可以与国外高校和企业建立联系,以提供跨学科研究和课程开发合作,为学生提供更为广泛和深入的跨国经济学视角和背景。

3.4. 教学模式不灵活

传统教学方式难以满足现代学生的个性化需求。传统上,经济学课程主要以面授为主,由老师讲课,学生听课和做作业来学习。但是,现在的学生更需要通过实践和研究来学习和解决问题。现在的学生更需要交互式、实践型和数字化的教学方式。例如,他们认为通过小组讨论、参与项目、实践考察、网络学习等方式更能提高学习效果和知识技能的掌握。此外,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网络课程、在线资源、智能辅助等新的教学模式也已开始应用于经济学教育。因此,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技能,高校需要灵活地调整教学模式,为学生提供更多元化的学习体验。例如,将小组讨论、案例分析、实践项目等纳入课程设计,并利用网络技术为学生提供丰富多样的在线资源和工具。同时,高校还要不断地通过教学评估和学生反馈,跟踪和维护教学质量,根据学生的不同需求和有限性进行改进。

4. 宁波大学经济学专业政产学研协同育人机制的方案设计

所谓政产学研协同育人(政府、企业、学校与科研机构协同育人),是一种旨在强化教育和企业、政府等社会组织之间合作的育人模式,以推广学生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的发展。政产学研协同育人的基本思想是通过企业资深专家、政府决策者、学界权威等多方合作,将职场需求和市场参考纳入到经济学的教学中,从而提高学生在现实环境下应用所学知识的实践技能。根据“新文科”建设的要求,结合商学院经济学专业现有育人机制建设基础,进一步探究政产学研协同育人机制的概念内涵和关键构成要素,本文构建了经济学专业“政府部门 + 企业单位 + 高等院校 + 科研平台”多主体协同育人机制。

Figure 1. The government-industry-academia-research cooperative education mechanism

图1. 政产学研协同育人机制运行图

图1所示,经济学专业政产学研协同育人机制的运行需要依赖多主体,具体包括政府部门、企业单位、高等院校和科研平台。每个主体在其中发挥的作用各不相同,其中政府部门提供政策支持,企业单位提供实习实践机会,高等院校培养学生专业知识,科研平台锻炼学生的学生研究水平。不管作用如何,但最终的目的导向是一致的,即提升学生自身能力,也即“政产学研”最终导向为“用”。具体来说:

“政”对应政府部门。作为政策支持者,政府部门可以发布指导政策,为政产学研协同育人提供指导和规范,推动政府和教育界、校企合作和产业发展相结合。例如,提出促进校企合作、贯通人才培养与用人需求等鼓励政策。此外,政府可以通过整合政、产、学、研各方资源,使他们形成良性的互动关系。例如,归集各方贡献,建设产学研交流平台,帮助地方鼓励投资、为校企合作洽谈服务等。

“产”对应企业单位。作为实践提供者,企业不仅可以提供给学生真实的实践环境和案例,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理论知识并了解行业发展趋势,还能为学校提供实习、科研项目合作等方式开展校企合作关系,共享各自资源。此外,企业可以参与制定课程和教材,以确保学生学习所得满足实际需求;同时也可以开展技术交流和技能培训,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行业变化和创新实践。

“学”对应高等院校。作为核心培养者,高等院校一方面要根据行业需求和学生发展需求制定针对性的课程设置,培养具备前沿技术和实践能力的专业人才;另一方面,高等院校还应与政府部门、企业和科研机构开展合作项目,为经济学专业的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和社会资源,同时也推进了学术研究成果的应用。高等院校可以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师的专业水平,引入国内外优秀学者、企业家、经济学家等行业精英,打造优质课程和教材。同时探索新的教育模式,如课程设计、实践环节等,进行教育改革创新,并鼓励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提升。

“研”对应科研平台。作为学术引领者,科研平台能够为学生提供最前沿的研究成果和技术,使他们了解最新的发展动态,并能够通过实践运用到工作中。科研平台还能够吸引和培养高水平的本地和国际人才,为学生培养提供更雄厚的智力支持,同时也是吸引人才留岗和营造创新环境的关键所在。此外,在知识产权转化服务上,科研平台可以为学校研究成果进行知识产权保护、推广和转化,孵化潜在的创新企业,带动经济发展,同时也把满足社会需要作为一项重要使命。

5. 宁波大学经济学专业政产学研协同育人机制的保障举措

政产学研协同育人机制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通过一系列保障举措来确保有效运行。在具体思路上,围绕培养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和一流专业建设目标,立足新文科和基础专业办学特点,秉持“强化基础、重视交叉、突出创新、立足中国”的建设新理念,打造“基础性、交叉性、高端性、前沿性、实践性”的课程新体系,落实“研究导向型、启发互动型、创新实践型”的经济新课堂,确保人才培养质量持续提升。具体举措包括以下几点:

一是政策支持。政策支持是推动政产学研协同育人机制有效运行和提高协作效率的一个关键因素。政府可以出台资金支持政策引导企业、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参与政产学研协同育人,比如为开展相关项目提供财政补贴或专项资金。政府还可以出台税收减免等优惠政策,鼓励参与政产学研协同育人的企业进行实践探索和创新。此外,政府可以出台更加简化行政审批程序的政策,减轻企业和高等院校在政产学研协同育人方面的行政审批负担。

二是资源共享。资源共享是政产学研协同育人机制的基础和前提,有助于实现资源互补、优化配置和提高工作效率。政府可以建立政产学研协同育人的共享平台,以便企业、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之间进行资源交流和合作,如课程设计、师资培训、社会服务等。各方应加强信息共享,及时了解各自需求和情况,共享各自拥有的信息资源,帮助其他机构更好地了解交叉领域的知识,并推动资源对接。政府部门也可以通过信息平台和政务网站等渠道发布行业和政策信息。高等院校可以主动分享教学资源和课件,满足企业或科研机构的人才培养需求。同时,企业也可以提供实践实习场景和案例,支持高等院校更好地衔接企业实际需求的教育培养。

三是绩效评估。绩效评估是政产学研协同育人机制的重要环节,通过对参与机构和个人的绩效进行评估,可以发现问题、优化资源配置、提高效率。应在开展政产学研协同育人工作之前明确评估指标和量化标准,确定全过程的输出目标和标准。可以聘请第三方评估机构来对政产学研协同育人机制的绩效进行评估,使得评估更加客观、公正、互利共赢。在评估结果中充分体现机构和个人为价值创造所做出的贡献,对表现优异者给予激励和奖励,以提高其热情和积极性。另外,应通过充分沟通向实践者传递相关评估获得排名、评估方法与规则,强调不断完善、提升评估的积极意义。

四是提供培训。高等院校应为参与政产学研协同育人工作的人员提供相应的培训和支持,使他们能够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和技能。同时,科研机构应定期举办较规模化的演讲、培训活动,进一步加强人才之间的交流与协作。根据参与者的不同需求,应设计针对性的培训方案,如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和培训形式等,以实现针对性和精准性。在培训方式上,可以采用面对面授课、远程教学、在线学习和集中研讨等,通过不同的培训方式满足参与者的不同需求,提高学员的培训效果。通过持续地培训和不断更新的内容,保持政产学研协同育人机制参与者的专业能力和实践技能的竞争力。

基金项目

本文系宁波大学教学研究项目“政产学研协同育人机制创新与实践——以宁波大学商学院经济学专业为例”(JYXMXZD2023032)的研究成果。

文章引用

余 璇. 宁波大学经济学专业政产学研协同育人机制创新与实践
Innovation and Practice of the Education Mechanism of Industry-University-Research Cooperation for Economics Major in Ningbo University[J]. 创新教育研究, 2023, 11(06): 1333-1338. https://doi.org/10.12677/CES.2023.116203

参考文献

  1. 1. 张晨, 李澈. 教育部印发“新时代高教40条”决定实施“六卓越拔尖”计划2.0 [J]. 教书育人(高教论坛), 2018(12): 35.

  2. 2. 林健. 面向“六卓越一拔尖”人才培养的挑战性学习[J].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2020, 41(2): 45-58.

  3. 3. 滕娇, 陈祖展, 唐果. 新文科背景下设计创新驱动政产学研协同育人机制研究[J]. 美术教育研究, 2022(8): 111-113.

  4. 4. 雷明镜, 张华, 武卫东, 盛健. “政产学研用”多元协同育人机制探索——以上海理工大学制冷空调产业学院(含山)为例[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20(6): 81-85.

  5. 5. 王香兰, 刘洁, 陈翠霞, 任爱华, 李树利. 新文科背景下“政产学研”协同育人机制创新与实践——以河北金融学院保险学专业为例[J]. 济南职业学院学报, 2022(3): 79-82.

  6. 6. 孟庆瑜, 李汶卓. 政产学研协同育人模式下我国立法人才培养的问题审思与机制创新[J]. 河北法学, 2022, 40(10): 76-96.

  7. 7. 吴洁, 车晓静, 盛永祥, 陈璐, 施琴芬. 基于三方演化博弈的政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研究[J]. 中国管理科学, 2019, 27(1): 162-173.

  8. 8. Liew, M.S., Shahdan, T.N.T. and Lim, E.S. (2012) Strategic and Tactical Approaches on University-Industry Collaboration. Procedia-Soci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s, 56, 405-409. https://doi.org/10.1016/j.sbspro.2012.09.669

  9. 9. 李文静, 孔丹丹. 政产学研协同育人视角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意义、困境与出路[J]. 辽宁科技学院学报, 2020, 22(6): 35-37.

  10. 10. 黄志刚, 钟春玲. 构建政产学研协同育人模式推进地方院校一流本科教育[J]. 教育与考试, 2016(2): 74-79.

  11. 11. Hu, X. (2014)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Path Selection of Universities Industry-University-Research.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Digital Content Technology and Its Applications, 8, 104.

  12. 12. 黄可权, 郑国诜. 面向数字经济的新商科政产学研协同育人机制创新与实践——以龙岩学院为例[J]. 创新与创业教育, 2022, 13(1): 62-69.

期刊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