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vances in Education
Vol. 13  No. 11 ( 2023 ), Article ID: 75350 , 5 pages
10.12677/AE.2023.13111356

浅析中文歌曲融入来华研学项目的价值与方式

——以面向海外青年的项目为例

林迎娟1*,张杰2

1北京语言大学国际中文教育实践与研究基地,北京

2北京语言大学国际中文学院,北京

收稿日期:2023年10月7日;录用日期:2023年11月9日;发布日期:2023年11月15日

摘要

面向海外青年的短期来华研修项目作为一种跨境的学习性流动形式,是海外青年近距离认识与理解中国文化与中国社会治理情况的一个新形式,同时也是中国教育对外开放事业的有机组成部分。面向国际受众,结合青年的年龄特点及音乐特有的跨文化交际价值,中文歌曲可作为语言教学法、交际沟通手段,融入到具体区域国别的青年研学团组方案的执行中,主要可通过“唱歌学中文”的语言课堂设计与相关“唱歌活动”的配套“应用场景”安排,为海外青年提供寓教于乐学习中文、了解中国文化的创新形式,同时中文歌曲融入到研学项目过程所营造出的“教育空间”,以及同中国青年合作研修与互动的交流过程,也利于海外青年以跨文化视角切实感知中国语言文化的独特魅力。

关键词

中文歌曲,中文歌曲教学法,学习性流动,研学项目,海外青年

Analyzing the Value and Ways of Integrating Chinese Songs into Study Visit Programs in China

—Taking Programs for Overseas Youth as an Example

Yingjuan Lin1*, Jie Zhang2

1Practice and Research Center for International Chinese Language Education, Beijing Language and Culture University, Beijing

2College of International Chinese Studies, Beijing Language and Culture University, Beijing

Received: Oct. 7th, 2023; accepted: Nov. 9th, 2023; published: Nov. 15th, 2023

ABSTRACT

As a form of cross-border learning mobility, short-term study programs in China for overseas youth are a new way for overseas youth to get to know and understand Chinese culture and Chinese social governance up close and personal, and they are also an organic component of China’s Education Opening Up Strategy to the outside world. For the international audience, combined with the age characteristics of youth and the unique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ve value of music, Chinese songs can be used as a language teaching method and a means of communication, and integrated into the implementation of youth study group programs in specific regions and countries, mainly through the language classroom design of “Singing to Learn Chinese” and the related “Singing Activities”. Through the language classroom design of “singing to learn Chinese” and the supporting “application scene” arrangement of “singing activities”, it can provide overseas youth with an innovative form of learning Chinese and understanding Chinese culture in a fun and educational way. At the same time, the integration of Chinese songs into the “educational space” created by the study program, as well as the process of cooperative training and interaction with Chinese young people, also facilitates overseas young people to effectively perceive the unique charm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culture from a cross-cultural perspective.

Keywords:Chinese Songs, Chinese Songs Teaching Method, Learning Mobility, Study Visit, Overseas Youth

Copyright © 2023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4.0).

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4.0/

1. 引言

在中国教育对外开放事业深入发展的进程中,为进一步匹配海外青年语言习得与中华文化相关的研学需求,中外相关教育合作方也在积极协作,推进主题丰富、形式多样的短期来华研学项目的落地执行,如在教育部中外语言交流合作中心支持下面向海外学员推出的“汉语桥”系列来华研学项目,在侨联侨办等机构支持下开展的面向海外华裔青少年开展的“中国寻根之旅”夏令营等。面向海外青年的短期来华研修项目作为一种跨境的学习性流动形式,在不同研修专题的引领下,能以“知行合一”的方式为青年近距离观察中国、体验中国文化提供新路径,其对中外人文交流与国际教育合作的作用不言而喻。面向海外青年的短期来华研修项目,不仅可作外语教育体系的海外研习模块的组成部分,亦可作为中国学/汉学相关专业的实地调研或专题调研模块的组成部分,来融入到国际教育交流的进程之中,惠及广泛的青年人群。

可以说,面向海外青年群体开展的短期来华研学项目是中外语言文化交流的一个重要渠道,同时也是中国积极进行“主场”国际传播的一个创新举措,亟待充分结合区域国别青年的年龄特点,通过形式与内容的创新获得相应的教育成效。中文歌曲能通过参与语言教育与文化交流互动的过程,而发挥出独特的跨文化交际价值。有观点提出,音乐是最容易获得的语料之一,其国界兼容性能唤起学生积极的正面情感 [1] ,相应地,中文歌曲既可作为一种外语教学的方法,亦可作为中外青年交流互动的形式,融入短期海外研学项目执行的全过程,以趣味性强的方式调动学员参与研学项目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因而,下文将梳理中文歌曲融入海外青年来华研修项目的主要学理依据,并结合研学项目的实践过程,探究中文歌曲融入语言教育与文化交流的价值与方式,以期为后续相关中外语言文化交流项目的内涵式发展提供一定的启示。

2. 中文歌曲融入海外青年来华研学项目的学理依据

在中外语言文化交流范畴中,中文歌曲融入到海外青年短期来华研修项目之中,有着较为丰富的理论依据,结合青年的文化表达,其在外语习得、音乐的跨文化交际功能两个维度能获得较强的解释框架。

2.1. 外语习得中的歌曲教学

一般而言,参与来华短期研修项目的青年,都掌握一定程度的中文,并对中华文化有较强的学习与体验兴趣,对于海外非华裔家庭的青年而言,中文的习得实际上是在其二语习得的范畴之中,即是将中文作为其非母语与传承语之外的一门外语来学习的。因而将音乐运用到中文教育中,也可在二语习得的理论体系中获得一定的支撑依据。1982年,由克拉申(Krashen)提出语言习得假说解释二语习得过程,其中“输入假说”“情感过滤假说” [2] ,能为“唱歌学中文”提供一定理论支撑 [3] ,前者强调目的语输入的数量与质量,后者强调情感因素对语言习得机制的影响。相应地,将中文歌曲运用到语言教学中,可通过歌曲的选取来控制可理解、难度适中的中文输入情况,同时歌曲教学法可通过对情感因素调节来提高学员中文的学习兴趣。如在国内外耳熟能详、且能呈现出中国诗意生活美学的古诗词,可吟可唱,选取难易适度、朗朗上口的诗词进行讲解与阐释,可作为语言文化课的一个模块,增加中文学习过程的趣味性。因而,结合实际活动安排的具体语境,将中文歌曲运用到青年研学项目的中文教学课堂之中时,每堂中文课歌曲的选择也尤为重要,语音面貌、内容的有趣性、口语素材质量及重复度、旋律与流行程度等都应被纳入考虑范围。

2.2. 音乐的跨文化交际功能

音乐的源泉是人及其承载的文化,不同地域、不同时期孕育不同的音乐,是因为不同时间和空间经纬中的不同文化所致,音乐有交流表达功能,其功能作用体现在不同的民族文化中 [4] 。拓展至国际维度,不同区域国别的音乐——歌曲,也因承载文化的不同而体现出不同的文化风格,但音乐文化背后的人文精神是共通的,是超越国界的。《乐记》中有云“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音乐是表现情感的艺术, [5] 音乐交流对人际信任与情感信任两个维度的形成与发展具有独到作用 [6] 。在开班式、结业式等研学项目的活动环节利用音乐进行暖场、语言课堂的中文歌曲教学法等,都是发挥音乐对积极情感调动的一种尝试,“以音乐为媒”旨在促进海外青年深度感知中文及其承载的独特文化。音乐的交际功能也在国际交往中得到重视,如在中外人文交流中,从外事访问中的欢迎仪式及其背景音乐的应用,到国际赛事中主题歌曲的选择,再到外派到具体国别的海外音乐展演等,都能体现出对音乐跨文化交际功能的重视。

3. 中文歌曲融入海外青年来华项目的跨文化交际价值

从语言教育维度看,面向海外受众,当中文教育作为外语教育的组成部分时,中文歌曲运用在国际中文教育的教学实践中,其价值包括激发学习兴趣、扩大文化知识、提高课堂互动性、提升汉字认读能力 [7] 。中文歌曲也蕴含丰富的中华文化内涵,如中国的古诗词,能吟能唱,朗朗上口,意境丰富,能通过凝练的词句,呈现出中国特有的“诗意生活美学”。从中文歌曲吟唱中的跨文化理解维度看,歌曲作为一种艺术形式,能通过吟唱、传播形成独有的文化交流与碰撞方式,如今“古风”中文歌曲的流行也很大程度上能诠释当代青年对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接纳程度。语言文化交流能力包括语言理解与表达能力、语言文化应用能力、语言价值观沟通(相通)能力 [8] ,唱歌学中文以及通过唱歌形式进行交流互动,可被视为一种提高语言文化交流能力的一种独特方式。相应地,中文歌曲融入短期研学项目,实际上也是一种促进海外青年中文习得与应用能力的一种新颖的教育形式。

在中外语言文化交流实践中,中国国内教育、文化机构不定期向海外派出的“三巡”活动——巡演、巡讲、巡展,在巡回演出中,通常包括独具中国传统风韵与地域特色的音乐文化展示。可以说,音乐是诠释中国璀璨文化的重要方式之一,中文歌曲的展演也为当地普通民众近距离进行文化互动提供了机会。在研修环节安排古诗词吟唱、经典与流行歌曲学习等内容,鼓励中国青年以“结队子”方式参与其中,为中外青年的文化表达与思想交流提供新场域。2007年,华语女子团体S.H.E推出的《中国话》歌曲,其MV在浙江乌镇取景,画面内少林武僧、太极师父、嘻哈舞蹈者与主唱等人群以毫不违和的方式进行了“同镜”展示,对古今中外多元文化元素进行了较好地诠释,其在全球青年中受欢迎的程度不言而喻。《中国话》歌曲的成功发现,则与通古博今、兼容并蓄的文化包容精神紧密相关,能在听众中引起情绪共鸣。此外,以2008年奥运主题歌曲——《我和你》选择为例,其成功入围主要源于其听觉之外的创意 [9] ,该歌曲歌词所蕴含的指向性、诗意性“和”的诠释,以及“你和我”——“同一个梦想”“同一个地球”“同一个家”更是把儒家的“天下大同”“四海之内皆兄弟”上升至全球等理念,都很容易引起国际受众的情感共鸣。

4. 中文歌曲融入海外青年来华项目的主要方式

在具体面向海外青年的研学项目推进中,各方需要充分结合研修青年的国别、专业背景及研学主题,可将中文歌曲通过语言教学、具体活动与任务安排,融入到整个研学活动进程之中,如此不仅可充分调动海外青年的研学热情,同时为中外青年进行合作研修提供新平台。当然,具体研学项目的需求调研、项目执行及研修反馈全过程,都离不开中外教育合作方的通力协作,合理统筹内外的教育与文化资源。

4.1. 歌曲教学——唱歌学中文

在来华研修方案中,安排一节或几节“唱歌学中文”的语言课程,充分考虑海外青年的中文水平,请任课教师选择难度适中的歌曲进行教授,这个过程既是歌词相关的语音、词汇、语法点的输入过程,同时也是主讲教师进行中国文化知识点的阐释过程。值得关注的是,除在难易程度、主题背景上考察中文歌曲素材的输入问题,还应充分考虑面向海外青年的国别区域情况,特别是事先了解受众的主要文化禁忌,提前规避不同文化间的“屏障”对学员中文学习热情的潜在影响。此外,中文歌曲还可作为语言学习的重要辅助手段,结合研修主题,可在研修项目执行前提供配套的中文歌曲及语言学习素材,以更为有趣的方式导入中文教学相关的语法、词汇等知识点。除对中文水平的考虑外,还应充分考虑华文教育话语传播体系的国别区域差异,如东南亚地区处于儒家文明圈之中,源于庞大的华侨华人规模及较为完备的华人社区治理体系,华文教育有较为扎实的基础,纳入研学项目的中文歌曲选择显然同欧美国家有不同的侧重。

4.2. 唱歌活动——应用场景设置

在语言课堂外,中文歌曲还可通过唱歌相关活动模块融入到具体的研修实践中,一方面可通过具体的研修任务来引领学员参与研学过程,如安排团队合唱中文歌曲的展示环节,鼓励学员采用朋辈交流、小组合作的形式。考虑到青年的年龄特点,研学活动可通过创设形式多样的中文歌曲的“应用场景”及沉浸式活动安排,进一步提升此类跨国学习性流动项目的吸引力与国际竞争力。在中文歌曲应用场景的设置上,对于中文水平较高的大学生,可安排中国音乐文化相关的专题讲座与实地参访活动,并鼓励青年进行中外音乐文化的对比分析;开班结业等流程设计上,可安排才艺展示环节,鼓励中外青年对所学歌曲进行展演,通过音乐与艺术的呈现,充分发挥艺术的跨文化交际价值。此外,借鉴海外语言夏令营实践的模式,如在用餐前安排吃饭前的唱歌环节 [10] ,利于渲染研修团队“大家庭”的氛围;还可安排“中文歌词对对碰”等小游戏,安排青年学员进行歌词填写、歌词排序等小型竞猜活动,激发学员的团队合作意识。值得注意的是,面向单一国别与跨国跨区域的青年项目,中文曲目的选择略有不同,在充分考虑学员中文水平的基础上,需在双边与多边、中国文化与世界多元文化的交流等方面进行充分权衡。

5. 结语

面向海外青年的来华研修项目作为学习性流动项目的有机组成部分,能为海外受众在短时期内了解中国国情概况、感受中国语言及其承载的文化魅力,提供一个新“窗口”,而如何结合海外青年受众的年龄特点及研修需求,推动研修方案更好地落地执行,是中外合作方亟待在国际教育交流与合作中积极进行探索一个问题。中文歌曲为中外青年的文化表达、情感交流提供了新媒介,将其融入到短期来华的研学项目中,不仅有利于充分发挥中文歌曲在增进跨文化理解中的独特作用,还有利于厚植中外青年民意相通的基础,以更为活泼且互动性强的方式,吸引世界青年对中国文化元素与语言魅力的感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青年代表希望,青年创造明天” [11] ,海外青年对中国发展与治理、中国文化元素的了解程度,对中国国际形象的塑造与传播有较为深远的影响。为此研学项目执行中要特别重视青年在中外文化交流互鉴中的独特作用,鼓励学员在全球语境中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建言献策。因而,在国际教育交流项目从“走出去”到“走出去”与引进来相结合的发展态势中,海外青年短期来华研修项目将作为一个重要“教育空间”,应得到各执行方的足够重视。

致谢

感谢国务院侨办华文教育研究课题一般项目(22GQB079)的专项经费支持。

基金项目

2022年国务院侨办华文教育研究课题“美国华文教育与国际中文教育协同发展的动因、路径与模式研究”(项目编号:22GQB079)。

文章引用

林迎娟,张 杰. 浅析中文歌曲融入来华研学项目的价值与方式——以面向海外青年的项目为例
Analyzing the Value and Ways of Integrating Chinese Songs into Study Visit Programs in China—Taking Programs for Overseas Youth as an Example[J]. 教育进展, 2023, 13(11): 8778-8782. https://doi.org/10.12677/AE.2023.13111356

参考文献

  1. 1. 高静卓. 经典中文歌曲在对外汉语中的应用研究[J]. 作家天地, 2022(1): 143-145.

  2. 2. Krashen, S.D. (2009) Prin-ciples and Practice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http://www.sdkrashen.com/content/books/principles_and_practice.pdf

  3. 3. 李晨. 唱歌学中文的教学设计与应用[D]: [硕士学位论文]. 北京: 北京外国语大学, 2021: 2-3.

  4. 4. 罗艺峰, 著. 洛秦, 编. 音乐中的文化与文化中的音乐(新修订版) [M]. 上海: 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 2021: 1-5.

  5. 5. 程英. 让音乐成为幼儿表达与交流的工具——幼儿园对歌教学新探[J]. 教育导刊•幼儿教育, 2003(12): 14-16.

  6. 6. 涂怡超, 涂怡岚. 中美音乐交流五十年: 在“协奏”与“合奏”中建构国家间信任[J]. 美国问题研究, 2022(1): 203-221+230-231.

  7. 7. 赵佳. 浅析中文歌曲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运用[J]. 亚太教育, 2015(12): 125.

  8. 8. 魏晖. “一带一路”与语言文化交流能力[J]. 文化软实力研究, 2020, 5(1): 5-13+2.

  9. 9. 陈姝婧. 听觉之外的创意——浅析2008北京奥运主题歌《我和你》[J]. 福建艺术, 2019(12): 48-49.

  10. 10. Anne Elizabeth Triest (林忆安). 歌曲教学法在汉语夏令营中的应用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厦门: 厦门大学, 2018: 27.

  11. 11.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 习近平向世界青年发展论坛致贺信[EB/OL]. https://www.gov.cn/xinwen/2022-07/21/content_5701996.htm, 2023-08-21.

  12. NOTES

    *通讯作者。

期刊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