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中医学, 2012, 1, 25-29 http://dx.doi.org/10.12677/tcm.2012.13005 Published Online August 2012 (http://www.hanspub.org/journal/tcm.html) Advances o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al Herbs Angelica sinensis Jinfu Zhu College of Life and Geographic Sciences, Qinghai Normal University, Xining Email: zhujf541@163.com Received: Apr. 24th, 2012; revised: May 16th, 2012; accepted: May 18th, 2012 Abstract: Objective: Angelica sinensis (Oliv.) Diels is a perennial umbelliferae herb, the use of its dried root as a tradi- tional Chinese medicinal herb has a long history, its pharmacological action, chemical compositions and disease etiol- ogy are summarized in this article. Method: Research literatures on Angelica sinensis in recent years are summarized. Result: Angelica sinensis has a variety of pharmacological action and complex compositions, there is no consensus on disease etiologies due to its complexity. Conclusion: Further study on its pharmacological effects, medicinal ingredi- ents is needed to acquire extensive understanding about Angelica sinensis. Meanwhile, practical measures should be taken to reduce the occurrence of disease on the basis of pest control. Keywords: Angelica sinensis; Pharmacological Action; Chemical Composition; Continuous Cropping Obstacles 药用植物当归研究进展 朱锦福 青海师范大学生命与地理科学学院,西宁 Email: zhujf541@163.com 收稿日期:2012 年4月24 日;修回日期:2012年5月16日;录用日期:2012 年5月18 日 摘 要:目的:当归是伞形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其干燥的贮藏根是我国一味常用的中药材,具有悠久的药用历史。 本文对当归药理作用、化学成分及引起当归病害的病因进行了综述。方法:对近年来关于当归研究的文献进行 归纳和总结。结果:当归具有多种药理作用,且成分复杂,引起当归病害的病因也很复杂,目前还没有一致的 意见。结论:应对其药理作用、药用成分等方面需作广泛而深入的研究,以加深对当归的认识。同时需深入了 解由连作导致的病虫害病因,采取合理有效的措施减轻病害的发生。 关键词:当归;药理作用;化学成分;连作障碍 1. 引言 当归为伞形科植物当归 Angelica sinensis (Oliv.) Diels 的干燥根,具有悠久的药用历史,历代本草均有 记载,始记于《神农本草经》谓之“当归味温,主呃 逆上气”被列为中品。有补血、和血、调经止血、润 肠滑肠之功效,是我国常用的大宗药材,由于其在方 剂中的应用频度甚高,如在清著《汤头歌诀》中就有 53 种,在日本《普通汉方》中有 56 种,素有“十方 九归”之称[1]。当归属植物全球约 90 种,主要分布于 北温带(中国、朝鲜、韩国、日本)和新西兰[2],性 喜 凉 爽湿润气候,适宜生长于 1700~3000 m 的高寒山区。 当归的栽培历史悠久,目前商品当归完全依赖栽 培提供,产地历经变迁,主要集中在甘肃云南等地, 其中甘肃是当归主产区,以质优物美的岷归享誉海内 外,年栽培面积和总产都占全国 90%以上,已有 17 00 多年的栽培历史[3]。诸多学者对其药理作用、化学成 Copyright © 2012 Hanspub 25 药用植物当归研究进展 分及人工栽培方面等方面开展了广泛的研究,现综述 如下。 2. 当归的药理作用 2.1. 补血作用 当归可促进骨髓和脾细胞造血功能,显著增加血 红蛋白和红细胞数。水溶液灌胃可使 60Co 照射小鼠 内源性脾结节数增加、脾脏和胸腺增重,促进骨髓和 脾细胞造血功能的恢复,防止胸腺继发性萎缩,提高 动物存活率,增加脾脏内源性造血灶形成,提高骨髓 有核细胞计数;对溶血性血虚模型小鼠能显著升高外 周血红蛋白,促进 60Co 照射后小鼠骨髓细胞 DNA 合 成,研究证明,抗贫血作用可能与当归多糖有关[4]。 当归多糖可能通过直接和间接途径激活造血微环境 中巨噬细胞、淋巴细胞等,也可刺激肌组织,促进其 产生造血调控因子,进而促进多能造血干细胞的增殖 分化,刺激骨髓粒造血,使外周血白细胞升高[5]。 2.2. 抗血栓及改善血液循环 当归有较强的抗凝血和抗血栓作用,其有效成分 阿魏酸通过抑制血小板聚集对血栓的形成有明显的 抑制作用[6]。给大鼠静注当归提取液后,血浆优球蛋 白溶解时间缩短,纤维蛋白原含量下降,表明当归可 促进血浆纤维蛋白的溶解,具有纤溶活性[7]。当归多 糖及其硫酸酯可显著延长凝血时间、缩短出血时间; 显著延长凝血酶时间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其抗 凝血作用主要是影响内源性凝血系统[8]。以凝血时间、 凝血酶原时间(PT) 和白陶土部分凝血活酶时间(KPTT) 等凝血功能指标研究发现不同产地的当归均有一定 的延长凝血时间、PT 和KPTT 的作用,其中岷当归的 各方面作用表现较好[9,10]。 当归能改善外周循环,减少血管阻力,增加股动 脉血流量,增加外周血流量,改善局部微循环,扩张 皮肤血管。其扩张血管的作用与 α或β受体无关,而 与M受体及组织胺 H1 受体兴奋有关[11]。当归能改善 脑循环,对急性脑缺血、缺氧有保护作用,其作用的 物质基础可能为丁基苯酞。 2.3. 提高免疫力 Tiehong Yang 等[12]发现硫酸酯化多糖的一个衍生 物APS-1 在剂量为 10~30 mg/kg 时可抑制小鼠白血病 病毒的复制,并且当APS-1的剂量为3~30 mg/kg时 显著增加外周血细胞中 CD4+的数量,提高 CD4+/ CD8+的比例,表明该化合物可提高机体免疫力,可 作为潜在的抗病毒药物[12]。Xingbin Yang 等通过凝胶 过滤分离到 3个当归多糖组分,它们可显著提高细胞 溶酶体酶的活性,促进巨噬细胞分泌肿瘤坏死因子 (TNF-a)[13]。当归多糖能抑制黄曲霉素 B1 的致肝癌作 用,腹腔注射当归多糖后亦能延长腹腔接种艾氏腹水 癌细胞的小鼠的生存时间[14]。 2.4. 抗炎镇痛作用 谢可鸣等[15]在小鼠肺部建立体肉芽肿反应模型, 按1 g·kg–1 生药量经腹腔注射当归注射剂;以虫卵建 立体外肉芽肿反应模型,测定肺单卵肉芽肿直径及观 察培养液中加入当归制剂对反应强度的影响。发现体 内用药后,当归组小鼠肺肉芽肿平均直径显著小于对 照组,脾细胞在体外围绕虫卵的反应在加卵后第 5 d 起明显弱于对照组,在培养液中加入当归制剂后可使 感染鼠脾细胞的反应指数显著下降,说明中药当归制 剂在体内外模型中给药均可明显抑制由虫卵诱发的 肉芽肿性炎症反应。 有研究表明,当归多糖及其分离出的多种组分均 有镇痛作用。当归多糖可显著抑制己烯雌酚、缩宫素 和醋酸诱发的小鼠扭体反应,提高热板法所致小鼠痛 觉反应的痛阈,作用强度与剂量有关[16]。当归水提物 对腹腔注射醋酸引起的扭体反应表现出镇痛作用,其 镇痛作用强度为乙酰水杨酸钠的 1.7 倍[17]。 2.5. 保肝利胆作用 当归可使胆汁中固体物质重量及胆酸排出量增 加。当归能保护细胞 ATP 酶、葡萄糖-6-磷酸酶、5- 核苷酸酶和琥珀酸脱氧酶的活性,提示其对保护肝细 胞和恢复肝脏某些功能有一定作用。实验证明,当归 可缓解四氯化碳引起的大鼠急性肝损伤或肝硬变;当 归对部分肝切除大鼠有一定促进肝细胞再生作用[18]。 李青等[19]发现当归提取物可减轻肝纤维化,提高肝细 胞SOD 和降低MDA,对多种肝损伤模型具有保护作 用。当归可使四氯化碳诱导的大鼠肝纤维化模型的血 清III 型前胶原及血清转氨酶水平显著降低,因此对 Copyright © 2012 Hanspub 26 药用植物当归研究进展 实验性大鼠肝纤维化有防治作用。 3. 当归化学成分 3.1. 苯酞类化合物 当归挥发油中以藁苯内酯为其主要成分,且不同 产地含量不同,以甘肃岷县当归含量为最高[20]。此外 还含有少量香荆芥酚、苯酚、对甲苯酚、间乙苯酚等[21]。 3.2. 香豆素类 近年来对当归中香豆素成分的研究增加,从当归 的根及根茎中分得19 种6或8脂代 7-氧香豆素和 13 种二氢呋喃香豆素衍生物。从当归根中分离出的 7个 已知香豆素,对 P-388 细胞株具有显著的细胞毒活性。 另据报道,从当归中还分离出 2个角型呋喃香豆素、 3个线型呋喃香豆素以及 3个吡喃香豆素[22]。 3.3. 有机酸类 阿魏酸是较早被分离和鉴定出的当归有效成分, 也是当归有机酸部分的主要成分之一。关于阿魏酸的 研究报道较多。当归的有机酸部分还含有丁二酸、烟 酸、香草酸、二十四烷酸、棕榈酸等。阿魏酸含量基 本与挥发油一致,不同药用部位含量不同,其中归尾 最高,归身次之,归头最低。 3.4. 氨基酸 当归含有丰富的氨基酸。黄伟晖等[23]从产自甘肃 岷县当归的水浸膏中,检出有19 种氨基酸,占浸膏 总量的 6.63%,其中精氨酸的含量最大,达 1.72%, 比其它氨基酸高出一倍,谷氨酸次之0.72%,其中有 赖氨酸、吉氨酸、色氨酸、蛋氨酸等 8种为人体所必 需但又不能自行合成的氨基酸。 3.5. 多糖 当归多糖的各种不同多糖成分的基本糖单位有 D- 葡萄糖、D-半乳糖、D- 木糖、L- 阿拉伯糖、甘露糖、 鼠李糖、岩藻糖以及葡萄糖醛酸和半乳糖醛酸。这些 基本糖单位通过聚合,构成了杂多糖或均多糖等多种 多糖成分,如有抗补体活性的阿拉伯糖-3,6-半乳聚 糖, 从当归中分离出来的结构为 6位分枝a(1→4)的水溶性 葡聚糖等[24]。当归多糖因具有补血、提高免疫力、调 节物质代谢的功能,对其研究也日益 增多[25-27 ]。 4. 当归病害 由于当归立地条件多以高寒阴湿、排水较差居 多,适宜栽培区域狭小,轮作作物有限,加之根系富 含营养,根区滋生众多的病原菌,因而普遍发生软腐 病、麻口病等危害。染病的当归根部表现各不相同, 但都使药材品质下降,产量低而不稳,优、特等当归 的出成率低,使商品价值显著降低[28]。引起当归病害 的原因众多,意见不一。一般认为是细菌、线虫和当 归自毒物质三类因素导致病害发生。 4.1. 细菌 根际微生物是植物根际微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 分,参与土壤有机质分解、腐殖质形成、土壤养分转 化和循环等一系列过程,其种群结构及活性变化是衡 量土壤质量、维持土壤肥力和影响药材优良品质形成 的一个重要指标,对于根际微生态系统功能的发挥起 着重要的作用[29] 。江曙等[30]从产自岷县的当归根际土 中分离到 10 属36 株细菌、6属16 株放线菌和 22 属 63 株真菌,与产自云南和四川的当归中的 微生物相比, 岷当归根际微生物多样性指数和丰富度指数最高。不 同生育期的细菌和放线菌种群多样性的变化较稳定, 细菌与真菌数量的比值最大,且在各个生长期变化较 小。作者认为岷当归根际微生态系统及其微生物种群 结构较为稳定,土壤肥力较高,更适宜于当归的生长。 目前对当归根部病害的报道很少。马象震等[31] 认为当归麻口病主要发生在当归成药期(栽植后第 2 年),发病植株地上部分无明显症状,主要在根部发生。 而刘华等[32]观察到当归根腐病发病植株初期首先是 叶片失水卷缩、凋萎下垂于地面,后期叶片上半部分 完全伏于地面、枯死,根茎部及根部可见湿腐症状, 最终全株枯死。并从产自云南的染病当归中以传统培 养方法分离到一株细菌,通过扩增致病细菌菌株 16S rDNA 基因并与 GenBank 中已知的16S rDNA序列进 行同源性比对,初步鉴定为丁香假单胞杆菌(Pseu- domonas syringae),并认为是导致当归根腐病的病原 菌。 4.2. 线虫 柴兆祥等[33]以7种聚集指标研究了当归茎线虫病 Copyright © 2012 Hanspub 27 药用植物当归研究进展 的田间分布型,为田间当归茎线虫病进行病害调查提 供理论依据;刘华等[32]从根腐病病归中分离到南方根 结线虫,通过与丁香假单胞菌混合接种发现当归发病 率达到 48%,认为南方根结线虫是关键致病因子。而 马象震等[31]认为岷县当归田间马铃薯茎线虫可能是 导致当归麻口病严重发生的主要原因所在。由于和当 归轮作的作物一般是小麦或马铃薯,因此推测线虫种 类应与前茬作物有关。 4.3. 当归自毒物质 化感作用是指一种植物或微生物(供体)向环境释 放某些化学物质而影响其他有机体包括植物、微生物 和动物(受体)的生长和发育的化学生态学现象,包括 促进和抑制两方面作用[34]。自毒现象是化感作用的特 殊形式,它是指同种生物在生长代谢过程中释放出的 次生代谢物对自身或种内其他植物产生危害的一种 现象。自毒作用已引起学者浓厚的兴趣,相继开展了 农作物及传统中药材的自毒作用研究,探讨作物连作 障碍[35-40]。 李晶等用水培法收集当归植株的根系分泌物对 当归、小麦、油菜和燕麦种子进行种子萌发和幼苗生 长实验,结果表明浓缩系数为 2和8的当归根分泌物 收集液对当归幼苗的根长有极显著的抑制作用;浓缩 系数为 2和4的当归根分泌物收集液对苗高和苗干重 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当归根分泌物未显示出明显的自 毒作用,认为与当归植株内所含的自毒物质的释放途 径和作用方式有关[40]。张新慧等以当归根际土壤水提 液进行种子萌发实验,结果表明不同浓度根际土水提 液对当归发芽及生长的抑制作用具有浓度梯度效应, 随水提液浓度的提高,对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的抑制 效应渐趋显著;从土壤水提液中分离鉴定出丁酸、十 一酸、肉豆蔻酸、邻苯二甲酸二丁酯等 17 种化合物, 并发现当水提液浓度高于250 mg/mL 时根部明显褐 化变软,甚至腐烂。作者由此推断,连作当归根部易 腐烂、病虫害严重和产量品质下降很可能是自毒物质 在土壤中积累的结果[41]。 5. 结论 作为传统中药材,野生当归产量有限,已满足不 了日益增加的需求,目前已完全靠栽培供给。但由于 当归是一种忌连作的植物,且适生区狭窄,轮作作物 有限,因而连作现象普遍;而长期的连作导致的病虫 害给药农造成了很大的经济损失,使得主产区当归的 生产受到严重威胁和持续性发展。 土壤是微生物的大本营,微生物作为自然界物质 循环的参与者,对土壤性质、土壤肥力的形成及作物 生长都有很重要的作用,有机质的分解更离不开微生 物的作用。微生物通过分解有机质,释放地壳中有限 的元素,从而能使有限的营养元素得以循环利用,保 证了整个植物生长发育对养分无限的要求。在这个复 杂的过程中,腐生型微生物对农作物有益而寄生型微 生物却对农业有害。土壤灭菌可以防止微生物感染植 物,但大田栽培中却不可能实现。 有研究认为,根际土壤微生物种群结构发生改变 导致根际微生态平衡失调是导致当归连作减产的主 要原因之一[42]。因此,增加土壤中有益菌群数量以抑 制有害菌的发展,减少植株受感染机会,恢复根际微 生态平衡,减少农药施用而以生物防治的方法,以最 小的环境污染达到病害防治的目的;采用合理有效的 间套作种植模式,充分利用植物的化感效应防治当归 病虫害。作为传统中药材,加强对其药理作用、药用 成分等方面的研究,以加深对当归的认识。 参考文献 (References) [1] 陈慧珍. 当归的研究进展[J]. 海峡药学, 2008, 20(8): 83-85. [2] 舒璞. 中国伞形科花粉图志[M]. 上海: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1: 59. [3] 张新慧, 张恩和, 王惠珍等. 连作对当归生长的障 碍效应及 机制研究[J]. 中国中药杂志, 2010, 35(10): 1231-1234. [4] 张晓君, 祝晨陈, 胡黎. 当归多糖的免疫 活性和对造血功能 影响[J]. 中药药理与临床, 2002, 18(5): 24-25. [5] 胡晶, 吴宏. 当归多糖对小鼠外周血造血于细胞动员作用的 研究[J]. 中草药, 2006, 37(12): 1835-1838. [6] 夏泉, 张平, 李绍平. 当归的药理作用研究进展[J]. 时珍国 医国药, 2004, 15(3): 164-166. [7] 谢玲, 杨凌红, 李晓惠. 当归药理作用研究进展[J]. 中医药 研究, 2000, 16(6): 56-58. [8] 杨铁虹, 商澎, 梅其炳. 当归多糖硫酸酯对凝血和血小 板聚 集的作用[J]. 中草药, 2002, 33(11): 1010-1013. [9] 陆红, 周大兴, 严建伟 等. 不同 产地当归对凝血功能影 响垢 对比实验研究[J]. 浙江中医学院学报, 2002, 26(6): 48-49. [10] 李敏, 孙虹, 李琰. 不 同产地当归对血小板聚集 及凝血时间 活性的比较[J].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03, 9(2): 47-50. [11] 张翠兰, 文德鉴. 当归对血液及造血系统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J].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医学版), 2002, 19(4): 34-36. [12] T. H. Yang, M. Jia, S. Y. Zhou, et al. Antivirus and immune enhancement activities of sulfated polysaccharide from Angelica sinensi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iological Macromolecules, Copyright © 2012 Hanspub 28 药用植物当归研究进展 Copyright © 2012 Hanspub 29 2011, in press. [13] X. B. Yang, Y. Zhao, G. L. Li, et al. Chemical composition and immuno-stimulating properties of polysaccharide biological re- sponse modifier isolated from radix Angelica sinensis. Food Chemistry, 2008, 106: 269-276. [14] 王凯平, 张玉, 戴立泉. 当归多糖的研究进展概况[J]. 中国 药学, 2002, 5(5): 292-293. [15] 谢可鸣, 居颂光, 顾永平等. 当归对体内外血吸虫卵肉芽 肿 反应抑制作用的实验研究[J].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2002, 18(9): 1122-1125. [16] 乐江, 彭仁, 孔锐等. 当归粗多糖镇痛作用的 实验研究[J]. 中国药学杂志, 2002, 37(10): 746-748. [17] 谢玲, 杨凌红, 李晓惠. 当归药理作用研究进展[J]. 中医药 研究, 2000, 16(6): 56-58. [18] 黄伟晖, 宋纯清. 当归的化学和药理学研 究进展[J]. 中国中 药杂志, 2001, 26(3): 147-152. [19] 李青, 邓长生, 朱尤庆 等. 当归 注射液对实验性大鼠肝纤维 化的防治作用[J]. 医学通报, 2000, 19(2): 101. [20] 严辉, 段金廒, 钱大玮 等. 我国 不同产地当归药材质量的分 析与评价[J]. 中草药, 2009, 40(12): 1988-1992. [21] 阮健, 王凤山, 车鑫等. 当归挥发油的 GC 指纹图谱研究[J]. 中 草药, 2006, 37(9): 1338-1341. [22] 刘晖, 倪京满. 当归地上与地下部分挥发油的比较研究[J]. 西北药学杂志, 2004, 19(3): 105-107. [23] 黄伟晖, 宋纯清. 当归化学成分研究[J]. 药学学报, 2003, 38(9): 680-683. [24] 胡小平, 李玉云, 李先何. 当归 多糖的成分及药理 学研究新 进展[J]. 中药材, 2004, 27(1): 70-72. [25] J. Jiang, Y. J. Guo and A. J. Niu. Extraction, characterization of Angelica sinensis polysaccharides and modulatory effect of the polysaccharides and Tai Chi exercise on oxidative injury in mid- dle-aged women subjects. Carbohydrate Polymers, 2009, 77: 384-388. [26] W. Cao, X.-Q. Li, X. Wang, et al. Characterizations and anti- tumor activities of three acidic polysaccharides from Angelica sinensis (Oliv.) Diel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iological Mac- romolecules, 2010, 46: 115-122. [27] W. Cao, X.-Q. Li, X. Wang, et al. A novel polysaccharide, iso- lated from Angelica sinensis (Oliv.) Diels induces the apoptosis of cervical cancer HeLa cells through an intrinsic apoptotic pathway. Phytomedicine, 2010, 17: 598-605. [28] 张新慧, 张恩和, 王永捷等. 不同前茬对当归药材产量及 品 质的影响[J]. 中药材, 2010, 33(11): 1678-1680. [29] M. Mazzola. Assessment and management of soil microbial community structure for disease suppression. Annals of Reviews of Phytopathology, 2004, 42: 35. [30] 江曙, 段金廒, 严辉等 . 当归根 际微生物种群结构与生态分 布的研究[J]. 中国中药杂志, 2009, 34(12): 1483-1488. [31] 马象震, 苗晓春. 当归麻口病的发生及其综合 防治[J]. 甘肃 农业科技, 2008, 11: 53-54. [32] 刘华, 李正科, 杨静等. 当归根腐病的病原初步研究[J]. 云 南农业大学学报, 2011, 26(4): 458-464. [33] 柴兆祥, 李金花, 李应东等. 当归茎线虫病田间分布型及 抽 样技术研究[J]. 植物保护, 2004, 30(3): 59-61. [34] 周凯, 郭维明, 王智芳 . 菊花不 同部位水浸液自毒作用的研 究[J]. 西北植物学报, 2008, 28(4): 759-764. [35] 陈长宝, 王艳艳, 张连学等. 人参根际土壤中化感物质鉴 定 [J]. 特产研究, 2006, 2: 12-14. [36] 张辰露, 孙群, 叶青. 连作对丹参生长的障碍效应[J]. 西北 植物学报, 2005, 25(5): 1029-1034. [37] 覃逸明, 聂刘旺. 药用牡丹的自毒作用及 其防治措施[J]. 生 物学杂志, 2009, 26(6): 76-79. [38] 赵庆芳, 陈健, 郭鹏辉等. 党参自毒作用研究[J]. 西北师范 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0, 46(6): 75-78, 89. [39] 王强, 阮晓, 李兆慧等. 植物自 毒作用及针叶林自毒研 究进 展[J]. 林业科学, 2007, 43(6): 134-142. [40] 李晶, 惠继瑞, 马瑞君. 当归根系分泌物的自毒作用研究[J]. 安徽农业科学, 2008, 36(3): 1083-1085. [41] 张新慧, 郎多勇, 张恩和等. 当归根际土壤水浸液的自毒 作 用研究及化感物质的鉴定[J]. 中草药, 41(12): 2063-2066. [42] 张新慧, 张恩和. 不同茬口对当归根际微生物数量和产量的 影响[J]. 中草药, 2008, 2: 267-26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