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中医学, 2012, 1, 30-36 http://dx.doi.org/10.12677/tcm.2012.13006 Published Online August 2012 (http://www.hanspub.org/journal/tcm.html) Research on the Pharmacological Development of Aloe Yau Lam School of Chinese Medicine, Th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Hong Kong Email: lamyaugmp@yahoo.com.hk Received: Jul. 8th, 2012; revised: Jul. 16th, 2012; accepted: Jul. 19th, 2012 Abstract: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pharmacological development of Aloe in recent years. The content mainly focuses the effects of Aloe on the nervous system; the trauma and healing process; the antibacterial reaction; the hydration of skin; the potential side effects; the immunity system; the intestinal transmission process; the anticancer reaction; the antioxidant reaction; the anti-diabetic reaction; the hepatoprotective function; the fats burning and body slimming effect and the anti-radiation effect. This paper aims at providing valuable references for the future pharmacological research on Aloe. Keywords: Review of Aloe; Side Effects; Pharmacological Action; Pharmacology 芦荟药理学研究进展 林 佑 香港大学中医药学院,香港 Email: lamyaugmp@yahoo.com.hk 收稿日期:2012 年7月8日;修回日期:2012年7月16 日;录用日期:2012 年7月19 日 摘 要:本文对芦荟近年于药理学上的研究进行综述。内容包括;神经系统作用、创伤及愈合作用、抗菌作用、 润湿护肤作用、毒副作用、免疫作用、肠道传输作用、抗癌作用、抗氧化作用、抗糖尿病作用、保肝作用、消 脂减肥作用及抗辐射作用。为近年新发现的有效成分提供药理学印证,并为进一步开发及利用提供依据。 关键词:芦荟综述;毒副作用;药理作用;药理学 1. 引言 芦荟(Aloe spp.)为百合科多年生常绿草本植物,其 品种繁多,已知的植物约有 360 种,大部分生长在地 中海、中东和中美洲。现在中国广东、广西、云南、 海南、福建、四川及贵州等地都有种植。主要分为库 拉索芦荟(A. vera)、中华芦荟(A. vera var chinensis)、 木立芦荟(A. ewboresesen)和好望角芦荟(A. rox)等四 种。一直以来广泛应用于医疗、医药、美容、保健、 食用和观赏各方面。本文对近年芦荟于药理学方面的 研究进行综述[1-3]。 2. 药理作用 目前,芦荟药理作用的研究围绕着免疫作用、抗 癌作用、抗菌作用、肠道传输作用、抗氧化作用、抗 糖尿病作用、保肝作用、神经系统作用、创伤及愈合 作用、抗辐射作用、消脂减肥作用、润湿护肤作用及 其它。分别如下。 2.1. 免疫作用 芦荟内含大量营养物质,如维生素、无机盐及氨 基酸等[4],其中,多糖类成分有显着提升免疫作用, 一方面,通过体循环系统增加外周红血球数量,强化 人体机能。另方面,能作用于胸腺及脾脏,促进淋巴 细胞的分化及增殖,提升病菌的杀灭作用。相关的免 疫细胞包括;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自然杀伤细 胞(NK)、细 胞 毒T细胞(CTL)及巨噬细胞。除此以外, Copyright © 2012 Hanspub 30 ![]() 芦荟药理学研究进展 亦可通过激活补体及LAK等相关免疫因子,参与抗 菌作用[5-7]。由上看来,芦荟多糖能通过多个途径增强 免疫作用,达到保健强身与及防病治病的目的。 芦荟多糖通过提升巨噬细胞功能为增强免疫力 的主要途径之一。利用多糖与巨噬细胞进行孵育,观 察对念珠菌的杀灭效应,已经证实,多糖成分通过促 进巨噬细胞内毒素生成达到抗菌作用[8],但随内毒素 浓度进一步上升对正常细胞做成损伤,增加炎症发生 率。而事实并非如此,研究指出,随多糖浓度上升内 毒素含量呈下降趋势。现代免疫学表明这与NO 有密 切的关系。当多糖类成分作用于巨噬细胞后,通过 mRNA 的表达增加 NO 的合成,促进内毒素释放,而 且,内毒素对NO 具有依赖性,并随浓度调整呈正比 关系[9,10]。研究指出,当多糖达到一定的浓度,能降 低NO 的含量,同时,脂多糖(内毒素)亦相应下降[11]。 由此看来,多糖可能通过mRNA 表达对 NO 含量产生 双向调节作用。 2.2. 抗癌作用 已知,不同品种的芦荟同样具有抗癌作用,包括 库拉索芦荟、木立芦荟及中华芦荟,但作用的强弱有 所不同,作用最强为库拉索芦荟,其次为木立芦荟, 最低为中华芦荟,三种芦荟品种同样具有广泛的抗癌 成分,如维生素、矿物质、蒽醌类化合物及多糖类化 合物等[12],其中,矿物成分中的锗元素是为人熟识的 特殊抗癌元素,它通过影响 DNA 结构的稳定性而显 效,相比之下,蒽醌类与多糖类同样在分子水平产生 抗癌作用。普遍认为,蒽醌类及多糖类可通过促进细 胞调亡机制为抗癌途径之一[13,14]。 早期研究指出,蒽醌类成分中的大黄酸、大黄素、 芦荟素及芦荟咪酊等具有不同程度及方式的抗癌性, 其中,芦荟素能作用于癌细胞膜质,影响胞膜的蠕动 [15],后来发现,多糖成分也有相似的作用,研究指出, 多糖类能改变肝癌细胞膜上的Na+、Ka+及ATP,降 低 癌细胞的稳定性,由于存在体内的癌细胞膜均含较高 Na+、K+-ATP酶活性[ 16],因而推断,多糖成分可能通 过直接或间接降低癌细胞膜上酶的活性,影响 cATP 能量对 Na+与Ka+的调节,从而阻碍癌细胞膜上离子 跨膜转运及其活动,未知与芦荟素的作用机制是否有 关。 另外,蒽醌类成分具有诱导癌细胞调亡作用,对 于肺癌、舌癌、肝癌、神经外胚层癌细胞[17]及黑色素 细肌癌等具有杀灭性[18]。其中,芦荟大黄素具有激抗 HepG2 肝株细胞作用,通过对野型 P53 基因的 HepG2 来说,AE 通过诱导 P53表达,继而影响周期依赖性 激酶(CDK)的抑制剂 P21 的表达,同时细胞表面分子 Fas/APO1 和前凋亡蛋白 Bxa 的表达均上调且伴有细 胞周期 G1 期阻滞[19] ,而多糖成分同样具有激抗 HepG2作用,它能通过与 Acti-CD3mAb 与rhil-2 联合, 提升 PBMC抑制肝癌细胞HepG2 作用,同时令癌细 胞变性,阻碍细胞DNA 合成[20],由上看来,蒽醌类 及多糖类同样对肝癌殖株 HepG2 有一定的影响,并分 别阻碍细胞不同的时期而显效。总括而言,蒽醌类及 锗元素可能阻碍癌细胞于 S期;而多糖类成分已知能 阻碍周期为M1 期。 2.3. 抗菌作用 早在 20 世纪50 年~70 年代,专家证明芦荟对大 多数革兰氏阴性菌、阳性菌与及真菌具有杀灭作用 [21],而且不具有细菌耐药性的优点。研究指出,药效 物质来自蒽醌类成分中的芦荟苷、芦荟大黄素及芦荟 酊,相比之下,具有糖基结构的芦荟苷较芦荟大黄素 抗菌性强[22],提示了芦荟苷与芦荟大黄素抗菌机制可 能来自于构效关系。而芦荟酊较上述二者更强,它具 有直接杀灭细菌作用[23],虽抗菌机制尚未明确,假设 以受体结合的方式抗菌,随时间延长易于产生细菌耐 药性[24],因而推断,芦荟酊抗菌途径可能与芦荟苷及 芦荟大黄素有所不同。 为了解芦荟的抗菌能力,利用不同浓度的提取液 对不同细菌的杀灭性作一比对,结果发现,枯草芽抱 杆菌、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绿脓杆菌、福氏 痢疾杆菌、沙门氏杆菌共六种细菌只需低浓度则显 效,而蜡状芽饱杆菌、变形杆菌、产气肠杆菌、短小 芽饱杆菌及藤黄微球菌五种细菌需要作出不同程度 的浓度调整[25],后来发现,通过高温处理后的芦荟汁 其抗菌结果有所不同,如绿脓杆菌、福氏痢疾杆菌、 短小芽抱杆菌、藤黄微球菌最低浓度;蜡状芽抱杆菌、 枯草芽抱杆菌、产气肠杆菌、沙门氏菌为中浓度;芦 荟汁对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变形杆菌为最高 浓度[26]。由上看来,常温与高温处理的芦荟对细菌激 Copyright © 2012 Hanspub 31 ![]() 芦荟药理学研究进展 抗性有所影响,分析高温度处理芦荟对细菌影响的结 果为:枯草芽抱杆菌、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及 沙门氏杆菌其杀灭浓度有不同程度的加强,提示了温 度能加强其活性及抗药性,另外,短小芽饱杆菌及藤 黄微球菌的浓度不同程度的降低,提示了温度能降低 其活性或抗药性,除此以外,蜡状芽饱杆菌、变形杆 菌及产气肠杆菌其浓度变化并不显着,提示了对温度 影响不大。 2.4. 肠道传输作用 已知,芦荟具有显着泻下作用,其物质基础与蒽 醌类成分有密切关系,蒽醌类成分中的芦荟苷在人体 代谢过程中于肠道分解为大黄素成分,它能刺激肠壁, 通过增加肠动力促进排泄作用[27]。现代医学对肠推动 机理有明确的解释,肠道神经系统由 ENS 支配,它能 调控肠道大量抑制性及兴奋性神经递质来维持肠运动 平衡,以肠肌收缩及远程肌舒张的方式引起蠕动作用 [28]。当处于慢传输型便秘(STC)的病变时期,作为肠道 抑制性神经递质的 NO 含量异常提高[29,30 ]。研究指出, 大黄素能通过抑制 NO 增强肠动力作用。由于 NO 含 量上升能进一步抑制相同特性的神经递质 VIP,令肠道 失去动力,而且,高含量的 NO 能使肠细胞内 cG MP 含量上升,影响细胞内外离子转运失衡,具体表现出 细胞内 Ca2+含量下降,因而离子通路受到阻塞,引起 肠动力障碍[31]。由上推断,肠动力障碍可能与肠运动 扰乱及能量消耗有关,可以相信,大黄素通过抑制 NO 防止肠能量消耗。后来指出,大黄素亦有提升 VIP 作 用[31],表面看来,大黄素对 VIP及NO 抑制性神经递 质的异常含量改变亦有正向调节作用,并不排除大黄 素可能对 ENS 的影响,恢复肠运动扰乱。 除此以外,芦荟大黄素亦能增加肠道水分。它能 通过抑制肠黏膜内外的Na+-K+离子相互转运,阻碍相 关的离子通路,如氯化物通道,使肠腔内水份无法穿 透肠壁而大量增加,使粪便软化及膨胀,产生泻下作 用。专家曾提到有关水通道的理论,虽然未能证实水 信道与离子信道的关系,但提到作用于水通道的物质 与某些激素、神经递质及细胞因子等有一定的相关性 [32],并不排除与ENS 有直接或间接关系。 2.5. 抗氧化作用 芦荟内含多糖类与蒽醌类化合物,为重要的两类 抗氧化成分,它们同样具有抑制氧自由基、降低丙二 醛(MDA) 以及提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活性 [33,34]。但物质基础与作用方式有所不同,其中,蒽醌 类化合物主要为芦荟素、芦荟大黄素以及相关的提取 成分 FA有关。芦荟素、芦荟大黄素含有多个酚羟基 基团,利用羟基结构的特点,能与超氧阴离子发生了 单电子转移的氧化还原反应[35],而FA 能够调低脂质 氧化水平,防止氧化酶受自由基诱导而受到损伤。除 此以外,多糖类亦具有抗氧化作用,通过提升 D-半乳 糖活性,直接提高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氢酶及谷 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力,并进一步促进胸腺皮质厚度 增加、皮质细胞数增加,脾小结增大及淋巴细胞数增 加,共同激抗氧化物质[36],能广泛降低存在血浆、脑 匀浆及肝匀浆乳等过氧化物酶水平。在作用机理上, 多糖类可以捕捉脂质过氧化链式反应中产生的活性 氧,减少脂质过氧化反应链的长度,阻断或减缓脂质 过氧化的进行。在反应过程中,首先快速与 OH−产生 反应,反应完成后,单电子进一步与O2−结合,产生 O2−抗氧化反应[37]。 综上所述,多糖类及蒽醌类均有不同程度降低脂 质过氧化作用,提升抗氧化酶活性,但蒽醌类只能通 过激抗脂质过氧化作用间接提升抗氧化酶活性;而多 糖成分能直接提升抗氧化酶活性,再者,多糖类更能 通过提升免疫系统加强抗氧化能力,因而推断,多糖 类抗氧化作用较蒽醌类为优。 2.6. 抗糖尿病作用 已知,芦荟多糖成分能够治疗糖尿病,对胰岛素 分泌失调所致的高血糖或低血糖症均有改善作用。现 代医学研究表明,脂肪积聚易于产生大量炎症介质如 (TNF-α),能参与胰岛素抵抗形成,使胰岛素敏感性降 低[38],影响葡萄糖摄取及利用,导致糖代谢扰乱。研 究指出[39],补充芦荟并配合适量运动,有效提升血清 抗氧化酶活性,降低脂质过氧化程度,改善胰岛素状 况。同时[40],可修复胰岛素组织结构残伤所致的泡变 性及纤维化现象。由上看来,芦荟能通过抗氧化作用 及直接修复机制防止胰岛素抵抗产生。除此以外,多 糖成分亦能调节胰岛素分泌失调所引起的高血糖或 低血糖现象。它能抑制胰岛 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 防止高血糖现象[41]。反之,亦能间接促进肝糖原合成, Copyright © 2012 Hanspub 32 ![]() 芦荟药理学研究进展 通过糖异生作用防止低血糖现象。因此,多糖成分亦 能通过调节肝功能防止胰岛素分泌失调所引起的高 血糖或低血糖现象。近年[42],从芦荟中提取一种四氧 嘧啶物质,能治疗因糖尿病而引起肾病等相关的并发 症。由此看来,多糖及四氧嘧啶物质是芦荟中有效治 疗糖尿病及其相关病症的成分。 2.7. 保肝作用 酒毒易于对肝脏做成影响,引起脂糖代谢混乱。 研究指出,芦荟煎剂对酒毒伤肝具有修复作用,能通 过肝代谢作用降低脂肪积累,调节肝功能混乱[43]。现 代医学对酒精伤肝作用有明确解释,酒精会引起 NADH 酶含量上升,并通过抑制草酰乙酸、丙酮酸、 磷酸二羟丙酮和糖原合成酶的活性,产生氧化还原状 态,引起脂肪与糖代谢失常,而NADH 能进一步与脂 肪结合成甘油三酯,并加重肝脂积聚。研究指出,芦 荟大黄素及大黄酸能促进肝线粒体呼吸链电子传递 和呼吸链复合体氧化酶的抑制作用,回复脂糖代谢, 同时亦能促进肝糖原及RNA 合成,改善糖代谢混乱 引起高血糖或低血糖等相关疾病[44,45],由上看来,芦 荟大黄素及大黄酸通过改善三羟酸循环系统恢复肝 功能。另有研究指出,芦荟对脂肪引起氧化损伤亦有 抑制作用,利用 CCL4C诱发的肝损伤实验表明,芦 荟汁及其多糖对肝组织 MDA 生成减少,能明显改善 CCI4 损伤引起的肝组织结构病变所致的坏死、炎症及 肿胀现象,并表明芦荟多糖的作用并不显着[46],由此 看来,显效成分可能与清除自由基的能力无关,并不 排除某些成分对肝损伤具有修复作用,因而推断与大 黄素或大黄酸有关。 2.8. 神经系统作用 从小龙虾 NMJ(神经肌肉接合)模型的研究可知, 芦荟能作用于神经传递的过程[47],产生预防和治疗宿 醉、晕车及晕船等作用[48],亦具有治疗失眠的功效[49], 明确指出芦荟内含成分能够激活抑制性神经传递作 用,后来,从抗过敏反应的实验中发现,芦荟具有抑 制组胺及5-羟色胺等作用[50]。由于胺类是一种神经传 递,能通过调节下丘脑对饮食、咀嚼、饮水、神经内 分泌、体温调节等产生作用[51],因而推断,芦荟可能 通过组胺或 5-羟色胺的抑制作用对失眠、宿醉、晕车 及晕船等产生治疗作用,这可能又是芦荟镇痛作用的 原因之一,有待进一步研究。 2.9. 创伤及愈合作用 在外伤阶段,脂肪细胞及免疫细胞除了产生 (TNF-a、IL-1、IL-8)炎症因子,同时提升 NO含量, NO 通过氧自由基连链反应,释放大量炎症因子,产 生瀑布式炎症反应。已知,芦荟有效降低(TNF-a、IL-1、 IL-8)炎症因子,亦能降低 NO 的含量[52],从芦荟叶片 中获得一种acemannan 物质,它能通过抑制巨噬细胞 及NO 的表面因子表达,能改变巨噬细胞的形态及影 响NO 的性质,阻碍炎症介质的释放[53]。再者,任岱 [54]等指出,芦荟能通过抑制中间物及后续反应转化 率,具有较强的抗氧化能力,防止脂肪细胞受氧化后 产生大量自由基对创面造成氧化损伤,由上看来,芦 荟具有直接抑制 NO作用,并通过抗氧化作用降低 NO、脂肪细胞及免疫细胞产生的大量炎症因子,防 止创口进一步加深。 在修复伤口上,芦荟粗多糖和芦荟凝胶能提升 VEGF 含量,促进新血管的形成,为创伤表面提供氧 气与营养[55],而芦荟多糖更可促进成纤维细胞和表皮 细胞的 DNA 合成;通过加快脯氨酸掺入速度增加胶 原合成,从而促进成纤维细胞的增殖;为细胞的合成 提供能量[56]。而且,芦荟中的生长因子如氨基酸及固 醇类可以中和伤口愈合抑制物,有利伤口愈合[57]。由 此推断,芦荟多糖可能对新血管的形成提供能量,而 芦荟凝胶某些成分为新血管形成提供物质基础。 2.10. 抗辐射作用 芦荟对植物及动物同样具有抗辐射作用,能有效 降低辐射引起的氧化残伤。研究指出,喷施芦荟蒽醌 类物质能有效降低紫外线对玉米、小麦、莴笋、菠菜 的丙二醛含量,并提升 SOD 及POD活性[58]。除此以 外,芦荟多种成分对人体的皮肤同样具有抑制辐射引 起的氧化残伤,成分包括;天门冬氨酸、丝氨酸、蒽 醌类、肉桂酸醋及香豆酸醋等物质[59]。特别是蒽醌类 成分中的芦荟苷和芦荟大黄素,但后来发现,辐射可 使芦荟大黄素组细胞 DNA 和RNA 的氧化损害增加, 令芦荟大黄素结构受光激发后可形成三线态产物,而 芦荟苷并不受到影响[60],由此看来,芦荟苷是芦荟抗 Copyright © 2012 Hanspub 33 ![]() 芦荟药理学研究进展 辐射作用最强的成分之一,可能植物抗性机制与芦荟 苷有关。 王宗伟[61-63]与马宏伟[ 64]发现芦荟多糖具有抗辐 射作用,并进行相关的研究,发现对辐射产生的 2Gy- x、人胚肾细胞株 293和肝细胞株 C. Liver 存在影响。 其中,芦荟多糖能显着下调辐射所致 C. Liver细胞周 期调节蛋白 p53、Bad、Bax 蛋白表达水平,上调 p21、 Bc-2 和Survivin 等蛋白的表达,并可避免G2/M 期细 胞过度阻滞,从而降低细胞凋亡率。在化疗应用上, 芦荟多糖能阻止正常细胞阻碍在G2/M 期,对正常细 胞不受影响[36]。 总括而言:芦荟苷与多糖成分均能防止辐射对细 胞DNA/RNA 做成影响。芦荟苷通过氧化作用间接或 直接抑制辐射做成的损伤,而芦荟多糖抗辐射机制可 能则重于基因识别与调控功能有关,可能植物抗辐射 机制与多糖成分亦有关系。 2.11. 消脂减肥作用 人类体液只要保持一定的 pH浓度才能维持正常 的生理活动和代谢功能[65],芦荟内含酸性物质及碱性 物质在人体代谢过程中互相影响,包括多种维生素及 微量元素。维生素包括:维生素 A、维生素B1、维生 素B2、维 生 素B6、维 生 素B12、维 生 素C、维 生 素E 和维生素 H等[66];微量元素包括:磷、硼、硅、钾、 钠、钙、镁、锰、锌、铜、铬、钼、铝、铁、钡、银、 钴、钛、镍、钒、锶和锗等。除了可调节酸碱平衡以 外,亦能促进蛋白质、糖及脂肪代谢[67]。其中,微量 元素中钾、钠及磷为碱性物质,一方面能中和酸性, 另方面能分解不必要的脂肪[68]。因此,芦荟内含营养 物质通过调节酸碱平衡共同参与脂肪代谢过程,可以 相信,芦荟在补充人体营养及调节酸碱平衡的同时具 有减肥作用。 在临床应用上,对加入芦荟制成的减肥复方进行 实验,整体表现出降低脂肪含量而不影响体力及耐力 [69],结果证实在减肥的同时并不做成任何副作用。虽 然复方上的研究不能完全代表芦荟的作用,但从上述 的临床具体表征与及微量元素酸碱平衡概念作一对 照,存在一定的参考价值。 2.12. 润湿护肤作用 已知芦荟叶液具有滑水性特点,能够渗透皮肤达 到美颜护肤作用,研究指出,芦荟凝胶能增进水分渗 透,令水份穿透皮肤表层直接进入组织,其多糖成分 与黏浆液相互融和,有效形成坚固的覆盖层,阻止水 分从皮肤表层蒸发,使皮肤的水分和油分处于平衡状 态[70],而有机酸、微量元素及氨基酸成分对补湿性起 辅助作用,特别是氨基酸及多糖成分,可以恢复胶原 蛋白的功能,防止面部皱纹,保持皮肤光滑,富有弹 性[71]。由上看来,多糖成分与氨基酸可能共同参与了 润湿及护肤两大环节。通过进一步研究发现,多糖类 经过高度乙酰化,形成多分支结构的黏多糖成分,它 能渗透皮肤迅速被人体吸收,通过体循环加速细胞分 裂,并促进细胞生长[72]。除此以外,芦荟汁液中内含 多种活性酶类,如过氧化氢酶、纤维素酶、脂肪酶及 植物凝血素等。其中,大部份的酶类都能分解皮肤表 层的死亡细胞,对皮肤代谢有一定作用[73],而植 物凝 血素更能刺激细胞内部反应,通过激活生长因子的合 成,促进细胞分裂和生长[4]。由上推断,黏多糖及酶 类可能协同促进皮肤细胞内外代谢作用,可以相信, 有利提高不同成分对皮肤的作用。 2.13. 其它 除了上述药理作用以外,芦荟亦能抗胃溃疡及心 血管等作用。在临床应用上主要体现在外擦治疗方 面,如血栓性静脉炎、接触性皮炎、日光性皮炎、扁 平疣、痤疮、足癣及疖肿等[74],但作用机理有待进一 步研究。 3. 毒副作用 芦荟具有多种对人体有益的作用,但服用过量或 不当使用亦会产生不良反应,引起毒副作用。研究指 出,蒽醌类成分的芦荟大黄素能引起女性子宫血管扩 大,以致造血盆骨腔充血及肿胀,易于引起炎症,因 此,月事时需要慎服芦荟及其制成品。致于孕妇更需 忌用,孕妇服用芦荟容易导致流产,产后妇女给予婴 儿服食乳汁,亦会引起婴儿下痢[71],由上看来,这可 能是服用过量芦荟素所引起的现象,文献提到的一系 列毒副作用表征如里急后重、腹痛及肠炎等,为泄泻 过度的现象,另出现恶心及呕吐等胃部不适也可能是 肠泻太过影响胃部的表现。 专家认为[75],芦荟凝胶及内含的蒽醌类化合物能 引起肝肾毒性。研究指出,大量服用蒽醌类化合物易 Copyright © 2012 Hanspub 34 ![]() 芦荟药理学研究进展 使结肠黏膜色素沉积,导致结肠黏膜黑变疾病,通过 肠道吸收进入肝脏后,芦荟多种毒性提取物并未做成 肝细胞株 HepG2 和成纤维细胞 BALB/c3T3 致毒反应, 但发现当芦荟凝胶内含成分达到一定浓度时,出现高 浓度抑制现象,降低至标准浓度以下,此时,HepG2 的活性亦有稍微下降迹象[76],由此看来,芦荟某些成 分可能达到一定浓度会产生自身抑制性,未知与蒽醌 类化合物有否关系。后来发现,当通过体循环而进入 肾脏后,能引起肾滤过通透性增加,出现尿少、蛋白 尿及血尿等肾脏损害性。初步推断,是否在体循环过 程中随浓度下降其毒性上升所致。如果假设正确,芦 荟蒽醌类成分可能在毒理作用上具双向调节作用,可 能与 Luyckx 提到的肾脏损伤物质芦荟苦素及芦荟苦 素苷有关[77-79]。 4. 结论 一直以来,芦荟被广泛开发利用成不同的产品, 如日用品、食用、药用及化妆品等,早前,联合国粮 农组织(FAO)把芦荟誉为 21 世纪人类的最佳保健品 [80]。随后,人们在不断开发芦荟的同时,亦了解到存 在一定的毒副作用,于是开展了毒性学上的探讨,而 芦荟具有治病强身的特殊功效,时至今日仍是学界与 业界关注的焦点。本文综述了芦荟药理学方面的内 容,分析出以下需要改善的地方: 1) 在药效物质上:主要集中在蒽醌类及多糖类方 面进行分析,较少对其它药效成分进行研究,本人認 為在考虑药效成分对机体产生作用的同时,亦需考虑 多种成分相互作用于机体的可能结果。 2) 在作用机制上:大多围绕着免疫作用与抗氧化 作用的药理关系,未能突显个别疾病的作用机理,缺 乏深入的研究。 3) 在分子水平上:集中在多糖方面的研究,却缺 乏一定数量的例子,未能获得具代表性的结论。 5. 致谢 本文获得香港大学中医药学院张艳波博士指导 及提点,得以完成,学生深表感谢。 参考文献 (References) [1] 付小兰. 芦荟凝胶的稳定化技术及芦荟的应用[J]. 安徽农业 科学, 2006, 34(20): 5253-5254. [2] 侯冬岩, 回瑞华, 李铁纯. 芦荟的研究进展[J]. 鞍山师范学 院学报, 2002, 4(3): 54-59. [3] 万金志, 乔悦听. 芦荟的化学成分及其研究[J]. 中草药, 1999, 30(2): 151-153. [4] 叶月, 董春兰, 陈伯清. 芦荟的营养保健功效及其应用前景 分析[J]. 农技服务, 2010, 27(3): 358-360. [5] 张素兰. 芦荟多糖免疫调节作用研究进展[J]. 安徽农业科学, 2009, 37(32): 15837-15839, 15841. [6] 崔春月. 芦荟多糖的研究[D]. 东北师范大学, 2002. [7] 许国战, 干典瑞, 姚敏捷等. 芦荟对小鼠免疫功能影响的实 验研究[J]. 辽宁中医杂志, 2000, 27(6): 283-284. [8] 鲍若虹, 贾洪强. 芦荟的活性成分及其免疫功能[J]. 褔建农 业科技, 2009, 5: 66-69. [9] 陈伟, 林新华, 黄丽英等. 库拉索芦荟多糖对小鼠腹腔巨噬 细胞一氧化氮生成的影响[J]. 中国现代应用药学杂志, 2006, 23(1): 17-19. [10] 侯敢, 黄迪南, 杨明等. 芦荟多糖对小鼠腹腔巨噬细胞 NO 生 成和 iNOS 酶活性的影响[J]. 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6, 26(3): 20-22. [11] 李天东, 罗英, 李俊刚. 芦荟多糖生物活性研究进展[J]. 安 徽农业科学, 2009, 37(5): 2033-2035. [12] 王力川. 芦荟叶主要化学成分及其功效的研究进展[J]. 畜牧 与饲料科学, 2009, 30(1): 25-26. [13] 谢绿珠. 保健功效及其保健食品研制的进展[J]. 福建热作科 技, 2000, 25(3): 30-31. [14] 黄国超. 金属锗化合物与天然DNA及单核苷酸相互作用的研 究[D]. 河北农业大学, 2002. [15] E. Fening, J. Nordenberg, E. Beery, et al. Combined effect of Aloe emodin and chemotherapeutic agents on the proliferation of an adherent variant cell line of Markel cell carcinoma. Oncology Reports, 2004, 11(1): 213-217. [16] 彭海生, 张秀娟, 贾绍华. 芦荟多糖对荷瘤小鼠肿瘤细胞钠 泵的影响[J]. 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3, 19(1): 6-7, 39. [17] 胡云, 杨方美, 胡秋辉等. 芦荟生物活性成分及功能研究新 进展[J]. 食品科学, 2003, 24(6): 158-161. [18] 史朋, 段开文. 芦荟大黄素诱导肿瘤细胞凋亡的研究进展[J]. 口腔材料器械杂志, 2006, 15(4): 217. [19] 史朋. 芦荟大黄素在体外诱导人舌癌及肺癌肿瘤细胞凋亡的 初步研究[D]. 昆明医学院, 2005. [20] H. S. Kim, S. Kacew and B. M. Lee. In vitro chemopreventive effects of plant polysaccharides (Aloe barbadenesis miller, Len- tinus edodes, Ganoderma lucidum and Coriolus versicolor). Carcinogenesis, 1999, 20(8): 1637-1640. [21] 熊佑清. 芦荟[M]. 北京: 中国农业出版, 2002. [22] 田兵, 华跃进, 马小琼等. 芦荟抗菌作用与蒽醌化合物的关 系[J]. 中国中药杂志, 2003, 28(11): 1034-1037. [23] 黄海鸥. 芦荟健身法[M]. 上海: 上海文化出版社, 2001: 76. [24] 何旭瑛. 细菌耐药性产生的机制与最新研究进展[J]. 临床和 实验医学杂志, 2009, 8(11): 117-118. [25] 龙明华. 库拉索芦荟活性成分提取及其抑菌性研究[D]. 西北 农林科技大学, 2011. [26] 赖国明. 库拉索芦荟活性成分的研究及其综合利用[D]. 湖南 农业大学, 2008. [27] 胡春丽. 当归龙荟片质量控制方法与药物动力学研究[D]. 沈 阳药科大学, 2008. [28] M. El-Salhy. Chronic idiopathic slow transit constipation: Patho- physiology and management. Colorectal Disease, 2003, 5(4): 288-296. [29] 易宏辉, 李富军, 邹益友. 特发性便秘患者乙状结肠黏膜 VIP、NOS 阳性神经的变化[J].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2008, 8: 679-682. [30] 徐国萍, 范一宏, 吕宾. 慢传输型便秘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Copyright © 2012 Hanspub 35 ![]() 芦荟药理学研究进展 Copyright © 2012 Hanspub 36 [J]. 国际消化病杂志, 2010, 30(4): 231-233. [31] 张春玲. 芦荟预防与治疗慢传输型便秘的作用及机制研究 [D]. 山东大学, 2008. [32] 才丽平, 赵金茹, 林庶茹等. 水通道蛋白研究进展[J]. 解剖 科学进展, 2003, 9(2): 167-170. [33] H. N. Saada, Z. S. Ussama and A. M. Mahdy. Effectiveness of Aloe vera on the antioxidant status of different tissues in irradi- ate rats. Pharmazie, 2003, 58(12): 929-931. [34] 李洋, 陆燕. 芦荟药用的最新研究进展[J]. 中国药物应用与 监测, 2005, 5: 27-29. [35] 黄丽英, 林新华, 陈伟. 芦荟大黄素、芦荟素清除氧自由基作 用的研究[J]. 中国医院药学杂志, 2006, 26(1): 12. [36] 邢焕焕, 朱坤杰. 芦荟多糖的化学及药理研究进展[J]. 医学 综述, 2009, 15(24): 3782-3785. [37] 俞慧红, 竺巧玲, 戴飞等. 多糖抗氧化作用的研究现状[J]. 食品研究与开发, 2008, 29(3): 172-176. [38] E. Zoico, V. Di Francesco, G. Mazzali, et al. Adipocytokines, fat distribution, and insulin resistance in elderly men and women. Journal of Gerontology A Biological Sciences and Medical Sci- ences, 2004, 59(9): M935-M939. [39] 林文弢, 黄森, 翁锡全等. 运动及补充芦荟对糖尿病大鼠血 清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J].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2005, 24(1): 51-54. [40] 郭冷秋. 芦荟多糖防治糖尿病作用的实验研究[D]. 黑龙江中 医药学院, 2001. [41] 杨会军, 陈涛, 付亚玲等. 植物多糖治疗糖尿病的药理研究 进展[J]. Traditional Chinese Drug Research & Clinical Phar- macology, 2009, 20(3): 294-296. [42] 金百胜. 芦荟提取物防治糖尿病肾病的实验研究及其保护机 理的初步探讨[D]. 华东师范大学, 2007. [43] 傅淑艳, 朱东, 朱肖鸿. 芦荟煎剂对大鼠酒精性脂肪肝病理 学改变的影响[J]. 中国中医药科技, 2007, 14(3): 160. [44] 刘红云. 酒精性肝病的研究进展[J]. 山东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学报, 2010, 32: 301-304. [45] 王莲, 吕方, 张荣泉. 植物芦荟的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及应用 的研究进展[J]. 天津药学, 2009, 21(2): 63-65. [46] 戎茜. 库拉索芦荟及其多糖的抗氧化和保肝作用研究[D]. 山 东师范大学, 2003. [47] R. N. Friedman, K. Si. Initial characterization of the effects of Aloe vera at a crayfish neuromuscular junction. Phototherapy Research, 1999, 13(7): 580-583. [48] 霍丽云, 魏允亮, 张永明. 芦荟最新研究进展[J]. 山东教育 学院学报, 2004, 5: 100-103. [49] 丁玉玲. 大黄 蒽醌类的研究概况[J]. 时珍国医国药, 2005, 16(11): 1160. [50] 王林丽, 徐梦雪. 芦荟药理作用及临床研究进展[J]. 中国药 业, 2003, 12(8): 70-71. [51] 曾慧, 谭渊明, 刘昭前. 组胺在肥胖发病中的作用及其机制 研究进展[J]. 中南药学, 2006, 4(3): 218-221. [52] 吕瑞林. 芦荟提取物对大鼠深 II 度烫伤创面愈合的影响和可 能的作用机制研究[D]. 福建医科大学, 2006. [53] L. Zhang, I. R. Tizard. Activation of a mouse macrophage cell line by Acemannan: The major carbohydrate fraction from Aloe vera gel. Immunopharmacology, 1996, 35(2): 119-128. [54] 高博. 大千年健和木立芦荟中 beta——分泌酶抑制活性成分 的研究[D].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 2006. [55] 王建华, 尹庆水, 黄清春等.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促血管形成 作用及其调控[J].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2004, 25(2): 210-212. [56] 王中成. 库拉索芦荟多糖促创面愈合作用的研究[D]. 福建医 科大学, 2005. [57] R. H. Davis, J. J. Donato, R. W. Johnson, et al. Aloe, hydrocor- tisone, and sterol influence on wound tensile strength and antiin- flammation.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Podiatric Medicine Asso- ciation, 1994, 84(12): 614-621. [58] 闫芝琪. 芦荟蒽醌类物质对增强 UV 辐射下植物的保护作用 [D]. 河南师范大学, 2011. [59] 张大维. 芦荟凝胶对激光所致皮肤创伤的修复作用研究[D]. 四川大学, 2007. [60] 冀然. 亚硒酸钠和芦荟对紫外线辐射所致的真皮成纤维细胞 损伤的保护作用研究[D]. 四川大学, 2007. [61] 王宗伟, 黄兆胜, 吴庆光等. 中华芦荟多糖对辐射后非瘤细 胞周期改变及周期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J]. 中药材, 2005, 28(6): 482-485. [62] 王宗伟, 黄兆胜, 罗霄山. 中华芦荟多糖对非瘤细胞辐射后 细胞凋亡及凋亡蛋白表达的影响[J]. 中国药理学通报, 2004, 20(5): 544-549. [63] 王宗伟, 杨安平, 吴庆光等. 中华芦荟多糖对辐射小鼠胸腺 细胞凋亡及细胞周期的影响[J]. 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 2005, 16(4): 240-243. [64] 马宏伟, 王宗伟, 吴庆光. 芦荟多糖对正常细胞株和肿瘤细 胞株辐射存活车的影响[J]. 医药论坛杂志, 2006, 27(4): 53- 54. [65] 陈晓光. 论人体体液酸碱平衡的调节机制[J]. 四川职业技术 学院学报, 2005, 15(4): 96-97. [66] 胡云. 芦荟生物活性成分及功能研究新进展[J]. 食品科学, 2003(6): 158-161. [67] 王孝敏, 杨德君. 木立芦荟中的微量元素与功用[J]. 微量元 素与健康研究, 1999, 16(4): 37-38. [68] 李洋, 陆燕. 芦荟药用的最新研究进展[J]. 中国药物应用与 监测, 2005, 5: 27-29. [69] 张明月. 复方减肥胶囊安全性评价及其减肥效果研究[D]. 天 津医科大学, 2008. [70] 巴红梅. 芦荟的保健功能和药用价值[J]. 中国食物与营养, 2009, 1: 56-58. [71] 段辉国, 卿东红, 胡蓉. 芦荟的化学成分及其功效[J]. 内江 师范学院学报, 2004, 19(6): 66-73. [72] 蔡健. 芦荟的功能成分与保健功 效[J]. 食品与药品, 2006, 8(8A): 27. [73] 高文远, 肖培根. 芦荟叶片过氧化物酶与可溶性蛋白质研究 [J]. 中国中药杂志, 1997, 22(11): 653-654. [74] 邓阳勇, 扈凤平. 芦荟药理作用的研究进展[J]. 湖南中医学 院学报, 2004, 24(6): 62-64. [75] 李启虔, 李军生, 阎柳娟等. 芦荟保健食品的潜在安全隐患 分析[J]. 中医杂志, 2010, 51(1): 260-262. [76] 吴强, 董银卯, 陆辛玫. 芦荟的毒性研究[J]. 北京工商大学 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5, 23(3): 17-19, 23. [77] 高晓昕. 小心芦荟中毒[J]. 选药指南, 2003, 12: 26. [78] V. A. Luyckx, R. Ballantine, M. Claeys, et al. Herbal remedy- associated acute renal failure secondary to cape Aloes. American Journal of Kidney Diseases, 2002, 3(3): E13. [79] Y. H. Zhou, Y. Q. Feng, H. L. Wang, et al. 90-day subchronic toxicity study of aloe whole-leaf powder. Journal of Hygiene Research, 2003, 32(6): 590-593. [80] 李天东, 罗英, 韩文君. 芦荟的药理作用及其应用研究进展 [J].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2007, 17(23): 2881-28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