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vances in Philosophy
Vol. 11  No. 05 ( 2022 ), Article ID: 57272 , 6 pages
10.12677/ACPP.2022.115241

皮亚杰图式建构理论与马克思认识论关于认识规律的比较研究

严炜,刘顺强

武汉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 武汉

收稿日期:2022年9月25日;录用日期:2022年10月21日;发布日期:2022年10月28日

摘要

笔者尝试将皮亚杰图式建构理论与马克思的认识起源及认识规律做比较,探究皮亚杰图式建构论的当代价值及深化对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理解。在讨论皮亚杰图式建构理论和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起源及认识规律统一的基础上,取其对于个体认识过程的具体化和形象化的优点,丰富马克思主义过于抽象化的理论,同时指出皮亚杰图式建构理论对于社会因素重要性错误判断的缺点,批判地揭示皮亚杰图式建构理论的当代价值。

关键词

皮亚杰,图式构建论,马克思,认识论,起源,认识规律

A Comparative Study on the Laws of Cognition between Piaget’s Schema Construction Theory and Marx’s Epistemology

Wei Yan, Shunqiang Liu

School of Marxism, Wuh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Wuhan Hubei

Received: Sep. 25th, 2022; accepted: Oct. 21st, 2022; published: Oct. 28th, 2022

ABSTRACT

This paper attempts to explore the contemporary value of Piaget's schema constructionism and deepen the understanding of Marxist epistemology by comparing Piaget's schema constructionism with Marx’s cognitive origin and cognitive law. On the basis of discussing the unification of Piaget’s schema construction theory and Marxism’s cognitive origin and cognitive law, the author also tries to take its advantages of concretization and visualization of individual cognitive process to enrich Marxism’s too abstract theory. At the same time, the author points out the shortcomings of Piaget’s schema construction theory in misjudging the importance of social factors, and critically reveals the contemporary value of Piaget’s schema construction theory.

Keywords:Plato Piaget, Schema Construction Theory, Marx, Epistemology, Origin, Cognitive Law

Copyright © 2022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4.0).

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4.0/

1. 皮亚杰图式建构理论

1.1. 活动理论

皮亚杰图式建构理论批判地继承于康德的图式理论,但他并不认可康德先天图式理论的观点,认为图式完全是先天构成的说法 [1]。皮亚杰认为图式是一个发展的过程,而其认知图式发展必须以活动为基础,其对于活动这个范畴主要有三重含义 [2]。其一,是机能活动和图式活动。机能活动主要指主体的同化和顺应过程,与图式活动相辅相成共同促进认识的发展。其二,主体在生活中的可见活动。其三,是感官活动。必须认识到皮亚杰的活动概念主要是指个体的活动,不能等同于马克思的实践的概念。

1.2. 图式建构学说

皮亚杰的图式理论包括:图式、同化、顺应、自我调节和平衡的观点。图式也是认识的结构,包括原始图示和认识图式。原始图示指婴儿吮吸等先天获得的图式,而认识图式是个体在活动中不断发展进化得来,原始图示主要包括:动作图式、符合图式和运算图示。

个体在活动中应对外界刺激时,主体的同化功能会响应这种刺激,如果同化过程足以应对外界刺激,同化过程即会把新的东西整合进图式从而形成新的图式达到平衡状态,以应对这种活动下次带来的刺激。如果同化功能不足以应对外界刺激时,主体的自我调节机制即会通过顺应功能,在图式内部发生作用形成新的图式以应对外界主体活动中的刺激达到新的平衡状态以使主体适应外界环境。平衡状态由低级向高级发展过程,即描绘出认识由低级向高级发展过程。

认识在同化和顺应这一对矛盾的作用下,其必然会在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或某一时刻会达到平衡状态,且不断向着更高层次的平衡状态发展。主体因为有自我调节功能而使同化和顺应这对矛盾达到平衡状态,皮亚杰认为自我调节功能是人类的普遍特征 [3]。

皮亚杰认为婴儿的认识发展至成熟大致可以划分为四个阶段,分别为: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和形式运算阶段。

2.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

2.1.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能动的反映论

马克思认为认识的本质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主体对于客体的反映是指认识反映的特性,是指人的认识必然以客体为原型和摹本,在思维中摹写客观事物的状态、属性和本质。而能动的反映指认识具有创造性,人的认识并不是对客体一成不变地描摹,而是为了满足实践需要而能动地对其加以创造,以实现认识指导改造自然的过程 [4]。

2.2. 实践及其对于认识的作用

马克思说:“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5], P. 18)。马克思认为实践包括生产实践、社会政治实践、科学文化实践和虚拟实践,正是这四种实践形式构成了人类的社会生活。马克思认为实践决定认识,认识反作用于实践。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认识的发展动力、认识的目的和检验认识的标准。

2.3. 认识的辩证运动

认识的辩证过程存在着主体认识的两次飞跃。第一次飞跃即是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感性认识是对事物外部表象认识有待于上升到理性认识,理性认识是指间接抽象地对于客观事物本质的把握。实现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飞跃其关键在于积极实践,并对感性材料加以思维抽象地分析、归纳演绎等加工。

要实现从理性认识到实践,则必须保持理性认识的正确性以指导实践。在实践中对于认识加以检验、修正,使得认识得以正确的指导实践并改造世界。从实践获取感性材料,使感性认识上升至理性认识,再将理性认识投入实践进行检验和修正,由此循环反复使得理性认识得以逐渐接近真理。

3. 两种理论共同之处

3.1. 摈弃了传统认识论的观点

在认识论发展过程中首先经历过研究客体的时期,其次过渡到对于主体的研究,这一时期出现了唯理论和经验论的激烈争论。随后康德创造了认识论发展的新时期,其以主客体统一为基础,构建了他的认识论,但他并没有实现其认识论真正意义上的主客体统一。康德认为形式和内容没有关联,形式的来源也不可考。黑格尔从唯心主义的角度揭示了认识的发展是个辩证的过程,费尔巴哈从唯物主义的立场批判了黑格尔,但他也忽视了认识的能动性。只有马克思科学地实现了主客体的统一 [6]。

皮亚杰不同意唯理论也不同意经验论观点,他的图式学说批判地继承了康德图式的观点,在实现主客体的基础上,不同于康德认为认识是先验的一成不变的观点,他强调“认识是一种不断的构造”。

3.2. 实现主客体统一的中介基本一致

对于认识的来源,皮亚杰认为来自主客体间的活动,主体的动作使得主体认识客体得以可能。皮亚杰认为活动是主体认识形成的基础,感知运动活动是相应的观念与知觉的共同来源。活动使得认识由低级认识图式逐渐发展到高级认识图式,并且使感性材料上升到理性认识成为可能。

上述可知,皮亚杰图式理论中的“活动”,与马克思的“实践”的两个范畴比较相似,都认为主体必须经过活动中介得以认识客体。皮亚杰的活动范畴更倾向于个体活动,揭示了个体认识发展的过程;马克思的实践概念则是指社会整体下的活动,是一个唯物史观概念。

3.3. 主客体的统一是辩证的

皮亚杰通过对儿童认识形成做了深入而细致的研究,他认为儿童的智慧发展是有规律可循的。儿童的智慧发展有着一定的内在顺序和阶段,都是在人体同化和顺应这一对矛盾的运动中辩证发展。皮亚杰认为推动认识发展的内在动力就是主体的同化过程和顺应过程的辩证统一 [7]。在主体同化和顺应过程的推动下,人的认识图式从低级平衡状态到高级平衡状态发展。

皮亚杰对此:“智慧行为是依赖于同化与顺应这两种机能的最初不稳定的平衡过渡到逐渐稳定的平衡。”两种机能的最初不稳定的平衡过渡到逐渐稳定的平衡”( [8], P. 169)。主体认识能力和认识机构的发展过程,有着一个认识图式量变的积累到质变的飞跃过程。认识图式在活动应对外界刺激中,主体触发顺应同化使得认识图式不断有着量变的积累。在同化过程中,认识图式积累到一定过程时,在外部活动的刺激下主体旧的图式已经无法应对,就会出现顺应过程,使得认识图式出现质的飞跃 [9]。

认识图式在发展的过程中,新图式认识在旧图示认识的基础上采取批判地继承,新图式总是否定旧图示中不合理的部分,扬弃的地继承过去认识图式中积极地部分。

上述可以洞见皮亚杰图式理论中饱含的辩证法思想,对立统一的普遍规律、质变量变规律和否定之否定定律在皮亚杰图式认识论中充分体现。这表明皮亚杰图式说某种程度上是对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补充说明,弥补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过于抽象的短板。

3.4. 均认识到主体认识具有能动性

皮亚杰认识论强调主体的认识是能动的,这一点他继承了康德先天综合判断的主体认识能动性的观点 [10]。但他并不完全同意康德的观点,皮亚杰更偏向科学心理活动解释,把认识建立在主客体活动的基础之上。皮亚杰说:“一个刺激要引起某一特定反映,主体及其机体就必需有反应刺激的能力,因而我们首先关心的是这种能力”( [3], P. 60)。皮亚杰认为认识来源于主体活动,认识依赖于主体的能力,这体现在主体响应外部活动中的刺激对认识图式修正或者使认识图式向更高平衡以适应外部活动过程中。但皮亚杰认识能动性也忽略了社会因素对于认识能动性的作用的重要性。

马克思认为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主体对于客体的认识不是一成不变地复制而是一个客体到主体、主体到客体、再由客体到主体一个循环往复,并且认识不断提高的过程。

4. 两种理论不同之处

4.1. 主客体的中介不一

皮亚杰的认识论认为,认识只有经过活动这个中介才能得以形成,皮亚杰的图式说虽然借鉴了康德的先天综合判断,但他并不同意认识的内容和形式是割裂开的没有联系的说法。皮亚杰也不同意马克思“实践”是主客体中介的说法,他认为马克思“实践”只是“活动”的高级阶段,活动的概念的广泛性包含了马克思“实践”的观点。皮亚杰认为活动是主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而活动才是主客体的中介。

然而,皮亚杰的研究由于着重于研究个体认识的发生过程,将所有的活动对于认识发展的效果等同起来看,没有认识实践活动对于认识发展决定性的地位,没有充分吸收认识实践诸如社会性、工具性等内涵,才造成了这一误解 [11]。

4.2. 认识的研究对象不同

皮亚杰进行认识研究时,社会上大多数认识论研究者主要以研究成年人的认识过程为主,皮亚杰认为这只是对于认识高水平阶段的研究,对于认识发展发生、发展过程研究较为薄弱,因此决定从事儿童认识发生研究 [9]。他将儿童认识发生过程分为四个大阶段,主体的自我调节机制统筹同化和顺应这一对矛盾促进主体认识图式由低级向高级认识图式发展,较为形象勾画出了儿童个体认识发生和发展的过程和阶段 [12]。

马克思的认识论提供了对于认识的方法论,解决了认识最为关键的问题,即认识的来源、认识过程、检验认识的标准。马克思主义实践认识论从唯物史观的层面展开,侧重于群体的认识,它是历史和实践的产物。

4.3. 认知过程阶段划分不同

皮亚杰从儿童认识发生和形成的心理学研究中发现儿童认识形成可以分为四个阶段,即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和形式运算阶段。认识发生阶段的划分特点:1) 每一个阶段儿童的认识和另一阶段都有本质的区别;2) 认识以遗传图示为起点向高级图式发展;3) 高级图式扬弃的基础低级图式的积极方面,摒弃消极因素,并在活动中得到发展;4) 各个阶段儿童因其生长环境的差异或有不同 [13]。

马克思认为认识分为两个阶段:1) 感性认识上升理性认识;2) 从理性认识到实践。辩证的认识过程,首先由实践到认识,这个阶段实现认识由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飞跃;再从理性认识回到实践,通过理性认识指导实践。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理性认识再次回到实践,再次上升到理性认识,由此循环往复使得理性认识不断向真理靠近。

5. 对其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的评价

综上,笔者认为皮亚杰图式建构学说是对马克思认识论的证明和发展,皮亚杰对于认识的微观研究佐证了马克思认识论的主客体的认识辩证统一、能动的反映论的观点,丰富了马克思认识论的微观研究。皮亚杰提出的图式建构学说,综合生物学、心理学、逻辑学等学科成果辅以心理学实验加以检验,并提出主体具有同化活动和顺应活动的机能在应对外部活动的刺激下对主体认知图式进行调整和发展以使主体适应外部活动刺激的观点,以其形象的理论和缜密的实验佐证了马克思能动的反应论的观点。

同时,皮亚杰图式建构学说揭示了主体认识发展过程中主体心理机制随之演变的规律,认为主体具有自我调节功能,调节同化和顺应这一对矛盾促进主体认识结构和认识能力的发展,同化机能促使主体认知图式实现量的积累,顺应机能实现认知图式质的飞跃,佐证了马克思认为认识过程辩证统一的观点。虽说二者对于研究认识阶段及其认识过程的阶段划分有所不同,就社会因素对于认识的影响也有差异,但不可否认二者都承认中介对于主体认识的作用,认识不是单纯地复制而是具有能动的创造性,主客体的认识辩证统一的观点。

文章引用

严 炜,刘顺强. 皮亚杰图式建构理论与马克思认识论关于认识规律的比较研究
A Comparative Study on the Laws of Cognition between Piaget’s Schema Construction Theory and Marx’s Epistemology[J]. 哲学进展, 2022, 11(05): 1415-1420. https://doi.org/10.12677/ACPP.2022.115241

参考文献

  1. 1. 熊哲宏. 皮亚杰发生认识论的康德哲学框架[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00(3): 53-63.
    https://doi.org/10.16382/j.cnki.1000-5560.2000.03.007

  2. 2. 李宁. 发生认识论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比较[D]: [硕士学位论文]. 保定: 河北大学, 2010.
    https://doi.org/10.7666/d.d078679

  3. 3. [瑞士]皮亚杰. 发生认识论原理[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96.

  4. 4. 马克思, 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十三卷) [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72.

  5. 5. 马克思, 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 [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72.

  6. 6. 亢丽娟. 麦金太尔道德哲学批判[D]: [博士学位论文]. 长春: 吉林大学, 2010.

  7. 7. 邵子华. 论主体和谐发展的对话性[J]. 甘肃理论学刊, 2008(1): 94-97.

  8. 8. [瑞士]皮亚杰. 儿童的心理发展[M]. 济南: 山东教育出版社, 1987.

  9. 9. 陈羽洁, 张义兵, 李艺. 素养是什么?——基于皮亚杰发生认识论知识观的演绎[J]. 电化教育研究, 2021, 42(1): 35-41.

  10. 10. 王依. 从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角度对皮亚杰发生认识论的思考[D]: [硕士学位论文]. 重庆: 西南政法大学, 2017.

  11. 11. 李其维, 弗内歇. 皮亚杰发生认识论若干问题再思考[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0(5): 3-10+73-123.
    https://doi.org/10.16382/j.cnki.1000-5579.2000.05.001

  12. 12. 孙剑. 儿童个体认识的发生及演进[D]: [博士学位论文]. 上海: 上海交通大学, 2001.

  13. 13. Sharath, A., Priya, P.R.G., Natchiyar, S.N. and Sudhandra, V. (2022) Piagetian’s Principles on Moral Development and Its Influence on the Oral Hygiene Practices of Indian Children: An Embedded Mixed-Method Approach.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aediatric Dentistry.

期刊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