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vances in Education
Vol. 14  No. 02 ( 2024 ), Article ID: 81427 , 7 pages
10.12677/AE.2024.142266

虚构与真实

——初中历史教学中文学元素的应用探究

陈志朋

赤峰学院历史文化学院,内蒙古 赤峰

收稿日期:2024年1月22日;录用日期:2024年2月21日;发布日期:2024年2月28日

摘要

本文从文学元素融入初中历史教学的必要性出发,它具有适应课程改革和创新历史课堂的需要。在文学元素应用的原则方面强调历史真实与文学虚构的统一,广搜精选与兼具代表性的统一,以及合理适当与富含趣味的统一。最后文学元素在历史教学中的具体运用包括艺术化的语言应用、创设教学情境以及提升思想高度,引起情感共鸣。文学元素应用于初中历史教学中保证了历史教学效果,同时增强教学的吸引力和学生的学习动机。

关键词

中学历史教学,文学元素,文史融合

Fiction and Truth

—An Inquiry into the Application of Literary Elements in Junior High School History Teaching

Zhipeng Chen

College of History and Culture, Chifeng University, Chifeng Inner Mongolia

Received: Jan. 22nd, 2024; accepted: Feb. 21st, 2024; published: Feb. 28th, 2024

ABSTRACT

This paper starts from the necessity of integrating literary elements into junior high school history teaching, which has to adapt to the curriculum reform and innovation of history classroom needs. In terms of the principles of the application of literary elements, it emphasizes the unity of historical truth and literary fiction, the unity of wide selection and representativeness, and the unity of reasonableness and interest. Finally, the specific application of literary elements in history teaching includes the application of artistic language, the creation of teaching situations, the elevation of thought, and the arousing of emotional resonance. The application of literature elements in junior high school history teaching ensures the effect of history teaching, while enhancing the attractiveness of teaching and students’ learning motivation.

Keywords:Middle School History Teaching, Literary Elements, Fusion of Literature and History

Copyright © 2024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4.0).

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4.0/

1. 引言

文史相通的传统在我国由来已久,文学与历史学作为通识领域的学科,存在着知识领域的交叉。文学在一定程度上丰富补充历史学,助推历史学科的发展。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的,这种联系也包含了事物内部要素之间的相互连结。文学元素作为文学创作中作者为创造某种效果或向读者传递信息的手段、技巧和组成部分,它所包含情节、背景、人物、语言修辞、叙事视角等,这些元素共同构成了作品的结构和风格。教学是一门艺术,每位教师都具有自己教学风格,文学元素的应用可以帮助教师塑造适合自身的教学风格。

2. 文学元素融入历史教学的必要性

2.1. 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明确提出要“优化课程内容结构,加强学科间相互关联,带动课程综合化实施”,并专列强调了“跨学科主题学习”和“课程资源开发利用”这两个专栏,着重强调了实施跨学科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在“跨学科主题学习”所要遵循“综合性、实践性、多样性、探究性和可操作性”的原则 [1] 。综合性要求历史学习与现实探究有机联系,史料研习与社会实践有机配合。文学作品中既包含着许多文学元素,也包含着作者对于当时社会背景下的深度思考,教师在教学中通过分享历史文学作品中的节选片段,一方面加强了学生理解历史与现实的联系,另一方面增强师生研读分析史料的能力。多样性要求在跨学科主题学习中要借助历史资源的丰富性,以历史与社会的多领域、跨阶段为视角,探索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案。文学的创作通常来自于生活,文学元素还有助于引入多元化的历史视角。不同文学作品代表了不同的文化、社会和政治背景,它们提供了不同群体的视角。通过阅读来自不同文化和时代的文学作品,学生可以更全面地理解历史,包括被忽略的历史故事。文学作品可以为边缘化群体的声音提供平台,从而弥补历史教育中的视角差距。在学习主题设计思路示例说明中,历史上的中外文化交流这一主题要求“学生需要结合语文、地理、科学等知识,进行这一主题的学习活动”。古代典籍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一主题强调“需要结合语文道德与法治的知识,了解古代典籍的概貌和特点,节选《论语》《史记》以及诗词歌赋、古典小说中的经典名著”。《论语》中包含了许多关于伦理和道德的教导,可以与历史事件联系起来,讨论历史人物的决策和行为,以及这些行为与儒家思想中的道德准则是否一致或相悖。如在学习统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八课《百家争鸣》,教师可以选择《学而篇》中孔子的一些经典教导,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或“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些言论可以用来探讨儒家思想中的道德和伦理观念,以及孔子如何强调个体修身和社会和谐。与“百家争鸣”一课相关,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儒家思想如何在中国古代的哲学辩论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以及孔子的思想如何与其他学派相比。“文史相融”的历史教学不仅有助于深化课程改革,而且充分发挥出两门学科的育人功能。

2.2. 创新历史课堂的需要

文学元素应用于中学历史教学,打破了传统两门学科之间的知识壁垒,尤其当“分科课程”强调单一学科的知识独立性后,历史教学的创新性受到局限,课堂教学失去“源头活水”。“以学生为本”始终是历史课堂教学所要遵循的基本理念,注重学生自主探究学习活动,教师更多的是起着引导作用。文学元素应用于课堂教学,做到了历史课堂表现形式上的创新。“语言”是文学元素中的关键性元素,对白与旁白是角色之间的交流方式,让学生通过模拟历史人物的对话来感知历史的细节,从而改变整堂课都只是教师的表述,让学生也参与其中。与此同时,教师也可以善用文学表达形式中的“留白”艺术手法,在一段语言表述完之后,留下适当的空白,让学生陷入思考的暂缺。不仅有助于课堂语言教学的张力,发散学生的思维,而且减少冗长的语言,增添学生学习的兴趣,把课堂真正的交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核心。

文学元素应用于课堂教学做到了课堂内容上的创新与补充。文学作品通过其丰富的叙事和深刻的人物描述,为历史事件提供了更生动的背景和更深入的理解。如在统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6课《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这一课中,明朝中后期,随着经济的繁荣发展,在文学艺术领域也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和突出的发展。在《三国演义》的开篇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它表达了对历史循环往复的哲学思考。这句话预示了小说中反复出现的主题,无论是英雄好汉的聚合还是他们的最终分散,都体现了历史的必然性和偶然性。《水浒传》中宋江宴请客人时,每每微醺,便吟起“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之类。这句话揭示了宋江内心的叛逆和对现实不满。在儒家文化中,“苍天”代表了正统和秩序,宋江的这种表达,暗示了他对现实不公和腐败的反抗。通过这些经典的文字片段展现了复杂的人物性格、丰富的情节发展以及对于忠义、英雄、命运和社会正义的深刻思考。这些元素共同构成了这部史诗般的文学巨作。对于教师的教学而言是突破教学重难点,将复杂高深的历史概念以简单明了的示例呈现于学生面前并顺利推进教学进程的有力工具 [2] 。学生通过阅读课堂中补充的文学内容,能够感知元末明初的文学艺术特点,进而加深对那一段历史的理解,培养自身的文化自信和自豪感。

3. 应用文学元素的原则

3.1. 历史真实与文学虚构的统一

教师在保持历史事实的准确性的同时,巧妙地融入文学的虚构手法,以增强教学的吸引力和教育效果。首先,历史真实性是历史教学的基础。任何历史教学都应基于真实的历史事件和人物,这是教育学生正确理解和评价历史的前提。在讲解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关于战争的时间、地点、主要参与国家、重要战役和事件的结果等,都需要准确无误地呈现。任何对历史事实的歪曲或错误都可能导致学生对历史的误解,甚至形成错误的历史观。然而,仅仅呈现枯燥的历史事实往往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深入理解。因此,融入文学的虚构手法成为一种有效的教学策略。通过文学化的叙述,如使用第一人称视角讲述历史事件,或创造一个虚构的角色置身于真实的历史背景中,可以使历史教学变得更加生动和引人入胜。在运用文学虚构时,需要注意的是虚构元素不应该与历史事实相冲突。它们应该用于补充历史事实,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历史。虚构的对话和场景应该基于历史背景和当时的社会文化环境,以确保其在历史框架内的逻辑合理性。

此外,文学虚构的应用还能够帮助学生理解历史事件背后的深层次原因和影响。通过虚构的情节和人物,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探讨某个历史事件背后的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因素,以及这些因素是如何互相作用,共同影响历史进程的。同时,文学虚构的应用还可以增强历史教学的情感维度。通过虚构的故事和人物,教师可以激发学生的同情心和共鸣,使他们不仅理解历史,还能在情感上感受历史。通过文学虚构与历史真实的有机结合,可以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批判性思考能力。这种教学方法不仅仅是让学生记住历史事实,更重要的是帮助他们理解历史的复杂性,培养他们从多角度分析和思考历史的能力。这样的历史教学,既忠实于历史事实,又富有教育意义和艺术魅力,真正达到教育学生的目的。

3.2. 广搜精选与兼具代表的统一

在历史教学中应用文学元素时,强调在广泛搜集材料的基础上进行精心筛选,以确保所选材料既丰富多样又具有代表性。初中历史教学中,广搜精选的目的在于提供一个全面而深入的历史视角。在应用文学元素时,教师需要从广泛的资源中挑选最合适的材料。这包括历史文献、文学作品、艺术作品、影视资料等。在讲解文艺复兴时期的历史,除了标准的历史教科书内容,教师还可以广泛搜集相关的文学作品、绘画和音乐作品,以此来描绘那个时代的文化氛围和社会背景然而,面对海量的信息和材料,精选变得尤为关键。选取的材料应具有高度的代表性和教育价值,能够突出历史时期的主要特征和重要事件。比如,选择莎士比亚的戏剧作品来代表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学成就,或展示达芬奇的《蒙娜丽莎》来代表这一时期的艺术风格。这样的材料不仅能够吸引学生的兴趣,还能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感受那个历史时期的精神实质。同时,教师在进行材料的精选时还需考虑其适用性和学生的接受程度。选择的材料应当适合初中学生的年龄和认知水平,能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思考。

此外,为了实现广搜精选与兼具代表性的统一,教师还需要不断更新教学资源。随着历史研究的深入和新材料的发掘,教师应该不断寻找新的、有价值的材料来丰富和更新教学内容。这不仅可以使历史教学保持活力和时代感,还能够帮助学生建立起更全面和动态的历史观。最后,教师在选择材料时,还应考虑多元文化和不同视角的融入。历史是由不同国家、文化和社会群体共同编织的,因此在选取材料时,应该努力展现历史的多元性和复杂性。它不仅要求教师广泛搜集和精心挑选适合的教学材料,还强调了材料的代表性、多样性和时代性。通过这种方法,教师可以有效地结合历史真实和文学虚构,使历史教学既生动有趣,又深刻有意义,进而帮助学生建立起全面、多维度的历史理解和认识。

3.3. 合理适当与富含趣味的统一

教师在确保信息的准确性和适宜性的同时,通过引入有趣的文学元素,使历史教学变得更加生动和吸引人。合理适当的原则在历史教学中是基本的要求。这意味着所有引入的文学元素,无论是文学作品、历史小说还是艺术作品,都必须在不歪曲历史事实的前提下进行选择和使用。例如,当使用文学作品来辅助讲解历史事件时,如查尔斯·狄更斯的《双城记》“在冬风里发抖的枯枝般手臂,正是血肉已被专制制度搾干了的标志。搞清楚了这些人是在怎样的情况下暴跳起来的,才能真正理解他们的暴跳” [3] 。从而对法国当时的社会状态有一个深刻的印象。教师需要清楚地向学生指出哪些部分是基于历史事实,哪些部分属于文学加工或虚构。同时,引入的文学元素需符合学生的年龄和认知水平。这意味着作品的选择和教学方法应该适合学生的理解能力,既不过于简化,也不过于复杂。

此外,富含趣味性是提升历史教学吸引力的关键。通过引入有趣的文学故事、引人入胜的历史人物描写或生动的艺术作品,可以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参与度。合理适当与富含趣味的统一也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保持灵活和创新。这意味着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反馈和兴趣,不断调整和优化教学内容和方法。如果学生对某个历史话题表现出浓厚的兴趣,教师可以适时深入探讨该话题,甚至引入相关的文学作品或电影来丰富教学内容。历史教学中实现合理适当与富含趣味的统一,不仅能够确保历史教学的准确性和适宜性,还能够大幅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通过巧妙地结合文学元素,历史教师可以将枯燥的历史事实转变为生动有趣的故事,从而有效地提高教学效果,激发学生对历史的热爱和探究欲望。

4. 文学元素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4.1. 以“言”为引,艺术课堂语言

在传统的历史教学中,除了侧重于战争的起因、主要战役和结果。但在艺术化语言的应用中,教师可以选择一个具体的事件,例如1914年圣诞节的临时休战,作为讲述的焦点。教师可以首先通过叙述技巧营造当时战壕中的氛围,描述泥泞的战壕、冰冷的天气和士兵们疲惫但警觉的面孔。然后,教师可以细腻地描绘圣诞夜的奇迹,如何在一片寂静中,一位英国士兵开始低声唱起圣诞颂歌,德国士兵听到后,也开始用自己的语言唱起相同的歌曲。这种场景的描绘能够让学生们感受到战争中的人性光辉和敌对双方间的共同情感。接下来,教师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探讨这个事件背后的深层含义。比如,讨论在如此残酷的战争中,人性的温暖如何短暂地减轻了战争的恐怖,以及这个事件对战争双方士兵的心理影响。为了增强互动性,教师可以安排一个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分成两组分别代表英国和德国士兵,在重现这一场景的同时,让学生们尝试理解和表达他们所扮演角色的感受和想法。通过这样的活动,学生不仅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历史事件,还能在情感层面上与这些历史人物产生共鸣。

此外,教师还可以引入当时的诗歌或文学作品,著名的战争诗人威尔弗雷德·欧文的作品,来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战争复杂性和残酷性的理解。他的著名作品《杜勒斯·艾斯特·戴科鲁姆》中的一段生动地描绘了战争的真实景象:“弯腰,咳嗽如老妇,被泥土玷污,被血迹染污,瘸着,盲着,醉着,疲惫至极,耳边是炮弹呼啸,远处的炮声隆隆。我的朋友,你不会想和那些高尚的热情告诉你,向祖国献身是多么甜美和光荣的事。”通过这首诗,学生可以更加深刻地感受到战争的残酷性和对人的摧残。教师引导学生讨论这首诗与他们刚才了解到的圣诞休战的情感体验形成鲜明对比。这种对比不仅展示了战争的复杂性,也突显了文学在传达历史情感和人性挣扎方面的强大力量。

4.2. 以“象”为境,创设教学情境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常常会遇到教学过程中难以处理的知识点。特别是在处理复杂的历史概念和事件时,“象”通过视觉化和象征化的方法,使学生能够以更直观、更具体的方式理解和记忆历史内容。“在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历史学科的特点和学生学习历史的认知规律,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创设与具体教学目标和内容相适应的场景或氛围,通过学生的移情、想象、迁移等思维和实践活动,使学生真实地感受到思辨推理的乐趣,体会到认知建构的快感,进而使历史学习和感悟的过程幸福化,使历史习得与表述的成果系统化。” [4] 在讲解中世纪欧洲的宗教冲突时,教师可以使用十字军东征的象征性图像,如战士穿着十字军战袍的画面,作为引入。不仅提供了一个清晰的视觉参考,而且能够帮助学生理解这一时期的宗教热情和冲突的核心。

此外,利用比喻和象征也是传达历史概念的有效方法。在讲述工业革命时,教师可以将蒸汽机比喻为那个时代的“心脏”,象征着工业化的力量和影响。这种比喻不仅生动形象,还能帮助学生把握工业革命对社会和经济结构的深远影响。通过象征性描述,学生、深入地理解工业革命不仅仅是一系列技术的改变,更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在讲解现代历史,如二战时,教师可以使用具体的象征物,比如柏林墙的照片,来代表冷战时期的政治分裂和意识形态的对立。在处理更为抽象的历史主题时,“象”的运用同样至关重要。在探讨民族主义的兴起时,教师可以选取特定国家的国旗作为象征,来讨论民族认同和国家主义如何塑造了现代国家的形成。通过这样的象征性物件,学生不仅能够更容易理解抽象的政治概念,还能够探讨这些概念如何在不同历史时期和地区以不同的形式表现出来。“象”的运用还可以通过艺术作品来实现。在教学中融入与历史事件或时期相关的绘画、雕塑或音乐,可以极大丰富学生的历史学习体验。在讲解法国大革命时,可以展示雅克路易·大卫的《马拉的死》,这幅画不仅描绘了一个重要历史事件,还反映了当时的政治气氛和社会情绪。通过分析这些艺术作品中的象征元素,学生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历史事件的复杂性和多维度。历史不再是枯燥的时间线和事件列表,而是一系列生动、多彩、充满情感和深意的故事,使学生在感知和理解历史的过程中获得更为丰富和深刻的体验。

4.3. 以“意”共情,升华思想情感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运用“意”来共情和升华思想情感,是一种提升教学深度和学生感悟的有效方式。这种方法通过引导学生理解历史事件背后的深层意义和情感,增强他们的历史感知能力,同时培养他们的批判思维和情感共鸣。

文学元素中的“意”元素,旨在引导学生超越事实的表面,探索历史事件背后的深层含义和情感。这种方法不仅有助于学生理解历史,还能激发他们的同情心和批判性思维。讲授二战历史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探讨这场战争对个人、家庭乃至整个社会造成的深远影响。通过阅读战争期间人们的日记、信件或口述历史,学生可以从个人的角度感受到战争的恐惧、失落和希望。这样的学习体验不仅让历史事实变得生动,而且帮助学生在情感层面上理解和共情历史。此外,通过讨论历史事件的道德和伦理问题,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思考和讨论。在学习奴隶制度和民权运动时,教师可以引发学生思考自由、平等和人权的价值,以及这些价值如何在不同历史时期受到挑战和捍卫。这种讨论不仅促进了学生对历史的深刻理解,还培养了他们的道德判断和社会责任感。在处理历史的悲剧和冲突时,运用“意”元素同样至关重要。在探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原因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探索国家主义、军备竞赛和复杂的联盟系统如何导致了这场毁灭性的战争。通过这样的探讨,学生不仅学习到了历史知识,更重要的是理解到人类历史中冲突和破坏的循环,以及和平的脆弱性和珍贵性。在使用“意”元素时,教师还可以借助文学作品、电影和艺术来表达历史的情感和意义。这些艺术作品通常能够以更加直接和感性的方式触及学生的心灵,帮助他们更深层次地体会和理解历史。在学习关于经济大萧条的历史时,教师可以展示《乌云背后的幸福线》等关于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或电影,以此来展示大萧条对普通人生活的影响,以及人们面对困境时的坚韧和希望。

5. 结论

本文的研究深入探讨了文学与历史在教育领域的交叉融合,突出了将文学元素融入历史教学的重要性与创新性。这种跨学科的结合不仅遵循了当前教育改革的趋势,而且丰富和创新历史教学方法。文学作为一种生动的表达形式,能够增强学生对历史事件的理解和感受,激发他们对历史的深入探索和情感共鸣。在文学元素应用于历史教学中需要注意历史真实与文学虚构、广搜精选与兼具代表、合理适当与富含趣味的原则。在具体应用方面,围绕文学三要素“言、象、意”而展开具体应用策略,强调历史教学中要注重语言的表述、情境的创设和情感的升华三方面。这种应用方法提高了学习的趣味性和参与度,促进了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文学元素应用于教学中,探索了教育创新的方向,打破了传统学科之间的界限,促进了历史教育的多元化和综合化。通过结合文学与历史,学生能够从多角度审视和理解历史,增强了他们的历史思维和文化认同。

文章引用

陈志朋. 虚构与真实——初中历史教学中文学元素的应用探究
Fiction and Truth—An Inquiry into the Application of Literary Elements in Junior High School History Teaching[J]. 教育进展, 2024, 14(02): 1716-1722. https://doi.org/10.12677/AE.2024.142266

参考文献

  1.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版) [S]. 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2.

  2. 2. 王欣. 高中历史教学中文学作品的应用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开封: 河南大学, 2023.

  3. 3. 王泽文. 谈双城记对法国大革命的描写[J]. 凉山大学学报, 2001(3): 136-139.

  4. 4. 马晓丽. 浅谈中学历史情境教学实施策略[J]. 天津教育, 2014(3): 106-107.

期刊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