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期刊导航 网站地图
  • 首页
  • 期刊
    • 数学与物理
    • 地球与环境
    • 信息通讯
    • 经济与管理
    • 生命科学
    • 工程技术
    • 医药卫生
    • 人文社科
    • 化学与材料
  • 会议
  • 合作
  • 新闻
  • 我们
  • 招聘
  • 千人智库
  • 我要投搞
  • 办刊

期刊菜单

  • ●领域
  • ●编委
  • ●投稿须知
  • ●最新文章
  • ●检索
  • ●投稿

文章导航

  • ●Abstract
  • ●Full-Text PDF
  • ●Full-Text HTML
  • ●Full-Text ePUB
  • ●Linked References
  • ●How to Cite this Article
Modern Management 现代管理, 2013, 3, 61-69
http://dx.doi.org/10.12677/mm.2013.32011 Published Online April 2013 (http://www.hanspub.org/journal/mm.html)
A Strategic Thinking and Realization on Taiwan
Emerging Industries Transformation
—Applying Enterprise Architecture Appr oach
Rich C. Lee1,2
1National Sun Yat-sen University, Kaohsiung
2IBM, Taipei
Email: Rich.Lee.TW@gmail.com
Received: Jan. 1st, 2013; revised: Feb. 10th, 2013; accepted: Feb. 24th, 2013
Copyright © 2013 Rich C. Lee. This is an open access article distribut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License, which per-
mits unrestricted use, distribution, and reproduction in any medium, provided the original work is properly cited.
Abstract: Taiwan has identified the six emerging industries to lead the new transformation initiative of in-
dustry development. To achieve the success of transformation requires a flexible approach of making the
strategies and the implementation to respond the rapid change economy environment. The Enterprise Archi-
tecture is a proven management framework, through its rigorous description language, the stakeholders can
model the real world challenges into components and their inter-relationship in a hierarchical structural way.
This article, applying the Enterprise Architecture methodology, presents: 1) an Industry Development Archi-
tecture Reference Model to illustrate how the industrial value chain work s closely to create innovative value;
2) a Strategic Thinking Model to help the stakeholders understand the current situ ation and the feasibility of
the business goal; 3) a Requirement Reference Architecture to link product, serv ices, and the participan ts; and
4) a Technical Reference Architecture to illustrate how to trigg er the product enhancement pro cess.
Keywords: Enterprise Architecture; Strategic Thinking; Business Transformation; E-Government
台湾新兴产业转型战略与实践
—运用企业架构方法
李 智1,2
1国立中山大学,高雄
2IBM,台北
Email: Rich.Lee.TW@gmail.com
收稿日期:2013 年1月1日;修回日期:2013 年2月10 日;录用日期:2013 年2月24 日
摘 要:近年来台湾经济发展已面临瓶颈,经济成长率并未能转化为生活果实,整体就业不振,薪资
普遍降低,整个社会因此感到景气低迷。如何协助产业在遽变环境下,掌握关键技术,强化产业价值
链成员本身营运与财务体质,加速转型,降低其受市场波动所带来冲击,实属目前政府及产业辅导机
构等之重要推展课题之一。面对日益严峻国际竞争条件恶化,台湾产业转型已刻不容緩,正推动“制
造业服务化、服务业科技化与国际化、传产业特色化”之产业转型大政策,透过彻底转型手段,以突
破经济发展困境。欲落实台湾产业转型战略,必须透过一个价值链有效转型共同协作之战略规划过程,
以具体实现价值群组经营目标和战略,藉由具有宏观视野,“博而精”之“转型推手”群,从战略规
划,产业需求,关键技术,创新制造,到营销服务,建构产业价值创造链。本文综合台湾产业转型关
Copyright © 2013 Hanspub 61
台湾新兴产业转型战略与实践
Copyright © 2013 Hanspub
62
键因子与落实产业转型实践所需,提出“产业发展架构模型”,并阐述如何运用“企业架构”方法,
创造产业价值,以达成产业转型目标。
关键词:企业架构;战略性思考;企业转型;电子化政府
1. 引言
台湾经济历经多次经济结构转型,近年来经济成
长速度明显趋缓,相对亚洲各国包括东协经济快速发
展,台湾经济成长竟居亚洲四小龙末座,确实已面临
瓶颈。探究主因,近年经济成长主要来源是国外需求,
透过出口拉动,民间投资持续增加,提升就业率,从
而带动民间消费。然而在台湾内需相对显得疲弱下,
经济成长率并未能转化为生活果实,整体就业不振,
薪资普遍低于预期,整个社会因此感到景气低迷[1]。
近年来面临产业及出口结构过度集中、附加价值创造
能力低等问题,加上东亚区域整合逐渐成形,国际竞
争条件恶化,台湾产业转型已刻不容缓,故而正推动
“制造业服务化、服务业科技化与国际化、传产业特
色化”(以下简称:三业四化)之产业转型政策,透过
彻底转型,以突破经济发展困境[2]。
故如何具体提出战略框架与实践模型,以协助产
业在遽变环境下,掌握关键技术,强化产业价值链成
员本身营运与财务体质,加速转型,降低其受市场波
动所带来冲击,实属目前政府及产业辅导机构重要推
展课题之一,同时有必要认清并融入与资讯科技相结
合之知识经济,透过不断创新与建立不易被仿制之特
色,成为未来参与及保有市场优势不可或缺之竞争利
器[3]。此“三业四化”为一推动产业迈向价值创造导
向之转型政策,作为产业变革之指导方针,从战略上
再思考、组织上如何配合转型、到充实变革管理内涵,
使得产业能更快速、可靠、有弹性地因应市场需求变
化,创造“产业价值链”(Industrial Value Chain)成员
多赢局面,进而塑造具有独特性傲立于世界之产业。
转型战略乃是因应产业灵活性而设,分为“战略
规划”(Strategy Planning)与“目标实现”(Strategy
Implementation)两大进程;而“战略规划”可细分为
“可行性评估”(Strategy Formulation)与“计划实施”;
“目标实现”则可分为“作业规划”(Operative Planning)
与“监控评估”(Monitoring & Evaluation)等子进程。
在转型战略实践过程中,必须随时考量:1) 战略方法
标准化与一贯性(Standardization );2) 实施计划模组化
与弹性化(Modulation);3) 透过资通讯系统与 实施计
划目的适配(Business & I/T Alignment);以及 4) 各项
作为与转型战略适配等(Strategy Fit)[4]。
如此转型战略思考与实践乃是一种结构化思维
(Structure Thinking),在面对产业转型错综复杂因子,
能从多个构面进行思考,使目标清晰;深刻分析推敲
导致问题出现原因,进而有系统地制定行动方案,具
体评估实现目标所需资源;订定具有资源可达成之具
体方法,采取恰当、由广而深之高绩效手段,落实各
项转型战略目标。其要旨在于有效沟通与精准执行,
与各方“利益关系人”达成战略共识并非易事,其认
知差距源因于:1) 对于构念表达缺乏精准定义与系统
化符号;2) 涵括性构念描述缺乏说明其组成构念间关
系为何;3) 各构念间联系行为如何,其相对强度为何;
4) 构念随时间受外在环境影响发生演化,字义相同但
在不同时空其内涵未必相同;5) 构念发展成熟如何转
化为行动方案,如何与专案计划执行接轨;以及 6) 构
念间非线性因果关系,形成反馈回路等,使得参与讨
论各方对于构念流于各自解读,依个人认知偏好扩大
或减损构念真实意涵,当专案组织庞杂,层层转述认
知偏好构念,常发生与原战略失真、失焦,甚至错误
解读之事。“利益关系人”各有其本位思考与认知偏
好,传递构念时受其主观意识支配,而构念接收者亦
有其本位思考与认知偏好,因此构念传递与接收均易
产生“杂讯”,最终影响转型战略整体构念传递之有
效性[5]。
“企业架构框架”(Enterprise Architecture Frame-
work,以下简称:企业架构)便是结构化思维具体实践
之方法,透过严谨结构化描述语言(Architecture De-
scription Language,以下简称:ADL),将战略构念至
计划实施均以塑模方式(Modeling)作为全方位沟通工
具,结合资讯系统使战略实践更有效率。“企业架构”
具体实施步骤与产业转型战略实践所需之进程充分
密合:1) 战略对话阶段(Strategic Dialogs)——确保产
台湾新兴产业转型战略与实践
业转型战略方向与实现方法能产生共识;2) 产业转型
情境扣合阶段(Business Cases)——指明产业转型与内
外在环境扣合之情境;3) 转型情境解决方案订定阶段
(Business Case Elaboration)——研议解决方案概廓,评
估可能带来之冲击,推算所需财务支持,进而提出细
部可执行计划;以及4) 转型方案执行一致且灵活性
(Coherence and Agility)阶段——结合跨领域人才,从
多面向思考问题,灵活地运用资讯系统,随时与转型
战略扣合,动态地调整应变计划,衍生随时间轴变化
之产业转型战略[6]。
本研究从:1) “产业价值创造模式”着眼,说明
产业转型方向并提出架构模型;2) “产业战略规划与
目标实践方法”探讨产业转型进程中,可资援引之管
理方法及其介绍;3) “企业架构方法”说明具体方法
内涵与如何实践,使产业转型进程中获得效益;4) “个
案研究”探讨“企业架构方法”适配于产业转型情境
之具体作法为何;5) “个案成果讨论”检视“企业架
构方法”与科技专案计划适配性如何,在推动新兴产
业进程中,应如何规划设计;以及 6) “个案结论与
未来建议”总结本研究成果及贡献,探讨各国政府推
动产业发展手段,将产业发展提升至国家竞争力层
次,并纳入电子化政府之一环,以加速政府各权责机
构统合与民间产业战略无缝接轨,使政府了解产业政
策上需要,产业了解政府战略大方向,提升双向沟通
品质,共同为产业发展而努力。
2. 产业价值创造模式
产业要想建立维系生存之利基空间形成价值链
共生体,将提供产业选择其所经营之产品或服务项目
机会,进而创造较优经营绩效,所以必须要与业务相
关企业建立必要资源交换关系与机制,并随时因应环
境变迁注意产业内竞争行为及替代需求趋势。影响产
业竞争强度因素包括:1) 同一市场内厂商规模与分布
——若市场内主要厂商数量多,彼此规模大小相似,
则均有机会成为市场领导者,而再加上产品差异性不
大特性,则彼此间竞争激烈程度会大为提高;2) 产业
特性——竞争者市场与产品之重叠程度、产业成长变
动情形、成本结构等,都将影响产业内成员间关系;
以及 3) 产业内成员决策行为倾向——产业内成员常
因成长背景类似或业内人才流动,致使其竞争手段习
性,因应挑战解决问题思考模式亦常雷同。因此本研
究综合前述台湾产业转型关键因子,与落实产业转型
实践,以“企业架构方法”提出图1所示之产业发展
架构模型,表1择要以说明企业架构塑模图示用法。
产业转型目的在于提高产业价值链成员获利能
力,若企业不能获利,则无法扩大就业,政府无从增
加税收,员工消费能力,势必引发负向连锁效应。产
业获利能力倚赖于透过持续性价值创造手段达成,而
受国际竞争与经济发展趋势所影响。在国家竞争层次
来看产业价值创造,势必需要结合多方助力,建构产
业推动平台,透过协同作业凝聚政府相关部会与产业
价值链两大体系整合产生综合效应,合力达成创造产
业价值之总体目标。“产业促进者”提供创新技术与
新商业模式等价值,协助产业者创造价值进而获利,
与政府相关部会紧密互动,动态调整产业发展战略,
落实于产业推动协同作业中。产业发展战略是 并
Figure 1. Industry development architecture reference model
图1. 产业发展架构参考模型
Copyright © 2013 Hanspub 63
台湾新兴产业转型战略与实践
Table 1. Enterprise architecture representation and usage
表1. 企业架构塑模图示用法
图示 说明范例
强化产业竞争优势
创造永续经营发展环境
阶段经济发展需要
国际经贸情势变化
中小企业
在台陆商
大陆台商
架构中小企业创业成长基地
建构多元学习环境,提升人力素质
区域经济整合
机构资产及预算成本控制
“产业发展纲领”
“中坚企业跃升计划”
建构产业核心竞争优势所需关键技术
与智慧财产
稳定供给资源、永续能源发展
落实政府内部控制机制
连结线 全球招商
稳定供应能源
价值创造指导总纲,其战略与实践方法必须具有一致
性,系统性,易于各体系整合构念与精准执行计划。
台湾产业缺乏系统整合与顾问服务之知识与内
涵,面临国际大厂垂直整合应用服务竞争,商业模式
必须快速调整,扩大价值链上下游能力,以提升竞争
优势及产业附加价值。因应全球产业服务应用之风潮,
商业模式典范移转,企业需进行跨业整合,才能找到
新蓝海。产业过去以产品制造为中心作法,需延伸至
服务加值,亦即产业不应局限为产品供应者,而应转
向提供一系列满足客户需求服务,以凸显产品差异化,
进而创造更高附加价值。为此“产业促进者”在创造
产业新价值上应侧重:1) 价值点扩大与深化——从既
有之产业价值活动累积知识价值,以提供知识服务;
2) 价值链延伸与整合——发展通路品牌与多重行销,
选择重点产业切入,利用既有全球化据点发展跨国整
合服务模式;3) 价值链跨越与转化——透过异业结盟
方式,延伸产品专业知识,转化为高附加价值之新服务。
具体做法则可以从以下议题着手:1) 深化制造业
研发内涵,引领产业标杆——如何深耕高阶技术研发
布局,引导学界与法人研发成果有效帮助产业升级,
改善研发政策,增加企业研发诱因,鼓励厂商实施少
量多样生产架构,提供客制化研发制造服务;2) 推动
制造业系统整合,延伸价值布局——如何强化从制造
到服务的系统整合能力,有效媒合工具机企业与资服
业者合作,往上游整合关键技术研发与创新研制技
术,进行人才培育及训练;3) 鼓励制造业创新品牌,
放眼全球市场——如何扶植国际型品牌,设置产业专
区,形成一条龙产销体系,强化生产制造能力,调整
大学及技职教育应与产业发展趋势结合,有效提供产
业人力需求;以及 4) 形塑制造业应用加值,促进服
务满意——如何以应用服务点亮智慧生活带动产业
加值,透过异业结盟带动产业加值[7]。
从台湾 2013 年度经济施政目标订定来看:1) 推动
产业结构优化、创造产业新优势——与模型中“产业
价值创造”适配;2) 开拓经贸版图、营造枢纽地位——
与模型中“国际竞争”适配;3) 整备优质环境、促进
投资加码——与模型中“产业链整合”适配;4) 稳定
供给资源、永续能源发展;5) 提升政府服务效能;6) 强
化营运绩效,提升政府资产效能;7) 打造优质政府专
业团队——与模型中“跨部会整合”适配;8) 提升研
发量能——与模型中“产业促进者”提供“创新技术”
适配;9) 落实政府内部控制机制;10) 提升政府资产
效益,妥适配置资源;以及 11) 提升政府人力资源素
质与管理效能等,其余皆与模型中“战略与实践方法”
适配[8]。
在此属公部门主导推动之模型下,其所涉及“利
益关系人”众多,战略作用时间长,且子目标多元,
其实践方法必须要与战略——前瞻型、防卫型、反应
型——适配,要具备理性(Rational)与逻辑渐进(Logical
Incremental)实践机制,方能达成战略目标。其中前瞻
型战略是能持续动态调整价值服务优先度,防卫型战
略是能维护既有价值服务优势,而反应型战略则是调
配有限资源纾解竞争压力。要想有效率地达成战略目
标,必须在“战略与实践方法”中要能:1) 一致性管
理计划执行方式;2) 在每一项子目标均有明确清楚定
义实施方法;3) 经常性检视目标与实施是否吻合,战
略目标是否已因内外在环境改变;以及 4) 找出示范
计划先行演练试行,为大计划全面施行建立准则等[9],
因此评估采行何种“战略与实践方法”才能达成产业
转型各项战略是探讨重要课题。
3. 产业战略规划与目标实践方法
战略选择就是假设产业在面对多变之外在环境
Copyright © 2013 Hanspub
64
台湾新兴产业转型战略与实践
时,对于其资源分配与战略手段之履行有自由判断之
能力与执行之自主性。换言之,产业转型战略推动者
——产业促进者与跨部会整合——对于产业转型目
标与战略型态(前瞻型、防卫型、反应型)之选择,会
随着外在环境与产业发展时期之不同而有所差异[10]。
在产业发展战略及协调框架中分为:1) 产业发展发起
期;2) 战略规划期;3) 实践与战略协调期;以及4) 战
略评估与检讨期等四大进程。在战略规划期涵盖:1)
战略分析;2) 愿景宣式;3) 成长定位;4) 产业改进
目标;5) 其他针对性战略等活动。在战略分析中可进
行:1) 情境分析——藉由改变某些目前经营模式假
设,参考可能科技及环境发展趋势,建立某未来假想
情境,借此判断预测事件未来优势与可行性;(2)移转
份额分析——将某特定区域在某时期经济总量变动
分为三个分量,“即份额分量”、“结构偏离分量”和
“竞争力偏离分量”,以此说明区域经济发展和衰退
原因,评价区域经济结构优劣和自身竞争力强弱——
找出区域具有相对竞争优势产业部门,进而确定区域
未来经济发展合理方向和产业结构调整原则;3) 优势
–劣势–机会与威胁分析;以及4) 竞争者分析——
建立竞争者剖面可对现存及潜在竞争者优势与弱势,
提供完整分析,以分辨竞争机会与威胁,进而提供攻
击性与防卫性战略内涵等[11]。
为确保产业发展成功,实现战略地图愿景完成任
务,需要有七大战略推动力:1) 整合价值链提升效率
与生产力;2) 强化产业形象;3) 追求高品质与注重
劳工安全;4) 提升产业发展人力资源能力;5) 创新
服务与产品;6) 应用资通讯科技;以及 7) 拓展国际
行销能力等。同时战略推动力需要八大关键成功要素
支撑:1) 生产力;2) 品质;3) 人力资源;4) 知识;
5) 创新;6) 绿色友善环境;7) 持续发展;以及 8) 追
求专业等[12]。
4. 企业架构方法
“企业架构”是一个价值链有效转型之战略规划
过程,以具体实现价值群组经营目标和战略,透过企
业架构机制,共同协作共享整体规划过程。“企业架
构”方法对产业转型有效,以“资源基础”(Resource-
based)——产业价值链具有不同有形和无形 资源,此
资源可转变成独特能力,是不可流动且难以复制,是
产业价值链得以持久竞争之基础—为观点之理论模
型认为“产业转型绩效”受“转型机制绩效”直接影
响,“转型机制绩效”受“转型资源使用绩效”直接
影响,“转型资源使用绩效”受“资通讯应用能力”
直接影响,而“资通讯应用能力”则间接受“资通讯
资源”影响。“资通讯应用能力”指应用资通讯技术,
透过“企业架构”塑模方法,将产业转型战略从规划
到实践一气呵成,紧密相扣,提供有效而弹性之方法,
最终达成产业转型目标[13]。
“产业转型战略推动者”依据产业现况与挑战,
透过塑模方式定义“基时架构”(Baseline),与各方“利
益关系人”进行多回合双向沟通,取得产业转型战略
与实践方法之共识,再依据战略愿景使用相同架构描
述语言勾勒“目标架构”(Target),藉由分析比较“基
时架构”与“目标架构”进行差异分析,最后依据差
异分析结果订定具体可行实施方案。
沟通工具可用Zachman 架构剖析法——将战略
目标与实践分为两个维度定位沟通内容,横轴为:1)
战略本体(What),2) 实践方法(How),3) 战略场域
(Where),4) 价值链成员(Who),5) 实施时机(When),
及6) 战略驱动(Why) ;而纵轴依粒度分为:1) 战略
总目标与范围(Scope) ,2) 战略概述(Conceptual
Model),3) 价值链协作机制(System),4) 关键技术支
持(Technology),5) 战略子目标(Detail),及6) 服务机
制(Functioning)等——聚焦议题与厘清构念,。
构念塑模是一种架构描述语言,将构念意图分门
别类规范“利益关系人”表达方式,以降低构念内涵
误解机会 ISO/IEC/IEEE42010 规范架构描述方式
(Architecture Description),“架构描述”用以指出所涵
括事务相关之“系统关注”(System-of-Interest),与此
关注之作用者或发起人。架构描述“利益关系人”及
其所关注事务,具有各种“观点”(Viewpoint),汇集
不同构念[14]。由于“企业架构”方法是结合资通讯技
术实现产业转型目标之管理与沟通工具,而软体塑模
工具是为掌握需求反映管理框架,所以常被可延伸作
为“企业架构”塑模工具。“xADL”是一套软体塑模
工具,运用“可扩展标示语言”(eXtensible Markup
Language,XML)高度结构化特性,定义及规范“架
构描述”基本构念载具,包括:1) 组件——描述构念
内涵,如电动车等;2) 连结器——描述联结构念与构
Copyright © 2013 Hanspub 65
台湾新兴产业转型战略与实践
念之中间器,如产业价值链协同作业等;3) 介面——
描述组件或连结器与外部接合之行为,如客户服务接
合系统内维修中心与客户等;4) 链接线——描述组件
间或连结器间之行为,如电动车与电池等,描述软硬
体及其他系统性架构[15]。“统一模塑语 言”(UML)是
一通用视觉化模塑语言,用于对系统化构念进行描
述、视觉化处理、建构与生成系统化构念文件。UML
适用于各式系统发展方法、生命周期管理、及其他结
构化应用等。透过 UML语义及一系列扩充“模板”
(Stereotypes)以描述“企业架构”[16]。
塑模战略目标时可细化子目标,标明子目标间之
优先度,子目标间透过介面相互接合,在介面中标明
强度与资讯交换标准,同时赋予执行者。在塑模战略
时可依产业特性采用不同构面分析,如平衡计分卡,
兼顾转型期其他软性指标。最后战略目标转化为实施
计划,资源配置依子目标优先度部署,与各式专案管
理方法接合,此种松耦合(Loose Coupled)关系保有计
划不同特性所需要之弹性,但透过阶层构念分解,下
层细化构念服从父层构念规范方式,所以又不失总体
战略目标监控能力。产业价值创造要透过资通讯手
段,企业架构方法与资讯系统规划执行无缝接轨,透
过需求架构描述,层层展开与资讯系统对应,确保资
讯系统发展与战略目标一致。
因此“企业架构”是产业转型战略过程中之决策
资讯资产,透过企业架构程序,订定出:1) 具有时间
表之战略任务;2) 执行这些战略任务所需之资讯与科
技;3) 因应变革管理(Change Management)所需要执
行之程序计划。产业转型战略为何要采用“企业架
构”,综合前述其理由显而易见:1) 确保各种战略活
动动机及执行结果,与战略目标一致;2) 确保价值链
成员在执行各种细化协作流程,其介面与资料交换有
效与一致;3) 价值链能依内外环境变化更有效率精准
地执行变革管理;4) 价值链能更有效率地调度资源,
使战略子目标产物能及早良性反馈价值链;5) 执行企
业架构程序时,会产出各项决策指导与实践过程产
物,成为能再使用与自我演进之产业价值创造知识。
而“企业架构”能具体为产业带来以下效益:1)
透过有系统地描述战略目标与任务活动,使产业在价
值创造过程有更缜密之规划与决策品质;2) 在价值链
内形成统一词汇与制定标准,以改善价值群组沟通模
式;3) 协助“产业转型战略推动者”藉由架构性观点
与其他战略目标沟通,能更有效率地管理产业转型之
复杂环境;4) 使价值链成员能有效率地运用科技管理
产业转型所需系统,并使资讯系统与保持转型战略目
标一致;5) 要使价值链成员资讯系统能更准确即时一
致地分享与交换;6) 要提供“产业转型战略推动者”
战略活动决策评估工具,包括:冲击、成本、风险、
替代方案、与耗损等;7) 在成本与时效要求下,能弹
性调整战略子目标优先度与资源再部署;8) 在价值链
中提供智慧财与资讯分享机制,能更早达成知识经济
使用规模;9) 能加速价值链各机制间整合;以及 10)
能确保价值链活动符合绩效指标及审计规定。企业架
构方法具有多元性,针对不同战略诉求,可以引用不
同架构方法,甚至衍生具有台湾产业转型特色之架构
方法。
5. 个案研究
在知识经济潮流冲击下,先进国家为了保持竞争
力,多引进创新战略规划工具,寻求技术发展以争取
先机,借以预测将来社会经济需求,创造未来科技利
基战略。科技前瞻(Technology Foresight),综合理论与
实务专家意见过程中,预测及勾勒未来可能情景及需
求,重点在于凝聚各方共识,引导并确立共同追求目
标。藉由“科技前瞻”执行,能明确掌握长期科技发
展之脉络,并引导科技政策与战略之形成,建构完善
之科技基础建设与有利于创新环境,使经济与社会获
得最大效益,因此逐渐成为知识经济时代之决策规划
工具,从制度建立,团队培育及概念宣导,到期望在
既有基础之上,寻求理想及当时政策目标间之平衡
点。“科技前瞻”常用方法相当多元化,最常见是一
种兼具量化与质性科技整合之德菲法(Delphi Method)
研究方法。研究过程中,针对设定之议题,透过理论
与实务专家进行多回合讨论方式,藉由专家专业知
能、经验与意见,诱导成员集思广益建立共识,进而
解决复杂议题。而对于预测未来可能发生之脉络,也
常用情境分析法(Scenario Analysis),进行建构有代表
性意义数种之未来可能状况,并透过跨领域之专家共
同参与导引哪些可能未来之路径,以协助决策者做出
适当之选择[17]。本研究结合策略规划方法,并提出“企
业架构”参考模型作为产业转型策略与实践方法之依
Copyright © 2013 Hanspub
66
台湾新兴产业转型战略与实践
Copyright © 2013 Hanspub 67
据,说明如后。 之概述,具体了解整体成长或衰退,潜力与营运方向
等。
5.1. 战略目标
5.3. 战略地图观点
战略目标是在可预见之未来内,在一定资源许可
下,透过运作机制之规划,进而能获致收益之作为,
换言之,战略管理是一项有效率地转换组织有限资源
为竞争优势之工具,透过外部环境分析了解发展机会
与威胁,内部资源分析了解自身优势与弱点,在共同
价值与使命感下,选择相应适合之战略,以期创造永
续经营目标。
战略地图(Strategy Map)是指用来呈现平衡计分卡
(Balanced Scorecard)制度中四大战略目标因果关系图,
目之在于推敲组织价值如何创造,其间因果关系为何,
因此能厘清并展现组织战略并将战略有效传达给组织
不同面向之员工。因为战略地图具有按图案骥功能,
一个优质科技专案,会根据专案本身性质,研议出最
有竞争力之战略,指引全体员工齐心一致依据战略而
行。此科技专案所有活动最上阶之领导方针就是专案
实现之价值,也就是最足以创造专案效益所在。
5.2. 整体环境分析(STEP)观点
整体环境分析是利用环境扫描分析总体环境中
四大构面:1) 社会(Soc ia l)——说明该地区包 括人口
年龄分布、生活型态,与消费需求等人民生活方式及
其价值观;2) 科技(Technological)——包括产业研究
发展支出,新产品关键技术提升、专利智慧财产权保
护、政府研究发展支出,与从研发到市场商业化技术
移转等;3) 经济(Economic)——包括利率、汇率、通
货膨胀率、货币供给、金融政策、能源政策、国民所
得、可支配所得等,经济环境循环起伏荣枯会对科技
专案辅导产业经营活动造成很大影响;以及 4) 政策
(Political)——包含产业相关法令、税法、奖励投资条
例等,是企业经营成功重大影响构面。这四构面形成
一种综观模型,给予观察者针对总体环境中不同因素
5.4. 需求架构参考架构
产业价值创造需要多方利益关系人共同协作,因
此需要一套协作机制,紧密联系价值链成员,透过协
作机制转换产品创造价值,藉由统合各种商业机制成
为可实现价值之商业服务,而此转换过程须要透过产
品与服务介面附加价值,如图2所示。
5.5. 技术架构参考架构
产品由关键组件所组成,组件间透过介面加以整
合,要考量介面能力成熟度,以订定产品整体能力成
度,产品经由商业服务过程产生客户认知价值。商 熟
Figure 2. Requirement reference architecture
图2. 需求参考架构
台湾新兴产业转型战略与实践
Figure 3. Technical reference architecture
图3. 技术参考架构
业服务乃是透过服务流程所提供,服务流程可于导入
初期由专案团队协作支持,俟服务提供稳定后由委外
合约供应商接续支持。客户认知价值产生差异时,透
过客诉处理流程,回馈产品制作团队,作为产品改进
依据,如图 3所示。
6. 个案结论与未来发展方向
产业发展与转型是国家层级战略,涉及政府部分
甚多,科技专案计划乃是应台湾产业发展战略而规
划,使产业链直接受益,其中从战略形成,资讯通透
共享,到成果推广,需要更有效方式实践。各国为因
应经济快速变化,必须要加大政策穿透力,深化产业
价值创造,扩大产业影响规模,纷纷运用通信技术,
以“电子化政府”作为政策推动与落实之媒介,透过
不同资讯服务设备,提供顾客(企业、民众及公务员),
在其方便之时间、地点及方式,提供合宜之便利服务。
推动“电子化政府”之主要意义,并不只是新兴科技
之引进,而是要让各机关连结成为一个可以立即传达
讯息、沟通意见、分享经验及知识之数位神经系统,
使政府组织转型、升级成为更精巧、灵活、机动、弹
性、效率、透明化之组织运作体系,进而与企业、社
会及民众连网,以快速回应民众之需求,有效处理瞬
息万变之新事务,强化各种危机处理能力[18]。
许多先进国家纷纷运用“企业架构”方法,辅导
产业转型升级外,更纳入“电子化政府”之一环,形
成产业价值链成员与政府政策多向多轨沟通,使产业
了解政府政策形成,调整营运方式;产业回馈转型资
讯,使政府了解产业动态,规划更贴近产业之政策,
形成双箭头良性循环。因此“企业架构”终极运用场
景是落实在“电子化政府”,以加速沟通产业隔阂,
扩大产业转型成效,因此有必要借鉴先进国家如新加
坡等如何运用“企业架构”发展产业[19],透过有效构
建整体公民服务与产业发展平台:1) 从网路基础建设
着手,奠定电子化政府推动基础;2) 以民众为核心,
提供顾客导向之服务;3) 提供线上服务;4) 提升政
府效能;5) 带动产业与国家经济之增长;6) 以电子
化政府作为政府改革之重要工具,透过强化深度服
务、整合多元服务通路、加强资讯安全与隐私、服务
行动化、创造数位机会,与扩大公民参与等具体手段,
来增强政府政策穿透力。为达成此目标必须要有一套
从战略规划,方案实施,到持续运营之整体方法论。
参考文献 (References)
[1] 俞明德, 徐之强, 陈厚 铭, 陈建良, 管中闵, 蔡颖义, 谢明慧.
Copyright © 2013 Hanspub
68
台湾新兴产业转型战略与实践
台湾产业发展的规划蓝图——总统府[R]. 台北: 国立台湾大
学, 2011.
[2] 胡貝蒂. 拼转骨、顾出路——三业四化加速产业转型、提升
产业竞争力[URL], 2012. http://www.cepd.gov.tw/
[3] 戴肇洋, 陈秋文, 陈巧青. 中小企业发展现况与辅导策略之
研析[Z]. 新北: 财团法人台湾综合研究院, 2009.
[4] F. Radeke. Toward understanding enterprise architecture man-
agement’s role in strategic change: Antecedents, processes, out-
comes. Proceeding of 10th Internationale Tagung Wirtschaftsin-
formatik, Zürich, 16-18 February 2011: 62.
[5] R. B. Bird, E. A. Smith. Signaling theory, strategic interaction,
and symbolic capital. Current Anthropology, 2005, 46(2): 221-
248.
[6] R. Wagter, M. van den Berg, J. Luijpers and M. van Steenbergen.
Dynamic enterprise architecture: How to make it work. Hoboken:
John Wiley & S o n s , Inc., 2005.
[7] 沈举三. “全国”产业发展会议预备会议[R]. 台北: 经济 部,
2012.
[8] 经济部. 年度施政目标与重点[R]. 台北: 经济部, 2013.
[9] R. Andrews, G. A. Boyne, J. Law and R. M. Walker. Strategy
implementation and public service performance. Administration
& Society, 2011, 43(6): 643-671.
[10] 蔡展维, 涂瑞骐, 刘佩玲. 以策略故事观点探讨企业策略变
化之研究[A]. 第14 届科际整合管理研讨会[C]. 台北: 东吴
大学, 2011: 484-499.
[11] C. P. Lyford, D. J. Ricks, H. C. Peterson and J. A. Sterns. A
framework for effective industry strategic planning. Journal of
Agribusiness, 2002, 20(2): 131-146.
[12] T. K. Chan, P. T. Hiap. A balanced scorecard approach to meas-
uring industry performance. Journal of Construction in Devel-
oping Countries, 2 01 2 , 1: 23-41.
[13] N. Melville, K. L. Kraemer and V. Gurbaxani. Review: Informa-
tion technology and organizational performance: An integrative
model of IT business value. MIS Quarterly, 2004: 283-322.
[14] R. Hilliard. ISO/IEC/IEEE 42010, 2012.
http://www.iso-architecture.org/ieee-1471/index.html
[15] N. Bouck’e, A. Garcia and T. Holvoet. Composing structural
views in xADL. Early Aspects: Current Challenges and Future
Directions, 2007, 4765: 115-138.
[16] D. Silingas, R. Butleris. Towards customizing UML tools for
enterprise architecture modeling. Information Systems, 2009:
25-27.
[17] 邹篪生, 孙智丽, 李宜映. 由各国科技前瞻执行经验提出我
国农业科技前瞻发展规划[J]. 台湾经济研究月刊, 2009, 32
(12): 48-56.
[18] 电子化政府现况[Z]. “行政院”研究发展考核委员会, 2007.
[19] InfoComm Development Authority of Singapore. Singapore’s
e-government development, 2012. http://www.egov.gov.sg/
Copyright © 2013 Hanspub 69

版权所有:汉斯出版社 (Hans Publishers) Copyright © 2012 Hans Publishers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