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mergence and Transfer of Wealth 财富涌现与流转, 2013, 3, 7-12 http://dx.doi.org/10.12677/etw.2013.31002 Published Online March 2013 (http://www.hanspub.org/journal/etw.html) An Comparative Analysis on the Social Welfare Systems of the United States and the Soviet Union during the Cold War Xuesong Yu, Yuxi Wu, Y iping Wu, Hengjin Cai International School of Software, Wuhan University, Wuhan Email: hdsyxs2007163@163.com Received: Mar. 18th, 2013; revised: Mar. 31st, 2013 ; a c c epted: Apr. 7th, 2013 Copyright © 2013 Xuesong Yu et al. This is an open access article distribut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License, which permits unrestric te d us e , distribution, and reproduction in a n y medium, provided the original work is pr o p e rly cited. Abstract: Social welfare systems of the United States and the Soviet Union during the Cold War are studied by introducing concept of self-assertiveness demands and cognitive membrane. The welfare system of the United States is in a better position than that of the Soviet Union by comparing their impacts on the social cohesion and core values, which makes it a reason United States won the Cold War. Social welfare system is an important link of social wealth flow. On this account, we further elaborate the concept, main characters and the importance of universal social security personal accounts. Keywords: The Cold War; Social Welfare System; Social Security Personal Account 冷战时期美苏社会福利制度的比较分析 1 余雪松,吴钰茜,吴怡萍,蔡恒进 武汉大学国际软件学院,武汉 Email: hdsyxs2007163@163.com 收稿日期:2013 年3月18 日;修回日期:2013 年3月31 日;录用日期:2013年4月7日 摘 要:本文运用“自我肯定需求”和“认知膜”等新概念,对冷战时期美苏社会福利制度进行了比 较研究。通过分析福利制度对社会凝聚力和社会核心价值观的影响,我们认为美国的福利制度优于苏 联,这也是冷战最后由美国获得胜利的原因之一。社会福利制度是社会财富流动的重要一环,对社会 核心价值观的维护和经济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有鉴于此,我们进一步阐述了建立全民性的社会保障 个人账户的概念内涵、主要特征和重要意义。 关键词:美苏冷战;社会福利制度;社会保障个人账户 1. 前言 1991 年底,曾经的超级大国苏联在经过与美国的 长期冷战之后土崩瓦解,美国赢得了冷战的胜利,成 为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弗朗西斯·福山认为,美 国之所以能够取得冷战的胜利是因为美国采用了民 主政治制度。民主政治是现代国家发展的唯一可行道 路,只有实行民主政治才能保证国家的长期繁荣稳 定,美国在冷战中战胜苏联本质上说是民主政治的胜 利[1]。 1关于“社会福利”与“社会保障”之间的关系学术界尚存争议, 国际上主流观点认为社会福利包括了社会保障,而国内主流观点认 为社会保障包括了社会福利。本文采用前者的观点。 Copyright © 2013 Hanspub 7 冷战时期美苏社会福利制度的比较分析 蔡恒进从财富涌现与流转的角度提出了“自我肯 定需求”[2]概念。所谓“自我肯定需求”,指的是人们 往往倾向于肯定自我,期望得到在认知范围内超出别 人或者高于自己过去水平的报酬或认可。将个人的自 我肯定需求加总即得到社会总的自我肯定需求,这与 社会当下的实际供给之间形成缺口。由于随着经济发 展和生活水平提高带来的自我肯定需求不断增加,这 一缺口会趋于不断扩大。为了满足这一缺口,维护社 会稳定,需要通过学习创新、外部获取、透支未来等 渠道创造更多的财富,以实现财富的不断涌现和流 转,从而满足民众的自我肯定需求。此外,蔡恒进和 田雪还借鉴生物学中细胞膜的结构功能特点,提出了 “认知膜”[3]概念。所谓“认知膜”,指的是一个国家 或民族的人民群众在长期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种 共同的稳定的心理倾向,这种心理倾向具有类似于细 胞膜的保护结构,可以为社会发展筑起一道心理防 线,以保护社会核心价值观,增强内部凝聚力,从而 有效阻挡外部文明的入侵,并对其他文明的成果进行 选择与吸收。这种认知膜的存在与增强势必有助于国 家或民族的稳定与持续发展。 本文将运用“自我肯定需求”“认知膜”等新概 念,通过分析冷战期间美苏两国社会福利制度变动情 况及利弊得失,进而探究中国完善社会福利制度特别 是社会保障个人账户体制的必要性和主要措施。高质 量的社会福利制度能使社会财富更多的为一般民众 所拥有,使民众感受到社会平等,满足人民的自我肯 定需求,进而增强认知膜,以及人民对国家的认同感, 最终有力地维护社会稳定;而低质量的社会福利制度 则会反过来抑制民众自我肯定需求,削弱认知膜,最 终导致社会不稳定甚至崩溃。 2. 冷战期间美苏社会福利制度概述 经过战后十余年的繁荣时期之后,美国在二十世 纪五十年代后期陷入困境——经济增速放缓,通货膨 胀严重;贫富差距扩大,社会矛盾尖锐;种族歧视严 重,黑人民权运动兴起;越南战争升级,反战运动席 卷全国;战后“婴儿潮”一代的青年人价值观沦陷, 形形色色的反主流反社会潮流十分盛行,极大地冲击 了美国正常的社会秩序和主流价值观,导致社会动荡 不安,经济发展停滞,综合国力下降,美国在与苏联 的冷战争霸中暂时处于下风。 针对经济社会领域出现的严重问题,1964 年,时 任美国总统林登·约翰逊颁布了名为“伟大社会”的 社会福利改革纲领,陆续颁布或修订了《民权法案》 《社会保障法》《经济机会法》《医疗照顾法》等数百 项社会福利立法,提出了“青少年教育计划”“职业 训练与再训练计划”“社区行动计划”等具体行动方 案,在种族平等、就业、医疗、教育、住房、市政建 设等方面均进行了深刻的改革。至七十年代中期,美 国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社会福利体系,初步建立起一个 保障每个美国公民出生、伤残、退休、贫困、失业、 教育等都能得到救助的社会安全网。美国各州普遍建 立了针对每个公民的社会保险个人档案,分配了社会 保险个人号码。美国用于社会福利的投入占国民生产 总值的比重长期保持在 20%~30%,甚至一度超过 40%。福利开支成为联邦政府和各州政府最大的开支 项目[4]。“伟大社会”运动,从 1965 年~1969 年,联 邦政府用于社会保障、福利补助的费用增加了 62%, 达到了 865.58 亿美元,美国贫困人口占全国人口比例 由1964 年的 19%降至1968 年的 12%[5]。在城市交通、 环境保护、落后地区发展等方面,“伟大社会”计划 均制定了切实可行的计划,投入了大量资金以促进各 项社会事业发展。“伟大社会”也奠定了当今美国“福 利国家”制度的基础。尽管美国在七十年代以后,特 别是八十年代里根执政以后,美国社会福利政策有了 很大幅度的调整,但总的来看,现行的美国社会福利 制度仍然是建立在“伟大社会”改革的基础上。 美国的“伟大社会”改革所设计的福利制度并非 关注社会贫困的简单安排,也非单纯成为公共开支的 负担,而是具有很强的社会需求拉动效应。一方面, “伟大社会”改革覆盖社会各阶层且福利水平较高, 使得社会各阶层都不会对当前和将来可能会出现的 失业、伤病、退休、子女教育等问题产生担忧,从而 放心地进行消费和投资,充分满足其自我肯定需求。 与福利政策直接或间接相关的产业如医疗、商品零 售、旅游、房地产等服务业获得了迅速的发展。例如 教育、医疗、社会救助行业增加值占GDP 的比重就 由1960 年的2.7%增加到 1970 年的 3.9%,再到 2010 年的 8.7%[6]。美国在坚持由政府直接生产和提供部分 社会福利产品的同时,又鼓励非营利组织参与到社会 Copyright © 2013 Hanspub 8 冷战时期美苏社会福利制度的比较分析 福利产品的生产和提供中来,注重运用市场力量来合 理配置福利资源,提高收益。例如,通过在居民缴纳 税金基础上建立的不同类型的福利基金,投入各种低 风险、高效益的项目进行合理投资,取得收益并其作 为福利产品返还给纳税人。这就有效分散了仅仅由政 府以行政力量提供社会福利可能存在的风险,减轻了 政府负担,提高了资源配置效率。到1996 年,仅养 老保险基金就使 92%的美国老年人获益[7]。健全的福 利体系也大大提升民众对未来突发危机的理性预期 能力和处理能力。对于“伟大社会”改革之后发生的 越战失败、石油危机、水门事件等危机事件,美国民 众都能较为平静地度过,避免国家的动荡分裂。 冷战时期,苏联的社会福利制度也有显著的发 展。赫鲁晓夫执政时期(1953~1956 年)制订了一系列 旨在保障人民福利的法律法规。如 1956年制定了《国 家退休金法案》,增加了退休金最低和最高金额限制, 提高了退休金与工资的比例。并规定了各种退休补 贴。1964 年,几乎在美国提出“伟大社会”福利改革 纲领的同时,苏联颁布了《集体农庄庄员退休金和补 助金法》,规定集体农庄庄员在达到法定退休年龄之 后即可享受退休金和补贴,从而将农民纳入了社会福 利范围,标志着苏联全国统一的社会福利制度的确 立。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1964~1982 年),苏联社会 福利建设达到了顶峰。到七十年代中期,涵盖退休金 制度、补助金制度、医疗保健制度、老弱病残扶助制 度在内的苏联社会福利制度得以确立起来。免费医 疗、教育、住房制度在法律和现实层面中均得到了落 实,苏联民众的基本生活需求得到了有力保障。1968~ 1972 年,苏联居民最低月工资由40 卢布提高到 60 卢 布;1965~1980 年,苏联用于提高人民福利水平的社 会消费基金总额由 419 亿卢布增加到 1165亿卢布, 增加了 178%[8]。涅夫时期确立的社会福利制度历经政 治上的风风雨雨,直至如今的俄罗斯仍然发挥着重要 作用。 苏联的福利建设虽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显著提 高了人民生活水平,保障了人民的基本需求,但是相 对美国,其社会福利总体仍处于较低的水平。一方面, 消费品较为匮乏且种类单一。国家虽然不断增加消费 品补贴,但是仍然无法满足民众的对消费品越来越高 的需求,导致民众为了购买消费品排队现象严重,黑 市猖獗,人民饱受其苦。另一方面,人民享受的福利 质量较低:消费品质量低劣,难以使用;医疗设备落 后、医疗水平低劣;住房狭小、设施不全;再者,福 利覆盖亦不够全面。计划经济体制下政府分配工作的 结果使得福利体系中缺乏失业与就业保障,导致各地 存在大量的隐形失业人口,工作条件差、待遇低。福 利水平长期得不到根本性提升的后果是使苏联各族 人民生活水平得不到根本改善,民众的自我肯定需求 得不到满足。 相对于市场化的美国福利制度,苏联福利制度一 方面完全依赖政府以按计划发放形式提供福利产品, 排斥市场与货币机制,导致政府公共开支包袱沉重, 财政恶化;另一方面,福利总体投入不足,加之僵化 的福利体制不能及时应对民众需求的不断变化,导致 民众的消费和需求受到抑制,经济发展缺乏足够的动 力。此外,苏联民众因为对国家提供福利的过度依赖 导致其成为缺乏风险预期与风险意识的理性匮乏群 体,为后来的苏联剧变的发生埋下了伏笔。 3. 美国福利制度优于苏联的分析 3.1. 是否有利于提升社会凝聚力 社会福利是实现社会凝聚的重要支柱,是增强社 会归属感和社会融入感,维护社会公平,增进社会团 结合作的重要制度安排。通过国家的转移支付和代际 之间、社会群体之间的收入转移,社会福利赋予公民 基本的生存权与分享社会经济发展成果的权利。社会 福利水平越高,福利质量越好,使得个体的活水平越 好,则个人的社会归属感越强;社会福利制度还有利 于增强社会团结与信任,它的建立通常是政府与民众 协商合作的结果。在这种协商机制下,个人倾向于通 过社会谈判和协作而非暴力对抗来解决社会冲突[9]。 会福利制度是联系个人与社会的重要一环,是减少社 会冲突、增强社会凝聚力的重要制度安排,也是社会 认知膜形成和加强的不可缺少的条件。 美国是一个多民族、多种族的移民国家。不同种 族的移民思想观念、风俗习惯、宗教信仰差异很大, 对于美国社会的归属感与融入感也不尽相同。美国的 有色人种,特别是黑人长期被排斥在美国主流社会之 外,饱受各种歧视,生活贫困。黑人的悲惨处境促使 他们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掀起了民权运动,举行了各 Copyright © 2013 Hanspub 9 冷战时期美苏社会福利制度的比较分析 种抗议示威活动,在为自身争取到部分权利的同时也 影响了美国社会的稳定。“伟大社会”改革突出了改 善黑人处境的内容。一方面,通过颁布《民权法案》 等一系列法律法规,在法律层面上禁止了各种歧视黑 人的行为,确认了黑人拥有与白人同等的政治、经济 地位;另一方面,通过设立许多针对黑人和其他有色 人种的福利项目,给予了黑人大量的福利补助,改善 其生活,帮助其更好地争取就业、教育、医疗等方面 的机会。通过这些福利措施,黑人取得了与白人平等 的政治经济地位,逐步融入了美国主流社会,对美国 社会的认同感与归属感大大增强。这对于弥合不同种 族间的裂痕,增强美国社会凝聚力起到了巨大的作 用。 苏联也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其辽阔的疆域主要是 在俄罗斯帝国沙皇政权对俄罗斯以外各民族武力征 服的基础上形成的,导致国内各民族对苏联社会普遍 缺乏归属感和向心力。对此,苏联政府非但没有加以 重视,反而在社会福利分配上严重向俄罗斯人倾斜, 而其他民族特别是信奉伊斯兰教的中亚各民族却享 受不到与俄罗斯人同等的福利待遇。迁居中亚的俄罗 斯人在教育、医疗、就业等方面也享受着当地主体民 族所不具有的种种特权。这对于苏联社会凝聚力而言 无疑是巨大的隐患,最终导致了国家解体。 3.2. 是否有利于维护社会核心价值观 一个社会的核心价值观主要指所有价值观中居 于统治地位,起支配作用的核心理念,是每个人长期 普遍遵循的核心价值理念和最高价值准则,决定着人 的精神面貌和行为取向。社会核心价值观的状况对于 国家的核心竞争力和未来走向有着深远的影响。由于 福利本身是一种特殊的权利,如何看待这种权利依赖 于人的价值判断,这种权利的实现程度又会影响价值 判断,因此社会核心价值观与福利制度又往往具有一 致性,即有什么样的核心价值观就有什么样的福利制 度,而福利制度反过来也会对核心价值观产生影响。 美国自建国以来就一直将“自由、民主、平等” 作为社会核心价值观,其中“自由”被视为最为核心 的价值理念和其他价值理念的源头。然而,对于自由 的过分推崇使得越来越多的美国人错误地将他们应 当承担的社会责任作为视为一种与自由精神相悖的 负担[10]。出生的“婴儿潮”一代青年,更是普遍缺乏 社会责任感,对国家前景感到迷惘失望,生活空虚糜 烂。以“婴儿潮”青年为主体的嬉皮士运动等反社会 运动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层出不穷,导致吸毒、街头 暴力、性滥交泛滥成灾,严重冲击了强调工作、宗教 与家庭的美国传统道德观和正常的社会秩序。为此, 林登·约翰逊政府在执行“伟大社会”改革过程中也 努力强调和维护美国社会核心价值观。一方面,提倡 社会自由主义,主张社会有提供福利的义务,政府应 当介入社会福利事务,运用国家力量保障社会中低阶 层获取福利的权利,强调现代社会福利制度与美国传 统的自由主义价值观的一致性;另一方面,又在青年 教育计划和青年职业培训计划中加入了有关社会责 任的教育内容,以及资助志愿服务和慈善项目等,努 力培养青年人的社会责任感。再者,“伟大社会”改 革对维护社会公平的重视本身就充分体现了“平等” 这一核心价值理念,而对黑人民权的保护又使“民主” 这一核心价值理念得到进一步落实。因此,“伟大社 会”福利改革最终巩固并弘扬了美国的社会核心价值 观。美国社会认知膜也得到加强,社会抗风险能力大 大增强,民众恢复和提升了对国家的自信心,能够理 性地对待各种有悖于美国核心价值观的思想,嬉皮士 运动等反社会运动也逐步走向消亡。 而苏联此时的社会福利建设却与其一贯提倡的 社会核心价值观越来越远。苏联建国初期提倡并实践 的人人平等的原则在实践中被逐渐扭曲直至完全背 离。福利分配向官僚阶层的严重倾斜使得官僚阶层拥 有绝大部分社会财富,骄奢淫逸、贪污腐化,事实上 堕落成为脱离人民的特权阶层,完全背离了社会主义 理念。而苏联普通人民则因享受不到应有的福利而对 本国社会主义前景失去信心,核心价值观发生动摇, 酗酒、怠工、犯罪现象层逐渐泛滥开来。社会不平等 的出现和加剧,社会核心价值观的动摇使得建立在社 会主义理念基础上的社会认知膜逐渐削弱乃至破裂, 最后无力抵御西方意识形态的入侵,国家走向解体。 4. 建立全民性的社会保障个人账户 由上文可知加快社会福利制度建设,全面提升社 会福利水平对于国家、社会和个人的重要作用。当前, 中国的社会福利建设虽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然而却 Copyright © 2013 Hanspub 10 冷战时期美苏社会福利制度的比较分析 仍然存在着社会福利总体水平不高、社会福利覆盖面 窄、社会福利效益不高等问题。与福利问题相伴随的, 是各种社会矛盾凸显,社会问题突出,内需增长乏力。 针对中国社会福利建设存在的问题,学术界提出了许 多创新性的具体想法,如建立多元化、信息化的社会 福利筹资平台;被征地农民生活保障制度;建立困难 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医疗保险等。 我们认为,创新社会福利制度的具体措施,应当 是既能满足人民群众对福利产品的需求,又能为经济 的持续发展提供有力的政策工具,并能提升社会凝聚 力,即实现满足人民自我肯定需求和加强认知膜的统 一。要达到以上要求,一项重要的可行性措施是建立 全民性的社会保障个人账户。 所谓全民性的社会保障个人账户,即建立起覆盖 全民的社会保障个人账户体系,将人民币升值所得红 利、国企利润、税收等注入社保个人账户并通过个人 账户直接向全民发放人民币[11]。社会保障个人账户既 是一种宏观经济政策工具,也是一种社会稳定工具。 它既能通过资金注入来增加居民收入,刺激内需,从 而活跃市场,为经济发展注入活力;同时也调整了收 入分配格局和分配方法,缓解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 缩小贫富差距,从而推动社会公平正义的实现,提升 社会凝聚力,维护和促进社会稳定。 需要指出的是,这种全民性的社会保障个人账 户,并不同于中国现有的居民养老金个人账户。现有 的养老金个人账户存在着严重的缺点:一是社保个人 账户资金力量薄弱。截至2010 年底,我国养老金个 人账户记账额1.94 万亿元,但由于统筹账户入不敷出 或资金被挪用,其中做实账户仅2039 亿元,由此形 成了 1.76 万亿元的“空账”[12],“空帐”有进一步扩 大的趋势;二是个人账户覆盖率不高。目前的养老金 个人账户主要服务于城市居民,而占中国人口比重最 大的农村居民却基本没有得到惠及;三是个人账户管 理和投资方式落后。养老金个人账户不得提前支取, 参保人员对个人账户的知情权、转移权、处置权、继 承权、收益权等一系列权利都得不到切实保障,导致 参保人对个人账户缺乏信任,对未来养老保障的担忧 未能下降。且养老社保资金投资渠道单一、管理不规 范,导致投资效益低下,挪用、腐败现象严重。 对比现有的居民养老金个人账户存在的种种问 题,综合来看,建立全民性的社会保障个人账户应该 做到以下几点: 1) 通过个人账户向全体人民直接地分配社会财 富。全民性的社会保障个人账户应当使全体社会成 员,无论是城乡、沿海或者内地居民均能平等地享受 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红利,特别是人民币升值红 利和国企利润。截止2012 年5月,中国广义货币(M2) 余额达到 90.00万亿元,假设人民币升值潜力为5%, 理论上就有4.5 万亿元的人民币红利。2011 年,中国 国企盈利达到2.25 万亿元,而国企向政府上缴红利, 归全民共享既是国际上一种普遍做法,也是社会主义 理论的要求。此外,个人账户的保障内容应涵盖教育、 医疗、养老等领域,使居民个人可以全面享受其应有 福利; 2) 引入市场力量进行个人账户资金运作,为个人 账户发展注入利益动力。应当建立集中透明、竞争有 序的个人账户管理机制,切实保障参保居民对其社保 个人账户的知情、转移、处置、继承、收益等权利, 鼓励参保人对其个人账户资金进行一定程度的监督 和管理。应使个人账户资金的投资运营市场化、规范 化,建设个人账户资金运营平台,在安全、收益、流 动、分散投资原则下进行合理投资[13],能够从市场中 得到合理回报,从而鼓励居民积极进行相关投资,繁 荣资本市场; 3) 通过个人账户公正地分配社会财富。应该向全 体社会成员平均分配社会财富,并照顾低收入弱势群 体的利益,使其在教育、医疗、养老等方面享受更多 的福利,从而提升低收入者收入水平,缩小贫富差距, 增强各阶层民众的消费能力,进而缓和社会矛盾,提 升社会凝聚力,维护社会稳定。 建立全民性的社会保障个人账户,既是加强经济 宏观调控,扩大内需,繁荣资本市场,为经济发展注 入强劲动力的客观需要,也是解决目前中国社会不公 平问题,合理分配社会财富,缩小贫富差距,促进社 会和谐稳定的必然要求,是对冷战期间美苏福利制度 改革经验教训的借鉴总结,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1) 有利于提升社会福利水平,促进社会公平,改 善人民生活。作为一种新的宏观调控工具,可以通过 央行使人民币升值红利和国企利润流入社保个人账 户,使社会财富得以重新分配,抑制高收入者和垄断 Copyright © 2013 Hanspub 11 冷战时期美苏社会福利制度的比较分析 Copyright © 2013 Hanspub 12 企业收入增长过快,促进中低收入者收入增长,缩小 贫富、城乡、区域差距,实现社会稳定和持续发展; 2) 有利于扩大内需,繁荣资本市场,创造更多的 社会财富,增强经济发展活力。通过向民众分配人民 币升值红利和国企利润,可以满足民众的自我肯定需 求,提升民众的消费倾向,拉动内需,刺激进口,降低 人民币升值和贸易顺差的压力。同时,更多的社会财 富在市场力量作用下进行合理流动,可以加快货币流 通速度,创造新的价值,通过乘数效应增加新的财富; 3) 有利于体现社会主义优越性,增强社会凝聚 力,维护社会核心价值观。社会个人账户体制改革可 以改善人民福利,提升人民生活水平,以践行“共同 富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念,体现社会主义优越 性,提高民众幸福感,坚定民众对于国家和社会主义 前景的信念,增强社会凝聚力,强化认知膜,构筑和 加强全体社会成员的心理防线,有效抵御外部力量和 思想的干扰。 5. 小结 我们认为,社会福利制度与产业、货币、财政、 法律等制度一起规范社会财富的流动。而国家能否在 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求得生存和壮大,某种程度上来 说,是取决于国家能否建立起完善的社会福利制度, 创造条件不断增加全体社会成员的福利,在充分保障 民众基本需求的基础上,适当满足民众的自我肯定需 求,全面提升人民生活水平。二十世纪美苏冷战最终 以美胜苏败结束,除去综合国力、和平演变、执政党 改革等诸多公认的原因之外,社会福利的因素同样不 可忽视。美国的社会福利制度使得美国社会从不公平 走向相对公平,而苏联的社会福利制度使得苏联社会 从相对公平走向不公平。社会福利制度的不同对于美 苏各自的社会凝聚力产生了截然不同的影响,最终影 响了冷战的结局。 中国目前正处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一方面经 济保持了高速发展,财政收入、国企利润、外汇储备 大幅增加,综合国力迅速上升,另一方面社会福利水 平总体较低,福利制度尚不完善,人民的基本需求虽 有所保障但自我肯定需求尚不能得到充分满足,社会 财富分配不公等社会矛盾较为突出。对此,政府应当 快社会福利制度改革,全面提升社会福利水平,改 善人民生活,公正的分配社会财富,缩小社会成员之 间的收入差距,适当满足人民自我肯定需求,才能促 进经济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 加 社会福利制度改革包含丰富的内容,本文之所以 特别强调建立全民性的社会保障个人账户,是因为通 过建立社保个人账户,可以向社保个人账户注入大量 资金,保障民众对其个人账户的应有权利,并改善个 人账户资金运作,迅速增加民众的财富,从而直接体 现社会主义优越性。在目前中国经济长期高速发展, 对外贸易顺差过大,国有企业利润过高,人民币升值 压力越来越大的背景下,政府已具备让全体民众通过 社保个人账户或类似的福利工具及时充分地分享经 济社会发展红利的条件。通过建立全民性的社会保障 个人账户等改革措施,可以有力刺激内需增长,加快 货币流通速度,缩小贸易逆差,满足不同阶层人民的 自我肯定需求。并有效地缓和社会矛盾,提升社会凝 聚力,维护社会核心价值观,强化社会认知膜,构筑 和加强抵御外部势力入侵的全民心理防线,维护社会 稳定,使中国在二十一世纪的全球竞争中立于不败之 地。 参考文献 (References) [1] 弗朗西斯·福山. 历史的终结及最后一人[M]. 北京: 中国社 会科学出版社, 2003: 4-5. [2] 蔡恒进. 中国崛起的历史定位与发展方式转变的切入点[J]. 财富涌现与流转, 2012, 2(1): 1-6. [3] 蔡恒进, 田雪. 认知膜保护下的中国经济[J]. Conference on Web Based Business Management (WBM2012), Shanghai, 21- 23 September 2012 : 606-610. [4] 乔磊. 美国人享受多少种福利[J]. 理财周刊, 2012, 32: 37-38. [5] 王庆安. 林登·约翰逊和“伟大社会”改革研究[D]. 华东师范 大学人文学院, 2006: 167. [6] 张蕊. 美国服务业发展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J]. 对外经贸, 2012, 1: 46. [7] 李巍, 颜世峰. 美国社会福利制度及其启示[J]. 民政论坛, 1998, 5: 42. [8] 秦葆世. 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社会经济的发展和问题[J]. 俄 罗斯研究, 1983, 1: 3-4. [9] 房连泉. 增强社会凝聚力——拉美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与完 善[J]. 拉丁美洲研究, 200 9, 2(7): 89. [10] 王萍. 美国价值观与福利制度生成的一致性[J]. 广西社会科 学, 2004, 11: 166-168. [11] 蔡恒进, 曹晓丽, 黄政. 为全民建立社会保障个人账户的构 想——人民币升值红利的再分配[J].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2008, 135(1): 91-95. [12] 肖国元. 用国有资产填补社保空 账[N]. 证券时报, 2012.6.21, A3 版. [13] 周晔. 我国社会保障个人账户基金投资运营及对策研究[J]. 现代经济, 2008, 13(B07): 187-18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