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vances in Education
Vol. 13  No. 06 ( 2023 ), Article ID: 67277 , 6 pages
10.12677/AE.2023.136593

中班幼儿告状行为分析及建议

张娣

信阳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河南 信阳

收稿日期:2023年5月14日;录用日期:2023年6月12日;发布日期:2023年6月19日

摘要

告状行为对于幼儿有着特殊的教育价值,教师处理方式对幼儿的安全感、自我效能感、人际交往能力的发展至关重要。本研究采用观察法、内容分析法,对中班幼儿告状案例进行编码分析,结果发现幼儿告状行为发生的活动类型具有明显差异、动机以求助和检举动机为主、教师回应影响幼儿告状频率。因此提出教师应创设适宜的活动环境、培养幼儿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幼儿告状动机选择适当此策略的建议。

关键词

中班幼儿,告状行为,教师应对

Analysis and Suggestions of Complaint Behavior of Kindergarten Children

Di Zhang

School of Educational Sciences, Xinyang Normal University, Xinyang Henan

Received: May 14th, 2023; accepted: Jun. 12th, 2023; published: Jun. 19th, 2023

ABSTRACT

Complaint behavior has special educational value for young children, and teachers’ handling methods are crucial to children’s sense of security, self-efficacy, and interpersonal skills. In this study, the observation method and content analysis method were used to code and analyze the complaint cases of middle school children, and it was found that the types of activities in which children’s complaint behavior occurred were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the motivation was mainly for help and inspection mechanism, and the teacher’s response affected the frequency of children’s complaints. Therefore, it is suggested that teachers should create a suitable activity environment, cultivate children’s independent problem-solving skills, and choose appropriate strategies according to children’s motivation to complain.

Keywords:Kindergarten Toddlers, Prosecution, Teachers Cope

Copyright © 2023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4.0).

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4.0/

1. 引言

告状行为是幼儿在学龄期最常见的一种社会性行为,因中班幼儿处于道德实在论阶段且伴随着语言表达能力的提升,故告状行为在中班出现频率较高。研究表明,幼儿的告状行为大多基于“价值困境”和“行为困境”发起 [1] 。因而告状是幼儿“自我保护的重要手段”,并且满足幼儿自我表现、被赞扬及认可的需要,即告状行为对于幼儿具有特殊的价值。本研究拟通过案例观察法收集中班关于幼儿告状行为的详细经过,分析中班幼儿告状行为常发生的活动类型及发生动机,并提出教师回应策略,以期提高师幼互动质量。

2. 研究设计

2.1. 研究对象

本研究采取非参与式事件取样观察,以郑州市郑东新区O幼儿园两个中班幼儿为研究对象,其中A班有11名男孩和13名女孩,B班有13名男孩和14名女孩,年龄为48~50个月之间,幼儿多为片区周围居民子女;班上有4名教师,2名带班教师和生活教师年龄均在30~40岁之间,从教七年,1名实习教师无从教经历,其中2名带班教师为学前教育专业、本科学历,生活教师为学前教育专业、中专学历、无职称,实习教师为学前教育专业、本科学历。

2.2. 研究过程

研究成员以实习生身份进行为期3个月的观察,班级教师指导实习生在班级做论文资料收集。采取事件取样的方法进行观察,并运用观察记录表记录每一个告状行为过程,以幼儿向教师发起告状行为作为观察的起点,记录告状案例的教师基本情况、事件经过、起因、反馈行为等,直至事情结束。

2.3. 数据分析

本研究以每个中班告状事件作为一个分析单位,对每一个告状事件的活动类型、行为动机、教师回应方式三个维度特征进行内容分析。收集数据后,将数据录入SPSS 19.0数据处理软件,对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最后得出结论。

3. 研究结果及分析讨论

3.1. 中班幼儿告状行为发生的活动类型分析

本文以黄谨从教育活动特征出发对活动类型进行的划分为基础,进一步将其划分,根据幼儿一日活动时间安排特点,将幼儿一日生活划分为生活活动、自主活动、户外活动和学习活动四种类型 [2] 。生活活动主要是指满足幼儿基本生活需要的活动,主要包括进餐、睡眠和盛洗等。自主活动是指教师不给幼儿布置任务,幼儿自行活动,没有外部监督。学习活动指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幼儿在同一时间、同一空间下所进行的班级统一活动,具有教育目的确定性、教学活动组织性、持续时间固定性等特点 [3] 。游戏活动是指充分满足幼儿玩的需要的一种活动。以下是对幼儿告状行为发生的活动类型的分析。

Table 1. Statistical table of children’s complaint behavior

表1. 幼儿告状行为统计表

中班幼儿在不同的活动中告状行为发生频率亦不同,根据表1数据进行横向比较,不同活动中幼儿告状行为的发生次数由高到低为:生活活动、自主活动、户外活动和学习活动。生活活动中幼儿的告状行为是最多的,次数高达69,占总数的百分比为40.5%;排名第二的是自主活动,幼儿告状行为的发生次数也很高,次数为41,占总数的百分比为24.1%;排名第三的是游戏活动,幼儿告状次数为35,占比为20.6%;排名最后的是学习活动,告状次数最少,共有25次,占总数的14.7%。在生活活动和自主活动中,虽制定有相关规则,但在实际情况中,秩序相对混乱,幼儿容易违反规则、调皮捣乱,因此告状行为发生频繁。在游戏活动和学习活动中,幼儿感兴趣的活动内容、丰富的活动材料、使得幼儿的活动的注意力比较集中,沉浸在自己的活动中,很少关注其他幼儿的表现,因此告状行为相对较少。

根据表1对表中的数据进行纵向分析发现,所选取的两个中班班级幼儿告状行为本相差不大。但因他人违反规则所引起的告状行为最多,尤其是在生活活动中。在两个中班里幼儿告状行为发生次数分别为36、33的生活活动中,幼儿因他人违反规则而选择告状的次数占大多数,两个班级分别为20、21次。这与中班幼儿道德认知发展的萌芽有关,皮亚杰认为儿童的道德发展是从他律道德向自律道德转化的过程,中班幼儿处于皮亚杰道德认知发展理论的第二个阶段他律道德阶段,认为规则是绝对的,固定不变的,是权威给予的 [4] 。处于这个阶段的中班幼儿不但关心自己的言行举止是否符合道德标准(一般以教师制定的规则为依据),而且更加关心同伴的言行举止是否符合道德标准。当同伴违反了教师制定的规则,幼儿出于对规则的维护和对教师权威的服从就会向教师告状。

3.2. 中班幼儿告状行为的动机分析

“动机”是幼儿产生告状行为的核心,是划分不同告状行为事件的基本尺度,反应了告状者的主要原因和需求。以下将从嫉妒、求助、逃避、表现、检举五个维度对幼儿告状行为动机进行分析。

Table 2. Statistics on the motivation of kindergarten children to complain

表2. 中班幼儿告状动机统计表

表2可知中班幼儿告状行为动机中,寻求帮助占比最大,达到41.1%,幼儿希望通过告状寻求第三方的力量,帮助自身摆脱困境,维护利益;其次是检举动机,占比29.4%,这部分幼儿认为规则是不可违背的,自己有责任维护幼儿园的规则和秩序,期望可以通过惩罚维护权威;再者,排名第三的是表现动机,根据雅克布松的道德行为的心理机制,他认为每个儿童都有着积极肯定自己,希望得到他人表扬的强烈愿望,这也是儿童遵守道德规范秩序的原因之一 [5] ;排名最后的是逃避惩罚和嫉妒他人的动机,分别是4.7%、5.8%,是构成幼儿告状行为最深层的情感动机,幼儿在学龄期时高级情感开始逐渐发展,例如“嫉妒”“羞愧”“羡慕” [6] 。所以说幼儿的告状行为还可能是单纯的嫉妒,希望能够通过与别人的比较,使自己成为成人眼中的好孩子。

3.3. 教师回应方式分析

教师应对幼儿告状回应方式可分为三种,一是积极回应,是指教师耐心倾听幼儿讲话并作出回应,鼓励幼儿独自处理或者和同伴商量一起想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二是消极回应,指教师的态度带有明显的不满、恼怒的情感特征,对幼儿大声训斥、不耐烦制止等。三是中性回应,是指教师不对幼儿的告状行为做任何反应或置之不理。以下是对三种教师回应方式次数的分析。

Table 3. Statistics of the number of teachers’ responses

表3. 教师回应方式次数统计表

表3可知,在两个班级中教师积极回应占比最高,占比为45.2%,积极回应能帮助幼儿对自己的不好的行为有更深刻的认知,加强幼儿对正确行为、正确观念的掌握,同时也期望幼儿能在以后的日常生活中减少告状的行为。其次是中性回应,两个班级占比为33.1%,一般情况下,教师忽略幼儿告状行为与以下两个因素有关:一是幼儿告状行为的复杂性,幼儿告状的目的和起因各异,教师容易受主观经验影响;二是幼儿教师琐碎事务繁多、工作压力大,缺乏充足的时间和精力应对幼儿的告状行为 [7] 。最后是消极回应,两个班级占比为21.7%,经常使用消极回应会对幼儿的发展产生不利的影响,若教师盲目制止及呵斥,幼儿则会感到害怕,甚至阻碍幼儿的自信心、表达能力、语言能力、社会性交往能力的健康成长。因此面对中班幼儿过多的告状行为,对教师的教育机智、教育理论、教育能力带来极大挑战,教师需要不断学习,根据幼儿告状行为的原因、情境及幼儿的个性特点,选取适宜的回应方式。

4. 建议

科学的应对幼儿的告状行为能够帮助幼儿掌握一定的社会交往能力,提高其自身同伴交往的方法,促进其社会性发展,以下是根据上述的分析所提出的适用于一线教师的建议。

4.1. 创设适宜的活动环境

4.1.1. 物质环境的创设

一是自主活动环境的创设。在自主活动时班级常处于比较混乱的状态,研究分析发现,一日生活常规的培养对自主活动的秩序至关重要,若常规培养效果不佳,自主活动的就会处于混乱状态。因此,若想要科学有效的应对自主活动中幼儿的告状,一是需要教师在一旁协助,维持秩序;二是教师应注意特别注意自主活动的规则意识的培养,必要时将其纳入到一日生活常规的培养中,让幼儿养成良好的习惯。

二是生活活动环境的创设,幼儿在生活活动中告状行为的次数是最多的,这与幼儿正在形成的规则意识有关,在这一时期道德感处于发展高峰时期,因此,教师在制定日常生活中的规则时要切记一定要简单清楚明确;同时也要注意避免给幼儿制定过多的规则。

三是游戏活动环境的创设,要注意游戏材料的数量,根据幼儿游戏发展水平投放适宜的材料;以及注重真游戏的氛围,给予幼儿选择游戏的主动权同时教师在选择游戏是也应注意培养幼儿的团队合作意识;最后注意引导幼儿大胆自信的表达自己的观点,学会观点采择,逐渐培养起耐心倾听他人想法的好习惯。

四是学习活动环境的创设。通过研究发现,教学活动中幼儿告状的次数较少,多是因为幼儿碰到他人而引起的告状行为。所以,教师可以预先布置座位,避免过于拥挤或无意碰撞等引发的不必要的告状行为去影响正常的教学秩序。

4.1.2. 精神环境的创设

第一,教师是幼儿学习的榜样,需以身作则。幼儿园潜在课程的学习占有重要比例,教师的一言一行皆被幼儿看在眼里,学在心里,教师指向幼儿的行为态度会影响儿童行为,如果教师温柔平和,尊重幼儿的想法,以平视的视角与儿童平等的交流,那么幼儿也会宽以待人。所以,教师在面对幼儿频繁的告状行为时,自己首先要保持一个平和的心态,然后在处理幼儿的告状行为,当然这种方式需要教师因情况而定。第二,温馨宽松的心理环境,教师平时应注重班级氛围的培养,创设一个幼儿能够积极表达自己的观点、与同伴沟通交流的班级环境,锻炼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当教师语言童趣活泼使,那么为幼儿营造的一定是温馨舒适的心理环境。

4.2. 培养幼儿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4.2.1. 把握时机,教给幼儿正确解决问题的办法

当幼儿与他人发生冲突时,第一时间就是寻求教师的帮助,希望借助权威的力量解决问题,但以幼儿的年龄以及可能会发生的冲突,幼儿实际上是可以解决的,只是缺乏技巧和方法。所以,我们应给与幼儿符合社会观念的价值观以及处理问题的技能。

那教师应该帮助幼儿树立什么样的观念和技能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去教导幼儿。一是学会原谅,在生活中,幼儿需要交朋友的时候可能会出现冲突,这个时候幼儿就需要分清楚什么是“故意”,什么是“不小心”,它们之间是有差别的;二是适当提醒,教师可以引导幼儿感受语言的魅力,尝试去与他人沟通,用像“这样的行为是不正确的”的礼貌话语让他人意识到自己的行为是不对的;三是学会警告,如果对方仍不悔改,可以尝试警告对方,“你这样是不对的,你要是不改的话,我不跟你玩了”等话语,使幼儿能够说出自己想说的话,也让对方觉得不能再继续下去了。以上的方式能够帮助幼儿有效的处理冲突和矛盾,有利于提高幼儿同伴交往能力。

4.2.2. 鼓励幼儿大胆尝试解决问题

告状行为其实是幼儿想要依赖外界权威帮助自己,缺乏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应避免不恰当的介入,尽量最大程度的培养幼儿独立的能力。比如教师可以引导幼儿尝试自己解决问题,但要注意当幼儿提出解决方案时,教师要切忌不能直接否决,避免伤害到幼儿的自尊心。当教师认为此次事件比较复杂,以幼儿一个人的能力没有办法解决时,可以与其一同商量如何解决。这样幼儿也在处理矛盾中增强了交往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3. 根据幼儿告状动机选择策略

4.3.1. 应对受到侵犯告状行为的方法

第一, 应对幼儿自身受到侵犯的告状。对前来告状的幼儿,教师首先要做的是产生共情,使幼儿知道自己的困境被理解了。接着,鼓励幼儿直面问题,引导幼儿自己说出解决方案,如果幼儿说不出解决的办法,就由教师说出几个供幼儿进行选择,以保证幼儿选择的主动权。在应对这类告状时,教师切忌为幼儿包办所有,虽然前来寻求帮助的幼儿处于弱势,但是教师不能因为他们受了委屈就代替他们解决所有。

第二,应对因他人受到侵犯的告状。这代表着幼儿的同情感逐渐发展,幼儿积极帮助其他同伴,这是一种健康的心理品质 [8] 。面对这种情况教师需要进行针对性的教育,对于前来告状的幼儿,应该给予鼓励表扬,并鼓励幼儿尝试解决。对于受欺负的幼儿,教师应帮助幼儿增强自信心,掌握一定的社会交往技能,对于被告状的幼儿,教师要明确告诉幼儿欺负他人的行为是不对的,过后可在日常的生活中慢慢引导幼儿。

4.3.2. 应对幼儿因规则告状的方法

根据所统计的案例发现中班幼儿告状多是因为班级同学违背了老师所制定的规则,所以如何应对这类告状有以下两种方法。

第一, 合理使用鼓励与惩罚。教师要需要明确制定规则的初衷是培养幼儿良好的习惯。也就是说,规则对幼儿来说不应该是附属物,而是幼儿成长的内在组成部分。但是在幼儿一日生活活动中,教师为了维护自己制定的规则,会着重表扬检举他人违反规则的幼儿,并惩罚破坏规则的幼儿。这样的行为会强化幼儿告状的外部动机,反而不容易使幼儿养成规则意识,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幼儿攀比的不良思想。

弱化规则,使用儿向语言。制定规则的初衷是让幼儿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在教导幼儿遵守规则的同时教师需要意识到规则的内化需要经过三个过程,在规则逐渐内化的过程中教师要切记不能过于强调规则,否则极易导致幼儿为了迎合权威而去遵守规则,不利于规则的内化,并且容易引导幼儿朝着过于表现自己的方向发展。因此面对每日大量的幼儿告状行为,教师不能过于反复强调规则,否则结果可能会朝着相反的方向发展。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尽量减少使用命令强制型语言,采用儿向语言,即成人使用符合儿童身心特点的言语。例如:“太阳公公回家了,月亮姐姐出来啦,月亮姐姐说宝宝该睡觉啦”等儿向语言与幼儿进行沟通交流。

文章引用

张 娣. 中班幼儿告状行为分析及建议
Analysis and Suggestions of Complaint Behavior of Kindergarten Children[J]. 教育进展, 2023, 13(06): 3742-3747. https://doi.org/10.12677/AE.2023.136593

参考文献

  1. 1. 刘晓东, 卢乐珍. 学前教育学[M]. 南京: 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 2009.

  2. 2. 彭聃龄. 普通心理学[M]. 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9.

  3. 3. 刘晶波. 幼儿告状行为分析[J]. 幼儿教育, 1999(2): 6-7.

  4. 4. (瑞士)皮亚杰. 发生认识论原理[M]. 王宪钿, 等, 译.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81.

  5. 5. 赵连娣. 对幼儿告状行为的心理探析[J]. 山西教育, 2004(15): 33-34.

  6. 6. 李季湄, 冯晓霞.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解读[M].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3: 246.

  7. 7. 邓进红, 李祥, 刘莉. 幼儿告状情境下师幼互动行为分析及其教育价值审视[J]. 学前教育研究, 2021(6): 58-69.

  8. 8. 兰玉娇. 3-6岁幼儿告状行为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大连: 辽宁师范大学, 2017.

期刊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