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dern Linguistics
Vol. 12  No. 04 ( 2024 ), Article ID: 85978 , 12 pages
10.12677/ml.2024.124309

期刊论文与非英语专业本科生学术论文摘要中标示名词对比研究

卢盼盼,杨凤*

北京工业大学文法学部,北京

收稿日期:2024年3月15日;录用日期:2024年4月19日;发布日期:2024年4月30日

摘要

该研究通过建立国际人文学科期刊和非英语专业本科生学术论文摘要语料库,对比分析了两者在论文摘要中标示名词的使用情况。研究结果显示,在使用高频标示名词方面,学生与期刊作者之间没有显著差异,主要采用的语法构式为“N-be/V-cl”和“N-cl”。在语义类别分布上,两个群体中“事实”类名词的使用比例均最高。然而,相较于期刊作者,学生更倾向于频繁使用“事实”类和“环境事实”类名词,而期刊作者则更偏好使用“话语”类和“观点”类名词。这些研究发现为改进学术英语教学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

关键词

非英专本科生,英文摘要,标示名词,对比分析

A Comparative Study on the Usage of Signalling Nouns in the English Abstracts of Academic Papers by Non-English Major Undergraduates and Journal Writers

Panpan Lu, Feng Yang*

Faculty of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Beiji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Beijing

Received: Mar. 15th, 2024; accepted: Apr. 19th, 2024; published: Apr. 30th, 2024

ABSTRACT

In this study, researchers self-build two corpora of English abstracts written by international humanities journal authors and non-English undergraduates to investigate the usage of signalling nouns (SNs) in the corpora.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re ar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between students and journal writers in the use of high-frequency SNs, and the main selected grammatical patterns are both “N-be/V-cl” and “N-cl”. In terms of semantic category distribution, the proportion of FactSNs in both corpora is the highest. The discrepancies are that students tend to use Fact and Environmental Facts more frequently than journal writers, while journal writers prefer to apply Locution and Idea SNs to state their points. These findings provide valuable references for improving the teaching of English academic writing.

Keywords:Non-English Undergraduate Majors, English Abstracts, Signalling Nouns, Comparative Analysis

Copyright © 2024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4.0).

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4.0/

1. 引言

在过去三十年里,英语已经成为学术界主要交流语言。因此,掌握本领域的前沿发展信息,参与国际交流,是每个本科生的基本技能。同样,学术英语写作作为一种交流形式在国际学术界很受欢迎。不同于普通英语写作,学术英语写作要求作者用客观的语言表达真实科学的信息,从而使读者接受其学术观点。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我国迫切需要培养适应世界交流和国际竞争的新型工程人才,急需培养具有良好外语素质的各类专业人才。

蔡基刚 [1] 指出,目前学术英语教学的任务是培养学生用英语进行专业学习和研究的能力,并在国际学术研讨会或国际专业期刊上交流专业思想和成果。在学术论文的各种体裁中,摘要已成为所有知识领域的一种重要类型,大量的文献研究表明摘要在帮助作者陈述研究和帮助读者过滤无关文献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摘要体裁的特殊性要求作者以一种简洁且能被学科观众所认可的方式来包装论点。文字之于话语,犹如砖块之于建筑。名词作为表示人和事物名称的一类词,在写作过程中更是占据中心地位。

本文研究的焦点是标示名词(Signalling Noun,简称SN),这是一类抽象名词,其具体含义需要通过参照语境来显化 [2] 。标示名词,在篇章衔接与连贯性的构建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例如:procedure (程序)、idea (观点)、process (过程)、belief (信念)等,这些名词特征在于认知复杂性高和高命题密度。近年来,对标示名词的研究已经从一般英语写作EGP (English for general purposes)领域逐步扩展到更为专业的学术英语写作EAP (English for academic purposes)领域,成为该领域内的一个研究热点。

2. 文献综述

不同学者采用了不同的术语来描述这一类名词,包括泛指名词 [3] (Halliday & Hasan, 1976)、外壳名词 [4] (Schmid, 2000)以及标示名词 [2] (Flowerdew & Forest, 2015)。鉴于本研究的语料库与Flowerdew & Forest (2015)的研究相似,本文沿用了他们对标示名词的定义和分类。根据这一定义,标示名词在缺乏具体语境时,其意义不明确,需要依靠语境来明确其具体含义。

对于标示名词的研究自2000年以来逐渐受到学者们的关注。目前学术界对于标示名词在学术语篇中的使用研究多集中在对比分析上。Francis et al. [5] 对新加坡学生书面语言的产出进行了研究,发现其书面产出中标示名词的频率、语义类别及修饰语明显低于英语本族语者,此外她还发现学生书面语言中存在许多标示名词与修饰语不恰当的搭配使用。Aktas & Cortes [6] 研究了美国学习者写作中标示名词的使用情况,结果发现学习者某些标示名词的使用频率高出已出版的英语科学读物。在出版写作语料库中,最常用的标示名词是effect,result,fact,system,process和problem。国内对于标示名词的研究虽起步较晚,但研究成果颇丰。娄宝翠 [7] 基于研究生学术英语语料库,考察了标示名词在“This/These + 名词”结构中的使用特点,研究发现学习者对标示名词的使用频率明显少于本族语者,在使用的标示名词类别或形式上缺乏多样性,整体上缺乏使用标示名词的意识,且中国研究生对这类名词的使用存在误用和缺省的现象。刘芹和王心怡 [8] 考察了中国理工科硕士和英语本族语理工科硕士论文英文摘要中标示名词使用频率及语法构式的异同,研究结果显示,虽然两者在标示名词及语法构式的使用频率方面未表现出显著差异,且两者均倾向于高频使用知识性立场标记,较少使用态度性立场标记,但中国理工科硕士生在词汇的语义选择上缺乏多样性。

尽管对于标示名词的研究已经很丰富,但目前基于语料库的标示名词研究集中在已发表期刊之间的对比研究,很少关注到中国非英语专业本科生学习者这个群体的学术写作需求。由于标示名词的使用直接关系到英语的阅读及写作,尤其在学术英语写作中更是具有极高的使用频率,因此有必要对中国本科生的标示名词使用进行分析研究。本文对比分析国际人文学科期刊和非英语专业本科生学术论文摘要中标示名词使用异同,分析其标示名词的分布,探讨高频标示名词的语法构式选用和语义类别。参照Flowerdew & Forest [2] 对标示名词的分类和各类别的界定,包括事实类、行为类、言语类、观点类、情态类和环境类六种类别。基于Flowerdew & Forest [2] 的语法构式分类基础,本研究对该构式进行了调整,如表1所示。

Table 1. Grammatical patterns applied in this study

表1. 应用于本研究的语法构式

3. 研究方法

3.1. 研究问题

1) 学生和期刊作者在标示名词使用频率和语法构式上有何异同?

2) 学生和期刊作者在标示名词语义分类上有何异同?

3.2. 语料构成

本研究语料由167篇期刊论文摘要和153篇学生摘要组成。学生摘要均来自北京工业大学学术英语写作课程学生的课程论文,学生均为大二和大三年级的非英语专业本科生,写作主题大多集中在社会热点话题如低碳出行,线上教学等,很少涉及到专业领域研究。为与学生摘要主题保持一致性,本研究的期刊均选自语言学、艺术学、经济学、社会学、心理学等人文学科期刊,具体如下:American Journal of Economics and SociologyApplied LinguisticsAsian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Asia-Pacific Education ResearcherJournal of Business and Technical CommunicationJournal of Memory and LanguageLanguage Learning & TechnologyModern Language Journal。所有摘要的长度均在150~250词之间,包括背景、目的、方法、结果和结论,具体信息如表2所示。

Table 2. Corpus construction

表2. 语料库明细

3.3. 研究步骤

首先,将3.2中所得到的所有语料导入词性标注软件TreeTagger对文本进行词性标注。其次,本研究以Flowerdew & Forest (2015)合力筛选出每个语料库中总频率排名前50的标示名词。最后,本研究应用Flowerdew & Forest提出的语法构式和语义分类探求两个语料库中50个高频标示名词的语法构式和语义功能分布差异。

4. 研究结果

4.1. 总体频率分布

表3所示,学生和期刊作者在标示名词标准化频率上没有显著差异。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中国学生在进行论文摘要撰写时,有足够的意识去使用标示名词。这与Hinkel (2004)的观点一致,相比较一般写作,标示名词在学术写作中更为常见。这与娄宝翠(2013)的研究结果有冲突,她的研究发现中国作者在进行学术写作时,整体缺乏使用标示名词的意识。中国学习者与期刊作者在标示名词使用方面差异不明显的原因如下:首先,本研究所使用的语料是由论文摘要部分构成,摘要具有的显著特点就是高度概括论文内容,要包含论文的研究方法、研究目的、研究方法、结果、结论,由于两个语料库中的论文摘要大都是来自人文社科类专业的,都是概括性摘要,具有极强的理论性,这就不可避免地需要高频次地使用标示名词来总结概括论文内容。其次,本文的学生语料库所选用的是北京工业大学学术英语写作课程的结课论文,这些摘要都是在经过同伴互评、老师逐一修改后才最终成稿的。因此,本研究中的中国学习者在论文摘要撰写部分大量使用标示名词进行内容的概括是可以解释的、合理的。学生与期刊作者在标示名词使用方面差异不明显,也印证了学术英语这门课程的开设有益于学生学术写作能力的提升。

Table 3. Overall frequency of 50 SNs in two corpora

表3. 语料库中50个标示名词的总体使用频率

注:标准化频率为10,000。

4.2. 语法构式分布

基于对Flowerdew & Forest提出的标示名词语法构式的调整,本研究的构式分类包含五大类,分别为N-cl,N-be/V-cl,NP-be-N,N-APP和N in AG,两个语料库中15个共有标示名词频率分布比较如图1图2所示。

Figure 1. Distribution of grammatical patterns in journal writer corpus

图1. 语法构式在期刊作者语料库的分布

Figure 2. Distribution of grammatical patterns in students’ corpus

图2. 语法构式在学生语料库的分布

以上两个饼图(图1图2)清晰直观地展示了这五大类语法构式在期刊作者语料库和学生语料库中的总体分布比例。从中可以看到,两个语料库中15个共有标示名词采用的语法构式比例是相似的。具体来说,在两个语料库中,标示名词多以“N-be/v-cl”和“N-cl”构式出现,这两类构式比例总和在期刊作者语料库中高达96%,在学生语料库中比例为83%,充分证明两种构式的高发性。不同点在于,相较期刊作者,学生对于“N-be/v-cl”和“N-cl”这两种构式的使用比例几近相同,而期刊作者对于“N-be/v-cl”构式的使用频次约为“N-cl”构式的2.5倍,其中学习者的“N-cl”构式中以“N-prep”占比最多,为48.7%,几近一半,对此比较合理的解释是学习者对于学术论文摘要的撰写,仍处在不断学习不断进步的过程中,相比较复杂的词汇语法架构,他们更愿意选择自己可以运用自如的固定短语。针对这15个共有标示名词的语法构式深入研究在表4中显示。

Table 4. Distribution of grammatical patterns of shared SNs

表4. 共有标示名词的语法构式分布

表4可以看出,学生和期刊作者在五类语法构式变体的使用上存在显著性差异,分别是N-cl的变体N-to,N-be/V-cl的变体N-be/v-that,N-be/v-NP,NP-be-N和NinAG。下文将对这五类变体进行详细分析。

1) N-to

在“N-cl”这一构式中,学生和期刊作者在“N-to”这一变体的使用上存在显著性差异,学生对于该类结构的使用远多于期刊作者。这一结构的使用可以很明确地向读者阐述本研究的研究方法和研究目的,同时这一结构的简短紧凑可以更有效地赋予标示名词在具体语言情境下的含义。通过对语料的具体分析,研究发现两个语料库中对这一构式的使用差异在method一词上最为明显,这说明在论文摘要撰写中,学习者有足够的意识明确的向读者陈述该研究的研究方法。在学术英语写作课堂上,为了帮助学生逐步从大学英语写作向学术英语写作过渡,教师会多次强调使用简洁有力的语言阐述整个研究,尽量避免语言的冗余。因此,由于“N-to”结构的简洁性和概括性,在论文摘要写作中是个极优的选择。下面是关于这一结构的具体例子:

Example 1: This study aimed to use a relatively reliable longitudinal research method to explore whether there is a relationship between life satisfaction and social trust for college students. (学生语料库)

2) N-be/V-that

学生和期刊作者在N-be/V-that这一变体的使用上存在显著性差异。在这一构式中,期刊作者和学生选择最多的标示名词均为study和result,且结构多为“results show that”“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和“The study suggests that”,这与Flowerdew & Forest (2015)的说法一致,即在“SN-be/V-cl”这一结构中,除be以外,研究者通常使用较多的动词为demonstrate, show, suggest, indicate,这些词也可以看作是be的代替词。从对比分析的数据来看,期刊作者对这一构式的使用远多于学生,这说明相比较学生,期刊作者更擅长使用这一结构来陈述研究内容或研究结果,产生这一现象的可能性原因是期刊作者对于语法知识点的掌握及细节技巧的运用要优于学习者,因为随着句子长度的增加,内容增多,犯错误的几率自然也随之增加。由于写作经验的不足,学生不善于使用细节来扩充自己的主题句,为了保证句子的正确率,转而选用自己更为熟悉的短句来阐述内容,Example 2是这一结构的例子。

Example 2: The result suggests that the CFG, instead of being an enabling resource, is a limiting document: It limits who can make healthier food choices and how such choices can be made. (期刊作者语料库)

3) N-be/V-NP

表4可以看出,学生和期刊作者在N-be/V-NP这一结构的使用上存在显著性差异,且学生对于该变体的使用频率多于期刊作者。相比较N-be/V-that这一结构,N-be/V-NP结构中标示名词所指代的通常是名词短语形式的语言。学生对这一结构的高频使用证明学生在摘要撰写时有意识地使用简洁的结构来进行语言的表达,也体现出了学术英语写作这一课程的价值,学生逐渐从一般英语的随意性转换为使用更具概括性的语言,这种转变对于学术英语写作的撰写和学术成果的传播是一个好的信号。

4) NP-be-N

NP-be-N与其他的结构最大的不同在于它是前指结构。从表4可以看出,这一构式在两个语料库中的使用频率均不高,以至于在这15个标示名词中有12个从未在这种模式中实现,对这一构式的使用主要集中在factor和problem这两个标示名词上。学生比期刊作者更多地使用该结构表达标示名词的含义,尤其表现在problem一词的使用上。这是因为相比较期刊作者更为丰富的研究成果,学生的研究深度不够,因此在摘要撰写时,会用更大的篇幅陈述研究背景和提出研究问题。

Example 3: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 dialect protection is a rapidly growing problem. (学生语料库)

5) N in AG

“Signalling nouns in adjunct groups”这一结构是Flowerdew & Forest (2015)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新增的一类语法构式。在这一结构中,通过观察发现,标示名词通常作为附加词的一部分出现,其细节部分涵盖在从句的主题中。这一构式在学生语料库中所使用的比例远远高于期刊作者语料库,基本集中在analysis,paper,result这三个词上,且多以固定短语出现,例如as a result, in this paper, 这与Flowerdew & Forest (2015)的说法一致。

Example 4: As a result, the purpose of our research is to present an assessment model, providing visitors with various reference advice and contributing to the future development of online museums. (学生语料库)

综上所述,本研究发现学生更善于使用“N-to”这一简短紧凑的结构来表达标示名词的含义,同时学生在写作时更倾向于优先使用固定短语进行句子成分间的衔接,例如“as a result”和“based on the analysis”。相较于学习者,期刊作者更擅长使用“N-be/V-that”这种长句型,因为从句可以涵盖的内容更加全面且丰富,可以更好地为其所指代的标示名词提供补充或解释说明。也说明期刊作者写作经验丰富,可以更好把控写作中的细节,运用长难句来表达主题思想。

总而言之,在对于标示名词语法构式的选择上,学习者和期刊作者都有一定的倾向去使用一些特定的构式。但是,相比较学习者,由于写作经验及知识积累的丰富性,期刊作者可以更自如地将标示名词运用到任一构式中来完成学术论文摘要的撰写。因此,为更好地提高学生在学术英语论文摘要写作的严谨性,应该培养良好的阅读学术期刊、积累学术语言的习惯,在此基础上,增加写作的练习,积累写作经验,在撰写学术论文中有意识地培养自己使用长句从句来丰富内容细节的习惯,改变写作内容匮乏的现状。同时,对于学术英语写作课程的授课,教师可以从英语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上下功夫,引导学生总结和归纳英语学术语篇中的一些程式化的语言表达方式, 以及本学科领域国际上认可的、接受的和习惯的语言表达形式应用于平时的学术写作中。

4.3. 语义类别分布

表5展示了两个语料库中50个高频标示名词的语义功能分布。总体来说,这两个语料库有一个相似的趋势,即事实类和言语类名词在两个语料库中均占比最重。

Table 5. Semantic distribution of shared SNs in both corpora

表5. 标示名词在两个语料库的语义分布

表5可以看出,期刊作者与学生对标示名词的语义功能使用情况在比例上存在着相似之处,即事实类占比最多,分别为33.33%和43.32%,情态类占比最少,分别为3.95%和3.69%,在这六大语义类别中,事实类,言语类,观点类和环境类标示名词的使用存在不同程度的显著性差异,下面将着重对这四种类别进行详细分析。

1) 事实类标示名词

事实类名词在两个语料库中都被最频繁地使用,分别占比33.33%和43.32%,这与Flowerdew & Forest (2015)的研究结果一致,他强调了事实类名词在学术语篇中的优先使用。学习者对于事实类名词的高频使用说明学习者已经注意到学术语言的严谨性和客观性,因为对于事实类名词的优先选用,表示作者倾向于在他们的文章中将观点表达为实用性知识,这对于得到读者认可非常有效。这类词在期刊作者和学习者语料库中主要表现为result, factor, effect等。

表5中可以看到,学生和期刊作者在实现Fact这一功能时对于构式分类的选择也略有不同。期刊作者和学生均更倾向于选用N-be/V-cl这一构式来表达事实类名词,期刊作者对于N-be/V-cl的选用占比高达60.41%,学生对于这一构式的使用则只有46.1%,说明期刊作者在该构式的使用上更为频繁,更擅长使用从句的形式来表达事实类名词的含义。同时,期刊作者和学生在Nin AG这一构式的使用差异性最为显著,学生更擅长使用这一结构来表达事实名词,这种差异性尤其体现在对result的使用上。正如Flowerdew & Forest所指出的,在Nin AG这一结构中,标示名词通常作为短语一部分涵盖其中,而其真正的含义则在从句中。在学生语料库中,result一词在Nin AG结构中全都是以as a result的形式出现,并且大多出现在讨论和结论部分来陈述研究的发现。这说明学生意识到学术摘要写作应更加突出对研究结果的陈述,并且as a result这一结构的使用无形中为文章划分了层次,使文章结构清晰明了,便于读者阅读。

2) 言语类标示名词

言语类名词在期刊作者和学生语料库中分别占比26.39%和19.05%,存在较强的显著性差异,且期刊作者的使用频率高于学生。言语类名词指的是那些代表言语活动和其他形式的符号的标示名词,在这两个语料库中表现为paper, article这种标记言语或符号活动产物的标示名词。作者使用不同类别的言语类名词刻画语言活动。具体而言,他们使用言语类名词吸引读者注意并输出文章观点。在论文摘要中,这类标示名词的使用可以很好地为读者搭建阅读框架,吸引读者的注意力,使其快速发现这篇研究的重点。同时,这类名词也可用于使读者采取特定的动作如order,或是指让作者承诺未来的一些行动例如promise。期刊作者对这一类名词的频繁使用说明他们更懂得如何吸引读者的注意力,并且输出自己的观点。从而使摘要既具信息性和客观性,也具教育性。

对言语类标示名词的选用,期刊作者和学生均最多地选用N-be/V-cl这一结构,对于其余几类构式的选择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但在这一构式的选用中,期刊作者的选用频率却远远高于学生,尤其体现在对study和paper的使用中。

Example 5: In this paper, we conduct a relatively systematic study and case study of creative typeface design; we sort out the method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creative typeface design; and then explore and practice through puzzle typeface design. (学生语料库)

Example 6: This study adopts a framework rooted in appraisal-based emotion theory to explore the complexity of teachers’ emotional lives and the nature of language teacher emotions in the classroom, using anxiety as a starting point and drawing on vignette methodology for emotion elicitation. (期刊作者语料库)

在Example 5中,学生选用Nin AG这一结构来进行paper的表达,在in this paper这一构式中,paper的具体含义在后接的从句中体现。但是,在这个句子中,学生在进行陈述时使用了第一人称来指出研究实施的主体,在学术论文撰写时,应使用研究者等更为严谨客观的第三人称来进行陈述,因此,这个从句可以改写为researchers conduct a relatively systematic study and case study of creative typeface design, sort out the method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creative typeface design; and then explore and practice through puzzle typeface design.在Example 6中,期刊作者采用N-V-cl指出study的研究内容,使用从句的方式,增加更多的细节来扩充主题句,为SN提供详细的解释说明。

3) 观点类标示名词

观点类标示名词在两个语料库中均占比居中,分别占比(期刊作者) 16.33%和(学生) 11.52%,且期刊作者对于观点类标示名词的使用频率高于学习者。观点类标示名词主要由心理过程的名物化结构来充当,实现认知功能。这类名词最重要的功能不仅是连接句子,而且是用来表达说话人的基本思想。本研究中的观点类标示名词多用于帮助作者提出研究的观点及分析,表达作者对某些问题的看法以及对未来事件和活动的期望。

与言语类名词的构式表达选用类似,期刊作者和学生均倾向于选用N-cl和N-be/V-cl进行观点类名词的表达。但在N-be/V-cl这一构式的选用中体现出差异性,期刊作者的选用频率高于学生,且多出现在讨论部分。这说明期刊作者更擅长使用N-be/V-cl提出研究的观点及分析。相比较其余几种构式,这类结构最大的优点是涵盖的信息量够多,解释更清晰,但复杂的构式对于作者和读者来说都是一种考验。由于这些期刊都是属于SSCI级别的核心期刊,读者也通常是有一定的知识储备量的,所以对于较为复杂构式的使用会更便于对研究及其结果的陈述和分析。

4) 环境类标示名词

表5中数据显示期刊作者和学生对于环境类标示名词的使用存在细微差异。这类名词并不描述事件概念核心的各个方面,而是提供其他方面的信息,例如事件发生的地点、方式、时间等。总体而言,环境类在两个语料库中均占比较少,分别占比6.94%和10.75%,这是由于学术论文摘要风格的简洁性和概括性,要求作者摒弃细枝末节,因此情态型和环境型等细节相关名词不宜使用过多。

综上所述,学生和期刊作者均使用事实类和言语类标示名词最为频繁,较少使用环境和情态类名词来进行语义表达。由于学术语言严谨性和客观性的要求,更多的事实类和言语类名词的使用能够增加学术文章的说服力。由于摘要篇幅的简短性,环境类和情态类补充细节的标示名词应尽量少使用。同时,研究结果显示,期刊作者和学生均更多地使用N-cl和N-be/V-cl来表达这六种语义类别。

5. 结论

本研究主要调查了中国非英语专业本科生与期刊作者在学术论文摘要部分对标示名词(SN)使用情况的异同。研究发现,在高频SN的使用上,中国学习者与期刊作者之间并未显示出显著差异,这表明中国学习者已经在论文摘要的撰写中逐渐形成了使用SN的习惯。在标示名词的语法构式选择方面,无论是学生还是期刊作者,都倾向于使用N-be/V-cl和N-cl构式。然而,在五种语法构式变体的使用上,即“N-to”,“N-be/v-that”,“N-be/v-NP”,“NP-be-N”和“N in AG”,学生和期刊作者表现出显著差异。期刊作者倾向于使用复合句结构如“N-be/v-that”,以提供详细的解释和说明,而学习者则偏好使用简短的“N-to”句式和固定结构如“N in AG”来表达观点。这种倾向可能导致学习者在解释SN时不够深入和清晰,同时使得文章的句式过于简单,缺乏学术性的深度和复杂性。

在分析两个语料库中高频标示名词的语义类别时,结果表明两个语料库中出现频率最高的为事实类标示名词,而出现频率最低的为情态事实类。期刊作者和学习者在事实类、话语类、思想类及环境类这四种标示名词的使用上存在显著差异。与期刊作者相比,学生更频繁地使用事实类名词以增强话语的权威性;他们还倾向于使用环境类名词来提供事件发生的具体时间和地点,从而为读者提供更多背景信息。相反,期刊作者更倾向于使用话语类标示名词来陈述事实,并以此启发读者;他们通过使用思想类标示名词来提出研究观点、进行分析,表达对某些问题的看法,以及对未来事件和活动的预期。这一分析揭示了在学术写作中,不同类型的标示名词如何被用于不同的目的,以及期刊作者与学习者在使用这些标示名词时的策略差异。

通过对两个主要问题的分析,本研究发现,尽管学习者已经意识到在撰写论文摘要时使用标示名词(SN)来表达立场的重要性,但他们在实际使用过程中还是面临着使用标示名词单一重复以及回避复杂语法构式的问题。针对这些挑战,本研究提出了针对学生和教师的建议。对学生而言,建议他们有意识地扩大标示名词及其配套语法构式的知识库,并增加学术写作的实践。对教师而言,建议可以通过丰富教学内容和加强写作训练,来提高学生在学术写作中使用标示名词的能力和意识。

虽然本研究为学术英语教学提出了一些初步建议,但受限于作者的时间和精力,研究仍存在一些显著的局限性。例如,本研究未能深入探讨标示名词的其他功能并进行对比分析。这些遗留问题表明了未来研究的必要性和价值。

基金项目

北京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创新项目:“外语 + 专业”跨学科学术英语合作教学研究(项目编号202210005002)的阶段性成果。

文章引用

卢盼盼,杨 凤. 期刊论文与非英语专业本科生学术论文摘要中标示名词对比研究
A Comparative Study on the Usage of Signalling Nouns in the English Abstracts of Academic Papers by Non-English Major Undergraduates and Journal Writers[J]. 现代语言学, 2024, 12(04): 753-764. https://doi.org/10.12677/ml.2024.124309

参考文献

  1. 1. 蔡基刚. “双一流”建设背景下非英语专业本科生与专业教师的学术英语需求再调查[J]. 外语教育研究前沿, 2019(2): 48-54.

  2. 2. Flowerdew, J. and Forest, R.W. (2015) Signalling Nouns in English: A Corpus-Based Discourse Approach.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Cambridge. https://doi.org/10.1017/CBO9781139135405

  3. 3. Halliday, M.A.K. and Hasan, R. (1976) Cohesion in English. Longman Group Limited, London.

  4. 4. Schmid, H. (2000) English Abstract Nouns as Conceptual Shells: From Corpus to Cognition. Walter de Gruyter, Berlin. https://doi.org/10.1515/9783110808704

  5. 5. Francis, G., Hunston, S. and Manning, E. (1998) Collins COBUILD Grammar Patterns 2: Nouns and Adjectives. Harper Collins, London.

  6. 6. Aktas, R.N. and Cortes, V. (2008) Shell Nouns as Cohesive Devices in Published and ESL Student Writing. Journal of English for Academic Purposes, 7, 3-14. https://doi.org/10.1016/j.jeap.2008.02.002

  7. 7. 娄宝翠. 基于语料库的研究生学术英语语篇中外壳名词使用分析[J]. 外语教学, 2013(3): 46-49.

  8. 8. 刘芹, 王心怡. 理工科硕士论文英文摘要中的外壳名词使用研究[J]. 外语届, 2016(2): 52-60.

  9. NOTES

    *通讯作者。

期刊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