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vances in Philosophy
Vol.
11
No.
06
(
2022
), Article ID:
59244
,
6
pages
10.12677/ACPP.2022.116347
历史虚无主义批判的三个方向
张创业
上海理工大学,上海
收稿日期:2022年11月14日;录用日期:2022年12月4日;发布日期:2022年12月19日

摘要
随着国际局势日益动荡不安,历史虚无主义乘机日趋泛滥,是中国人民在建设社会主义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道路上的绊脚石。历史虚无主义的三大要害,分别是否定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和中国走向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否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因此,在马克思主义哲学视角下,批判历史虚无主义在历史本体上的唯心史观、历史认识上的不可知论、历史方法上的形而上学,有助于正本清源,营造一个风正气清的社会主义建设环境。批判历史虚无主义要达到坚决抵制历史虚无主义,彻底反制历史虚无主义的目的。
关键词
历史虚无主义,唯心史观,不可知论,形而上学

Three Directions of Historical Nihilism Criticism
Chuangye Zhang
University of Shanghai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hanghai
Received: Nov. 14th, 2022; accepted: Dec. 4th, 2022; published: Dec. 19th, 2022

ABSTRACT
With the increasingly volatile international situation, historical nihilism is increasingly rampant, which is a stumbling block for the Chinese people in building socialism and realizing the great rejuvenat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 The three key points of historical nihilism are to deny the guiding position of Marxism and the historical inevitability of China’s move towards socialism, and deny the leadership of the CPC. Therefor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arxist philosophy, criticizing historical nihilism’s idealistic conception of history in the historical noumenon, agnosticism in historical cognition, and metaphysics in historical methods will help to clean up the source and create a healthy and clean socialist construction environment. Criticizing historical nihilism should achieve the goal of resolutely resisting historical nihilism and thoroughly opposing historical nihilism.
Keywords:Historical Nihilism, Idealistic Conception of History, Agnosticism, Metaphysics

Copyright © 2022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4.0).
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4.0/
1. 引言
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历史虚无主义的要害,是从根本上否定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和中国走向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否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1] 因此,批判和抵制历史虚无主义是一项重要工作。事实上,历史虚无主义并非是中国本土产生的,改革开放后,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西方资产阶级推动的“和平演变”愈演愈烈,历史虚无主义日渐对我国的主流意识形态建设工作产生巨大威胁。从马克思主义哲学视角下审视历史虚无主义,分别从历史本体上的唯心史观、历史认识上的不可知论、历史方法上的形而上学,阐释历史虚无主义批判的三个方向。以净化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的生态环境。
2. 二分与否定——历史本体上的唯心史观
如同马克思和恩格斯在《神圣家族》开篇对鲍威尔等人所做的批判一样,历史虚无主义者越是用抽象和恶毒的语言攻击唯物史观,马克思主义者就越要坚守唯物史观。在宇宙世界本体论上的认识,唯物主义者和唯心主义者的斗争从未停止过,直至延续到今天的各个领域。历史虚无主义主张虚无历史,颠覆客观的存在,动用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入侵唯物史观。
2.1. 历史虚无主义坚持主客二分思维,认为主观决定客观
历史虚无主义本质上认为主观决定客观。究其根源是来自于主客二分的理念。对于主客二分思维很大程度上认为是起源于笛卡尔,“我思故我在”这句名言,充分说明笛卡尔将人身和思维进行了剥离。直至在黑格尔“绝对精神”的逻辑论证下,主客体在思维的交战中逐步实现辩证和交融。在历史虚无主义的世界里主观思维决定客观存在,超越了马克思所说的实践,实践也在虚无的历史中成为附加品。伯尔曼在《法律与宗教》一书中认为,“主、客二分法”的基本特征是:“主体全然分离于客体,人疏离于行为,精神疏离于物质,情感疏离于理智,意识形态疏离于权力,个体疏离于社会。” [2] 在对待客观历史上,历史虚无主义者总是先入为主,用自我精神给历史安排角色,凭借主观愿望将历史打扮成符合自身审美的玩偶。完全抛弃基于客观历史的观念解释现实和历史存在。历史虚无主义否认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认为规律只存在于头脑,历史为观念服务。这就是为何近年来,总是针对中国共产党过往历史拿出来评头论足,脱离现实,丝毫不顾历史发展的逻辑,断章取义,大肆渲染。以达到为历史虚无主义观念站台的目的。
2.2. 否定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坚持个人英雄主义
人民群众创造的一切都是基于实践的。马克思主义者看待历史是唯物的,辩证的,人民群众才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一切伟大的精神文化成就和物质财富都是人民群众基于客观的世界进行创造的。对于历史的评判要放到特定的历史条件和历史时期,切不可脱离当时的实际情况,进行大肆的渲染和夸大。脱离历史和群众史观必然会走上唯心主义史观的道路。
然而,历史虚无主义断然不顾群众史观,将人的社会属性剥离出来,与历史的产生、发展毫无瓜葛。历史虚无主义从抽象的个人出发考察历史,把个人独立于社会之外,独立于现实之外 [3]。“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论述中,人对于历史创造不可能简单的停留在生物学意义上的人,而是把人看作社会关系的总和,人与物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人与精神的关于,这才是真正观念上的人。人与人必然会产生联系,马克思主义所论述的群众史观也是从此出发的。历史是人民群众在联系和实践中创造的,发展的。历史虚无主义意图抹去人的社会属性,将人与人的社会属性割裂开来。过分强调个人的能动性,夸大个人能力,实则就是唯心主义史观在作祟。
将个人的能力凌驾于客观的历史之上,超越于人民群众,鼓吹个人英雄决定历史的发展走向。个人英雄主义过分鼓吹人的本体性,对于人的社会性选择视而不见。近年来,随着影视业的发展,美国的好莱坞电影在国内广受追捧,个人英雄主义在电影也有表现。电影中的人物面对现实世界的时候,将个人的能力无限的放大化,没有基于现实去链接历史改造世界。个人凌驾于群众之上,个人的英雄魅力被无限放大,用视觉和想象带来冲击,掩盖其脱离人的社会属性。
3. 怀疑与忽视——历史认识上的不可知论
可知论与不可知论分别是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重要特征。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关于认识论有着重要的论述。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和目的。而以唯心史观为基础的历史虚无主义选择忽视实践的作用,甚至觉得认识的内容是主观的,对于客观的真理也持有怀疑的态度。在对历史的认识上,不可知论是历史虚无主义所犯的又一错误。
3.1. 历史虚无主义怀疑真理的客观存在
历史虚无主义在历史认识上的不可知论,其根源于真理是否具有客观性。从贝克莱的“真理存在于观念之中”到黑格尔的“真理是‘绝对理念’的自我显现”。他们无论是主观的唯心主义还是客观的唯心主义,其根本上不承认真理具有客观性。或者说唯心主义对于真理的误读一直在持续,延伸到历史领域,表现出来的便是历史虚无主义。历史虚无主义对于历史真理性的认识,不认可存在客观的真理,一定是人的主观性占据主导因素,似乎真的客观性要从人的评断和决断中来。贝克尔就认为:“史学家不可能展现某个事件的全过程,即使最简单的事件也不可能。” [4] 不承认历史认识的真理性,自然而然,也就不会承认历史真理的客观性。历史虚无主义认为传承和流传下来的历史不存在客观性是由于经过了人们大脑的加工和语言的改造。客观的说,传承记录下来的历史会受到语言的干预,但是这不能否定历史事件原本存在的客观性和真实性,更不能否定历史本身真理性的存在。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真理本身就标志着主观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主观对于客观世界的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但对于真理的误读一直在延续,“有用即真理”把真理和有用等同起来。在历史认识上,何为有用的历史?历史的发生是客观存在的,无法从主观印象判定为有用或者无用。反而实用主义便用“有用”对历史真理客观性进行衡量。例如,对于中国工农红军的两万五千里长征,有一些刺耳的声音便说是无用的。历史虚无主义不承认中国工农红军的两万五千里长征是历史客观的结果,不去将大的历史环境结合起来考察,一口咬定长征的无用。历史虚无主义忽视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误情况,更是将中国当时的国情选择置之不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本国情也就决定了我们不能走以城市为中心的道路,必须选择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才能保存中国革命的有生力量,挽救党的生死存亡。
3.2. 历史虚无主义忽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历史虚无主义认为对于历史的认识先于历史,先于人的实践经验。不承认历史认识是人脑对于客观历史的反映。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就倡导存在于现实世界之外有个“理念世界”。人们对于历史的看法,来源于对于理念的回忆和认识。总之,历史虚无主义否认历史认识的客观来源。本质就是先验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同样,实践也是历史认识的基础。历史认识一旦离开实践这个基础,主观的解释便会占据历史认识的全部。对于事物的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对于历史认识的来源在哪?一切都是基于实践的。可以说没有实践,历史认识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就犹如空中楼阁中,经不起一点考验。久而久之,便会产生对于历史的随意和践踏行为。历史就会变成任人打扮的小姑娘,谁都能根据自己意愿在其脸上画上几笔,来宣告自己的观念和主权。
历史虚无主义脱离实践,这样一来便可不受其限制,随意的发挥,以达到自己的目的。“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说明实践的重要性。然而,历史虚无主义不顾及实践,历史虚无主义根据存在于脑中的理念,进行解释和说教历史,导致历史认识没有科学性和学理性,如今流行的“伪科学”,就是赤裸裸的欺骗和蒙蔽。
历史虚无主义在忽视实践是历史认识的基础时候,自然也就忽视了实践是检验历史认识真理的唯一标准。历史认识真理的标准荡然无存,历史虚无主义便可任意的解构历史、污蔑历史、妖魔化历史、把历史认识当作维护自身利益的牺牲品。例如,历史虚无主义没有将实践作为检验历史认识的真理性,污蔑和否定我们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5] 在二十大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命题,此命题的提出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广大中国人民在历史实践中总结出来的。但是,历史虚无主义不顾历史实践,恶意抹黑中国式现代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更是指手画脚。历史虚无主义无视我们的经验,不承认中国人民艰苦奋斗的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在艰苦奋斗中得来的,在改革开放的探索中,在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过程中总结、形成和发展出来的。历史虚无主义否定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主张走资本主义道路 [6]。总之,否认实践是历史认识的基础,必然与真实的、客观的、正确的历史认识越走越远。
4. 静止与割裂——历史方法上的形而上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的唯物史观,是科学的,经得起推敲的。单纯的在历史认识领域强调唯物,那是朴素的唯物主义和机械的唯物主义认识。历史领域的唯物观要求我们辩证的看待历史,不能割裂历史事物之间的联系,更不能用静止的眼光去看待。用发展的观点去研究历史,用联系的观点去对待历史,更要有矛盾的观点去观察历史。然而,历史虚无主义对待历史所采取的方法是静止的,割裂的,是形而上学的。
4.1. 历史虚无主义观察历史是静止的
恩格斯在谈到事物普遍联系的“辩证图景”时指出,“当我们通过思维来考察自然界活人类历史活我们的精神活动的时候,首先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幅由种种联系和相互作用无穷无尽地交织起来的画面” [7]。恩格斯这段话就说明了,世界上没有孤立存在的事物,历史领域也是如此的。对待历史领域的认识和方法使用上切不可走入到形而上学的深渊。历史虚无主义看待历史的方法是静止的,甚至是倒退的、随意裁剪、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等都是其所犯的错误。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只存在相对的静止,不存在绝对的静止,一切都是在运动中的。这也就要求我们在历史领域必然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将历史背景、历史条件、历史发展历程都要综合考虑认识。历史虚无主义看待历史随意裁剪,抓住历史进程中的一个历史片段进行攻击和污蔑。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百年的奋斗历程中创造了辉煌的成就,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进新时代,踔厉奋发实现下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可是,历史虚无主义将中国共产党所遭遇的曲折,经历的坎坷进行渲染和夸大。静止的停留在某一段历史上,攻击批评。并没有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中国共产党百年来筚路蓝缕,艰苦奋斗,带领中国人民取得了重大历史成就,如今中华民族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要接近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将眼光停留在某一段历史上,是历史虚无主义所犯的再一错误。中国共产党自从诞生从不惧怕任何困难和挑战,敢于直面错误,善于及时纠正错误,任何历史虚无主义的说辞在其面前徒劳罢了。
4.2. 历史虚无主义研究历史是断裂的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人类历史是辩证发展的历史,历史研究必须坚持唯物史观的历史辩证法。其中就要求我们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马克思关于事物普遍联系的原理,要求我们在研究历史的方法上善于分析事物的具体联系、确立整体性、开放性观念、从动态考察事物的普遍联系。然而,历史虚无主义在研究历史上割裂开各部分,系统的思维、大局的观念是没有体现的。任意割裂历史发展的阶段,在阶段上肆意评说,不联系历史发展的前因后果,将历史孤零零拿起来研究和使用。这便是历史虚无主义所犯的错误之一。
马克思主义哲学联系观点中的本质与现象、原因与结果、必然与偶然、现实与可能,是进行历史研究的必不可少的方法和思路。虚化历史背景、割裂历史联系、模糊历史条件的行为都是历史研究中的形而上学体现。历史虚无主义将“改革开放”描述为“修正主义”的说法,就是犯了割裂历史背景和历史条件的错误。殊不知,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以来,就树立了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将广大人民的利益作为根本利益。中国共产党一路艰苦奋斗,矢志不渝的带领中国人民经历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四个历史时期是相互联系的,是中国人民奋斗历程的历史见证,不可割裂。单独评判不顾上下关系就犯了割裂历史,忽视前因后果的错误。所以说,中国的改革开放并不像历史虚无主义所说犯了“修正主义”。对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我们要尤其关注前三十年的积累和探索,没有前三十年的探索,不会有改革开放。批评改革开放的历史虚无主义并没有考虑前三十年社会主义的建设探索时期,也没有联系到后四十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理论成果和历史成就。历史虚无主义将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史,截取成段,抛开联系的观点,曲解和诬陷,我们应该要认清其目的,敢于斗争,并善于斗争。
5. 结语
世界面临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华民族正处在两个百年历史交汇点上的十字路口,国际局势更加复杂和变化莫测。西方多种思潮夹带私货涌入国内,“和平演变”战略持续推行,需要我们警惕。对于日益泛滥的历史虚无主义更要严阵以待,特别是在复杂的互联网环境下,历史虚无主义更加难以捉摸。有些人甚至并不了解历史虚无主义的本质。所以,本篇文章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视角,论述历史虚无主义批判的三个方向,撕开历史虚无主义的小丑面具,揭露历史虚无主义的真实意图。鲜明的、坚决的反对历史虚无主义,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武器,向妄图颠覆中国共产党政权、扰乱社会主义建设、阻碍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错误思潮进行抵制。
文章引用
张创业. 历史虚无主义批判的三个方向
Three Directions of Historical NihilismCriticism[J]. 哲学进展, 2022, 11(06): 2026-2031. https://doi.org/10.12677/ACPP.2022.116347
参考文献
- 1.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学习习近平同志关于党的历史的重要论述[N]. 人民日报, 2013-07-22(8).
- 2. 哈罗德·伯尔曼. 法律与宗教[M]. 梁治平, 译. 北京: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3: 100.
- 3. 董继超, 海莉花. 马克思主义哲学视域下的历史虚无主义的本质[J]. 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7, 25(4): 39-43.
- 4. 卡尔·贝克尔. 什么是历史事实? [C]//张文杰. 历史的话语: 现代西方历史哲学译文集.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2.
- 5. 习近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 人民日报, 2022-10-26(001).
- 6. 艾淑飞. 历史虚无主义批判的三重维度[J]. 思想教育研究, 2021(1): 94-99.
- 7. 卡尔·马克思, 弗里德里希·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 [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