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vances in Education
Vol.05 No.03(2015), Article ID:15210,9 pages
10.12677/AE.2015.53006

Social Communication Ability of Children in a Middle Class of a Kindergarten: A Social Network Analysis

Ying Wang1, Lin Tian1, Yun Cheng2, Lihong Zhang1, Xiaojun Cao1, Guang Zhao3, Shen Tu1*

1Institute of Education, China West Normal University, Nanchong Sichuan

2Institute of Teacher Education, China West Normal University, Nanchong Sichuan

3School of Psychology, Liaoning Normal University, Dalian Liaoning

Email: *shentu614@yeah.net

Received: Apr. 17th, 2015; accepted: May 7th, 2015; published: May 13th, 2015

Copyright © 2015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4.0/

ABSTRACT

Children’s interpersonal skills play a very important role in their future development and social adaptation. Cultivating children’s interpersonal skills is the unshirkable responsibility for the preschool teachers. This study adopted the methods of social network analysis to analyze the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in a middle class of a kindergarten in Tianquan county of Ya’an city.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1)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entrality, three indicators (indegree, betweenness centrality and closeness centrality) were correlated with the subjective evaluation of the children’s interpersonal skills by the teacher. However, because the different indicators reflect the different aspects of children’s communication ability, they are not entirely consistent; 2) in view of the prestige, the three indexes (popularity, input domian and proximity prestige) are also not entirely consistent. And likewise, the differences also reflect different aspects of interactions between the children; 3) from the point of cohesive subgroups, the characteristic of small subgroup is not obvious. In conclusion, this study adopted the methods of social network analysis to investigate the social intercourse ability of the children, resulting in some quantitative metrics which might be used to let us take corresponding educational strategy and cultivate children’s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ability.

Keywords:Children, Social Communication, Social Network Analysis

中班幼儿社会交往能力的社会网络分析

王英1,田林1,成云2,张利洪1,曹晓君1,赵光3,涂燊1*

1西华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四川 南充

2西华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四川 南充

3辽宁师范大学心理学院,辽宁 大连

Email: *shentu614@yeah.net

收稿日期:2015年4月17日;录用日期:2015年5月7日;发布日期:2015年5月13日

摘 要

幼儿人际交往能力的高低对幼儿的未来发展、适应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培养幼儿的人际交往能力对于广大的幼儿教师来说是不可推卸的责任。本研究采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对雅安市天全县某幼儿园一中班幼儿的人际交往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从网络中心度来看,幼儿关系网络中心度的三个指标(点度中心度、中介中心度和接近中心度)与教师的性格主观评价基本相关,但是不同的指标之间也不完全一致,它们从不同方面反映了幼儿的交往能力情况;2)从威望特征来看,三个反映威望的指标(入度、入域和近距威望)也不完全一致,同样,这些差异也反映出幼儿交往情况的不同方面;3)从凝聚子群特征来看,该班级的交往网络中小团体特征不明显。总之,本研究采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对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进行研究,利用量化的数据指标,有助于比较客观的、多方面的衡量个体幼儿的交往情况,我们可以根据分析所得结果,采取相应的教育策略,有针对性的培养幼儿的人际交往能力。

关键词 :幼儿,社会交往,社会网络分析

1. 引言

本质上讲,人既是生物人,又是社会人。每一个人不是单一、孤立的存在于社会上,而是与周围的人和环境相互联系,并在这些联系中使自身得到发展。尤其是在信息化、多元化、开放化、现代化的21世纪,与人交往的能力更是每个人生存和发展的首要条件。自19世纪以来,儿童社会性发展领域涌现出了大量的理论和研究,到20世纪七八十年代,该领域已经成为儿童发展研究中最为活跃的领域之一[1] ,Goldberg甚至以“大爆炸”来比喻该领域的研究进程[2] 。这说明儿童社会性发展越来越受到大家的重视。儿童社会性发展是指以生物特征为基础,在与社会生活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儿童逐步掌握社会规范、形成社会技能、学习社会角色,获得社会性需要、态度、价值,发展社会行为的过程;是以独特的个性与他人相互交往,相互影响,适应周围社会环境,由自然人发展成为社会人的社会化过程[3] 。社会性发展贯穿于人的一生,而幼儿阶段是社会性发展的基础。幼儿将来是否能够适应社会,是否能够协调好与他人、集体的关系,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一阶段的社会性发展程度。重视幼儿的社会性发展,提高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在当今幼儿教育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

通过查阅文献发现,以往的关于幼儿社会交往能力的研究大多集中在幼儿社会性发展方面,而且大部分停留在理论研究的层面,实证研究很少。所研究的内容大致可总结为以下五点:一是如何在游戏中培养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以及各种游戏(如体育游戏[4] 、玩具[5] 、角色游戏[6] 、主题活动[7] 以及盥洗活动[8] 等)对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影响。二是老师、同伴以及家长等重要他人是如何影响幼儿社会交往能力的发展的。例如刘晓晔研究了教师对幼儿社会交往行为的潜在影响[9] 。三是德育在幼儿社会性发展中的作用。如黄如真研究了要把“小公民”道德建设融入幼儿社会性教育[10] 。四是探讨有利于幼儿社会性发展的环境创设。如颜洁、庞丽娟就平行游戏、游戏活动空间等的环境创设来促进幼儿社会性的发展进行了研究[11] 。五是关于幼儿社会性的含义[12] 、结构维度[13] 、教育模式[14] 以及评价模式[15] 等的研究。另外还有特殊视角的研究,如国学启蒙教育[16] 、地方文化[17] 、音乐[18] 、习性学视角下与幼儿的社会性发展[19] 的研究。

从上述研究内容可以看出,绝大多数研究都停留在理论层面,而少量的实证研究也主要采用了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实验法和观察法。实证研究的内容大致归为四个方面研究:一是幼儿社会性发展现状的研究。如刘国艳调查了深圳市1252名幼儿早期社会性发展的现状[20] 。二是国内外幼儿社会交往能力比较的研究。比如韩南南就中国和柬埔寨幼儿同伴交往能力发展进行了对比研究[21] 。三是城乡幼儿社会性发展比较的研究。例如那仁格日乐对城乡幼儿的社会性发展进行了对比研究[22] 。四是影响幼儿情绪与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因素分析研究。如在刘国艳、张建端等关于婴幼儿社会性和情绪发展的影响因素研究中,采用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了武汉市5城区1~3岁520名幼儿作为调查对象,应用自编的“1~3岁幼儿社会人口学问卷”以及“1~3岁幼儿社会性和情绪发展评价量表”(美国)进行调查,结果发现幼儿社会性和情绪发展受家庭环境和社会环境等众多因素的影响[23] 。

综上所述,在关于幼儿社会交往能力以及社会性发展的诸多研究中,尚未有研究者采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研究幼儿的社会性交往能力。社会网络分析是对社会关系结构及其属性加以分析的一套规范和方法,它主要分析的是不同社会单位(个体、群体或组织等)所构成关系的结构及其属性[24] 。现已形成专门的网络科学,甚至在大脑机制研究中也用到网络分析的方法[25] 。社会网络分析以行动者之间的关系为研究对象,通过建立关系模型,力图描述群体关系的结构,从而进一步研究群体结构对群体功能及群体内部个体的影响。我国学者将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应用在聋校低年级学生同伴关系网络及其特点研究[26] ,高职和大学生的人际关系研究[27] [28] ,以及博士毕业生互聘网络中的院系分层与结构化特征[29] 等,但是目前还没有发现社会网络分析在幼儿社会交往能力研究中的应用。

鉴于社会网络分析对个体之间关系阐述的独特视角,它可以为幼儿之间的交往情况提供独有的信息。本研究选取了雅安市天全县某幼儿园一中班幼儿作为研究对象,采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研究幼儿社会交往关系网络,探讨幼儿的社会交往网络的特征。从内容上来讲,主要集中于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中心度特征分析,研究幼儿在班级交往中的重要性;二是威望特征分析,研究幼儿交往中的社会纽带关系;三是凝聚子群特征分析,研究班级是否存在小团体。最后对这些指标在有针对性的培养幼儿社会交往能力方面的作用做了讨论。

2. 研究方法

2.1. 被试

被试选取雅安市天全县某幼儿园一中班幼儿共42名。其中男生20名,女生22名,被试年龄为3.5~4.5岁。编号为4、22、23和29的幼儿由于不在学校未做调查。

2.2.研究过程与方法

首先,老师在课余时间向每一位幼儿提问“你最喜欢和谁一起玩”,要求被试说出3位幼儿的姓名(个别幼儿只能说出2位其他幼儿),老师记录结果。

然后,老师对每一位幼儿进行社会交往能力评分,评分为5个等级,从1~5分别表示交往能力强、交往能力较强、交往能力一般、交往能力较弱以及交往能力弱。

2.3. 数据处理

采用Pajek和SPSS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首先,根据“你最喜欢和谁一起玩”问题的回答结果,构建整个班级的交往网络(网络中各条边的起点为回答问题的幼儿,终点为被提名的幼儿)。然后,对所形成的网络进行幼儿个体的中心度(centrality)、威望(prestige)和凝聚子群(cohesive subgroups)分析,对班级的社会交往情况做进一步的探究。下面先对相关概念做简单介绍:

1) 中心度(centrality)

中心度是社会网络分析中的常用指标之一。它是关于个体在社会网络中的中心性位置的测量,中心度的差异反映了个体在社会网络结构中的位置或优势的差异[30] 。一个节点的中心度越大就意味着这个节点越重要[31] 。根据不同的标准,通常把中心度分为点度中心度、中介中心度、接近中心度等[31] 。

某节点的点度中心度(degree centrality)在无向网络中就是与某节点相连的边的数目,即度(degree)。该指标的差异可以反映网络中哪些个体相对于其他个体而言处于更中心位置[31] ,因为某节点的度越大,说明代表该节点的个体与更多的他人之间有相互交往,在网络中的地位也越重要。节点中心度最大的点,表明它是网络的中心,是群体中的中心个体。在本研究中,幼儿的合作交往网络是有向网络,入度(indegree,即有多少位其他幼儿愿意选择该节点所代表的幼儿)更能够代表个体的交往合作情况。

某节点的中介中心度(betweenness centrality)是指在网络中所有其他节点两两之间的测地线中,经过该节点的测地线占所有测地线的比例。该指标测量的是个体节点能在多大程度上控制其他节点之间的联系,反映了信息沟通的桥梁作用[31] 。其取值在0到1之间,若是0意味着该点基本不能影响任何其他个体之间的信息交流,若是1则意味着该点可以比较大的影响网络中的信息流通,处于网络的中心位置[30] 。

某节点的接近中心度(closeness centrality)是指其他节点数除以该节点与其他所有节点的距离之和。如果所测量出的总距离越短,说明节点的接近中心度越高。该指标越大,在整体中就越处于核心位置,传递信息或实施行为时就越少依赖他人,可以反映个体跟其他个体之间关系有多么密切[31] 。个体跟其他个体联系越紧密,那么该个体也就越处于整个网络的中心位置。

2) 威望(prestige)

在有向网络中,那些被很多个体选择的个体被认为是有威望的。社会网络分析把威望定义为某种特定类型的社会纽带[31] 。威望有三个重要的指标,分别是明星度、入域和近距威望。

顶点的明星度(popularity)就是它的入度,也就是它在有向网络中接收到的有向边的数量,在前面的中心度介绍中已提到该指标。如果某节点得到正性社会关系提名(例如,被人喜欢),就提示有威望,被提名次数越多,表示威望越高[31] 。

对有向网络的一个节点来说,入域(input domian)是指与它存在途经的其他节点的数量或这些节点占整个网络节点数的百分比。通俗的理解,某节点的入域可以看作该个体所领导团队的大小。入域越大,个人的结构威望就越高[31] 。

近距威望(proximity prestige)在入域的基础上,更进一步强调了个体的近邻发出的提名关系,即对入域范围内的其他节点与所关注节点之间的距离做了权衡。具体对一个顶点来说,把它入域范围内除本身以外其他顶点的数量除以整个网络内除它本身以外所有的其他顶点的数量(即入域),所得到的比值再除以在它入域范围内它与其他节点的平均距离,最终得到的比值,就是这个顶点的近距威望值[31] 。通俗的理解,该指标可以反映个体的领导命令在团体里的传递效率。

3) 凝聚子群(cohesive subgroups)

凝聚子群一般是指整个网络中关系比较密集的一群人。他们之间具有经常的互动关系,交往沟通活动比较密切,彼此有明确的认同感。通俗的讲,该指标可以反映网络中“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的情况。在这里,只介绍本文分析所用到的k-核(k-core),它指的是网络中每个顶点的点度不小于k的最大子网络[31] 。

3. 结果

3.1. 个体的中心度特征

图1可以看出,整个网络中节点之间的联系较紧密。其中,入度值最大为8的是37号幼儿(中上位置)。入度值为6的是34号幼儿。入度值为5的幼儿有四名,分别是16、24、36和42号幼儿。其他幼儿的入度较低,入度值分别是4、3、2、1,分别对应5名、11名、4名、8名幼儿。还有一些幼儿的入度值为0,分别是8、18、20、28、35和38号幼儿。将入度和主观性格评价求相关,斯皮尔曼等级相关系数r = −0.46,p < 0.01。结果说明入度越高,主观评分越低,即幼儿的交往合作能力越高,结果也间接说明了网络数据的可靠性。

个体的中介中心度见图2,大部分幼儿的中介中心度处于0.01~0.20之间,只有9名幼儿的中介中心度是0,分别是8、18、19、20、28、32、33、35和38号幼儿。40号幼儿的中介中心度最高,值为0.16,处于中心位置。中介中心度在0.1以上的幼儿还有五名幼儿,分别是37、12、1、5和34号幼儿。13、15和30号幼儿的中介度相对其他幼儿的偏低,值为0.01。将中介中心度与性格主观评价做斯皮尔曼等级相关,相关系数r = −0.18,p > 0.05。结果不显著可能是因为中介中心度的取值范围太小所致。

个体的接近中心度见图3,大部分幼儿的接近中心度在0.2以上,与其他幼儿相比较,15、27、30和33号幼儿的接近中心度偏低,低于0.1。42、34和37号幼儿的接近中心度最大,值为0.35。接近中心度在0.3以上的幼儿还有5名,分别是36、40、24、25和41号幼儿。另外,接近中心度为0的幼儿有6名,分别是8、18、20、28、35和38号幼儿。将接近中心度与性格主观评价做斯皮尔曼等级相关,相关系数r = −0.44,p < 0.01。结果说明接近中心度越高,主观评分越低,即幼儿的交往合作能力越高。

从三个中心度指标结果可以看出,虽然都是反映个体的中心性和重要性,但仔细分析发现,三个指标所反映出的不同个体之间的中心度差异是有所不同的(表1)。比如,16号幼儿和24号幼儿,虽然他们的入

Figure 1. The indegree of each child. The size of the circle is proportional to the size of the indegree. The digital in parentheses is the value of the indegree. The number after the parentheses is the child number

图1. 幼儿个体的入度。圆圈大小与入度的大小成正比。方括号内为入度值,方括号后为幼儿编号

Figure 2. The betweenness centrality of each child. The size of the circle is proportional to the size of the betweenness centrality. The digital in the brackets is the value of the betweenness centrality. The number after the brackets is the child number

图2. 幼儿个体的中介中心度。圆圈大小与中介中心度的大小成正比。方括号内为中介中心度的值,方括号后为幼儿编号

Figure 3. The closeness centrality of each child. The size of the circle is proportional to the size of the closeness centrality. The digital in the brackets is the value of the closeness centrality. The number after the brackets is the child number

图3. 幼儿个体的接近中心度。圆圈大小与接近中心度的大小成正比。方括号内为接近中心度的值,方括号后为幼儿编号

度和中介中心度是一样的,但是接近中心度却分别是0.28和0.32。而16号幼儿和42号幼儿相比,虽然他们的入度都是5,但是中介中心度却分别是0.09和0.04,接近中心度分别是0.28和0.35。

3.2. 个体的威望特征

使用pajek软件求出幼儿个体威望的三个指标,代表性数据如表2所示(为了展现幼儿个体的差异,我们在计算入域和近距威望时设定最长距离为3)。从表2我们可以看出,34、36、37、42号幼儿具有很

Table 1. The centrality of typical children

表1. 代表性幼儿个体的中心度

Table 2. The proximity prestige of typical children

表2. 代表性幼儿个体的威望

高的威望,明星度、入域和近距威望都很高。而10、15、19、30和33号幼儿的明星度、入域和近距威望都相对很低。另外,我们也看到,虽然有些节点的入度是一样的,但是他们的入域和近距威望还是存在差异的。另外,40号幼儿相比16、24和36号幼儿的入度不是很高,值为4,但是他的入域和近距威望却相对较高,值为30和0.31。

3.3. 凝聚子群特征

使用pajek软件做出幼儿交往网络的凝聚子群特征图-k核(图4)。可以看到,基本上每个节点的k值都是1,所以班级的信息交流比较均匀,没有小团体的存在。另外,4号和23号幼儿由于未做调查,没有选择其他幼儿,更重要的是没有其他幼儿选择他们,是班级中的一些孤立个体。

4. 讨论

4.1. 幼儿个体的中心度特征分析

通过图1、图2、图3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不同的幼儿表现出不同的交往特征。有些幼儿的中心度

Figure 4. The cohesive subgroups in the network. The digital in parentheses is the k value of the k-core which can represent different subgroups. The number after each parentheses is the child number

表4. 幼儿社会交往网络的小团体特征。方括号内为k核值,不同的k值可能代表不同的小团体。方括号后为幼儿编号

较高,处于整个网络的中心位置,在班级的人际交流中作用重大,比如24、34、37、40和42号幼儿。而有些幼儿的网络中心度较低,处于整个网络的边缘位置,在班级中与人交往较少,比如13、15、27、30和33号幼儿。还有一些幼儿的入度值、中介中心度值和接近中心度值基本都为0,很少与其他幼儿交往,比如8、18、20、28、35和38号幼儿。幼儿生来就是社会人,幼儿社会领域的学习主要是通过与成人、同伴的共同交往实现的[9] ,所以不同的交往环境再加上幼儿的个体差异,会造成个体之间不同的社会交往能力。针对不同幼儿的情况,幼儿教师要采取不同的措施,使其在与成人、同伴的交往中快乐的成长,逐步培养其社会交往能力。对于24、34、37、40和42号等处于网络中心的幼儿,幼儿教师可以在平时的活动、游戏中,多多发挥他们的带头作用,带动其他幼儿积极参与。对于13、15、27、30和33号等处于较边缘的幼儿,教师要多多鼓励他们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并对他们表现出的主动参与精神进行表扬,这样不仅对促进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发展有积极作用[9] ,也可以增加他们与人交往的自信。而对于8、18、20、28、35和38号等较孤立的幼儿,首先要诊断他们出现人际交往困难、不被人喜欢的原因,并进行相应的指导和帮助。有研究表明,幼儿年龄越小,越不懂得如何主动运用语言向同伴发出邀请,对同伴表示自己的想法[32] 。针对这种情况,教师要帮助幼儿学习社会交往语言,鼓励他们勇敢地说出自己内心的想法,来提高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使其被别的幼儿喜欢。另外,家庭教育是幼儿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33] 。教师要对这些存在人际交往问题的幼儿的家庭教育情况进行分析了解,发挥家庭教育的补充作用,保证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目的的一致性,共同帮助幼儿提高社会交往能力。

另外,虽然中心度指标与教师的性格主观评定结果基本一致,但仔细观察图1图2图3发现,虽然16号和24号幼儿的入度和中介中心度值都一样,但是接近中心度却相差很大。16号幼儿的接近中心度是0.28,而24号幼儿的是0.32。另外,16号幼儿和42号幼儿的入度虽然都是5,然而两个幼儿之间的中介中心度却相差很大,分别是0.09和0.04。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应该重视各个中心度之间的差异,虽然16号和24号幼儿都被很多幼儿选择为朋友,也在控制信息流通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但是16号幼儿却与其他幼儿联系不如24号幼儿紧密。虽然42号幼儿也有很多幼儿选择他,但是42号幼儿的中介中心度相比起16号幼儿却低很多。所以,教师应该根据不同的中心度特征,采取不同的措施。对于16号幼儿,他在信息沟通中起到很大的桥梁作用,教师应让他在班级的自我管理中尽可能大的发挥作用。而针对他与其他幼儿联系不够紧密的问题,应该多多鼓励16号幼儿与其他幼儿多交流,不管是在游戏中还是活动中,都应该创设更多的情境来增加他与更多幼儿之间的交流。对于42号幼儿,则应为他提供更多在信息沟通中担任桥梁作用的机会,增强他在班级中的自我管理能力。

4.2. 幼儿个体的威望特征分析

根据表2看出:有些幼儿的威望值很高,在班级的人际交往中担任重要角色,对其他幼儿的影响也比较大,比如37号、34号、24号、36号、42号和40号幼儿。有些幼儿的威望值很低,不是班级中的重要角色,对于班级中其他幼儿的影响不大,比如10、15、19、30和33号幼儿。针对这种现象,幼儿教师可以发挥威望值高的幼儿的作用,同时也鼓励威望值不高的幼儿多参与教育活动、游戏活动、生活活动和社区活动[34] ,增加他们与其他幼儿的人际交往机会。幼儿天性好模仿[35] ,他们通过观察模仿周围人的行为来学习[34] ,而不管是好的行为,还是坏的行为。由于幼儿分辨是非善恶的能力有限,所以教师应该为幼儿树立好的榜样,而怎样选择一个好的榜样人选很重要。对于威望值高的幼儿,被选作榜样更容易被其他幼儿模仿,效果也最佳。但另一方面,威望值高的幼儿也可能是坏的行为榜样。心理学家班杜拉的实验表明:好的榜样强化孩子的行为,坏的榜样会消退孩子的好的行为[36] 。所以不管是在组织教学活动时,还是在游戏中,教师首先要对37号、34号、24号、36号、42号和40号幼儿的威望属性进行鉴别,然后发挥具有良好行为榜样幼儿的威望作用,树立其行为榜样,让其他幼儿在模仿他们的过程中习得好的行为习惯、获得自身的提高。而对于10、15、19、30和33号威望较低的幼儿,教师应该多让他们多与威望值高的具有良好行为榜样的幼儿交往,提高他们在人际交往中的角色地位,增强人际交往的能力。

另外,通过表2可以看出,大部分幼儿的入度值、入域以及近距威望三者之间的关系是正相关。但是40号幼儿比较特殊,他的入度和36、24、16号幼儿相比不高,入度值为4。但是40号幼儿的入域和近距威望却比他们要高,值分别是30和0.31,在班级中名列前茅。所以,针对这种情况的存在,幼儿教师不能只根据某个指标实施教育策略,而是要结合所有的指标综合考虑。对于40号幼儿来说,他的入域和近距威望都比较高,这说明他的领导团体比较大,他的领导命令在团体里的传递效率比较高。幼儿教师可以根据40号幼儿的这些优势,让其担任班级中的领导干部,把他的优势尽可能的发挥到最大。

4.3. 小群体特征分析

根据凝聚子群的特征指标k核,我们知道班级中基本上不存在小团体的情况。这说明整个班级的联系相对紧密,人际交往很平均,这对于教师教学活动的展开以及每个幼儿之间的人际交往很有帮助。不存在小团体也可能是因为幼儿之间的熟悉度还不够,在大班幼儿也许会出现更高的k核值的小团体。

4.4. 本研究的思考与不足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在于采用了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对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进行研究,采用了量化的数据分析,有助于比较客观的衡量个体幼儿的交往情况,同时也有助于教师在教学实践活动中对不同的幼儿采用更加有针对性的策略。但是,本研究也存在一些不足:首先,研究的对象是一个班级的幼儿,样本量较小,以后可以适度对同一年级(包括不同学校)的不同班级进行对比研究;未来还可以对同一批幼儿进行跟踪研究,探讨幼儿的交往能力发展变化情况及教育对策;此外,本次研究仅仅对可能反映个体交往合作能力的网络分析指标做了分析,后续的研究可以将幼儿的性别、年龄及心理发展特征等和社会网络分析结合起来更深入的探讨不同社会交往能力差异的原因。

基金项目

本论文得到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四川省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西华师范大学四川省教育发展研究中心资助(课题编号:CJF14048)。

文章引用

王 英,田 林,成 云,张利洪,曹晓君,赵 光,涂 燊, (2015) 中班幼儿社会交往能力的社会网络分析
Social Communication Ability of Children in a Middle Class of a Kindergarten: A Social Network Analysis. 教育进展,03,29-38. doi: 10.12677/AE.2015.53006

参考文献 (References)

  1. 1. 王健敏 (1996) 儿童社会性三维结构形成实验研究报告. 心理发展与教育, 2, 12-18.

  2. 2. Goldberg, L. (1993) The structure of phenotypic personality traits. American Psychologist, 48, 26-34.

  3. 3. 张文新 (1999) 儿童社会性发展.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北京.

  4. 4. 董广新, 王凤贞, 梁锦芬 (2003) 在体育游戏中培养幼儿社会性情感的研究. 广州体育学院学报, 1, 45-46.

  5. 5. 曾平生, 王燕, 杨海燕 (2013) 玩具与幼儿自然社会性发展探析. 才智, 29, 288-289.

  6. 6. 吴泳波 (2002) 以角色游戏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 教育导刊, 1, 32.

  7. 7. 陈雨昕 (2012) 浅谈在主题活动中培养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 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S3, 138-140.

  8. 8. 陆婷婷 (2013) 以盥洗活动为途径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 教育教学论坛, 4, 268-269.

  9. 9. 刘晓晔 (2010) 教师对幼儿社会交往行为的潜在影响. 中国教育学刊, 1, 83-84.

  10. 10. 黄如真 (2005) 把“小公民”道德建设融入幼儿社会性教育中. 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 5, 41.

  11. 11. 颜洁, 庞丽娟 (1997) 论有利于儿童社会性发展的环境创设. 学前教育研究, 4, 16-19.

  12. 12. 吴邵萍 (2007) 珍惜幼儿的生命力, 还幼儿自主发展的权利——对幼儿社会性教育的思考. 学前教育研究, 10, 38-40.

  13. 13. 庞丽娟, 姜勇, 叶子 (2000) 幼儿社会性品质的结构维度及其对社会性行为的影响. 心理发展与教育, 4, 14-19.

  14. 14. 吴文菊 (2001) 幼儿社会性发展教育模式的研究. 辽宁教育学院学报, 11, 53-55.

  15. 15. 张婉莹 (2013) 近十年我国幼儿社会性发展评价研究文献综述. 早期教育(教科研版), Z1, 42-45.

  16. 16. 王文凤 (2011) 国学启蒙教育对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启示. 教育教学论坛, 7, 8-10.

  17. 17. 叶妮 (2011) 浅谈幼儿社会性发展与地方文化的关系. 学周刊, 31, 198-199.

  18. 18. 许卓娅 (1994) 论幼儿音乐教育中的社会性发展教育. 学前教育研究, 5, 11-14.

  19. 19. 姚玮 (2014) 习性学视域下幼儿同伴交往能力的培养. 现代教育科学, 1, 36-37.

  20. 20. 刘国艳 (2011) 深圳市1252名幼儿早期社会性发展现状分析. 中国儿童保健杂志, 5, 454-457.

  21. 21. 韩南南 (2012) 中国和柬埔寨幼儿同伴交往能力发展的对比研究. 硕士论文, 华中师范大学, 武汉.

  22. 22. 那仁格日乐 (2012) 城乡幼儿社会性发展的比较研究. 现代交际, 2, 54-55.

  23. 23. 刘国艳, 张建端, 时俊新, 吴静, 石淑华, 王惠珊, 连光利, 黄小娜 (2006) 婴幼儿社会性和情绪发展的影响因素研究. 中国儿童保健杂志, 3, 238-240.

  24. 24. 钟柏昌, 李艺 (2013) 社会网络分析在教育研究领域的应用——基于教育类核心期刊刊文的评述. 教育研究, 9, 25-32.

  25. 25. 涂燊, 赵光, 曹晓君, 王婷, 邱江, 张庆林 (2013) 脑网络研究述评. 心理学进展, 6, 277-283.

  26. 26. 贺荟中, 林海英 (2013) 聋校低年级学生同伴关系网络及其特点. 社会科学, 2, 68-73.

  27. 27. 张晓玲 (2011) 社会网络分析在高职生人际关系研究中的应用——高职学生学业关系与生活关系状况的调查与社会网络分析. 辽宁高职学报, 10, 108-110.

  28. 28. 田林, 涂燊, 王英, 曹晓君, 张利洪, 赵光 (2015) 大学生人际交往特点的社会网络分析. 心理学进展, 5, 23-32.

  29. 29. 张斌 (2013) 博士毕业生互聘网络中的院系分层与结构化特征——基于部分物理学学者学缘的社会网络分析. 教育研究, 1, 84-90.

  30. 30. 林聚任 (2010) 社会网络分析: 理论、方法与应用.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北京.

  31. 31. 林枫 (2012) 蜘蛛: 社会网络分析技术(第二版).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北京.

  32. 32. 陈宁 (2008) 结构游戏与幼儿社会交往能力的形成. 教育评论, 1, 154-155.

  33. 33. 许继红, 渠静 (2001) 中班幼儿自我意识的培养初探. 学前教育研究, 4, 63-64.

  34. 34. 张芬 (2001) 培养幼儿社会交往能力的原则与途径. 学前教育研究, 4, 46-47.

  35. 35. 陈虎强 (1998) 班图拉社会学习理论对幼儿教育的启示. 学前教育研究, 6, 16-17.

  36. 36. 张晓茹, 卢清, 成云 (2012) 3-4岁幼儿自我控制 差异研究.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1, 255-257.

期刊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