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vances in Philosophy
Vol.3 No.03(2014), Article ID:13960,14 pages
DOI:10.12677/ACPP.2014.33006

A Brief View of the Complete Chinese Teaching under the Vision of Aesthetics Field

Daolin Yang

Chinese Department, Central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Wuhan

Email: yangdaolin@sina.com    

Copyright © 2014 by author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4.0/

Received: Jun. 18th, 2014; revised: Jul. 25th, 2014; accepted: Aug. 4th, 2014

ABSTRACT

In order to shape the creative talent and "personality" of "truth", "goodness", and "beauty", and effectively enter into the new horizon of “human development and integrity construction” in the Chinese education, more attention should be paid to the research on "complete Chinese teaching" under the vision of aesthetics field. "Complete Chinese teaching"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aesthetics refers to the educators presenting all sorts of materials and the transmission of information to the students in the teaching practice aimed at completing the task and language education; in other words, it refers to the question of what the Chinese education practically teaches. It is worth attention in the construction of Chinese education theory, and also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Chinese education and research. But for a long time, research on “complete Chinese teaching” is relatively weak, which may be related to the complexity of Chinese classroom ecology and the dynamic of Chinese teaching transformation. Research on “complete Chinese teaching" greatly enriches the content of Chinese education, which is a very meaningful perspective, avoiding the blindness in the choice of language teaching, so as to support and achieve the goal of Chinese language education. As "complete Chinese teaching", it should include at least the three pillars of language teaching, article teaching, and literature teaching in Chinese teaching under the vision of aesthetics field.

Keywords:Vision of Aesthetics Field, Complete Chinese Teaching, Language Teaching in Chinese Teaching, Article Teaching in Chinese Teaching, Literature Teaching in Chinese Teaching

美学视野下“完整的语文教学”略论

杨道麟

华中师范大学中文系,武汉

Email: yangdaolin@sina.com  

收稿日期:2014年6月18日;修回日期:2014年7月25日;录用日期:2014年8月4日

摘  要

语文教育要塑造“求真”、“向善”、“崇美”的创造性的人才和“健全的人格”,并有效进入“人的发展和完整性建构”的全新境域,就必须而且应当注重美学视野下“完整的语文教学”的研究。美学视野下“完整的语文教学”是指施教者为完成语文教育任务而在教学实践中向受教者呈现的种种材料及所传递的信息,即弄清语文教育“实际教学了什么”的问题。它是语文教育理论建设的值得重视的工作,也是语文教育研究的重要内容。但是长期以来,“完整的语文教学”的研究相对最为薄弱,这可能与语文课堂生态的复杂性与语文教学转换生成的动态化有着密切的关系。“完整的语文教学”的研究大大充实了语文教育内容的蕴含,这是一个很有意义的视角,能避免在语文教学选择上的盲目性,从而支持和达成语文教育目标。作为“完整的语文教学”至少应包括美学视野下的语文教学中的语言教学、文章教学、文学教学等三大支柱。

关键词

美学视野,完整的语文教学,语文教学的语言教学,语文教学的文章教学,语文教学的文学教学

美学视野下“完整的语文教学”是指施教者为了更好地完成语文教育任务而在教学实践中向受教者呈现的种种材料及所传递的信息,即弄清语文教育“实际教学了什么”的问题。它是语文教育理论建设的值得重视的工作,也是语文教育研究的重要内容。但是长期以来,“完整的语文教学”的研究相对最为薄弱,主要表现为或单一理解“语言教学”或过于轻视“文章教学”或有意歪曲“文学教学”,致使教学质量一直处于“少”、“慢”、“差”、“费”之中,这可能与语文课堂生态的复杂性和语文教学转换生成的动态化有着密切的关系。“完整的语文教学”的研究大大地充实了语文教育内容的蕴含,这是一个很有意义的视角,能避免在语文教学选择上的盲目性,从而支持和达成语文教育目标。语文教育要在语文(语言、文章、文学)[1] (P4-8)中塑造“求真”、“向善”、“崇美”[2] (P121-126)的创造性的人才和“健全的人格”[3] (P2),并有效进入“人的发展和完整性建构”[4] (P13-14)的全新境域,就必须而且应当注重美学视野下“完整的语文教学”的研究。作为“完整的语文教学”至少应包括美学视野下的语文教学的语言教学、美学视野下的语文教学的文章教学、美学视野下的语文教学的文学教学等三大支柱。以下试图从三个方面分别论述。

1. 美学视野下的语文教学的语言教学

美学视野下“完整的语文教学”中的语言教学是日常语言的教学、科学语言的教学和艺术语言的教学的合一。它是语文教育的本质所决定的任务,是整个语文教育的基础和核心。只有紧紧抓住这个基础和核心,才能从根本上提高语文教育的效率,从而塑造出“求真”、“向善”、“崇美”的创造性的人才和“健全的人格”,以便很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然而,在现行的语文教育中,对通过语言的教学来提高语文教育效率的重要性和迫切性还缺乏足够的认识,因而显得不够完善和不够理想,还有待进一步研究和修改。因此,美学视野下“完整的语文教学”中的语言教学通常指讲究“直接”、注重“灵活”、崇尚“简洁”的日常语言的教学和遵循“定法”、注重“理性”、崇尚“单义”的科学语言的教学以及讲究“活法”、注重“感性”、追求“多义”的艺术语言的教学。下面依次予以展开:

1.1. 日常语言的教学

日常语言是指“张口便说、一听就懂”的语言,是个体能够“自明”和表达的一切“音符”的集合,是多种感官同时参与的“活语言”。它作为科学语言以至艺术语言的“元语言”,其直接性、灵活性、简洁性等特征不能为其他语言所替代。日常语言所具有的种种优越性是现实存在的,应该加强日常语言的学习和应用,并充分发挥其优势,而不是对日常语言的鄙视或不信任。日常语言不仅体现了一个人的文化素质,而且关系到一个人的整体形象。因此,美学视野下“完整的语文教学”研究要加强日常语言教学。施教者在语文教育中高度关注日常语言,既可以有效提高受教者的口语接受能力,又可以有效提高受教者的口语理解能力,还可以有效提高受教者的口语表达能力。日常语言的教学要点是:

1.1.1. 日常语言的教学要讲究“直接”

日常语言的直接性在于日常语言的发话者和听话者处于同一时空结构中,因而其语词只具提示性。它本身也许并没有多么丰富的内涵,但却唤起了听话者对周围环境的注意,从而把注意力集中到与语词有关的诸多事物上。它的直接性在于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嗅觉和心智等所有感觉、感受器官能同时发挥作用。在日常语言中,发话者不但以自己的嘴巴说话,同时还以自己的手势、眼神、表情、姿态、动作等表达着自己的观点;即使是声音,其节奏的快慢、旋律的变化、声音的高低、大小、粗细等因素是同时呈现的,表达着不仅仅是“意思”,同时也是欲望、感情、情绪和意志等。听话者在这一时空结构的整体氛围和环境条件中,从发话者的直接表现中,从语言的全部因素中,感觉、感受和理解发话者的语言。日常语言的所有一切,都决定着听话者对这个语言信息的感受、理解和反应方式;而写在纸上的同一词语是绝对不具备这么复杂的意蕴和如此丰富的表现力的。因此,可以将日常语言理解为一种“元语言”,一种难以分解的综合语言,它永远是表现力最丰富的一种语言形式。当然,正因为日常语言的直接性,其必然包含传播范围的局限性,必然要失去其间接性。在某些日常语言信息无法分享的场合,在某些需要通过书信间接传递信息的场合,“坏事”也许成就了离间计的“好事”,比如《三国演义》中的马超与韩遂联合兴兵反曹的故事就可见一斑。曹操先通过阵前与韩遂拉起家常旧事(日常语言),使马超因无法分享信息而心生疑团;后采用贾诩的“涂改计”,给韩遂写了一封涂改过的书信(书面语言)。当马超从韩遂那里把信要来时便怀疑是韩遂涂改了信中的重要内容,致使韩遂、马超二人反目成仇,从而导致韩遂被迫投靠曹操、马超败北的局面。

1.1.2. 日常语言的教学要注重“灵活”

日常语言的灵活性在于日常语言总是现场生成、随机应变的,它对于个体来说是一种能动性、创造性。日常语言是人类世代相传的经验凝结而成的结晶,集结了人类的共同经验,并随着经验世界的发展,纵横展开,因而日常语言总是处在不断发展之中。它表现在遣词造句上的个性、素养展示,提示方式上的角度、焦点选择,甚至还可以创新某种词汇,以表达某种“暗示”。事实上,日常语言的生成是如此的自然、自由,如此的“不费心机”、“水到渠成”,以至于大多数参与者感觉不到表达日常语言时的心智努力及社会化限制。在日常语言中,不管是个体的“音符”集合,还是群体、共同体的语言,其“音符”表征的概念总是在不断扩展和筛选中;即使进入成人社会,不再有名义上的施教者指导,但生活经验的增加、朋友之间的交流、群体之间的互动,再加之“学习型社会”所要求的终身学习和已经具备的“学会学习”能力,都会使个体和群体的日常语言处于动态发展中。在通常情况下,日常语言对于新生个体而言是“自在的”、“给定的”、“自然的”。新生个体正是在这样的天然共同体中习得语言,完成个体的初步“社会化”过程。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认为,日常语言制约着个体的现实状态和发展空间;日常语言塑造大脑、影响认知,不同的语言培养出不同的个体。反过来,个体的能动性和创新性也使日常语言表现出某种革命性,从而使个体在某种程度上拥有调整、塑造、超越共同体日常语言的能力。如家长里短、婆婆妈妈的谈话虽然难免罗嗦、重复、零碎,然而大多灵活、自如、现场生成,因而不能以此否定日常语言的灵活性。又如2007年春节联欢晚会上的一句台词“你太有才了”就明显具有随机应变的特点,于是立即风靡大江南北、长城内外。

1.1.3. 日常语言的教学要崇尚“简洁”

日常语言的简洁性在于日常语言是最为“自明”、明了的语言,同时也是最容易学习、掌握的语言。飞速发展的时代更注意时间的快捷性,为了节省时间,为了输入的快捷性,于是简洁的日常语言便应运而生了。共同体成员如运用日常语言进行交流,则无需额外的阐释、说明。当一个新语汇不为“成员”所普遍认同时,则需要阐释;而阐释的语言必须是共同体语言,即以已知阐释未知。日常语言的简洁性还表现为:各种“音符”表征的日常概念往往是具体的、形象的,有着明确的指称和经验支撑。另外,日常语言以简单短句为主,提示为主,容易听懂,这就降低了“听力”要求。还有,由于长期的进化和自然竞争,人类已经学会了如何用最少的体力、心力来完成信息的传递,这就要求日常语言的指称最清晰,句子最简短,意义最“自明”,所以,日常语言往往是提示性的并辅以体态语言的“全语言”。事实上,日常语言是同一时空的、即时的、“全语言”的信息传递,虽然有些“音符”仅靠听觉无法区分,但“全语言”还涉及其他感觉器官,因而信息的传递必然是简洁的。况且,即使真有含糊之处,听话者可即时示意,说话者可即时“矫正”。如果日常语言不能胜任,就没有其他语言能表达清楚了。因为其他语言,包括哲学语言和科学语言等,都是以日常语言为基础的,而不是凌驾于日常语言之上的“空中楼阁”或高级语言。没有一个概念会“深奥”到不能“翻译”或“还原”成日常语言的程度。只有当一个概念的“内涵”、“外延”能转换为共同体“自明”的日常语言时,这一概念才真正走进共同体语言。换句话说,没有“转换”则没有真正的理解、接受。日常语言往往发生在具体的语境中,不可能像“闭门造车”式的书面语言那样把来龙去脉交待得层次分明,因而它的语言内容是突变的、跳跃的,因果关系是直觉的、经验的。

1.2. 科学语言的教学

科学语言是指用于一些严格规范的文章、会议、演说和杂志中的语言,像教学用书、行政公文、科学演说、学术论著等都属于科学语言的范畴。它作为一种严密的、严谨的语言表达体式,其遵循“定法”、“以理造言”、语义稳定等特征是其他语言无法替代的。科学语言朝着客观的方向走的优势,要求我们必须尽量用准确、详细、具体的语言去表述、去描写、去反映所要表达的事实、态度、情感等。因此,美学视野下“完整的语文教学”研究要加强科学语言的教学,并使之建筑在艺术语言的基础之上。施教者在语文教育中高度关注科学语言,既能让受教者撇开艺术上的发挥,又能让受教者撇开结构上的跳脱,还能让受教者撇开逻辑上的模糊与不衔接。科学语言的教学要点是:

1.2.1. 科学语言的教学要遵循“定法”

科学语言遵循“定法”在于科学语言要严格遵守语法规则和逻辑形式,通过正常的语言格式,准确精练地表述事实或推求事理。其表述功能是通过语言的所指功能加以实现的,主要采用合乎语法与逻辑的语言形式。科学语言通过其指称功能,在符号与符号之外的现实世界之间建立起一种稳定常态的关系;科学语言使用规范的语言形式,尽力真实而逻辑地传递信息;科学语言遵循严格的语言标准,力求明确而直接地传递信息。科学语言的“定法”包括两个方面,首先要求严格遵循语法和逻辑常规,打破规则即被视为不合规范化;其次是术语与专门用语的大量使用。术语与专门语都是规范化的,不能任意创造,要遵循约定俗成的原则。科学论述中的专门用语,如“综上所述”、“举例如下”、“理由如下”、“略加分析”、“由此可知”等都是程式化的语言,甚至常用的句型、句式也是程式化的。这就是科学语言的“定法”,与它的实用目的是相适应的。科学语言之所以是一种真实的陈述,就在于它与现实世界特定的对象相联系,并且符合客观事实。科学语言既然要表达客观事物,这就使得它必须准确、客观、科学,不带有个人情绪,不受时间、地点、语境等条件的影响。比如指称“笔架”为“用陶瓷、竹木、金属等制成的搁笔或插笔的架儿”,那么,凡是符合“用陶瓷、竹木、金属等制成的搁笔或插笔的架儿”这个定义的东西,我们都称之为“笔架”。不能因为这个东西放在山上,或者不在说话者的周围就说这不是“笔架”了。就本质而言,科学语言因其与生俱来的客观性、准确性,就不会给人留下像艺术语言那样的想象空间。科学语言就是严密地符合思维逻辑,符合语法规范的,其语义自然是稳定的并不能轻易改变的。从功能来说,科学语言的语义只有是稳定的,这样才能满足人们交际的需要。随着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科学语言虽然也相应地变化着,但是其稳定性还是不容质疑的。

1.2.2. 科学语言的教学要注重“理性”

科学语言注重“理性”在于科学语言要运用语言的组合结构、句式等语法规则来进行判断、推理、预言,因而它是一种理性化、模式化的语言。大量科学性与知识性论著中的语言、某些人工语言,以及用来研究语言现象的元语言,都具有理性功能。它的特点是与人的逻辑性思维,与人的普遍性认识活动,与人的习惯性行为密切相关,它总是追求一种概括性、抽象性、普遍性、合逻辑性的标准。科学语言通过运用语言的抽象性、概括性来形成概念,这就决定了它必须遵循着一定的语法规则,并使其表达含义的明确和固定,从而可以胜任有余地充当交流沟通的媒介。但正是这种表达含义的固定和明确以及逻辑结构,使科学语言无法充分完成表现情感的功能。在科学语言的陈述中,语言仅仅起着一种符号的作用,即语言是信息的载体,通过语言的媒介作用来传递信息。除了这种传递功能之外,它本身并没有独立的价值。另外,科学语言仅仅是为了传递信息,而不是为了专注传达情感。对于科学语言来说,情感效果是不重要的,这就要求作者应努力排除主观情感因素的渗透,力求客观而科学地陈述,因而在遣词用语时应是客观的、中性的,既不含主观感情色彩,也不带任何形象色彩。科学语言的陈述要求具有严密的逻辑性和真实性,必须用简洁、明了而又符合“理性”的方式传递信息。我们可以这样说,理性思维创造出符合理性要求的科学语言,非理性思维即情感思维创造出符合情感要求的艺术语言。也就是说,科学语言遵循着常识逻辑,而艺术语言则遵循着情感逻辑。科学语言的认识方法是作者通过归纳概括,并从复杂的事物或直接经验中,获取抽象的或推理出新的概念,那么作者所获得的信息仅仅是理性地反映,只有筛选掉个人的情感及外在干扰等因素才能获取相对客观的信息。这个过程必须遵守逻辑所揭示的思维规律,必须注重抽象地反映客观事物的“理性”意义。

1.2.3. 科学语言的教学要崇尚“单义”

科学语言崇尚“单义”在于科学语言要以“辞达”为目的,不大追求语言的修辞与文采,即使出现审美的效果也是从属于实用目的的。科学语言为实现准确表述事实的功能,一个“能指”只能表示一个“所指”,反过来一个“所指”也只能被一个“能指”所表示,它们之间是互指的,在法律法规性文件中尤其讲究。这就是科学语言符号的单义性和可递性,违背了这一条,科学语言就无法准确、客观地把事实陈述出来。而在艺术语言符号系统中,往往呈现出歧义性、多义性和模糊性。也就是说,一个“能指”绝不仅仅只对应于一个“所指”,一个“所指”形式所包含的“能指”内容,完全可以因人、因事、因时、因地、因情、因境而变,这对作者和接受者都是如此。朱光潜在《咬文嚼字》一文中曾指出,词有直指意义和联想意义。直指意义是载在字典里的,是固定不变的,而联想意义则是在历史过程中所累积起的种种关系,它是游离变化的。科学语言非常讲求精确,越是限于直指意义就越精确,而艺术语言则还要追求联想意义。语言的联想意义含糊不定而意蕴丰富。在科学语言的陈述中,语言的意义仅由它的文法结构和逻辑结构所唤起,而在艺术语言的描述中,语言的意义不仅由文法结构和逻辑结构所唤起,还从对它的联想中被唤起。也就是说,语言的文法意义和逻辑意义是相对固定的、单一的,但它的联想意义却是因人而异的,而且对同一个接受者也是因事而异、因时而异的。历来的艺术语言,尤其是诗歌的语言,往往讲求含蓄蕴藉,意在言外,作者大多运用隐喻、暗示等手法,从而造成语义的模糊朦胧,难于确定。科学语言则必须做到意义单一、精确,必须避免含糊、朦胧现象的出现。在科学语言的陈述中如果出现朦胧、多义的现象,那就是表述不准确的结果,极有可能带来严重的后果。当然,在科学语言的陈述中也间或使用模糊语言,那是为了更精确地显示语言的弹性。这种弹性语言往往是刚性语言的必要补充,总是以崇尚“单义”为其宗旨。

1.3. 艺术语言的教学

艺术语言是指作者在特定语境中为了表达情思而对常规语言有所违背并具有美学效应的语言,它表面上虽然悖于常理、用词反常、句子结构有意残缺,但是它的深层却有着特殊的含义。这种语言是一种超越性的语言形态,其寻求“变异性”、“吁情性”、“隐指性”等特征是不能为其他语言所替代的。艺术语言超越了现实世界而进入人类的精神世界,它创造了独特的审美心理时空,蕴含了作者独特的体验、情感和深层审美信息,有效地克服了常规语言的局限性,最大限度地释放了语言的审美潜能。因此,美学视野下“完整的语文教学”研究要加强艺术语言的教学。施教者在语文教育中高度关注艺术语言,能使受教者既从具有和谐的节奏中留下深长的回味,又从具有悦耳的音韵中获得审美的享受。艺术语言的教学要点是:

1.3.1. 艺术语言的教学要讲究“活法”

艺术语言讲究“活法”在于艺术语言要娴熟地驾驭语言为它所用,从而冲破语言常规,打烂语言框架,在语义的指引下突破固有模式的局限,而这种现象在科学语言的陈述中是不允许出现的。艺术语言从语言的组合和结构形式上来看,它是对常规语言的超脱和违背,一般通过反映客体的疏离,来达到对心理世界的描述。因此,它往往超越语言规范,不以语法为据,而以“心法”为准,从而追求更高的社会规范,以期表达难以言说的意义。这就是说,艺术语言不是对现实的描摹,而是作者的再创造,这就使得它比科学语言更灵活、更形象、更生动。所以在许多文学作品里,我们常常可以看到一些不合乎通常的语法习惯的句子,有时甚至去冒犯一般的语法规范而有意创新。例如鲍鹏山在《庄子:在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中这样写道:“是的,在一个文化屈从权势的传统中,庄子是一棵孤独的树,是一棵孤独地在深夜看守心灵月亮的树。当我们大都在黑夜里昧昧昏睡时,月亮为什么没有丢失?就是因为有了这样一两棵在清风夜唳的夜中独自看守月亮的树。……一轮孤月之下一株孤独的树,这是一种不可企及的妩媚。”在这个句子中,“庄子是一棵孤独的树”、“看守心灵月亮的树”、“月亮为什么没有丢失?就是因为有了这样一两棵在清风夜唳的夜中独自看守月亮的树”等,或搭配不当,或不合逻辑,都没有遵循科学语言的语法规范,呈现出的虽然是一种表面上的悖理,但是它们却创造了一种艺术语言——借助特定的语境,使变异化的语言蕴含深意。在文学作品里,这种对语言常规的偏离现象是常见的,即使在不少小说中也是如此。许多现代派小说为了真实地表现人物复杂的心灵世界,常常讲究“活法”,于是大量使用偏离语法常规的句子,甚至显得颠三倒四,语无伦次,以追求新颖独特的语言个性为目的。如果说科学语言的语序必须一丝不苟的话,那么艺术语言就会呈现出对常规语序的反叛,正如韩愈所说的“言必己出”那样。

1.3.2. 艺术语言的教学要注重“感性”

艺术语言注重“感性”在于艺术语言要表现一种独特的“有意味的形式”,是属于作者个体的和情感化的。艺术语言在本质上是非逻辑的、非推理的,即使出现逻辑推理的现象,也是从属于情感意义,并用于激发情感态度的。艺术语言因情而生,离形昭神,能表现作者的深层意识,侧重于表达情感并以传递情感为目的,因而大量使用带有情感色彩和形象色彩的词语,从而造成一种强烈的审美效果。而科学语言研究的是从成千上万的日常交际言语中筛网过的,遵循的句式和分析的对象只是留在筛网眼上的有限句子,是一种语言系统中的符号化的尝试句。这就是说,我们绝不能以一种静态的方式把艺术语言定义为一个固定的语法体系或逻辑体系,必须在它的交际运用中,也即在言谈的活动中去考察它,并使这种活动总是浸润着作者的情感及生命整体。艺术语言的结构的变异和偏离,无不暗示着作者的情感、感受、旨趣的异常性。艺术语言的情感是创造性的情感,是一种让我们在生命中而感受到的情感,无不具有含蓄之美、空灵之美和弹性之美。从这一意义上说,艺术语言实际上是把日常语言转化为充满诗意的变异化的语言。艺术语言的主要任务不在于对事实做出客观的报道,如李白的诗句“燕山雪花大如席”,从科学语言的陈述来看,这显然是荒谬的,但李白主要是为了传达一种面对北国大雪的惊叹之情,而不是报告发生的事实。艺术语言源自作者的心灵的起伏、情感的波动,能够表达作者的心理世界,能够使作者的知觉欲望、自我意识和世界意识等得以呈现,并进而带领接受者立体地体验着、感悟着人们的内心深处。艺术语言作为“表现性”的语言形式,它讲究和追求的就是情感的逻辑,其实质在于作者的心理机制与思想情感的相融相通,这就自然实现了普通心理过程与情感共鸣的统一。所有这些,足以说明它与科学语言是截然不同的。

1.3.3. 艺术语言的教学要追求“多义”

艺术语言追求“多义”在于艺术语言要经常采用一些曲折迂回的手法来表达意思,并使所表达的意思不费一番思索和揣测就很难把握到。艺术语言的语符与语义之间的对应关系却不那么直接、不那么确定,这就是艺术语言的多义性。艺术语言的多义性,一方面是作者在表意时的自觉追求,另一方面是接受者在欣赏时的审美需求。从作者的角度来讲,是艺术语言与作者的智慧、情操、美感的表意策略,往往是“言有尽而意无穷”、“言在此而意在彼”,常常是“深文隐蔚,余味曲包”、“不着一字,尽得风流”;从接受者的角度而言,是艺术语言与接受者的审美要求有关,接受者可以从艺术语言通过形象所指涉的内容具有某种不可穷尽性的特点中获得更多的想象与回味的余地。学界熟知,艺术语言的语义具有最大限度的开放性,它是用情感和美感来创造自己的意义世界的,旨在强化和深化它的审美效果和艺术感染力。例如泰戈尔的诗《吉檀迦利》之二十八:“罗网是坚韧的,但是要撕破它的时候我又心痛。我只要自由,为希望自由我却觉得羞愧。我确知那无价之宝是在你那里,而且你是我最好的朋友,但我却舍不得清除我满屋的俗物。我身上披的是尘灰与死亡之衣;我恨它,却又热爱得把它抱紧。我的负债很多,我的失败很大,我的耻辱秘密而又深重;但当我来求福的时候,我又战栗,唯恐我的祈求得到允诺。”泰戈尔的诗里到底写的是什么内容,它里边真正想要表达的准确含义到底是什么,我们可以从《吉檀迦利》的名字来推断,这是献给神的诗。可是我们也可以从别的角度去猜测,比如写关于正直、诚实等人性的诗。针对这种艺术语言的语义的活跃性,究其具体原因,在于艺术语言的语义具有延展性,它的语义是十分丰富的,不可能用一个简单而又统一的答案来理解。也正因为如此,才会有研究《红楼梦》的红学家们的诸多争议,也才会有“说不尽的莎士比亚”的情形出现。

2. 美学视野下的语文教学的文章教学

美学视野下“完整的语文教学”中的文章教学是普通文章的教学、专业文章的教学、变体文章的教学的统称。它既是传统语文教育的“正轨”,又是现代语文教育的“正宗”,还是当代语文教育的“正课”,可以说从古至今都是语文教育的主要部分。遗憾的是,在现行的语文教育中却有意回避文章教学,导致文章教学实际存在而没有应得的名分。我国在向“构建和谐社会”进军的又一次伟大长征中,对于文章教学的研究,尤其显得必要。在21世纪的语文教育中,教学目标由语言、文学向实用文章转移,读写听说训练向交际、应用倾斜,必将成为国际性的共同的大趋势。因此,美学视野下“完整的语文教学”研究中的文章教学通常指普通文章的教学和专业文章的教学以及变体文章的教学。下面依次予以展开:

2.1. 普通文章的教学

语文教材中选入的普通文章,无论是以记人、叙事、状物等为主要对象来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事物的运动状态、景物的形态变化的记叙文,还是以介绍事物的形状、构造、类别、关系、功能和解释事物的原理、含义、特点、演变等为主要对象来揭示事物的特征、本质及其规律性的说明文,抑或是以客观存在的物理、事理、情理等为主要对象来表达观点、立场、态度、看法和主张的议论文,都属于实用文章学关注的重要内容。基于此,美学视野下“完整的语文教学”中的普通文章的教学主要是指记叙文的教学、说明文的教学和议论文的教学。普通文章的教学要点是:

2.1.1. 记叙文的教学

记叙文是指语文教材中选入的以记人、叙事、状物等为主要对象来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事物的运动状态、景物的形态变化的文章。它是生活中最常用的文体,因而应成为教学的重点。在美学视野下的语文教育研究中,施教者必须重视记叙文的教学,这是搞好其他文体教学的基础。因为其他文体常常离不开叙述的成分:举例子、说过程,要叙述;摆事实、作交待,要叙述;描写环境、概括情节、刻画人物、抒发感情,无不需要叙述。受教者的叙述能力提高了,其他能力就更不待说了。因此,美学视野下的语文教育中的记叙文的教学既要把握记叙文的内容的具体性与形象性、语言的情感性与生动性、交际目的表层性与深层性等个性品质,又要把握记叙文的叙事文、记人文、写景文、状物文等基本类型,还要把握记叙文的时序贯穿式、空间转移式、时空交互式、逐层深入式、并列组合式等结构方式,另要把握记叙文的象征、衬托、对比、抑扬等表现手法。

2.1.2. 说明文的教学

说明文是指语文教材中选入的以介绍事物的形状、构造、类别、关系、功能和解释事物的原理、含义、特点、演变等为主要对象来揭示事物的特征、本质及其规律性的文章。它的实用性很强,通常包括广告、说明书、提要、提示、规则、章程、解说词等文种。在现代生活中,说明文越来越重要,无论从事生产、科研,还是学习、工作和日常生活都要用到说明文。在美学视野下的语文教育研究中,施教者必须不断提高受教者对说明文重要性的认识,并通过说明文的教学,培养他们细致地观察、科学地认识和精确地说明事物的能力。因此,美学视野下的语文教育中的说明文的教学既要把握说明文的解说的客观性、语言的准确性、行文的趣味性等个性品质,又要把握说明文的记叙性说明文、阐述性说明文、介绍性说明文等基本类型,还要把握说明文的纵式结构、横式结构、交错式结构等结构样式,另要把握说明文的定义说明、分类说明、比较说明、引用说明、举例说明、数字说明、比喻说明等说明方法。

2.1.3. 议论文的教学

议论文是指语文教材中选入的以客观存在的物理、事理、情理等为主要对象来表达观点、立场、态度、看法和主张的文章。如果说记叙文是作者通过客观事物的叙述和描写,运用形象思维来表情达意,以情感人,那么,议论文则是作者通过概念、判断和推理,运用理论思维来阐发对“问题”的理解与认识,从而达到以理服人的目的。议论文在现实生活中被广泛应用,辨别是非、评论曲直、宣扬真理、批评谬误等都离不开它。在美学视野下的语文教育研究中,施教者必须不断提高受教者对议论文重要性的认识,并通过议论文的教学,培养他们价值判断的标准和行为规范的尺度以及独立思考的能力。因此,美学视野下的语文教育中的议论文的教学既要把握议论文的理论的“建构”性、内容的社会性、语言的逻辑性等个性品质,又要把握议论文的名称上分类、性质上分类、论辩方法上分类等基本类型,还要把握议论文的引论、本论、结论等特殊结构,另要掌握议论文的立论、论评、辩驳、疏证等表达方式。

2.2. 专业文章的教学

语文教材中选入的专业文章,无论是以社会上新近发生的新情况、新动态、新成就、新问题等为主要对象来反映社会变革、记录生活脚步、传达最新信息的新闻文,还是以传递心意、处理事务、表达欲求等为主要对象来联系外界、沟通情况、解决问题的应用文,抑或是以进行科学研究、描述科学研究成果等为主要对象来提出新认识、新观点、新想法的学术文,都属于实用文章学关注的重要内容。基于此,美学视野下“完整的语文教学”中的专业文章的教学主要是指新闻文的教学、应用文的教学和学术文的教学。专业文章的教学要点是:

2.2.1. 新闻文的教学

新闻文是指语文教材中选入的以社会上新近发生的新情况、新动态、新成就、新问题等为主要对象来反映社会变革、记录生活脚步、传达最新信息的文章。语文教科书就选录了消息和通讯两种。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新闻文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在美学视野下的语文教育研究中,施教者必须不断提高受教者对新闻文重要性的认识,并通过新闻文的教学,培养他们对时代现实的干预意识,进而提高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因此,美学视野下的语文教育中的新闻文的教学既要把握新闻文的以“真”为基础、以“善”为灵魂、以“美”为归宿等个性品质,又要把握新闻文的人物新闻、事件新闻、工作新闻、概貌新闻等基本类型,还要把握新闻文的标题、导语、主体、背景和结语等特殊结构,另要把握新闻文的不拘一格、丰富多样等表现手段。

2.2.2. 应用文的教学

应用文是指语文教材中选入的以传递心意、处理事务、表达欲求等为主要对象来联系外界、沟通情况、解决问题的文章。语文教科书中就入选了日记、会议记录、电报稿、通知、启事、说明书、申请书、公开信、慰问信、贺词、贺电、倡议书、读书笔记、实验报告、广播稿、演讲稿、总结、调查报告、计划、简报、请示、合同、口头报告、刑事诉状、公约、海报等多种应用文。在美学视野下的语文教育研究中,施教者应把应用文的教学当作一个重要领域,并通过应用文的教学,增强受教者的审美观念,进而培养他们严谨的工作、学习、态度等综合素质。因此,美学视野下的语文教育中的应用文的教学既要把握应用文的较强的针对性、事实的真实性、使用的广泛性、体例的程式性、语言的适体性等个性品质,又要把握应用文的一般性应用文、公文性应用文、事务性应用文等基本类型,还要把握应用文的单段式、两段式、三段式、多段式、条款式、表格式等结构模式,另要把握应用文的表达方式、惯常用语、适应文种等特殊技巧。

2.2.3. 学术文的教学

学术文是指语文教材中选入的以进行科学研究、描述科学研究成果等为主要对象来提出新认识、新观点、新想法的文章。它是探讨学术问题、进行学术交流的一种媒介,对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社会的发展起着巨大的促进作用。在美学视野下的语文教育研究中,施教者应把学术文的教学当作一项潜心研究的重要内容,并通过学术文的教学,培养受教者及时发现新问题、新知识、新情况,进而提高他们的思辨与创造的能力。因此,美学视野下的语文教育中的学术文的教学既要把握学术文的见解的独创性、论证的科学性、术语的学科性等个性品质,又要把握学术文的论说性、综述性、评论性、驳论性等基本类型,还要把握学术文的题名、署名、摘要、关键词、正文、结论、致谢、参考文献、附录等大体结构,另要把握学术文的确定选题、打磨提纲、草拟初稿、修改再稿、斟酌定稿等表达程序。

2.3. 变体文章的教学

语文教材中选入的变体文章,无论是以记载与描述历史上的或现实中的人物生平经历为主要对象来表现人物的基本品质、突出人物的性格特点的纪传文,还是以大至太空宇宙与海底世界、小至飞禽走兽与夜霜晨露、微至基本粒子与毛细血管等为主要对象来介绍科学基础知识、解说科学基本原理的科普文,抑或是以直接而迅速地反映社会事变或社会倾向为主要对象来针砭时弊、鞭挞丑恶、求索真理、剖析人生的杂感文,都属于实用文章学关注的重要内容。基于此,美学视野下“完整的语文教学”中的变体文章的教学主要是指纪传文的教学、科普文的教学和杂感文的教学。变体文章的教学要点是:

2.3.1. 纪传文的教学

纪传文是指语文教材中选入的以记载与描述历史上的或现实中的人物生平经历为主要对象来来表现人物的基本品质、突出人物的性格特点的文章。这种文体对所写的主要人物和事件必须符合史实,不允许像小说那样虚构。它在局部细节和次要人物上虽可以作一定的艺术加工,但这种加工必须符合人物性格和生活的特定逻辑。在美学视野下的语文教育研究中,施教者应把纪传文的教学当作一个不可忽视的领域,并通过纪传文的教学,培养受教者在潜移默化中改变价值、完善道德、净化心灵,进而提高他们的“不虚美,不隐恶”的人格素质。因此,美学视野下的语文教育中的纪传文的教学既要把握纪传文的真实性、生动性、概括性等个性品质,又要把握纪传文的自述纪传、回忆纪传、采访纪传等基本类别,还要把握纪传文的“倒金字塔”式、“对讲”式、“糖葫芦”式、“板块”式等特殊结构,另要把握纪传文的散文体、笔记体、随笔体、点评体、章回体、传记体、摄影体等表现技巧。

2.3.2. 科普文的教学

科普文是指语文教材中选入的以大至太空宇宙与海底世界、小至飞禽走兽与夜霜晨露、微至基本粒子与毛细血管等为主要对象来介绍科学基础知识、解说科学基本原理的文章。它寓科学性、知识性、趣味性、娱乐性为一体,能活跃思维、开阔眼界,很受广大读者的喜爱。在美学视野下的语文教育研究中,施教者应把科普文的教学当作一个不可小视的领域,并通过科普文的教学,培养受教者的科学兴趣、科学态度、科学习惯、科学素养,进而全面提高他们的创造品质和创新能力。因此,美学视野下的语文教育中的科普文的教学既要把握科普文的内容的科学性、文笔的生动性、表达的通俗性等个性品质,又要把握科普文的描述式、自述式、故事式、谈话式等独特形式,还要把握科普文的时间式序列、并列式序列、推进式序列、总分式序列、主次式序列等特殊结构,另要掌握科普文的学会选择问题、学会表达论点、学会论证方法、学会得出结论等表现技巧。

2.3.3. 杂感文的教学

杂感文是指语文教材中选入的以直接而迅速地反映社会事变或社会倾向为主要对象来针砭时弊、鞭挞丑恶、求索真理、剖析人生的文章。它大至宇宙,小到微尘,天南海北,古今中外,新闻时事,奇谈趣闻,皆可入文,常用幽默、讽刺的文笔,因而被誉为“匕首”或“投枪”。在美学视野下的语文教育研究中,施教者应把杂感文的教学当作一个不可轻视的领域,并通过杂感文的教学,培养受教者对杂感文的艺术价值与思想价值的认识,进而提高他们的认识水平与感悟生活的能力。因此,美学视野下的语文教育中的杂感文的教学既要把握杂感文的篇幅短小而取材广泛、敏锐迅速而泼辣犀利、冷嘲热讽而幽默风趣、说理形象而议论生动等个性品质,又要把握杂感文的社会性、知识性、理论性、记游性等基本种类,还要把握杂感文的“感应神经”、杂而有文、旁征博引、短小精悍等表达方式。

3. 美学视野下的语文教学的文学教学

美学视野下“完整的语文教学”中的文学教学是诗歌的教学、散文的教学、小说的教学、戏剧的教学的合一。文学教学,事实上已经不仅仅是基础教育的一个问题,而且近些年来对于高等教育的隐忧和深思,也可以见出文学教学的普遍性弊端。自上而下,积弊已深,事实已存,不容抵赖。文学教学至为根本的问题,却也是最为实际的问题,就在于文化观念的全然遮蔽,人文标签的糊乱张贴,远离了文学的本真,隔膜了文学的意趣,削弱了文学的味道,斑驳了文学的色彩。这些有力地说明文学教学的盲目性、随意性的现象是不容忽视和不可漠视的,这是语文教育不能不努力解开的一个“结”,一个对于语文教育极度遮蔽的和无限含混的“结”。因此,美学视野下“完整的语文教学”研究中的文学教学通常指诗歌的教学、散文的教学、小说的教学和戏剧的教学。下面依次予以展开:

3.1. 诗歌的教学

诗歌是中西文学中最早出现的艺术样式。仅中国而言,素来就有“诗乡”、“诗国”的美称。从《诗经》、《楚辞》到唐诗、宋词、元曲,从明清的诗歌到“五四”以来的新诗、民歌等,每个历史时期都有代表性的诗作,从而形成了一座座诗歌的高峰。可以毫不夸饰地说,一部中国文学史,堪称“诗史”。对于诗歌的教学或传授,习惯上谓之“诗教”,能“体现出潜移默化、沦肌浃髓的效用”,并让受教者“身心得以涵养,精神得以澡雪”,从而达到“实现心灵的净化和人格的升华”[5] (P7)的目的。基于此,美学视野下“完整的语文教学”中必须注重诗歌的教学,其要点是:

3.1.1. 诗歌的教学要明确“诗情”    

明确“诗情”是实施诗歌的教学的前提。诗歌的“诗教”要善于引导受教者在整体观照叙事诗、抒情诗、咏物诗和朦胧诗中明确“诗情”。这种引导不但要全面地把握诗作的倾向,并感知诗人“言在此而意在彼”的良苦用心;而且要准确地把握创作的意图,并理解诗中所寄寓的诗人的情思。因此,在美学视野下的语文教育中,我们施教者必须引导受教者既要通过叙事诗的欣赏而明确“诗情”,又要通过抒情诗的欣赏而明确“诗情”,还要通过咏物诗的欣赏而明确“诗情”,更要通过朦胧诗的欣赏而明确“诗情”等几个方面依次进行。

3.1.2. 诗歌的教学要运用诵读

运用诵读是实施诗歌的教学的基础。人们常说,三分诗七分读。我们在“诗教”中把“读”一般分为高声朗读和低声吟诵两个阶段,前者是以声传情,以情感人;后者是以声赏情,以情感知。由此可见,“读”在诗歌的教学中十分重要,非读不能见其美,非读不能见其情,非读不能见其意,是体会诗美、诗情、诗意的最有效的手段。因此,在美学视野下的语文教育中,我们施教者必须引导受教者既要通过抓住情感的线索而运用诵读,又要通过找出情感的燃点而运用诵读,还要通过区分情感的烙印而运用诵读等几个方面依次进行。

3.1.3. 诗歌的教学要进入意境

进入意境是实施诗歌的教学的关键。诗歌是形象思维开出的花朵,意境是其主要特征。要准确地体会诗歌的诗美、诗情、诗意,我们施教者必须带领受教者进入意境。为了使受教者能顺利地进入意境,我们施教者要在诗作和受教者之间建立一种审美联系,并开辟一条审美通道。因此,在美学视野下的语文教育中,施教者必须引导受教者既要通过感知意象的营构而进入意境,又要通过借助想象的展开而进入意境,还要通过再现“景象”的方式而进入意境等几个方面依次进行。

3.1.4. 诗歌的教学要紧扣语言

紧扣语言是实施诗歌的教学的保证。诗歌的语言是文学语言的玫瑰,以其鲜明的形象美、无限的弹性美、艳丽的色彩美、凝缩的密度美等誉满人间。它字字如珠玑,掷地有声;句句似珍宝,熠熠生辉。诗歌的字句富有跳跃性、含蓄性和奇颖性,言有尽而意无穷。因此,在美学视野下的语文教育中,我们施教者必须引导受教者既要通过领略跳跃性的字句而紧扣语言,又要通过品味含蓄性的字句而紧扣语言,还要通过琢磨奇颖性的字句而紧扣语言等几个方面依次进行。

3.2. 散文的教学

散文是中西文学中较早出现的艺术样式,它“灵巧洒脱,别致风流,文采斐然。”[6] (P315)仅中国而言,散文就被朱自清称为“美文”。首先是美在意旨。它一粒砂子见太阳,一滴水珠看大海;数丛黄菊,几朵白莲,会勾起人们无限的遐想;一场春雨,几片飞雪,能引起人们许多的情思。其次是美在自由。它取材灵活,大至太空宇宙,海底世界;小至飞禽走兽,夜霜晨露;微至基本粒子,毛细血管……无所不容,无所不包。再次是美在剪裁。它既像纸鸢,遨游长空,但丝线不断;又似南方的榕树,枝杈纵横,但紧连着主干。又次是美在辞采。它充满诗情,凝聚画意,既有巍峨典雅的龙宫凤阙,又有清新朴实的村野茅舍;既有华美绮丽的国色天香,又有淡雅馥郁的玉骨水仙[7] (P323)。基于此,美学视野下“完整的语文教学”中必须注重散文的教学,其要点是:

3.2.1. 散文的教学要探文脉而把握意向旨趣

探文脉而把握意向旨趣是散文的教学的前提。“文脉”是一个完美、严谨的艺术整体的脉络与筋骨,在散文中起着重要的组合作用。由于作家的生活经历、兴趣爱好、运笔成文等的不同,这就带来了“文脉”的不一样。为了让受教者把握散文的意向旨趣,我们施教者要引导他们理形摄神,追踪寻迹,牵出“文脉”。因此,在美学视野下的语文教育中,施教者必须引导受教者既要通过探文脉而把握作品的意旨美,又要通过探文脉而把握作品的意绪美,还要通过探文脉而把握作品的意趣美等几个方面依次进行。

3.2.2. 散文的教学要识文眼而领略诗情画意

识文眼而领略诗情画意是散文的教学的重心。“文眼”是散文的艺术构思的“焦点”,是映照全篇,并把思想和艺术融为一体的“凝聚点”。“文眼”的设置因文而异,可以是一个字、一句话、一个细节、一缕情丝,乃至一景一物。为了让受教者领略散文的诗情画意,我们施教者要引导他们全力找出能揭示全篇意向旨趣和有画龙点睛妙用的“文眼”。因此,在美学视野下的语文教育中,施教者必须引导受教者既要通过识文眼而领略作品的意韵美,又要通过识文眼而领略作品的气韵美,还要通过识文眼而领略作品的情韵美等几个方面依次进行。

3.2.3. 散文的教学要品文句而体味风彩姿色

品文句而体味风彩姿色是散文的教学的归宿。散文的“文句”就文体意识而言,其亲切、自然、流畅之风是最为重要的。它写人而出神,叙事而成趣,绘景而见情,状物而得意,全不见刻意斧凿的痕迹,却能灵动跳脱而芬芳馥郁。为了让受教者体味散文的风彩姿色,我们施教者要引导他们倾情找出作品中的生动形象、和谐风趣、简洁凝练并饱和着诗意美的“文句”。因此,在美学视野下的语文教育中,施教者必须引导受教者既要通过品文句而体味作品的形象美,又要通过品文句而体味作品的朴素美,还要通过品文句而体味作品的音韵美等几个方面依次进行。

3.3. 小说的教学

小说是“比真的面貌还要有神气、有活力、有生气”[8] (P78)的“别具艺术生命的一种文体”[4] (P275),在中西文学中相对于诗歌、散文、戏剧而言,虽是发展和成熟最晚的一种艺术样式,但它却异军突起而独领风骚,自然无可争辩地成为文坛霸主。这种艺术样式与诗歌、散文、戏剧等相比,因而不能直接抒发一种情感、一种心绪、一种意念等,只强调倾向性应从故事中流露出来。但恰恰就是这种“间接性”,便构成了小说巧妙地设置情节、细致地塑造人物、出色地描绘环境的优越条件。小说既能使受教者点燃智慧的火花又能使受教者享受精神的洗礼还能使受教者探寻美感的奥秘。基于此,美学视野下“完整的语文教学”中必须注重小说的教学,其要点是:

3.3.1. 小说的教学要领略情节设置的精彩曲折

领略情节设置的精彩曲折是小说的教学的第一要着。小说的情节设置相对诗歌、散文、戏剧等艺术样式而言,其文体特性、独特追求、重心所在等是有所区别的。情节是展示人物的精神、心灵或情感等的发展变化的框架和造形表现的轮廓。小说巧妙地设置精彩曲折的情节,在一定的意义上可以说既是其文体特性,又是其独特追求,还是其重心所在。因此,在美学视野下的语文教育中,我们施教者必须引导受教者既要领略情节设置的生动性,又要领略情节设置的多变性,还要领略情节设置的奇特性等三个方面依次进行。

3.3.2. 小说的教学要体味人物塑造的栩栩如生

体味人物塑造的栩栩如生是小说的教学的另一要着。小说的人物塑造与诗歌、散文、戏剧等艺术样式相比较,其中心任务、应有价值、特有功能等是有所不同的。人物是积极的、有意识的社会生活的主体和错综的、纷繁的社会关系的总和。小说细致地塑造栩栩如生的人物,在一定的意义上可以说既是其中心任务,又是其应有价值,还是其特有功能。因此,在美学视野下的语文教育中,我们施教者必须引导受教者既要体味人物塑造的多面性,又要体味人物塑造的层次性,还要体味人物塑造的发展性等三个方面依次进行。

3.3.3. 小说的教学要感悟环境描绘的含蕴丰厚

感悟环境描绘的含蕴丰厚是小说的教学的又一要着。小说的环境描绘与诗歌、散文、戏剧等艺术样式相比较,其特殊要求、基本品格、根本目的等是有所区别的。环境是凸显人物的性格、命运或心态等的特定的历史空间和适宜的活动场所。小说出色地描绘含蕴丰厚的环境,在一定的意义上可以说既是其特殊要求,又是其基本品格,还是其根本目的。因此,在美学视野下的语文教育中,我们施教者必须引导受教者既要感悟环境描绘的和谐性,又要感悟环境描绘的独特性,还要感悟环境描绘的虚幻性等三个方面依次进行。

3.4. 戏剧的教学

戏剧是中西文学中较晚出现的非常特殊的艺术样式,它素有“第七艺术”之称,因而“具有多种艺术相互交叉、互为渗透的多重性特征。”[6] (P388)学界周知,戏剧包括剧本、演员和舞台三个基本元素。这里所说的戏剧主要是就剧本而言的,并不牵涉舞台与演员这两个元素。俗话说,剧本剧本,一剧之本。没有剧本,造诣再深的导演也无法施展才能,演技再高的演员也毫无用武之地。也就是说,戏剧的教学一定要从剧本出发,既引导受教者把握其“结构”,又引导受教者分析其“冲突”,还引导受教者琢磨其“语言”,以期使受教者既养成探索品质又觉醒道德意识还建构自由心灵。基于此,美学视野下“完整的语文教学”中必须注重戏剧的教学,其要点是:

3.4.1. 戏剧的教学要把握剧本的结构         

把握剧本的结构是实施戏剧的教学的前提。戏剧的剧本的结构就是剧作家根据戏剧艺术的特殊规律对一系列人物和事件以不同的轻重主次合理地进行组织与安排,使场与场之间、情节与情节之间具有连贯性、逻辑性和顺序性,进而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它是戏剧的骨架,弄清了它,才能更好地理解和领会戏剧的内容。戏剧的剧本的结构所要求的严密、紧凑和巧妙,比诗歌、散文、小说等其他艺术样式要高得多。因此,在美学视野下的语文教育中,我们施教者必须引导受教者既要把握剧本的结构的开放式、锁闭式、群像式的范型,又要把握剧本的结构的线索、情节、节奏的要素,还要把握剧本的结构的悬念、巧合、突转的技巧等三个方面依次进行。

3.4.2. 戏剧的教学要分析剧本的冲突         

分析剧本的冲突是实施戏剧的教学的重心。戏剧的剧本的冲突是剧作家运用艺术提炼的手段通过社会性冲突——具体的人与人、人与自身、人与环境或时代的矛盾斗争,从而展开故事情节、塑造人物性格、反映生活本质、揭示戏剧主题。它是戏剧的灵魂,弄清了它,才能更好地理解和领会戏剧的内容。戏剧的剧本的冲突所要求的尖锐性、集中性和曲折性,既与诗歌有别,也与散文有别,更与小说有别。因此,在美学视野下的语文教育中,我们施教者必须引导受教者既要分析剧本的冲突的曲折多变、高度集中、尖锐激烈的特色,又要分析剧本的冲突的人与人、人与自身、人与环境的形式,还要分析剧本的冲突的单一型、主次型、多样型的类型等三个方面依次进行。

3.4.3. 戏剧的教学要琢磨剧本的语言         

琢磨剧本的语言是实施戏剧的教学的关键。戏剧的剧本的语言是剧作家依据加工、提炼、净化等方式将日常的口语更规范、更纯正、更健康地呈现出来,从而使之更加准确、更加鲜明、更加生动。它是戏剧的基本材料,弄清了它,才能更好地理解和领会戏剧的内容。戏剧的剧本的语言与其他叙事文学的语言相比,在运用上要受到很大的限制,它既不同于诗歌的语言,也不同于散文的语言,更不同于小说的语言。因此,在美学视野下的语文教育中,我们施教者必须引导受教者既要琢磨剧本的语言的对白、独白、旁白的品类,又要琢磨剧本的语言的动作性、性格化、诗意感的个性,还要琢磨剧本的语言的含蓄性、蕴藉性、委婉性的特点等三个方面依次进行。

…………

笔者以上仅从美学视野下的语文教学的语言教学、美学视野下的语文教学的文章教学、美学视野下的语文教学的文学教学等三大支柱对语文教育的内容之——“完整的语文教学”进行了论述,表明语文教育的内容之一的“完整的语文教学”研究长期以来非常薄弱,这是极不符合“语文教育的科学发展观”[9] (P16-17)的。语文(语言、文章、文学)是我们自己的母语学科,为什么要放在西方的语文教育体系下去实施语文教学?古往今来我国的本土上涌现那么多著名的语言学家、文章学家、文艺学家,有几个是在西方的语文教育体系下学习语文(语言、文章、文学)的?因此,“完整的语文教学”必须在语文学科本体的关怀下建构,要立足于智育的“求真”、德育的“向善”、美育的“崇美”;必须在受教者本位的关注下建构,要致力于从“立言”到“立意”再到“立人”的良性循环。果能如此,就赋予了语文教学研究以崭新的内涵,显示了语文教育整体研究的重心转移。

参考文献 (References)

  1. [1]   曾祥芹 (2009) “一语双文”时代渐行渐近——全球化语境下语文内容结构改革的必然趋势. 语文建设, 11, 4-8.

  2. [2]   杨道麟 (2011) 语文教育目标的真善美.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5, 121-126.

  3. [3]   中国教育部 (2001)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北京.

  4. [4]   曹明海 (2007) 让语文点亮生命.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 9, 13-14.

  5. [5]   曹明海 (2007) 语文教学本体论. 山东人民出版社, 济南.

  6. [6]   曹明海 (1997) 文学解读学导论. 人民文学出版社, 北京.

  7. [7]   杨道麟 (2001) 语文教育学导论(修订本). 湖北人民出版社, 武汉.

  8. [8]   文艺理论译丛编委会 (1957) 泰纳·巴尔扎克论. 文艺理论译丛, 第2期, 人民文学出版社, 北京.

  9. [9]   杨道麟 (2006) 试论语文教育的科学发展观. 语文教学与研究, 12, 16-17.

期刊菜单